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更正版)[最终版]
教研论文
浅谈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工作单位:龙胜县民族中学
作者: 杨 涛
邮编:541700 电话:7515496
浅谈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龙胜民族中学 杨 涛
摘要:新教材的特点是将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呈现结学生,淡化了知识体系,强化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是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师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交流,旧式的“你问我背提问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那么就要把握好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
关键字 课堂提问 层次性 趣味性 发散性
现在的物理创新型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提问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目的。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例如由于“启而不发,不如填鸭”,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很少提问,“满堂灌”教学法依然存在;又由于部分教师把课堂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所提问题很少经过严密的思考,问题肤浅;或所提问题过难又不懂得启发,或流水式提问导致“满堂问”,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得落实。如何使课堂提问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进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本文结合教学体会谈一些措施。
一、加深对教材的研究,问题设计教材实际来设计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对教材的研究,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得透彻掌
握,融会贯通,这样所提问题才会有目的性。教师所提问题的切入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所提问题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尽可能不使用“对不对”、“是不是”进行提问。如:学习了欧姆定律后,学生对公式R=U/I常常产生错误认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提问:(1)某导体两端加8V电压时,测得电流强度是0.5A,导体的电阻是多少(2)若在导体两端加16V电压,测得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导体的电阻是否为原来的两倍?(3)根据公式R=U/I,我们可以说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吗?
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理解电阻是一个与电压、电流无关的物理量,其大小只与导体的材料、长短、横截面积和导体的温度有关,R=U/I只是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是电阻大小的计算式。通过这类紧扣教材的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启迪学生探究思维,课堂提问要有探究性和发散性
新教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那么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则体现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层次。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教材首先提出一个“踩影子”的问题“你能将自己的影子踩在自己的脚下吗?”对于这个问题,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教材提出“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双”这又鼓励学生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这类问题不可以照书上的文字作为答案,这样提问方式,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提问很自然把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无疑是有益的,在备课时应多准备一些实际的,易操作的探究性问题,注意避免“探而不究”,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适时地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大有好处。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提问“你知道生活现象中有哪些实例能说明光在空气沿直线传播呢?”在《物态变化》中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有什么好处呢?”这类问题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的熟练程度。虽然新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能力,但课堂中的发散性提问应该是适当的适时的少量的,频繁的发散提问会显得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课堂低效或无效,而提问也就变得“形散神也散”,会使知识偏离重点、难点,同时也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设问要从学生认识实际出发,提高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和兼顾性
我们在教学提问的设计应注意层次性和兼顾性,亦即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问题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学习态度都会不同,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做到面对个别学生,恰当的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班级各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应了如指掌。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会有针对性,效果才会好。
四、精心设计提炼问题,使问题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某门功课,或者某个知识点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思路才会更宽广,学习的效率就会更高。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在紧扣主题的情况下,尽量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问题的设计还应当具有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由发展,自由想象提供机会,给学生提供可能创新的空间,从而培养和锻炼他们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矛盾,引起思索,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例如,学习“浮力”时,可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乒乓球在水中都是漂浮的吗?”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回答:是。然后演示将一个无底无盖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在瓶内放一个乒乓球,当向瓶内注水时,乒乓球并没有浮起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他们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现象不一致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教师要有意的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猜测性的“质疑”,例如在讲“磁现象”时,让学生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自己去做实验,并告知他们要针对实验现象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小磁针为什么能总能指向南北?磁体为什么能吸引铁钉而不能吸引铜?为什么磁极间有时是相互吸引而有时是相互排斥?为什么铁钉也能变成磁体?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而应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作引导、评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物理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力的测量时,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
过现象进行质疑。为什么“0”刻度线在顶端?为什么会有测量范围限制?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是不是只能测量竖起方向的力?像这样引导学生坚持不懈的寻根问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断质疑、不断解疑的过程,改变了学生过去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由乐学变为善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专研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有趣味、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M] 2.《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
3.徐兆宝《初中新课程下物理教学课堂教学评价》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讲述数学知识和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加之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低。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来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例如学习《生活中的不等式》时,创设生活情境:某公园的票价如下:每人30元,一次购票满45张可享受9折优惠。本班有42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了42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45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42个人,买45张票,岂不浪费吗?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通过生活化问题的提问,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索、解决过程中,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设置数学游戏,使学生乐于参与
针对初中数学抽象、枯燥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数学课中设置数学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充分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利用游戏开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教学《分式的加减》时,可以设置如下的游戏:今天,我想让大家先来猜一则谜语:一片青草地,请同学们猜一种花?想一想,一片青草地没有什么?……对了,梅花(没花)。又是一片青草地,请同学们再猜一种花,对了,野梅花(也没花)。同学们真聪明!用猜梅花的方法很快猜出了野梅花。其实,我们学习也一样,学习一种知识的方法也可用在另一种知识的学习上。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式加减法,它可以由分数的加减法来类比学习。通过游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凸显参与效果
参与式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来,学生在课堂中自主谈论,彼此交换意见,共同分析和探究出数学问题的答案,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例如学习利用函数图象的相关问题时,教师提问:(1)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的值增大时函数y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x+3呢?(2)观察图中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从图象的增减性考虑,也可以从图象经过的坐标象限考虑,还可以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考虑以及图象的轴对称性考虑。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起到思维互补的作用。
四、因材施教,体现参与的层次性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以及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优秀学生的课堂参与,忽视中等层次以及学困生的课堂参与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分配给学生合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多元化评价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实践操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努力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总之,参与式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意识,对于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
作者
(单位)
摘要:初中数学参与式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与态度,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学会自我调控、不断反思,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关键词:新课程;参与式教学;初中数学
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方式能唤醒、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教师需在课堂中巧妙的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拓展其发展空间,挖掘其创造潜能,开发其创造力。构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新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当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出,知识的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一个数学概念、定理等的建立和形成,必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教师应为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使学生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从而自行获得和运用知识,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1 圆的概念的教学。
1)实验,获得感性认识。①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一枚小图钉将一定长度的细线的一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让铅笔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得图形为圆;②教师在电脑屏幕上运用几何画板演示操作到定点距离之定值r的动点轨迹。
2)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讨论。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a发生改变时轨迹如何变化?根据上述操作过程,你能给圆下一个定义吗?
