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时间:2019-05-12 22:4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第一篇: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米城中心学校:汤富明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可以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首先谈谈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谈到阅读,首先我们要知道阅读是什么?阅读就是读书、读文章,阅读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到了一定的年龄,阅读需求就成为每个人的成长需要。我们多有这样的经验,看到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如果题目、书名或封面能一下子就吸引自己,那我们就会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里面写的是什么、赶快读一读的冲动。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们也一样,拿到一本新的读物,每个孩子都会这样想:这里面都有些什么?赶快翻开看一看。也就是说,要想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老师就应该给他们挑选、推荐能迅速抓住孩子们眼球的读物,要让他们一看到这些读物就有想继续看下去的冲动。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厌烦了,不爱读书了,哪怕学生的考试分数再高,那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严重失误。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自主阅读中,也就是说只有当他们自己能与文本对话,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培养他们喜欢阅读的习惯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引路人、指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谈谈阅读的重要

有很多老师一谈到孩子写作文就直摇头,不是照抄就是东拼西凑,学生一听说写作文也直喊头疼。其实语文是一门厚积而薄发的学科,学生读的多,积累也就多了,语感也就形成了,你还愁学生不会阅读不会写作。有句话说得好:“读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学生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就会博览群书。让孩子们随心所欲,没有任何束缚地常徜徉在这样的阅读中,收获的不仅是语文,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这也是在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英国著名的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只有老师淡化了阅读的功利色彩,学生的阅读才有自由,他们才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的 再谈谈阅读的教学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孩子的读书时间应该占绝大部分,包括课前的预习。一节课40分钟,老师应该拿大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自己读书和讨论交流。让他们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去解决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联系实际去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达到和作者的共鸣。这种学生自己的读书不是放任,而是要有层次地组织学生认真读书,真正让孩子们把书读进去,自己读出味道,从而喜爱读书。也就是要“入眼、入脑、入心”。最后谈谈阅读的能力

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判断不仅仅是看这个孩子读书读得读得快慢与否、流利与否,重点还要看是不是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是不是能根据文字表达的情感掌握语速的快慢、有没有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能不能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持不同的看法或观点等等。当然我们对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能苛求他们达到一样的水准,应该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共同提高。

当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读书外,还应该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引导学生走进书的海洋。特别是和学生课后交流时,往往可以更加自由地讲一些著名的作家或科学家的故事。我就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著名作家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那么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指导学生自己读书,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只要我们树立了理念是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阅读教学”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一定会迎忍而解。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仓小——蔡群

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总理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让学生识记生字、词语,多读课文,读熟课文,背诵课文。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培养学生遇到生字、新词会使用工具书帮助理解,积累好词佳句。课外让学生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书,并积累好词佳句。

工作和学习同样重要,工作中要注意调节,努力工作的同时要挤出时间加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期简报设计太巧妙,让我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

浅谈高效课堂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少慢差废”

实现和谐发展,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更是语文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怎样去营造教育的和谐,促使受教育者在和谐中得到发展,使教学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过程?这是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有待深入研究和着力解决的一个课题。毋庸讳言,当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废”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效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责难时有发生,最为直接的是:本该最具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水微澜”;最为亲切、最有情趣的师生关系“渐行渐远”。掩卷深思,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理解沟通、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下面仅就本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因素、意义以及如何开展互动的形式,从而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一、师生互动的构成因素及意义。

教育专家对互动的定义很多,库克森将教学互动定义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人的一系列的内在交互。”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静态地看,课堂互动指的是交往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休,都把对方的主体性、自主性作为交往进行下去的前提;动态地看,课堂互动还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不断变化的过程,交往双方在持续的交往作用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互动既是课堂上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原则:一是互动必须是民主平等的;二是互动必须是积极自主的。就其存在方式而言,主要有两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独霸”课堂、学生给教师以启发,以便相互促进,协同提高。有鉴于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师生双边互动应该具备四个因素:情境因素、问题因素、思维因素和评价因素。

1、丰富情境因素,为和谐课堂奠定基础。

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情境因素包括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和问题情境。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情境中,才能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产生主动探索的冲动。情境教学具有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等鲜明特色,对营造语文课堂的和谐氛围有着独特的作用。情境教学特别注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师、生产生互动,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和谐课堂奠定基础。

