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说题比赛
物理说题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的说题比赛我选的题目是力学试题,它是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第35题。我将从考点分析、学情分析及对策、试题拓展及变化、命题的趋势和方向预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题。
先说考点分析。本题考查了“滑动摩擦力”、“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功”、“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七个知识内容。
本题涉及的考点在考纲中几乎都是Ⅱ类要求,能突出考查力学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题是一道力学组合题,涉及多个物理过程和情景,可以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物理过程分析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应用动量和能量观点解决力学综合题的能力。
再说学情分析及对策:
我们的学生在做物理计算题时,一怕题目长,望而止步,未战先输;二怕过程与情景复杂,不能从题目里面获取有效信息;三怕临界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四怕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本道计算题是一道组合题,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多状态与多过程联系在一起来增加物理情景的复杂程度,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现在的高考题目数量少,所以试题的必然趋势就是组合题,将众多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结合高考的趋势,我们要推动课堂教学教法改进与学法指导。
教法上:一要多进行问题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并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坚持过程分析,列式得分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二要进行变式训练,避免题海战术。三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去分析和研究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与思路。四要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
学法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法指导:
要引导学生眼看、手画、脑思,培养审题能力;训练学生把握多状态、多过程和临界点,培养物理过程分析能力;加强过程分析,强化列式得分的策略,增强得分意识和得分能力。
接着说试题拓展及变化:
变式训练1:如图15所示,一条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粗糙的ab段水平,bcde段光滑,CD段是半径为R的半圆弧。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和B紧靠在一起,静止于b处,A的质量是B的3倍。两物块在足够大的内力作用下突然分离,分别向左、右始终沿轨道运动。B刚好通过半圆轨道的最高点,A与ab段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g,求:
(1)物块B在D点的速度大小;(2)物块A滑行的距离s.1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AB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半径为R的4光滑圆形轨道,轨道在最低点B与水平粗糙轨道BC平滑连接,BC的长度为2R.一质量为m的物块Q静止放置在水平轨道上与B点相距为x处.另一质量也为m的物块P从A点无初速释放,沿轨道下滑后进入水平轨道并与Q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已知两物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5,两物块都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为g.(1)求P刚要到达B点时受到轨道的支持力的大小.
(2)若两物块碰撞后能越过C点,求x与R之间应满足的关系.
(3)讨论物块P和物块Q在水平轨道运动过程克服摩擦力做的总功Wf与x和R之间
PRA的关系.
RxQCB2R 变式训练1是在原题基础上适当改变,可以考查圆周运动的临界情况分析和平抛运动。变式训练2与原题属于同类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同,但增加了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判断的问题。试题这样拓展及变化,可以增强典型题的训练,题目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具有代表性,能反映重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及其特征,因此就有了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之功效。
对试题进行变式训练,也可以增强启发性: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要注意在培养定势思维的同时,更要注重变式思维的作用,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最后说命题的趋势和方向预测:物理计算题不是只为优等生设计,题目的难度在降低、梯度明显。试题会将经典的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经典的过程“碰撞过程、与弹簧作用的变速过程”和经典的思维逻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试题的前两问重基础,而第三问则考查考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判断的综合能力,在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试题中,这是一种能充分体现这一命题立意的题型,也是区分优等生的重要手段,很好地体现试题的选拔功能。
第二篇:说题比赛发言稿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动物园》。
本单元有五个主题内容《方程的意义》、《解形如X±a=b的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方程》、《列方程解简单应用题》、《解形如ax±b=c和ax±bx=c的方程》本单元结合具体情景,1.初步理解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2.结合具体情景,能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表现为知识与技能方面)3.在具体的过程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表现为过程与方法)4.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这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考查的知识点多而零碎,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却又能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建立代数的思想。为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和分式与方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我就从试题总体结构、题型特点、命题立意依据,检测重点指向及易错点、难点;命题所涉及的课标及核心素养,落实德育融合以及该试题进行抽样检测的质量分析及对试题效度的验证分析,对今后的教学启示等方面进行说题。
一、总体结构
本单元试题,题目类型多样,层次结构清晰,知识点考察比较全面。整份试题分为五大部分:填空、判断、选择、解方程、解决问题,智慧园,考察内容涵盖了第四单元教材的各个方面。
二、题型特点:
本份试卷考查比较全面,每个题型特点鲜明、涵盖具体。
第一题“填空”题重点考察明确题目中数量间的基本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例如:
1、一双筷子有2根,a双筷子有()根。
此题主要考查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的能力。根据乘法的意义可知:用筷子的双数乘2即可计算出筷子的总根数 2、2、王明今年25岁,比李军小a岁,五年后李军比王明大()岁。
