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次函数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及问题
在进行初中函数教学时,一直以为学生掌握函数的解析式与性质比较容易,课堂上通过“情景引入------探究新知------知识应用-------回顾反思”几个环节,老师主导讲解,学生在老师讲解后进行同式变形练习就行,然而学生听是听懂了,但真动手做起来,准确率太低。单独的一个知识点而言,他们掌握还是很容易,一旦与前后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就不知所措了。这就是教学中缺少对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的研究,没有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整体系统地理解与掌握知识,从而导致教学的误区与不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教学,我们通过画图得出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然而学生在应用时只知道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如:在函数y=kx-1(k<0)的图像上有A(1,y1)、B(-1,y2)、C(-3,y3)三个点,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y1< y2< y3(B)y1 对于此例来说,在教学中产生误区,这样就根据性质“当k<0时,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就选C答案,但必须对性质里的“在每个象限内”的知识结合图像进行理解,应该选B答案。再如:函数y=(m+2)xn是反比例函数,且n=m2-5,求m的值。在教学中产生误区,给学生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只对m2-5=1进行计算,得出m=2或m=-2,答案是错误的,根据 “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减小而增大”,应该让反比例的系数大于零,这样①m+2>0和②m2-5=1同时满足,得出m=2的答案,等等。 二、避免走入此误区的方法 1、注重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思索 复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识别,回忆一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新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让知识系统化。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动手、讨论 从直观入手,让学生用描点法亲自动手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自己画出的图象,与老师画出的图象作比较,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及它的性质,特别强调两个地方:一是“同一象限”二是“系数k不能为零”。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 强调结合函数图象,理解记忆,而不是机械记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数形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把抽象的函数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直观特征数量之间存在的联系,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4、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数学兴趣 用一首旋律优美的数学歌曲《双曲线》(歌曲的内容恰是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将本节知识点蕴涵其中,既提升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与坐标轴关系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5、对同类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前,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可以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归纳,放在一起整体复习。 一次函数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我们现在正在讲这部分内容,上课讲的时候,学生普遍反映能听得懂,但课后做作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此我做了深刻的反思,也找了部分同学交流,主要在于上课时内容讲得还不够透彻,方法不得当。下面就一次函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浅谈我的看法。一、一次函数概念的内涵没让学生理解透彻 在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概念教学中,要注意x与y的对应关系(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函数y是自变量x的一次式及k≠0的本质特征。 例如:已知函数y=(a+3)x|a|-2+6是y关于x的一次函数,求a的值.错误解答: ∵y=(a+3)x|a|-2+6是y关于x的一次函数 ∴|a|-2=1,解得a=±3.错误原因分析:很多学生理解成:一次函数只要是x的一次式就可以了,而忽视k≠0的条件。这时我们要多次强调k≠0是一次函数必不可少的条件。正确解答: ∵y=(a+3)x|a|-2+6是y关于x的一次函数 ∴|a|-2=1,解得a=±3 又∵a+3≠0 ∴a=3.二、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与正比例函数彼此孤立,缺乏类比 在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时,我们喜欢由特例导出。例如: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y=2x+1(2)y=2x+3(3)y=2x-1;(4)y=-2x+1(5)y=-2x-1 然后由学生归纳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并让学生由上述图像得出:当(1)k>0,b>0 ; (2)k>0,b<0;(3)k<0,b>0;(4)k<0,b<0时函数图像所经过的象限及单调性,最后老师总结,学生理解记忆。 分析:这套程序很一般化,学生也难以记忆。不如先让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1)y=2x;(2)y=-2x的图像与性质,再画出以上函数图像,借助类比的方法得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向学生演示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平移变化即得到一次函数图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把二者割裂开,把握它们的共性,区分正比例函数的特殊性。通过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三、实际生活与函数相结合的题目,学生容易出现“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的误区 在一次函数教学中要将生活实际与一次函数做到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画实际问题的一次函数图像时,要注意图像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条件限制,而不是“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有时图像可能是一条线段或射线或有限个点组成。四、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相联系时的误区:只注重“数”而不注重“形” 运用一次函数观点解决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的问题时,学生只会一味地想到去解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只会从“数”的角度考虑),而忽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很少培养学生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学问题,用变化和对立的眼光分析问题,加强各种知识间的联系。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通过一次函数图像的交点来解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印像。 总之,在函数的教学中,要借助于“类比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显著。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次函数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而一次函数又是函数学习的基础.