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品社教学中游戏活动对小学生人格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浅谈在品社教学中游戏活动对小学生人格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余经勇 2016/7/1
一、游戏活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人格发展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才能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思品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体验和感悟,这就需要学生更多地投入到更为主动的创造性活动中,这也导致思品课的教学性质必须是具有创性的、感悟型的课程。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思品课的“游戏活动”尤其重要。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也差。他们刚适应甚至未能适应学校生活。在此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游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众多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游戏是人类体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开始。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说:“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
“游戏活动感悟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创设了低年级思品课堂教学需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在自由选择状态下进行价值建构。使学生在和谐合作的环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发现自我,发挥自我,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完善自我,激发潜在的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最终目的。
二、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在小学各科中,游戏活动是耳熟能详的。但不同的学科,所设计的游戏活动都是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的。在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并非所有的热热闹闹的活动都能促使儿童人格的发展的,所设计组织的游戏,必须具有一定的本质特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
1、游戏活动以其内在的趣味性启动儿童的自主参与性
游戏活动教学的目的在于利用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激起儿童的内在动机。通过游戏活动教学,教师的要求应很快能转化成儿童自觉自愿的活动。要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愉快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高度、巧妙地统一起来。因而活动的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又要是常规性的,趣味性的,儿童们都共同参与的活动,更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另外,要使学生们都能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对他们来说,应能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巨大满足。游戏教学正是以其内在的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来启动、维持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2、在交往合作性游戏活动中“建构”健康的人格
学生人格的形成虽然具有独特性,但却不会也不能孤立地形成。学生生活在学校和班集体中,他们的人格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环境和人群的影响。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共同学习活动和人际交往为中介的集体性课堂教学。它不但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学会交流,学会创造。游戏活动也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环境。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进入生活角色,通过和群体的交往合作,摄取信息,交流情感。学生在“自由选择”状态下投入地活动。每个学生都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共同进行活动。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地完善自我,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3、游戏活动过程体现创造性
通过游戏活动形成创新能力是小学生人格培养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学生的个性特征各不相同,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千差万别,这更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为学生的创造活动创设条件。针对教学的实际,设计有一定本质特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和谐合作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另一方面,更要允许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给予激励评价,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感受到创造的愉悦。学生在富于创造性的课堂中学习,对形成良好的人格也是有很大裨益的。
三、通过游戏活动建构学生良好的人格
1、围绕目标,创造性地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内容
游戏活动一旦与教学联系起来,其创造者、组织者、领导者的主体就是教师。游戏活动首先要由教师事先设计,然后引导或带领儿童有序地进行。教师不但要熟悉儿童游戏的理论,了解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活动特点及兴趣爱好,明确教学目的并熟悉掌握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将教材真正熔化在游戏活动中。这就绝非教材与游戏的简单粘合,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高度巧妙地统一。最终实现学生能在活动中建构生活角色,形成良好人格。
例如,在进行第一册《新朋友 新伙伴》教学前,教师设计了“画一画”的活动,要求学生画出与好朋友活动时的情境。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在开学以来,认识了哪些好朋友,是否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二是通过“画一画”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交往认识,消除心理隔膜,学会大胆与同伴沟通,体会到和同学在一起学习、游戏是愉快的,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营造合作、和谐、平等、愉快的“游戏活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游戏活动教学应始终伴随着师生愉悦的情绪。课堂上,每个人都是学习、课堂、集体的主人。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讲真话,大胆表现自我。即使学生某些在严肃学习活动中被禁止和不被认可的行为,也应该被允许、合理地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存在。
(1)师生协同,形成情感交流
师生协同是指主导和主体的教与学,在教师指导和促进下,充分发
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立足于树立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现代教学观,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担任“促进者”角色,要积极倾听学生发言,承认学生有自己独特思想感情的权利,引导学生正视道德问题。