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
上述过程中,圆的概念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获得的,这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参与实验、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乐趣,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把参与主体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初中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选择与学生现代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兴趣材料,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赋予现行教材内容以新的活力。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有数学问题,从而把学生引领到精彩的问题空间。
例如,进行“负数的意义”教学时,由于初一学生刚在小学阶段学习了自然数、0、分数和小数,并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对负数却感到陌生,而且对为什么要学习负数不甚明白。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心向,我便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讨论:中央电视台在播出天气预报时是怎样表示0℃以下温度的?负数在人们生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你想知道负数的哪些知识?通过讨论、交流,把学生的思维导入问题空间,拉近了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有助于清除初中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实施分层教学,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因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把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这样,基础差的学生不因听不懂课而丧失信心,优秀的学生也不因授课内容简单而乏味。
4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不能拘泥于形式,要以提高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己任
当前,我国许多学校通过教学改革,采用了启发式、主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特点,但实践中各有偏重,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教师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时要进一步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教材特点以及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要求创设更多的参与方式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以提高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有效性为己任。
那么,什么是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有效性?我们认为: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习主体参与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中的两个方面:
1.积极参与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待数学这门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问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参与乃是人的情感问题与态度问题。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对待这一问题是十分不够重视。不可设想,一个对数学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怎么还能够学好数学。因此,在实施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探究、交流、合作中得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有效参与是旨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要解决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两个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把主要精力用在给学生讲解知识上,缺乏激励学生发展和提高主体性思维参与的意义、观念、措施和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被动重复前人结论的活动,没有自己的思考,缺乏创造性。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与空间,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策略,并给予学习群体以充分表现的机会。小结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参与式方法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参与性高、活动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个性化的,这种个性化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因此,很难有一种适合于所有学生、所有内容的参与式方式,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适时地选择参与式方法。同时,参与式的运用不能程序化,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参与式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 克莱因 F.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M].舒湘芹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7.
[3] 张奠宙.陈省身教授谈数学教育[J].高等数学研究,2005,(3):2-3.
[4] 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6-221
第四篇: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四坝镇九年制学校 张剑平
所谓的“参与式”教学也就是学生卷入了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交流互动式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从课堂设计中导入、流程以及最后的小结,一切都以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去学、想学、懂学、爱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参与的过程”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课程理念,学习要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地自主参与,要实现这些理念,就必须改变我们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初中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实施倡参与式教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并且通过自我参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可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现在我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实施参与式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参与式”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
“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参与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那么学生怎样才能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与记忆。问题情景的设计过程,是激发学生大脑中原有的情感结构以及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的过程;并且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例如在“光的折射”一课参与中,可先让全体学生做一实验,在碗中放一硬币,放在一定的位置,眼睛刚好看不见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原来看不见的硬币倒入水以后看见了,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此时教师提出要圆满地解释这一现象,就是这一课大家要研究的课题“光的折射”。又如在“惯性 惯性现象”一节,可首先演示“击出木板,鸡蛋落入水杯”的惊险实验,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向学生展示一幅“两个学生在行驶的火车上,沿列车行驶的同向或反向跳远” 的投影片,并提出如下思考题:这两位同学谁会跳得更远一些呢?同学们想得出正确答案吗?想揭开实验中鸡蛋没随木板飞出而落入杯中的奥秘吗?参与“惯性 惯性定律”后,我们将得出满意的答案。
二、“参与式”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与式”教学还要求让学生亲自、主动地去参与,让学生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的探索真理的途径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技能,不能只满足于验证一条规律或发现一则已被证实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参与,相信学生的能力,所有需要学生自己参与的问题,教师不可包办,所有学生能够自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必指导,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参与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如果给予指导,也应该把握分寸,不要替代学生。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教师要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
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当好引导者、参与者。当好引导者,就要求教师只当“导演”,放弃做“演员”特别是“明星”的想法。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才予以点拨,当学生的参与偏离了目标时,教师才予以矫正。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当好参与者,就要甘做演员的“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学生参与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参与的关键点上,当好一名“优生”,引导大家一起思考问题,并给参与活动提供必要的参与手段和共享信息资源;在学生参与出现问题时,当好一名“差生”,去引起大家的思考与争议,引起师生共同的辩论和评估,引起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学习《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作如下安排:首先在课前教师布置任务提出研究课题:参与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自行选用实验室中的器材,制定实验电路,确定实验科学方法,设计实验步骤,绘制实验记录表格,明确数据处理方法等;这些都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课上将学生的各种设计,由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确定可操作的实验方案,四人一组协作进行分组实验,得出及处理数据,学生自己归纳结论,教师总结;在实验及归纳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适当适时进行指点。最后,学生课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样就使学生始终处于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状态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一阶段常用的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实验、讨论、设计、推导等方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参与物理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要强调过程和方法的体验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认知的一种状态,而物理知识的获取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与状态相比较,过程的内涵更为丰富,它不仅贯穿着辛勤的探索和周密的理性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家的严谨求实、不懈探索、勇于怀疑、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且还能在过程的经历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各种能力。
