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7课时:美丽的田园(范文模版)
第7课时 美丽的田园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14页。教学目标:
1、在美丽的田园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并能解决与相关的应用题。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能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听过)丑小鸭听说咱们班同学非常聪明,想出题考考你们,如果你们全答对了,他就能变成白天鹅,你们想让它变成白天鹅吗?(想)那你们有信心答对吗?(有)好请同学们看情境图,请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都答对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情境图。
师:学生观察情境图教师并板书课题。噢!他把我们带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看看这美丽的田园里都有什么?那些是你认识的?
生:花树鸟鹅羊
师:看老师的板书:鸟树鹅羊花。你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事物要按一定的顺序。
师:说的非常好。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从这幅画面你获得了有关花、鸟、树、鹅、羊的哪些信息?
生1:湖里有8只鹅,岸上有6只鹅。生2:天空有11只小鸟,树上有5只鸟。生3:岸边有7只白羊,5只黑羊。
师: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提的数学问题多?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有关鹅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只鹅?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求一共有多少只鹅?就是把湖里的8鹅和岸上的6只鹅放在一起,一共是14只鹅。所以用加法计算:8+6=
14、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生:水里的鹅和岸上的鹅哪个多,多几只?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
生:一共14只鹅,岸上6只,水里8只,水里的鹅比岸上的鹅多,8-6=2,多2只。
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14只鹅,岸上有6只,水里有几只? 师:谁会解答这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这道题是把总数14只鹅去掉岸上的6只,剩下的就是水里的8只鹅,所以用减法计算:14-6=8。
生:老师,我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一共有14只鹅,水里有8只,岸上有几只?
生:老师,我能解决这个问题,用减法计算:14-8=6 师:刚才在解决鹅的问题中,我们写出了四个算式,从这几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我们发现有三个算式是:6+8=14 14-6=8 14-8=6。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总结的非常正确,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也就是,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上面解决鹅的问题来解决图上的其他问题吗?请在小组内快速的讨论与完成,组长做记录。指多名学生汇报,尽可能多地提出问并解答。
师:每个同学都在积极的动脑筋,提出了这么的问题,你们真棒!老师想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一定是个有心人。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做几道题。
二、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1、2题。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1-3=
13-8=
14-9= 14-6=
11-7=
13-5= 15-9=
12-5=
16-8= 板书设计:
美丽的田园 5+3=8 6+8=14 8-6=2
第二篇:田园诗情第2课时实录
《田园诗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文本向我们清清晰晰地展示着荷兰田园的美,这是一种生命萌动的美,这是一种宁静和谐的美,同时这还是一种自由富有的美。我们可以感受无边无际的绿草,成群的牲畜,纵横交错的运河,大片大片的郁金香,无比清新的空气„„一切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与安宁,幸福与祥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才真正地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由此让我想到了“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诗来,在这里,我们也能倾心地感受到一切是那么的和谐与美妙。
现在就让我们轻轻地呼吸,细细地感受,我们的眼中肯定会出现那如丝绒般的绿草,成群黑白相间的奶牛在安详地吃着草,成群的骏马在奔驰着,成群的羊,成群的猪„„再加上田间小路旁的郁金香和条条的运河的陪衬,这肯定会让人留恋忘返,回味无穷的。
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荷兰的田园之中,然后再美美地看一通,最后闭上眼睛,满脑都是绿草与牲畜活动情景?这应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原则性的目标。【教学理念】
本文适合朗读与背诵,我们不仅要追求口中读出感觉,还要做到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另外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疑问,悟出新的见解。【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朗读,感受牧场的静态美,激发学生赞美与向往之情。
2、积累优美的语句,并能很有情感地背诵自己的喜欢的片断。
3、结合课文简要地了解荷兰人文地理。【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荷兰牧场宁静、优美、和谐的特点,感受人与动物、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整体感知
1、昨天,我们一起去了欧洲西部的荷兰,观赏了那里的田园风光,现在还能不能说一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的田园风光呢?
(让学生简要地说一说,并简要板书)
2、(指板书)去过荷兰的人都说这些田园风光很富有诗情画意,那这节课我们再来细细地,美美地欣赏品味荷兰的田园风光。
二、走进牧场,细细欣赏(一)、读懂,读出意蕴来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一生抢着读,读的字音正确。
师:(摇摇头)看似简单,其实没有读出真正的意思来。一生又读。
2、课文读懂了吗?主要写了什么?谁再读第一段? 生:(若有所悟)荷兰是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有意思强调了“牧场”一词)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因为课文主要写的是牧场,所以强调“牧场”一词。
3、这段话可不可以这样说“荷兰是牧场之国,水之国,也是花之国。
生:不可以,那就变成是主要写荷兰的花了。
师小结:对!你们看,同样是这几个内容,最想说什么,就是需要强调的,就需要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语言训练点,两个目的:
1、总起句概括全文的训练。
2、并列的几个内容,最想强调的放在后面。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耐心而巧妙地引领、唤醒,开启学生的心门,开放学生的思维。](二)、品味,诗情在哪里
师:题目中“田园”一词,你们懂吗? “诗情”呢?