(2)为每个学生创设表现才能的机会
和谐、合作、平等的课堂气氛,不仅注重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更注重对后进生的帮助,要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要重视运用集体的力量发掘每个学生个性中潜在的积极力量。每一点滴的进步,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并鼓励。
(3)改变传统的座位模式,创设合作学习的集体空间
传统的秧田座位模式,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也不便于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创设合作学习的集体空间,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班级教学的重要中介变量。在进行游戏活动感悟型的思品课型教学时,可根据不同内容尝试用不同的座位排列:可以分小组坐,也可以去掉桌子让学生围成一圈坐,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位置坐,甚至老师也一起坐在学生中间亦可。这样更便于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
3、重视评价激励,促进角色建构
课堂活动要重视评价与激励作用相结合。儿童对自我评价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别人的评价。学生从别人(教师、学生)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进行模仿、揣摩、体验,在小伙伴之间互相评价。也应注意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以体会自己的进步。因此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动脑、动口,勇于提出自我见解。例如《新朋友 新伙伴》的“画一画”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他们介绍朋友。在此过程中进行交流评价。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作品”中有很多朋友,出现活动十分愉快,可见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成功的地位。另一些学生作品中只有一两个朋友,甚至没有朋友,可见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这时教师对取得成功的学生要给充分肯定,并鼓励存在交往障碍的学生。对取得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给予赞赏激励的评价,让他们充满信心。长期坚持,将逐渐建构良好的人格。
四、通过游戏活动形成形成学生良好的人格
在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中,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交往合作性和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师生双向互动,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最终将达到形成良好人格的目的。其基本流程是:
1、设置情境,营造氛围
所谓情趣,既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包括由此而突现出来的情感问题、交往障碍、求知欲等。在思品课的开始,以情趣抓住学生的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之余,往往也有了解学生、创设氛围、悬疑引趣等作用。如《我们在一起》一课,教师以儿童熟悉喜爱的歌曲《开学了》开始,通过动听的音乐,教师的形态、动作、语气等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
2、角色扮演,合作交往
有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氛围,教师此时顺势而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蕴涵的道理,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生明理,如果跟语文、数学一般的操作程序进行理解,也可以达到效果,但却忽略了思品课的活动性要求,也容易令刚活跃起来的课堂气氛沉寂下去。这时,如果创设与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合作交往性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论而明理,将达到建构角色,培养人格的作用。例如在《怎样交朋友》一课中,把对课文的认识在扮演角色时实际运用,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进入学习高潮,共同参与,帮助小兔学会交朋友,促进学生内心体验,使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断升华,进一步认识到:要主动、勇敢地交朋友,自己才会在集体中感到愉快。
游戏活动最主要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扮角色游戏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把对课文的认识在扮演角色时实际运用,有助于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依照他自己的角色来行事或模仿他人的角色行事。通过“扮角色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故事中表演出来,从而深刻体会到情境中角色的感情。
此外,抽象的道德认识,只有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扮角色游戏可以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例如《怎样交朋友》一课,要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才能和同学交上朋友,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角色中,明白交不上朋友的原因。在学生进入角色情境后,还可以即兴创造其他情境,让学生创造性地展开想象:如小刚明白道理后,当自己上学遇到同学或下课大家做游戏时又会怎样做?通过与同伴交流合作,共同解决生活中的思想问题。
(2)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还要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音乐、儿歌、动作表演能创设陶冶学生情感的情境,有助于儿童行为的形成。例如在《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活动中,以歌曲《开学了》导入,又以配乐儿歌加上学生创造性动作作为结束,为儿童所喜爱,既陶冶情感,又引起共鸣。
(3)竞赛游戏
小学生好胜心强,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在竞赛游戏中培养了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获得最大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离开座位比赛交朋友,比一比谁最会交朋友。这样就很好地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
游戏活动的形式其实不拘一格。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创造精神,大胆、勇于尝试与创新。只要能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游戏活动就应该是可行的。如现今很多成功的课例中,那些优秀的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所设计的游戏,例如:“送小书签,读名言”“红绿灯举牌辨是非”等等,都不乏成功的例子。
3.活动体验,评价激励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时间和实践的选择,引导学生主动地在活动实践中体验、评价,并发展主体的创新能力。例如《我有一个好朋友》一课,教师出示学生自己的“作品”,进行“猜一猜”活动,猜猜画的是谁。孩子们情绪高涨,各抒己见,当听到“小作者”介绍他画的其中之一是自己时,更是兴奋不已。他们在这样的交往评价中,情感得到了交流,也体现到跟同学一起的快乐,体会到同学的感受。尤其是那几位内向的孩子,眼中闪烁着渴求的目光。教师把握这一教育契机,给予肯定的评价和真诚的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在愉快的氛围中,班上的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表示要和他们交朋友。那几位内向的孩子也由此获得了信心和勇气,在课堂上大胆主动地和同学交朋友。交往的游戏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第二篇:浅谈环境教育在品社教学中的体现
