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19-05-12 22:3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探究

福建省诏安第一中学

吴志强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技术有紧密联系,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又对课程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借助网络便利化的优势创新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则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能获得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网络环境;教学策略;探究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阶段的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初中正是青少年开始广泛深入的接触和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时期。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1网络技术发展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必须收集和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网络技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世界更小了,学生生活中网络普及之后,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于网络进行远程学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更为便捷,另一方面,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中所学也有了用武之地。网络不仅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发挥着影响,让教学更加互动、便捷,也有助于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变,对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网络环境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我国中小学在教学方面也经历了从“文化论”走向“工具论”的转变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2.1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采用以教师作为中心,利用粉笔、黑板来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优化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网络作为软件的传送和共享,作为收集各种教学素材的环境而存在,是常规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对于某一主题,网络中存在大量教学方面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可以在局域网内或是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相关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与视音频等),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对于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也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络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实现了学习个别化和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2注意教学方法的转变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着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知识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或者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

来掌握。但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提交给教师,同时,网络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例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QQ等都可实现在线跨时空的信息交流。我在讲“电子邮件的申请、收发”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申请到的电子邮箱给老师发电子邮件,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的学习,又促进了师生交流,同时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留言板发贴子,老师实时进行点评,大大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2.3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

常规教学中我们必须照顾大多数学生,一节课下来,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又消化不良。所以老师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有提高,课后对两头的学生都开小灶。而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备课时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备不同的内容,并将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上课时教师只讲知识的基本点和重点,学生学习后,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合适的内容进行训练,大部分学生可以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基础不好的学生只训练容易的;好学生则可以跳过容易的内容,直接做些有难度的训练,这样,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必定有所提高。

另外,我们还可以请名师给学生上课,只要将名师的教案、课件、练习等,甚至他的上课录像放到网络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时就可以直接找名师解答。学习网站也在当今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设计相应的帮助网页,帮助网页的内容可以简单到教材的知识要点,也可以扩充到相关的天文、地理、历史、德育甚至国外的相关内容,这样所有的学生就能非常愉快的学习。随着QQ、BBS等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的广泛应用,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同时对老师提出问题,而老师也可以同时回答遇到相同问题的多个学生。总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现在乃至将来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参考文献:

[1] 钱卫民.信息技术环境下拓展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与研究[J].内蒙古教育:b,2016(10):4.[2]唐娟.探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策略[J].未来英才,2014(10):105.[3]王菁.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有效备课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3):123-125.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造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它 在理论依据的依托下给出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利用网络学习的途径,并以实践中的教学实例加以说明,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给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 关键字]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自主学习[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中信息、网络的应用无所不在,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运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好现有的网络环境高效地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应思考的新问题。为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结合网络环境及信息学科的特点做了如下的尝试: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学校里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校园网环境和Internet环境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着它的独特的一面:它肯有:工具性、实践性、交互性、多媒体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六创造性等特点

基于以上特点,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唤醒和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训练掌握认知策略,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

(一)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

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是针对相对低的年级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由于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

依托网络这样的载体,我们可以找到适合某些教学需要的游戏和推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任务,比如我们在讲WORD文字录入的时候,学生打字很容易产生“疲劳”,最终也使教学效果也会折扣、教师让学生通过《金山打字通》、《娃娃丫丫》等游戏软件让学生边玩中学,学中玩,并通过比赛的方式看谁打字打得快,既体验了游戏的乐趣,又很好地激励学生本节课的练习。

(二)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网络信息量大,如果让学生在网络中盲目前行,既浪费时间与精力还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这时教师就要做给学生制定出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围绕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任务驱动在网络环境下更能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任务通过互联网或者教师提前做出的学习网站、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来搜索所要的资料,解决本节课的任务,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如:在信息技术课上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制定一个暑假旅游计划。这时学生在网上自由搜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旅游胜地,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根据任务需要进行重新加工,最后用演示文稿或网站展示一个合理的、可行的、有创意的暑假旅游计划。这其中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应用能力都在这综合任务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具体的任务可大可小,教学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制定。