本题的学生出错解答1.25-a李军多少岁错误解答2李军多少岁,25+a 3.年龄差问题本质把握不住,与5年后没有关系,a+5
2.考查目的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信息意识,看看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第二题“判断题”,题目设计难易适中,主要考查概念知识掌握情况
第三题“选择”。补充教材文本中有一定难度或易混淆的部分知识来进行考查,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例如: 1.下面的式子里,()是方程。
A.30=240-150 B.30=x-150 C.30<24y﹣150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情况。答案:B 解析: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由方程的概念,可知方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含有未知数;②等式。据此进行选择。选项A虽然是等式,但不含有未知数,所以不是方程;选项B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具备了方程的条件,因此是方程;选项C虽然含有未知数,但它是不等式,也不是方程。第四题“解方程”
考查目的: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能力。
解析:根据“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即可解方程。
第五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爸爸今年32岁,比儿子的年龄的5倍还大2岁,儿子今年多少岁?
解析:这类问题用方程解答比较简便。根据题意,可得“儿子年龄×5+2=32”。解:设儿子今年x岁。答:儿子今年6岁。
第六题:智慧园天元超市运来24筐梨和40筐苹果,一共重3000千克,每筐梨重5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45千克。答:每筐苹果重45千克。解析:方法一:设每筐苹果重x千克。
方法二:先求梨的重量,再求苹果的重量,最后根据“每筐苹果重量=苹果总重
量÷筐数”列式求解。
三、命题立意
本次命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核心观点与主干知识,联系小学高学段学生的知识架构和逐步扩展的生活,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科学性、有效性兼顾,保证了本单元试题的质量。
四、检测重点:
重点考查数量间的基本关系和对概念理解的情况以及学生列方程的情况。
五、落实德育融合:
数学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形成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品质的基础学科。本张试卷实施德育主要通过计算、基础知识、生活中的问题拓展练习等活动进行,侧重于逻辑推理、实践反思、数学审美与道德品质的统一。整张试卷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养成数学品质,提高生活智慧,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公民生活奠立良好的数学基础。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素质的生活运用等途径激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求证新问题及突破常规、克服常识局限等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课标及核心素养:
整体来看这张试卷,知识点考查侧重于学生综合人文素养。考查的覆盖面广,难度稍大,但是处处紧扣充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角度灵活,手段新颖,乍看不难,但获取高分又不易,题量适当,题型丰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根据评价的目的合理地设计试题的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种类型题目的功能”以及“积极探索可以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试题”。所以,测试命题就不能仅关注知识技能,还要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命题的设计要更多地尝试从落实数学思想、发挥试题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导向作用。那么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核心素养达成情况?如何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编制出一份高质量的测试卷呢?对此,我特以小学数学“简易方程”为例,积极探索可以评价学
生学习过程的命题。
关键词:命题评价思考
七、难度和梯度设计:
本单元试题考查力争做到全、新、活,难易程度适宜,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一般题目和稍难题目的比例为7:3。次检测以教材为依托,结合我县的五年级数学教学实际,立足基础、突出主干,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适度考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层次地考查数学理性思维。力图使整份试卷平和清新,结构稳定,易、中、难比例恰当,整体难度偏难,梯度明显,有一定的区分度,以期达到“考基础树信心,查问题定方向”的考试目的。
八、抽样检测的质量分析及对试题效果的验证分析:
(1)评析:本次试题,我们五年级的平行班级进行了单元测试,平均分是92.5分,比较低。其中90以上只占全年级的73℅;大部分集中在90-96段上,占到全级的87℅,而70以下的全级多达34人,其中所以从总体成绩来看,低于平时测验的成绩。
(2)自我反思:在掌握扎实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很大的限制,阻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九、教学启示
教育理念的转变,也体现在课前的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中。课堂中的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简易方程》单元整理与练习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知道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区分。并能解方程,能灵活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并进行解答。教学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正确解方程。教学难点是准确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进行解答。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发挥出自主意识和有效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及结合课本知识,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先让学生独立整理之一单元所学知识。随后,选取小组代表对全班进行系统汇报本单元的知识。汇报后讨论教材P18中安排的三个问题。最后在练习中对简易方程的有关概念进行梳理,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应用,达到复习课的教学要求。
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
这个单元的学习也给了我不少启示:一,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解方程,简单的不会解,稍复杂的方程更加不会了,所以每一步都要扎实的进行;二,课堂上并不是你讲的内容多就成功,而是看这一堂课孩子们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参与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理解了。
我想:要开展好整理与练习课的教学,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把握好新课程理念,让学生能把要整理与复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已激活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并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说题
说题
中考题型:
一、基础积累:
1、字音
2、字形
3、成语或俗语
4、病句
