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刊物与我的教研之路

时间:2019-05-12 22:4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本刊物与我的教研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本刊物与我的教研之路》。

第一篇:一本刊物与我的教研之路

一本刊物与我的教研之路

苏延清

上世纪80年代末,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定西县北部山区一所偏僻的八年制学校任教,当时,我成了那所学校有史以来唯一的师范“高材生”。

初为人师,我就被“委以重任”:开学报到那天,老校长郑重其事地把学校图书仪器室的钥匙放到我的手中。叫名字是图书仪器室,其实,里面的陈设十分简陋;一台学生电源、一台电流表、一台电压表、几个三角尺和圆规和可怜巴巴的100余册图书。

第二天,正当我心怀忐忑与失望整理图书仪器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摞崭新的《甘肃教育》,足有50余本。顿时,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记得上师范三年级的时候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名叫武玉鹏,他擅长写作,曾有几篇文章发表在《甘肃教育》、《飞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上。因此我们许多同学对他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更有甚者希望节假日给他家干干家务,顺便借几本他收藏的各种图书,而能够听他关于写作方面的“真传”,几乎成了我们几个 “热血青年”的奢望。就是这位我们心中的“偶像”在一次语文课上告诉我们:“„„建议大家以后在教学中遇到困惑的时候,不妨翻翻《甘肃教育》„„”。从那刻起,《甘肃教育》这本杂志就令我心驰神往。没想到如今得来竟然这般“不费功夫”,我如获至宝。

那时,农村学校的老师晚上放学后大多各自回家,偌大的校园里经常只有我一个人独守。乡村的夜晚十分宁静,夜幕降临时分,每当感到寂寞时,我便打开《甘肃教育》,独坐在煤油灯下,徜徉于《甘肃教育》这一百花园中,品味着一篇篇文字优美的教育教学论文,研读着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不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反复揣摩。我总是在努力寻找着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日积月累,读得多了,视野自然开阔起来,不知不觉中我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了较大的长进。

毕业后的第二学期,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学区举行的“优质课比赛”,由于我的课堂设计新颖,教法独特,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受到 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捧着烫金的获奖证书,我内心发出由衷的感叹:“《甘肃教育》,谢谢您!”

在那时,大多数乡村学校教师的精神生活是极其单调的,而我的精神生活却因有了《甘肃教育》而变得丰富多彩。

记忆犹新,那是1997年10月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份来自甘肃教育社的特殊信函,惊喜万分的我迫不及待的打开它: “……你的稿件《对贫困地区乡土地理教育的再认识》,经编委会审阅,决定在1998年第1期《甘肃教育》上刊用,请勿投它刊……”,整个采稿通知都是高尚老师手写的。

顷刻间,几个要好的同事把这“喜人”的消息传遍了校园,年近六旬的老校长亲自跑进我的宿舍,紧紧握住我的手:“难得呀!难得,在我们山村里真的难得!”

放学后,同事们早已挤满了我的宿舍。我从学校附近的小卖部里 “背”来了一箱牛肉罐头、一箱红川大曲酒和一条白沙烟,一下子花去我半月的工资。“贺宴”一直进行到凌晨3点,从来“滴酒不沾”的我,也第一次尝到了醉酒的滋味!

那年春节之后,年味未尽之时,我就欣喜地收到了散发着油墨清香并刊有我拙稿的《甘肃教育》。自此,《甘肃教育》伴我走上新的历程,我开始了艰辛而又幸福的教研写作之路。

2003年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为了让每个实验区的教师尽快地掌握新课程的理念,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自上而下的逐级培训。那学期,我刚刚调进城区学校,没有机会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培训。新学期初,在学校举行的校本教研会上,我代表教研组作了题为《走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误区》的发言,列举了时下新课程实施中教案书写、板书设计、学生活动、作业布置以及考试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错误做法,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没想到,我的发言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参会教师的充分肯定。

其实,我的发言稿中许多观点都是研读了当时几期的《甘肃教育》上的教改文章后整理而成的,是《甘肃教育》再一次帮我在人才济济的城区学校有了一席立足之地。一年后,学校成立了教研室,我成了教研室的一员,并负责学校校报的编辑工作。

十多年来,我坚持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文章,先后在《甘肃教育》、《地理 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学生学习报》、《新课程》、《学习方法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还参与了多部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被多家报刊聘为 特约撰稿人。同时,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撰写了100余篇近10万字的教育杂谈(随笔、言论),分别发表于《甘肃日报》、《未来导报》(原《甘肃教育报》)、《人民之声报》、《民主协商报》、《定西日报》等报刊杂志,并有多篇文章在各类评比中获奖。

天道酬勤。十多年来,我先后被评为 “定西县青年教学能手”、“定西地区青年教学能手”、“定西市骨干教师”和市、区 “学科带头人”。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青春难再,工作岗位几易,20多年来,唯一不变的是我对《甘肃教育》的那份钟情。

行笔至此,如浪涛般涌来的往事已使得我眼睛湿润了,我无法用文字来恰当地表达我此时的内心感受。衷心地祝愿而立之年的《甘肃教育》迈开更加矫健的步伐,更好地书写陇上教育的辉煌篇章!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感谢您,《甘肃教育》!

第二篇:如何做好一本刊物

如何办一本刊物,实际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刊名定位】

先说刊名,做刊物最先要丛刊名开始。为什么注意刊名,刊名实际是告诉你杂志定位是什么,一看刊名,就知道刊物定位,宗旨是什么,这是刊物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拿到一本刊物,一看名字,比如《中国青年》,名字会传递什么东西——团中央机关刊,用以前的话是“教育引导青年”,现在是“服务青年、团结青年”的一个东西。那么,我们从刊名引伸出去,它的内容应该是和青年思想、青年成长、青年生活有关系的一本杂志,对青年有意义的东西,是承载着团中央教育引导青年功能的东西。从读者对象来说,是年轻人,是青年,同时也规定了它的报道对象以青年为主。

从刊名想到定位,比如《国寿资产》,当这个刊名提出来时,实际就给这个杂志提出一个可能的定位。它是要作为国寿资产公司对内凝聚企业员工,增强凝聚力,讲述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形象的一个东西。这是最基本的宗旨,从他的刊名就反映出来。

