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课时认识图形(一)你说我做
第二课时认识图形
(一)你说我做 2018、10、9 4—3—20 教学目的:
1、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拼出自己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2、能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拼出自己的图形,能清楚地向他人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
3、能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教具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让学生感知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自主完成。
3、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第二篇:我说你做 教案设计
我说你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口语交际的对象意识。说话有自信,能在适当的场合“大声说”“注意听”。
2、对交流有兴趣,感受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
说话有自信,能在适当的场合“大声说”“注意听”。
教学难点:
1、初步建立口语交际的对象意识。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游戏名称和规则
【出示课题】小朋友们,题目中的“我”和“你”分别是谁呢?“我说你做”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游戏的规则:
1、一个人发布指令;
2、别的人做动作。
二、发指令练习
这个游戏,要想玩得好,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发好指令。我们在开始前,进行一个发指令练习。老师来发指令,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然后根据指令来做动作。
(一)师示范发指令
师发指令:请能听到的小朋友举起手。音量,由小到大。最后,请生归纳怎么样的音量才是最合适的。
(二)生练习发指令 指名生来发指令。
三、开展游戏
(一)观察插图
观察插图,明白下列的问题
1、小朋友发的指令是什么?怎么做是符合要求的?
2、图上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
3、猜一猜,为什么会做错呢?
通过归纳,得出“说的时候要大声,听的时候要认真”【板书要求】
(二)练习游戏,落实要求【发布一个动作的指令】 请生上来发布指令,其他学生配合着做。
(三)拓展游戏【发布连续几个动作的指令】
1、手放好,人坐正。
2、书合上,人坐直。
3、请你把笔拿出来,书本打开,然后坐好。
第三篇:《我说你做》参考教案
《我说你做》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我说你做”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具准备:积木、机器人。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搭积木游戏
(一)搭积木
1.教师:你们玩过积木吗?
这是老师用积木搭的物体,你们觉得有意思吗? 你能搭出同样的物体吗?(老师挡住所搭物体)2.教师叙述所搭物体的位置,学生动手搭。3.比一比谁搭得最像?
(二)自由活动
1.前后两人一组,后面的同学搭好后,说给前面同学听,比一比谁搭得好。2.说和摆的同学交换。
二、活动二:练一练。
(一)出示图片:练一练
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
(二)出示图片:机器人
/ 2
1.数一数,机器人身上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2.每种物体有几个?
(三)出示图片:猜猜看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用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 2
第四篇:认识图形(一)
认识图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对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教学准备: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模型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给学生准备了礼物,请同学们分一分,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展示自己带来的礼物。同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出示图片课本34页的图形ppt,请学生上台动手操作进行分类。
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刚刚的礼物是不是也是这么分的?并请给你分的样子相同的礼物起名字。
3)揭示概念。教师展示课本上的正确的图形分类,并板书图形名称。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教具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
4)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片,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熟悉图形的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课堂内交流。
2)教师总结点评,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长方体:长长方方的,相对的两张脸一样大。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每张脸都一样大。
圆柱:圆圆的柱子,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竖起来不能滚动,放倒可以朝一个方向滚动。
球:圆圆滚滚的,可以自由滚动。
3、猜一猜。
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球
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正方体
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圆柱
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长方体
用顺口溜来学生来帮助记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让学生快速分辨出这是哪种图形。
三、课间活动
1、摸一摸,猜一猜!
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学具。实际动手操作,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2、运货物
两个同学上台进行比赛,看谁运货物又快又稳!
1)、用平板运送正方体和球。并请同学说说赛后感受。说一说为什么会输,从实际操作中感受正方体和球的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比较稳,而球会任意滚动。
2)、用平板运送长方体和推倒的圆柱,说一说赛后感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运送圆柱的时候更快一点。从实际操作中体验圆柱的特点。
3)自由选择要运送的货物,并且说一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物体进行运送。
四、走向生活,能力提高
展示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实物是什么图形,并例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还有哪些。
五、作业
连一连!将实物与形状相同的模具连起来!
六、课堂小结
第五篇:认识图形 说课
《认识图形》说课稿 北师大版
核心提示: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学生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活动,进行教学。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展示。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小结。
师:这
(师拿图形,生说,师贴。)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三、练习。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找名字(第36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同桌互查。
3.猜谜语。
师: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课后反思
1.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平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