第一篇: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孙娅莉 黄春香
2012年第6期 ——党的建设
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省直机关聚集地。特殊的区位使水果湖街肩负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近些年来,水果湖街党工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以党建创新为龙头,大力建设和谐、平安、繁荣、幸福街道,用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诠释了“首善之街”的风范。水果湖街道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多项荣誉。
舞活龙头:新形势下开创区域党建新格局
水果湖辖区内既有大单位积聚、智力密集、社会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又有国有企业多、下岗职工多、社会矛盾突出的特点。如何发挥党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把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居民动员起来,共同建设幸福街道?街党工委走出传统社区党建模式,以开放性思维审视街道党建,开创了以共驻共建为主要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1、创新区域化组织架构。着眼区域大党建的新趋势,大力推进辖区党组织领导属地化,构建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党员为主体、辖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街道党组织体系按“1+3”架构。水果湖街道工委(称作“1”)的下一级组织包括三种类型的党组织(称作“3”)。第一类为设立在街道的党群工作部,整合组宣科、工会、团委、妇联等科室职能,全面负责街道的党建工作。第二类为专门负责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党组织,即街道综合党委。第三类为社区党组织,即24个社区党委。二是社区党组织体系按4级网格纵深递进。水果湖街24个社区党委的下一级党组织包括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针对社区党员多、活动场地有限的实际,进一步划小社区党组织单元,全街依托街区、楼院、单位划分若干网格,设立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三是综合党委组织体系按组织形态全覆盖。街道为综合党委选配2名专职党群工作者,以“领导包片、干部包点”的形式,向企业党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在非公企业集中的楼宇设立党建工作信息员,围绕商圈党建、物业党建、楼宇党建、园区党建等新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32家,推动非公党组织组建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2、建立区域化共创机制。一是建立大工(党)委制。为加强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对辖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水果湖街在原街道工委班子、社区党委班子的基础上,通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协商,把部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所属下级党组织负责人吸纳为工委、党委兼职委员,提高街道工委、社区党委的科学决策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二是完善区域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在街道层面成立由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等54家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坚持半年工作例会;在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坚持季度工作例会。两级协调会议发挥通报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工作的作用,负责区域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的研究、决策与执行。三是实行党员代表大会制。探索建立街道党员代表会议年会制,按区域内各类党员总数2%的比例选举产生。在社区建立社区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按社区直管党员、协管党员和居住在辖区的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群体党员总数15%的比例选举产生,每半年召开一次大会。两级党员代表会议主要职责是听取党组织工作报告,讨论和决定大事、要事、难事,民主评议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为文明和谐街道社区建设出谋献策。
3、开展区域化共建活动。水果湖地区机关单位多、党员干部多、可供整合的资源多,街党工委主动协调,充分整合,取得了共驻、共建、共享、共荣的多赢效果,受到辖区单位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一是队伍联管。实行区域党员分片分类管理,对纯居民党员“直管”、在职党员“双管”、流动党员“共管”、离退休党员“协管”。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1万多名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主动认领公益性岗位,参加各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实现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二是活动共创。街道社区党组织设定党建项目,辖区单位党组织认领党建项目,党员代表大会监督党建项目落实。围绕居民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等内容设立若干项目,提供给驻区单位党组织认领。街道每1-2年开展一次区域党建先进单位、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增强了街道党建工作合力。三是阵地共建。采取街道筹一点、辖区单位助一点的方式,联手共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完成了张家湾、东亭、茶港、青鱼嘴、岳家嘴等社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改造。通过有效整合辖区内各种资源,保障了区域党建工作和群众活动的开展。
勇立潮头:高起点上再造发展新优势
抓好街道党建工作,必须突出经济建设中心。水果湖街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发展已经站在较高的起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是党工委班子一直思考的问题。近些年来,党工委不断自我加压,追求更高更强,始终勇立发展潮头。
1、以大招商壮大经济总量。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楼宇经济为载体,实施全员招商“落户行动”,强化属地纳税税源“回家行动”,深化中北路沿线楼宇资源开发,不断提升企业入住率。加强楼宇信息动态管理,坚持每月对辖区写字楼、商住楼闲置资产信息摸底、调查,定期向区招商局、总部区办公室等部门反馈,定期举行重点项目工作例会、楼宇物业公司联谊会和走访企业等活动。引入专业策划机构,大力宣传、推介水果湖的区位优势,策划包装一批新兴楼宇、文化产业园区。去年,全街引进资金50亿元,新引进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0家,超额完成计划的125%。
2、以大项目提升经济素质。针对水果湖发展空间有限、发展资源稀缺的实际,确立高端高效的发展定位,着力实施“三大建设”,即中北路金融街建设、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建设和东湖西岸楚文化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武汉乃至全省重要的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企业总部中心、商业消费中心,不断提升经济业态和竞争力。目前,街道已积聚中国开发银行湖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等金融机构10多家。新引进武汉中央文化区、工行知音广场、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重大项目。万达集团投资500亿元打造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商业娱乐、商务办公、高尚居住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武汉中央文化区,极大提升了街道产业业态和品位。2011年,水果湖街实现全口径税收17.5亿元,继续保持全区街道前列。