当我们要做一本杂志,最开始要想好它的刊名,从刊名想它的宗旨。

定位有好几层东西,宗旨定了以后,接下来就该定位读者是谁。

【读者定位】

读者要进行细分,就像我们《中国青年》杂志的读者定位。以前定位是18岁到35岁以下的城镇主流青年。我们今年要改刊,新的读者定位是,我们要做给青年的精英分子看,给杂志以提高,非精英层的青年我们只能兼顾。这个就叫读者定位。还是拿《国寿资产》举例,它的宗旨是对内凝聚企业员工,对外展示企业形象。那么好,读者有哪些人就一目了然了,一部分有我们企业内部的员工,感觉亲切,用杨主任的话说“像是我们自己的杂志”,可以了解到公司最近一两个月的事情,达到信息上的交流。还有一个就是给全国同行,与你们业务有亲近关系的同行进行交流,包括集团的员工和领导,包括同行业的员工和领导,还有产品的客户,可能都是你们这本杂志的读者。这是读者定位,也是第二层定位。

【内容定位】

把读者搞明白之后,第三个定位就是内容定位。要让读者去看,就要琢磨他们愿意看什么。像我们《中国青年》,以前的定位是要做一本励志杂志,当时的口号是中国励志第一刊。“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里面的内容定位是18岁到35岁有所追求的城镇主流青年、渴望成功的这些人身上。今年我们要改刊,读者定位为青年精英人物,办刊的口号是“先锋品格,栋梁气魄”,那么,内容也就相应地应该向这样的读者的需求靠拢。内容定位想清楚之后,就该琢磨栏目的设计了。

【栏目定位】

通过栏目去体现内容定位。设置栏目,比如说“封面人物”,栏目叫封面人物,但是我里面的那些人,可能是一个明星,一个科学家,一个企业家,一个年青官员,我们里面就会写他们的故事,他们是怎么样走到今天的,怎么样成功的,这样的励志故事。其他的栏目也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东西,比如奋斗改变命运,围绕着它,去实现编辑意图,这是从栏目体现内容定位。我们栏目除“封面人物”之外,还有“人生随笔”,会去讲很多人生感悟,可能和成功有关,但也不一定完全是,也有可能谈爱情,幸福,包括成功的智慧是怎么来的,这些和成功有关的要素。“封面专题”栏目这期做的是《被书打开的世界》,由7个成功人士谈什么书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也是人成功需要的途径。又比如“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个栏目,探讨人的内心有什么困惑,怎么去解决。“对话”这个栏目,谈论一些功成名就的人的感悟和经验,这期是我采访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师,我们问他,你一天有那么多事情,怎么一方面要做到把事情处理好,又要进行静修?他说,要“劳身不劳心”,意思是身体可以很操劳,但心不要累。他这样的回答就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经验。我们就是从这些方面来体现《中国青年》怎么突出成功的特质。

刚才我说我们今年要改刊,要做成给青年精英、青年领袖看的刊物,那么栏目的设置就会有改变。我们的一些栏目就直接叫作领导力、执行力,在设计的时候,领导力的描述就是,怎么样当上一个领导,当了领导怎么领导,“执行力”就是作为中层干部,怎么样执行。另外一些栏目,比如说“高谈”,就是领导怎么演讲,怎么提高演讲能力。有个栏目叫“姿态”,是讲怎么塑造领导形象。就是通过这些栏目,体现把杂志办给精英分子看,塑造青年领袖形象。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刊名,是从同一个大的方向定位,然后再细分你的读者,做完读者定位再作内容定位,大的内容定位之后再去考虑设置栏目,栏目设置之后,再去考虑需要什么样的文章,文章要符合栏目的定位,栏目要服从杂志总的定位。

杂志的制作流程

当一期杂志的文章齐全之后,杂志就进入编辑排版流程,这个流程,很多内刊不严格。《中国青年》是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的,我在这里给大家作一介绍,仅供参考。

【发稿签】

我们有个发稿签,有的杂志是没有的。这个发稿签是要每一位编辑把跟文章相关的东西写在上面,比如,文章的标题叫什么,作者姓名叫什么,文章署名叫什么,原来的文章字数多少,编辑后字数多少,有多少字,配几幅图,责任编辑意见是什么,编辑部主任意见怎样。这些意见就写明文章发不发,需要砍多少字,改后的题目叫什么。这几个环节完了之后,最后总编终审,签意见发不发,发多少版面。发稿签签完了之后,具体负责要把稿子组成杂志的人,像我,下一个任务就是要做一个联络图。

【联络图】

这是许多内刊没有的。很多内刊是拿文章往上灌,内容不管它,灌到哪算哪。我们是要有个联络图。比如杂志确定了做64页,那么联络图就是64页的空位,从1页到64页往上划,哪个文章在哪一页,哪个栏目是从哪一页开始到哪一页结束,比如说,这一篇文章是两页,那么就从2、3这个地方划,就要划出这么一个联络图。也有人把它叫作版位图,就是这个图统领整本杂志。排版的人就跟据这个联络图设计,哪一篇文章在哪个位置,占多少版面。没有做过杂志的人就奇怪,为什么你们的文章不长不短,正好占一个版面?这是因为之前我们有这样的规定,给你安排好一篇文章大约多少字,设计按照你的字数和题目来安排版面,当然不长不短正好。根据字数,图可以做大一点,也可以做得小一点,也可以再做一个肩题,或者中间可以提出一段重要的话,给它加以设计美化。反正总而言之那篇文章肯定不会甩一个尾巴,像有的杂志会有“下转到多少页”,这样不是很专业的。还有一种就是文章长了,就得让编辑砍,砍到版面合适。比如我们,《中国青年》一个版,图片、文章和题目加起来1500到1600字,所以我一看文字就知道占多少版面,你要比这个多了,对不起,编辑再压缩,因为没有砍不动的文章。所以要发一个版的文章,我们会有一个强制性的规定,就是1500到1600字,不能多,两个版的就是3000字,三个版4500字。

【美术设计】

在设计这个流程里,美编要注意什么东西,一本杂志要注意什么东西。设计之前,一本杂志初创的时候,美编都要设计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可能会把里面的每一个环节加以规定。比如说,栏目里面的每一个栏头用多大字号,什么字体,什么样的设计,内文用什么样的字体,什么样的字号,行间距是多少,字间距是多少,一级标题用什么字号,二级标题用什么字号,美编都要注意。包括作者署名都要统一格式。如果名字后面有身份解释,用什么字号,都是统一规定好的。

实际就是美编做好一个模版,每一期框架大致都要用固定的模式,以后设计也就方便了,美编以后就把稿子往里装就好了。这样能够确保杂志风格的统一性,不至于因为换了美编或其他人就改变风格,美编去设计的时候必须就有那么一套完整的方案。