二、科技说明文阅读(5、6、7三个选择题)
三、文言文阅读:
8、加点字的解释正确(不正确)的一项;
9、加点词的解释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项;
10、表述符合(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四、翻译、感悟,鉴赏与默写(11、翻译,一个课内,一个课外;
12、拓展探究,类文对比结合现实生活案例谈启示;
13、诗歌鉴赏。两首诗歌对比,谈异同点,体味语言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现代文阅读(主要有两篇,并设置相应的问题)
六、语言综合运用表达
七、作文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语音
语音试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能给词语、成语或句子中的加点字注上汉语拼音;能根据拼音,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地写出汉字;能根据词语、成语或句子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多音字;能辨认常用汉字的习惯性错读。题型主要是选择题与填写题。平时上课时可对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形似字进行排查,尤其要关注注释中常用的注音字和“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易错字。典型例题透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提防(dī)
尽快(jǐn)
潜能(qián)怏怏不乐(yàng)....B.粗犷(guǎng)氛围(fēn)载人(zài)呼天抢地(qiǎng)....C.结婚(jiã)
勾当(gōu)夹缝(jiā)扪心自问(mãn)....D.嫉妒(jí)着急(zháo)
忌讳(fâi)量体裁衣(liàng)....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难易适中。本题所给的十六个读音中,虽无生僻字,但如果不细心分辨,也容易失分。呼天抢地(qiǎng)勾当(gōu)忌讳(fâi)这 ...都需要考生平时多加积累。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得最多的一项是 ....A.麦穗(huì)热泪盈眶(kuàng)稽首(qǐ)
淙....淙溪流(zōng)
B.骸骨(hái)强聒不舍(guō)剽窃(piāo)翘首以待(qiáo)....C.绯闻(fěi)锐不可当(dāng)愧怍(zuò)
百舸争流(kē)....D.挑剔(tì)按捺不住(nài)信笺(qiān)惟妙惟肖(xiào)....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字形
课标和教材对文字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辨读课文里出现的常用汉字中的形似字;判断常用汉字书写的正误;纠正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发现并改正词语、句子或语段中的错别字;找出广告词中的汉字。汉字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发现并改正写作和生活中的错别字。因此,平时在写作、生活和课外阅读中要留心观察,发现错别字要及时纠正。要特别注意课文中出现的形似字、注音的常用字和广告中为求创意而有意误用的汉字。典型例题透视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词语
专家解读考点:
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掌握词语的多少,掌握的标尺是积累、理解和运用。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规定十分明确,教材也以课文为背景通过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作了具体安排。从近几年中考试题对词语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涉及到下述四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和新生词语;②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④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所学教材中出现的常用词语和新词,试题载体则不限于学生所学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把所学词语移用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
题型分析:在题型上主要有:①选择题: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或解释不当的一项;选出依次填入句子或语段中的词语或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词语或关联词语或熟语使用有误或不当的一项。②简答题: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指定词语的意思并用新词造句。③填空题:从备选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或用序号按要求填空。
解题策略:词语试题侧重考查考生积累、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常用词语以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为准,新生词语则以当前流行的一些热词为准,试题材料兼顾课内课外,以时事材料为主。解题时务须看清题目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冷静答题。这里的关键,是要在积累上下工夫,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常用词语,同时也要了解当下流行的并经国家语委认可的一些新生词语。
成语: 课标对成语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正确理解与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考查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成语,试题载体主要来自课外。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成语,要联系生活实际从理解和运用两个角度进行训练。注意对成语基本含义或成语中关键字词的理解。纠正广告中基于技巧误用、错用的成语。平时要注意积累成语,并对成语的掌故有相应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记忆、理解和运用成语。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病句
专家解读考点
课标与教材对修改病句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行修改;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修改病句以改通顺、改正确为原则,不作语言修饰,不变句子原意,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正确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四个方面的语病。
一、语序不当:
1、句子成分语序不当。
2、虚词次序不当。
3、主语和关联词次序不当。
二、搭配不当有六类:
1、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3、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
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6、修饰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不当(包括定语和中心词,状语和中心词,补语和中心词)
三、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2、宾语残缺。
3、谓语残缺。
四、成分多余:(多出现在语义重复,可以参考《无的放矢篇》)
五、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2、分类不当。
3、否定不当。4、指代不当。
六、感情色彩不恰当: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科技说明文
所谓科技说明文是指反映和总结处于世界前沿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况、科研动向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一直以来语文中的分法是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两类。
考查方式