(三)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基于协作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与深化对主题意义的构建。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在网络课堂学生通过网络形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通过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非常认真地学习、探寻,然后根据自己的搜索结果,谈谈自己的操作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在word的综合练习中,我让学生分几个小组做2008奥运宣传报,这时小组人员,分工协做,有查找图片的,有文字编辑的,有设计版面的,然后再一起合作,通过网络对每一部分小组人员都一起来评定好坏,共同献计献策,一起合成进行合成、修改、完善。最后小组通过网络上的分工合作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网络合作高效的完成的作品,既完成了信息技术的课程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一种合作意识。

(四)基于评价的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效果评价”就是学生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引发的问题,以及课内完成的作品,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通过师生、生生沟通,小组交流、汇报等方式产生有效评价,从而采各家所长,避已之短,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培训学生学会借鉴、学习它人的长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画板学习的综合练习中,我给大家布置了运用画板创作一幅环保招贴画的任务,任务完成后通过网络上交作品,大家在课堂上对部分优秀集中做了评价,说出了每幅作品的亮点与不足,同时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中对任意幅作品进行点评,学生的参与极其强列,在交流中无论是创作者本人还是其它同学都受益非浅。

(五)基于研究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信息素养。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其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确定实施方案---实践与探索---展示与评价---生成报告(作品)----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起着基础与沟通的作用,它适合分段性教学,而不是在一节课中所能完成了的。比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选主题建立网站的研究性教学的进行。

(六)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个别化、自我激发式的学习整合知识,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步调来建构知识。由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学习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有个性化的教学,这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必要知识体系如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教师个人网站、资料库等来得以实现。例如,在幻灯片的制作学习中,教师把相关的知识放到网上,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到教师的网站上去学习巩固没加强好的知识,同时学得好的同学又可以在网上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

以上每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交互使用,相互融合,一节课可能是多种形式的组合,教学中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参考文献:、赵跃生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探讨》, 教育信息技术,2005.14、、胡俊,《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究

**** 获2002年“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刊登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10期)

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究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骆志煌

laoluo@fzbz.com.cn

内容简介:以新颁高中课程计划为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为方法,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以及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网络环境

2001年,在全国各地的校园网建设热潮中,教育部下达了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为此,在校园网建成之后,推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成为各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热点。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笔者在主持我校作为全国教育技术“十五”课题的《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参与福建省《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的实践中,根据我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法为手段,将基于网

图1 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探究,与所从事的高中历史选修和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相结合,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究,得到有关专家和同行的关注,现诉诸拙笔,以供指正。

一、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①。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可以理解为:历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协作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的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笔者在所开设的高中《中国文化史》选修课中,利用我校的校园网络设施,在学生已基本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尝试以局域网为载体、广域网为资源,以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的教学策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文化史》选修课程立足人教社选修教材,在课程计划不偏离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力图在学习方式和知识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首先,在学习环境上,当学习的环境完成了从传统的教室转到网络教室、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到除教材外还有人手一台宽带上网的电脑的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观念就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其次,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每堂课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中国古代医学”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本章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然后设置一个明确的任务,即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条件,在知识海洋中收集相关信息,并就其中的某个方面组织材料,提交一份学习纪要。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图2 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诸如“中医”、“针灸”、“中药”、“古代,医书”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通过各人或协作学习小组的E-mail发送到老师的信箱,课后再通过mail查阅老师的回复。

传播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必须重视信息接受者的主动性,并及时反馈信息以便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所以教师的及时评价反馈也是本策略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接受老师的评价反馈,不断调整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提高了信息素养。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们创建了良好且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的学习环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组)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②,以历史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任务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以问题驱动为中心,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与选修课不同的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内容要点更具体、任务更明确的特点,而且不可回避的是知识量的掌握和巩固率与升学考试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策略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其课程特点。由于新课程计划将含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课程列入必修课程,所以本目所指的必修课特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在下目另有阐述。我们在策略的构思中仍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课堂主渠道,以历史基础知识为内容,以基于局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究。以下以笔者在高二年段上的《近代前期文化--西学东渐》一课为例,阐析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必修课 程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过程。