浅谈环境教育在品社教学中的体现
摘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环境问题的一再出现给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对于环境问题我们必须从娃娃抓起,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们的道德习惯与伦理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对此,将环境教育纳入品社教学是较为适宜的。在品社教学中,我们要以课本为依托,做到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环境教育、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各种资源来加强环境教育以及通过同学们的身体力行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保理念和环境意识,唯其如此,人类和世界的明天才有光明和希望。关键词:环境教育品社教学体现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层出不穷,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森林大量砍伐、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等等,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长江江豚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导致物种危机和某些不良厂家向地下偷排废水等事件更是将环境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环境问题再不能等闲视之,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让孩子们知道当今世界发展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同时我们有责任将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目前,在小学的某些学科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如鄂教版品社二下的“爱护我们的家园”、四上的“家乡的变化”、六下的“只有一个地球”等章节中均有一些关于环境教育的题材,这些内容的开展对于孩子们环境意识的启蒙、强化和提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作为一名品社老师,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深和拓宽,让孩子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并引导他们以理践行,这样,可让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
一、教学设计中要体现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要以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为前提,学生能否很好地接受并形成良好的环境观念,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地进行创造性设计。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板块,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和灵活的体验感悟能力。小学品社教学分为三大模块:基础课程部分、拓展延伸部分、研究性实践部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基础课程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延伸,同时研究性实践学习也应贯穿始终。如,我们在教授四下“家乡的水怎么了”这一小节内容时,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家乡的水会受到污染?水资源为什么会减少?水污染和水减少有何危害?并由这些问题联系到我国及整个世界在工农业、居民用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可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探索的需求。在研究性实践操作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如针对水质恶化、耕地大量减少、白色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林木资源遭到破坏等效应,寻找原因并撰写成实验报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观察、思维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品社新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理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新教材中的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是以文字讲解、图片说明并结合活动探究来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根据小学生的性格、认知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我们在讲授四下“我的发现与担心”一节中的“一幅画引起的思考”这一小节内容之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家乡存在哪些污染状况,这样在讲解这一课时学生有了准备,上课时的效果就比简单的讲述要好许多。再如,当我们给二年级同学讲解“节约水和电”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在讲完课后带领学生们到用水处去观察水龙头关好没有,若没有关好,则叫同学们关好,并教育他们以后用完水要及时关好水龙头,以免造成水的浪费;在节约用电方面,我们可教育学生在天气晴好、中午就餐和放学时要随手关灯并组织学生对此进行检查,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学生们提高了对有关环境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养成了节约水和电的良好习惯。同样,在二年级讲解“变废为宝”这一课时,我们可开展一节动手课,让同学们进行手工制作,将易拉罐制成笔筒,将旧鞋盒做成置物架,将一次性筷子做成相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又减少了浪费,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加强环境教育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涉及到每一个单位、家庭、社会成员,也必然涉及到教育。落实到品社学科上,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
(一)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
在学校里,要加强对与教学有关的环境内容的宣传与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爱护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情感。如,通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教育学生爱护我们的家园、节约水电、爱惜每一张纸、不往江河湖泊中扔倒垃圾、少用塑料袋等等,这些事简单易行,通过课堂讲解学生一般很容易接受,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做到。再者,在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墙、宣传栏、黑板报进行宣传,利用班会时间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观看与环境相关的影视资料等形式来对学生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通过这些视听措施,学生们可加强对环境现状的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保护环境的相关思想和意识。
(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行动之中,让学生们在活学活用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观念