3、以大建设推动发展平衡。水果湖地区虽然东部省直单位集中,经济发达,但是西部困难企业多,面貌相对落后。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小打小闹改造,效果难以有大的改观。街道确立“大破大立”的思路,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引进战略资本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实现了以大建设、大拆迁实现民生大改善、发展再平衡的良好效果。近年来,全街通过大力推进东沙连通、武汉大道改造、中北路改造、省建机改造、红岭危改、轨道4号线东亭站建设、余家湖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房屋10000多户。通过大拆大建,一批困难居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补偿,住进了整洁漂亮的还建小区,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水果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牢记心头:新挑战面前探索服务群众新路径
水果湖街社会关注度高,改革发展稳定压力大,居民对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要求高。面对挑战,街党工委找准定位,把“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辖区单位、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工作宗旨,以建设“湖北省最文明、最安全、最和谐的地区之一”为目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1、推进大部制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原来管理体制中科室设置多、分工过细、人员力量分散、职责相互交叉、科室人员忙闲不均、落实执行协调不便、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水果湖街率先在武昌区进行“大部制”改革。全街按照“一室、两部、两中心、一队”的组织架构,裁撤“一人科室”,建立六大“部室”,消减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在社区建立“一中心、两站”的工作平台。即在社区“两委会”领导下,设立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综治工作站。通过大部制改革,把“巴掌变成了拳头”,整合了力量,形成了合力,初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
2、推进示范区建设,提高服务标准。水果湖街情特殊,服务工作应高于、优于一般地区。街党工委把打造文明、综治示范区作为主攻方向,持续加以推进。以确保安全稳定为核心,切实加大人防、物防和技防力度,辖区实现了案件的侦破率上升、群众对综治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上升、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上升、辖区“110”刑事警情连续多年下降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街道结合开展“城管革命”、创建文明城市,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律意识和参与热情。水果湖综合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社会品牌效应。
3、推进民生问题解决,提高服务实效。为了使群众诉求真正有人受理,街道在党员中广泛开展“设岗定责”的岗位服务承诺、“面向群众”的社会服务承诺和“廉洁高效”的优质服务承诺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和便民服务台,广泛开展“党员包门栋”、“党员跑腿代办站”特色活动,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错时服务、跟踪服务,发放“党群连心卡”15000多张,公示服务内容和程序,使党组织和党员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社区入万户”活动,上门走访16000户居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需求。针对影响群众幸福感的12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落实责任,公开承诺,及时有效予以解决。对群众反映突出的就业需求,街道联合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水果湖地区流动党员专场公益招聘会”,为失业和未就业流动党员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部、武昌区委水果湖街工作委员会)
第二篇:非公企业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非公企业区域化党建新模式
青海新闻网讯 德令哈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区域化党建新模式,不断扩大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和整体工作水平,有力地促进了非公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创新区域党建管理方式,实现工作机构网络化。按照有利于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原则,根据非公企业分布、党员人数和辖区单位情况,在街道建立区域党建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辖区内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社区建立区域党建工作站,负责协调片区内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企业推动建立党群工作部,在辖区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负责抓好企业自身党建工作;对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其党员的教育管理直接纳入街道党工委的工作范围。通过建立以街道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非公企业党组织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区域覆盖”的党建工作网络化管理体系。
二、创新区域组织设置方式,实现片区联建区域化。针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资主体多元、规模不
一、党员人数变化等特点,按照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要求,结合非公企业不同的情况特别是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单独组建、企业联建、村企合建、挂靠组建等组建模式,在此基础上,按照就近方便、属地管理的原则,通过片区内非公企业与社区党组织划并联建的方式,积极推行区域一体化党建工作。对不具备组建党组织的企业或因企业注销、党员流动等原因撤销党组织的,采取组建群团组织、下派党建指导员、党员划归街道党委管理等方式,发挥区域党组织“孵化器”和“蓄水池”的作用,为下一步重新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目前,辖区内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党组织对辖区党员的管理教育实现全覆盖。
三、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实现组织活动经常化。突破传统的“封闭、静态、单一”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红色驿站”的平台作用,通过在企业所在社区和街道建立“红色驿站党校”、“网络服务中心”,为企业党员开展党性教育、技能培训搭建平台,进一步改进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关系在企业、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对非公企业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出具体要求,以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目的,积极组织开展“三培两推”、“设岗定责”和“岗位竞赛”、“岗
位奉献、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设置光荣榜和集中慰问、发放奖金等方式,激发企业党员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情,更好地发挥企业党员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以“联系服务的桥梁、排忧解难的窗口、凝聚党员的家园”为宗旨,积极为企业党员争取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权利,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成立“爱心超市”,搭建党员奉献互助平台,为困难群众提供无偿服务;定期组织开展对生活困难党员的走访慰问活动,帮助贫困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推动企业加快发展凝心聚力。
四、创新辖区资源整合方式,实现活动载体多元化。按照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活动共搞的原则,依托工业园区“红色驿站”,履行关系接转、政策宣传、党建咨询、就业推荐、创业交流、学习培训、开展活动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了“一个阵地、多种资源、多项功能、联动服务”的功效。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设施优势和社区的人才、组织优势,协调辖区内规模较大的企业如青海碱业等,将企业所属的会议中心、职工之家、电教室、中心广场等设施向社区党员和群众全面开放,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服务工业园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进一步丰富了党员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解决了个别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受场地限制和企业党建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代会等组织资源,积极开展劳动法律咨询、礼仪培训、社区服务等活动,使群团组织功能与非公企业党组织功能相结合,形成企业党建带群团建设、群团建设促企业党建的“双赢”共建机制。
