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社会学(第三版)思考题答案
《体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体育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3、体育社会现象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现代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是科学化、系统化、定量化。
1921年德国学者H.里塞的专著《体育社会学》的问世
标志着体育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
6体育社会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为指导。
7“实践——理论——实践”是体育社会学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它的背后就有一个“演绎——归纳——演绎”的逻辑过程。
8体育社会学研究包括选题和提出假设、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处理和分析资料、阐述结果以检验假设五个基本步骤。
9社会学研究在形成解释时可区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10测量的效度指调查结构说明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的正确程度;测量的信度是指测量结果反映调查对象情况的可靠程度,即一致性,无矛盾性
11随机抽样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
12、社区体育是指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13、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很有力量的上层建筑。
14、宗教的基本命题是神和人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地狱和天国的关系;善与恶的关系。
15、宗教的要素是对超人间力量的信仰;宗教仪式;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神庙;特殊的宗教感情;道德规范。
16、社会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有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体育场地设施;参与者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
17、《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是20世纪妇女获得体育权利最重要的行动纲领。
181900年的第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女性第一次在世界性的运动会上崭露了体育才能。
19、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利用不断增长的知识和能力改造自然、社会和人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的世界性历史进程。
20、现代社会的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组织管理科学化;通讯网络和交通运输的广泛使用。
二、单选题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A
A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边缘学科
D 自然学科
2、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是
C
A《体育社会学》
B 《体育运动与文化》
C 《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
D《娱乐社会学》
3、对体育社会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是(A
A结构功能主义
B 冲突理论
C 符号交换理论
D 技术统治论
4、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的是(D
A社会制度的变迁
B社会的科技变迁
C社会的文化变迁
D经济变迁
5、我国采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B
A三元等级判定标准 B 三元定性判定标准 C 单一粗放式判定标准
D 单一定性判定标准
6、标志着国际奥委会向职业运动员开放是(B
A1984年奥运会
B1988年奥运会
C1992年奥运会
D1996年奥运会
7、依赖于社会舆论和心理控制所进行的控制是(B
A硬控制
B软控制
C外界控制
D 内在控制
8、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属于(A
A结构性协调
B功能性协调
C结构——功能之间的协调
D 层次协调
9、促使体育运动中的一切变化实现的是(D
A社会流动
B社会控制
C社会分层
D 社会变迁
10、从根本上决定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是(C
A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文化
C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
度
11、按体育群体的形成和社会关系,体育群体可划分为(C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学习群体和竞技体育群体
C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
D专业群体和业余群体
12、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属于(D
A现代体育文化形态
B前体育文化形态
C准体育文化形态
D亚体育文化形态
13、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A
A运动处方科学
B高科技的训练手段
C先进的体育理论
D管理的科学化
14、科学技术首先作用于体育的(C
A制度层次
B 价值观念
C器物层次
D 理论方法
15、冬泳协会是属于(B
A竞技体育类社团
B社会体育类社团
D 社会的经济制
C体育娱乐享受类社团
D体育经济类社团
四、判断题
1、体育群体具有一定结构,可临时组成。(错
2、学校的体育代表队属于功能群体。(对
3、体育社团具有盈利的性质。(错
4、体育社团具有完成某些政府职能的功能。(错
5、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曲线的运动。(对
6、体育是一项科学研究工程。(对
7、实物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最终表现为制度的转型。(错
8、球迷骚乱属于世界性的体育社会问题。(对
9、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改变人们的体育态度和行为。(错
10、人种又称为民族。(错
四、简述题
1、竞技体育有哪些特点?
答:竞技体育的特点有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运动竞赛的结果具有预先不可确定性;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传某种价值观念竞技体育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2、试述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答: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表现
(一)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
(二)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
(三)竞技体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
(四)竞技体育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
3、简述体育群体的特征。
答:体育群体的特征表现为
1)以体育为共同目标;
2)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
3)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
4)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
5)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
4、体育社团的性质及其具备的条件。
答:体育社团的性质表现为
1)、民间性
2)、非盈利性:体育社团不能以盈利为目的3)、互益性
4)、同类相聚性
构成体育社团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
2)、特定的体育目标
3)、明确的行为规范
4)、权力结构
5)、一定的物质设备
6)、适宜的外部环境
7)、一定的社会承认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答: 体育社团在这个时期得到迅速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部分原有的单项运动协会转向实体化。
2)一些全国性的群众体育的社会团体自上而下建立起来。
3)全国各行业体协逐步建立起来。
4)大量民间体育组织自发地建立起来。
5)一些体育的周边社团异常活跃,吸引了一批体育界内外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员。
6、试述体育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
答:体育可以归入两大类文化中。体育是一种跨度很大、综合性很强的文化类型。严格地讲可以划在智能文化和规范文化之中,但是它所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不容忽视的。
体育文化具有的这种综合的性质,使它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时间里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体系,因此,到了现在仍然得不到文化的全部承认。
然而体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一旦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的文化,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协调和发展。
7、简述体育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
答:体育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有:
1、体育文化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肢体的健全完善过程和超生物经验的传递交流过程。
2、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种社会需要。体育的产生是满足人的需要。
3、体育文化不同于体力劳动。劳动的结果是产生使用价值,而体育运动的结果则是产生锻炼效果和竞技价值。
8、简述社会化的内容。
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传授基本知识技能
(二)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规范常常表现为一种标准或规定性,通过教育、舆论、信念、习惯和传统对人们施加影响。
(三)指点生活进取目标
(四)培养适当社会角色
9、简述“现代人”的基本特征。
答:现代人和传统人,在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是不同的。这表现在:第一,现代人可以保留传统的东西,却不做传统的奴隶,并且敢于摒弃一切不必要的或阻碍文明继续进步的东西;第二,现代人靠努力工作和高度的进取心以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出身门第;第三,现代人具有勇往直前和变革创新的精神,而不听天由命。
10、简述科技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界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2)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3)科学技术能够对传统的生产设备进行改造,提高原有设备的生产效率。
(二)、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科技对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以下方面。
1)科学技术推动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2)科学技术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到来;
3)科学技术促进了全球经济系统的形成;
4)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5)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篇:体育社会学(推荐)
一、名词解释:
1.群体:亦称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广义的群体包括家庭、乡村、城市、政党、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类型的结合。狭义的群体仅指人际关系亲密的初级群体和小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等。
2.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3.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4.社会控制:指一切正式的法律制度以及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宗教、伦理道德等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过程或手段。5.社会变迁:指的是由于社会系统的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6.运动:是制度化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个体体能活动的发挥或者相对复杂的身体技巧的运用,个体参与运动受个体自身的愉悦和外部回报两方面的因素激励。7.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们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
8.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9.社会分层:指社会中的人们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二、简答:
1.简述社会对体育的硬控制:
依赖于社会强制力对体育进行的控制,是一种硬控制。(-)行政力量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利用政权的行政力量对体育实施宏观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制订体育的方针、政策、调拨体育经费、任免体育官员、审批体育社会团体、开展重大体育活动来实现的。
(二)法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政权的控制常常是通过立法来实现的。宪法是控制国家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体育法是体育事业的基础性法律。有关体育的各种法令、规章、条例、办法的颁布,都可以对体育的某个局部进行控制。
(三)纪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纪律是一定社会集团规定并要求其所属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之总和。纪律不同于法律的是,其控制范围只限于本集团,执行纪律不动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量,只借用集团的行政手段。
(四)制度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在体育领域,政府还要确立一些特殊的制度来保障对体育的控制,例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体育竞赛制度,体育奖励制度,全民健身制度,公民体质测定制度等。体育活动有一系列的制度约束参与者,在制度框架内对体育行为进行社会控制。
在体育运动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法”,就是竞赛规则。这是对体育竞赛活动进行控制的专用法。此外,还有一种“仲裁法”,是对体育中竞赛规则之外发生的特殊争端进行仲裁的规则。
2.简述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社会里,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不再被视为生产的“工具”和手段,他们的健康、休闲、娱乐,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受到重视。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所有劳动者必须充分享受体育权利。
(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在企业文化中职工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健康,可以提高出勤率,减少发病率,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扬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它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体育产业是新兴的并具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健身、娱乐等需求的产业。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使体育产业从非独立行业而逐渐成为独立行业,使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3.体育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的原因?(1)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2)竞技体育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联系(3)竞技运动与社会的主要领域相关联
4.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什么?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学段的青少年儿童,他们应继续执行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
5.符号互动论视角如何看待教育?