因此,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参与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是与物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同等重要的。是物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传统教育所忽视的。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参与式学习,它重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经历式地从事相关活动而更有成效。例如“液体压强”的一节中,老的处理方法一般都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缺少参与的体验,对科学参与的理解不深,如果适当的改变一下,教师可选择一些简易的器材:开有小孔的塑料饮料瓶、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橡皮薄膜、水、硫酸铜溶液等,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液体压强的实验,再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这样处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感悟等各种能力。
通过实实在在的参与过程,增进学生对科学参与的理解,达到科学参与的“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参与能力,并且同时获取知识和技能,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参与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过去物理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扭曲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思维和能力,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竞争力差,知识面窄,能力单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激情和能力。要改变这种状态,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去教会学生如何复制知识,而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大力开展“参与式”教学。
第五篇:初中物理自主参与式课堂的研究(实验)
初中物理自主参与式课堂的研究
平阴实验中学
任秀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索和研究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我们的“十二五”立项课题《初中物理自主参与式课堂的研究》就是通过以研究的方式去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作些探索、探究,以全面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本课题的价值定位。本课题于是2011年9月开始研究,预期到2014年9月结题,历时近三年。
一、前阶段课题研究的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本次课题研究以学生达到会用所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各科教学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化方向发展,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更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让全体教师积极构建有效的、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新课程背景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以指导学校整个教学工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自主参与式”学习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2)探讨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性的教学行为,即如何开展备课、课堂中及时指导、积极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3)教师积极构建自主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4)研究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当代教育学》,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等 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并要求全体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进行学习记录。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师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观念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2)及时总结经验,强化过程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师教学的实际,走进学生学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统一了全组成员的认识,增强了大家参与科研活动的自觉性。⑴通过对本课题的开题报告和系列专题理论文章的学习,使全体成员认清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等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全体成员参与研究的自主性。
⑵分层次要求和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位成员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2积极构建自主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参与式”教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2)、加强物理教学的实践性是实施自主学习的途径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核心(4)、讨论、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抓手,运用探究式的课堂组织形式,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变习惯性接受为理性思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
3、全组成员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明显增强。
⑴集体备课的自觉性提高,有效性增强。各备课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备课地点,由主备人结合知识点谈高考要求、重难点确定、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方法、课堂实施程序以及知识应讲授深度、例题选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同备课组的其他成员肯定优点,同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从而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部分备课组提倡课后备课,鼓励教师以创新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缺陷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自己具有个性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⑵课堂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①做实验:每位实验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积极进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抓各项实施措施的落实。
②重研讨:听课前,听课者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的要求;听课后首先听取授课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教改研究思路的阐述,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意图,从中能发现老师独到的见解,对其他教师启示很大;然后再由听课者向授课者反馈听课的意见或建议;最后大家共同研讨,肯定好的做法并进行适时总结进行推广,同时指出不足和问题,提出明确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③促改革:结合新课改要求和新教材特点,即新教材中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知识要点、教学提示和背景知识,而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材料,设计了许多问题和活动,要求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自拟教学目标,增删资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行为,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⑶部分教师注意记录、整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新设计、教学个案、精彩片断、教案简历、反思日记,把教育教学中实践的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内化为一种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深感理论基础不丰厚,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参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
2.有些实验教师还不习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积极调整“引探”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3.自主学习的模式还不能最后确定。应积极引导老师们进行课例的分析与研讨,制定出符合不同知识和内容的自主学习模式
4.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还缺乏比较全面的量规。在教学评价上,坚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探究学习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因此,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探究本质的把握上,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