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开题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县××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多媒体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以现代思想观念为基础理解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把握电化教育是历史的必然。
《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多彩,声画并茂,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实验教学也更加轻松,更加全面。
2、在规范、细致的研究过程中,使得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实验教学,提升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实际操作水平,以此培养一批研究型的《科学》教师队伍,推动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理解《科学课程标准》,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完善《科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然后将学生观察、猜想、研究实验所产生的科学现象和变化,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就是指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和动画等)的技术,包括将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进而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应用策略:实际运用的方法、时机等。
由此,本课题界定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实验模型,阐述科学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规律,得出实验结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信息的逻辑链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2)情景认知和学习理论;(3)直观教学理论。
四、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小学《科学》实验课,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给学生一个更为直观的科学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通过研究,探讨出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时机与方法;(3)通过研究,使科学教师进一步理解《科学课程标准》,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完善《科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以此培养一批研究型的《科学》教师队伍,推动全校乃至全省“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研究内容
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引入的原则:
(1)适时运用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制作选用多媒体课件,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2)适度运用
在实验教学研究过程中,制作选用多媒体课件,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教材特点、学生认知能力,适度运用,又不滥用多媒体技术。
2、研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引入的时机;(1)无法感知现象的实验;
如①对模拟的实验。在现实生活当中,用肉眼来观察风形成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这一类的实验还有雨和霜的形成、霜和雪的关系和地层形成等。
②探究方面的实验。一些探究方面实验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在小学科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完成实验。如:地层的形成、卵石的形成、温度对岩石的破坏的作用等。
③化学方面的实验。科学课实验中还有一些化学实验,在实验室演示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成功,或现象不明显,影响教学效果,如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变化实验等。
(2)操作容易错误的实验;
科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内容,错误的操作会有什么危害由于学生并未亲自做过,事实上老师也不允许做,学生往往记不住,通过电脑动画模拟错误操作,并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会给学生很深的印象。例如:昼夜现象等。
(3)虚拟实验;
利用电脑来模拟实验装置的搭配,是传统科学实验课上无法实现的,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一些小程序,让学生用鼠标选择仪器,将它移到一定的位置,如果位置正确,则该仪器停留在正确位置不动,如果学生没有将仪器移动到正确位置,则仪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
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引入的方法;
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
4、及时评价,不断总结。
(1)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掌握知识的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及时评价;
(2)在规范、细致的研究过程中,使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实验教学,进一步提升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实际操作,及时总结,形成一套完整资料。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6月——2009年9月)查阅文献、学习理论、制定计划、形成实验研究方案、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2年6月)实施方案、调整计划、撰写论文、汇编文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撰写实验报告、整理各项资料、结题。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课题研究有一定基础
“十五”期间,我校成功承担了的江苏省立项课题《苏北集镇“小班化教育”研究》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十一五”期间,我校又一次成功开展了省立项课题《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小学课堂反思性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2、课题组成员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素质
①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课题组主要成员大多参与过省级课题研究,在“九五”,“十五”研究期间,教师们积极探索,在某些活动的组织策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确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掌握了观察、分析问题,反思言行的科学研究能力;
②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高级教师占80%; ③大学本科学历占50%,其余均大学本科在读;
④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名,市优秀青年教师1名,县学科带头人1名,市、县骨干教师4名。
3、高效的管理机制:
在课题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由课题主持人领衔实行分层管理,定期汇报、交流研究现状,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实施策略,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资料、设备齐全
我校图书室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料,可供课题研究之用。另外,学校10M的校园网以及技术雄厚的计算机技术力量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八、预期研究成果
1、活动观摩:定期以教学活动的形式汇报各研究阶段的成果;
2、活动集:定期收集、整理各研究阶段相关的活动资料,汇编成册;
3、论文集:把参与研究人员的专题论文汇编成册;
4、多媒体资源库:把研究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汇集成库,分类编成目录;
5、实验报告:2012年8月,总结实验成果,完成实验报告。
2009年6月
第二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金湖县育才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多媒体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以现代思想观念为基础理解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把握电化教育是历史的必然。
《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多彩,声画并茂,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实验教学也更加轻松,更加全面。
2、在规范、细致的研究过程中,使得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实验教学,提升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实际操作水平,以此培养一批研究型的《科学》教师队伍,推动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理解《科学课程标准》,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完善《科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三、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的界定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然后将学生观察、猜想、研究实验所产生的科学现象和变化,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就是指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声音、图形、图象和动画等)的技术,包括将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进而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应用策略:实际运用的方法、时机等。