掌握一次函数的意义、特点、应用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常听学生反映老师上课讲的时候,能听得懂,但课后做作业时就会遇到很多困难,有的甚至一点思路也没有。这说明我们教师上课时函数内容讲得还不透彻,方法不得当。下面就我的一节课谈谈我对一次函数教学看法。 课例: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知识目标: (1)了解一次函数的的有关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2)明确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体现数学的严谨性) (3)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画法;结合图象,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技能目标: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探索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函数图像的平移,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运动变化”的观点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 1.复习旧知创设情境----一揭示理论根据 复习引入阶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复习正比例函数y=kx和一次函数y=kx+b的概念。抽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强调:我们不仅要掌握好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也要掌握好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此引出本课课题,达到了新旧联系、自然过渡的目的)。(2)引入练习: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y=2x,y=2x+1。复习作一次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和连线(将与本课要学习的两点作图法比较,为新课的讲解作铺垫)。引导学生 观察对应值表,比较图象上的点,如果它们的横坐标相同,那么它们在坐标平面中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懂得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可以由正比例y=2x的图象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多取几点来说明。 【分析:创设情境,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同时在心理上缩短了和教师的距离,使心情放松,从而产生了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生得出理论根据后,立刻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y=2x,y=2x+1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如果它们的横坐标相同,那么它们在坐标平面中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知识点,主次分明。这也体现了<标准>中“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思想。】 2.导入新知----一引出一次函数的知识 (1)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先让学生回顾函数y=2x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然后让学生观察“引入练习”中函数图象的形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并要经过(0,1)、且平行于直线y=2x的一条直线。(2)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和画法。引导学生得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只需取两点即可(从而给出两点作图法的思路)。 (3)提问:对于“引入练习”中函数y=2x和y=2x+1,通常取哪两点画图?(估计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答案,教师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索的时间)在学生多种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最简便的方法:观察函数图象,由于函数y=2x过原点,所以取(0,0)和(1,2)两点画图比较简便;函数y=2x+1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0,1)和 (-1/2,0),所以一般取直线与两轴的交点比较简便。(4)进一步提出问题:对于一次函数y=kx+b,通常取哪两点画图?(深入浅出,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然后展示该结论。 3.例题讲解: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y=- x+1的图象。(示范操作,从一般再回到特殊,固化成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 4.课堂练习:教材第139页练习1,只要画出图象(在练习中收集反馈信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矫正) 5.一次函数的性质讲解:(一次函数的性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的性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对函数的研究不象高中那样利用函数的解析式,而是借助图象的直观。在高中数学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减小)叫做函数的单调性,y随x的增大而增大属于单调递增,图象呈上升趋势。)于是我根据“递增”、“上升”等字面以下的直观意义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设计了动画,帮助学生观察图像所在的象限,以及图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思考y与x的变化关系。 6.例2分析: (1)油箱中的余油量Q与与它工作的时间t存在什么关系?Q=48-6t,如何求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能否根据实际情况?从而得出t≥0,Q≥0,解得0≤t≤8,并指出例2中加了“拖拉机能工作到余油量为零”的假定,是为了讨论问题方便,实际上拖拉机是不能工作到余油量为零的。 (2)提出如何画出图象?先让学生动手画,然后提出,该图象是一条直线吗?为什么?有什么限定?从而指出当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一定限制时一次函数的图象也不再是整条直线。当t>4时,表示图象上的点位于何处?由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提出,为了帮助解决问题,我们过(4,0)画直线L1垂直于x轴,交函数图象于点p,点p的纵坐标为多少?再利用函数的增减性得出结论。 7.课堂练习: (1)教材第139页练习1、2,并完成“想一想”(2)补充题: 填空:对于函数y=1-2x,b=__,图象过点(0,__);k=____,y随x的增大而____;函数y=1-5x的图象经过____象限。(这是一个变式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8.课堂小结: (1)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画法:两点作图法; (2)一次函数的性质(高度概括,突出重点,使教学的内容纳入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 9.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内容,预习教材16.7的内容; (2)作业本(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同时注意因材施教) 【分析:练习采取“适当集中、分层推进”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对初中生来讲,及时巩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有效手段。通过变式训练,分层次地对各种问题加以分类讨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与提高。当然,练习要有层次,不能在同一水平上作长时间的停留,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积极前进,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益。另外,练习本身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应用意识,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众所周知,学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数学,只有在应用中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同时我也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经常现的问题。 