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化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大的突破口。大辛店镇第二中学组建课题小组围绕这一突破口展开研究,并将信息化用于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在于他们的思想,在于他们的理论,在于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有的放矢,首先,利用学校微机室,培训骨干教师基本的微机操作,网上信息浏览、下载,并加大教师教育软件运用力度(如中教育星、PowerPoint、Authware、Flash、FrontPage、方正奥思等)。通过这些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熟练准确利用网络快速制成一些课件,并能生动、形象、逼真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但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这些课件仅仅是教师讲解的一个展示平台,而非真正去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主地动脑动手学习。在观念上,这仍是教师去描绘,学生认真去记。
针对这些情况,课题小组成员集体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勇于构建,大胆尝试,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体现“主导―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认真思考过问题后,自己先利用网络查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拿出相关依据,形成大讨论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就这样,在一年里,这个课题研究已在2个班级充分实验,通过和其他班对比,已显示出一些成效。由于学校的便利条件,在课余时间,学校专门为这2个班级开放微机室,使学生能够查找相关资料,并会简单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比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气候威力》时,学生大多利用网络查找一些关于南极洲的问题,并运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网站,题名为“大陆之王――南极洲”,把南极洲的特点生动、形象地介绍出来。在这一系列利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展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在讲《木兰诗》时,是整个实验的摸索阶段,利用PowerPoint,把美国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的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然后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抒发自己的感慨。这些简单的课堂演示,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课题小组的几位教师在认真参加过“Intel未来教育”培训后,转变思想,革新方法,采用以“主体―主导”为中心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搞好探究式学习,做好课堂上的互动。
在讲《安塞腰鼓》时,利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简单的“陕西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的网页。网页分为“黄土高原民”“黄土高原风”“黄土高原情”3部分,通过这些资料及影像的了解,学生自然地了解到“什么是生命的律动,力量的宣泄”。这个个案的设计还不够新颖,还是间接地给学生去展示教师的思想。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情形,笔者在本学年升学之初,就给学生布置一道研究性题目:“沙漠VS人类”。主要结合《向沙漠进军》,以及近些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情形,尤其是2002年沙尘暴十袭北京,这就给人们出了一道难题――沙漠不断侵袭人类,人类能不能抵挡沙漠进攻,并且收复失地呢?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关心,都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讨论这个问题,有时还发生激烈的辩论。为了能在辩论中站稳脚,大部分学生在网上查找许多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经过3个星期紧张准备,学生都跃跃欲试,有几位电脑运用好的学生还做了些网页。其中有一位学生在其哥哥帮助下利用FrontPage结合Flash制作的网页,形象生动地给大家展示出沙漠是如何向人类进攻,而人类又是如何进行反击的,还在网页上设计有“网上论坛”。全班学生在看过之后纷纷为之感叹、叫好。
通过课题小组成员的努力学习、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一定模式,即利用网络开展探究式学习,取得一定成绩。而学生也由过去不喜欢语文,到积极主动去思考、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成绩,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莱市大辛店镇第二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简单体会
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简单体会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迅速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声音、图像和文本等多种媒体资源,制作成文、图、声、像结合的教学课件,使抽象的语文问题不断向形象化和直观化的方向发展,大幅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激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利用信息技术来诠释语文课文的特点,经过细心研习策划出周祥的多媒体教学资料,结合学生的知识特点和文化素质背景,把信息化教学的好处全部利用起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化 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教学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授课过程中如何很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是许多老师经常讨论和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值得专研的重要课题。现结合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尽可能多的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让教学课程内容更加生动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兴趣,激发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语文教师在进行有效的情景设置过程中,能充分利用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保证吸引学生兴趣。另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对于塑造的形象进行烘托,可以通过合适的音乐来进行衬托,这样能够充分让作者的情感得到表达,学生更好理解当时的背景。播放音乐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统一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综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视频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将形和象相结合的特征,因此,能够将语文教学之中的事物充分的展示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能力和表现能力。这里以《观潮》为例进行说明,可以课堂教学中对于大潮的景色进行重点论述,同时,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见过的大潮情景。大浪由远及近,就像万头奔跑的白色战马,如闪电般飞驰而来;那声音就如同天摇地动,……”对于那些未曾见过大海的学生,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将大海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自由的想象,由惊涛拍岸想到滚滚长江,让学生反复的品味,细心的体会大海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进而对大自然产生由衷的热爱。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在于教师。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细致研究教材,这样才能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求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创建不同的、适宜的教学情境。第二、情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应运用灵活的方法,多样的艺术手段来创设情境,冲破了教科书的局限,丰富了教学内容。如此的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从中学到新东西。第三,老师的基础技能。老师的基础技能既包含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又有新的教育思想、现代化科技等。因而,教师必须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养。
2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理解重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语文课文转变为图像,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和观察之中对课文进行领会和发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插图由静态的变为动态的,也可以针对课文中描述内容,设计新的图片,使教学内容不断向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的方向发展,构建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将适合的课文改编成为课本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本剧的表演之中,将课堂作为表演课本剧场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深入的了解。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入演出的角色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表演氛围,使学生有深刻感受。这里以变色龙为例进行说明,可以对于课文的二次加工,对其进行有效加工,保证成为有效的课本剧,能够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保证人物的心理刻画更加明显,学生更好地掌握到角色的内容斗争和变化,对于当时作品的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能够更好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相关活动。
