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课堂文献综述
摘要: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景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研究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调查,试图在此基础上获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现状。并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提出思考和建议。
二、正文
一、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回顾
(一)、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历史、现状
“有效课堂提问”作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刚刚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同时受到一线教师及有关学者的重视。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在该领域做出了探索性的研究,一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与不足。
(二)、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状况研究
有效课堂提问状况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提问的数量和问题的类型两个方面着手, 还未见理想的有效课堂提问观察分析工具。
顾泠沅曾撰文指出: 高密度提问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74.13%), 推理性问题次之(21.0%), 强调知识覆盖面,但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提问后基本没有
停顿(86.7%),不利学生思考。课堂提问以低层次问题尤其是记忆性问题为主, 提问技巧比较单一。全莉娟在《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中指出, 课堂中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 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 综合类、评价类问题微乎其微。这些状况表明课堂提问有效程度较低, 有些提问根本就无效。2.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研究
很多研究中都写到提问必须具有情境性、明确性、诱导性、逻辑层次性、时效性、整体性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不能无目的地提问,更不可提一些与本课无关的问题,特别是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诱导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问要选择在知识的连接点上,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伸长点”上有序展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到巧妙提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同时提问要讲求实际效果和面向全体学生。3.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目前的很多关于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都涉及到策略的研究。研究的基本内容都是从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等。通过对数十篇期刊的学者的观点的分析,他们的基本观点一致,提出了有关课堂提问的方式的具体策略——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与梯度。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提问内容要目标明确,语言简明精准、新颖有趣。根据问题难易程度选择提问对象,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好、中、差都兼顾到,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控制发问时机,激活学生深度思维。
二、研究方法的分析
课例研究法,即在学校中开展对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从一定意义上讲,课例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教学理论与课堂生活的纽带与桥梁。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对我国课堂有效提问的评述及反思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关注有效课堂提问课题起, 步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发文数量的显著增长,近十年该领域研究逐步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具体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基本确立
了有效课堂提问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完善备课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技能、检验教学效果都有重要作用。第二, 初步构建起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体系。第三,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对已取得研究成果的运用, 可以科学指导教学实践, 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让课堂提问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第四,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同时,近十年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 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学者参与度低。数据统计显示研究成果总量虽有增长但远不及发展成
熟的领域。第二,近十年来对于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集中在教师课堂提问的探讨上, 而对于学生如何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则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第三, 研究方法多样化水平低。“有效课堂提问”是一个来源课堂教学实践的课题, 需要多贴近真实课堂, 注重采用实证方法研究, 而通过统计数据可知近十年我国的研究绝大部分还局限在思辨研究, 这必将会阻碍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削弱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四:对小学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展望
倡导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合作研究;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建立起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根据现实教学情况, 依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依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 依据不同学科自身属性的特征, 充分做到“因材制标”;改进研究方法, 进行必要的实证研究或定量研究。
三、总结
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个人认为既然要有教师的高质量提问,那么教师的就要储备丰富的知识才具备有效提问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呢?首先是学科类知识,就是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知识;二是条件性知识,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是关于教与学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职前教育中师范教育课程比率偏低(5%—6%,美国为25%),在职训练系统性不够,被动受训,敷衍应付者大有人在。三是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四是一般文化知识,指教师需要具备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广博的文化知识。
四、【参考文献】
[1]、黄德俊,江苏,把握原则·讲究策略·有效提问[J],《新课程·下旬》2011年9月28日;
[2]、徐兆宇,江苏,刍议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学生之友小学版》,第7期;
[3]、张丽娟,甘肃,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新课程·中旬》,2011年7月8日;
