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西自治州古丈县经济发展的现状
湘西自治州古丈县经济发展的现状 ——古丈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黄鸽
摘要:湘西古丈掩于群山环抱之中,山是青翠欲滴的山,水是碧绿剔透的水。这里有首屈一指的茶叶——“古丈毛尖”,素有“林业之乡、名茶之乡、举重之乡、歌舞之乡”的美称。古丈县山清水秀,林木绿化率高达73.32%,是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何纪光的家乡,土家族茅古斯、摆手舞,苗族鼓舞等独具特色。有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望界,有省级森林公园——坐龙峡,有省级风景名胜区、湘西北第一大内湖——栖凤湖。关键词:神秘湘西·神奇古丈,古丈县旅游业,景点,现状,发展
一、古丈县现今旅游资源
古丈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东,处于武陵山脉南坡中段,地处东经109°45′—110°16′,北纬28°24′—28°46′之间。东接沅陵、西靠保靖、南连吉首及泸溪,北临酉水,与永顺县隔河相望。全县南北长40.52公里,东西宽51.36公里,约占州总面积的8.6%,占全省总面积的0.6%。全县辖5镇7乡140个村,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3%,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和“歌舞之乡”的美誉。
1、自然景观
(1)中南第一大峡谷——坐龙峡
坐龙峡风景区位于古丈县红石林镇,与中国名镇—芙蓉镇隔水相望。坐龙峡大峡谷全长约6500米,最大落差达300余米。坐龙峡风景区集俏、隐、幽、旷、奇、险、古、拙于一体,有“中南第一奇峡”的美誉,被评为“新潇湘八景”。坐龙峡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峡谷、原始次生林、溪瀑组合成的奇幻自然风光和恍如隔世的古朴神秘土家风情,而被誉为“世外桃园”、“人间仙境”。2002年11月中旬中南林学院专家实地考察后说,坐龙峡从古至今尚无人能够全程穿越,可称得上是“中国第一奇峡”。(2)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
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古丈县红石林镇和断龙乡境内,面积约10平方公里,距古丈县城26公里。境内,核心景区所辖面积约20平方公里。以酉水河为界与芙蓉镇隔河相望,正处于湘西州芙蓉镇景点圈和张家界至凤凰这条旅游黄金走廊的中间位置,湘、鄂、黔、渝旅游版块的中心腹地。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由红石林岩溶地貌景区和峡谷地貌景区以及暗河、湖泊、瀑布、洞穴地貌景区组成。它包括了石林、峰丛、石柱、河流、湖泊、暗河、瀑布、洞穴、岩溶洼地、标准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组成。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是喀斯特地貌中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3)省级风景名胜区——栖凤湖
栖凤湖风景区位于古丈县北部的酉水流域,1993年被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31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5平方公里。碧绿的湖面一平如镜,湖岸边均为千百米高的群山,1
连绵起伏,层峦叠嶂,而且山坡陡峻,多峡谷和悬谷,湖畔有时隐时现、时稀时密的自然村庄和湖岸三联单成群、自然组合的小渔船,岸线曲折多逶,常形成三面临水半岛,整个湖俨然一幅原始清秀的大自然巨幅图画。内有全岛19个,半岛21个、小溪17条。主要景点68处。如“金凤回窝”、“鲜鱼闹海”、“双龙卧波”、“雄狮结伴”、“猪八戒山”、“九姊妹岛”、“九龙下海”、鸡斗螟蚁、“神龟笑天”等。景区是观光旅游、考古、科研、度假的理想场所。该景区位于湖南省精心培育的“张家界——猛洞河——栖凤湖——德夯——凤凰南长城”国际 旅游精品线的中间位置,焦柳铁路、S229线由南到北从景区通过,距张家界机场8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4)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髙望界
高望界位于古丈县城的东北部,北临酉水河,最低海拔170米,最高海拔1146米,境内山脉西南高,东北低,恰似一个放大了的“山水丛林盆景”。《古丈坪厅志载》:“古丈东北五十里,岭势险峻,高出云表,其险处扪萝攀藤,羊肠一线,陟其岭者,心悸目眩,不数大行,九折返也。”高望界是1958年创建的国有林场,总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88.4%,年平均气温12.5,小气候明显,高望界有7万亩的原始次生林。感受顶堂揽胜,金龙溪观瀑等。(5)宗教圣地——天桥山
天桥山海拔847.1米,山势陡耸,岩峰奇险,峰顶悬崖石壁中有一裂缝,下连深谷,形成天然拱桥,故名。桥台十分险峻,相传一游人想测其高深,从桥台抛下巨石,忽因凉风袭面,倦怠入睡,待他黄梁梦醒,方闻巨石落地之声。台下原有观音庵一座,香火旺盛,圣名远扬,每年六月朝山盛会,来人不绝,跳马对歌,通宵达旦,异常热闹。台下石壁上苔痕石纹相缀,自然形成赤彩图案,形若锦鸡,栩栩如生。相传若闻锦鸡报晓,附近白岩村即遭火灾,为此在其顶上修有石塔一座,以示镇邪。
2、人文景观
古丈县是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神奇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我县人文资源丰富,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名人名家。溪州彭氏土司千年文化的发祥地会溪坪始皇城胜迹,河西百座战国楚墓群,老司岩明清土家民居,以及“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人见张平,九死一生”的最典型揭示湘西百年匪患文化的民歌童谣等,都反映了茶乡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沧桑与厚重。
(1)“溪州铜柱”
古丈著名文物,已载入《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条目。是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和溪州土司王彭士愁于下溪洲(今古丈会溪坪)和谈后所立。铜柱刻有和谈条约《复溪州铜柱记》,规定了溪州对楚王的从属关系和楚对溪州的安抚条件。(2)下溪州故城
即今会溪坪。是宋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修筑,并置砦茶滩南岸。宋王朝赐新城名会溪,新砦名黔安。至今遗址虽被凤滩水库淹没,但附近仍有土司砦寨—九龙蹬遗址和土司坟场—金盆山遗迹。另在野竹豹狗寨还有土司殿遗址一处。(3)清代墓葬出土文物
在古(丈)王(村)公路施工时,从小谷溪挖开清代墓葬,得玉镯1对、玉珠3枚、玉雕葫芦1件、玉佩1件、椭圆玉坠1件、小型玉佩环2件,中型玉佩环1件、罗马怀表1块、烧料带佩1块、银蝴蝶1只,银插千一根,合计16件,于1964年4月上交州博物馆收藏。(4)苗族衣裙
1980年得苗族妇女近代衣裙两套,制作精美,花色艳丽,是苗族人民的工艺珍品,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一套存县文化馆,一套存湖南省群众艺术馆。(5)战国楚文物
1984年7月6日至30日,9月23日至10月20日,省、州考古发掘队,在专家胡德兴的指导下,于古丈县河西镇白鹤湾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共计发掘战国墓葬64座,出土文物315件。
(6)夯吾苗寨
土家族的社巴节、跳马节、四月八、六月六,苗族的三月
三、清明歌会、七月
七、赶秋、跳香节等,以及苗族猴儿鼓舞、苗家椎牛、土家族摆手舞、茅古斯舞等都保持了远古遗风。
二、古丈县旅游业的发展
2003年,县旅游局重点开展栖凤湖风景名胜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县人民政府在与香港吉特和湖南鸿仪等多家投资商洽谈后,于7月30日与湖南鸿仪投资发展公司签订《坐龙峡景区开发经营合同》,并成立县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05年3月更名为湘西坐龙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注册“红石林”、“坐龙峡”、“栖凤湖”、“高望界”、“天桥山”等相关商标保护工作,申报的“坐龙溪第一奇峡”和“坐龙溪大峡谷”商标获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受理。2004年,县旅游局积极开发“红石林”旅游资源。2005年,县人民政府与湖南华厦科技公司签订红石林开发经营合同,红石林景区招商引资成功。县旅游局组织修建进红石林景区公路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2006年《古丈县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通过省、州两级评审。县旅游局加强旅游接待管理,组织开展旅游饭店星级标准和星级评定,“古丈县民族大酒店”获得二星级旅游宾馆授牌,10月组织“农家乐饮食名店”标志牌。同时,制定《古丈县农家乐管理办法》,规范全县“农家乐”的旅游接待服务。2007年,县旅游局不断加大旅游景点开发力度,坐龙峡景区开发探险游和户外拓展游,红石林景区向“巨人园”扩展,同时,促进和培育“农家乐”饮食、“古丈毛尖”茶、“湘西腊味”。从2000年古丈县着手普查旅游资源以来,古丈县独特的旅游资源等到了大众的认可,“苗族鼓舞”、“土家茅古斯”等五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社巴节”、“哭嫁歌”、“挖土锣鼓歌”、“梯玛神歌”及“苗族四月八节”等5个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古丈县的茶文化,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更是赫赫有名。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古丈县引进湖南鸿仪和湖南华夏分别开发经营坐龙峡和红石林景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古丈县紧扣“旅游产业富民”主线,多方筹巨资,不遗余力打造健康、生态、和谐的旅游环境,仅2010年就投入1800万元,完成了坐龙峡、红石林景区公路改造建设工程;投入580万元,完成了“金钉子”景点道路拓宽工程与“金钉子”标志塔建设工程建设„„
今年来,该县又多渠道筹资548万元推出八百里绿色行动,以省道S229沿线和红石林、栖凤湖等四大景区为重点,狠抓S229公路沿线、乡镇街道及树栖科、“夯吾苗寨”等特色村寨的绿化工作。截至目前,八百里绿化拓展工程共完成整地挖穴2500多亩,S229旅游通道及红石林、坐龙峡等景区的林木绿化率明显提升。
为谋求旅游产业向品牌化发展,2010年,该县以举办“中华茶祖节·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为契机,吸引全国各地的28家茶叶经营公司在品评会现场举行了签约,签约金额达7400余万元。