这里面字体字号的选择,也和杂志的定位,读者群是有关系的。用不同的字体能体现不同的风格,比如,潘石屹办的SOHO小报,他用的字全部是叫做中等线,显得比较时尚,比较平易近人。比如说像《创想生活》,雪铁龙公司的,仍然是用的中等线字体。有的用宋体,显得很严肃,相当严肃。有的字号再大,就显得特别严肃。用字是很讲究的,能体现杂志的特性和风格。字体尽量别乱,比如我经常看到有的杂志一种标题用几种字体,本来是想要活泼,却显得乱了。一般应该是统一的,简单的,选好用的就行。

用图的选择也是,要结合文章,结合杂志的需求,去选择图片。像我们杂志,很多是我们采访对象自己提供,如果这篇文章就是直接报道这个人,那我可能就会刊登与这篇文章相关的图片。如果里面一些比较虚的文章,比如“人生随笔”,不可能用纪实图片,我们就会请一个画插图的,把这个内容给他,让他按照这个内容画,而不是随便找一个图给配上,这就是文和图要统一。

另外图片有图片的风格,比如像我们一些杂志,用什么纸就用什么样的图片,选择很重要。铜版纸就要彩色的,胶版纸的用色可能稍微有一些变化,往往是手绘的,纪实类的图片就会少一些。它有不同的表达,显得风格比较统一,而这样每一个环节都会有每一个环节的要求。

【校对】

排版完了之后就要校对。《中国青年》一般是三校,责任编辑一校,责任编辑之外还有两位很专业的老同志,两个人各拿着一套样进行校对,最后一校是核红,因为她们两个在核实的时候用红笔,把各自看到的错误用红笔校出来。她们的两份加上责任编辑的那一份,三份校对稿,统一到一份上,根据核对的一块儿改正,差错率要达到万分之一以内。这是新闻出版署评优秀期刊的一个标准。这个差错率包括标点符号。三校完之后给领导看清样(很干净,没有什么错误了,就是清样).领导就会签:请打样。然后送到印刷公司打彩样,因为用彩色印刷的,看看颜色有没有偏啊,有什么问题啊,打一份彩样回来,领导再看,没有问题就签字: 请付印。这样印刷厂就按照打样追颜色印刷。整个流程就是这个样子,这些是作为一本杂志基本性的东西。追问:

软件了?如和评估市场价值了?。。告诉下啦 谢谢啦

回答:

首先当然是office软件,其次是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如果是电子杂志的话可以用电子相册制作

电子杂志用iebook,模板多,好搞定。

纸质杂志用Indesign,Adobe土胚公司值得信赖。图片处理用Photoshop,土胚公司出品。同公司产品你懂得,相当顺手~~~

无论是传统杂志还是电子杂志文字版式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实在其它传统的报纸或简单的宣传广告单子都有着相同或类似的要求。

在英文类的文字版式中,文字讲究易辨性和易读性。易读性本身是建立在易辨性上的,如果一个单词字母与字母之间连分辨都很困难,那就无从谈起易读性了。在字母与字母具备易辨性良好的情况下,如何让读者舒适和快速的阅读就是易读性。然而本文并不是主要为了讲述英文文字版式,其中会略有提到,但主要还是讲述中文版式。当然版式不仅仅需要易辨性和易读性,而且需要美观性。(以下部份图片来自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请勿商业用途)

正文:文字禁忌——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标点符号。从最小的开始,标点符号应该算是最小的了,所以也最容易让人忽略。作为中文文字的版式来说,正确的标点符号应该全部是全角,而不是半角(相反一般英文的都是半角)。然而有些时候你会发现有些杂志或读物中有些文章是全角标点,有些文章是半角标点,有些甚至是同一篇文章中半角和全角标点混合使用。这往往是由不同的编辑使用不同的输入法造成的,或不同的编辑在相互修改稿件时造成的。本来这并不关美工或设计师什么事,但为了杂志或读物的看起来更统一和专业,并且更美观,就不得不由设计师来对编辑提出这个问题,或由设计师自己来修改标点符号。这也是很多公司在招聘设计师时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编辑能力的原因之一。

样例:可以参考我以前博客的文章默认设定输入法是半角状态《魔鬼与渔夫》一文,现在设定输入法默认是全角状态。明显全角的标点符号更符合中文字体的大小和粗细对比,既便是在传统印刷出版物中也是如此。半角的标点符号和中文字体相对明显显的极度过细和过小(在相同字号的情况下)。其实美工或设计师过问标点问题,只是为了美观性,“错别字”之类的修改自然是归编辑管理,毕竟标点还是关系到美观性的,尤其是标题的标点设计中,本身是可以将放大了的标点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图形)使用的。

第二:字体选择。说到字体就一定说到了易辨性,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易辨性才能分辨出每个字是什么字,良好的易辨性也是易读性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印刷出版物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字体就是黑体、宋体、隶书等常见字体。一般来说黑体是等线体,看起来很时尚,常用于具有时尚感杂志;隶书看起来有着像手写一样弧度感,看起来非常漂亮,常用于点缀性的篇章;宋体看起来偏向于严萧,常见于日报或晚报等新闻出版。

然而与印刷出版物不同的是在屏幕显示器低分辨率的情况下,如果为了阅读长达几千字或几万字的文章,那么像素字是最佳选择。一般我们选择中文像素字体在屏幕上的显示常用字号为12PX、14PX(本博客显示字体大),16PX,18PX(很少用到),作为正文的阅读文字,18号以上就很少用到了。像素字体本身是一种为屏幕显示而设计的特殊字体。如宋体就是像素字,在设计软件中可以设定为不抗锯齿显示方式,就是宋体的像素显示方式。这里以宋体18号为例,如果采用抗锯齿设置,那么你会发现宋体变的很虚,而且字体边沿部份很不锐利,这就是由于低分辨率造成的,当你在PS中把它放大到足够大时,你会发现有些线段并不是实色的,而是处于半透明状态,如果字体过小,如12号宋体,并且采用抗锯齿设置,那么字体看起来不但虚,而且虚的同时整个字体模模糊糊的像粘在了一起。