五、创新组织发挥作用方式,实现企业发展科学化。坚持把党组织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形象作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党组织与管理层定期沟通、平等协商、相互支持的双向互动机制,采取党组织负责人列席管理层会议、业主列席党组织会议等方法,拓宽党组织与企业决策层、管理层的沟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创新服务企业方式,通过社区与企业签订服务企业“一对一”工作方案,初步形成了以党群工作为抓手,以就业、维权、治安联防、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服务“1+1”工作机制,形成了企业与社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服务的良好局面,搭建起社区与企业、社会与企业“共驻共建”平台。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中,依托有效的党内活动载体带动优秀企业文化的发展,依靠模范党员的表率作用提升企业文化内涵,通过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员工思想,提升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发展。
来源:青海新闻网
第三篇:区域化党建
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一体化的背景下,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
与传统体制下“单位党建”或社区党建相比,区域化党建更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这种以区域性党组织为纽带的党建模式突破了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有利于把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比较松散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的目标、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一致性,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整合,进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与执政基础。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
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区域整合为基础,创新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党建联合体。区域化党建围绕“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这就要进一步从体制上突破传统纵向控制为特征的“单位党建”模式,在“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农村、社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地域,构筑起开放的、覆盖面广、相对稳定的组织网络,形成由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联合体,形成以“区域不变”应“单位万变”的组织架构。在人员构成和组织方式上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把所属体系中最有影响的党组织中的党员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活跃的组织中的党员群众代表吸纳进来,把各类最主要的利益群体中的党员群众代表吸纳进来,使党组织在与各类治理结构要素和基本力量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积极有效的组织整合。
二是以区域服务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社会管理的扁平化。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要求基层党组织努力拓展社会化的工作平台和载体,建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使党在社会的组织联系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关怀社会、服务社会和保障社会的功能。区域化党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依托城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统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接社会治理需求,不断加大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力度,深化完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等,加强资源整合,使原来只针对社区或单位的服务半径扩大到整个区域,打造区域共建共享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有区域特色的枢纽型党建工作模式,把党组织的服务融入到各类组织、社会成员中,力求做到“快速反应、便捷操作、高效运行”,将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合理扩大管理幅度,科学减少管理环节,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实现社会管理的扁平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三是以区域文化为号召,增强区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区域发展“共同认同”。区域文化包括区域共治的意识、区域联动的情感、区域良好的人文环境等,这是驻区单位、社区社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区域单位和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内化力量。为此,区域化党建要进一步借助文化的融合性、多元性,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弘扬健康文明的区域文化,塑造区域品牌,提炼区域精神,将区域内各不同职业背景、文化程度、经济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人口异质性较高的社会群体构建成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网络体系;借助文化丰富的内涵及其传播的大众性,大力发展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行业文化、个体文化,提高驻区单位及其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满足驻区单位和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彼此的信任,营造单位与单位间、单位与个体成员间及各成员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是以区域共治为目标,构建区域“互联互动”评价体系,推进区域党建工作规范化。推进区域化党建是现代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这是由党的社会工作的本质与功能所决定的。党要加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的互动关系,党的各类组织之间形成新型的联系互动机制,这种联系互动除了行政化的正式关系,还可以是一种非行政化、非正式的联系,为推进区域共治,加强党的社会工作提供组织支持。区域化党建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流程再造、活动集成以及无缝隙化的联动方式,以区域共治为目标,以模块为特色,建立数字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系统化的区域化党建“全模式”评价体系。所谓“全模式”评价体系,就是通过建立包括利益协调、应急处置、综治维稳、安全卫生、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经济动态、文化传播、党务管理等涵盖区域化党建各项工作内容的工作模块,对区域化党建所涉及的物质文化及其政治生活等各种情况和问题开展量化统计、量化分析和量化评价,进而推进区域化党建标准化,以实现区域化党建公共资源的统筹服务,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区域化党建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各种公共利益基础之上,党的政治领导功能体现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和管理中。这是党自身组织体系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的战略性调整,必将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分割到统筹的良性发展。