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我们要注意指导和督促学生将其所学的有关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他们通过具体行动来进一步加深、强化保护好环境的思想观念。如,在学习“爱惜每一张纸”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纸是怎样制成的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学生们要爱惜、节约每一张用纸。联系到实际,我们可以教育同学们在教室里不要乱扔纸屑、每一张纸要把它用完、没有用完的本子可集中订起来再用、平时积攒的废纸可送到回收站再加以利用等等,这样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孩子们的节约用纸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用纸方面比以前节约很多。再如,在学习了“保护水资源”这一节之后,我们可以教育并给学生们演示一水多用,即擦洗桌椅的水用来涮洗拖把,然后用来浇花或冲洗厕所;平时用完水龙头即时关掉,遇见有人浪费水时进行制止;洗衣时不用含磷洗衣粉等等,这样同学们的爱水节水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在学习了“爱护小动物”这一节后,我们可在实际中教育同学们要爱护小鸟、小动物,在春天小鸟繁育之时我们在校内给小鸟做窝,遇见有人伤害动物时要及时进行制止、劝说或报警求助;在学习了“人们为地球母亲过节日”这一小节内容之后,在植树节前夕,我们可购进一些小树苗让同学们在校园进行栽种;在保护母亲河日,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家乡的河流情况进行调查并反馈,通过这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学们做到了将书本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同时自己也在具体行动之中养成了关爱环境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和教学相关的环境建设社会活动中去
当今社会,环境建设的成效如何离不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他们的移风易俗,现行的《品社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之中去,因此,我们的环境教育不应当只局限在校园之内,我们要设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周边、乡村和集镇社区的环境文明建设活动之中,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环境保护行动中来,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早日实现。
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措施,如,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保护日,在这一天,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晓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再如,现在倡导“低碳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让学生自制一些与低碳生活相关的宣传手册和宣传画报,然后组织他们深入到社区、企业、乡镇等场所,开展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让更多人来响应和支持这项行动。在节假日,我们还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和污染治理等环保服务和生态建设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提高认识,经受熏陶和锻炼,从而养成积极参与环境文明建设社会活动的情趣和理念。
四、引导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在点滴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细微影响并成就习惯”,要想让同学们将课本所学内化为自身所得,并影响、感染和带动更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建设行动中来,还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以促其通过平时的点点滴滴来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行动和习惯。
在品社的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和细微之处做起。如,在学校,除前面所提到的节约水电和纸张外,我们还可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不攀折树木、不损坏学校公物等。在外面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在野外游玩,不燃放鞭炮,不焚烧垃圾、树叶,保护大气环境。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废弃物,不随地吐痰。在家中,倒垃圾时要做好分类处理,废旧电
池要放入废旧电池回收箱中等等。通过从这些细小方面着手,长期坚持下去,同学们一定会养成热爱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
总之,如何利用品社新教材的学科特点和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并使其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和逐渐摸索的过程,它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和汗水,也需要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和不断努力!
第三篇:在品生品社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随笔
在小学品生品社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随笔
在品生品社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当前市场经济下个别社会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下面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我们每个教师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包括兴趣爱好,知识阅历等。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自身丰富的资源作为动力,去感染和激发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例如我对于中国风的歌曲情有独钟,课堂上会积极利用,来配合教学,在讲《千年瓷都》一课时,先播放了歌曲《青花瓷》,接下来我跟他们一起揣摩这首歌:歌曲用“素胚”“仕女”“汉隶”等词汇让我们感觉青花瓷就像一位细腻典雅的古代美女,用她的长袖舒展出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向我们款款走来。今天我们就要隔着千山万水,隔着重重历史一同走进被誉为千年瓷都的景德镇,静静观赏那里传世瓷器不变的魅丽。
导入后的课堂,行云流水,诗情画意起来。另外,一些老师书法功底深厚,不妨变化板书字体,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潜移默化汉字的魅力。学生也乐于模仿,这都是信手拈来的传统文化养成教育资源。
第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品生品社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现于教材各个具体的章节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注意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做教学的有心人。这样才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觉的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渗透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品生课中有《我们的节日》,《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等课程,都可以及时进行节日习俗,和民族平等团结,风俗习惯等的教育;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利用一些 成语故事、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等,这些故事内涵丰富、语言精炼,积淀了祖先的聪明才智。运用这些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吸引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又能深深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如:六年品德与社会《勇于担当》一课,在提出“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之后,面对社会出现的抗震救灾,抢救儿童等各类舍己救人的现象,有同学说:这么高尚的人救了别人的同时,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究竟谁的生命更重要?这时,我讲了一个民间故事。有一天一位禅师在森林里打坐。,遇见一只老鹰在追一只鸽子,禅师让老鹰放过鸽子。但老鹰说,如果我放了它,我就会饿死的,谁能救我呢?禅师于是对老鹰说愿用自己的肉来代替这只鸽子。于是,老鹰拿来一个天平,禅师将鸽子放在平的一边,便用刀去割自己身上的肉去放在平的另一边,直到他把整个自己都放在上面,天平才终于平衡了。之后,引导学生探究故事的内涵,学生自然会领悟到生命是不能取代的,不管它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出来,生命的天平上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感到思维的挑战,思考的深度和探究的收获,同时更能萃取到传统民间故事中蕴藏的一些博大精深的哲学精神。