所以在显示器中如果是大量文字需要被阅读的正文,那么最好的字体就是像素字。如果是点缀性质的文字或导言等比较短的文字,那么倒是可以采用抗锯齿的粗黑体或大黑体一试,虽然看起来也许会漂亮一点,但抗锯齿的文字在屏幕显示中如果字号过小那么易辨性就很差,那么也就降低了易读性。所以它只适合做短少(不是短小)文字阅读。不要听别人说读者是中老年人,所以正文阅读文字一定要又大又粗,那是不正确的,如果是上千字的正文阅读,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领导人,只要他在屏幕上阅读,那么他一定会坐在电脑屏幕前戴上眼镜阅读。他不会站着或侧着身子去阅读大篇幅的文章,也不会不戴眼镜吃力的阅读。无论是大龄的老花眼还是青少年的近视镜,都一样。不信你可以坐在2尺或3尺的距离看我这博客中的12号宋体像素字,是否一样清晰。再或者去“天涯社区”看一下16号正文的像素字,哪怕坐在2米远处一样清晰可辨。如果等到一个人在显示器上看不清楚像素字时,那么他也一定看不清楚抗锯齿的文字。

第三:字体大小。越统一就会显的越专业。自从电子杂志盛行以来,越来越多的非设计人员参与到了电子杂志制作这一领域。然而由于很多个人制作人员不懂的设计软件的使用,只会一味的套模版,而模版的字体不同的人、不同的公司制作的字体大小又有所区别(有些甚至连字体都有所区别),所以整本杂志的正文就没有统一起来,一会儿12号,一会儿14号,一会儿又是给某人认为的超粗超大的抗锯齿字体。再加上下面提到的字体行距、段落的间距、字体的修饰元素等问题,整本杂志风格显的极为零乱。

第四:字体行距。一定要记住统一意味着专业(当然在统一中可以寻求部份的特殊,但绝不是一页一个样式)。如果一本杂志或读物的行距不统一,和字体一样,同样看起来就很不专业,紧的时候二排文字的距离几乎好像要紧靠在一起,远的时候又好像分离的特别远,阅读时连换行都让眼睛上下移动的很历害,这样就会让读者眼睛疲劳,所以行距一定要保持适中并且统一。不能在前一页行距只有2,下一页变成了18,再下一页变成了30……

第五:段落之间。作为传统印刷读物来说,一般中文版式采用段首缩进二格的方式;英文有采用缩进二格的方式,也有段落与段落之间空行的方式,或有些干脆是同时使用缩进加空行的方式。中文现在也变的越来越国际化,段落与段落之间有采用缩进二格的方式或空行的方式,或缩进和空行同时使用(但同时使用的情况在中文排版中很少)。

一般来说在字体较大,行间距(非段落间距)也较大的情况下,使用段首缩进,如小学生的课本,一般字体较大,行间距也较大;而在像网页屏幕显示行距较长,行间距较小的情况下,段与段之间采用空行的方式。因为行距较长时换行容易出错,所以段与段之间分开较好,这样容易让视觉把每个段落形成一个视觉上的图形块,图形块越小,换行时越容易找到下一行的起始位置;而像O„REILLY公司出版被翻译成中文的“砖头书”中也往往采用空行的方式,这是因为在“砖头书”中的字体往往过小,如果段与段之间挤的很紧,同样会让眼睛吃力,并且换行时容易出错,所以在这些“砖头书”中段与段之间的空行其实是给了眼睛一个非常恰当的休息瞬间。每一段之间的“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是紧的,而“段与段”之间的距离是松的,同时也让眼睛如在观看网页时视觉效果类似,成一个视觉上的图形块,图形块越小,换行时越容易找到下一行的起始位置。

但如上面所说在整本杂志或读物中一定要统一,不能前一篇文章使用缩进的形式,下一篇文章使用空行的形式,然后又出现空行加缩进的形式,这样看起来就很零乱,不统一不专业了。

第六:文字对齐。我一直以来对网页显示的文章有个不满的地方,就是没有精确的文字排版功能,就如同我的博客文章,因为没有排版功能,所以右边总是无法对齐。而在传统的出版物中,我们会发现中文版式的正文都是左右直线对齐,哪怕是中英文混排的文章,也是左右直线对齐,看起来非常整齐统一。就如同国庆阅兵仪式时那些在天安门前走过的方队,非常整齐漂亮。我用二张图片来说明文字对齐的样例,二张图片均来自同一本电子杂志。图一中的文字均左右对齐;而图二的右端处则像蛇一样弯来弯去,在视觉上不成一条直线,所以看起来就不怎么美观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随便排上去的,而不是经过真正的排版设计的。

第六:对齐进阶。那么上面“图一”的文字是否真的就这样是完美的呢?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它还可以做的更好,可以更进一步的对齐,在视觉上会更美观。如将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名称独立对齐,冒号独立对齐,正文独立对齐,这样看起来会更专业和更漂亮,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经过精心排版设计的。如这里正好也同样看到是一本电子杂志关于采访的文字排版,很明显这种版式更容有易读性和美观性。

第七:头尾法则。很多杂志中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尤其是在电子杂志中,像逗号,句号,叹号等会出现在行首。

第八:孤儿寡妇。从版式上来说,孤儿寡妇并不属于文字禁忌,但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在英文版式中存在一种叫“孤儿寡妇”的版式,这种版式对于设计师来说应该绝对要避免,其实对于中文版式同样适用。

第九:楼梯方格。

第十:文字河流。结束语: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电子杂志还是传统杂志,文字一定要做到易辨性、易读性和美观性。

附上一些图做参考吧:

要领:图片首先要大气,用字和留白都得当,颜色不多,最好用庄重色。简单即从,内文疏而不密,富有层次,少特效,适时扣取路径做造型图片

平面设计工作是一个主观认定强的创意工作,大部分的平面设计师是透过不断的自我教育来做进修、提升设计能力。譬如,平时就要多注意各式各样的海报、文宣品、杂志、书籍等的设计手法并加以搜集,或是上网浏览其它设计师的作品,以激发自己的设计灵感。

平面设计师要有敏锐的美感,但对文字也要有一定的素养。因此,乎时可以广泛的阅读,增加本身的知识领域及文字敏感度。此外,平面设计师多半也会利用网路上的设群来做意见交流

版式的形式, 简单里有最能体现理念的设计便能体现大部分的大气,这就是成功的作品

FOCUS杂志版面设计作品

在二度空间的平面材质上,运用各种视觉元素的组合及编排来表现其设计理念及形象的方式。一般人认知的版面设计师是把文字、照片或图案等视觉元素加以适当的影像处理及版面安排,而表现在报纸、杂志、书籍、海报、传单等等纸质媒体上,也就是在纸质媒体上进行美术设计及版面编排。

第三篇:2011年11月期,刊物:2011年新课程 教研 11B作者目录

自由,给予教研活动真实的主张

李华芬/1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共赢

唐秀红/2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

田国群/3 谈教学“三语”

李亚林/4 浅析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常见的错误与预防

丁卫明/4 “创新”——语文教学的“一米阳光”

