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积极行为塑造项目介绍
“小学积极行为塑造”项目介绍
1、什么是积极行为塑造?
积极行为塑造模型,在源于美国教育体系核心方法论基础上,中科院心理所与北京携成尚德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横向合作课题《城镇背景下儿童教育积极行为塑造模型实证及应用研究》,依据中国教育文化、家庭特征、儿童智能及身体发育规律,经过多年家庭、幼儿园、校园儿童积极行为塑造工作的实证洗礼,具有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特点,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积极行为塑造项目功能
积极行为塑造项目是根据教育部加强中小学心理学建设、促进幼小衔接、游戏化教学的指示精神,依托成熟的互联网、移动终端技术,为教委、学校、家长和学生提供积极行为心理学系列产品及服务,实现学生素质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的目标,并将成果以数据化形式提交教育管理机构。
项目主要功能包括五大模块:(一)空中课堂培训(12次/年) 包括教师提升—问题孩子策略包 教师提升—积极工作包 家长积极教育包—家长大讲堂(二)家校共建服务体系
家长积极行为心理学教育培训—营造家校和谐 教育工具包—提供家庭教育策略 家校、家长老师、家长之间高效沟通
(三)学生能力培养及数据分析系统(见图1、2、3) 智能入学分配系统(测评及数据分析、分班标准及建议) 幼小衔接训练
学生游戏化素质教育及数据化结果
图1:某校“幼升小”学生测评数据
图2:数字排排坐—逻辑能力图3:位置记忆—记忆力训练游戏
及小学四则运算训练游戏
(四)教师素质提升及数据分析体系 教师心理学综合能力提升
教育宝典—配合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教师素质提升及数据结果(五)校园风险防范体系(见下图) 校园安全知识普及 心理学干预校园冲突体系
3、北京携成尚德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北京携成尚德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3--12岁儿童积极行为塑造的服务运营商。以心理学为基础,结合生理学、社会学、应用行为分析,从中国教育工作的实际特征及需求出发,依托“中国儿童积极行为支持模型”将国内外积极行为塑造和教学成果进行应用落地。
携成尚德公司依靠成熟的互联网、移动终端技术,为园所、学校、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可操作的教育方法,为儿童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氛围。我们期待与您一起开创全新的儿童积极行为支持教育体系,为了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不断地努力!
让孩子爱学习,让老师变轻松,让教育更健康!
第二篇:行为塑造:一项管理工具
行为塑造:一项管理工具
凯文·阮(Kevin Nguyen)是大陆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那天,他正在从纽瓦克飞往拉斯维加斯的航班上。被叫进飞行员驾驶舱时,他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当得知大陆公司的总裁高登·贝休恩(Gordon Bethune)也在机舱里时,他吃了一惊。不过,贝休恩给他带来的是个好消息。阮先生赢得了一辆新款福特探险者轿车。这是大陆公司设立的一个奖项,每年评选两次,用以表彰在过去6个月中出勤最好的员工,凯文是本次受奖的8人之一。“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阮先生说,他1997年开始在大陆公司工作。同一天,弗雷德·米勒,大陆公司的一位757飞机驾驶员,也赢得了一辆“探险者”,他又说了什么呢?“我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我工作中分内的事,但他们却奖给了我一辆轿车!”