第三,有效利用生活经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品生、品社这种内涵广泛,信息量大的综合学科,要求学科教师对社会生活有着敏锐的嗅觉和极强的观察力。如果能把生活中遇到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和现象带到课堂上来,就会使传统文化的触角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讲品社《宋代五大名窑》时,可以把现代生活中的手工瓷碗拿到课堂上来,通过观察,学生自然会发现每种瓷器生就的时代气息。相比之下会感悟到:那些沧海桑田之后才出土的宋代瓷器,连每一块开裂的纹片都细致得耐人寻味„„这样,通过传统文化在具体的历史时代的表现和在今天的表现,用对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并端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在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我们应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只偏重知识,不注重精神内涵的把握,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却不注意让孩子把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当学习到京剧,茶艺等一些民间艺术时,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囿于生活环境的限制,想从中体会祖先的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并不容易,所以,传统文化的渗透并非朝夕之间可一蹴而就的,它还需要结合学校、社区等部门组织的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结合祖国的传统节日等, 指导学生作材料搜集、归类、分析、提炼工作。通过辩论会、演讲赛、讨论会等形式,激发学生思想碰撞,情感共鸣,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感想,从而把传统文化的养分默化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水准。
总之,教师只有热爱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积极从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中寻找切入点,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构筑出富有传统民族风的特色课堂,从而培养出具有民族气节和道德修养的中国式新少年。
第四篇:对品生、品社教学中即时性评价的认识
.对 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的即时性评价的认识
什么是即时性评价?课堂即时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各种表现进行即兴点评,它往往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与评价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价与指导,并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
作为一名教师,把学生教育成德才兼备的国家之栋梁是当之无愧的,这也就不辱没为人师的职业了。也算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怎样才能培养出我们教师所期望的那种人才呢?我们就要需要一些策略,一些方法,而这些方法,策略中课堂即时性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这一点我自己亲身体验过.在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就曾经使用鼓励与夸赞的方法转变过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吉介土学校任教时,我所教的 班级里面有个叫余丽民的同学,原来他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也不大喜欢回答问题。有一次,我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就把他起来回答,与此同时,我赞赏带期待的目光看着他,他回答得很好,我趁机把他表扬了一番,那一节课,我发现他很专注,很认真。以至于后来他还敢于提出一些疑惑的问题,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成绩猛然上升。还有一个,他并不是我的学生,他在学校里经常逃课,拿别人的东西,反正不在好学生之列,任课老师对他真是恨铁不成钢。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值周,发现他打扫宿舍很认真,先把床底的所有鞋子拿出来再扫再拖,宿舍很干净。我在集队时把他表扬了一番,他的班主任也
对他进行了赞赏。从那以后,我就时时听到老师们谈起他惊人的转变。。。。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知道这种鼓励与夸赞也是即时性评价中的一种,对一个学生的积极的评价,给予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不断前进的动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老师有很多的机会去发现学生思想的积极方面和一些消极的因素,我们要把握好即时评价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比如;在即时性评价时应注意时适时、适量、多元化、要有灵活的评价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评价方式、方法、内容、手段、角度的多元利用,要关注学生全体发展、个体发展;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原则,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更精彩。
第五篇:浅谈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浅谈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张海燕
(江苏油田第二幼儿园)
【摘要】幼儿喜欢游戏,在游戏的情景中运动,使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以较好地发挥,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所以,在教学过程运用适宜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发展其认识能力。
【关键词】游戏兴趣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97(2011)01—0193-02
一、问题的提出 兴奋性、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有利于教学的组织。
很多人都认为,学龄前儿童没有学业负担;不愁衣食,3、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受到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们怎么会有压力呢?其实,孩子与 区域游戏是幼儿交往的良好载体,能增强幼儿的体质,孩子之间有时会有一些问题发生,如受到批评,不能与小朋 是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把学习渗透
友友好相处等等,这些都是使孩子产生压力感的原因。孩子 到区域游戏活动区中,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像大人需要工作,所以游戏玩耍在生活上就成为他们的一 并发展其认识能力。在区域游戏中幼儿不仅能真正学到知识,个重心。孩子感到压力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 而且会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尊、法清楚地讲出来,因此他们有时无法得到成人的及时帮助。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