一、一次函数概念的内涵必须让学生理解透彻 在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的概念教学中,要注意x与y的对应关系(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函数y是自变量x的一次式及k≠0的本质特征。 例如:已知y=(k-2)x k2- 3+1,当k为何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解:设K²-3=1,得k=±2 ∴ 当k=±2时,y是x的一次函数。 分析:很多学生理解成:一次函数只要是x的一次式就可以了,而忽视k≠0的条件。这时我们教师要多强调k≠0是一次函数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k只能等于-2。二、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与正比例函数不能彼此孤立,缺乏类比 在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时,我们喜欢由特例导出。例如: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y=2x+1(2)y=2x+3(3)y=2x-1;(4)y=-2x+1(5)y=-2x-1 然后由学生归纳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并让学生由上述图像得出:当(1)k>0,b>0 ;(2)k>0,b<0;(3)k<0,b>0;(4)k<0,b<0时函数图像所经过的象限及单调性,最后老师总结,学生理解记忆。 分析:这套程序很一般化,学生也难以记忆。课例中先让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y=2x;的图像与性质,再画出函数y=2x+1图像,借助类比的方法得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向学生演示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平移变化即得到一次函数图像,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把二者割裂开,把握它们的共性,区分正比例函数的特殊性。通过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三、实际生活与函数相结合的题目,学生容易出现“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的误区 在一次函数教学中要将生活实际与一次函数做到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例中对例2的分析,提醒学生在画实际问题的一次函数图像时,要注意图像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条件限制,而不是“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有时图像可能是一条线段或射线或有限个点组成。 总之,在函数的教学中,要借助于“类比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另外还要注重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 浅析一次函数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反映来看,普遍认 为一次函数难学,其中没有将生活实际与函数有机结合,出现“一次 函数图象都是一条直线”的误区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在教学中怎样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教学中怎样避免走入这一“误区” 呢?下面就此作简要的分析: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不能很好地揭示函数自变量取值与 图象的辩证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领会自变量 x 的取值对一次函 数 y=kx+b(k≠0)图象的影响。例如: 一天晚上停电,小明一家用蜡烛照明,已知一支蜡烛长 30cm, 每分钟燃烧 1cm,试写出剩余的长 l(cm)与时间 t(min)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错解: 由题设,可知 l =-t+30,(0≤t≤30)当 t = 0 时,l = 30,有 A(0,30).当 t = 30 时,l= 0,有 B(30,0),作直线 AB 即为所求的函数图象.观察上例,我们发现一次函数 l =-t+30,(0≤t≤30)的图象是 一条线段,为什么不是一条直线呢?我们知道,一般一次函数 y=kx+b(k ≠0)图象是一条直线,其中 x、y 都是全体实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自 变量的取值范围受到限制,不再是全体实数了,这时函数 y=kx+b(k ≠0)的图象就不是一条直线,而有可能出现的图象是线段、射线、离 散点和折线.因此,上例中的一次函数 l =-t+30 在 0≤t≤30 情况下,图象是一条线段.又比如,一次函数 y =5x-1 在 x≥1 情况下,图象是一 条射线;一次函数 y=3x+2 在“x≥0 且 x 为整数”情况下,图象为离散 点.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以防止出现“一 次函数图象都是一条直线”的误区。 如何看待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受课题研究者能力的制约,又与课题研究者之外的其它因素有关。就中小学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许多中小学教师对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不断更新和推进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面临着一次次新的挑战。但在工作中我们感到,当教师面对变革,需要他们去进行新的认识和尝试时,一种“固有的”心态和祈求就从许多教师身上凸显出来——他们总是渴望“上面”(上级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给出一个明确的、轻而易举并“立竿见影”的具体做法(模式),否则,心里就没有底。 (二)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与教育科研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部分毕业于非师范专业,几乎没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即使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与教育科研相关的知识储备也普遍不足。 (三)很少有中小学教师接受过比较规范的科研训练。由于中小学教师接受过比较规范的科研训练较少,以致他们不懂得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规范,没有掌握教科研所需要的相关技能。教师习惯认为他们的任务仅是完成教学。在这样的心态下所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以及所撰写出来的论文是肯定会存在许多问题的。 (四)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支持。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开展教育科研的要求。学校通常设有校长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机构,但不设教研处。即使个别学校设立了教科室,其地位也很低。各个教研组也基本上只“教”不“研”。这种自上而下的纵向组织方式容易脱离各个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不高,研究成果也常常不够科学。所有这些都制约了中小学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当然也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的质量。中小学教师为什么更应该注重小课题研究: 农民总结了一年四季的耕作过程: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他们非常重视这个过程,提出了春夏要精耕细作,秋冬要颗粒归仓。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也可分为四个阶段:开题——研究——结题——应用。必须“贯穿一线、注重三点”,也就是要贯穿科学研究这条主线;注重课题研究的特点、突出研究的重点、破解研究中的难点。其三点: 一、看重特点,坚定研究信心。 二、突出重点,理顺研究思路。 三、突破难点,提高研究实效。 函数教学中易出现的误区及处理办法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一次函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类函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学段的知识。我们教学中要提升对函数教学整体性和连贯性的认识,尽量避免走入各种“误区”。下面就一次函数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种“误区”进行分析: 误区一:概念性错误 没有抓住事物本质,透彻理解函数和一次函数概念内涵。 