近几年科技说明文在高考语文中都是以选择题出现的,大都是在试卷的5,6,7三道选择题中。科技说明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及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在所问问题中问题中找出答案。一般题目不会太难,只要自己阅读,就能回答很正确。
科技说明文行文思路
科技说明文一直困扰着广大考生,怎么才能突破瓶颈,拿到理想的分数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大家探讨一下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考生一接触文章,就要用最快的速度浏览文本,迅速概括出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从哪几方面讲的、有哪几个主要观点、彰显了作者怎样的研究成果,等等。要从文本中生成问题,进而形成预设的知识要点。科技说明文以传递信息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从文中筛选出重要的概念、句子并加以理解,树立有目的的筛选意识。对重要概念,要注意分析先与后、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部分与整体、肯定与否定、此概念与彼概念的关系。
对重要句子,要紧缩加工,提取主干,把握其主要意思。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回归原文,在原文中找出与题目中对应的句子,然后仔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文言文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诗歌鉴赏
中考考点透析: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1、赏析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3、理解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考点详解
一、赏析词语和句子。
(一)赏析词语 •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 个字?(形容词、动词)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技巧: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题型示例: • 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 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 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阔”更好。(2)“阔”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见的 意思。(3)“阔”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 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4)“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因此 “阔”比“失”好。演练(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形容词)例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参考答案:“见”是无意中看到的意思,更形象生动地描绘 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然闲适和恬静的心境。
例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参考答案:“割”字用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 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 的形象。
(二)赏析名句 •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点详解
二、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题目形式
(1)诗歌(词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感情变化?
(2)诗词表现了诗人什么人生理想?
(3)诗中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答题技巧:
1、抓住诗歌的标题;
2、了解写作的背景;
3、联系诗词中的典故;
4、注意重点词语。考点详解
三、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赏析技巧)A•
体会诗词的写法
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用典、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答题技巧:
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景)步骤三:分析作用、感情(情)
题目形式 •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语言要优美。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以什么样的启示。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古诗文默写
专家解读考点
课标与教材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是高度重视的,其相关要求是:记诵默写所学课文中的古诗文名句;背诵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篇或段;记诵教材附录中的古诗词名句。
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的依据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现代文阅读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一)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叙事。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倒叙还有一种形式,先写眼前的事物,再由眼前的事物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的事物。倒叙的作用:
内容上:一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二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 的深情回忆,表达强烈的感情。
结构上:避免文章的平铺直叙。
(3)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叙的作用:
内容上:
1、补充了……的情节,为下文……作铺垫。
2、交代了……,突出文章……的中 心。结构上:使文章的结构完整,文章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丰富了人物形象;吸引读者。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1、人物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描写(6)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分析方法:
如: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
、______
、等描写方法。请选择一处你认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语句,指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第一步:准确判断描写方法。这句话运用了______ 描写,第二步:抓住关键词语语。关键词语“______ ”,(填写具体的动词,形容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第三步:具体分析。
生动形象的写出人物 ______ 的心情,表现了人物______ 的性格特点。示例:
选句: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踉跄跄、慌慌张张地直接挤到他的面前。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慌慌张张”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女人为儿子看病的紧张心情,“紧抱,踉踉跄跄,挤”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人对儿子的关心,表现了女人对儿子深厚的爱。