[4]、王方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何谓有效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第7期;
[5]、张达,山东,浅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J],《中旬英语之友》下旬刊;
[6]、全庆楼,江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数学大世界》2010年6月;
[7]、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第二篇:03“高效课堂”实施方案(文献)
关山初级中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为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为矫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课堂”,特制定此关山初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施“高效课堂”,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阶段安排 1、2011年12月——2012年4月 宣传动员学习2、2012年5月—— 2012年7月 探索及初步实施 3、2012年9月始总结提高,全面实施
三、实施内容和策略
1.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否则,谈不上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1)备内容 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范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例子,不受教材约束,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与课本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
(2)备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
(3)备训练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下发导学案,教师必须先做,要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具体策略:抓实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完善集体备课常规,教研组内交流讨论,在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达到共识。由学校教导处督查,真正将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
2.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
(1)提高教学内容的高效性。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高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学交往的高效性。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彻底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5)提高教学手段的高效性。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讲求使用效益。
(6)提高问题设计的高效性。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问题,通过有效的问题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7)抓好课堂教学关键环节。
<1>坚持备教一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三变”、“五让”,即: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智能并重。课堂上能让学生问的让学生问;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时间不少于20分钟。
<2>课堂教学要贯彻“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框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预习、发现问题→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解难释疑、拓展提升→达标测评、归纳总结
教师的作用: 设景激趣→展示目标→答疑解惑→点拨示范→精讲深化→迁移检测
学生的任务:
自学教材→讨论质疑→操作练习→归纳总结→迁移创新
<3>精讲多练,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做到精讲、互动。
<4>强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意识,提高目标达成度。
<5>教师上课要严格执行提前到教室的规定,不得坐讲和拖堂,不得外出和接听电话,原则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复习课除外)。
<6>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提倡作业分层布置,各科教师要适中安排学生的作业量。
具体策略:
创新教研课。本学期逐渐实践积累经验,下学期原则上的一人一节教研课,以“高效课堂”为主题,拉开过程,展示成果,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落实教学反思。每学期期末老师将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的案例与反思写成期末教学工作总结,下学期学校组织展览、交流。
3.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既要切实杜绝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防止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要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有练教师必先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提高训练效度。
具体策略:
抓实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认真考核、认真教研六个环节的查评工作,将教导处和校教研室抽查及年级组组内自查结合起来。
4.提高课后辅导的高效性。
课后辅导要突出一个“勤”字,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补差的落实到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辅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教学辅导。在注重学生知识辅导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辅导,补“差”先补“心”,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习惯,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具体策略: 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针对学困生的薄弱点,加强辅导,促其不断进步。挖掘苗子,培养尖子,以好带差。
5.提高教学评价的高效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鼓励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
具体策略:
各班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高效的手段,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充分体
现发展性,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班级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
学校将建立各学科全面调研和重点学科调研相结合的常规调研制度,真正切实、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老师,促进教师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四、实施要求
1、各年级组和教师根据本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有效教学专题研究,广泛学习,统一思想,加深对实施高效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教学常规考核的力度。根据区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育督导的重点内容,大力加强常规管理考核,坚持月检查考核制度,严格考核,与奖励挂钩,认真向教师反馈考核情况,促进整改提高。
3、教研组内各备课组之间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及活动方案,进一步优化高效课堂教学管理的水准。
新课改(高效课堂)动员宣传材料
首先我先给同学们提几个问题:老师填鸭式一味的讲,在课堂上要求大家怎么做大家就怎么做,你愿意被动接受吗?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除了老师讲的所谓正确答案有没有过自己不同的想法?有问题时是否请教老师或主动和同学讨论交流?你觉得以前的教学模式能品尝到成功或学习的快乐吗?想没想过你们本来就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原本就是一个引路人?