由此,本课题界定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实验模型,阐述科学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规律,得出实验结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信息的逻辑链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2)情景认知和学习理论;(3)直观教学理论。
四、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小学《科学》实验课,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给学生一个更为直观的科学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通过研究,探讨出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时机与方法;(3)通过研究,使科学教师进一步理解《科学课程标准》,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完善《科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以此培养一批研究型的《科学》教师队伍,推动全校乃至全省“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研究内容
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引入的原则:
(1)适时运用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制作选用多媒体课件,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2)适度运用
在实验教学研究过程中,制作选用多媒体课件,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教材特点、学生认知能力,适度运用,又不滥用多媒体技术。
2、研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引入的时机;(1)无法感知现象的实验;
如①对模拟的实验。在现实生活当中,用肉眼来观察风形成的过程,是比较困难的。这一类的实验还有雨和霜的形成、霜和雪的关系和地层形成等。
②探究方面的实验。一些探究方面实验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在小学科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完成实验。如:地层的形成、卵石的形成、温度对岩石的破坏的作用等。
③化学方面的实验。科学课实验中还有一些化学实验,在实验室演示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成功,或现象不明显,影响教学效果,如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变化实验等。
(2)操作容易错误的实验;
科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内容,错误的操作会有什么危害由于学生并未亲自做过,事实上老师也不允许做,学生往往记不住,通过电脑动画模拟错误操作,并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会给学生很深的印象。例如:昼夜现象等。
(3)虚拟实验;
利用电脑来模拟实验装置的搭配,是传统科学实验课上无法实现的,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一些小程序,让学生用鼠标选择仪器,将它移到一定的位置,如果位置正确,则该仪器停留在正确位置不动,如果学生没有将仪器移动到正确位置,则仪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
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引入的方法;
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
4、及时评价,不断总结。
(1)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掌握知识的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及时评价;
(2)在规范、细致的研究过程中,使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实验教学,进一步提升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实际操作,及时总结,形成一套完整资料。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6月——2009年9月)查阅文献、学习理论、制定计划、形成实验研究方案、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2年6月)实施方案、调整计划、撰写论文、汇编文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年8月)撰写实验报告、整理各项资料、结题。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课题研究有一定基础
“十五”期间,我校成功承担了的江苏省立项课题《苏北集镇“小班化教育”研究》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十一五”期间,我校又一次成功开展了省立项课题《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小学课堂反思性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2、课题组成员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素质
①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课题组主要成员大多参与过省级课题研究,在“九五”,“十五”研究期间,教师们积极探索,在某些活动的组织策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确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掌握了观察、分析问题,反思言行的科学研究能力;
②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高级教师占80%; ③大学本科学历占50%,其余均大学本科在读;
④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名,市优秀青年教师1名,县学科带头人1名,市、县骨干教师4名。
3、高效的管理机制:
在课题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由课题主持人领衔实行分层管理,定期汇报、交流研究现状,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实施策略,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资料、设备齐全 我校图书室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料,可供课题研究之用。另外,学校10M的校园网以及技术雄厚的计算机技术力量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八、预期研究成果
1、活动观摩:定期以教学活动的形式汇报各研究阶段的成果;
2、活动集:定期收集、整理各研究阶段相关的活动资料,汇编成册;
3、论文集:把参与研究人员的专题论文汇编成册;
4、多媒体资源库:把研究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汇集成库,分类编成目录;
5、实验报告:2012年8月,总结实验成果,完成实验报告。
2009年6月
第三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 马如英 崔武山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给教育事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生机,网络,信息化技术,多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将直接决定科学教育的发展,并将最终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让广大师生认识网络这个工具,并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实验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实验教学 探究学习
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对于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更应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含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变革。这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将过去传统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科学现象。为此,我就多媒体技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多媒体技术的相关特征分析
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首先就是要全面掌握和了解关于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才能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态和静态交互演示,从而就可以将科学现象用文字、图形、声音、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这样的转变对于学生而言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能够更好的、更加直观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在讲解科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时,就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导入,呈现出和意境相关的画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加直观的进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因此,多媒体技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多样性和丰富性。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项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传达出多样化的信息,而且也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2.互动性和灵活性。多媒体技术通过更加直观的特点可以有效的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和注意力,从而可以实现双方更好的互动。3.直观、明了、具体的特点。多媒体技术是一项集声音、色彩、图像、文字、视频为一体的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也就会显得更加的直观和明了。