3全面结合充分信息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灵活使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意识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到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PPT课件,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描述性文字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有利于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自己的加工、构思,最终创造出完善的艺术形象,使用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进行表达,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方法灵活和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到语言环境之中,对语文课文的美进行仔细的感受。进行语文教育的实际操作时,另外可以采用播放功效,引导学生开放思维,使学生学会运用自我语言传递信息,让学生能够边想、边看、边听,在向学生展示美的同时,能够表达美、发现美和体现美,最终创造出一幅优美的画面。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之中进行积极的探索,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第三篇:信息化教学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途径,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首先简单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然后主要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在当前,我们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主观兴趣,才能使他们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很难单单凭借教材课本就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具有非常新颖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1.2降低教学的抽象性
初中学生依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较差,所以如果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话,就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编辑和演示能力,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从而降低其抽想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
1.3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下,学生显得较为被动,主体性体现不足,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其实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体现与主观能动性发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2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影响都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氛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明显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轻松实现这样的效果[2]。
2.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和初中数学等学科相比,初中语文的抽象性虽然更低,但有时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理解教学,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3]。在传统的教学技术、条件之下,教师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是较为困难的,不论是道具的准备还是背景的设置都非常费时间、费成本,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则能轻松地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景。例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当中,单纯通过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这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表层,并不能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如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并产生对文章的情感认同,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和思想情感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但在传统的环境、条件之下,学生的信息接触有限,很难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巩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社戏》、《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自己认识这些传统艺术,了解它们的表现形式,感受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民俗风貌,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加有益。
3结语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军,薛新国.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学周刊,2016,(20):132-133.[2]况荣梅.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8):48-49.[3]曾慧.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92-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
一、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如果只是单纯的读、写、背,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对语文教学漠不关心,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基本没有情感的投入,更谈不上与作品或者是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喜欢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有机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适合学生需求的语文素材,并且不断地变化着视觉和听觉的出现形式和效果,为学生创设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比如,在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苏州园林,或者是从网络上、电视上看见过相关介绍,但基本没有几个学生去过苏州园林,没法体会那里真实的美。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ppt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系列图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园林美景。第一组图片主要展示的是园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声给学生一种身在溪边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连忘返。第二组图片是园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争先斗艳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学生目不暇接、凝神静气。第三组图片的是园林的建筑。雅俗共赏、独具风格的一座座亭台镶嵌在林中,使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组组的图片无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二、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学过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地位的改革。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进行《〈孟子〉二章》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就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上网查询、工具书查询、同学之间的讨论、搜集生活课程资源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有的小组负责查阅孟子的简介,详细查询孟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国别、学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学主张等;有的学生查阅有关孟子的言行记录,有关孟子的大事年表;还有的学生查询孟子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通过分任务查询,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短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有很多学生查阅了教师布置任务之外的信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课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并利用ppt或者是flash课件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确定一个主持人,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主发言人,负责本组查阅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小组交流过程中,组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教师在这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过多的言语,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下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彰显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特色。
三、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监管的关系,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想办法逃避教师的管理和责罚。这样,师生之间很难做到友好相处,基本上没有多少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很难实现新课程理念,很难落实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图片、声音,并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互动效果进行教学,组建班级网络平台,不定期分享教学课件、教材上的视频资料、课堂训练、专家讲座、名师微课等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使语文课堂延伸到家庭,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利用班级博客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庭里、在学校、在社会上寻找自己最可爱的人,并把自己最可爱的人的可爱之处告诉身边的人。这一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语文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五篇: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与朗读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与朗读
甘肃省陇西县首阳初级中学
贾强
【摘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书是要读的,朗读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的重要的作用。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方法;兴趣;理解。