我想,对这些问题的回答,80℅的同学都是相同的答案:被动接受就不用自己思考;老师一般把正确答案都告诉大家了,照抄照记就行;也不清楚自己那些知识会了那些不会,到考试才知道不会答的很多,老师讲评时会讲的;从小学开始基本就是在老师的严厉要求下、灌输下学习的,没有什么快乐不快乐的感觉;从来就没有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才是“家长”,安排你怎么做就怎么做。
看起来同学们对以前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很不满意,导致了大家中有不少同学厌学甚至逃学。学校和老师也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教学上老师很努力很辛苦,一堂一堂的讲,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不见提高多少啊?自从学校派人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考察学习后,恍然大悟:我们把课堂的主人本末倒置了,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压抑了侵夺了,把初中学生本来很强的求知欲磨灭没有了。
现在,学校本着学习的态度,以坚定的信念来倡导推行“高效课堂”,其根本目的就是归还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归还学生在班级学习及管理的主人翁地位,老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不过大家要正确理解这个根本目的:归还话语权,并不是在课堂随意谈笑,而是说在老师的引导下来讨论交流和学习相关的话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踊跃的自由的发言;确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也不是以主人的身份想干啥就干啥,而是要树立班集体荣誉感、小组荣誉感,学生来管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同时每个同学要学会服从管理和安排。
有必要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叫“高效课堂”。简单的说,就是追求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上发挥出更高的教学效率,换而言之,就是让每个同学在40分钟内多思考问题,多交流问题,多解决问题,多学到知识,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起来,活起来。
那么同学们想想,大家在课堂上都多思考问题,多交流问题,多解决问题,老师干什么呢?老师指给大家指明一节课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具体任务,给大家摆出一些有利于学到知识的一些问题,当然也会对难一点的问题给大家以点拨提示,就是一个大家学习的引路人。这样,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少了,引导多了,课堂上的主要时间空间留给了大家,同学们该如何利用呢?我认为大家应在以下几点做好:
1、老师敢于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同学,同学们就要懂得这是老师对大家的尊重,大家也
要尊重老师,和老师打好配合仗,一旦问题提出,大家要积极认真的思考,在小组长带领下多参与交流讨论,保证每个问题小组内每个同学都能解决。
2、举手发言不要畏缩,只要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得出了结论,就要认为是对的,就要勇于站起来阐述,你不站起来说别人始终不了解你的看法观点,保证自己每节课至少举一次手来回答问题。
3、老师在课前一般会布置预习,小组长能否利用一点时间查看一下本组同学的预习情况,把组内不会的问题搜集一下提前写在后黑板上?黑板我们不让发挥学习的辅助作用要它干什么?每个小组都把不会的问题知识写在黑板上,不但各小组可以看到思考,老师来上课也一下清楚这节课该帮助同学解决哪些知识点哪些问题。这三个要求对同学们来说不多也不难做到吧?是很轻易就能做得很好的事情,而且一切都是为同学们学习的进步和发展,何乐而不为呢?我要说的是,这三点做到了,你就是一个很棒很优秀的中学生,因为你在学习上懂得了思考,敢学,会学。
前边还说到学生管理学生的话题。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再叫老师花不少时间管大家的纪律等,大家认为值得浪费这些时间吗?不光是在课堂上,比如打扫卫生、上操、住宿等等,同学们都是有自尊心的中学生,谁明知自己做得不对不好还不愿服从管理不愿改正的?谁不知道把个人的优秀面多表现展示给别人多让别人肯定赞赏?那么,我相信同学们都会积极表现出自己的自觉性,那些该是我们中学生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个人管好个人,小组管好小组,整个班级能不好吗?另外班级的许多事情不一定非得班主任插手,班委会成员集全班同学的智慧和力量不能制定出班级在各方面一周的管理目标?小组呢?同学个人难道不能每天起床给自己在习惯方面列出个保证书,比如今天保证每节课不瞌睡,保证今天上课举一次手发言,保证完成各科作业,保证不乱扔垃圾,保证在家或在宿舍按时作息等,不必过多过大,三四条就行,贵在坚持,一天坚持到底了,就是成功,就是胜利!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学校的办学宗旨,那么作为校园的主人翁——学生,更应该为“一切为了自己发展,为了发展自己的一切”而努力。让我们师生携起手,只为学生的未来,共同打造我校的“高效课堂”,使同学们能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成为家庭、国家的栋梁之才!