首先是网络课件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以便利于学生围绕索要解决的问题为基点,制作基于INTERNET浏览器为载体的htm格式的辅教课件,以便运用局域网或网络教室,以基于教师机(或服务器)和学生机的交互功能进行学科教学。本课件耕具学习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结构上包含有学生界面、阅读课文(电子文档,关键词加下划线以提示)、相关资料阅读、学习指导、课堂练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几个模块(图3)。其次,在进行全课三个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的问题,投影到教室前端的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操作学生机进入课件的学生界面(图4),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和课件中所提供的相关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等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引发思维定向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良性发展。

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课件作为历史教学辅助手段的可用性。网络课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界面友好,交互便利且便于操作;材料丰富充实且充分兼容,便于学生的多向思维;结构完整且每个模块指向明确等。其次在所提供的课堂阅读材料的选材和组织上亦煞费苦心,笔者在浩瀚如海的史料中,按本课学习的“‘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的变革”三个部分

图3

图4 制作了50条相关资料,在资料中既有与课本知识息息相关的如“蔡元培的‘五育’思想”、“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人字型铁路”等资料,也有与单纯的应试关联不大但又十分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诸如“李善兰‘创译’数学符号”、“严复吸食鸦片的痛悔与忠告”、“北京大学百年校史—京师大学堂时期”等材料。由于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且任务(问题)的设置指向直接能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所以本课件将材料分为“课内阅读资料”和“相关资源链接”两个部分,“课内阅读资料”部分材料10条,主要是与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建构有直接联系的材料;“相关资源链接”则提供了50条相关资料,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进行浏览,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校园网内部IP或在家里访问笔者的历史教育个人网站《史海泛舟》(http://www.xiexiebang.comets.db66.com)等。

二是基于WebQuest的研究性学习。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目前在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但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上,笔者赞同把它理解为“网络专题调查”,因为在这类活动中,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从定义上看,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其中的资源模块是一个由教师选定的将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其中大部分资源是指导者事先已查找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材料,包括在 WebQuest文件中作为超链接直接指向Internet上的信息,也可以包括非网上的资源。

以课题驱动为核心的历史学课研究性学习采取这一方式似乎特别适合的,笔者上述的《近代前期文化—西学东渐》中提供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资源模块即属此范畴。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它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笔者通过学习和探索,已初步形成适应我校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WebQuest的构思,在基本完成了繁重且耗时的筛选、鉴定主题和收集、重组资料(含网络资料链接)环节之后,已着手与同事和学生共同制作了诸如“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探讨”(图6)、“福州地方文化—三坊七巷”和“福建的茶文化”等,目前初步构想是先形成学科内的短期单元,进而逐渐上升到长周期的跨学科活动。

三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2001年暑假,全国各地教师组成的网络教师联盟发起并开展了“暑期研究性学习虚拟夏令营”的活动,这场活动是由活跃在网络中教师群体自发组织的、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活动,是大陆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开尝试。组织者在活动方案中“建议各地区相关课题共享各地数据,最后让参加活动的全体同学将各自的研究汇总成一个总课题,推举产生总课题组成员,完成课题总报告,反馈给有关部门,同时向社会发布。” 在实践过程中同样是以课题为协作学习的组织依据和任务驱动的。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并作为“APEC会议的召开与XXX地区社会、经济的意义”课题的网络远程导师,参加和指导了来自上海和云南曲靖的中学生开展的关于APEC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活动,在同一个课题的驱动下,充分运用了虚拟网络社会的功能,使天南地北的学习者和指导老师得以及时交流和共享资源。这次活动得到有关专家和领导的认同和支持,2001年11月“全国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

图6 暨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 在天津召开。这是全国范围内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领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活动,笔者在会上得以与来自全国基于网络的教学应用探索最前沿的教师们交流了各自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受益匪浅。

四、在教学策略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现阶段开展的各项教改的共同任务,也是本文所阐述的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要求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事物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③在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实践中,笔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从网络课件的制作、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引导、WebQuest主体和任务的安排,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协作程度和思维走向的引导等方面,均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置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高度来考虑。