姜继梅/5 浅谈农村学校校本教研

陈 周/6 引导自我评价 学会自我完善

金凤兰/7 踏歌起舞 尽享音乐

——浅析律动在农村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刘 莉/7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刘开伦

谢 红/8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葛丽梅/9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罗晓春/10 美育的渗透,让艺体之花开满校园

李桂玉/1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修养

杜学艳/11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

胡传贤/12 运用教学策略使识字教学“活”起来

赵春红/13 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小学英语教学

柏平/13 让情感在教学中自由飞舞

——浅谈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宋刘成/14 新课程标准下盲校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浅显探究

顾文君/15 漫画教学中的“一石四鸟”

郑 航/16 让生命力在课堂中尽情释放

吴国琴/16 异曲同工,形象鲜明

闫永明/17 有效拓展,点亮学生智慧

王小玲/18 浅谈多姿多彩的农村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刘 静/19 试论“生活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陈 光/19 浅析情境导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钱龙玉/2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甘春英/21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

王 芳/22 遗憾与完美的区别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的撰写

刘 俊/23 浅谈语文课中的朗读指导艺术

李德群/23 浅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

张旦尚/24 浅论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姜 霞/25 学业水平测试备战方略

黄伏胜/26 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之路

顾媛媛/27 ■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变会教为会学

白彩凤 王洪民/28 优化小班幼儿语言表演游戏的几点策略

邵登玲/2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居永娟/30 先声夺人 巧夺天工

——That’s right的教学感悟

钱彦华/31 没有“优质高效”,语文课归不了本位

张学宏/31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四个策略

王义林/32 对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蔡 萍/33 浅析柯达伊歌唱教学法体系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徐 琴/3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董凤香/35 班级管理的追求:民主和谐、积极向上

刘兴亮/36 对行为困难生帮扶教育策略的思考

朱惠力/37 浅谈小学高年级班级的民主管理

郑永立 杨 郁/37 听“小康轩美劳课”之感想

——郑州行

陈友红/38 如何改变小学生“唱读”习惯

史军侠/39 整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文化共生融通的必然策略

王建荣/40 关于《汉语拼音字母表》教学的思考

杜亚群/4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听课评课

周 俊/4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德育功能的思考

张 梁/42 科学学习小学数学三步走

杨勇辉/43 浅谈培养幼儿快乐阅读的几点尝试

付丽萍/44 一块面包引发的故事

崔坤欣/45 创新教学理念,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成效

王生侠/45 用情呵护,让生命之花更娇艳

曾 义/46 山区留守学生的问题及其对策

谢淑芳/47 以“赏”促“析”,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谈谈幼儿动漫作品“阅读”活动的开展

王建英/48 浅谈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肖志刚/49 以牛津小学英语为例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整合蔡丹丹/49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向光辉/50 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王令宝/51 小议数学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冷庆生/52 浅议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成长

钟永权/52 加强实验教学 发展学生能力

寇晓锋/53 表扬与批评

吴 军/54 教育教学怎能“掺水”

王三仁/55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课堂评价的几点看法

关红瑀/55 “三步三主”教学法使英语课堂事半功倍

张卫国/56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

李洪坤/57 谈高中学生化学实验习惯的培养

万剑东/58 “多样”与“优化”——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韩欣欣/59 浅谈小学数学的评价与反思

柏正广/60 速食文化下的教学反思

余龙龙/60 新课改需要一线教师“改”什么

毛斌斌/61 加强动手操作 促进思维发展

徐海英/62 我的教学感悟

——怎样才能施教成功

王 婷/63 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汪记平/63 浅谈初中英语作业批改的三结合毕丽杰/64 关于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修养的建议

田 芸/65 巧用实验激情引趣,启迪学生智能

王 杰/66 浅谈学生受挫心理问题的疏导

叶聪华/66 快乐识字 共享成功

黄雅蓉/67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简析

陈红兵/68 ■

张开想象的翅膀

——《女娲造人》教学案例

周 中/69 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

肖海波/70 浅议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

蔡 盛/70 让讨论走进幼儿课堂

郭夕利/71 用心绘画,用手感悟

于增忠/72 浅谈小学三年级课前预习

金 龙/74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莫海珍/74 “整体”出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薛 惠/75 中考试题分析及对教学的反思

李燕欢/76 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李红娣/77 关注课堂“意外” 绽放课堂异彩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机智例谈

李 娜/79 如何实现数学课堂的创新

张雅梅/80 《桔梗谣》教学设计

高 珊/80 小学数学新课的练习设计

李开就/8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毛会珍/82 投石激浪,砥砺思维

——《装满昆虫的衣袋》片断语丝

顾 菠/83 小数学 大艺术

冯冬梅/84 谈品德课的导入环节

罗晓红/85 如何创设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

陈菊英/85 三年级美术《会动的线条》教学设计

安宝亮/86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课堂阅读的积极性

闵祥雷/87 初中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原则例谈

罗 静 廖华彬/88 巧设导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刘 锐/89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文言

——以《晏子使楚》为例谈文言文教学

王小斌/90 浅谈容斥原理在组合计数问题中的应用

黄玉杰/91 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

谢美华/93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王晓开/94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陈继兵/94 “招领启事”走进了数学课堂

——“用字母表示数”的导入设计赏评

吕恒金/95 申述心灵 厚积薄发

——也谈小学作文教学

罗先荣/96 尝试程序开发(HTML)教学设计

胡永新/97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

仓定虎/98 石头也能开花

—— 一个学困生的辅导案例

钱 娟/99 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有效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析

朱湘华/100 《第三个小板凳》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余木龙/101 主动探究 创造新知

——《三角形的内角和》案例与反思

陈汉川 许定军/102 让语文课个性飞扬

——《桃花源记》说课稿

马冬红/103 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 构建动态化数学课堂

沈佳俊/104 高中物理教学中两种力的平均值的比较

殷 勇/105 数学教学要“生活”一点

杨 建/106 用“心”做好班主任

姜春凤/107 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何晓冬/108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 一次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反思

邵万强/109 以“学案”为载体 打造高效课堂

王寺东/110 加强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郑淞元/111 ■

巧用目标教学 培养写作能力

尤雪绵/112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

欧帽辉/113 真情流露,放飞写作

钱彦华/115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张大芳/115 高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研究

陶云美/116 浅论课堂教学的创设

刘秀芝/117 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胡永银/117 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自信是成功的阶梯

宋桂花/119 创设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韩杰林/120 微笑是一种修养

李 英/120 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滕植坚/121 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究