例如:已知y=(k-2)xk2-3+2,当k为何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错解:设k2-3=1,得k=±2,但当k=2时,比例系数k-2=0,不合要求,所以只取k=-2 首先,在函数概念中,凸显“唯一性”,正是展现函数的深层内涵。其次,在深刻理解函数概念基础上,要抓住一次函数概念y=kx+b(k≠0)的本质,k、b为常数,且k≠0,自变量x的次数为1。 误区二:图像错误 (1)若直线y=kx+b不经过第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B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误:由已知得当k<0,b>0时,直线不经过第三象限. 析:直线不经过第三象限,则可能过第一、二、四象限,此时;也可能只过第二、四和原点,此时k<0,b=0. (2)没有将生活实际与函数有机结合,出现“一次函数图象都是一条直线”的误区 例如:柴油机开始工作时,油箱中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5升,求油箱中的余油q(升)与工作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错解:由题设,可知q =-5t+40,(0≤t≤8) 当t = 0时,q = 40,有A(0,40).当t = 8时,q = 0,有B(8,0),作直线AB即为所求的函数图象.观察上例,我们发现一次函数q=-5t+40,(0≤t≤8)的图象是一条线段,为什么不是一条直线呢?我们知道,一般一次函数y=kx+b(k≠0)图象是一条直线,其中x、y都是全体实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受到限制,不再是全体实数了,这时函数y=kx+b(k≠0)的图象就不是一条直线,而有可能出现的图象是线段、射线、离散点和折线.因此,上例中的一次函数q =-5t+40在0≤t≤8情况下,图象是一条线段.又比如,一次函数y =2x+1在x≥0情况下,图象是一条射线;一次函数y=x+1在“x≥0且x为整数”情况下,图象为离散点.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以防止出现“一次函数图象都是一条直线”的误区。 误区三: 在教学中很少培养学生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学问题,用变化和对立的眼光分析问题,加强各种知识间的联系。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不等式关系:“解方程kx+b=0”相当于“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kx+b的值为0”;“解不等式kx+b>0(或<0)”等价于“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kx+b的值大于0(或小于0)”。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 y=k1x+b1y=k2x+b2 相当于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k1x+b1的值与一次函数y=k2x+b2的值相等”;从“形”角度 看,解方程组相当于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例如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的教学:我们画出一次函数图象y=5x+4和y=2x+10,由图像可知它们交点的横坐标为2,观察当x取何值时,直线y=5x+4在y=2x+10的下方,用彩色线明显地画出来,找到此时所对应的x的取值范围x<2,这一教学难点轻松地解决了。 例如: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方程组 y=x-5y=-x+3 解:由原方程组得y=x-5 ①y=-x+3 ② 画出①、②的函数图象,交点坐标为(4,-1),则方程组的解为x=4Y=-1 根据函数图象和交点,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怎样用图像来表示方程与的融会贯通。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都发生了变化,认识更深刻了。 在一次函数教学中,要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教师一是要在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时候讲解透彻,二要教会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这样让我们能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并帮助我们解题。从而让学生对函数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一、实验探究题出现的问题: 中考实验探究题难度适中,但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对有多种气体同时存在时,对选择检验气体试剂的方法和原则及气体检验的顺序不会综合分析、灵活解决。 2.对所学的知识与题中所给的信息不能很好地整合,所以猜想没有正确的思路。3.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时,只描述部分反应现象。 4.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差异所在,也不能将所学实验原理灵活地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中。 二、实验教学薄弱的原因分析: 实验教学之所以总被重视又屡屡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如下: 1.从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来看,比较强调和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知识都是预知的,只需要强制性记忆。另外师生重视的是实验结果或结论(多数情况下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就是验证并记住这些结论),而对实验过程的探索不够重视,至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较少。显然,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材、实验册及教辅的导向。现行的教材、实验册及教学辅导资料上设计的实验题目中客观题目众多,对于这些题目,或答标号,或填写数据、操作、仪器名称、现象等,这样限制得过死且往往都给出标准答案,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鼓励学生动手,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开放性、探索性实验题目较少。久而久之教与学都停滞在应试作答的模式上。3.实验教研气氛不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主要是化学知识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化学实验探究的研究不够,平时的听课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研究,至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后记则往往不被重视。尤其是不关心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去分析学生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导,因而使得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相对薄弱。4.不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忙于赶进度,演示实验做的多,而让学生练习的少,因而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始终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5.不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意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的描述,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的观察,不注意比较实验前后的异同,不注意一些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深层次内涵。因而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往往片面、浅显、甚至存在错误。 6.不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及实验的内涵搞不清楚,也就不能够完整表达出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而教师不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要想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应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到实处,以消除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实验教学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更新教学方法,扩大实验范围。