大陆公司的出勤奖励方案正在发挥作用。自从该方案实施以来,公司奖出了83辆福特运动型轿车,价值约300万美元。不过,由于降低了飞行航线上的缺勤率,也为公司节省了超过2000万美元。例如,在最近的6个月里,大约三分之一的大陆公司员工,也就是14000人,由于优良的出勤记录而有获得“探险者”轿车的抽奖资格。
这一奖励方案除了改良出勤记录之外还获得了其他收益。具体地讲,它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使得乘客更为满意。目前,大陆公司在各主要美国航线上一直“在线排名”最高。在最近由宝沃联合市场调查公司(J.D.Power and Associates)进行的顾客满意度调查中,该公司排名第一。所有这些都巩固了大陆公司在财政业绩上的地位。公司曾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两度申请破产。贝休恩于1994年受聘于该公司,并使企业面貌大为改观。他迅速推动大量的变革方案,如设立出勤奖等,使大陆公司成为一个更好的工作场所。员工很快做出了回应。在贝休恩的领导下,大陆公司每年的利润都有改观。
大陆航空公司奖励员工轿车的方案,由于对不缺勤行为的奖励从而提高员工的出勤率。恰恰是由于贝休恩借用了行为塑造理论。管理者常常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这一过程被称为行为塑造。由于员工的实际行为与管理层希望的行为可能差距很大,如果管理层仅仅等待个体表现出理想的反应时才进行强化,则可能找不到可以强化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行为塑造提供了一种获得理想行为的可行性做法。
行为塑造有四种方法: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视。当一种反应之后伴随着愉快事件时,称为积极强化,如管理者称赞员工工作干得好;当一种反应之后人们做出的是中止或逃离不愉快的行为时,称为消极强化,例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你不知如何回答,那么赶紧翻看课程笔迹很可能会使你不被老师叫到。这就是一种消极强化,因为你学会了通过匆忙翻看笔迹来防止教师提问的办法。惩罚是指设置了令人不快的条件,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员工因为酗酒问题而被责令停薪两天就是惩罚的一个例子。取消维持某一行为的所有强化物的办法,称为忽视。当行为不被强化时,它就会慢慢消失。如果老师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则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消除这些行为:当学生举手要发言时,无视他们的存在。当举手行为得不到强化时,它便很快消失。
强化,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作为行为塑造的工具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有关学习方面的知识表明,强化比惩罚更有效。尽管与消极强化相比,惩罚可以更迅速地消除不良行为,但其效果常常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性的变化。而且,惩罚还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如士气低落、高缺勤率和高离职率。另外受到惩罚的对象也容易对惩罚的实施者产生反感。因此,我们建议管理者多使用强化而不是惩罚。
第三篇:行为塑造与执行力提升
行为塑造与执行力提升
第1题
某机关内部,所有人都把工作看得高于一切,该单位能集最出色、最具有创造性的人员共同实现目标。那么这个单位的文化类型可能属于()企业文化。C.乐于学习、求职 D.为人诚信、负责 答案:A,B,C,D 第3题
某医院办公室主任学习了“如何辅助上级”的课程之A.权力型B.任务型 C.个体型D.角色型 答案:B 第2题
要想使班组具有合作的气氛,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A.班组成员自己做自己的事 B.互相牵制制约 C.班组具有明确的目标 D.互相避免交流 答案:C 第3题
对西点军校的案例表述,不准确的是()
A.积极主动性 B.强大的执行力 C.主动工作、完美执行 D.学员不善于找借口 答案:D 第1题
执行力的核心是()A.人员流程 B.战略流程 C.组织流程 D.运营流程 答案:A,B,D 第2题
具有下列()特色的人是有执行力的人 A.自动、自发 B.具有创意
后,对辅助上级的原则牢记在心,为了让领导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他把所有的工作邮件都会抄送领导一份,关于办公室主任的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很好地理解了学习精华 B.他对课程理解有误
C.他的做法会给领导决策提供便利 D.他的做法会给领导工作带来干扰 答案:B,D 第4题
执行的两大要义是()A.纪律 B.服从 C.专注 D.耐心
答案:A,B,C
第1题
工作协调的核心目标是为了使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答案:正确 第2题
具有出色的执行力,是成为合格管理干部的重要通行证。()答案:正确 第3题
有效沟通是确保执行到位的一项有效措施。()答案:正确
第四篇: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就是指中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适应不良的行为,这种适应不良包括学习问题行为、品德问题行为、人际问题行为和身心问题行为,中学生问题行为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了低龄化、群体化、外显化、严重化的特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一些西方腐朽思想和没落的生活方式乘隙而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不良信息的大量泛滥,不仅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也极大的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因此矫正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直接关系到全体中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本文拟就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特点、形成原因及其教育对策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偏差
1、需求失衡。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人总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进而产生需求。少数学生不顾客观实际,心理上产生不满足于原有的需求状态。这首先表现在物质上,如在吃饭、穿衣、娱乐等方面产生不切实际的需求。其次在精神生活上,少数同学由于受一些黄色书刊或录像、色情网站的影响,或受社会流氓团伙的引诱,产生性开放等病理心态。
2、意志薄弱。这类学生大多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禁不起种种诱惑,追求资产阶级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吃喝玩乐才是幸福。他们意志薄弱,其坏习惯难以改正。
3、理智缺乏。这类学生道德无知,是非模糊,狭隘、自私,缺乏强烈的求知欲,一旦自尊心受损,就会自暴自弃。
4、道德情感不健全。从一些有不良行动的学生的材料中看到,中学生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和情绪冲动造成的。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欲望,而没有形成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正确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特点。
1、自尊心自卑感并存的矛盾心理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自尊需要是人最高层次需要之一。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哪个人不要尊严?从表面上看,许多问题学生似乎既无荣誉感又元羞耻心,批评起来脸不红心不跳,经常被一些老师斥之为“脸比城墙厚”。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尊心,具有强烈的自尊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给予他们的大都是批评、指责、处罚,却很少有表扬、鼓励、肯定。种种的岐视和冷遇,使他们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甚至反而受到伤害,于是他们用一种极端的形式——自卑感表现出来。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学生对进步丧失信心,对班集体、对荣誉、对老师的教育表现冷淡,有的更以对抗的形式向变态方向发展,如故意与老师唱对台戏,当面顶撞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等等。