同时,在上述的教学实践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研究性学习,都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④笔者在上述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正是遵循着这三条原则指导教学设计的。

我们不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完全摆脱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海量信息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将会是漫无目的且不着边际的低效劳动。笔者从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中的制定目标、建构策略、引导过 程、答疑解惑等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教学大纲中的有关精神和目标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

2、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生和教师中的普及,技术层面的问题已基本不再作为整合的障碍之后,整合的理念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就成为课题研究能否深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从简单的电教观到工具观,直到近来有学者提出的学习环境生态观的不断发展,正体现了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在观念的障碍扫清之后,对于网络与教学的结合方式上存在的“简单的相加”或“完全的替代”等认识均是十分不利的。在提高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以为就历史学科的教与学而言,整合表现为以师生的基本技能和网络环境为前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高中历史课程计划为依据,将与历史相关的信息资源(包括广域和局域环境下现成的和教师自制的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新型学习方式。

3、正确理解和运用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中的问题,其研究人员是学校的教职员,其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学校的各种措施,其重要性在于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柏莱克威尔S.Blackwell)。”在充分考虑了本策略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特

图7 点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了行动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学生)参与研究,研究者(教师)参与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作为研究手段,拙以为在探究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把“行动”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运用调查、观察、测量、统计等各种手段,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这是研究活动的共性,旨在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形成一个个循环,不断往复,以期达到探究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中新课程计划,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思考,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探究出有益于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未完善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①②③、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④、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⑤、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而且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新手段。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一只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一个思路的传统教学方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的新手段,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上采用有效教学策略就尤为重要。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的激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如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英语课堂上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呢?结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视听教学,提高听力口语水平

“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1〕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最不利的就是缺少用英语来交际的情景,而互联网教育则运用了多种手段来创设英语学习情景:如角色演绎、真人发音、情景会话等,同时引入高质量的音频、声频技术,使各项情景鲜活呈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听说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介入,大大地改变了过去英语听力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似懂非懂的现状。全英文的环境、紧凑的录像情景、幽默的对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听力材料由简单的现场录像情景到纯播音听力,学生一步一步地听懂并理解听力内容,成就感油然而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多媒体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展示语言材料,以多样的方式刺激学生,消除学生听力口语练习时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促使学生多听多看,从而提高听力练习的效率。

(二)、利用计算机下载一些原版英文电影或了解英语网络学习资源,提高听力水平,感受语调

如英文原版电影《美女与野兽》,《白雪公主》等。在看电影的同时学习英语,练习语调。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用的网络英语学习资源,如英语教师网有个动画学英语的板块,通过丰富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对视觉、听觉的刺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枯燥的语法变得有兴趣,还可以提升听力。.(三)、教会学生们使用网络通讯手段

教学生们使用电子邮件,英语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就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出现,教会了学生使用电子邮件,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运用英语与全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建立QQ群或MSN等通讯手段,解决英语学习上的问题或者进行其他方面的交流和探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听力教学,既传递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运用多媒体使用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英语听力课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视听教学,提高听力口语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

(一)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使语言自然的融入视听背景之中

通过课件、录像等材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运用多媒体,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讲授冀教版英语第五册lesson35 China′s Most Famous“Farmer”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备课时上网搜索袁隆平的照片,袁隆平事迹介绍,袁隆平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照片,将这些素材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讲课前用课件导入,让学生在看课件的同时,讲述时代背景讲述袁隆平对我国和世界农业做出的最大贡献。让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从而把英语课本上抽象的语言符号知识与相关材料背景有机结合,从而变成活生生的语言,增强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在课堂上运用录像、投影、录音机为学生创设一种悦耳、悦目、悦心的英语交际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有交流语言的真实感

这种方式寓教于乐,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例如,对于“What day is it today?”“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的英语语法中过去式的讲授,传统教学步骤为教师朗读——学生跟读——提问造句——强化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效,却略显单调与枯燥。那么,尝试改变这一教材呈现方式。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引出教学内容——学生听曲——学生跟唱——渗透与展开教学内容。当然,对于歌曲中歌词的内容与真正含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领会,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对音乐的天然模仿。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展开对语法一般过去式的呈现。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对于语法一般过去式的理解就在歌曲与问答中加深(am—was,like—liked),这就对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语法一般过去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Power Point、flash、等工具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质量

