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我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 杨
超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的功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是目前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启发和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成为我们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学作品
关键
客观现实
思想感情
§1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法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执教高中语文已近五年,感觉到现在语文科的阅读教学在我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学目标一致,教学方法却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不知道“标准”提法是否暴露我的浅陋了)。正因为执教者能力素质的差异,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阅读教学的功用(或者说教学效果)也就不尽相同。我带了两届高三,发现自己平时的阅读教学跟高考 “现代文阅读”备考大相径庭。如果说平时的阅读教学还能注重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感受、理解、品味的话,则高考备考中已全乎方法技巧的理性分析了。就好比面对一个苹果,从前是让学生自己吃下去,获取营养,现在是让学生围着苹果转,讨论如何吃法才能最大限度获取营养。怪不得这样的高考备考学生老师都身心疲惫。现在回过头来执教高一,我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具体说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听了本科组教师的一堂《杜鹃枝上杜鹃啼》公开课之后,我那些零零星星的思考片断开始连成一体了。那就是:我们应该以启发和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作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关键。
先请看下面关于《杜鹃枝上杜鹃啼》公开课的课堂教学实录(考虑到篇幅,记述从简):
一、作者介绍
二、关于散文:“形散神不散”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段意归纳:①我的笔名和杜鹃的关系。②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③引李时珍的话介绍杜鹃的产地、形态、习性等等。④介绍与杜鹃有关的神话。⑤西方人对杜鹃的钟爱。
五、问题:
①仔细体味作者取名“瘦鹃”的依据是:写作哀情小说。
②“东涂西抹”的意思是:以“瘦鹃”为笔名写文章。
③对“我却觉得别有情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杜鹃感春而啼。
B.花鸟同名,趣味盎然。前者指花,后者指鸟。
C.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
D.以上都不对。
六、文章脉络分析
七、文化传统和审美定势
杜鹃——哀愁(思乡、别离„„)
春——伤
秋——悲
杨柳——离别
梧桐——失偶
酒——愁
因为前面关于散文特点的介绍、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及课文的段意归纳这三个环节花去的时间较多,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最后的教学效果分析表明,学生虽然也许明白了《杜鹃枝上杜鹃啼》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即①我的笔名和杜鹃的关系。②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③引李时珍的话介绍杜鹃的产地、形态、习性等等。④介绍与杜鹃有关的神话。⑤西方人对杜鹃的钟爱。);知道了东、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很不一样,也知道作者跟杜鹃“啼”声的看法与感受,甚至还了解到其他诗歌意象的特殊含义。但是,学生基本上不明白这堂课应该掌握什么,也不知道这堂课的学习对课外的阅读有什么指导意义或作用,迁移阅读的能力更是无从说起。
由此我不禁自问:我们的阅读教学到底是“授学生以鱼”好呢,还是“授学生以渔”好?
§2 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的关键是什么? 语文能力的提高包括三个重要的环节:读、思、写。其中,“读”是基础。阅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面要广,阅读的数量要多;二是要会读,两者缺一不可。当今的高中生,课业负担沉重,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当然就谈不上阅读的面和量了。所以我们只能在学生的“会读”方面下功夫。
“会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桥梁。
会读有几个特点:一是阅读的速度快;二是阅读的质量好,即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很快地把文章的要点找出来,把文章的主旨概括出来;三是阅读的作用大,即对阅读的内容要点能有所记忆,并适当地与学过的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对以后的思考提供相应的知识积累,进而对学生的写作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我们知道,语文知识点和理科知识点的表现形式不一样。阅读和写作是语文考试的关键,而阅读的关键不在于一些知识点的掌握,而在于阅读分析的方法;通过方法的学习,掌握分析的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会读”。
我们阅读教学的关键也就在于传授学生阅读分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方法的学习,掌握分析的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
不同的文章(文体)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与鉴赏要点。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一般包括三种: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表现为散文的阅读与鉴赏如2001《门》2002《话知音》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是目前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的重中之重。
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与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阅读文学作品就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因此,启发和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就应该成为我们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关键。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执教者必须严格遵照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念:变“教给学生什么”为“让学生训练什么”。训练什么呢?从阅读分析的思路上进行训练,同时结合范文作一些示范,教材里的许多优秀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分析习惯和对文章要点的敏感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方法的学习,掌握分析的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以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为例,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明确:阅读文学作品就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以执教者精心设计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养成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习惯。