二、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化教学就要从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出发,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恰当的措施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学科的教学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获得教学上的成功。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以及应用成为了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口头以及板书的传教式,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于教学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机遇,也是实现科学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为了创设一种崭新的教和学的情境模式。如在教学《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时,一开始就以一段生命的变化视频引出生命诞生这一主题,然后让学生就“生命诞生”这一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进行主题探究时,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再进行交流。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的过程更加的轻松和愉快,也更加的直观,使得传统的枯燥教学的教学变得更加的有趣。当然,这是和多媒体技术自身的优势和特征分不开的,因此实现小学教育的科学化教学就一定要注意对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以及应用。
三、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实验的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对许多现象加以形象的描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从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认识岩石》一节,利用媒体手段把多姿多彩、形形色色的岩石和其不同的作用展示出来。这些画面不但生动有趣,而且蕴含着有关的岩石分类问题——同是石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种差异是它们分类的依据吗?这样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时,便会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在兴奋愉快的心情中学习认识岩石,获得知识,大大增加他们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学形象、生动、直观,学生学习科学兴趣浓厚,启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如教学《我们的家园》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在众多的动物中能否判断哪些是昆虫。我们只要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 “送昆虫回家”动画,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将昆虫送到相应的巢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这样的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空限制,化微观为宏观。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瞬间或长时间感知的实验,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学生无法亲眼看见;还有一些微观的的实验和微小的实验变化,必须通过特殊的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观察到。许多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受条件的限制,不能亲历实验,这些都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受制约因素。但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而解决这一难点。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喷发需要怎样的条件。有的实验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有的即使花了时间也很难做好。再如教学“植物的茎的作用”时,由于时空限制,不可能慢慢演示,从而不利于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应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实验过程,短短几分钟时间,就将实验的全过程科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茎的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这一特点。这样的教学克服了学生的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弥补时空的不足。
五、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教学在准备教案时,有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验信息来源的有限性。多媒体教学能全面优化课堂实验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从而达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形式上,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每节科学课时间紧张的问题,教师在精讲与启发的基础上,增多了与学生的沟通反馈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和讨论。多媒体教学还能设计形式多样的检测题,教师能对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学生也能通过自检自测,达到实验技能与知识的双向提高。这对本学科的重点难点和课标要求,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合理呈现出来,尽量做到文字醒目,画面清晰简洁,色彩对比,突出实验课堂主题,深入浅出,易于学生理解。
六、巧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使科学实验课堂化难为易
传统教学缺少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进行调查或实验,让学生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授课,参考相同的资料。而教材设计的活动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成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我们如果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样虚实相结合,让学生“看到”植物根、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过程情景图,教师再加以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这一课的教学,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到地球公转的这一运动现象,使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要在课外实践中互动学习,这样解决了教室内无法完成的教学困难。同样因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在课堂内不可能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这样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环境下进行演示、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七、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制约,教师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我想学习形式是存在的,但没有学习收获。如果借助网络资源教学,就会改变这一被动的教学现象。课程标准又这样要求:“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些要求若将网络环境与科学课有力整合,将会使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落到实处。我们不难想到传统教学使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如果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我们利用网络可以拥有大量的信息并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环境》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许多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网上收集资料,学生若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既让学生收集到好多有用的信息,更主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处理、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上,这还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展示学习中获得的成果。如学完了《保护环境》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写倡议书,出手抄报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材料、是学生看到了食物的运动发展变化,从而方便快速的总结出实验结论。让直接变化取代凭空想象,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愿我们用心探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独具特色,自成风景。
参考文献
[1] 张晓燕.网络多媒体技术 [M].西安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2] 周苏.陈祥华.胡兴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杨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马如英,男,回族,30岁,小学高级教师,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工作,担任教导主任职务,从事小学科学教学14年,获得“甘肃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省级优质课”称号。崔武山,男,汉族,28岁,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小学工作,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科学教学5年。