人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和感觉等完成对事物的认知过程的。如果教师仅仅以单一的声音和文字信息刺激学生,既枯燥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为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教师可利用Power Point、flash、等工具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身等多种器官,使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解决能力,利用计算机创造出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的动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掌握这门语言的热情,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介绍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真实材料,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解英语与母语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注重多科知识与英语学习间的相互融合 “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不单要求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能力的培训,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自身价值取向。” 〔2〕注重英语教学与多学科间的融合就十分必要。

(一)、融合思想教育,激发学习情感,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素养

现行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传统美德的传承,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提供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深挖教材中的道德因素,不费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习冀教版第五册Lesson9 Be a champion 这一课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们懂得成功的来之不易,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努力拼搏,勇拿第一的信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再比如学习冀教版第六册Lesson25 Talk!Don′t Fight!这一课时,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如和与朋友友好相处,树立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优

良品质。总之,我们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融合音美体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

1.英语教育与音乐融合与音乐融合,把歌曲引入课堂,降低了学习难度。英语课本中有许多歌曲,大多数教师会选择不上,这实际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好歌曲对教学会更有帮助。如在学习hand等表示身体部位的词时,可套用歌曲《Left Hand, Right Hand》,在学习完这首歌曲之后,学生们可以轻松掌握里面涉及到的如arm, hand等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

2.英语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与美术融合,加强学习印象,促进形象思维发展,对一些含有故事情节的对话性课文,在讲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画几幅图用一到两个句子进行表述。不但复习巩固了旧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加深了印象。

3.英语教学与体育融合与体育融合,满足了学生在动中说,动中用,既开发身体智能,又学到了英语知识。例如,在讲授单词run, swim, play等时,与动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加强记忆。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构建自学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理念,它包含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老师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中占被动地位,学生很难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低。” 〔3〕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势在必行。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打破传统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突破了过去那种以教材和和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网络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借用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 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4〕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英语教师通过制作精美课件,把一些疑难问题或是重点问题设置成闯关游戏或是猜谜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把教学过程成变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被激活,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二)借助网络,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将所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学习,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

总之,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在信息技术手段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视听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教学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只有真正做到两者相互融合,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达到优化课堂,增强教学

效果。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育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2]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3]胡治军.网络环境中英语教学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2013.1.[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术研究,1997.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观刈麦》教学设计的案例点评

丁杰 韩秋枫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日益深刻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焦点之一,信息技术环境介入课堂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阅读是个体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还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

然而,信息技术环境为阅读教学带来了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实践操作中,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无法常规化,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课常常处于做秀的尴尬境地。怎样上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课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层级模型

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说、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理念,以及对一线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分析,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层次如下图所示:

图 课堂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层级模型

阅读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与阅读文本进行多层次的互动、进行意义建构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学生的内部认知因素(阅读情感、阅读策略等)和学生所处的课堂环境(包括教师、其它学生、教学内容、技术工具等构成的系统环境)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提供资源、工具,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发现的过程;网络环境为学生的阅读认知、审美、应用和创造提供丰富的资源、便捷的平台和过程性的支持,促进阅读层级的循环渐进发展。

认知过程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但在此处,认知是特指对课文的字词、文意、结 袁华莉,课堂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层级模型及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构脉络、主题等事实层面信息的感知与理解,这是课文理解的知识性目标,也是阅读教学的初级目标,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度的思维加工。

语文教学中可以审美的对象是很多的,但是阅读课堂教学必须抓住重点,有所侧重的进行审美。从审美的对象来说,既包括对课文语言形式的审美,也包括对课文表现内容和意境的审美;从审美的时机来说,既包括入境的审美,也包括出境的审美。具体来说,首先要入境,对文篇的妙笔和结构进行鉴赏,对文章的蕴意(包括文章内容所体现的形境、意境、理境)进行体味;然后要出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形成建基于文本之上的独特感悟,并对文章的风格进行赏析。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7年级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出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新课标中对古代诗词的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义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观刈麦》这节课是一堂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开展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跨越式课题理念,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感悟方面有较为细致的设计,整节课的教学实施效果也非常令人满意。通过分析该课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可归纳如下:

1、结合学生认知层次,促进深层次阅读和感悟

根据现代解释学理论,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向读者发出理解的召唤,而读者则对文本做出积极的回应, 双方在相互作用从浅层次的“认知”逐渐向深层次的“审美”进行过渡。正是这种对话的有效性决定着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在《观刈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以“一个词”、“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诗文的感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播、引导,不断激发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互动。通过挖掘诗文的关键性词语,作为学生感悟主题的突破口。此时对字词句的品读绝对不是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让学生通过“诗眼”、“文眼”来把握作品的主题、风格、妙笔和蕴意。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拓展

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语文教学中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语文课堂的知识容量和深度都将得到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拓展阅读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得到巩固的基础上实现拓展和积累。一定要避免“为了拓展而拓展”的机械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知识基础、认知风格特点等来实施拓展阅读。在材料内容的选取上,要保证拓读阅读材料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呈现方式上也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灵活处理。

《观刈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拓展阅读的处理非常灵活。在导入、课文处理、课后提升和写作环节均设置了不同内容的拓展阅读。拓展阅读内容丰富,既有此篇课文同一作者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还有相同主题的《世说新语》、《农家》;拓展内容的信息技术呈现方式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有全班共读的PPT呈现,还有学生自主进行的网络阅读。通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拓展阅读,学生对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就会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3、通过各种手段唤起情感共鸣

(一)巧设问题拉进情感差距 《观刈麦》所表达的主题较为沉重和深刻,当代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通过引导性问题的设计来打通了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鸿沟,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把学生带进了离他们最远的生活场景,使得学生获得了最有现实意义的收获。他们的情感被激活,认识走向丰富,使得这一堂在思想层面具有深刻塑造灵魂的冲击力。

(二)信息技术创设朗读情景

朗读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中对古代诗词也有明确的朗读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将自我的情感投注到文本中去, 与文本在“朗读”中交汇融合为一体,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在《观刈麦》的设计中,教师设置了多层次,多角色的学生朗读任务,还非常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朗读情境。教学过程中播放贴合主题的背景音乐,营造出触动心弦的课堂氛围,学生朗读和聆听都更加投入,有效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共鸣的唤醒。同时也为后面的写作表达打下了良好的情感铺垫。

4、充分表达、交流与分享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仅要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获得感悟,更需要通过阅读应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是为了深化课文教学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主要包括运用课文阅读过程中习得的知识、技能和获得的情志感受等进行迁移性阅读和创造性表达。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课堂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交流、及时分享的高效平台。

《观刈麦》教学设计中设置了学生写作任务,重点是升华主题,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整体设计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电脑和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的写作成果是以个体朗读的方式呈现,如果教师能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协同写作和批注,将在实现学生集体知识构建和情感分享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深入到课堂中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海量的阅读资源能够极大的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文 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感官的资源呈现方式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加形象、直观的教育信息,有利于情景创设、阅读兴趣激发和阅读情感体验深化,还能帮助突破阅读教学的疑点、难点问题;便捷的人际交互平台和个性化空间在凸显学生阅读主体地位、落实阅读对话、延伸课内阅读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阅读监控和批注工具让个性化教学、过程性阅读评价成为可能……毫无疑问,网络为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为阅读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带来了契机。

下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性研究计划 第一:课题情况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全文5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共5则)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新城二小 信息组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

    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发挥网络优势,探索教学新路 石首市东升第一中学 沈朝刚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内容摘要】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和协作式学习模式”进行高效教学。 【关键词】 网络环......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宁县四中 尚小银 【摘 要】: 为了更好地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应运而生。本文从语文课堂教......

    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究 ●陶晓涛 初中思想政治的学习是很强调情境体验、交流和创造性表达的,这需要大量的信息,而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这些信......

    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摘要: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在网上学习一般是与教师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学生要依靠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这种资源是一种分布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