实现教师的期望,互动论侧重面对面的互动,在调查教室中的情形时发现学生们的表现与老师的期待相一致,不管这种期望是高是低。6.冲突论如何看待教育?
教育再生产除了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就是说通过不平等的资金投入和精英阶级与大众就读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使得根本的不平等。
7.简述商业体育萌芽与发展的一般条件: 1.在市场经济中它们最为流行。
2.商业体育需要大量潜在观众的集中,因此商业体育通常存在于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的城市社会中。3.商业体育需要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有时间、金钱和行动自由,以便能定期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
4.商业体育有赖于获取大笔资金去修建和维护那些供人们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的的体育馆和竞技场。5.商业体育最有可能在以高消费生活方式为基础并且强调物质地位象征的文化中蓬勃发展。
8.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身体教育、运动教育可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
二、体育运动可培养社会规范
三、体育运动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
四、体育运动有助于社会角色习得
五、体育运动可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9.社会变迁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经济变迁可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二)社会制度的变迁可改变体育的性质和体育的价值观念
(三)社会的科技变迁可以加速体育的发展
(四)社会变迁的方向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五)社会的文化变迁可以形成体育的文化类型10.构成体育社团应具备那些条件?
(1)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成员应具备体育方面的某种条件.成员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每个人都有职能分工,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特定的体育目标:或为了提高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成绩,或为了健身娱乐。这一体育目标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并形成成员的群体意识。
(3)明确的行为规范:即有群体成员互动时遵循的规则和对其成员的特殊要求,以及必要的奖惩制度;这些都要载入社团的章程。
(4)权力结构:体育社团需要有一个由上而下的权力分层体系,以控制和指导体育社团的活动。
(5)一定的物质设备:体育社团与体育场馆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社团附设在体育场馆,或由体育场馆兴办体育社团。
(6)适宜的外部环境:体育社团的存在与外部社会的体育环境关系很大,1地体育人口的数量、活动方式决定了体育社团的规模和性质。体育社团与政府和其他社团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7)一定的社会承认:组织体育社团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结社的法令,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批准。
三、论述:
1.论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社会调查证明:看电视中体育节目越多的人,其体育的参与比例越高(王晓莹)。同时,大量的体育竞赛节目也会造成社会体育价值观念的偏差,麻痹一部分观众的体育意识。
二、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
在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与社会成员保持着
各种联系,体育活动吸引着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尽可能地参与其间。而大众传播媒介在体育与大众之间筑起了桥梁。多数社会成员通过体育宣传、体育科普介绍、体育新闻报道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然后参与体育。
三、大众传播媒介使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
大众传播媒介则大大加快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使许多不能直接观看体育比赛的人能够尽快甚至同时得到体育的消息,并能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体育比赛带来的欢乐,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使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可以说现代竞技体育离开大众传播媒介必定寸步难行。
四、大众传播媒介为体育树立形象
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树立体育人物和事件的形象,提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威信和知名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此赛前后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教练员、运动员的重要战术手段。
五、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各国城乡居民在体育娱乐中通过电视观看体育比赛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这种对体育的间接参与,一方面说明体育在我国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一方面它也挤占了群众直接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六、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吸引生活注意力 由于体育运动的信息量大,新闻价值高,对社会的吸引力很大。所以有意识地利用体育比赛吸引青少年,减少社会犯罪,是一个行之有效方法。
七、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出让大型运动会的电视转播权,在体育比赛中插播商业广告,已经成为兴办运动会筹集资金的一种公认的办法。人们称比赛、观众、电视转播、商业广告是现代竞技体育这具马车的4只缺一不可的轮子。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支撑竞技体育生存发展的一根重要的支柱、八、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体育比赛的竞争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
时间的紧迫性,使体育新闻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争夺的一项内容 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各国派出采访记者多达 14 607名,其中报社、通讯社 4197名,广播电视 9410名,足见各国对体育新闻的重视。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
一、大众传播媒介推崇锦标主意
这对鼓噪社会浮躁、迷信天才,起到了不良的作用。
二、大众传播媒介使部分观众远离体育参与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众成为体育比赛传播的观众,而不能直接参加体育活动,这是一种不良的体育社会现象。
三、体育传媒中的性别歧视
1.男子体育占据了传媒的绝对地位。85%以上的平面传媒和电子传媒被男子体育独占。2.女子在传媒中的形象被扭曲
四、体育传媒对体育暴力的追逐影响社会安定
传媒中所采用的暴力性语言对青少年的成长极其不利。
电视镜头中不断重复播放的运动员的粗暴的犯规动作、球迷骚乱、汽车摩托车失事、赛场群殴等暴力场面,少年儿童长期耳濡目染会引发社会青少年犯罪倾向。
五、体育传播商业化对体育比赛的反客为主 1.强制运动竞赛规则的修改 2.干预了赛程安排
3.电视传播影响了运动员的行为
2.论体育运动对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习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互相尊重,养成练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于发展。
一、身体教育、运动教育可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 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体育运动可培养社会规范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三、体育运动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人把能够进入运动员行列作为一个中短期的生活目标。对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少年儿童体育目标的确立有助于他们今后职业的选择、家庭的建立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这是因为体育过程能将孩子们训练得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
四、体育运动有助于社会角色习得
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从而体验出入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里,这一点尤为重要。
五、体育运动可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对人的有机体施加影响,它不仅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属性,还能影响到心理属性,促进身心的健全发展、现代体育同时还能够作为社会教化的手段来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运动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
(二)体育运动扩展了现代人“开放”的视野
(三)体育运动丰富充实着现代人的情感生活
(四)现代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主体意识
(五)现代体育有利于建立积极而完善的生活方式
四、填空
1.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社会现象。
2.体育社会现象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社会、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人与社会的关系。
3.社会现象由:经济、政治、宗教、教育、文化、人口等。
4.社区体育在我国是一个新概念,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5.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有三种秩序:法律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法律秩序指权利分层,特指政党;经济秩序是指经济分层,通常是阶级的划分;社会秩序指的是声望,通常用身份差别表示。
6.所有的体育活动必须符合文化、教育、卫生、工商、税务等有关方面的有关规定。
7.素质即个体身体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专业的和心理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综合。
8.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一种基础教育。
9.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10.群体的要素:具有联系纽带、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内容、具有群体规范、具有群体意识。
11.按照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初级群体(面对面结合与合作的群体)和次级群体(正式关系较多,但不太持久,只有有限的互动的群体);按照群体的规模可分为大型群体(指社会组织)和小型群体;按照个人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可分为内群体(我们自己所属的、成员对它有合作、团结、亲密感觉的团体)和外群体(群体成员与外人的结合我们都成为外群体,这种群体常给其他成员以离群的感觉)。此外还有参照群体(我们参照它但不隶属于它的群体)和相遇群体(在特定的背景下,人们偶然形成的群体,如旅游团)等。12.体育群体的特征:以体育为共同目标、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
13.体育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体育学习群体、竞技体育群体和健身娱乐群体。14.妇女体育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真正起点,1979年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3条指出:“缔约各国应承担在所有领域,特别是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一切适当措施,包括制定法律,保证妇女得到充分发展和进步,其目的是为确保她们在与男子平等的基础_行使和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
1967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时,跑道上出现了第一位女运动员,她的名字叫凯西·斯威泽(Kathy’Swit。er人负责人发现了她,立即跑上去,企图撕掉她背上的号码布,但凯西避开了,成功地跑完了马拉松全程。1994年5月5日一8日,在英国体育理事会主办的首届妇女与体育国际大会上,签署了促进妇女更广泛地参与体育运动的行动纲领——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其主要目标是促使妇女在平等的环境中全方位参加体育运动。
1996年,国际奥委会组织的第1届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在洛桑举行,包括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和其他国际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联合国及一些研究机构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一、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为妇女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妇女解放运动改变了对妇女社会形象的认识
(三)妇女体育得到了法律保障
(四)妇女自健身意识的增强
(五)大众传播媒介对妇女体育的关注
二、妇女体育遇到的障碍(-)经济压力 〔二)政治歧视
(三)女性偏见
(四)宗教和民间习俗的限制
(五)妇女自身素质的限制 1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必须着重指出,把上述任何一个特征单独拿来作为民族的定义都是不够的。不仅如此,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
16.种族通常被区分为四大人种,即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红色人种。
17.体育运动与民族有什么基本的关系’!