第四篇: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手段。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不一定能完全体现。因此,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为创造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条件,丰富学生实验知识等,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多媒体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091-02 投影技术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有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引出课题、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述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变成讲解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采用投影技术,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浓H2SO4稀释实验时,对实验中关键性的观察点――温度计读数的变化,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扩大,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用实物投影仪对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潮解现象进行放大,激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上述实验在教师讲课时感到很流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感到很轻松。摄像、放像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给予学生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学得的知识有价值。因此,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保护环境,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录像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浓H2SO4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通过录像对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液飞溅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规则和正确认识实验装置,对实验的成功起到一定的作用。
利用录像技术中的功能效应,促使演示实验真实性,如:高速成或缓慢的摄像技术和放像的快、慢、倒等功能不仅使学生缓慢地看到快速成反应的变化,还能使学生快速地观察到缓慢的反应变化,让学生迅速感知易观察到的细节,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同时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演示实验的时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益。
摄像、录像技术还可以显示较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价格昂贵的实验、危险性大的实验,定性的实验,要求较多的操作技术,或装置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借助教学录像来完成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正确性、有效性、规范性。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引起实验失败,也可能引起实验事故,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典型的软件资料,对操作易出错的后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先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的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例如: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移去酒精灯的操作,一旦失误,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软件,对这一操作做了一些特别的处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反复模拟实验,一旦操作正确,计算机给予奖励提示,鼓励学生,而一旦学生操作错误,计算机则对水倒流试管底部,试管破裂的危险场面进行模拟。再如:对点燃未检验纯度的氢气发生爆炸进行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中,起到实验设计教学,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多媒体“实验室”中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畅游,发挥自己的才能,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实验。例如:物质的鉴别,通过多媒体“实验室”提供学生所需试剂,由学生设计各种方法进行实验并加以判断。计算机对各种方法所产生的各种现象都会模拟,并正确判断加以正确提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上,我们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来展示微观世界,微缩的客观世界,模拟化学反应,打破了学生认识中的时空限制,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更符合现代学生的思维学习习惯,在通过交互功能和模拟技术,对一些危险性、危害性的实验,放心的让学生大胆操作,为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提供条件。
当今是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广泛、更丰富,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有关实验问题进行探讨、推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归纳、整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学技术与实验相结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屹、韦海伟、黄敬东.教育信息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
2张建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反思.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模版)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作者:
陆
冬
梅
单位: 安徽省灵璧县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摘要:多媒体技术进入小学语文课堂,能够使学生脱离枯燥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更生动活泼、更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教内容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策略,笔者从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诗歌教学等几个方面对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多媒体技术
策略
正文: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发展并进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教育者对教学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学手段更新的一个契机。多媒体技术进入小学语文课堂,能够使学生脱离枯燥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更生动活泼、更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教内容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策略,以下是笔者从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诗歌教学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
一、拼音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觉尚处于初步发展水平,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不完善。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宜多采用直观性教学,借助生动的语言、鲜明的板书、充实的内容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尽量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关注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官。美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般来讲,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拼音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1、2年级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小学低年级儿童,特别是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拼音是一年级新生认知、学习的第一道难关,在拼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借助形象直观富有情趣的多媒体的动画来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正确感知,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
例如教学音节“ba”:
1、电脑出示“a”
2、再出示小女孩推着卡片“b”,告诉学生一个声母“b”和一个韵母“a”碰到一起可以拼出一个音节“ba”。
3、课件演示动画效果。小女孩推卡片“b”变成音节“ba”。告诉学生在拼读时,声母“b”要读得轻短,单韵母“a”要读得响亮些。把“b”和“a”快速连读成音节。借助“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不留空”的要领帮助学生掌握拼读音节的方法。这一动画形式的直观演示,使学生很轻松地记住了这一拼读规则。
二、识字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是提高儿童识字效率的新方法、新途径。
1、看视频,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开了一个好头。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它可以把象形字的演变过程通过flash动画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第一个汉字“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看到这样的变化非常兴奋,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
2、看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书写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分析字形理解字意,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如在教“禾”字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先慢速播放由谷子的根、茎、穗整体形象变成“禾”字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谷穗”变成了禾字的哪一笔?学生很容易地指出谷穗变成了“禾”字的第一笔,这样一来,“禾”的字形被牢牢记住了,不会与形近字“木”相混淆。
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对比显示。在范写时,屏幕上可以出现一个较大的田字格,教师可根据需要调控“描红”的速度。学生跟着屏幕逐笔“描红”。书空完毕,田字格中出现的是笔画形状准确、布局合理的范字,右边是同步显示的该字的笔顺。这种比传统书本、小黑板字样更清晰、对比更强烈的范例,使学生一开始学写字就有规可循。经过这样有序的训练,学生的字一般都写得较整齐规范。