杜井合/122 体育高考学生运动损伤与营养补充

卢升海/123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刘智勇/124近代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邸 娜/125 对创办校英语报和高中英语报刊阅读的研究

黄梅珠/126 开掘环境课程价值 丰富幼儿体验活动

吴金兰/127 倾注一片爱心,走进学生心灵

周 丽/128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马国才/128 ■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刘继虎/129

浅谈上好数学复习课的关键

蔡汝清/130 巧妙结合,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王西凤/130 浅谈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陈丽园/131 浅谈高中数学考试技巧

孙金霞 石海峰/132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罗海兰 周四青/134 浅议低年级写字教学指导

刘海萍/134 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张连霞/135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何听评课

李 进/136 奋斗中的青春

——记黔中两名大学生的创业之路

周大勇/137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托有宝/139 中学英语口语学习方法之我见

张来彬/139 小学语文有效备课之我见

于俊强/140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探析

赵维娜/141 有效的提问——活力课堂的起点

刘 娟/142 如何有效地进行体育课的准备活动

刘 璐/143 谈谈围棋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王 颖/144 巧谈小学英语复习方法

任 艳/144 浅谈小学生的减压教育

桓小清/145 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读图表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初探

冯阳春/146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杨发祥/147 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魏瑛瑛/148 浅议三类课文的教法

刘治平/149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

李永刚/149 历史课如何让学生“浮想联翩”

——学生历史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

尹恒勤/150 浅谈青少年长高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法

郑钧维/151 浅谈中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代 兵/152 提高实效性,让英语课堂充满“磁性”

薛 惠/153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学业评价方法的探讨

万广威/153 小学英语应如何进行词汇教学

齐丽华/154 高三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吕 梁/155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王 丽/156 新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武传刚/156 浅谈如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戚凤阳/157 中考化学有效复习方法谈

黄 丽/158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好的老师

周润福/159 浅议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毅 力/159 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景士哲/160 个别化教学在高中语文读写中的应用

胡晓丹/161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王 毓/162 刍议初中数学的开放性教学

胡茂才/162 浅谈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

邱振旭/163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韩凤英/164

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效率

戴忠桥/164 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景丽/165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有利因素分析

魏中成/166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沈维丹/167 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杨明妍/167 小学低年级学生作业评价改革之我见

杨 森/168 聋校语文实施生态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

姚明霞/169 浅谈初中几何教学

王德仁/170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李宝锁/170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花丽丽/171 让英语学习更简单

耿春梅/172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葛鹏武/173 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杨文武/173 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韩 冬/174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之浅见

刘泉勋/175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王雪山/176 导入新课的方法

赵 鑫/176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贾敬肖/177 小班幼儿早期绘本阅读方法的初探

张柯爱/178 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刘远珍/179 浅谈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策略及方法

蓝 丽/180 ■

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田径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探讨 高 言/181 把电教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王志良/182 让民间游戏在区域活动中绽放光彩

周 华/183 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孟范艳/184 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在于给他们足够的空间

——课堂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五个渠道

杨润红/184 实施主题式阅读教学 促进生命体蓬勃发展

顾金莲/185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董顺义/186 适应课改新挑战 提升课程领导力

查 敏/187 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周有开/188

第四篇: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校本教研,其实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学校是研究的基地,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室就是教研室。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保证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课程改革而言,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

校本教研对于农村中学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农村中学在师资、条件上相对薄弱,而且面广量大。要使校本教研得到较好落实很不容易。

我们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2003年开始校本教研以来对此深有体会。开始选题过大,形式化、盲目性使研究半途而废;随后有了适当的主题,但成因分析不足,理论依据不强,造成研究效果不佳。2004年下学期开学,我们分析成因,认为校本教研属于新事物,值得借鉴的经验少;教师认识不够深刻,校本教研效果差。为了体现校本教研的以校为本、体现科研、需要依托、需要依靠、形成网络的特征,我们在全镇“三级教研网络”的实施中,总结出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区域为依托、以教研部门为依靠、以网络为平台”的有效校本教研之路。

一、以学校为主体

校本教研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学术研究;也就是在我们现有教师的水平上研究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小问题,而不是研究那些专家研究起来还觉得困难的大问题。所以校本教研要以学校为主体。在这点上,我们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步:征集、归类、对比、筛选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后进行反思,对于自

3.每位教师对主题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后或产生的新的问题、新的疑惑时积极反思,再次学习,制定新的策略,深化主题研究。

这样,每位教师在相关的主题上各有突破,学校期末汇总成为“经验”,作为以后借鉴。

二、以区域为依托

一个学校教师的能力有限,许多问题的解决要依托其他兄弟学校的支持,只有形成一个教研网络才能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镇开展了镇本教研活动,学校可以在镇本教研中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征得兄弟学校支持;也可以展示研究成果,让兄弟学校借鉴。

三、以教研部门为依靠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难免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在研究过程中感到困惑,一些现象解释不清,为了少走弯路或进入误区,这就需要及时反馈研究情况和存在问题,得到教研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

去年下期开学,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状,我们组织全校语文教师进行成因分析,一致认为是学生预习不到位造成的,最后经过商讨、论证,拟定“三环节”教学法,即:功夫用在课前,讲读放在课中,积累重在课后。通过半年的实验,全校学生的语文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并且学生课外知识面也广了。

四、以网络教研为拓展平台

校本教研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师个性化的教研,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时间、内容、引领者等条件上受一定的制约,教师个性化发展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目前的网络正好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交互平台。快捷、丰富的资源、交际双方的平等、互助等特点,使 “网络教研”成为校本教研的形式之一。上网交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在网上消除了发言的戒心,教师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自由地发表在论坛上;满足教师发表的欲望,促使教师为回答询问而进行思考,在质疑与批评中进行反思;同时在网络交流上可以达到同伴互助,解决了农村中学同年级同学科

第五篇:我的教研教改之路

我的教研教改之路

孙 明 顺

引子

时常与比自己还年轻的教师在一起聊天,每每听到这样那样的怨叹。或者说工资少,不经花;或者说老婆不好找,人渐老;或者说要结婚,没房子;或者说压力大,任务杂;或者说现在的孩子太调皮,不好教„„回想十几年的从教经历,自己何尝不是常被类似的困惑所缠绕。

许多事,确实令人为难。作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教师,我也没有良方,只不过总是劝勉他们不要错放过宝贵的青春时光。有些事,该来的迟早会来;有的东西,失去了却找不回来。十年一回头,你会发现大家都变了样。也许只有教书的职业还没有变,但彼此之间还是有所不同。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的人变成熟了,摸到了一些合理、有效的门道;有的人一直走着老路,日子过得有些糊涂。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是不能没有追求的,我们个人最充足的本钱是时间和精力,我们得看准“投资”方向。