而且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以及处世经验缺乏,处理问题的能 康发展。实践证明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力太差,因而不能自己解除压力。所以,当压力过大或持续 提高,合作意识的培养有明显的增强。
时间过长时,孩子会产生诸如抑郁症、厌食症、睡眠障碍等 而现在我园每个班的区域游戏又给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教
生理或心理问题,这些将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从儿童 学平台,因为区域游戏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幼
发展的研究方面来看,游戏可以说就是儿童的工作,而适宜 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它的的游戏对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重要的意义,游戏在教 教育价值主要是附设在区角内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应的活
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教学的作用。动中。而利用区域游戏能大大的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二、在游戏中渗透教学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活动区不再是一个辅助的教育手段,而是成为实现孩子教育
1、游戏能使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发展目标的良好途径。因为它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高尔基曾经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教学中,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使幼儿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对教 产生自豪感、自信心。教师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
学内容产生兴趣。在游戏兴趣的驱使下和游戏氛围的作用下,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
孩子们更乐于对与游戏教学内容相关知识技能展开学习,对 儿自主性的发展。
游戏活动所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利用游戏活动让孩子
4、游戏能给幼儿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们在快乐的情境中,顺其自然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在教学活动中各科教学是幼儿学习知识本领的天地,如
形成优良的品质。如:在我园中班的美工区角,我们就引导 果我们把适宜的游戏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为幼儿提供了更多
小朋友用自己的手指为自己制作一幅《手印画》,再把创作 的尝试机会,让幼儿去试一试、想一想、激发幼儿尝试欲望的作品与语言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激发了 和主动探索的热情。为幼儿指明探索的方向,时刻鼓励幼儿
幼儿的创作兴趣和欲望,又使孩子们在想象与设计中体会到 直至探索成功。如:在认识图形时,让幼儿先试着折一折、创作的快乐,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了教学目的,提 剪一剪、拼一拼、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分辨出多种图形,开
高了教学效果。拓思路,再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让幼儿大胆想象、大胆拼摆、2、游戏能使幼儿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添画、创造出新的物体。如:启发幼儿用几何图形拼贴出房子、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大班的幼儿,他们的 花、汽车、树、人等。在半圆形上添画出乌龟、孔雀、西瓜、兴趣比较广泛,好奇心强,比较容易模仿和接收新鲜事物,船等,从中让幼儿初步尝到成功的乐趣。
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侧重从幼儿的
三、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渗透在教学中,寓
1、让更多的孩子们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于玩,这样既能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能在游 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
戏中体现教学内容,并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例如:跑步这 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的。我们这个时候就要去帮
个项目,是一项有效发展幼儿心肺功能、培养幼儿意志品质 助调动这些孩子们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为什么的体育项目,但同时也是一项枯燥、厌倦的项目。你要一味 没有能抓住这些孩子的乐趣和兴趣,活动后就要考虑如何才
地逼着他们去跑,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惧、厌倦的心态。如果 能让更多的孩子们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采用一些追逐游戏、接力游戏,竞赛游戏等等,既可以使孩
2、选择最恰当的教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子们在快乐的、有竞赛性的气氛中达到教学目的,又起到高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认真钻研,选择最恰当的教法将知游戏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游戏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游戏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游戏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李亚玲李亚玲李亚玲李亚玲(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710105)摘要摘要摘要摘要:::: 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而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儿童英语教育的对象一般是3-12岁的学生,而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典型的“五好”心理,即: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好表扬。所以想要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不能违背他们的天性,就要通过游戏学习英语。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英语教学,兴趣,游戏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of ChildhoodAbstract::::The best time to learn language is in childhood, and the interest is the key to learn English well.The aim to English teaching is generally from 3 to 12 years old, and the children of this age have five typical psychologies.They are active, curious, and emulative, they also like playing, and they like to be praised.So if we want to arouse children's interest to learn English, we must obey their nature, so we can teach them English through games.Key wordKey wordKey wordKey word::::English teaching, interest,g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