3、多形式,巧练习,巩固识字内容
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多媒体技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交互性。例如在进行相近字比较的教学时,汉字中许多相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所以必须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如“漂浮”和“飘浮”两个词语中的“飘”和“漂“,极易混淆。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先随图出示“漂浮”这个词语,让学生明白这个词语跟水有关,闪动偏旁“氵”,加深刺激,再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接着随图出示“飘浮”这个词语,让学生明白它与风有关,是“风”旁,闪动“风”,也让学生举一些例子。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说说要用“漂浮”还是“飘浮”。这种由图到字(词),再应用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三、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回声》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教师先播放《山谷静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声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设疑:“同学们知道山谷为什么会产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回声方面的知识。”这样,教师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2、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如在小学语文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汶川地震时的画面,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在课文的朗读时,可以加入音乐,产生一定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小学六年级语文《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教师放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教师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4、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
四、口语交际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把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营造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多媒体精心创设声像并茂的交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说话训练中去。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课《我的家》时,教师制作一个《欢迎来我家》的课件。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活泼可爱的“小蓝猫”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和家庭的情况,并提出希望和同学们交朋友。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跃于眼前,都争先恐后地要上台来介绍自己。随着课件中联欢会场景的出现,全班性的活动展开了。同学们一个个上台作自我介绍,有的同学还说了希望交一个什么样的朋友。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自由交流,互相了解年龄、性格、爱好以及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气氛非常热烈。可见在借助电教媒体创设的语言环境中,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说话”欲望,“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了。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言之有情
要使学生言之有情,必须让学生在说话时身处能让其动情的情境,让他们亲身体验情感产生、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让他们说出有感情的话语来。在教小学二年级语文《啄木鸟和大树》这篇课文时,教师根据童话故事精心制作了内容有趣、对话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重点抓住课文中啄木鸟和大树的三次对话来展开口语训练。首先播放了三个没有声音的动画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展开合理想像,再让他们挑自己喜欢的角色,分别给啄木鸟医生和老树配音。学生们兴趣盎然,争着当“配音演员”。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场景,使学生完全融入到故事的情景里。由于有了角色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感情就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了。他们把大树第一次是“叫起来”、第二次是“生气地说”、第三次是“不耐烦了”表演得有声有色,更把啄木鸟先是“亲切地、温和地说”,后来“没办法了,就只好飞走了”的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也提升了学生口语交际时的情感表达。
3、训练学生言之有“法”
小学生在说话时常常会表达不够准确,不合语法。此时就需要及时让他们进行辨析、纠正。然而说过的内容一晃即逝,若借助多媒体技术则可将其保存并根据需要反复播放,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如将学生容易用错、意思容易混淆的词或存在语病的语句录下来,做成课件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听、看,找出毛病所在,分析原因,并再次练习,直至改正。
五、写作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听、说、读、写整体训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教学,形象生动,情景逼真,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正是作文教学实现低耗、高效的又一途径。
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没有细致、准确和认真的观察,学生就不能掌握事物的具体特征,不能把话说清楚,把作文写具体。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作文教学中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由于受时间、地点、观察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致学生对事物仍然会缺少足够的了解,写起文章或条理不清,或内容空洞。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六、诗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策略
我国是古老的诗国,有诗教的传统。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在语文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而且扩大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
1、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2、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美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如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只看书上仅有的插图及教师的描述,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尤其是一些从未见过瀑布的学生,更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只有再现庐山飞瀑的壮观场面,把学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情景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四溅,水雾蒸腾,阳光普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展现在学生眼前。还有那轰隆隆的水声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灵。然后让学生在这些声像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味,深切地理解诗意。
3、拓展意境,让学生想像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甚至有时候指导一个字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而是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难题。
4、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在朗读指导中,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参与对学生准确感受、把握全文的基调很有帮助。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过程,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到各个方面。如果能正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不同、所教内容的不同,在小学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脱离枯燥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字、词、句、段、篇的理解,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感知、感悟抽象的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在声、光、电氛围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愉悦的心境中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感知,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 黄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教学参考,2009,(6).[3]枣强.谈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4).[4] 李大友.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5] 顾丽丽.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安徽文学,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