本着“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思想,我跟执教者交流了两点感受:一是要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二是要变“教给学生什么”为“让学生练什么”,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训练什么。
我试着把那堂课修改如下:
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解题:分析文章标题及简介作者之后,提出阅读的要求——找出并分析本文对杜鹃“啼”声的描写与记叙性文字。
三、讨论:结合课文练习二,与学生分析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与思想感情。明确:东、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悲苦、欢愉)以及作者对杜鹃的看法与感受(并不悲哀;古人所谓心酸、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
四、拓展阅读:文化传统和审美定势
杜鹃——哀愁(思乡、别离„„)
春——伤
秋——悲
杨柳——离别
梧桐——失偶
五、小结。明确:文章写作思路,作者思想感情。
修改的理由是:
一、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引进了“任务型”教学思想(如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阅读);
三、实现“教给学生什么”向“让学生练什么”的转换(放手让学生自己从阅读的结果中搜索、筛选并整合有效信息,如教学过程中的第三环节)。至于原来课题教学设计里的三道“问题”,虽与高考接轨,但作为高一的语文阅读教学,我觉得没有必要。总之,一改原来的教学过程十分零散的弊病,使学生的阅读真正有效,为学生以后真正“会读”打基础。
§3 不是结论的结论
我这里提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启发和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的思想,也许并不是十分成熟的。它只是我执教五年来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的一次小结。无论如何,我期待着这么一个“思想”能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 欺凌 得意扬扬 租界 繁华 热闹非凡 巡警 训斥 耀武扬威
妇女 哭诉 衣衫褴褛
(指生竖向朗读,出课件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
国获取的租借地。)
(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齐
读
第三篇: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开县敦好镇中心小学 肖英
文章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
语文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把感受和体会到的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教师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展现。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教材都凝结着作者丰富的感情,闪耀着理想和智慧的光芒。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脉络,付出全部感情,以此去感染、熏陶学生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共同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心灵和情感的净化和升华。因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应用——词语的理解、句段的理解、主要内容的理解——没有这些方面的理解,要想深刻地体会是不可能的。怎样体会呢?
一、从文章的题目上去体会: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伟大的友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我们抓住其中的“伟大”、“舍身”两个词,就可以明确这是作者在歌颂他们。
二、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去体会:
有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露出来。如《桂林山水》一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欣赏桂林的山水。”一个“甲天下”,一个“观赏”就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表露了出来。
三、从文章的内容上去体会:
例如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作者没把寓意写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可以混在许多人中装作会吹的样子而获得俸禄,但到了齐湣王时南郭先生却要逃跑的事实对比中想到:因为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单独地吹,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在要表露真才实学时,他怎么能不逃跑呢?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光靠伪装,总有一天会露馅的。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造成南郭先生伪装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齐宣王喜欢许多人一道吹,这就造成了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入其中。这些感受是通过内容思考而得到的。
四、从分析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去体会。
上海放三年级教材中有篇文章叫《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他的学生子明吃了午饭来上课时问:“老师你吃饭了吗?”老师说:“今天买了一条许久未吃的鲤鱼,味道太鲜美了,一顿就吃光了。如果天天有鱼吃,就心满意足了。”正在这时来了一个管家,提了两条活鲤鱼说:“您为国为民太辛苦了,给您补补身子。”可公仪休却说:“这鱼不能收啊,你不知道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吐吗?请您务必转告你家大人。”学生子明不理解,问:“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我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推敲一下这段中的四句话:
第一句:公仪休喜欢吃鱼,是他的爱好,而人家送鱼,投其所好。这时如果把握不住,就很容易被人攻破,体现了他的防微杜渐。
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两个假设句的递进:第一个假设是法纪角度考虑,说明公仪休对法纪的重视,对后果想得很深远。第三句,假设再往下想,这样做对自己的危害。
第四句:从反面来说现在多么自由——虽然不能天天吃鱼,但是可以想吃就自己买。他能从法律角度,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辩证思想,不正是他廉洁奉公的来源吗?