2、概括人物性格方法 第一步: 提取文中对人物性格评价的关键性语句。第二步: 如果没有直接评价人物性格的关键语句,就把人物放到具体的事件中进行分析。第三步: 结合文章主旨概括人物性格。
二、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社会环境作用:(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自然环境的作用:
{1}交代具体时间、地点、季节、时令。
{2}渲染„氛围。
{3}烘托人物„心情(性格、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4}揭示文章主题。{5}形成对比。
(三)过渡、照应和详略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一、详略得当
1、如何确定详略:
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点材料,就应该详写,其余的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应该略写。详写的地方要做到浓墨重彩,生动具体,略写要做到淡笔勾勒,概括精炼,画龙点睛。
2、详略的作用:
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的中心。
二、过渡
1、什么是过渡:
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表示衔接、转换的方式。它让读者的思路很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一般地说,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需要转换内容时,往往要使用过渡。2.过渡的几种方法:
(1)段落过渡(2)句子过渡(3)词语过渡(4)小标题过渡
3、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结构)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内容)
三、照应
1、什么是照应 照应(呼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顾名思义,一“呼”一“应”,前者“呼”后者“应”。否则,有呼无应,前后没有着落,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所以,“照应”是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的重要手段。
2.常用的照应的方法:
(1)开头与结尾照应。
(首尾照应)(2)行文中前后内容照应。(前后照应)
(3)正文内容与标题照应。(文题照应)
3、照应的作用:
前文写出……,后文写出了……与前文呼应,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表现了……
(四)“重点语句”理解品味
1、“简析这句话的含义”或“如何理解这句话”。(理解句子的含义)结合文章主旨,将关键句和词语解释出来。
2、赏析语句:
(1)运用什么手法(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修辞方法等)(2)写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抓关键词+作用)
3、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答句(段)作用先概括说明结构上的作用,再说明内容上的作用。解答时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
①开头句子的作用: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②文中句子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内容上:(1)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2)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3)强烈的表达了„„
结构上:(1)总结全文;(2)照应开头(前后呼应)(3)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五)标题的作用
1、吸引读者注意
2、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3、文章的线索
4、总领全文
5、设置悬念 标题的含义:表面含义,深层含义
(六)“修辞方法”判断及赏析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2拟人:把……赋予人得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3夸张:把……作扩大(缩小/超前)的描述,增强了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
4排比:用排比的修辞展现了(描写了)……,增强语言气势,强烈的表达了……
5对偶:把…和……两两相对,他们互补表达了……,使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增强语言气势。
6反复:为了突出……,作者有意重复了……,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感情
7设问:为了引起读者对……注意和思考,引起下文,突出了……,使行文有变化,起波澜。
8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语意,强烈的表达了……示例(1):判断下面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修辞方法的好处。
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洋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感动是一种养分》
这段话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中为了引起读者对美和春天的发现和欣赏,作者用反问的方式表示确定,用排比的方式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使追问层层递进,使表达更鲜明、强烈,表达了作者呼吁人们善于发现感悟美和春天。
示例(2)判断下面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修辞方法的好处。
晨风中,一丛丛白柳长舒舞袖,摇动身姿,尽情地轻歌曼舞。也许是辽河水滋润的缘故,白柳条的性格极柔顺,修长的枝条可以做出各种图案:弯成一个圆儿,像十五的月亮;打成一个弯儿,又像女孩子好看的细眉......因为白柳条宁弯不折,所以常有人用它编织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剥去外皮,剩下枝干,光滑泽白,任由抚弄。有多少天工之意,诗情画意,都可以揉入枝条一展神奇。(《柔韧人生》)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作者把白柳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白柳在晨风中,摇曳身姿的婀娜柔美;作者把修长的枝条做出的图案比喻成十五的月亮、女孩子好看的细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柳条的柔韧、美丽。
(七)记叙文贯穿全文的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1)文章的标题
(2)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5)“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八)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何人何时何地干何事结果怎么样
(九)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十)侧面描写的作用
1、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2、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3、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
4、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十一)写作方法 呼应: 前文写出„„,后文写出了„„与前文呼应,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表现了„„ 详略得当: 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的中心。
对比:通过对比,写出了„„和„„的不同,突出了„„,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给读者 留下鲜明的印象。
过渡:使行文自然,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更有利于表现中心。
悬念:使布局更巧妙,使情节更曲折,使主题更突出,更能吸引读者。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语言表述