力创平安的旅游环境,长期来是古丈县委、县政府工作中丝毫不敢放松的一根弦。2010年,该县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联手开展了70余次旅游行业管理整治工作,组织开展了25次旅游市场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了黑社、黑导、黑车,规范了市场秩序;为确保旅游安全,开展了多次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全年旅游安全事故为零。
三、古丈旅游业带来的效益
自1993年栖凤湖被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后,从2000年开始,我县进一步加大了旅游资源的的发掘和整理力度,坐龙峡、红石林等景区逐渐脱颖而出,实现了从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凭借旅游业的强大带动效应,茶叶等土特产品也搭上的旅游产业的快车道,全县旅游产业大发展格局已初具皱形,成为湘西州的四个重点旅游县市之一,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010年古丈县全年旅游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本完成州定目标管理任务,实现接待游客4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77亿元,在全县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分别完成年计划的 101.09%、110.63 %,完成旅游项目工程建设1759万元,其中:坐龙峡、红石林景区公路建设830万元,红石林景区建设 569万元,栖凤湖环湖游道完成投资130万元,完成景点圈河西滨河片区土家风情长廊征地70.50亩,到位资金500万元,已付款230万元。全年没有发生游客投诉,安全责任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
四、展望未来
精心编制了《古丈县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编制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标准、高起点,谋划未来五年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整合我县旅游资源,着力把我县打造成为以生态旅游、神秘土家、苗文化旅游为特色,集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展现“神秘湘西.神奇古丈”形象,实现古丈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五、参考文献
《古丈坪厅志载》
湖南日报 刊登《古丈生态旅游入佳境》 邓东亮 著《天生古丈》
④ 向帮金 主编 《茶乡古丈概览》
⑤湖南省古丈县民族事务委员会 出版《(湖南湘西古丈县)茶乡风情(茶苑奇葩、茶时节令、茶工建造、茶山胜迹 等当地民情风俗)H1702》 ⑥《古丈县旅游局县志编创工作》
六、感谢
感谢在古丈旅游局在调查时所提供相关方面的资料,以及当地人民的帮助,再次对他们表示极大的感谢。
【作者简介】姓名:黄鸽
学号:10051022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10级工商管理
指导老师:李安辉
第二篇:湘西自治州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湘西自治州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来源:州旅游局作者:州旅游局办公室时间:2009-04-28点击率:1274近年来,我州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呈高速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湘西旅游资源情况
湘 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是全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湘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所在地,3万多名优秀儿女英勇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全州国土面积1.5万平方公里,辖7县1市,总人口272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 口205万,占75.4%。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 2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8462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6∶41.6∶39.4;财政总收入24.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4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0元。
(一)湘西州历史文化厚重。全州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跃居“九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城”榜首。修建于明朝的南方长城蜚声国内 外,被称为21世纪最有魅力的“中国新的旅游热点”。反映土家族历史的溪州铜柱和八百年土司王朝故都老司城,被称为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千年 古镇芙蓉镇素有“楚蜀通津”之称,因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芙蓉镇》而名扬四方。在龙山里耶出土的秦代古城、古井和古简,震惊世界。湘西热土,人杰地灵,中华民国总理熊希龄、民族工业先导李烛尘、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画坛怪才黄永玉、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等都是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杰出代表。
(二)湘西州民族风情浓郁。我州是湘鄂渝黔边区民族风情最鲜明、最浓郁的神秘之地。土家族和苗族两个主体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语言和习俗,民族风俗流传千 年,民族艺术门类繁多,民族服饰别具一格,民族饮食风味独特。“社巴节”和“赶秋节”充分体现了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习俗。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 斯”、“打镏子”、“咚咚奎”等民间艺术原始古朴,神奇独特。有百节民族之称的苗族能歌善舞,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
六、赶秋等形式多样的节庆活 动。吉首德夯苗寨风情浓郁,游人如织,被誉为“西南苗族第一村”。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元素独特,并保存完好,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地 区。
(三)湘西州自然风光神奇。全州风景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6%,高于全国1%和全省4%的比例。现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2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猛洞河河谷幽深、水流湍急、野趣横生,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赞之为“天下第一漂”。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少有的 低海拔地区原始阔叶林。湘西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地上峡谷众多,古朴幽深,古丈坐龙峡大峡谷奇险幽峻,被称为“中南第一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是距今 两亿年前奥陶纪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遗产,具有独特的科考价值和观赏性。我州地下溶洞众多,是世界上最密集的溶洞群。
(四)湘西州交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我州面向东南沿海,背靠西部,承东连
西,辐射周边40多个县市、1700多万人;既是深入西部腹地的中心通道和重要门 户,又是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最佳平台。焦柳铁路贯穿南北,湘黔、渝怀铁路紧邻南端,南北分别有铜仁·凤凰机场和张家界荷花机 场,209、319国道和229省道穿境而过。州府吉首纳入了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常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吉茶、吉怀、张花高速已开工。特别是张家 界-芙蓉镇-吉首-凤凰的230公里高等级公路,贯穿了猛洞河、芙蓉镇、不二门、老司城、小溪、红石林、坐龙峡、栖凤湖、德夯、乾州古城、奇梁洞、凤凰古 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堡等精品景点,景点之间仅半个小时左右车程,成为一条旅游黄金大走廊。
二、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旅 游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1988年,省委、省政府为了培育全省旅游龙头,打造张家界旅游品牌,组建张家界市,将大庸、桑植两县从我州划出,湘西旅游 业一度步入低谷。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F基来我州视察,作出了“发展旅游业是湘西今后最大门路”的重要指示,州委、州政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旅游业作为三大重点产业之一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湘西自治州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经济社会 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省委、省政府将我州作为全省三大旅游板块和四条黄金旅游带之一予以重点发展,全州有6个县(市)被确定为全省旅游发展重点县(市),我州逐步进入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市州行列。
(一)产业规模逐步壮大。近5年来,我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保持20%以上。2008年共接待游客8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4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和22.8%,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17 %。旅游产业带动了工农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凤凰姜糖发展成上亿元的大产业,老爹猕猴桃产品、酒鬼酒、古丈茶叶、苗族银饰、土家织锦 等特色旅游商品的规模和产值高速增长。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15万人。开征旅游“两费一金”,每年征收“两费一金” 500万元以上。