一、强身键体增强民族体质
二、竞技体育振奋民族精神
(一)体育可以树立民族形象和民族榜样
(二)竞技体育可以强化民族意识
(三)竞技体育可以凝聚民族力量
(四)竞技体育可以弥合民族之间的创伤
(五)我国民族体育之花长盛不衰
18.民族主义:就是要让每个达到标准的民族在国内实行自治、自决、甚至独立,在国外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
19.正确处理体育与宗教的关系:要善于利用宗教的某些积极因素;宗教在本质上又是雨体育相对立的。20.孔德——实证主义;司空塞——适者生存;马克思——阶级冲突;涂尔干——社会整合;韦伯——新教伦理。
21.功能主义理论:体育运动是一种激励;冲突理论:运动是一种麻醉剂;互动理论:体育运动是有意义的互动;批判理论:体育运动是社会建构。
22.生产方式与体育运动:生产力变革引起生产方式变化和劳动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变革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在身体部位和性质上都发生变化。
第三篇:药用植物学第三单元思考题答案
第三章
1、何谓器官?被子植物的器官分为哪几类?
所谓器官,是指植物体中由几个不同的组织共同组成的有一定形态和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部分。
被子植物的器官分为两大类,即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前者又分为根、茎、叶三种器官,后者又分为花、果实、种子三种器官。
2、如何凭肉眼区分根与根状茎?
根状茎上可见明显的节或节间,或可见鳞叶和芽,而根上则见不到这些。
3、支持根是属于正常根还是变态根?为什么?
支持根属于变态根。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从外方给茎干支持以使之不倒,与正常根的使植物体固定于土壤并吸收其中的水分这样的的主要功能有区别。
4、主根属于定根还是不定根?为什么?
属于定根。因为定根指直接或间接由胚根发育而来的根,而主根正是此定义范围中的直接由胚根发育而来的根。
5、如何判断某植物的根系是直根系还是须根系?
直根系是指由主根、侧根和纤维根组成、同时主根粗于侧根、侧根粗于纤维根的根系;须根系是指从主茎基部周侧长出的一些粗细相仿、无主次之分的根所组成的根系,因此可根据其根系中的根之间有无主次和粗细之分,来判断属于哪种根系。
6、小鳞茎属于正常茎还是变态茎?为什么?
属于变态茎。因为其主要功能不是输导和支持,而是贮藏和繁殖。
7、何谓叶?何谓完全叶和不完全叶?
叶是生于茎上且贴近芽外侧的器官。
具备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的叶,称完全叶,缺少其中一部分的叶称不完全叶。
8、如何区分复叶与具数枚单叶的小枝?
第一种区分方法:看是否具有芽,有芽者是复叶,无芽者是具数枚单叶的小枝;
第二种区分方法:看其基部是否贴着芽外侧,其基部贴着芽外侧的是复叶,否则是具数枚单叶的小枝。
9、复叶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复叶主要有羽状复叶、掌状复叶、三出复叶、单身复叶这4种类型。
10、如何判断一根枝条上长着的刺是皮刺、刺状茎还是刺状叶?
根据刺在枝条上的位置进行判断。若刺是位于叶基或叶痕的内侧,则为刺状茎;若刺是位于芽的外侧或叶柄基部的两侧,则为刺状叶;若刺是在这两种位置外的其他地方,则为皮刺。
11、三出复叶与三全裂叶有何不同?
前者中的三个片状物之间无叶缘相连现象,而后者的三个片状物之间有此现象。
12、何谓叶序?常见的有哪几种类型?
叶在茎枝上排列的方式称为叶序,常见的有互生、对生、轮生、簇生4种类型。
13、何谓脉序?常见有哪几种类型?
叶片中各级叶脉间的排列关系称脉序。常见的有平行脉序(又分为直出平行脉、弧形脉、横出平行脉、射出平行脉4种)、网状脉序(又分为羽状网脉、掌状网脉2种)和叉状脉序三类。
14、单子叶植物的叶与双子叶植物的叶在形态上常常有何不同?
前者的叶中常常可见平行脉序,后者的叶中常见的是网状脉序。
15、二回羽状复叶与三回羽状复叶间的区别点在哪里?
区别点在于叶轴的分枝次数:前者的叶轴作1次羽状分枝,后者的叶轴作2次羽状分枝。
16、名词解释
贮藏根:指以贮藏有机养料为主要功能、呈肉质肥大状的变态根。攀援茎:指需通过自身长出的攀援结构去依附他物才能向上生长的茎。
块茎:是呈不规则块状或球状、节和节间不甚明显、芽也不甚发达的地下变态茎。鳞茎:是呈球形或扁球形、茎短缩成一个盘状体而鳞片叶占很大比例的地下变态枝。假鳞茎:是一种被正常鳞片叶包裹着的球茎。
平行脉序:是指这样一种脉序,在这种脉序里,由叶基发出的数条脉或由中脉分枝出的数条侧脉,大都相互呈平行排列,它们可能或不可能衍生出交连成网状的数级支脉,若真衍生出了,则其中不会有在直径和凹凸度上与它们相差不超过两倍且与它们不平行的支脉。轮生叶序:指叶在茎枝的每一节上着生三枚或三枚以上并且成辐射状排列。
17.典型的被子植物花由哪几部分组成?
由花梗,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五部分组成.18.何谓花萼?何谓花冠?何谓花被?
花萼指花被成内外两轮排列、且这两轮花被间在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四方面中至少有两方面不同时,其中的外轮花被。
花冠指花被成内外两轮排列、且这两轮花被间在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四方面中至少有两方面不同时,其中的内轮花被。
花被指生于花托上部并且位于雄蕊群和雌蕊群外围的部分.19.何谓单雌蕊?何谓复雌蕊?
单雌蕊是指由一个心皮构成的雌蕊。
复雌蕊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皮相连而成的雌蕊.20.单生单雌蕊与离生单雌蕊有何不同?
单生单雌蕊与离生单雌蕊的区别在于,单雌蕊在花中的数目不同:前者是单雌蕊在花中仅有一个,后者是单雌蕊在花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21.雄蕊由哪几部分组成?雄蕊群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别这些类型?