2、渴望理解与疑惧抵触并存的矛盾心理
实验证明:越是问题行为的学生,越是渴望别人的理解。由于这些同学以前经常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和嘲笑,此因他们对老师、同学怀有强烈的不信任感,怀有戒心、敌意,存在疑惧心理,总感到别人与他们故意过不去,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自己,讨厌自己,对老师同学的做法总是从坏的方面去推断。比如,他们做了一件好事,老师没有及时表扬,就认为“我们这种人累死了也白搭”;要是做了一件错事,老师批评了又认为“老师眼睛就盯着我,别人做错了就不会这样”。他们把老师的关心看成是“监视”,把同学的夸奖说成是“讥笑”。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师生之间产生感情隔阂,老师的教诲难以入耳入脑,甚至被曲解,从而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加剧问题行为的发展。
3、有改过愿望与管不住自己并存的矛盾心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心想变坏的人恐怕没有。即使存在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都有一个改过自新、做大家喜欢的人的美好愿望。但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保证书、检讨书写了一次又一次,在老师面前信誓旦旦,但行动上总是改不过来,即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或者有改过行为,但没过多久又“旧病复发”。出现这些现象,并不是学生不愿改过,主要是自己管不住自己,有点身不由已,其原因有两条:一是他的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二是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后,就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想改变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这就如一个有偷摸习性的人,看见别人的东西就眼红,不偷就手痒一样。
三、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一些不良场所、文化市场及一些不轨行为的影响,如凶杀电影、淫乱的录像、黄色小说,色情网站、OK厅、迪吧等等,对学生心灵的腐蚀;还有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猖狂犯罪活动,社会上的某些腐败现象,以及一部分人的唯利是图、吃喝玩乐的影响,致使少数学生形成不良思想。
2、家庭的不良教育和不良的小环境的影响,①有的家风不正,如家庭成员赌博、生活腐化等,往往把子女引入歧途。②有的家庭缺乏正确管教子女的原则和方法;有的是父母双方对子女教育的要求不一,有严有松,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或感到有机可乘;有的对子女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出了问题手足无措,于是训斥、打骂、禁闭、捆绑、饿饭、驱赶„„或姑息迁就,要啥给啥,其结果适得其反。③有的家长对学生要求不高,督促不严,甚至溺爱、袒护。他们视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爱不够,疼不够,捏在手是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学生有了行为偏差,家长不重视、不及时管教,以致孩子问题行为不能及时改正,反而越来越重。④有的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家庭环境突变。如父母双亡或父母居住外地,或父母离婚、再婚,或于由某段时间工作关系无暇教育子女,对子女的教育无力,或放任不管,以致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又受犯罪分子的勾引。⑤由于父母夫妻生活不检点,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由于教育观点或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也可能给学生问题行为的蔓延造成了机会和条件。①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了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②对问题行为学生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优、差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差生冷淡、歧视和不适当的批评、指责。讲课不照顾学生的水平,有的学生学习跟不上,失去了信心,得不到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反而使缺点和错误有所发展。③校领导和教师德育意识差,不负责任。把问题行为学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时,感情用事,简单粗暴,达到不教育目的。或采取息事宁人,姑息适就的态度。或者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使学生产生对产情绪,或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④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二)、主观原因
1、问题行为学生对于很多道德观念存在表面性和片面性的认识,甚至有错误的见解。他们不善于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动联系起来,还有言行脱节现象。4-
不端的行为动机,形成正确的动机。根据正确的行为标准来选择一定的行为方式。
2、锻炼和增强意志力,避免不良环境的干扰。意志是人们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的心理过程。因此,为了使问题行为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必须通过必要的锻炼来增强他们的意志力。例如,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收桌上、文盒里、房间墙壁等处贴上一些警示自己的格言警句,用以提醒鞭策自己;自己规定若做了一件坏事,实行自我处罚,或罚做一项重体力劳动,或罚帮别人做一件好事;个性强、脾气躁的同学若与别人争吵发怒时就作深呼吸,或低声唱歌以转移注意力,以平抑激动心理,避免不理智行为。可以让犯过偷窃错误的学生收管班费,让爱打架的学生去担负维护纪律的执勤任务等,实践对他们的考验,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责任感和尊严感。在考验中,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了旧的不良动机,从而达到提高他们意志力的目的。同时对问题行为的心理矫正,必须消除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净化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在矫正问题行为的过程中,还需对不良环境进行隔离,排除诱因,并选派思想作风正派,教育经验丰富、热爱中学生教育工作的同志来负责对他们的教育。在改造问题行为习惯的初期,引起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一些诱因会给矫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要特别加以防范。教育经验表明,在教育初期,让他们更换环境,暂时避开那些诱因是有益处的。