师:所以好多同学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能读出课文的“田园”里的东西,发现不了“诗情”。猜猜看,“诗情”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谈理解。
师:你们说的有点接近。“诗情”,就是像诗歌一样的美好,充满美好的意境。有一词语叫“诗情画意”,像诗和画一样有着美好的意境。
第二自然段
1、现在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主要写了什么?
2、你能读出“诗情”来吗?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诗情”。
生:绿意盎然的村野乡间,是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
3、你见过郁金香吗?什么样?
生: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叶子很绿。
4、而且大片大片的,看上去有什么感受?(太美了)谁再读一读?
5、渲染:“极目远眺,碧绿如丝绸般的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郁金香和绿色的大草原在一起,那该是什么景象啊!还有呢?还有黑白两色的奶牛在来回地走动。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奶牛在吃草„„我看到旅客天地间很广阔,颜色很鲜艳„„
6、如果你是作家,你会„„如果你是歌唱家,你会„„如果你是诗人,你会„„
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感受就是“诗情”啊!你感受到了吗?课文中还有吗?
继续交流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牛”的句子。
7、渲染:同学们,蓝天、碧草、郁金香,吃草的牛、思考的牛、顽皮的牛、仪态端庄的牛,真是如诗如画呀,这就是“诗情画意”。美美读一读,读出你心中的“诗情”!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田园”易找,“诗情”难寻。学生读了课文,对“田园”的理解很快把握住了,就是指的牧场,指的草原上的水、草、花、牛、马等等。但是,“诗情”是什么?“诗情”在哪里?这是学生需要感悟的,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引导学生想象美景,引导学生感受牛的生活,感受牛的自由和幸福,感受牛与花草的和谐,这和谐的环境不就是一幅画吗?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学生在读中想象,再读中回味,在想象中读,在回味中读,诗情画意入目入心。](三)、如果,你是一匹骏马
1、同学们,假如你是一匹骏马,你最希望得到什么?(生自由发言)
2、当这些要求和愿望都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3、荷兰的骏马骠悍强壮,它所希望得到的,也都应有尽有。谁来读读,读出骏马的生活的自由。
生读
4、第一句怎么读啊?那一条条运河在骏马的眼里是什么? 学生练习读。
5、“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呀,什么样的心情?(自豪,满足。)
7、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不走进骏马的内心,就感受不到骏马的自豪与自在,不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就感受不到作者的别具匠心。而这需要学生移情体验。“你是骏马,你希望得到什么?”“都满足你,你是什么心情?”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骏马在这里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与满足、自由与自豪!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课文,课文的语言就自然成了学生的语言。](四)、感悟,“忙”与“静”的和谐
1、傍晚的牧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静)
2、你读出了“静”,哪儿写出了“静”呢?
(1)、有汽笛声应该不“静”呀,怎么能说“静”呢?(2)、师范读,强调 “偶尔”、“寂静”
(3)、生:因为很静才能听到远处偶尔传来的汽笛声。(4)、学生有感情地读
3、交流:“忙”。
(1)、“装满奶的船只舒缓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开往城市”,一边挤着一边运着。
(2)、“忙”最容易引起的时人们之间的喧闹,怎么还这么“静”呢?
(3)、忙而不乱,忙而有序,忙而有节奏!好样的!人的素质高,行为文明。这么美的环境,影响着这里的人;这里的人,创造着美的环境。
(4)、引读“当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一切又是那么安静。”
4、同学们,美好的第二天又来了。请大家再次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走进田园,感受诗情吧!
[设计意图:“忙”与“静”是一对矛盾,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静”,再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忙”,越是充分,矛盾越是尖锐,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越发强烈。学生在“不知”中引发出的是哲学思考。当这一矛盾最终解决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那是环境与人的深层次的探讨。环境影响着人,人创造着环境,而这样的感受不是口号的鼓吹,而是学生切身的感悟。]
(五)、总结
现在让我们回味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吧,我们知道,说荷兰是水之国,是因为--(碧绿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
说荷兰是花之国,是因为--
说荷兰是牧场之国是因为那里有---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说真正的荷兰应是--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个美丽的国度中畅游了一两天,天亮了我们就要回家了,想带点什么留作纪念呢?