雄蕊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
雄蕊群有单体雄蕊、二体雄蕊、多体雄蕊、聚药雄蕊、二强雄蕊、四强雄蕊、离生雄蕊等类型。
单体雄蕊:雄蕊多数,花药相互分离,花丝间至少下部连合成筒状。二体雄蕊:花丝分别连合成两束,两束之间的雄蕊数相等或不等。多体雄蕊:花丝分别连合成多束。
聚药雄蕊:花药连合成筒状,花丝相互分离。二强雄蕊:共有四枚雄蕊,其中两枚较长。四强雄蕊:共有六枚雄蕊,其中四枚较长。
离生雄蕊:花药、花丝均分离,并且雄蕊之间在长短上差不多。
22.雌蕊由哪几部分组成?
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
23.子房在花托上着生的位置有哪几种?如何判断它们?
子房在花托上着生的位置有三种,即子房上位、子房下位、子房半下位
子房上位是子房仅仅是底部与花托相连,子房下位是子房的底部和所有侧面(有时甚至上面)与花托相连,子房半下位是子房的下半部与花托相连。24.何谓胎座?有哪几种类型?如何区别它们?
胎座是胚珠在子房内的着生点或着生部位。其类型及特点如下:
边缘胎座:胎座位于子房壁仅有的一条腹缝线上
侧膜胎座:胎座位于子房壁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腹缝线上 中轴胎座:胎座位于子房中央的与隔膜相连的中轴上 特立中央胎座:胎座位于子房中央孤立的中轴上 基生胎座:胎座位于子房室的底部 顶生胎座:胎座位于子房室的顶部
25.何谓花序?它和什么概念是一个对子?
花序是指具有2朵以上花但不具有正常叶的完整分枝系统。它和单生花这种概念是一个对子。
26.花序有哪几种类型?如何区别它们?
花序有无限花序、有限花序和混合花序三大类型。无限花序又分为总状花序、穗状花序、头状花序、伞房花序、伞形花序、复总状花序、复伞形花序、复伞房花序这几种类型,有限花序又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这几种类型。
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的区别是:前者的小花中以生于最下者或最外者开放最早,而后者的小花中以生于最上者或最中心者开放最早。根据花序轴的缩短、分枝和等长与否及花柄的有无,可以区别无限花序的几种常见类型;根据花序轴分枝在数目上的不同,可以区别有限花序的几种类型。
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的区别是:前者既有无限花序的成分又有有限花序的成分。混合花序与有限花序的区别也是如此。
27.穗状花序与肉状花序的异同点各是什么?
相同点:花序轴单
一、直立、不短缩,花无花柄或花柄极短
不同点:穗状花序的花序轴直径小于花的直径,而肉状花序的花序轴直径大于花的直径。
28.双受精的过程是怎样的?双受精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双受精过程:花粉管进入胚囊后,其顶部破裂,放出两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结合,成为合子(以后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以后发育成胚乳)。其生物学意义是,受精后所发育成的胚和胚乳均具有父、母本双重的遗传特性,从而使长成的新个体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
29.何谓花程式和花图式?
花程式是表示花各部分的组成、数目、排列以及相互关系的字符组合。
花图式是表示花各部分的数目、形状、排列方式和位置关系的各部分横切面投影图。
30.名词解释
宿存萼:是在花开过之后不脱落,并随着果实的形成而增长自身,在果实成熟后与其连在一起的花萼。
单被花:有花被但无花冠与花萼之分化的花。或者说是其花被只有一种的花。
心皮:是一种生有胚珠的变态叶,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侧膜胎座:位于两条或两条以上腹缝线上的一种胎座
花盘:有些植物的花托在雄蕊群与花被之间,或者雄蕊群与雌蕊群之间,增生出一个比这些非花托部分的基端高出的部分,这种部分就是花盘。
子房半下位:是子房的下半部与凹陷的花托相连这样一种子房位置。
轮伞花序:是在植物的茎节处对生的两个二岐聚伞花序或两双螺旋状聚伞花序。
总花梗:是花序里上与花序轴相连下与茎枝顶端或叶腋相连的部分。花葶:是自基生叶丛中极短缩之茎的顶端长出的总花梗。背缝线:是子房壁的有心皮中脉的部位。
腹缝线:指某些子房壁上所具有的心皮边缘相连处。
31、果实由哪几部分组成?
由果皮和种子这两部分组成。
32、单果和聚合果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聚合果和聚花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单果和聚合果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由一朵花结出的果实,不同点在于,结出前者的花只具一枚雌蕊,而结出后者的花则具多枚雌蕊。
聚合果和聚花果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有不止一个小单果,不同点在于:前者中的各个小单果来至同一朵花,后者中的各个小单果来至不同的花。
33、两种果实间在许多方面都相似,仅在一点上不同,单果中有哪几对果实内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浆果与瓠果,蓇葖果与荚果,瘦果与坚果、核果与梨果这4对果实内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34、有胚乳中种子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何特征? 有胚乳种子由种皮,胚乳、胚3部分组成。
种皮:位于种子的外围,由一层或两层组成,外层一般比较坚韧,内层一般比较薄而脆,其外表面常见有种脐、种脊。
胚乳:位于种皮内方、胚的周围,通常呈白色,其细胞中含丰富的营养物质。
胚:位于种子中央、胚乳内方,由胚根,胚芽、子叶、胚茎4部分组成,其中的子叶较薄。
35、种子的胚由哪几部分组成?种子内是否都具有胚乳?为什么?
种子的胚由胚根、胚轴、子叶、胚芽4部分组成。种子内并不是都具有胚乳。因为有些种子的胚在形成自身的过程中将胚乳全部吸收,并将其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中。
36、名词解释
种脐:是种子的主体成熟后,从种柄或胎座处脱落而留在种皮上的脱落痕,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假种皮:是包于某些种子的种皮外面并由珠柄或胎座发育而来的部分。外胚乳: 是包于某些种子的胚乳外面但与胚乳在来源上不同的营养组织。
蔷薇果:是指其果皮的主要部分由凹陷的花托发育而成、其具有的瘦果群完全位于这部分果皮内的一种聚合瘦果。
菊果:是由花托和下位子房共同发育成的带宿存萼的瘦果。
角果:是具有被假隔膜隔成的2室、并且沿两条腹缝线开裂的果实。
双悬果:是成熟后分离为两个分果、并且两个分果都悬挂于曾藏于其间的心皮柄上端的果实。
室间开裂:是果实的隔膜都与中轴分离并且都裂成两枚薄片的一种纵裂方式。
37、什么叫根尖?其分为哪几个区?各区有哪些特征?
根尖是根的从最先端起到生有根毛处止的一段。它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4个部分。
根冠:位于根的最先端,呈冠状,由许多短小的薄壁细胞组成。
分生区:位于根冠内方,是一团略呈锥形的分生组织,其细胞小,呈多面体形,壁薄,核大,胞质浓,液泡不明显。伸长区:位于分生区上方直至出现根毛处,其细胞沿根的长轴方向显著延伸。
成熟区:位于伸长区的上方,其中的各个细胞已停止伸长并分化成熟,其表皮细胞的外壁常向外突起而形成根毛,故又称根毛区。
38、比较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与单子叶植物根构造的异同点。
相同点:(1)表皮、皮层、维管柱3部分界限明显。
(2)表皮上具有根毛,无气孔、毛茸、角质层、蜡被等。
(3)皮层占的比例大,内皮层中有多数细胞的壁具有木栓化并增厚的凯氏带,或除了外侧面不木栓化并增厚以外,其余的面都木栓化并增厚。
(4)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即为辐射性维管束。
(5)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分化成熟的顺序均为外始式。不同点:绝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根没有髓,而单子叶植物根有髓。
39、试从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产生和活动,说明根由初生构造向次生构造转化的过程。
将教材P83的倒数第一、三段、P84的所有段落和P85第一、二段适当连起来作答。
40、根的次生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根的次生构造由周皮、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3部分构成。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其中的木栓层细胞多为中空的扁平体状、其细胞壁常呈黄褐色,细胞间排列紧密而整齐。
次生韧皮部:位于周皮内方、形成层外方,由筛管、伴胞、韧皮纤维、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射线组成,在横切面上,次生韧皮部比次生木质部的宽度要小得多。
次生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内方,由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和木射线组成,在横切面上,其宽度比次生韧皮部大得多。
41、何谓异常构造?它是如何产生的?根的异常构造有哪几种常见类型(以药材类举例)?