2、探究问题因素,为和谐课堂注入活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准确到位的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的方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引起注意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心理发展规律出发,设计富有启发的问题击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上升。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引入一些探究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发现和激活学生潜在的闪光点,使课堂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又可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以谋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和谐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3、创新思维因素,为和谐课堂提供保证。

思维互动是互动的核心。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才是学生主动探索的灵魂所在。所有互动的形式都是手段,互动的思维才是目的。在思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独特的见解,飞扬的思绪,会让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心灵是多么丰富多彩,想象是多么匠心独运,思维是多么创意勃发,语言是多么鲜活灵动。从而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力的激活。

反之,一个没有思维探究互动的教学活动,只能成为一个休闲的娱乐的游戏。总之,通过语文课堂思维探究互动,可为学生发展提供从现有水平到最近发展区的便捷通道,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4、注重评价因素,为和谐课堂保驾护航。

人应该是在不断地激励和鞭策下获得内驱力而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的评价来自课堂上教师的赏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出色表现都给予一声喝彩,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予评判,这样在一次次评价中学生就会获得发展动力。在评价过程中,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启发帮助,提出问题,引发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感悟,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为课堂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不言而喻,上述四方面因素是共同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不能割裂开来。其中,情境因素形成了一个良好 的互动氛围,使学生乐于互动;问题因素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准确的问题使学生有了互动的方向;思维因素是互动核心,加入了思维,互动才是有了生命,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语文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成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情感的境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开拓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求知的思维的热情,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情操得到自然陶冶。创设情境,应根据不同的体裁或教材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情境。如教学抒情散文,宜创设传情达意的感染力强的气氛;教学记叙文,则宜根据内容的不同创设或热烈欢快或肃穆悲壮,或沉重哀怨,或幽默轻松的氛围;教学议论文,宜创设解惑明理的思索气氛;教学说明文,则宜创设探索未知的氛围„„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提出问题,引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欲,进而使之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比如,在教学左拉的《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一文时,联系演讲这种文体的特点,通过对两位作家的介绍和有感情的朗读来营造一种激昂又凄楚、慷慨又哀婉的情境,结果学生情思勃勃,课堂气氛既崇敬又悲壮。在这样的情境中,适当地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并相机点拨,会让学生体味到莫泊桑英年早逝,带给左拉(包括听众、学生)的无比悲痛之情,也能领悟到莫泊桑生命的短暂与他精神的不朽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课堂情境中,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展开。怎么搭配卸妆收细毛孔的面膜有效的彩妆组合哪个好护手哪种颈霜好

2、提倡合作,小组共进,构成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学习形式。它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好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形式互动+思维互动。因而,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或语段:说说理由。为克服学生羞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的心理,我设计了语文小组(一般为4人,按语文学习能力强弱搭配)讨论,然后由一人代表小组发言,并做到轮流进行,长期坚持,学生对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比如,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远,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运用投影仪予以揭示:①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②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③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④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⑤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⑥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然后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上,有的学生竟然能说出:“茅盾先生把没有思维的植物——白杨树写活了,我们仿佛看到即将出发上前线的战士”。这位学生代表已经从文章的语言中感悟到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从而很容易

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探索、讨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达成共识。教师切莫以“讲”代“赏”,以“说”代“思”要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师生之间都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真正的和谐的师生互动。

3、运用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互动。

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最喜欢参加的互动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趣,促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为此,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因素和艺术魅力,设计成象CAI课件,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激起他们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比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制作了这样的课件: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海,海燕在海面飞翔,狂风大作,雷鸣电闪,但故意把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先后次序打乱,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再进行正确排序,并配合画面试作口头解说,同时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强烈的求知欲被“点燃”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之中,同时他们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呢?