(二)旅游产品更加丰富。精心打造了以凤凰古城、芙蓉镇、乾州古城为重点的古城古镇旅游产品,以猛洞河漂流、坐龙峡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德夯苗寨、边 城茶洞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以南方长城、里耶秦简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塔卧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以凤凰山江、勾良苗 寨为重点的“乡村游”产品。凤凰古城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精品,猛洞河漂流位居全国六大经典漂流之列。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我州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去处”和“全国十佳魅力城市”。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塔卧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湘西之旅”精品线路被评为“全国十佳旅游线路”。凤凰县进入全国首批17个旅游强县之列。凤凰古城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通过了国家旅 游局评审,南方长城、边城茶峒成功实现创国家3A 级景区建设目标。
(四)旅游要素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全州共有骨干旅游公司8家;星级饭店 47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旅行社28家(其中国际旅游社2家);旅游专业运输车队4家,旅游运输车辆200多台;规模化、专业化的旅游商品 购物点5家。年经营收入过千万元的骨干旅游企业20多家,凤凰古城旅游公司年门票收入接近1亿元,目前正在开展上市的前期工作。其它从事旅游餐饮、住宿、娱乐、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农家乐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
商户3000多家。
三、湘西旅游产业发展设想
我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唱 响“神秘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舞活一个龙头,即凤凰古城;建设两条旅游风景线,即张家界至凤凰和泸溪至花垣至龙山黄金旅游通道;打造一个中心、三个核 心景点圈,即吉首旅游集散中心,芙蓉镇景点圈、乾州古城景点圈、里耶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即整合资源增值、合作经营增值、开发商品增值、提升文化增值、拓展服务增值、注入科技增值。
发展目标:全州接待游客量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2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相当于全州GDP的28%以上。加大工作力度,把我州建设成全国知名的旅游大州和旅游强州,旅游业成为全州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围绕以上思路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工作合力。进一步提升旅游支柱产业、龙头产业地位。严格按照州委书记何泽中明确提出了“各级主要领导要用主要精力来抓旅游产 业”的工作要求,在成立以州长为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同时,成立以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路平为组长的芙蓉镇景点圈建设领导小组,以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胡 章胜为组长的“两条风景线”建设领导小组,以副州长曹世凯为组长的旅游商品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分别设立相应的办公室。落实州级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重点项目 和重点企业“三联”制度,由7名州级领导分别牵头主抓6项重点旅游工作和重点企业。细化工作任务,把近5年的旅游重点工作梳理成6大类120个项目,并把 项目建设落实到各县市和州直相关部门。强化检查考核,把旅游工作纳入全州“四个文明”检查验收内容,对八县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实行考核评比。加大督查 力度,州委督查室、州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旅游专项督查,并将情况通报全州。
(二)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旅游品牌。一是完成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今年2月23日进行公开投标,择优选聘规划编制单位。年内完成《湘西自治州旅 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各个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深度开发景区景点。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把一流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一流的旅游产品。建设好凤凰旅游 龙头,重点抓好凤凰古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把凤凰古城景区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产品。推进三大核心景点圈建设,整合提升猛洞河漂 流、不二门温泉康体、小溪森林休闲、坐龙峡生态探险、栖凤湖度假等旅游产品,把芙蓉镇景点圈建设成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里耶景点圈建设,主要 打造里耶秦简、边城茶峒沈从文文学作品主题游等经典产品。乾州古城景点圈建设,抓好德夯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加大产业融合力度,抓好以永顺猕猴桃观光 园、古丈茶叶观光园、吉首花卉盆景观光园、泸溪?崭坦酃庠拔?主的生态观光农业,构建旅游综合产业集群。三是着力营造神秘氛围。激活神秘的山水、神秘的历 史、神秘的文化、神秘的民俗等旅游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物质文化的地方性和生物生态的多样性。以生态建设、特色民居保护、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手 段,精心打造张家界至凤凰、泸溪-吉首-花垣-龙山两条旅游风景线,继续推进两条风景线“八百里绿色行动”,全面实施百个特色村落、千栋百年老宅、万栋民 族建筑“百千万”大保护工程。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把湘西打造成“神秘之地、风情之州、生态之都、人间仙境”。三是大力提升文化内涵。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将溪州铜柱、里耶秦简、老司城故都等历史文物资源与旅游市场对接。发展旅游演出产业,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歌舞、曲艺、习俗等文化资源,重点推出一台原生态文 化演出节目。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当中,继续抓好“百个特色村落、千栋百年老宅、万栋特色民居”大保护工程,把湘西建成世界知名的土家族苗族风情旅游胜 地。
(三)拉长旅游链条,不断提升旅游效益。一是加快开发旅游商品。按照旅游商品本土化、民族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开发具有我州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富硒食品、生活用品和医药产品,把杜仲果、果王素、酒鬼酒、凤凰姜糖、古丈茶叶、苗族银饰等地域性、实用性、纪念性的特色旅游商品做精做优。二是配套优化 旅游住宿。大力发展高星级旅游饭店,新增一批四星级以上的饭店,争取知名品牌饭店落户湘西。建设好吉首凯莱五星级国际大酒店、湘西边城四星级大酒店。全州 二星级以上饭店总数达100家以上,其中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要达10家左右。同时,加快建设一批星级“农家乐”,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宾馆体系。三是 积极发展旅游娱乐餐饮业。推出既适合大众参与,又能满足高品位精神享受的特色文艺活动,实现旅游与文化的互补、互促、互兴。开发旅游餐饮,充分挖掘和推出 本地特色菜系和风味小吃,举办湘西民族民间饮食文化节,把土司牛头宴、土家十大碗、苗族酸辣系列、湘西山珍野菜等推向旅游市场。鼓励开办特色餐馆和农家乐 饮食店,让游客既饱览人间美景,又饱食湘西美味。
(四)加强旅游促销,深入拓展客源市场。国内市场主攻以北京为主的北方市场,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市场,以重庆为主的西南市场。入境游以扩大日韩市场和港澳台 市场为主,逐步开发以德国、美国、俄罗斯为主的欧美高端市场。一是构建全方位的促销网络。把旅游宣传与经贸招商、文化交流、会展、科普有机结合起来。充分 利用报纸、广播、影视、网站等多种媒体,将新闻报道、专题宣传和促销广告有机结合起来,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增设户外广告,利用各种媒体和载体,通过多 种渠道和途径宣传湘西旅游、扩大市场影响。二是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模式。建立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共同利益为纽带的促销模式。把全州作为一个统一的 旅游目的地对外推介,展示湘西州旅游的整体形象。整合宣传力量,政府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旅游公司对旅游产品宣传、旅行社对旅游线路宣传相互配合、相互 跟进,增强旅游宣传促销的实效。三是注重发挥节庆活动的轰动效应。把苗族赶秋节和土家族社巴节作为固定的民族节庆活动,并打造成在全国具有突出影响力的民 族民间传统节会。(五)完善旅游设施,不断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坚持围绕旅游发展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优先落实项目资金,哪里发展旅游产业,就把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一方面着 力构建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构建“旅游空中走廊”,积极利用好张家界荷花机场,与贵州铜仁地区合作共建铜仁·凤凰机场,支持机场扩建项目、增加航班航线, 扩大高端旅游市场。争取广铁集团支持,改建吉首火车站,增开始发列车。推进“高速湘西”建设,加快吉茶高速、吉怀高速、张花高速、凤大高速等重大交通项 目,积极争取黔张铁路、吉恩高速公路项目立项建设,着力构建便捷的旅游大通道。实施“快旅慢游”工程,启动永小、花里龙、河迁等旅游公路改造项目,实现重 点景区等级公路连接。另一方面,加快旅游城市建设。实行州市两级共建,启动州府吉首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打造吉首旅游集散中心。切实强化各旅 游重点县的县城环境卫生整治,凤凰县城、龙山县城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沪溪县城创建全国宜居城市,改善城市的旅游承载能力,扩大旅游消费。与此同时,统 筹规划建设一批服务旅游、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的旅游集镇,促进景区与集镇协调发展。