随着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以讲为主的课堂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朗读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更要读起来,在朗读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陪养高雅的气质,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朗读。
一、抓好朗读,理解课文。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对初中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加强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说明文教学最适合这样朗读,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章词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教师在范渎和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读重,哪些应该读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或绘声绘色。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主旨,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段尤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反复试读、体会感情。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途径。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散文诗教学最适合这样朗读,例如在教学《海燕》一课时,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如何在大海上高傲的飞翔的?对课文中有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句子要反复朗读,在读中体
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例如在《海燕》一课中,海燕像黑色的的闪电,在高
傲的飞翔,这句话既写出了海燕的颜色,又写出了海燕的敏捷和迅速。一堆堆乌
云,像黑色的的闪电,在无底大海上燃烧,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十分的恶劣,可海燕没有被这些吓住,依然在叫喊着高傲的飞翔。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非
常的重要,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抓课堂,抓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去赏析。
二、注意方法,培养兴趣。
朗读中最关键的是普通话要标准,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
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
始,学生的普通话不一定标准,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
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
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
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
好的效果。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
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
这是符合学生需要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
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就能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
界。
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老师的教学肯定也不同,也就是说教无
定法。可大多数教师在学生初读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
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
情基调是什么?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例如在教学《再塑生命》一课时,说先提出这篇课
文的主人公是谁,再提出再塑生命的人是谁哦?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在塑生命的人?对于一些文辞优美的文章,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
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
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的课文,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对于描写父亲爬
月台买橘子的这一处对的描写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把握动词的合理运用;还
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好父亲爬月台的速度以及作者对父
亲的感激之情。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
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弄不好就
是白浪费时间。
朗读的方式很多,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
彩的朗读方式,如教师泛读、小组比赛读,单个读,听录音等。只要我们教师能
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
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沁园
春 雪》一课时,就是自己范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
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
以便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分角色的朗读也是我们多加注意的,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
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
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
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种方法最适合小说单元或戏剧单元的教
学。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
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
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
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
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
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做到最好的朗读。
三、加强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加强训练朗读提高阅读能力了?朗读之前,需要
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沁园春·雪》的雄浑,《背
影》的质朴、清淡,《水调歌头》的豪放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
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
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
术效果。我认为朗读训练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抓好结构上的停顿,即是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等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停顿的等级根据停顿的时间可分为5
级。一级停顿是题目与正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停三拍;二级停顿是
句号、冒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停两拍;三级停顿是分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以
停一拍到一拍半为宜;四级停顿是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为一拍;五级停顿是
顿号所表示的停顿,是最短的停顿,大体上是半拍。其次适当的停顿可使朗读者
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来吸引自己,来吸引听众。
其次要抓好重读音。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
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重读部分就是重音。词组重音:联合关系短语同样
重读;偏正短语修饰成分要重读;主谓关系短语,谓语重读;表结果、程度、情
感的补语重读,如“打扫干净”、“悲伤极了”;动补短语,表趋向的动词重读,补
语不重读。句子重音:短句谓语部分重读;句子主语是疑问代词时,主语重读;
一般情况下,定语、状语、补语应读得较重。其次是逻辑重音,这是根据上下文
对句子中一些词语加以特殊强调从而重读的音节。逻辑重音比语法重音重而长,其位置不是固定的,它随着语言、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
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荣誉”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荣誉”,重音不同,所强调的意思也就不同。逻辑重音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比喻、照应等。还有
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
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有时是重叠的,感情最浓烈的词语,往往正是句子中最关键的词语,是逻辑上应强调的词语。为
了取得好的效果,除了重读之外,还可以用长音、顿音、急音、徐读等特殊手法
来表达。让学生读的绘身绘色,读出意境,读出内涵。
再次要把握好朗读的语调。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语调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语音的高低,是因声带的张弛而产生的区别。文句之中特别主要的字眼,或是前后彼此关联照应的词,发音需高一些。就一个句子而言,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需前低后高;意义完结的文句,祈求或是感激的文句,需要前高后低。语音的强弱,是因肺部呼出空气的多少而产生的区别。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其尾部应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语音的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单位时间内,发音数少就缓,发音数多就急,把握好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综上所述,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去赏析,在朗读中去感悟,在朗读中去提升自己的水平;特别是语文试卷上阅读理解题更要默读,在默读中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阅读理解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不喜欢读到喜欢读,从被动地读到主动地读,让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