由非常规处产生的形成层、木栓形成层所形成的构造,或者由位于常规处的形成层进行不正常的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即异常构造。
异常构造一般是由次生构造之中或之外的某处薄壁组织(如栓内层、皮层、髓部或次生维管束中的薄壁组织)转化成新的形成层后,所分生分化出的维管束。
根的异常构造常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次生维管束外围)成数个同心环状排列的维管束群,如牛膝、商陆;一种是(在次生维管束外围)的若干个维管束和成数个非同心环状排列的维管束群,如何首乌。
42、名词解释
根皮(药材的):指具有次生构造的根中,位于形成层以外的所有部分,一般包括韧皮部和周皮。
维管射线:是对次生木质部中的木射线和次生韧皮部中的韧皮射线的合称,它由薄壁细胞组成。
初生组织:是由初生分生组织分化形成的成熟组织。次生组织:是由次生分生组织分化形成的成熟组织。
平周分裂:细胞的分裂面与细胞所在器官上离其最近的表面平行,这样的细胞分裂方式即称之。
44、茎的初生构造和根的初生构造有何区别?
第一,前者的表皮无根毛,有气孔、角质层乃至毛茸,而后者的表皮上有根毛,无气孔、角质层乃至毛茸;第二,前者的皮层不如后者的皮层发达;第三,前者的内皮层不像后者的那样具有凯氏带;第四,前者的维管柱不具有中柱鞘,而后者的具有;第五,前者的维管束有数个,成一圈排列,每个维管束常为外韧型,而后者的维管束仅一个,属辐射型。
45、简述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特点
①皮层薄,皮层外方是周皮或落皮层; ②韧皮部中有射线;
③木质部也有射线,并且这样的木质部在茎中占很大比例;
④形成层为环状,髓射线窄,髓小。
46、双子叶植物草质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有何不同?
双子叶植物草质茎的表皮以内为皮层,数个排成一圈的无限维管束、髓射线和髓;而单子叶植物茎的表皮以内为基本薄壁组织和散布在其中的许多有限维管束,无皮层、髓和髓射线之分。
47、何谓年轮?它是怎样形成的?
年轮是指上一年的秋材和下一年的春材之间显现的一个深色环层。
它是由于形成层在上一年秋末产生的木质部颜色特别深、质地特别紧密,在下一年春初产生的木质部颜色特别浅、质地特别疏松而形成的。
48、名词解释
维管射线:是对次生木质部中的木射线和次生韧皮部中的韧皮射线的合称,它由薄壁细胞组成。
树皮(药材的):指维管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次生)韧皮部、新周皮和落皮层。
髓射线:是外通皮层、内连髓部、位于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组织。
早材:是木质茎的形成层在春初直至夏末前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又称春材。其质地疏松,色泽较淡。
晚材:是木质茎的形成层在夏末直至秋末前所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又称秋材。其质地致密,色泽较深。
边材:是粗大的木质茎中颜色较浅、质地较松软并且靠近形成层的木质部。
心材:是粗大的木质茎中颜色较深、质地较坚硬并且靠近髓的木质部。
50、简述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的构造特点?
双子叶植物根茎的构造特点:
①.表面通常是木栓组织,少数是表皮和鳞叶组织.②.皮层中常见根迹维管束
③.维管束数个,外韧型,成环状排列,髓射线宽窄不一.④.贮藏薄壁细胞较发达.⑤.髓部明显,有时呈空洞状。
单子叶植物根茎的构造特点:
①.表面是表皮或栓化的外皮层.②中皮层占较大体积,常见叶迹维管束.③.内皮层大多具凯氏带.④.维管束为周木型或外韧型,散在分布.⑤.无髓。
52、名词解释
两面叶:叶片的内部构造,栅栏组织紧接上表皮下方,而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于下表皮之间,这种叶称两面叶。
等面叶:有些植物的叶在上下表皮内侧均有栅栏组织或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这种叶称等面叶。
53、简述双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
双子叶植物叶片包括表皮,叶肉,叶脉3部分。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叶肉常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之分,栅栏组织位于上表皮下方,海绵组织位于栅栏组织与下表皮之间。主脉和较大的侧脉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构成。维管束的木质部离上表皮较近,韧皮部离下表皮较近。机械组织位于维管束的上方和下方。
54、双子叶植物叶片与单子叶植物叶片在构造上有何差异?
表皮:单子叶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在排列上比双子叶植物叶片的规则些,即排列成行。
叶肉:双子叶植物叶片的叶肉一般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而单子叶植物叶的叶肉一般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明显分化。
55、说说花粉粒的构造以及萌发孔的概念?
花粉粒呈圆球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多种形状,成熟的花粉粒具内外两层壁。内壁以内是细胞质和2~3个细胞核,其中的一个是营养核,另外的一个或两个是生殖核。外壁的表面光滑或具各种纹饰,内壁的某个(些)部位之外没有外壁,这样的地方呈凹陷的坑或短沟,这种坑称为萌发孔,这种短沟称为萌发沟。
56、胚囊的构造是怎样的?
胚囊一般含有8个细胞。分别是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2个极核细胞和3个反足细胞。其中,卵细胞和助细胞位于胚囊的近珠孔端,反足细胞位于相反的一端,极核细胞位于胚囊的中央。
57、胚主要由哪一种组织构成?
胚主要由薄壁组织组成。
第四篇:《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2)
小结:
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7、韦伯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关键术语
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有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社会关系: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模式。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社会行动: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社会过程:其意义是指人类团体互相交接,因而彼此建立社会关系的各种活动而言,这种活动是连续性的交互作用。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1)、社会历史条件。(2)、思想条件。(3)、学术条件。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小结:
1.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生活的体系。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社会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2.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的人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可以主动的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即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客体性是指每一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对方的行为并做出反应。
3.社会关系从更加抽象和概括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行为模式,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可分为三大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首先由英国的文化学家泰勒提出。
5.文化的功能包括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6.文化纷繁多样,各具特色。在同一族群内,也会存在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对待本族和他族文化存在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态度。7.文化的变迁不可避免,它的出现主要是发现、发明和传播。两种文化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的冲突。
8、社会的类型:从宏观上:孔德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种是以人类智慧的发展为标志:神学阶段(上帝的产物)、形而上学阶段(抽象的自然力)、科学阶段(科学的方法);斯宾塞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依据分为军事社会(强制性)和工业社会(个人自由);马克思以生产力与生存关系为基础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具体社会类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地域关系形成的生活共同体、以业缘关系形成的社会、、、、9、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10、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从、文化模式。
关键术语
文化:文化的具体定义见课本36页,还有文化的分类。
主文化:是指在一定群体中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文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去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
文化的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
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价值和文化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这反映了他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反映了他的客体性,是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社会是如何构成的?(见上)2.什么是文化?(见上)
3.比较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见上)
4.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主观性的题目)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小结:
1.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一般指从人的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青年这一阶段,但从广义上来说,这是贯穿一生的过程
2.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任务。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
3.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媒几乎长期有力地影响着每一个人,非常重要。
4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有:(1)心理上的断乳;(2)社会价值的多样化;(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社会的迅速变迁;(5)代沟。
5.个性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的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民族性进行了一些研究。
关键术语
心理上的断乳: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的进入社会某些领域,但是他们经验又不足,从而长生的危机状况。
代沟:形容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差异。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不再适用,而从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话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个性:也称人格,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个性。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征。国民性: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有的个性特征。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社会整合:是整体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结合成一个有机的过程和状态,即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一体化问题。
思考题:
1.社会化的涵义是什么?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2.以自身成长经历探讨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试分析目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某种问题? 4.试对中国、日本、美国的民族性进行比较分析?