(六)推进区域协作,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与长沙、张家界、怀化、常德、贵州铜仁等周边地市州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在产品开发上互补,在线路编制上对 接,在宣传营销上协同。重点研究解决好地区之间无障碍旅游、消除区域壁垒等问题,大力推进武陵山区旅游一体化进程,实现客源互流、效益互增,扩大客源市 场。
第三篇:湘西自治州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州政办发〔2012〕24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经开区管委会,州直有关单位:
《湘西自治州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1—
湘西自治州城乡建设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州城乡建设档案(以下简称城建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及《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州各县市区城乡规划区范围内城建档案的形成、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
本办法所称城建档案是指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记录城乡历史面貌,反映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园林、地下管线等建设情况,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第三条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建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城建档案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使城乡建设档案工作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城乡建设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城建档案事业所需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确保城建档案事业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业务上接受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
规划、房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电信、电力、文广新、人防等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由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其基本任务是:
(一)贯彻实施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接收、收集、保管本辖区应当永久和长期保存的城建档案,负责本辖区城建档案(含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立、管理、维护和更新;
(三)对收集、保管的城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鉴定、修复和编研;
(四)开展城建档案利用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
(五)对在城乡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各机关、部队、院校、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城建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六)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城建档案违法行为。
第六条 城乡建设档案馆(室)接收和管理下列城建档案:
(一)城乡建设专业管理部门(包括城乡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园林、风景名胜、环卫、市政、公用、人防等部门)形成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
(二)各类建设工程档案:
1、工业、民用建筑工程;
2、城市道路、桥梁、涵闸、公共交通、给水、排水、消防、供电、供气、供热、电讯(包括电话、电台、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站、无线电接收站)及各种地下管线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工程;
3、车站、港口、铁路、机场、地铁、隧道、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
4、园林建设、风景名胜建设工程;
5、污染治理、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工程;
6、城市防洪、抗震、人防工程;
7、军事工程档案资料中,除军事禁区和军事管理区以外的穿越城乡规划区的地下管线走向和有关隐蔽工程的位臵图。
(三)有关城乡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计划方面的文件、科学研究成果和城市历史、自然、经济等方面的基础资料。
(四)其他应当归档的建设工程档案。
第七条 凡产生城建档案的单位必须根据国家、省、州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规定,配备专人做好城建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工作。编制城建档案确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编制。
第八条 各类建设工程在办理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时,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告知建设单位与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签订《报送工程竣工档案责任书》,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应当将工程竣工后需移交的工程档案内容和要求告知建设单位。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查验《报送工程竣工档案责任书》后方可办理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地下管线工程在项目报批前,建设单位应当到当地城乡建设档案馆(室)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并在申请规划行政许可时向规划部门报送地下管线现状资料。
第九条 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前,必须提请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对工程竣工档案进行专项验收,专项验收合格后,由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出具建设工程竣工档案认可文件。凡无建设工程竣工档案认可文件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州、县市重点建设工程的验收必须包括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
门对档案的验收。
第十条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应当及时向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移交完整、准确、符合国家标准的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原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时,应当查验工程竣工档案移交情况,未移交竣工档案的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停建、缓建工程的建设工程档案,由建设单位负责保管。
撤销单位的建设工程档案,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移交。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人防等专业管理部门形成业务管理和业务技术档案由本单位保存1至5年后,向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移交。
工程测量单位应当及时向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移交有关地下管线工程的1:500城市地形图和控制成果。
给水、排水、电力、电信、文广新、经信、人防、交通运输等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每年向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移交更改、报废、漏测部分的地下管线资料和现状图。地下管线普查和补测补绘形成的档案,应当在普查、补测补绘结束后及时向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移交。