(突出这里的特产的独有的特点。)【板书设计】
白天:自由
田园
傍晚:宁静
诗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夜晚:平静
第三篇:第7课时 因数和倍数
第7课时
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与指导学习相结合 学
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
1、乘
2、乘
3、乘
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教学反思:由于提前预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含义,引导学生自己生成新知,效果好。个别学生对“倍”认识模糊,需要辅导。
第四篇:《中庸》第7课时教案
《中庸》第七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中庸》第七章P9: 子日: 人皆曰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2),而莫之知避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七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理解本节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4、背诵《中庸》第七章。【教学重点】
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熟读成诵。【教学难点】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深刻领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并对知识学以致用。【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诵读训练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中庸》第七课。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幻灯出示,带拼音读)
2、教师范读。
3、正音:皆、予、知、驱、纳、诸、罟、擭、陷、阱、避、期、守。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师生合作读。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七章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整体认知
1、读了文句,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四、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1)予:我。
(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理解。
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
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幻灯出示)
五、深化拓展,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四人小组讨论 :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六、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聪明的人,积极适应现状,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心存妄想,甚至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同学们,能做到吗?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八、强化记忆,熟读成诵
1、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2、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九、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中庸》第七章 做人切忌 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五篇:第7课时教学设计
主题班会——心 中 有 他 人
时间:2012年2月22 课时:7
一、活动目的:
1、为了推动校训“做有责任感的人”的活动深入开展,特举办本次主题班会。
2、通过本次活动,对学生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培养学生在迈向新世纪的征程中,具有一份责任感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歌曲《为了谁》VCD一片(祖海原唱 画面应是军民98年抗洪的宏大壮观场景)。
2、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魏明芝上城里寻找失学儿童的经过)的片断。
3、数则有关的故事。
4、选定一名主持人
三、活动过程:
1、播放祖海原唱的《为了谁》VCD片 主持人:(旁白)这首歌旋律优美、感人肺腑,歌颂了抗洪军民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感激之声。大家看,画面上那一幅幅抢险救灾的镜头,正是当代最可爱的人闪光之处--为他人负责。
主持人:为他人负责,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社会需要它,人民需要它,我们的民族更不能缺少它。
2、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断 主持人:(旁白)魏明芝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办代课教师,她完全可以不管不理学生失学这件事,但她却毅然担起了“对他人(学生)负责”的重担,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成为了一个人敬人爱的富有责任感的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3、小品表演
主持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也是各色各样的:有极富责任感的人,也不乏毫无责任感的人。远的不说,在我们身边不就有 一 些 这 样的人吗?请看--(学生小品表演)
学生1:节假日 在家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玩游戏不下岗;校训校规滚边去,作业还是雇人赶。(手握鼠标,神情自得,眼盯屏幕,口中念念有词,如:哇塞、打、杀、真臭等等)。学生2:(平日早读前,在教室,一进门就喊)张三,作业做完了没有?拿来给我抄一下!什么?学校规定管屁用,听老子的不怕!不行,你欠揍是不是?(冲到张三面前抢作业 威胁道)下次给我学乖点,不然的话…… 学生3:(放学路上 在网吧门前)“李四,我们进去玩玩!”“OK!”“玩一出《魂斗罗》怎么样?”好极了。“(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瞬间,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糟了,快一点半了。“"别急,玩完了再走!”“不行!老师会发现的。”“哎呀,看你急的,我们不会生病吗?叫个人请假不就得了吗?”……
4、学生讨论:看了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5、名人故事,升华情感
主持人:刚才几位同学发言很精彩,有理有据能服人。如果我们纵观历史,就不难发现那些留芳千古的名人,无不是对他人极端负责的人。就拿《语文》书上学过的故事来说吧,就足以让大家称羡: 学生8:《白求恩的故事》大家一定还有很深的印象。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抗日战争。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常常连续手术十五六个小时不休息;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从羸弱的身躯中输血300CC不犹豫;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用嘴吸毒,后来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其事迹感天动地泣鬼神。他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是对他人负责的最典范的事例,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学生9:《鲁迅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在共产党员的心目中却是最可信任的人。方志敏烈士生前,曾在狱中写出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对后人有巨大影响的遗著,就是通过鲁迅转交给党中央的。这不是对他人负责的最生动的教材吗? 学生10:《哈尔威船长的故事》最具感染力。为了救活全船乘客,他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这一切都源于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好样的船长,壮丽的人生。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勇于对他人负责的人树碑立传。
6、我们应该怎样做
主持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身边是否也有对他人极端负责的人呢?
学生11:有,而且很多!大家难道没有看到天天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牺牲了大量时间教我们学做人,学本领。今天,我们举行的《心中有他人》的主题班会,就是要学做人--学做有责任感的人。
学生12:我们的家长,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学业,承担了本该我们自己完成的许多家务。
学生13:我们的班干部,还有很多很多普通同学,为了我们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主动帮助大家。虽然所做的事情不大,但大家还是很感激的。学生14:我们的门卫张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对他人负责的人。过去门卫从来也没有把信件及时送到每个同学手中,结果信件丢了不少,大家怨声载道。可如今不一样了,老张总是及时地把信件送到各个班级。同学们不但能及时收到信件,而且从未丢失。这也是对他人负责的典型。主持人:(总结)刚才大家的精彩发言,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可见,不论名人还是凡人,也不论古今还是中外,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对他人负责的行为随处可见。我们是跨世纪的少年,我们是未来的栋梁,做有责任感的人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追求。让我们对大家说,让我们对新世纪说: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敢于对他人负责。全体学生: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敢于对他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