五、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上去体会:
我们说看一个人主要是观其行、听其言、察其效,将这三点结合起来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从小女孩的一出场,就能感受到她的悲惨生活——“在这大年夜,在这极冷的天气里,她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叫卖火柴。然而,一整天,谁也没有买她的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读到这段话时,你就会想到这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多么的悲惨。
接着作者又写到:“她擦亮一根火柴,想暖暖自己被冻僵的小手。这时,在她面前出现的是:火炉、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这时你如果想,她眼前怎么会出现这些东西呢?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你就会知道,她多么地寒冷,多么地饥饿,多么地痛苦,这些东西不正是目前她最需要的么?然而这些东西只能在幻觉中出现。此时你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就会油然而生。
“但是随着火柴的熄灭,她眼前出现的这些很快就消失了,在她的面前,只有一堵冰冷的墙。”——这无法穿越的墙(社会制度)让你感到惋惜,感到悲伤。
“最后卖火柴的小姑娘在痛苦中擦亮了火柴,见了她的奶奶。”她多么需要亲人的疼爱啊,她就在这幸福中死去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这样的制度下,她只能在幻想中悲惨地死去。
通过这样地读与思的过程,从小女孩卖火柴——产生幻觉——在幸福中死去——无人理解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到穷人的悲惨、社会的冷酷、作者的一片同情心和对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六、揣摩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
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高尔基在信中写道:“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取‟快乐。”
当我们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想一想:高尔基这封信为什么要分三个自然段写呢?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段重点写具体事件——儿子留下的花,讲我对儿子留下花的感受。
第二段,从具体的花,提升到“一切美好的东西”,教育儿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样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第三段,概括了为什么感到愉快,最后再次指明:“给”永远比“拿”愉快,教育儿子做人要多奉献少索取。
以上谈的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各种方法,告诉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想,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不断去思考,去解决,一旦形成了探索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良好技能,那么读书就会变成一种
第四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学会学习文章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是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体会《七子之歌――台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文章的特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
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学生默读,适当圈画。
2、讨论: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哪些?设身处地;感情朗读。
3、复习前面学过的课文,用以上一种方法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七子之歌――台湾》。
1、介绍时代背景,将自己融入当时的社会之中,谈谈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短文,讨论生字词,提出疑难。
3、边读诗歌边想象画面,然后将头脑中的画面描述给同学听。
4、讨论:体会到什么?(台湾人民的悲惨生活,渴望解放的强烈愿望,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5、齐读。表演读。
四、歌唱《七子之歌――澳门》。
第五篇: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说课稿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阅读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节课我将从目标的叙写,评价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预设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基于课程标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阅读的要求是:
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二、基于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复习课的特点,我们确定:以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为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章,体会、归纳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教学的重难点,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本节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为复习内容,目的在于梳理阅读知识重难点,明确做题方法,达到灵活运用。
三、基于学生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具备了一定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也有着相应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只是学生在归纳整理的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对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灵活。
因此复习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课堂上集中交流,归纳整理,最后再综合运用。
四、基于课程纲要
根据: 六年级《整理和复习》课程纲要 【课程特质】
通过总体的整理和复习,把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提纲携领地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概括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预定目标。【评价等级】
A、能在自主复习中梳理复习过程,从中感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并能把领会到的方法运用于练习实践之中。
B、能完成对复习过程的梳理,基本感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能较好地将方法运用到练习实践中。
五、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复习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评价内容标准】
1、能正确总结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2、能通过交流、练习,发现、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水平要求】
A
1.能准确、熟练的总结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2.能通过交流、练习,运用规范的语言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B
1.能说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2.能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总结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六、根据以上五项思考,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目标一:通过归纳整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形成知识的体系。重点
目标二:通过交流、练习,能灵活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难点
七、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整理归纳,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任务二:通过小组交流,自主训练,将总结出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
八、评价标准
任务一——能准确、熟练的总结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任务二——能灵活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复习效率。
九、评价方法 交流式评价: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纸笔性评价:
运用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掌握情况。
十、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结合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学生的要求,检查学生具备的能力。
2、揭示课题。
设计理念: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使学生尽快的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二)归纳梳理,一展身手。
1、自主回忆老师教过的、自己经常运用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整理方法,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3、提炼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小组合作概括主要内容以及体会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再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从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的方法上,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并结合着课内外练习快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步骤。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集思广益)
1、出示课外阅读,自主学习后概括主要内容及体会思想感情。
2、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此目的通过课外阅读的练习,熟练掌握及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步骤。
(四)总结学法,提升能力
1、畅谈收获,明确方法。
2、细心观察,举一反三。
设计理念: 此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做题方法和步骤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明白复习中只要处处留心观察,就会有所收获,从而形成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十一、作业设计
请在综合复习的几篇文章中选择3篇文章,说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概括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把它们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设计理念:作业设计即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又进一步训练孩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更激发孩子做阅读题的兴趣。
十二、板书设计
课题扩充 段意合并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素串连 句子摘录
方法多样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分析主要内容
灵活运用
抓住重点词句
分析题目
设计理念: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