第十二条 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应当绘制地下管线综合图,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并依据地下管线专业图、工程测量单位移交的城市地形图和控制成果等有关地下工程档案资料,及时修改城市地下管线综合图,并输入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第十三条 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产权变动时,原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产权人保存的城建档案必须随同产权一并移交给新的产权人,也可以在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寄存。
第十四条 房屋自然灭失或者依法拆除后,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机构应当自档案整理归档完毕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城乡建设档案馆(室)。
第十五条 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应当建立健全城建档案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配臵适宜城建档案保管、保护、利用的专门库房和必要设施,采用先进技术,防治有害物质,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对破损或变质的档案应当及时进行抢救、修复。
第十六条 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应当对接收进馆的城建档案实行科学管理,及时登记、分类整理,按照国家、省、州有关规定确定城建档案保管期限,划分密级,编制检索工具。
第十七条 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应当定期对保管的档案进行鉴定,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列出销毁清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销毁。禁止擅自销毁档案。
第十八条 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应当充分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城建档案资料信息库、目录库、汇编城建档案综合信息,建立城建档案信息系统,为社会提供城乡建设基础数据、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
第十九条 单位或个人可以凭单位介绍信、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按照相关规定利用城建档案。
向城乡建设档案馆(室)移交、捐赠、委托保管城建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并可对其档案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意见,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应当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 城乡建设档案馆(室)应当加强城建档案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利用媒体、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和国情、州情教育。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移交建设工程档案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于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属于未按规定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可以同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 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未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因建设单位、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违反本规定,未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造成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损坏地下管线的,建设单位、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工程测量单位未按照规定提供准确的地下管线测量成果,致使施工时损坏地下管线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未按照规定查询和取得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资料而擅自组织施工,损坏地下管线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涂改、伪造档案或者因保管不善,致使档案丢失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湘西自治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湘西自治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要素,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贯彻落实《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湘西自治州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优先发展、以人为本、注重质量、改革创新、政府主导、统筹兼顾”的方针,以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为重点,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管理体制,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目标与任务
(一)教师数量满足需求
根据我州未来十年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各学段学龄人口的变化情况和现行的教师编制标准进行测试,到2020年,我州除小学、初中阶段教师需求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各类学校教师需求数量均有所增长,其中幼儿教师和高中教师需求大幅度增加,缺口较大(具体预测见下表)。
表1:湘西自治州2015年,2020年专任教师需求预测表
类
别
学前教育 小 学 初 中 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学校
2010年(人)
1827 12593 7901 2489 889
2015年(人)
4100 12310 7600 5000 1500
2020年(人)
4700 12180 7400 5580 2000
(二)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全州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基本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全州基本建成一支占中小学教师总数2%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7%的省级骨干教师和15%以上的州、县级骨干教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三)队伍结构明显改善
到2015年,全州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学历明显提高。小学专科以上教师达到75%,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一定比例;初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90%,高中阶段教师均应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
到2020年,全州90%以上的小学教师达到专科以上学历;95%以上的初中教师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高中阶段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5%;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四)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建立与现代教育制度相适应的较为完备的教师管理体系;形成严格准入、竞争择优、有序交流的用人机制;形成完善的教师培养、评价、选拔、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建立全州中学高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任期跟踪考核机制,引导受聘中学高级、小学高级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骨干作用;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形成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五)师德水平显著提高
广大教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敬业爱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管理的首要工作,列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风尚,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主要内容。加大对师德败坏教师的惩处力度。改革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把职业道德作为职务评审的重要依据,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启动全州“名师、名校长、名园长、教育家成长计划”,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二)优化教师队伍管理