第四篇:新农村论文: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新农村论文: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和谐农村,不仅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上狠下功夫;而且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借鉴和运用城市基层管理经验,在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多做文章。近年来,江苏省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主动适应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借鉴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对农村党建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经济互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到2005年底,苏南农业占GDP的比例降到了3%左右,农村劳动力90%以上脱离了农业生产,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城市化率分别达65%、67%、60%。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在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农民不断向农村社区集聚,参与社区活动日益成为农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必然会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在推进城镇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农村党员的从业空间不断扩大,流动性增强,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些新变化,迫切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整合党建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苏南地区各级党组织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在继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既注意运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又针对农村新型社区的特点,积极探索村居合一的农村社区化党组织模式,并随之转变工作职能,拓展工作领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动员组织群众、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苏南地区的实践证明,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符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要求,顺应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发展方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保证,为我们提供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二、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赋予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任务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的新型党建工作模式,既包含了以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又借鉴和运用了城市基层管理以及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相比,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需要突出带领农民群众发展致富的功能;与以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相比,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功能。因此,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把发展经济致富农民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富裕农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主题,也是农村社区党组织的中心任务。谋划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农村社区党组织要通过示范引导、组织推动和政策激励等措施,带着农民群众干,帮着农民群众富。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并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切实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资产性、政策性收入,加快农民富裕的步伐。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要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切实加强乡村规划,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相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格局。当然,农村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必须坚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第二,坚持把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价值取向。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要求农村社区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构建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
一是突出造福群众,促进利益和谐。从解决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开展面向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流动人员的维权服务,着力构建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拓展农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二是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文明和谐。坚持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和谐村镇、文
明和谐社区、农民特色文化家庭等活动,弘扬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农村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结合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开展普法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重点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农村“经济能人”、培训现代“农民新人”。
三是开展结对互助,促进人际和谐。采取“组织救助、社会帮助、家庭互助”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结对包户”、“一助一”、“党员联系户”等邻里互助、社会帮扶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融洽邻里之间、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社区形成互助互爱、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第三,坚持把健全组织、配强干部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一支善谋发展、善带民富、善待百姓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推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完善组织设置。顺应农民向居民、乡镇向城镇、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的趋势,及时调整农村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做到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党员作用同步发挥。参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模式,对城郊结合部和农民集中居住规模较大的村,以村居合一形式,组建社区居委会。