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不仅要做好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一些演示实验,还要尽可能增加一些课外兴趣实验,适时布置一些学生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对实验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有练习和实践的机会,都能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增强兴趣,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为目的。 尝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探究性练习,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所提出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练习是指在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练习形式。它具有问题性、自主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研究、运用探究性练习。下面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的案例介绍: (1).发现问题。教师预先装配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注:导管口已放入集气瓶中),然后开始加热,并收集气体,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满第一瓶后,写上标号“1”,马上收集第二瓶,集满后写上标号“2”。接着,用收集好的这两瓶氧气做了一个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观察到1号瓶中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都比不上2号瓶。 (2).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讲出心中存在的疑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同样条件下收集的两瓶氧气在对比实验中存在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解决问题。在学生经过讨论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甲学生提出:“1号瓶中蜡烛燃烧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都不如2号瓶,说明1号瓶中的氧气没有2号瓶多,不如2号瓶纯净。”这个观点得到其他学生的一致赞同。甲学生又提出:“是不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导致1号瓶氧气不纯?”马上有乙学生反驳这个观点:“如果是气密性不好,应该两瓶氧气都不纯。”又有丙学生提出:“是不是因为试管及导管中的空气混入了1号瓶中,造成1号瓶氧气不纯,而2号瓶是在收集完1号瓶后马上收集,所以2号瓶收集到的氧气就比1号瓶纯净。”这个观点没有学生反对,教师提出:“我们假设这个观点正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操作来避免产生这个问题?”学生提出:“在加热前,不能把导管口放入集气瓶内,当把试管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将导管口放入集气瓶内”。马上又有学生提出:“怎样才能知道空气已经排尽了呢?”教师让学生回想前面实验中在加热后,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的变化情况。学生马上得出答案:刚开始加热时,导管口产生气泡速度较慢,且不连续,这时应该是试管中的空气;过一会儿后,产生气泡速度加快,并且是连续均匀地放出,这时应该是氧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推断,并让学生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将前面的实验再做一遍,来验证提出的假设。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后,发现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制得的两瓶氧气在蜡烛燃烧的对比实验中,现象基本一样,从而证明前面实验中1号瓶中氧气不纯是因为错误操作导致试管中空气混入造成的。 四、反思与体会: (一)探究性练习的作用 1.只有学生自觉、主动获得的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探究性练习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获取知识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探究过程的教学效果要好于教师反复灌输的效果。例如,前面案例中所提到的收集氧气的正确操作,在以前教学中,虽然我会在实验前反复强调这一点,但学生到实验室做这个实验时,仍然有许多学生在加热前已经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内,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从而造成后面氧气的性质实验现象不明显。在通过探究性练习后,这一情况有了较大改观,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收集氧气,实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在章节测验中对此类题目也大都能正确回答。 2.探究性练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运用探究性练习,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可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开阔,更敏捷,解决学习问题的手段也变得更多、更灵活。坚持把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教给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途径去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原有的认知基础去解决问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性练习将有助于我们达到上面的教学目标。例如,前面的案例中让学生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在其他探究性练习中,我也努力将知识与方法的教学融为一体。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演示了“针筒中加热铜丝来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测定氧气的含量。进而,让学生讨论“在前面介绍的两个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消耗氧气的反应物能否用木炭来代替?为什么?他们是怎样来测定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的?对你有什么启发?”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使学生了解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法和原理中关键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另外设计新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探究性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创造,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当今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探究性练习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验产生各种假设和推理,在教师有选择地给予积极正确的指导下,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例如,前面案例中提到通过产生气泡的速度来判断试管中的空气是否排尽。有个学生在课后提出了他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说明试管中的空气排尽,氧气已经放出了,这时再将导管口伸入集气瓶中收集氧气。他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在新的情境中,说明他已经有意识地去思考不同的方法,这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探究性练习内容选择的原则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探究,有些内容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就能反映出来,有些内容由于材料、实验设备或者由于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限制,不能进行探究,因此,在选择探究性练习的内容上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适度的原则 这里的适度,一方面是指工作量上的适度。