—— 进一步理清教育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在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能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和重叠以及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以《教师法》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以及州委、州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州的决定》为依据,进一步明确人事、编制部门主要负责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总量内和国家人事政策的框架内,切实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档案管理、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凡不具备规定学历和未获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教师职业。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分类管理和定期认证制度。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经历或取得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健全教师均衡配置机制。建立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明确县域内城镇学校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参评特级教师和县级以上优秀教师,须有农村学校服务一年以上经历;特级教师和具备高级职务教师须定期到农村学校服务以及鼓励引导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定向到城市学校挂职培训。扎实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中小学的对口支援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组织“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师范生顶岗实习”等系列活动,发挥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
——理顺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改革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健全均衡师资、教师队伍调配机制。
——改革编制管理办法。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定期核定和调整教师编制。实行城乡中小学统一的基本编制标准和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并适当提高农村学校附加编制标准。实行根据班额、生源情况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参照县镇标准合理确定农村学校教师基本编制,城乡学校可以互补余缺,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按班师比配备教师,寄宿生管理人员纳入教职工编制,确保农村中小学师资需求。对专业教师短缺的薄弱县市实行“退1补1”办法及时补充专业教师,对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自然减员补充不能满足需要的县市实行“先补充再进编”的办法及时补充专业教师。根据教师脱产进修,产病假实际,按辖区教师总数的5%增设附加编。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编制管理。实行定向培养和特岗教师预留编制制度。协议县市严格执行为省、州级定向培养小学教师和特岗教师预留编制规定,确保定向培养和特岗教师编制按协议到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统筹做好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调整使用,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借调在职在岗教师,严禁聘请代课教师。
——深化教师职务制度改革。统一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序列,在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不断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完善农村教师职务评聘制度,职务比例定额到校。实行农村教师职务评审倾斜政策,对在农村学校连续任教10年以上的教师,参评教师职务时,突出实际工作业绩,论文不作公开发表要求。评审时,农村教师通过比例不低于同一批次教师职务平均通过比例。
——创新教师管理模式,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以学校教学需要确定教师岗位及职务比例,实行岗位管理。创新教师激励制度,鼓励农村教师扎根基层、安心任教。加强教师考核评价,建立与聘任制相适应的能够体现教职工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的激励制度。
(三)切实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在对全州未来十年学前教育师资需求情况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全州幼儿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
——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启动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试点。增加农村幼儿园教师定向培养招生计划。研究探索“初中加五年”的幼师培养方法,通过政策扶持、学费减免、设立专项奖助基金等方式提高幼师生源质量,同时通过专业设置、学制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等方式创新幼师培养方式,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
——按照国家即将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
——从中小学富余教师中挑选学历合格人员,通过转岗培训,使其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以后,充实到幼儿园任教,其性质和待遇不变。
——严格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和公开聘用制度。新进幼儿教师必须从具有合格学历和资格证书的自愿应聘者中择优录用。
——已在农村幼儿园任教,但学历及素质不达标的,须通过培训使其限期达标;限期内不能达标的,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辞退。幼儿园保健人员、保育员、食堂工作人员应当具有相关岗位资质。
——建立幼儿园教师注册登记管理制度,由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幼儿园教师进行注册登记,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为其业务培训、专业发展、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评优评先以及有序流动等提供制度保障。
——根据省定政策,结合我州实际,出台合理的幼儿教师编制标准,科学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合理增加幼儿教师编制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乡镇中心幼儿园应当保持一定比例的公办教师数量。
——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幼教并安心从教。公办幼儿园教师享有公办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民办幼儿园教师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同等待遇。加强对民办幼儿教育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民办幼儿园教师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民办幼儿园要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有关规定,依法保障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大力表彰。
——建立幼儿园园长与幼儿园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并针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对幼儿教师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作出专门、明确的规定,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培训权利。强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幼儿教师培训和队伍建设中的责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专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三年内对全州30%的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五年内对全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保育员培训。
(四)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
继续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一是实施好三个省级项目:即“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幼儿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二是实施好一个州级项目:即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采用综合培养的方式,每年为全州农村小学定向培养专科层次全科型教师100人。三是积极配合做好教育部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招生工作,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四是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认真做好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到州内各县市城区学校顶岗实习工作。五是继续实施国家和省“特岗计划”,鼓励和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六是积极实施“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并将 “硕师计划”与“特岗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丰富培养形式,为全州各中学培养高素质师资。七是完善和畅通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除国家、省、州定向培养的教师外,一律实行教师公开招聘。完善公开招聘程序和标准,确保新补充教师学历层次更高、所学与所教专业对口。