5、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1)、有较长的依赖生活的过程(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人有语言能力。
第四章 社会互动
小结:
1.社会互动指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能满足行动者的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2.据符号互动论,人们通过符号进行互动,借助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据戈夫曼的拟剧论,社会舞台上的成员会在互动中进行印象管理。
3.社会交换论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作是交换行为,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报酬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尊敬等。
4人际互动时会使用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动作等身体语言来传达相应信息。人际互动过程中的空间距离也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5.“社会角色(social role)”,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6.社会角色的类型有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7.角色扮演的过程包括如下一些阶段: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具体过程中的行动选择。角色扮演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8、社会互动的类型: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合作与竞争、冲突。
9、社会互动的意义:能促进自我的认识、能满足行动者自我需求、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关键术语
“镜中自我”(库利)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对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中发现自己那样。
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如语言、文字等。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机制、方式和规律。
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先赋角色:是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叫做先赋角色。
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角色冲突: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成为角色冲突。
角色混淆: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社会网络:把以某以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为基础形成的纵横交叉的关系社会网络,并把承载着众多关系的社会成员称为社会网络的结点。其基本要素:关系、结点、范围、密度、强度
思考题:
1.电子交流能够取代面对面的互动吗?
2.决定人们互动时是合作、竞争、还是冲突的因素有哪些?
3.男性与女性的性别角色是先赋的还是自致的?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小结:
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2.社会群体可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等。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3.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主要类型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邻居等,具有规模较小,成员有限、持续的直接的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等特点。
4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包括:承担社会化的任务;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但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抑制个人的发展;损害社会利益。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初级社会群体发生一些变化,给人们更多自由,但同时使人们从初级社会群体中获得的温情变少,带来都市孤独等问题。
5.家庭指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6.根据不同的家庭结构,可将家庭划为以下几种类型: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ies)、夫妻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等。
7.家庭的功能包括: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的满足。
关键术语
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密。次级社会群体:成员间关系不那么亲密。
内群体:是指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也称我们的群体。外群体:与内群体相对。
参照群体:也称参考群体,它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是所参照的群体。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是不同个体结合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
核心家庭: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
思考题:
1. 初级社会群体有些什么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接触);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经常性的交往、非利 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
2.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初级社会群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某些功能外移、内部成员的关系趋于松懈、某些名存实亡);有些什么影响?(一方面,使人们从群体中获得温情、充满人性的关怀变少,社会秩序的维持讲遇到更多的挑战;另一方面,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机会,人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多彩。)
3. 哪些因素造成了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升高?带来哪些影响? 4. 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家庭暴力? 5. 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见上)
6.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主要有哪些?(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还有其负功能)
第六章 社会组织()
小结:
1.狭义的组织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得组合起来的社会团体。如学校、军队、企业、政府等。
2.组织的结构指组织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除了正式结构外,组织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组织的基本结构类型有: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结构;事业部型等
3.组织目标指组织努力去达到的所希望的的未来状态,对组织的存在、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组织中的激励对组织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激励理论:需要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公平理论等。
5.组织的环境是存在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包括相关组织、相关制度和文化。
6.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在组织规模小、内部分工不发达、组织中的技术比较单
一、外部环境比较稳定时,比较适应。
7.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科层制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为许多社会学家关注。
8.霍桑实验的发现对组织管理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出了如何看待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的问题。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X理论与Y理论。有关组织文化、组织 的社会资本、组织中的参与管理等问题也为组织学家们所关注。
9.中国的单位组织具有与西方市场经济中的组织不同的一些特征,它的形成有其渊源,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以来单位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键术语 组织 组织的结构 组织目标 激励 组织的环境 科学管理理论 科层制
X理论与Y理论 单位
思考题:
1. 什么是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2. 科层制组织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3. 为什么组织中的人会频繁地背离正规程序?
4. 计划经济下的中国的企业单位与西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有些什么不同?中国的企业从改革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中国的企业单位将如何发展?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阶层
小结:
1.社会分化包括: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如年龄和性别;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如职业。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将生产资料的占有作为阶级划分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新的阶级分析模式。
3.社会分层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韦伯的社会 分层理论对于后来的西方社会学家影响重大。社会分层的方法包括客观法、主观法、声望法等,分层的标准有职业、收入和财富、教育程度等。
4对于社会分层,功能论认为其在维持社会方法有其有益的方面,而冲突论更多看到了阶层之间的冲突。
5.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指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据流动的方向区分为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垂直流动还可细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据流动的参照点区分为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据流动的主体区分为群体流动和个体流动。
6在社会流动的研究中,精英的流动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具有一定影响。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社会流动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一些变化。
关键术语
社会分化:指原来承担多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社会分层: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成为社会分层。
阶级、阶层:见书本144 社会流动及其类型:我们把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成为社会流动。类型: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流动的方向)、群体流动与个人流动(流动的主体)
思考题:
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有些什么不同?(见144和150)2.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有哪些?(方法:客观法、主观法和声望法;标准:收入地位、教育地位、职业地位)
3.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只要人人丰衣足食,社会上的不平等也不是一件坏事情吗?
4.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现状?