3、消除焦躁和疑惧的逆反心理。有问题行为的中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来历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育者也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的人,误认为社会对他们是“不管的”、“抛弃的”,甚至误认为是“监管”他们的。因此对真正关心他们的教育者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应当真诚地关心他们,过用一些感人肺腑的事迹,启发他们的觉悟,从而打动他们的心,激起他们上进的愿望。在再教育过程中,应针对实际,依靠自身的教育艺术,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4、给予鼓励和信任,树立他们的信心,有问题行为的中学生一般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缺乏鼓励与信任。因此,教育者应帮助他们自己树立信心,抱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育者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抓住任何中学生不甘落后、希望认可的普遍心理,运用鼓励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感情上的愉快。马卡边柯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任用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正是调动他积极性的最好手段。”信任考验法就是大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活动中接受考验,从而矫正问题行为。马卡-5-
连柯曾经叫一名工学团的学生(少年盗窃犯)去银行取一笔巨款,当这个学生取回款后,马卡连柯原封不动地锁入抽屉,这个学生惊讶的说:“老师,您数一数。”马卡连柯说:“不用数,我相信你。”老师的信任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这个少年不但改正了偷盗的错误,后来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成为了一名战斗英雄。
5、全面提高心理素质。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由于年龄、个性以及事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其行动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应在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而多样的教育措施与矫正方法。如对活泼好动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既能发泄他们过剩的精力,又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对沉默内向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在取得他们的信任后再做朋友,然后施加教育影响等。
第五篇:塑造良好行为案例反思
塑造良好行为案例反思
塑造良好行为案例反思
小A同学是一个调皮好动的小男孩,学习习惯很差,拖拉严重,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会编一些谎话骗老师,是我们班有名的“小捣蛋鬼”。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一声不吭,埋头做小动作;下课胡乱打闹,与同学闹矛盾,每次值日,只要老师不在,都会拿着扫帚在教室里追打同学。有时甚至会偷拿同学的文具,同学们都不太喜欢他,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耍。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其他孩子向我告状。
通过观察,我发现小A同学的行
为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狡辩固执;心理方面无进取心;劳动方面意识淡薄;学习方面兴趣不浓、投机取巧。而形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家长的宠爱。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其父母整天忙于工作,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
2、集体的排斥。小A同学在班里总是很显眼,上课做小动作,胡乱地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作业不认真完成,有时还耍心眼,故意不把作业带回家,经常跟同学闹矛盾……甚至我说“某某的东西找不到了”,全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他,此时的他也会难为情地伸伸舌头。诸如此类的事,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同学歧视的目光,老师严厉的批评导致了他对学习的厌恶,渐渐地他对自己也失去信心。作为一个10岁的孩子,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
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找家长谈心,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交谈中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不要一味地包办,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另外,建议家长订一、二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
2、挖掘“闪光点”,促进转化。
上课时,有意识地多让他发言,特别当他的回答有新意或声音响亮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让他尝到发言成功的快乐。万一,发言时回答得不够理想,就及其宽容地予以肯定,培养他的自信心。每当学校举行比赛,只要能与他对得上号,就要积极动员他参加。同时,教他一些参赛的方法,让他感到
老师在关心他,在器重他,在帮助他。在班级活动中,也多为他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讲故事、唱歌、表演课本剧等,因为他的主动参与会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己也是一份子,再次在同学中间树立了一定的威信。
3、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教师如果不是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那么他将自暴自弃,他的个性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要调动他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必须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当他能主动参与劳动时,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当他学习上有一点小进步时,就把她进步的消息告诉家长;当他能主动帮助同学的时候,让同学给予一声感激的“谢谢”;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引导他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想出假如再出现类似情况会怎么去做。当他在家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时候,由家长
反馈给老师,并给予鼓励…… 让他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我一定不会比其他同学差的。在这以后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夸奖、鼓励”的方针。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小A同学还是在不断进步,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比较在乎同学和老师对他的评价,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非得到不可。然而,反复性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小A同学也是时好时坏。
走进学生,了解关心学生,要从其兴趣、爱好中捕捉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并给以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满足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找到不断进步的支点。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我们要
运用教师的综合素质去影响他们,通过我们的笑脸创造和谐,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内心,用我们的真情换取他们的真心。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