(五)创新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依据省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指导纲要,建立州县两级培训资源遴选、开发、评审、应用机制,构建满足教师多样化发展需要、促进教师专业终身发展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建立激发教师培训机构办学活力的竞争择优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按照 “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将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成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积极引导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转变职能,发挥并增强其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探索建立符合教师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遴选和组建州、县两级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由高校高水平专家和中小学、幼儿园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者队伍。切实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优秀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进修。——完善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和完善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等有机结合的培训方式,改进讲授式教学,大力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启动和实施“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自主规划职业生涯,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积极搭建平台;教师培训机构和远程培训指导中心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一线教师的工作、学习、研究提供便捷、快速、有效的服务;各基层中小学要继续深化“校本研修”,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每一位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积极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70%必须用于培训县以下农村学校各学科中小学骨干教师。继续实施农村学校薄弱紧缺学科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开展“教非所学”中小学教师培训,使其在1-2年内达到专业合格标准。开展特殊儿童教育教师专项培训。组织45岁以下没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没有本科学历的初、高中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培训。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健全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确保每个教师每周期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实行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发放和学分登记制度,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教师岗位聘用、加薪晋级、职务评定、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考评,考评工作纳入各级教育督导范畴。
——完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机制,五年内完成对全州中职学校专任专业课教师的轮训。按照省定标准,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实行专业教师每两年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两个月的制度。
——完善教师培训投入保障机制。引导各级政府按照中小学教师年工资总额2.5%比例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的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培训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学校和教师共同承担培训成本的机制。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制度,加强项目经费管理,完善 “经费跟着项目走”的管理办法。
(六)实施名师工程,建立骨干教师队伍梯队
——按照“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的要求,依据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颁发的《特级教师评选规定》和《湖南省特级教师评选实施细则》,做好中小学特级教师评选工作,以县市为单位按中小学的主要学科基本配套组建特级教师团队。重点评选一线教师尤其是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切实加强州、县两级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制度,明确相应的待遇、责任和义务。在“湘西教师网”上开辟“湘西州名师工作室”,对州、县两级学科带头人实行 “网络实名制管理”,建立全州骨干教师网络研讨互动工作群,拓展中小学教师学习交流、区域互动的空间。有计划地安排学科带头人参加送教、支教和对外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
——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州培计划”为依托,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分级开展中小学教师骨干教师培训,争取培训人数总量逐年增加。州本级每年培训农村骨干教师300人,各县市每年培训本县市农村骨干教师400人。五年内通过国家、省、州、县市四级培训实现所有农村骨干教师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力争到2020年,全州建设一支拥有占中小学教师总数2%的国家级骨干教师,7%的省级骨干教师和15%以上的州级骨干教师的高水平队伍,实现“以县市为单位,中小学各学科基本配套组建骨干教师队伍”的目标。——启动实施“名师、名校长、教育家成长计划”,采用导师制、名校研修制、名师工作室、挂职锻炼、课题资助、成果出版、教学展示、教育论坛、组团出国学习、访问学者等,发现和选拔一批在教育特别是学科教学领域具有专长和培养潜质的较高层次人才,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地培养湘西名师和人民教育家。
——加大优秀校长(园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表彰力度。建立名师论坛,营造教学名师成长的环境,提高名师的社会影响力。
(七)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州、县市财政依据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标准,足额核拨人员经费,不留缺口,按照规范后的公务员津贴和一个月工资总额,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由地方财政按照政策标准足额核拨学校绩效工资,由学校自主分配。
——州、县市两级财政要依法保障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将工资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要完善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保障制度,教师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义务教育教师的养老金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退休金平均水平。设立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课兼职教师专项补贴。
——进一步健全农村教师基本保障制度。对财力不足、发放教师工资确有困难的县,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增加转移支付的办法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问题。加强对各县市绩效工资落实情况的督查和通报。完善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为他们扎根农村、安心执教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立和完善农村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分类发放农村教师特殊津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农村教师激励制度。设立乡村优秀教师奖,用于奖励在县城以下农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的优秀教师。对扎根农村并在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给予特殊津贴或重奖。对终身在农村中小学、幼儿园任教的教师实行休假、旅游、就医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继续实施全州农村学校教师公转房建设。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安排的政策。按照“以县为主、省州配套”的原则,推进全州农村学校教师公转房建设。
(八)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教育家 ——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校长公开选拔制度,选拔熟悉教育规律的人才担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领导。建立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研究、制定体现教育发展要求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依法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任期制和定期交流制度,逐步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