关山初级中学
2012-03
第三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的文献综
述
姓名:路野
学号:13
班级:数学12.2
一、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识和能力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试想一下: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二、正文
1、用“爱心”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露珠是可爱的、美丽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生,就如同对待露珠一样需要教师百倍地加以呵护。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敏感而易受伤的心灵,做好他们转变途中的护卫者和导航灯,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情绪,学生对你就会望而生畏,在噤若寒蝉的同时,向你关上了心灵的大门,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你能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和关爱,他们心灵的“高山回音”是会令你满意的。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感。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如迎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在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自尊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如果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怯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感情基础。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创设悬疑的教学方法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索即成积极性。所以,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析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激发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提出多个任意的多位数,老师对这些数进行判断能被几整除,然后让学生用笔算一下老师的判断结果是否完全正确。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既惊讶又神秘有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要求懂得其中的奥秘。这样在教学中充分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渴望解疑析疑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设游戏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把学生们喜爱的游戏、竞赛活动引入数学教学之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采用听音乐、巧对数的形式,创设愉悦的数学氛围,通过游戏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回顾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5、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有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获得成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数学信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和“善于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布鲁纳说,当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积极性,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文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情感教育》58-61页
2、徐光兴:《儿童游戏与心理辅导》。上海出版社,2005年6月版
3、《寓教于趣,寓学于乐》【文献号】1-768现代中小学教育【原刊地名】长春【原刊期号】200001
4、贺桂红《浅谈启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第四篇:国内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教学方法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 前言
影响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维的,其中教学方法是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问题日益凸现。为了确保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更好的解决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及其发展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已有很多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而本文主要对现有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资料文献进行分析,了解现有研究主要从哪些方面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笔者试图总结现有研究的成果,并相应的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为今后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我国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现状
教学质量主要由“老师—教—学生”这三个方面构成,并以“教”为中心。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那就必须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一些研究改革。
自进人90年代以来,我国对教学方法研究的成果更是明显增多。出现了各种不同角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许多论者多从不同的方法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马玉龙、喻成成就对教师如何讲好课从互动教学、启发教学、语言运用技巧这三方面进行介绍如何更好的实行教学[1],把这三种方法放在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中都是有利的;王晓军在把握了教师和学生两个课题主体上,充分分析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特点的,探讨了教师教学的一些新方法[2],提高了一堂课的质量,也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当然,也有学者介绍国外关于教学方法分类研究的新成果。如刘华的《谈香港课堂教学方法之借鉴》这篇文章中,首先回顾了香港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然后又阐明了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3],为现有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汤婧、姚利民则介绍了国外几种教学方法,并说明了它们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启示[4]。最我国的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许多教学论教材也开始对其分析,这方面的成果在现在有很多。如鲍德全老师,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为中学化学老师在新课改下如何组织课堂、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见解[5],类似的文章还有倪文华的《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6];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经验总结思考,分析了几张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对整个教学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上,许多学者就教学方法的合目的性与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杜慧慧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经验为我们呈现了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7],类似的还有孙淑珍提出了多媒体、课堂讨论、课下实践这三种方法以提高学习质量的观点[8];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及选用,有论者从改革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顾沛就提出了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观点,深刻剖析了研究性教学在概念、特点以及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9],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这是很有时代意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和创新性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对于广大社会来说,学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为更好的传承教学方法在这里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科学、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学和科研影响的问题应该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师的关注。
三、总结:
(一)看到的现教学方法研究不足之处
1.教学方法的界定不规范,不明确。
纵观现有的研究,对于教学方法的定义明显存在不规范,不明确的问题。就国外研究来说就有三种代表性的定义:休金娜认为“教学方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10],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达尼洛夫等人认为“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师领导的学生的工作方式”[11],犯了“定义过窄”和“属种颠倒”的错误;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活动的途径与办法”[12],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2.教学方法的分类标准混乱。