4、联系生活,产生共鸣,达到互动。

众所周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主要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志,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了各自的审美情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在他们易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形成。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中,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和他们聊聊在14岁时有没有过爱情,是否向父母问过以及他们是怎么回答的,为什么有些同学不敢问,假设问了会怎样等问题,从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使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进一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懂的语句画出来,在自读后主动地热烈地交流、争论有关想法,并就当前中学生早恋的问题,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这样,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需求融为一体,实现了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这样既达到了真正的互动效果,又提高了课堂效益。

5、自评互判,及时反馈,完成互动。

自评互判既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发言或朗读很可能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自评互判,及时引导启发学生做出正确评价或得出结论。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常言说,诗三分,朗读七分,这是因为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意境在朗读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学习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时,我首先给出朗读评价的标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判,并量化打分。①感情: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满分10分)②语音: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咬字发音是否正确、清楚。(满分10分)③语速:主要侧重于评价朗读的节奏处理是否恰当,停顿是否合理。(满分10分)④语调:主要侧重于评价朗读时语音的高低抑扬处理是否合理。(满分10分)⑤仪表: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衣着打扮。(满分5分)⑥仪态:主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举止动作。(满分5分)指名朗读后,先自评打分,再互评打分,最后教师点评赋分。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真正明确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和自己在这方面的优缺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从而构建了主动、生动、互动的和谐课堂。

当前,互动课堂、和谐课堂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广大语文教师也在努力付诸实践。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互动形式单调,互动深度不够;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课堂气氛尽管热闹了不少,师生关系也和谐了许多,但教学质量却不见得有多大

提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地探索,大胆的尝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互动质量,提高课堂和谐程度,努力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第五篇:浅析语文教学中

浅析语文教学中“多元”方法的运用

新惠三中 贾艳玲

摘要: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沉闷,缺少活力的现象,而多元的方法运用却给无机的课堂赋予生命的活力。但无论怎样都也不能脱离文本、习题、读写、主旨的纲、线、点、面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活力课堂 多元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呢?

依个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及《课标》规定得知:“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解读范围。它首先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就此,我从以下几方面浅析多元的利与弊:

一. 以文本为纲,拓展学生的思维

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不愿意学语文总觉得其枯燥乏味,无套路可循。事实的确如此,而今《课标》提倡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及独特体验。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去创设情境,运用多元的方法,放飞学生的想象的空间,摒弃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方法、统一的标准答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把握文本中思维得以拓展。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从——————句中,我知道他是一个——————的父亲”。略作思考之后,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甲:我看出他是个聪明的父亲。因为他的做法是引导亨特走下悬崖,给他创设了自己解决困难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乙:我看出他是个教子有方的父亲。因为他不是急于抱下亨特,而是用鼓励的语言先从心里上消除亨特的恐惧然后教给亨特怎样走下悬崖,这样的做法不仅给了亨特巨大的勇气还让他知道困难面前只有靠自己,别人是帮不了你的。丙:--------

于是,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就有了热热闹闹的课堂,也省去了教者的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表面上动,骨子里还是封闭的思维,封闭的模式的古老做法。而今这样的课堂,真正的注重学生的生成智慧的发挥,也使得课堂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可见“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评论是不无道理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就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心灵解放了,想象丰富了,古板乏味的课堂充满活力了。

二.

以习题为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内蒙古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中,自治区教研室主任在开幕式的讲话中谈到“语文的七要素”的第五点说语文课要有“厚重感”,这里的厚重就包括自主与自流和体验,意思是说课堂需要热闹但要有“限”。由此我触动颇大,活动结束的总结又提到不可小视课后习题,其是表达的一种再现,它包括思考、品味和写作。由此,我想在进行多元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抓住课后习题,让学生在自主中有线所引。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在阅读中走偏路,走弯路,让他们能循规出发去自主,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有激情的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 如此看来,把语文课堂放手是不行的,线是不可或缺的。

在教学中怎样利用习题呢?我曾这样尝试过,在学习《我的信念》一文时,对于居里夫人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都能列举一二。而本文的目标之一却是感受人物的科学精神,并学会磨练自己的意志,学会生活。对此目标的实现我在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后习题的运用,在通读文章之后直奔习题的1、2,以同桌为组展开自主讨论,就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讨论学生知道“梦想家”的基本特征是:现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就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全文看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的感想学生自由表达的既清晰又连贯,因具体事实文章介绍的十分清楚,学生自然就能找到实际例句进行说明。而习题2“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学生从文中找到了这句话,他们明白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写出了科学的魅力,而科学的魅力犹如神话对孩子的魅力,她对科学的迷恋就好像迷醉神话的孩子一样。反映了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如痴如醉。在自主中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对人物的科学精神已完全弄明白了。接着直奔习题3,“课文中有些话可视为格言或警句,选一些抄在笔记本上,并写出你的体会。”对于这个自主性更强的练习学生做起来是得心应手,几分钟后我要求他们说出体会学生依旧能夸夸其谈,概括如下:一要相信自己,二要目标集中,三要勤奋执着。看着学生们在自我解决问题中愉悦的神态,我欣慰的笑了。真如专家所说不关注课后题就是不务正业呀!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只是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在课后习题中寻求目标,并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给予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期待答案就会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辩,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 以背诵为点,注重积累运用