很庆幸,我选择了教研教改之路。刚刚走上教坛时,我就发现,大学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都是很有限的。于是,我立即参加了福建师大本科函授的学习。给我们授课的虽然几乎不是福建师大的一流教师,但不少老师的学识和品格却对我产生了以前所没有经验过的深刻影响。其中,教我们古典文学的谢季祥老师对我最具有震撼力。他第一个学期就为我们上先秦文学,讲到屈原的《离骚》时,我记得,他眼睛看着我们,嘴上背着《离骚》的诗句,背一句,解释一句,我在下面听,边听边看书翻注释,一直没跟上谢老师的节奏。我们且不去讨论他的教学方式的优劣,光说他对《离骚》这么一首连朗读都有些难度的古诗背得如此熟练和解释得如此清楚就令我敬佩不已。原来教书也有如此极致的。这也激起我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对我认真学完函授三年的全部课程以及后来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1992 年 3 月,我获得了福建师大“优秀函授生”称号。同年 6 月函授毕业,毕业论文获优等,11月获文学学士学位。

在参加学历学习的同时,我也不忘阅读所能够得到的教育专著或期刊。这段时间里,我自学过《学习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宁鸿彬文选》、《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福建师大学报》等书刊。其中,我特别记住苏霍姆林斯基对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的三个主要方面:

一、应该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渊博的知识;

二、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

三、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1992 年9 月,当时我还在樟塘中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邮购到了《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一书,我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在很短的几天内读完了这本洋洋 30 万字的书,而后马上投入到尝试“魏书生教改经验”的实验中。不到一年的学习、借鉴,使我受益匪浅。我体验到了全新的教学方式。我学他教学生互评作文,学他让学生自己留作业,学他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学他画语文知识树,模仿他的课堂“六步教学法”„„我向他学了很多东西,但至今没有跟他见过一面,也没有跟他通过一封信(他在他自己的书中交待,最好不要给他写信,因为他很忙)。我在心中一直尊他为自己的老师,虽然他未必会接受。

魏书生老师认为,教师替学生思考,如同替学生吃饭一样,都是在害学生。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和有的学生认识不到这点,有的家长更以为教师替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是对学生负责。于是许多学生都希望老师帮助自己思考,有教师也就辛辛苦苦地做本来属于学生应该做的题、应该做的事。所以,早在1979 年魏老师执教之初,他就把培养学生自觉能力的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他把德国著名作家莱辛的一段话抄给学生:“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而不是真理。”

魏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是爱生、民主和科学。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自身的能量,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有教学民主的思想,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就要抑制教师本身的自我中心意识,就要明确对学生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只能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凡事都要和学生多讨论、多商量。也正因此,每个学生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魏老师的助手,无疑,这是他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搞教改,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1993 年,我在借鉴魏书生的教学经验时,尝试让学生自己出测试题。第一次这样做时,初二年(1)班 48 位学生有 47 位按期按量出了卷,没出卷的那位同学叫张顺波,他说他不会出,我感到很奇怪,这位同学很聪明,平时“鬼点子”特多,怎么会对“学生自己出卷”这新鲜事没兴趣呢?这里边必有文章。我就把这样做的意图再次向他说明,并且又两次鼓励他出卷,但他仍然以“不会出”为由拒绝了我。好在本人早有准备,从出好交上来的卷子中挑出比较合要求的几份让出题者再抄了一份,一来可拿作样品示范以增强学生自己出好试卷的信心,二来正可作应变之用,正巧用上了。

但我以为,这并非好办法,因为这样做纵然不会挫伤出卷者的积极性,至少也会增加出卷者的劳动量——既要抄写还要评阅,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事后,我主要就这个问题进行家访,把情况向该学生的父亲反映,同样把“让学生自己出卷”的主要意图向他解释。这位家长是一位有一定见识的人。从他的反应推测,事先这位同学曾把出卷的事向他父亲通过气。很显然,在我家访之前,这位家长对“让学生出卷”的做法是想不通的,也许多少还流露出不支持这种做法的情绪,所以这位同学才始终不肯出这份卷了。第二份卷子他出了,他写的字很漂亮,但态度仍然不够认真。让学生出卷子的做法让人听起来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教师想偷懒,不但家长会这么想,有的学校领导有时也许也会这么想。1993 年下学期,有一次,我向学校要出卷用的白纸时就碰到了困难,原因不知是否就在此。魏书生的学生们则觉得这样的考试有几点好处:首先,感到复习目标明确,又可主动向同学出击,满足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积极性也就不断高起来了。第二,同学之间互相考,兴趣特别浓。这一点,从抽题时那种期待、神秘、兴奋的神情就可看出来了。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好处,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翻遍书本,来回考虑。他会的,等于又复习了一遍;不会的,出题考别人,自己首先要做出标准答案来,这不也就会了吗?评卷时,如果发现同学答错了,还可以引以为鉴呢!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感觉到了“换一种方式”的好处,尽管无法尽善尽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3 年5月,我被评为东山县语文科“教坛新秀”。不久,结合自己的实践,我写出实验总结《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在1993 年12 月24 日召开的东山县中学语文教学教改研讨会上宣读、交流,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对这一实验的关注。1995 年 8 月,我被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吸收为成员,工作关系调入东山一中。

这年10 月,我主持成立了东山一中“学习、借鉴魏书生教改经验”课题组。在给学校教研室的《关于建立“魏书生教改经验”试验课题的申请报告》中,我这样呈现我的研究思路:

1、课题:“魏书生教改经验”试验;

2、小组成员:孙明顺、林桂珍、孙进武、戴东鹰;

3、教改试验的核心:民主和科学;

4、试验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学能力,(二)使参与试验的教师在魏书生经验等进步、高效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学生语文的基本素质。

在教育、教学思想上来一次革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养成高瞻远瞩的教育战略眼光。

从此,我的教研教改之路由从个人自发的单干尝试转向小组有组织的课题实验,实验的力量和阵势也变得壮大起来,语文教学上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1998 年中考,我校语文科的及格率为全县平均水平的1.45倍,平均分比全县平均水平多11.7分,优秀率为全县平均水平的2.39 倍,本人执教的两个班的平均优秀率为全县平均水平的3.33 倍。

1999 年3 月6 日,东山县“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我被定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这样,我的教改小组加入了校改大军的行列;从此,我的教研教改之路就与县初中语文课题实验汇合在一起了。