5.功能认关于社会分层的解释。(见书本153)
第八章 社区
小结:
1.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通过共同的社会生活,社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居民对社区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2.开创社区研究先河的是芝加哥学派,该学派创立了人文区位(生态)学理论,对社会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影响到我国20世纪30年代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中国社区的研究。
3.农村社区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社区居民具有生活自给性强、简朴、比较保守、同质性高、生活节奏的自然化等特征。城市社区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共同体。城市社区人口规模高、密度大;居民异质性高;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色彩薄弱;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分。
4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城乡差别的形成有政府的政策选择和客观条件制约等复杂原因。
5.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城市化的动力有工业化等因素。
6.近现代城市化发端于英国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过度城市化等引起的贫民窟现象为人们所关注。
7.1949年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滞后;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城市化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延滞了城市化进程,改革以来发生了一些变革。
8.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选择引起不少学者的争论。
关键术语
人文区位(生态)学:它是借用生物学的生态理论来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
城市化:从居住形态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之中。我们把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一般来说,它是农村常住人口改变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郊区化: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叫做郊区化。
过度城市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超越国家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城市化现象。主要发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户籍制度:是以户口为基础,对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
思考题:
1.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生活相比有些什么异同(特点)(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的生存基础的是耕地,或其他方式直接利用土地而获取生活资料;农村社区的居住和群落特征,农村社区有三种形成方式,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农村建设,传统的农村社区基本上采取了以村落为单位的家庭聚合方式,即村落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居民在村内聚族而居;生活特征,字给性强、简朴、比较保守。城市社区的特征:城市居民的异质性高;社区居民人际交往中的感情薄弱;城市居民生活公共空间与私人有比较明显的区分。)?你愿意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为什么?(主观题)
2.中国目前应该取消户籍制度吗?为什么?(参考: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护着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的不平等、抑制着社会流动和社会的活力,随着城市中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有户籍制度给城市人口带来的特权逐渐消失。为了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小城镇和少量的中等城市以宣布取消户籍制度,有选择的吸纳农村户口者,将他们变为城镇居民。这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会长生明显的影响。)
3.中国的城市化应该走怎样一条道路呢?(参考:由于我国农业的不发达,农村人口庞大,国家又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因此长期实行了谨慎的发展城市的政策。然而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近期不能采取许多国家的完全自由的城市化政策。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我国政府确立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既严格控制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规模膨胀,适当发展作为省会、地区行署所在地的城市,特别是增强他们的经济实力,积极发展以小城市和县城所在地的建制镇,以联系城乡,服务于农村发展。20年多来,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对于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大城市比列过大、中小城市发展不足的不合理的城市结构,对于推动城市化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大城市病”,北京等超级城市应该停止城市化的步伐吗?(主观题)4.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城乡关系。(见书本180)
第九章 社会制度
小结:
1.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的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对于社会制度的起源有自然起源论和人为设计论两种观点。
2.社会制度普遍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又具有特殊性,往往相对保持稳定。除了正式制度以外,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价值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施系统。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1)满足人的需要;(2)导向功能;(3)整合和控制的功能;(4)文化传递的功能;(5)负功能:压制个性、阻碍社会进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5.制度化是制度的形成过程,也即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制度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形成、成熟、形式化、消亡四个阶段。
6.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新制度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术语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的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的相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他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规定来实施。
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的形成的、不成文的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丰富习惯等。
制度的生命周期:任何制度都不是永恒的,一种社会制度从其长生、不断完善到成熟、再到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称为制度的生命周期。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见上)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价值系统、规则体系、组织系统、设施系统)
1.社会制度有哪些功能?(满足人的需要、导向功能、整合和控制的功能、文化传递的功能、社会制度的负功能)
2.尝试分析我国某领域的制度变革。(可以参考书本207)
第十章 社会问题
小结:
1.社会问题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的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具有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性等特征。
2.社会问题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认定的一面。社会问题的广度和烈度会影响到是否被认定为社会问题。
3.看待社会问题存在社会病理学、社会解组论、价值冲突论、偏差行为论、标签论、批判取向、社会建构论等多种角度,没有哪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社会问题。
4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人口问题中的基本关系。通俗的说,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口”与“手”的关系严重失调。它一般表现为人类的生存压力过大,即消费对生产能力的压力。
5.劳动就业问题:(见书本222)。
6.贫困指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状态。存在测量贫困的不同方法,如恩格尔系数法等。可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7.存在着关于贫困的不同理论解释,冲突论认为贫困是由于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贫困文化论强调贫困亚文化的形成使贫困者难以走出贫困;功能主义认为贫困是社会分层的结果,是当事人天赋和素质低造成的;甘斯认为贫困有其积极作用。
8.贫困仍然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与城市的贫困各有其特点。
关键术语
社会病理学:社会病理学就是研究社会因素所致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和转归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解组论:是指社会上原来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效,人们之间的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
社会建构论:强调行动者在社会结构形成中的能动作用,即认为行动者不是完全的被动的,行动者以自己对情景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行为,并对社会过程长生影响。
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平均收入的一半,入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用于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占的比重。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贫困文化论:见书本231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问题?(见上)社会问题的认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见书本214)
2.有哪些看待社会问题的视角?(见书本213)3.你需要怎样的收入水平,才不至于陷入贫困?
4.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我国的贫困问题?(参考:一是扩大就业,通过促进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解决贫困问题;二是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社会救助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小结:
1.社会控制指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同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社会控制的类型有:1.统治与制约;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3.外在与内在控制;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3.社会控制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但不合理的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僵硬的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4社会控制的方式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政权、法律、纪律等,不同的控制方式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和效果,互为补充。
5.越轨行为(deviant behavior),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
6.对越轨行为的发生,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失范理论、手段-目的论、亚文化群体论、标签论较有影响。因为越轨行为包括多种活动形式,从轻微的被德行为到严重的犯罪行为,所以不可能提出一个能够解释所有越轨行为的理论。
7.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的一些突出问题包括.群体性越轨行为等,对越轨行 为的控制有赖于制定合适的社会政策等措施。
关键术语
社会控制(见上)
越轨行为:首先由迪尔凯姆提出,见上 失范理论:见书本251 标签论:见书本251 社会政策: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见上)社会控制有些什么功能?(维持社会秩序、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2、作为社会控制方式的道德与法律有些什么异同?(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则,在现代社会里,法律是最具有权威、最严厉、最有效、最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2.评价标签论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3.我国现阶段要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越轨行为?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小结:
1.“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变迁可分为进化与革命等类型。
2.影响变迁的因素包括:环境;人口;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3.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认为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 基础的变化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汤恩比等人的社会变迁理论都具有某种历史循环论的色彩,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周期性。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等人用自然进化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变迁,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4.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发挥的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各子系统之间分工又依赖,使社会系统保持均衡。其理论对冲突的忽视和保守倾向遭到其他学者的批评,帕森斯发展了其理论。他提出社会进化的四个机制:分化、适应能力提高、包容和价值普遍化。
5.冲突论学者用社会中的冲突、不平等来解释社会变迁,其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齐美尔、韦伯。现代冲突论的代表人物达伦多夫认为权力占有方面的冲突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6.社会规划内涵丰富,广泛涉及从发展中国家旨在实现社会改革的全面社会发展规划(social development planning),到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规划(social service planning)等形式。社会规划不是随心所欲的“设计社会“的活动。它以人为中心,由谁来进行规划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参与式规划被大力倡导。
7.为了系统地描述和测量某一社会领域发展状况而建立的系统化的一套指标即社会指标体系。通过社会指标体系,(1)人们可以全面了解社会状况;(2)进行社会计划;(3)监测和预测社会变化;(4)对社会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价。
关键术语
社会变迁:(见上)
社会进化与革命:(见书本286)历史循环论:(见书本287)社会进化论:(见书本288、289)社会均衡论(见书本290)冲突论(见书本292)参与式规划 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体系
思考题:
1.影响社会变迁的有哪些因素?(环境变化、人口变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变化、社会价值观念)“伟大领袖”在社会变迁中有多大的作用?
2.冲突论学者对社会变迁的解释正确吗?
3.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变迁进行计划?社会规划是随心所欲的“设计社会“吗?
4.考察某一具体的社会指标体系,了解包括哪些指标,建立者的意图,它的作用等。
第十三章 社会的现代化
小结:
1.狭义的“现代化”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2.不少社会学家对现代化的内容进行了总结,综合起来,“现代化”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领域的一切变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3.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是系统的变革过程;(3)“西方化”的过程;(4)全球化的过程;(5)趋同化的过程;(6)功过并存。
4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有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模式,“工业社会”理论模式,“理性化”理论模式,吉登斯的多维现代性理论等。
5.“后发展”国家因为可以向先行者学习等原因,现代化时具有某些方面的“后发优势”,但也具有“后发劣势”,在资金的筹措、秩序的维护等方面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6.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时形成了社会趋同论。他们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程。它们都会形成大致相同的社会特征: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
7.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都对发展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8.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政权对社会经济过程的全面和严密的控制。“后发展”国家都运用了国家 的力量来推动现代化,但控制程度有所不同,国家直接介入经济过程的必要性和效果在不同阶段也有所不同。
9.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出现了一系列不同的演变趋势,西方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拉什的“去组织化的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论等。
关键术语 现代化 全球化 后发优势 社会趋同论 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论 后工业社会 福特主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现代化及其内容?