专家解读考点
语言表述重在考查考生在语言、图片或表格等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把握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提取、读图表述、表格分析三个方面。信息提取是指把一段文字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用简要的语言提取出来,读图表述是对一幅漫画或一张图片进行观察并用精练的文字表达出来,表格分析是对一张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有效信息。
语言表述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和简答题。用一句话提取语段的主要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语段的主要内容;将简讯概括成一句话消息,或为新闻拟一个简洁的标题;观察一幅漫画或一张图片并概述其内容;概述表格数据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语言运用
专家解读考点
语言运用包括仿写、拟写、续写、补写、缩写、改写等。课标与教材对语言运用的相关要求是:语言运用重在培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语言运用试题题型主要是填写题。仿照例句写出句式相同、内容相近、语意连贯、字数相当的句子;拟写广告词、对联、颁奖词、标语口号、赞美词、班训等;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进行扩写、续写;变换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改写。平时在阅读中留心各种语言现象,通过仿写、拟写、续写、补写、缩写、改写等训练形式,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名著导读
课标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09年全国中考名著导读试题大都取自课标推荐篇目,考查内容有:概述某一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某一片段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对文学名著的某一内容或某个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与体验;按要求向他人推介某一部文学名著;了解与文学名著有关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诗句、名言、成语与歇后语等;品析文学名著的某个语言片段。题型主要有选择题、连线题、填空题、简答题、评介题、概述题等。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文学常识
课标与教材对文学常识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在中外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了解教材涉及的文学流派及中外著名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了解教材涉及的作品中著名的文学典型;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等。
文学常识考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连线题、填空题等。解答文学常识考题,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必要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一:作文
第四篇:说课比赛稿
新航路开辟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仁下午好:
今天我准备从教材的地位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法与教法,: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对此课进行分析讲解。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上古中古史》第十五章的第二板块,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把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是世界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关口,这一刻的学习对把握世界动态,培养全球战略意识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因对象是大学本科生,教育目标是学生在对史实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从微观和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把握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
2,难点:在众多复杂的历史信息中把握内在联系,提升对“改革与开放”的认识,正确分析历史人物活动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综合利用多媒体、地球仪、黑板等工具,回顾法,扮演当事人法,提问探案法,2,学法:放开包袱,换位思考法,提问假设法。
四.教学流程
1,开场白:对高中及上一个板块——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进行小结。2,放五分钟的小视频——《大国崛起》的小短片。短片看守后让学生回答新航开辟成功的条件。
3,对新航路开辟背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扩展,利用多媒体对航海家等重要人物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个人素质特性进行提练分析。
4,利用地球仪、多媒体、地图,对航海路线及区域进行梳理(利用地理学、气象学、科技史的知识进行补充讲解)。
5,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对新航路的结果进行梳理,探讨其内在联系与规律。
6,对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航海家及探索者。7,探索新航路开辟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及对新航路开辟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进行梳理。最后,共同探讨下一次“新航路开辟会”会是什么,在那一次中国该怎样抓住机遇,超越自我。
五.板书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新航路开辟条件、内容和影响
六.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内容多,使用方法也丰富,我更多的是展示我们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开拓视野,鼓励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学界前沿。
学生才疏学浅,不足之处,不吝赐教。谢谢!
第五篇:说课比赛(推荐)
泉州师范学院举办 “明日之师”说课比赛
外国语学院荣获佳绩
5月4日晚,在俊秀文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312教室隆重举办了泉州师范学院第二十届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竞赛之“明日之师”说课决赛。
经过各二级学院的选拔,全校20位精英选手自信昂扬地来到参赛现场。选手们主要通过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说明这些内容并辅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来阐述自己独特的授课理念。在比赛过程中选手们展示了自己过硬的专业才能,良好的教师气质还有现代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心态。经过激烈的比赛来自文学与传播学院的陈芬芬同学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获得全场一致好评,赢得桂冠。我院黄茵同学在赛场上幽默诙谐地演绎了课文《Plants and animals are important to us》,最终仅以0.1分之差位列第二。而我院10级同学杜小钦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冲出重围排名第五。
据悉,此次说课比赛旨在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在实践中巧练师范生的基本功,展示我校学生的专业才能和准教师风范。(外国语学院学生记者 严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