虽然有许多人主张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但由于教学方法本身的复杂性,所提出的分类依据也各种各样,会有很多的学者认为由于各个的看问题的角度不
同,出现各种各样的方法分类也就不足为怪。但是,站在理解和学习的角度,避免各种教学方法不一,笔者认为教育方法的分类必须还得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3.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从搜集的文献中很容易看出,现在我国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方法都是使用经验总结法,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方法主观性太强,权威性不够,可信度不高。
4.提出的一些改进策略实践性不强。
大多数学者提出的改进策略都是太多雷同的、范围很广的方法,这些策略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运用到实际中又显得难于下手,太过于空洞,实践意义不大,可用价值不高。
(二)启示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方法的的发展,一方面要求广大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为指导,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体会、感受、探索和和创新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
2.在研究内容上,《国家中长期教育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规定要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
根据这条规定很容易看出我国现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很有限,研究者可以适当的向这方面转,为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科学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3.现有研究写作风格大多是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理论性太强,显得枯燥乏味。
笔者认为,对以后的论文,应该多加一些教学案例,说明具体做法,或者附带教学视频,化抽象为具象,真正务实得说明自己的观点和具体实施措施。增强其可操作性和内容丰富性。
4.从研究视觉上:笔者认为,后来的研究者眼光要开阔长远一些,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结合实际,更好的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玉龙,喻成成.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新课程(教研)[J],2010(07)
[2]王晓军.课堂教学方法初探,时代人物[J],2008(04)
[3]刘华.谈香港课堂教学方法之借鉴,现代企业教育[J],2009(08)
[4]汤婧,姚利民.国外课堂教学方法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启示,大家[J],2011(08)
[5]鲍德全.对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见解,学周刊[J],2011(11)
[6]倪文华.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新课程[J],2011(09)
[7]杜杜慧慧.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出国与就业[J],2011(19)
[8]孙淑珍.浅谈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方法,华章[J],2010(06)
[9]汤婧,姚利民.国外课堂教学方法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启示,大家[J],2011(08)
[10]休金娜.中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1]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教学论[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91.[12]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第五篇:小学英语语法文献综述
浅谈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综述
教师教育学院 小教08英语 周青 指导老师:胡锋吉
【摘要】现在很多人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小学英语教学只有一条原则,就是培养兴趣,语法不要碰或者少碰。甚至很多老师也“谈语法教学而色变”,他们认为小学阶段只要学生能够套用课本句型进行交际就算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语法不用再教了,进行语法教学就意味着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
【关键字】语法 小学英语教学 综述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一直都被英语教师忽视的一个环节,认为学生只要能交际就可以。但在教学中也不难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法错误。如:I am girl.He like singing.She mother is a doctor等。这些不和谐因子的出现干扰了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阻碍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的语法知识,例如名词单复数、4个基本的时态、句子的种类,等等。这么多的语法知识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梳理,学生就无法正确地使用语言,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变成了空谈。如果说学习英语是在建构语言大厦,积累词句是添砖加瓦,知晓文化是装潢设计,了解语法就是搭骨建架。学习语法到底重不重要?如何将枯燥的语法变得生动活泼,便于学生学习?„„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1、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掌握语法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标》中提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特点是要改变传统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并积极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但如果只注重语言的交际能力,而不关注语言中语法规律的学习,那么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必将是空中楼阁。所以刘道义指出,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排斥交际型语言训练,并且在任务型教学中如果完全不搞语言操练,不教语法,那英语教学势必会出现困难,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早期在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浸 入式教学表明,如果不关注语言形式不教语法,那么学生就不能充分掌握某些语法特征。
[1]
2、从小学英语现状看,掌握语法是学生所必须的
彭青青结合了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之后指出,我国小学生的母语水平与英语水平相去甚远,学生在课外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说英语,即使在课堂上这种机会也很有限。因为班级容量实在是太大了,五六十个人的班级比比皆是。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仍然淡化语法甚至不教语法,学生又怎么能学得会学得好呢?[2]而邱岚在分析研究近70余节英语课之后也指出,制约当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最根本因素就是对语言规律教学的忽视。教师对语言规律,特别是语法规律的传授不知道如何把握,回避这些规律给学生牢固地掌握语言,正确地使用语言带来了极大障碍。
3、从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来看,学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
邱岚指出,我国小学英语教材中大量存在语法知识点,根据语法按功能进行如下分类:表达存在,表达情感(喜好),表达数量,表达时间,询问信息等。很明显,教师如若能通过研讨教材,梳理出其中的规律,较好地把握语法教学的量和度,适当运用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是能促进英语学习的。(这里不是该有个引用)
学生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英语,只有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才能事半功倍,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增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准确性。[3]
小结:从上述学者的观点中,我可以看出语法教学对于小学生掌握外语是非常有必要的。语言的规律有助于他们能够准确灵活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互动,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二、学习的理论基础
1、语言学理论
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learning)获得的,而是通过习得(acquisition)后获得的。每个人生来具备学习语言的潜能,只能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利用语境来让学生灵活运用规律表达意义,就会将语言规律内化形成语言,继而会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此,想要提高语言教学质量不仅在“教”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学习用习得语言的策略上想办法。可以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信息输入,使学生在自然、丰富 2 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邱岚也指出语法知识作为语言学习的框架应该在语言习得的环境中有所提高,语言环境也必须注重语法知识的积累和提高。[3]
2、教育学相关理论