自古没有天才,更没有天生的大教育家。我坚信,学习和借鉴可以让我们迅速走上教改的快车道。1999 年10 月14 日至10 月22 日,受学校指派,我作为县考察学习小组的一员赴武汉参加全国 “迈向 21 世纪语文教改实验演示报告会”,而后又赴宜昌市实地考察“课内外衔接”课题实验的几个基地。此行一共考察宜昌三中等学校五所,听取朱绍禹、余蕾、余映潮等新老专家的报告,还观摩了程红兵、郭锋等年青教师的演示课。匆匆九日,行程两千多公里,虽风尘仆仆,还经受了长江边的冷风阴雨,却个个心头火热。所到之处,课堂上民主气氛浓烈,学生主体性强,情绪活跃,信手拈来的诗句、短文,脱口而出,不时喷发出创造性思维碰撞的火花,“内引——外联——对比”的教学形式,阅览课、收视课、社团站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等等,生机勃勃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其中,宜昌三中的郭锋老师的《生命的意义》一课,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中我领悟到,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善于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循循善诱而又不简单地代替学生的思考,既针对课程设计教学,又善于调出学生的经历、阅历等生活储备,既尽可能地让学生对相关的问题自己作出解答,又适时、适当地作些补充、总结,充分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课堂在形式上生动活泼,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一改沉闷压抑的局面;教师因势利导,轻松自如,少见声嘶力竭的场合。

2001 年3 月18日,“课内外衔接语文教改实验课题”的创立人宜昌市的余蕾老师围绕他所倡导的“育人要有新观念,教学要有新格局,考试要有新思路”的教改理念,为全县140 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我上的“课外阅读课”也得到了余蕾老师的赞扬。我的教改经验总结《走进教学改革的春天》入选东山县第四次教研教改工作会《论文汇编》,个人被评为县教研教改积极分子。

正是多年来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学习、体悟和借鉴,对“课内外衔接”教学经验的认真实践,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迅速成长起来,并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新课程改革。

2003 年10 月15 日下午第三节课时间,在我校八年级年段会上,大家正在对我在星期一上的一节跨学科校本教研公开课进行评议。我上的是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一课《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全文计划用两课时上完),学生事先不知道上公开课的事,也不知道今天上哪一篇课文。整节课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以让学生猜测本单元的文体导入新课。

二、简介柳宗元的生平及唐宋八大散文家。

三、让学生速读全文,找出生字。(读后疏通)

四、生自己朗读全文两遍。

五、齐读一遍。

六、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自己把全文理解一遍。

七、生交流探讨自读理解过程遇到的问题。

八、以段落为序,师生共同探讨尚未解决的问题。

九、生自己朗读课文,作背诵准备。

十、下课前让学生单个试背课文。(该课时班上的朱福生同学主动作了试背,不是很流利,但基本上背了出来,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十一、布置作业——做默写准备。曾教过语文课的段长陈燕老师说:“孙老师这节语文上得太轻松了,主要的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突显了出来,学生的参与面也比较广。„„只是担心一些地方教师没有讲到,学生能不能都掌握好。”

教地理科的徐红娥老师说:“孙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上得很成功,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首先是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整节课主要都是学生在学,学生在交流,学生在提问,学生在回答,教师只是在必要的地方或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如疏通生字时,等学生提完了问题之后,孙老师补充指出‘青树翠蔓’的‘蔓’字和‘悄怆幽邃’的‘悄’字的读音;在师生共同释疑时,第一自然段提完问题之后,他先主动发问而后补充解释了‘为岩’的‘岩’字的意思。这个字看似平常,但如果没有孙老师点出,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它是‘岩石突起而成的山峰’的意思。孙老师还进一步解释,在文中应理解为‘像山峰状的石头’。其次是上课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合作探究。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时气氛浓烈,参与面广。第三,师生间、生生间的双向互动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正确信息的反馈丰富及时。”

在最后,我的发言是:“很高兴大家对这节课作了充分的肯定。在这里,我很想说的一点是,大家刚才都说这节课的上法很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因为多年来,我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想,这也正是新课程的一种追求。”

十来年的教研教改,我从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到“课内外衔接”一步步走来,我和许多同伴就很自然地走进了新课程,一点儿也不会感到突然,更不会感到不适应。所以,我认为,新课程绝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它应该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完善起来并提升到理念高度的课程体系,它里面有继承,它当然更需要创新。

新课程把我融进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各种各样的烦琐工作让人倍感艰辛,但我不后悔,我的内心异常欣慰,因为这一场教改大潮证实了我十几年前所选择的道路没有错,因为这一场教育改革大潮的成功将把我们的民族带入一个抛弃陈规陋习拥有空前的创造力的时期。

虽然教研教改的路上依然布满荆棘,但我们有很多引路人,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同伴,我们也将拥有越来越好的条件,所以,我必须更奋力地前行。

下载一本刊物与我的教研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本刊物与我的教研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语文教研之路

    我的语文教研之路 经开区通海路中学 任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生命都本应该是灿烂的。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一种经历,一种人生的财富,走好每一步,让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

    浅谈动漫产教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浅谈动漫产教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摘 要】 作为我们职业教育学校,如何将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与研究开发相结合,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培育精品,培育品牌,提高质量,走正确的动漫......

    立足校本实际走教研强校之路

    立足校本实际,走教研强校之路 ——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经验材料 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座落在美丽的万泉河畔,它是与海南省一同诞生的市直小学,创办于1988年秋。新校......

    第四届“名师之路”小学生态课堂教研心得(范文模版)

    “名师之路”小学生态课堂教研心得 贾桂芸 2013年3月28日—31日,我受学区委派,参加了第4届“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小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本次研讨活动,包括几......

    好习惯成就魅力教师――一小教研特色之路(精)

    好习惯成就魅力教师 ——打造合作型、学习型、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思考 执笔:祝敏“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抓实主题教研 走数学基地内涵发展之路

    抓主题教学研究 促学科内涵发展 ——嘉兴市秀洲新区实验学校小学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 我校数学教研组自2008年被命名为嘉兴市秀洲区第二轮学科基地以来,以高标准、严要求不......

    扎扎实实走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教研之路(5篇范例)

    扎扎实实走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教研之路 小站第六小学 盛加信 “以教研促教学,走科教兴校”之路,历来被我校领导所重视,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需要。全校干部教师都以......

    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 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赵各庄第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 赵各庄第四小学原是一所矿建学校,始建于1919年。现有学生935人,22个教学班,平均班容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