2.后发展国家相对于先行者在现代化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3.这个世界的各个国家真会像社会趋同论所说的那样越来越相似吗? 4.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政府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第十四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小结:
1.社会调查研究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调查研究的方式与方法、调查研究的具体技术。方法论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等。
3.调查研究程序一般包括选题、准备调查、实施调查、分析总结几个阶段。4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题、提出研究假设、概念与课题的操作化、确定调查方式和方法、组织准备等工作。调查方式和方法包括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5.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各种方法有其优缺点,有其适用范围
6.调查资料在分析前必须进行审核和整理,确认资料是否准确、完整。资料的分析方法包括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调查报告是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调查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读者不同,报告写作侧重点也不同
关键术语 社会调查
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 典型调查 个案调查 访谈法 问卷法 观察法 文献法 思考题:
1.全面调查(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2.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社会学思考题
1. 大学生就业困难中的结构性原因 2.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3. 决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4.农民工生存困境与解决对策 5. 社会结构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 6.我国中产阶层的经济状况与政治态度 7.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 8. 教育对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影响
9. 联系实际,说明影响人际交往价值的主要因素 10. 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11. 大学生亚文化状况调查
12. 网络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的利弊影响 13.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青年个性形成的影响 14.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前离婚率升高的现象?
第五篇:体育社会学
1.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2.社会学 :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也是一门试图用科学的
思维逻辑来研究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学科。
体育群体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的或认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为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易组织,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
5.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
念进行指导和约束,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
6.余暇时间(自由时间)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时间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个人 “ 可以自由 支配的时间 ”,这种时间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然而这部分时间在人类创造
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7.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
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8.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它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
9.文化
(广义)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
10.种族:亦称人种,是同一起源并具有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
社区体育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
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12.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 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14.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
象之间的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
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社会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专指社会对越轨行为的禁止、限制和制裁。广义的社会控制不仅是片面地控 制人的行为,而且还含有协调与积极引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内涵。
16.社会对体育的硬控制:行政力量对体育行为的控制、法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纪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
简述题
简述我国的体育人口采用的何种判定标准?具体标准是什么
采用的三元定性判定标准。具体标准是 1)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 3 次以上;
2)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 30 分钟 以上;
3)
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社区体育: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
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
体育的参与方式有哪几种
A.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B.当然参与和或然参与 C.终身参与和间断性参与 D.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4.社会变迁对体育的影响
经济变迁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2 社会制度的变迁可改变体育的性质和体育的价值观念 3 社会 的科技变迁可以加速体育的发展 4 社会变迁的方向决定了体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 5 社会的文化变迁可以形 成体育的文化类型
5.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
b、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 c、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 体系
d、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 f、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6.体育对培养现代人的作用
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扩展了现代人“开放”的视野;丰富充实着现代化人的情感生活;现代体育培养
现代人的主体意识;现代体育有利于建立积极而完整的生活方式;体育维护了社会健康;体育参与了社会
文化的建设;体育推动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体育推动了高科技的发展。解决我国体育社会问题
建立良好的体育价值取向,抵制不良价值观的误导 2 必须建立社会公平机制,保障人们参与体育的平等 权利 3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与产业,增加社会体育资源 4 着眼于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5 加强社会宏 观调控,实行综合治理 6 立足建设和谐社会,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 8 .体育与政治的关系
体育与政治的结合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现代国际生活中,竞技体育与国际政治、民族关系愈加密切。竞 技体育成为国际斗争、外交活动的一种工具。竞技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为结合。服务、冲突、对抗。体育运动成了没有军事装备、没有硝烟的“战争”,出现了体育运动进一步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向政 治靠拢的现象。政治的需要制约体育的目的性质;政治制度规定着体育制度的类型;政治思想意识制约体育 的价值观念.9.体育社会学产生的原因
体育社会学的初创阶段:现代体育社会学发端于 20 世纪 20 —— 30 年代,德国学者里塞和美国学者罗德是 该学科的开拓者。1921 年德国学者里塞的专著《体育社会学》的问世,标志着体育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 出现; 1956 年罗德等人的著作《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被认为是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10 体育对政治的作用 : 体育对政治的积极作用 : 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国家的地位,显示国 家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提供特殊的外交场合和手 段.体育对政治的消极作用 : 维护殖民统治和宣扬民族沙文主义;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可能加剧民族分裂,导 致民族抗争;体育的社会问题,如球场暴力,滥用兴奋剂等,可损害国家的政治形象.11.体育对经济的作用 :1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力 2 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3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对国 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体育运动成为社会安全阈
答:(1)体育运动队国际争端的缓解作用。国际间的运动竞赛,不仅为种族和个体的战斗热情找到发泄的
途径,而且还可以消弭战争的危险性,它的效果是第一,促进不同种族或团体间人与人得相互认识,第二,促进人们为共同的利益奋斗和团结。体育运动时战争的天敌,奥运会时唯一一个当某国国旗升起而不会引 起他国敌视的场合。(2)体育运动对社会犯罪的抑制作用。体育运动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减少暴力事件也
有积极作用,我国体育运动已为减少社会暴力事件,增加社会的安全度做出了贡献。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顽劣青少年的转变,可以通过体育的竞争性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培养良好的心理
素质,道德品质和合作精神,通过对规则的遵守,养成他们自觉遵守法纪的行为规范。
.13 竞技体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玩耍———游戏———竞技体育
该过程呈现如下规律: 1)自发性、休息性、娱乐性逐渐减少 2)对体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且要求有事前
准备的技术、战术训练,更加依赖于有组织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3)规则性、组织性、职责分工性加强,管理趋于严格。4)活动的目的性逐渐复杂化,附有越来越多的利益价值观(除参加者外,还含周围的人、群体甚至国家)。5)从方法手段来说,竞技体育是各种游戏的典型化发展。更具有高级文化的性质。
14.竞技体育的特点:公平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运动竞赛的结果具有预先不可确定性;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
竞技体育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教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教育价值: 1)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人的一种重要手段。2)促进人的社会化。
政治价值: 1)作为政治手段的价值)作为外交手段的价值)作为社会稳定手段的价值
经济价值: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要坚决反对体育赌博
16.为什么说体育是一种文化:
1)体育是人类且只有人类才能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就在于人类能创造
出各种文化系统。且这些系统中恰恰包含了体育。人类创造的体育是后天习得的,并非遗传。
2)体育运动具备文化的各种特征。包括文化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阶级性等。
3)体育运动不仅有它外在的身体活动形式以及设施、器材等物态体系,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形
态、行为规范等。
17.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1 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 2 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 3 体育运动
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4 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 5 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体育运动与现代人的关系。
体育运动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扩展了现代人“开放”的视野;体育运动丰富充实着现代化人 的情感生活;现代体育培养现代人的主体意识;现代体育有利于建立积极而完整的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对体育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体育的正面影响: 1 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态度和行为 2 缩短了体育活动和人们的社会距离 3 使体
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快,社会覆盖面加大 4 为体育树立形象 5 为社会提供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6 体
育运动通过大众媒介可以吸引社会注意力 7 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发展 8 体育运动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进行新闻战的争夺内容
大众传媒对体育的负面影响: 1 大众传媒推崇锦标主义 2 大众传媒使部分观众远离 体育参与 3 体育传播媒介存在性别歧视 4 体育传播媒介对体育暴力的追逐影响社会安定 5 体育传播商业化 对体育比赛的反客为主.20 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 1 体育社会问题是多层面的 , 大多发生在伦理层面和管理层面,但有时也可能上升为法律问题。2 比一般社
会问题有较大的局限性,其危害要小些。3 寄生于体育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社会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 管理水平关系较大。4 具有很高的公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