《新课标》提倡任务型教学,而所谓任务型教学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7] 邱岚指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和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老师的表扬,不怕犯错,很少有害羞情感。任务型教学正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去完成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实现自我价值。[3]
3、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赵南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指出学习的积极态度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维,并从中培养起学习兴趣。自进入小学后,学习就成为具体运算阶段学习者的主导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学习在各方面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影响儿童成功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儿童的学习能力。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这些积极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责任心、创造力以及人格魅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儿童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英语学习能力也成了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儿童语法教学的认知心理学策略研究都是建立在以快乐、积极为宗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英语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儿童的天性是活泼的、好动的、思维也是分散式的。这就对英语教师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应用手段及教学途径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脱离了这一前提,忽视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任何再“理想化”的教学方法都会流于形式。[8]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影响力颇大。其核心的观点是: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教学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他主张学习者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他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设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内在驱动性的学习等。
小结:相关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阐述语法的教学作了铺垫。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
[9]的,他们容易接受一些新鲜的、有趣味性的东西。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自主的学习,最终能将知识内化,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原则与方法
1、语法教学的原则
①引导适当的原则。
教师在讲解语言规律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邱岚指出,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语法知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才能保证孩子运用的正确性,而且往往把孩子犯的语言错误归因于讲得不够。其实,学英语就像学游泳和驾车一样,太多的理论解释反而适得其反,最关键的就是实践、实际、再实践。而且,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这方面的能力比不上成人,在涉及语言规律的解释时更应该特别注意适当引导。要根据规律与意义的联系,设计交际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同时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本能和天性。[3] ②显性和隐形相结合的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外国教育家指出“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但邱岚认为,显性与隐形语法教学各有优势,两者并不矛盾。使用隐性语法教学避免学生陷入满堂灌的局面,减少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做游戏、任务型教学法等等。但隐性语法教学与显性语法教学相结合,则可以使学生有意识的学习语法知识的同时在语言运用中内化语言结构,从而习得语言。【3】
③ 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或语言
[4] 4 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5]
2、语法教学的方法
对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个归纳。① 视觉感知,使语法概念生动化、形象化
俞林指出,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 对他们来说, 由眼睛带来的体会是印象最深刻、最容易理解的。让语法呈现形象化、直观化, 在形象感知中逐步体验语法规则。由视觉感知带来形象思维, 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图画法、表格法、简笔画就属于这一范畴。这类方法适合教学名词复数形式;There are be句型;过去时和比较级。[6]
② 自编童谣、歌曲,学习语法规律
邱岚指出,依据针对性原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各异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特点,三、四年级学生多采用韵诗诵读来学习巩固语法规律,效果较好,既体会语言的美感,也能使学生对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形成兴趣,引起重视,在反复朗读中加深记忆,从而掌握语法规律。在节奏鲜明,富于韵律感的歌谣中学习语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③ 运用任务型教学,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邱岚改提出,传统的外语教学过多强调语言,忽略语言功能,往往把语言形式从语境和情境中脱离出来。这样的话,即使学生学习了语言形式,掌握了语言规律,在实际情境中也不会运用。所以,语法规律的学习过程应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及认知特点,使用真实的任务,帮助学生采用真实的方式或应用所学语言,帮助他们意识到所学只是的相关规律及意义。[3] ④ TPR活动教学法使机械的语法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活动教学法,能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邱岚指出,在此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因此,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必须化抽象为具体,把某一知识点具体为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活动,这样才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 小结:总的来说,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交际服务的。枯燥、单调的语法学习会使的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如果只注重语言的交际能力,而忽视语言规律的学习,那学习英语之路必将不会走远。很多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学习风格来区分:学习者通常为视觉、听觉、触觉三种主要类型以及其中两种或三种混合型。教师只有设计丰宫多样的教学活动,并将多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教学的实效。
三、结论
综合以上的资料,我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实行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从我们现在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和我们的教学对象上来分析,英语的语法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之间存在有着个体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教师对语法知识点的轻视。所以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法的意识,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多种不同的方法策略,从听、说、读、写强化语法知识点最终将其内化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道义.基础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彭青青.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10年第07期 [3]邱岚.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E].华中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 48一50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 王昉.隐性语法教学和显性语法教学在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效果对比[J].中国校外教学理论,2009年第五期
[6]俞林.浅谈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8月
[7] 禹明.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析[M]35页.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赵南.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法研究[M].教育探索,2009年第三期 [9]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14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