在建立健全社区组织的同时,本着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社区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有利于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同步建立党组织。目前,苏南已建成的农村社区,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有了健全的组织网络。一些尚未设置社区居委会的村,也按照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开展社区化服务。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用人导向,努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进乡村领导班子,尤其要选好配强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注重多渠道培养和选拔熟悉社区管理的社会工作人才,提高农村社区专业化服务水平;在以农为主的地区,着重选配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坚持“多轮驱动、多措并举”的方针,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的各种资源优势,采取制定政策重点倾斜、驻区单位捐资助建、社区党员义务奉献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的阵地建设。
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健全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积极探索形成一套切实可行、运转灵活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苏南各地从构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协调网络入手,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等,加强与社区内各单位以及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了运转有力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综合协调机制,在整合辖区单位资源、协调单位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的民主管理机制。明确规定农村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事务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制度建设层面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形成农村社区党组织既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积极支持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依法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的制度保障,保证农村社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落实。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广泛参与机制。只有组织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更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凝聚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对在职党员,注重引导他们从单位走向社区并有组织地参与社区建设,为他们发挥特长提供舞台;对流动党员和老党员,及时掌握思想动态,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就业信息,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激发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建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县、乡党委抓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目标分解督办制度和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切实把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篇:2011 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
XXX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材料
年初以来,XXX街道党工委按照区委要求,结合街道实际,创新组织设置,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载体创新,提高服务能力,党建区域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一、创新组织设置,健全党建网络,组织体系实现区域化。一是强化联合领导。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轴心、以社区党组织和市水务局、市交通工程局、武装部等15家辖区单位党组织为扇面的“辖区党工委”。目前,辖区党工委已成功召开全委(扩大)会议2次,共同商讨解决巷路维修、污水管改造等社区事务12件次。辖区党工委地组建使辖区单位的沟通协调转变为联合领导,使辖区单位支援社区建设由配角变为主角,使工作由“无责”变为“有责”,实现了辖区事务一起议、活动内容一起定、发展成果一起享,极大地调动了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创新组织设置。街道党工委按照“三贴近”(即贴近群众组织、贴近群众需求、贴近岗位职责)原则,按照趣缘、地缘、业缘等特征,科学设置了救助帮扶、平安维稳、文体娱乐等各种功能性党支部24个,组建了流动党员、义务巡防、文艺宣传等各类党小组30个,辖区党员实现全覆盖。三是健全党建网络。街道通过单建、联建、挂建和派建等方式的形式,重点加强了非公企业的党组织的组建。目前辖区非公有制企业28家,已组建党组织的9家,未达到条件组建的全部入驻党建指导员,真正做到了“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实现了非公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二、建立联管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工作机制实现区域化。一是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街道制定了区域发展规划,并与市盐业公司、公路管理段、烟草专卖局等16家辖区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实行目标考核办法。二是建立党员联管工作机制。街道建立了1个党员服务中心和6个社区党员服务站,并分类建立了直管党员、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以及特长党员信息库,建立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制度,发放了在职党员联系卡,全面开展党员“一进四双”活动,即在职党员进社区,实现双向交流、双向管理、双向监督、双向服务,达到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互联互动互助的目标。三是建立完善街道党建辖区联动共管的运行机制。街道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组建社区党建联系会,明确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项权利和义务,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联席会议,协调相关事项,研究推进社区工作。每次会议事先确定主题,具体研究党建重点工作、社区重大建设和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等事项。
三、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共驻共建,项目联建实现区域化。一是整合辖区资源,完善基础设施。街道辖区党工委协调驻区企事业单位400余万元资金,新建社区服务中心4个、党支部活动室6个,文化休闲广场3个、居民休闲游园3个。二是强化组织联建,推进共驻共建。街道建立了驻街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联系社区制度、驻街单位帮扶社区责任制度,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有效实现区域党建互动对接。通过领导联系、互动共建,各辖区单位自觉把“社区事”作为“分内事”。目前辖区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26个,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8支、共268
人。在共驻共建活动中,共建单位开展扶贫救弱活动7场次,文体活动12场次,为社区疏通下水管道400延长米,新修污水井10个,翻修巷路500延长米,绿化、硬化面积1200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8万余元为社区添置活动器械和图书。此外,街道还积极开展了“党徽耀三区”、“先锋惠民进万家”、“党员帮扶在社区”等活动,组织引导区域内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齐争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