在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在每一次探究中,一般要选择只含一个中心问题的内容,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问题,通常不要求学生对证据作过多的探究。适度的原则更主要的是指难度上的适宜。探究内容难度确定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的解决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对这样的难度水平的问题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即选择的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必须是他们通过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是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的,但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讲决不能毫无疑问、不费努力即可解决。适宜的难度要求探究的内容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其变量的多少要以学生能够掌握和控制为限度。例如,在“用启普发生器制氢气的原理”这部分实验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现有的理化基础引入了物理上气体压强变化的知识,然后提出在学过的化学实验中,还有哪些实验或实验现象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学生经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不少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的实验。如: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实验室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归纳出气体压强变化与化学反应之间的联系规律。这样的练习,无疑促使了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不同情况下加以应用,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2.引起兴趣的原则 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具有了内在动机,因此,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探究的内容即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可以这样讲,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当代科学教育把目光转向学生生活、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内容的原因之一。其次,对于超越常规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内容,学生也会感兴趣,因为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了解的欲望。再次,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感兴趣。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倾向,喜欢探索未知世界,喜欢探究问题的答案。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就感,这些成为他进一步探究的动力所在。3.可操作性的原则 探究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即探究内容是可以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得到答案的问题。这里有两条主要标准:一是探究的结果与某些变量之间具有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通过演绎推理是可以成立的。如果这种因果联系不成立,探究活动便没有结果;如果这种因果联系不能以演绎方式而推得,就会使探究活动不严密,学生也难以把握。二是这种因果联系在现有条件下可以通过探究活动而证明。所谓现有条件,即是一方面是指现有的物质条件,如材料、实验设备等。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技能准备等。例如:在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前,我根据家庭实验的条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取一杯水,向水中不断加入蔗糖,并用筷子搅拌直至蔗糖不能再溶解,将糖水倒入另外一个杯子,尝试向糖水中加入食盐或味精,观察是否能溶解。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复习了制氧装置和制氢装置中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后,我布置了一道实验设计题:在实验室通常用加热食盐和浓硫酸的方法来制取氯化氢气体。请你根据制氧装置和制氢装置的特点,设计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的装置。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练习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如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在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探究计划 要使探究性练习在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在事前进行精心计划。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教师要选择或补充恰当的教学内容,使它们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对于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 教学组织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所取得效果的好坏。教师必须学会确定在什么时候进行演示实验,什么时候进行学生实验,什么时候进行讨论,什么时候让学生个人发表意见,什么时候进行结论总结等等。并且教师要根据教学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形式。3.指导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控制与指导至关重要。要求教师能做出各种决断,例如,应该在什么时候改变讨论方向,当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出现偏差时,如何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以及如何抓住机会发展科学技能、培养科学情趣等。教师还要解决好既要让学生对某个题目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又要及时地把教学活动转移到有待学习的新内容上。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在探究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总之,在探究的各阶段,教师的工作都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和鼓励他们的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真正得到保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几点思考: 1.初中化学的教学时间紧(一学年),任务重(参加毕业考和中考),而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练习势必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如何解决这之间的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2.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才能使探究性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究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学生通过探究性练习训练后,其效果应该通过什么形式加以评价?如何评价?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第二篇:浅析一次函数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第三篇:如何看待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第四篇:函数教学中易出现的误区及处理办法
第五篇: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