——做好校长培训工作。对全州所有中小学校长分期分批进行任职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构建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培养支持体系。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力度,每5年对农村和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进行一次轮训。
四、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做到在确立发展目标时优先考虑教师需求,在制定工作规划时考虑优先师资保证,在出台政策措施时优先考虑人才导向。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开发教师资源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狠抓落实。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编制、人力资源等部门要在教师编制和人事政策上给予保障。各部门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定期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政策、重要工作的研究和协调,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
各级财政要依法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将工资、津补贴、社会保险等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提高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的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健全完善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多元的教师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常性经费至少按照本地区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5%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职教发展需要,每年从职教经费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学校教师的培训提高。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幼儿和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调整经费投入使用方向,明确面向教育的重大工程项目应有20%以上的经费用于教师队伍建设。
(三)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尊重教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要改进和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定期开展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关心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教师的合法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逐步改善教师住宿、生活条件。建立教师定期健康体检制度,依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努力营造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督导评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督导,建立问责机制。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各级党政负责人的重要考核内容。要把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落实情况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要构建规范高效的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作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决策、经费投入、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以此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湘西自治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
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宗旨,在十一五期间在湘西农村实施文明生态建设工程,结合农村老百姓住房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民朋友尽快实现小康水平,结合我州实际拟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具体建设要求和内容。
一、建设重点:建设重点应
结合农村实际放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和中心农村,因这些农村有良好的基础条件,生产发展较快,生产水平较高,市场意识较强,辐射能力较大,抓好这些农村建设既有基础又有潜力,抓住这个重点就可以带动全州的农村建设工作。同时,农村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相结合,以经济带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具体的工程建设重点放在房屋、道路、绿化、渠道、饮水、卫生、生态、社会治安、精神文明这九个方面。
二、具体建设标准:
(一)房屋建设标准。要本着集中连片建设,建设特色小区的原则,按照每户宅基地面积0.5亩,建筑结构为砖混或砖木结构,建筑面积控制在100M2/户以内,房建好后,做到改一片、成一片、富一片,形成有特色、功能全、发展快的新型多功能小区。
(二)道路建设标准。按公路总体规划,结合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根据我州实际情况,农村内部道路一般设干道、巷道两级,按干道宽6—8米、巷道宽4米进行建设,建议主干道修建沥青混凝土路面,巷道修建水泥路面,农村内部道路硬质化工作必须到户。干道旁应设置适量的路灯,配置相应的排水设施和路旁绿化。
(三)绿化建设标准。要保护好农村现有树木,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推行“四旁绿化”,逐步提高绿化覆盖率。绿化应与生产相结合,农民两用地应以种植经济林木及温室大棚为主。农村内部应开辟公共绿地,公共绿地建设要结合农村实际以林木为主,在干道、巷道两旁修建3米、2米宽林床,农村规划区绿化覆盖率要不低于65。各乡村要在农村规划区内划出专区让农民在此区域内种树,按人头规定种植数量不少于30棵树,林木产权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自家院墙提倡以树代墙,修建“绿色围墙”。
(四)渠道建设标准。农村绿化带及农村内干、巷道配套路林旁要修建引水渠系,田间与田间要建设适量的引水涵洞,渠系及涵洞具体宽度与规格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而定。同时,要做好现有渠道的维护,每年定期组织劳力做好清渠工作,主要是清理渠内淤泥和杂草,确保灌溉工作的顺畅。
(五)公共设施建设标准。
1、在村在组应建设农民文化活动室,有20户以上要建简易的篮球场或运动场,配备一些运动器械。
2、通班车的村应建设简易的客运站,采用砖木结构平房候车室或候车棚的方式进行建设。
3、有条件的农村应结合沼气项目修建公共浴室,要引入市场机制,提倡个人投资建设,采取收费经营的方式。
4、各村都要建医疗卫生室,确保农村卫生室达标率100。
(六)环境卫生建设标准。
1、根据农村人口规模,按每100人修建一所公厕的标准修建一定数量的公厕,要配套修建沼气池,以便将粪便集中沤制,要有人负责厕所的清洁工作。
2、建设垃圾集中堆放处理设施,在农村居住区内按30户为一个住宅小区,配套设置一个垃圾箱或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垃圾简易处理无害化率要达到93。
3、组织农村农民定期对农村内部道路进行清理、打扫,农民自家柴草、燃煤等杂务要在指定地点整齐堆放。
4、农村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与农民居住区保持100M以上距离,农民饲养家禽、家畜的圈舍要与农户住宅保持有效的安全距离,杜绝人畜共居现象的出现。农民家庭人、畜排出的粪便要在其自家的沼气池内沤制,变废为利。
5、应同步进行人饮水改造工程,农民家庭自来水普及率要达到100,水质要符合国家有关饮用水卫生标准。
6、农村农民家庭卫生要干净整洁,室内空气新鲜,做到一人一巾一盆,要求农民做到经常刷牙。
(七)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切实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做森林封山保护工作,加强对农村现有污染源的治理和新污染源的防治工作。农村生活污水采取以防渗渠引至氧化塘或由小家排入自家卫生户厕的方式进行处理,污水处理率要大于80。居民燃气普及率要不低于90。
(八)社会治安标准。
各农村党支部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具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抓好三支队伍(治安会、调委会、治安员),健全工作制度。
2、认真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各村综治委每年初应依据乡综治委工作要点,结合本乡实际,与村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承包责任书》。
3、积极推行依法治村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体现在村规民约、农民守则等群众自律性的规章制度中。
(九)精神文明建设标准。
1、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细则》,深入开展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农民道德为主题的“三德”教育和“弘扬培育尊老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活动。
2、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开展以“倡三家、创五好”和“诚信楷模”评选表彰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典型评比活动,并常年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