“厚积而薄发” 中的“积”讲的就是积累,积累的不“厚”发什么?其实“积”的过程就是一个背诵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四大途径之一也就是强调背诵的重要。可见在语文的教与学中背诵都是极其重要的。背诵就是熟读成诵,是一种培养记忆力的有效方法。同时能加深理解,帮助运用。通过熟读、背诵,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因为表达的训练归根结底是思想的训练,想不清楚就说不明白;语言的优美即是思想的优美,语言的苍白即使思想的苍白,所以为了思想的优美我们只有下苦功夫在教材的选文中,汲取规范、鲜明、生动、琅琅上口的语言,以备运用。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摘自其作品)这样,学生所掌握的语言文字才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厚积”固然重要 “薄发”也不可小视,要给学生创设“发”的时机———运用。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的第一节时,文章要求背诵后完成习题二的续写,再引导理解后学生都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概念性的引发,即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让学生知道到底何为联想?何为想象?记忆后回到习题2,这样学生就会得心应手地就行各种事物的续写。我认为这就是学以致用的魅力所称吧!

总之,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积累运用是大语文观的必然趋势。

四.以主旨为面,把握情感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 , 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 , 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 , 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 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 , 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要在语文课程方面体现人文性 , 我们认为 , 应在教学中完 成三个转变。

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 ,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 , 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 但其实质是一种 “ 假 ” 体验 , 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 , 势必转变这种局面 , 鼓励学生自主体验 , 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 , 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 , 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

是 “ 授 ” 与 “ 受 ” 的关系 , 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提倡人文性 , 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 , 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 , 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 ,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 “ 课堂权威 ”“ 话语霸权 ” 转变为 “ 课堂民主 ”“ 心灵沟通 ”。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 , 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什么话 ? 说自己读书的心得 , 说肺腑之言 , 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 , 更不要说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 , 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 , 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 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摘自《中小学语文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附加任务,因此很多教师即使在备课的教案中列出该目标,也是形同虚设,只是一位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他是学生思想的指南针,指引学生思想的导航仪。教材所选的作品都是经典,它除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外,更多的是对学生思想的陶冶。所以,在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是极其重要的。在学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诗人何其芳说得妙:“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文章的主旨为面,全面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如前面列举的《我的信念》一课就是这样,课文的理解容易,价值观的提升是难点,它需要在了解文章主旨后才能在引导中逐步把握----学会磨练,学会生活。由此,我要说他是引领学生思想的明灯。

总之,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秉承了传统的知识为主的教育,是“塑造知识人”而不是“智慧人”的教育。知识丰富的人不等于有智慧的人,就好像我们说某某人学富五车,假如仅仅是拥有了丰富的知识而不能灵活运用,也就相当于一个小词典而已,甚至还不如一个词典,因为词典还有目录、页码,需要的时候就能找到,仅仅拥有一堆死的知识还不如一堆废铁。我们需要知识,我们更需智慧。智慧需要知识,但是知识不等同于智慧;知识可以生成智慧,但是知识成智慧要有条件《。澜沧民族中学朱永存(教学论文)》这就是多元。

下载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搞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 长沙县春华镇九田小学黄召 我最近几年的教书生涯中,我都是教低年级语文。因此常常接触到的课文多是天真烂漫,充满乐趣,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童话,是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双语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双语教学 【摘要】语文教学是把语言作为关键内容展开的多项知识的教学,其中包括语言、汉字、篇章以及文学知识等多方面的教学过程。随着新环境下素质教......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张永莉 美育是小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小学美育教学水平,必须抓住与中小学美育息息相关的重点学科,小学语文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学审美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新建县第三小学陈丽云 [摘要]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找准切入点 白水镇中心小学魏粉翠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作文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作文教学初探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双石小学田洪全 *** 小学语文学科 【摘要】: 改革作文教学,一是老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废除陈规陋习,开创活泼新风,尽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固东镇河头完小 赵 莉 二00九年十二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积极创设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