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故事教学 活动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上一篇: 如何让幼儿园小班数学...下一篇: 幼儿教育中避免体罚的...发布者: 谢惠芬
摘要:
故事中所展现的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连贯性,符合孩子具体形象的思维发展特点,能够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和互动。但就目前幼儿园故事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造成幼儿对故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成效不大。为此我提出了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以儿童语言经验为基本设计的出发点,保证设计出的活动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需要,能使设计的活动对儿童语言发展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故事、教学、语言、活动
正文:
儿童故事是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故事教学也便成了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开展故事教学活动前,要认真探讨故事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而作为中班幼儿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他们热切想知道外面世界有多精彩的时间,探索的欲望不多的膨胀。同时3至5岁的幼儿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第二个变质期,使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谓的童言无忌在4至5岁幼儿身上出现的更为明显,在他们心理想到什么便说出来,根本不会考虑后果,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关键期,要抓紧对孩子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语言发展中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所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其实幼儿故事就是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出来,并适合幼儿读、听、讲,以叙述事件为主的情节生动的文学体裁。可在目前的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仍存在一些需改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如何做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目前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不实际。
有的教师在制定的教学目标时只是为了单纯讲故事,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与幼儿的身体、感知等的发展相结合;有的只注重道德教育的目的,而忽视通过故事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有的片面地注重通过故事教学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忽视通过故事培养幼儿理解、想象和创新的能力等。如故事《驴小弟变石头》中,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绘本内涵,体会故事人物的情感,激发对父母的爱。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没有引导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思考,带着疑惑去听故事。
﹙二﹚老师主动地教,孩子被动地学,重单向传输,少互动交流。目前大部分老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或者其他原因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老师讲故事,孩子安静地听故事,听完后老师提出问题,孩子回答问题,本来有趣生动的一堂故事课,就这样变得枯燥乏味,老师代替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孩子很被动地听了故事,在故事《树荫》中,本来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感知光和影子的关系,引起探索兴趣。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片面让幼儿听课,让幼儿根据自己设定的问题得出预想的答案。这样所预期的故事教学目标效果没达到,更别谈孩子的语言发展了。整个故事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导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而是活生生地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和语言表达权,很大程度制约了孩子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语言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重倾听复述,少判断想象。
孩子的参与过程的形式过于单一,可能很多老师认为语言活动就只是限制于语言领域,其实语言活动和其它领域如:音乐、美术、体育是想通的,只有把语言活动和其他领域相结合。才能让整个活动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孩子参与锻炼的机会就更多,更能够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四﹚教具准备不充分,缺乏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得不够充分,老师缺乏创新的概念,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听音乐、看图片,模式不变的教学活动设计,没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孩子学习的成效不大。
在故事《五彩石头路》中描述的场景是幼儿生活中极少接触到的环境,单单依靠图片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的,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也是停留在想象中。如果这节活动加入故事情景的导入,教师边讲故事边表演,引导幼儿想象《五彩的石头路》,延伸到用各种色彩给石头涂色,把幼儿的作品拼接成长长的彩色石头路。这样充分的让幼儿认识了“路”是怎样而来的,也让幼儿欣赏合作完成的石头路,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提高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准确地制定活动目标。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确定目标。
目标明确的教育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对儿童发展起直接促进作用的教育过程。首先要掌握儿童语言发展地规律,知道3至5年龄阶段的儿童他们语言发展水平到什么程度。了解本班儿童已有的语言经验,知道他们的发展需要。培养侧重倾听和表达的行为培养,或是欣赏文学作品、早期阅读的行为培养。
如中班主题故事活动《寻找夏天》如果不分析故事内容及其蕴含的意义,教师只把目标定为:能认真听故事,并能复述故事;体验扮演不同动物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乐趣。而不是引导幼儿认识了解夏天的特征,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观察夏天的景色和各种树叶﹑小草的变化,初步感知夏天。那么孩子只能单纯的学会讲故事,而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认识故事中的小青蛙在寻找什么,进而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没能为幼儿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2、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确定目标。
故事教学活动的进行次数可根据幼儿对故事的掌握情况而定,但每一次活动的目标应有所变化,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要求,并且应在各领域中渗透、在生活中渗透、在环境中渗透、在家庭中渗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故事教学所需达到的总目标。如中班故事《那是番茄吗》,以发展幼儿复述故事的能力为总目标,如果活动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活动的目标可以稍浅一些,通过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学习讲述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对话和短句。第二次活动的目标则要加深,要求幼儿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三部分记忆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对话,进而复述和表演故事。并且我们可以再美术活动中,绘画《那是番茄吗》,通过实体绘画为幼儿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同时与孩子一同制作番茄美食,从而延伸到生活中,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挑食。科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观察番茄和柿子﹑苹果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有目的地选择故事作品。
我认为,这是故事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好的故事作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作品选得好,故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才有了保证。选择作品时,既要考虑到作品的教育功能、熏陶功能,更要考虑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
1、根据作品的价值性选材。
传统的故事教学在作品选择上偏向于为道德与社会性教育服务,对故事自身的审美价值关注不多,幼儿的精神世界被塞满了太多的知识与道德,对其身心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好处。而优秀的幼儿故事作品总是富有诗性,有着蓬勃的艺术感和浓郁的儿童情趣,如歌一般动听,如画一般生动。如中班语言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即是诗与画的结合体,在柔和、静谧的月光下,一句“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提问,引出了小兔子和大兔子诗一般的对话,优美的意境和爱的表达淋漓尽致,极富吸引力,适合幼儿欣赏和模仿。
2、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材。
选择优秀故事作品时,还应关注幼儿的经验。如同在向我班幼儿展示《老鼠皮皮换名片》这一活动过程,虽然我设计了不少的名片来展示。但由于幼儿平时生活对名片接触的较少甚至没有。所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由此可见,幼儿的原有经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与情感的迁移。在故事的选择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如何选择故事情节发展奇妙,能激发幼儿欣赏和阅读兴趣的《彩虹色的花》《月亮做衣服》;也可以选择故事描写生动有趣,有较多重复句式的《三只蝴蝶》;还可以选择故事语言丰富、刻画人物情感细腻的《土豆娃娃》《猜猜我有多爱你》等。幼儿更容易与这样的作品共鸣,产生“愿说”和“想说”的心理需要,从而有助于推进教学进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地设计引导性问题。1﹑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探究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思维,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提问就是教师在学习内容与幼儿理解之间架设的桥梁,是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该如何巧用提问来促进幼儿深入地理解故事呢?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原有经验、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支持不同水平的幼儿学习理解故事。如对于中班幼儿提问时将“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怎么了?”一一这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直接提给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使他们经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就能回答,建立信心。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适度地追问,支持他们一步一步展开想象、分析,理解故事。然后,教师逐步加大提问的难度,将需要进行复杂思维加工的问题,提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如:“小鱼说;夏天在池塘里?为什么?”、“花蝴蝶说:夏天在漂亮的花丛中”,“太阳说:夏天在蓝蓝的天上”“夏天,到底在哪里呢?”这样教学帮助不同水平的幼儿联系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分析、推理,从而理解故事。
2﹑有层次性的提出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除了向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不同的问题外,还应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具有递进性和层次性的跟进问题,支持幼儿层层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如如《月亮姑娘做衣服》故事中,我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预设了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首先问:“你们觉得月亮姑娘能穿到漂亮的衣服吗?”引导幼儿结合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分析,得到幼儿的否定回答后教师再跟进提问:“为什么会穿不到?”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推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追问:“如果你是裁缝师,有没有能让月亮姑娘穿上衣服的办法?”启发幼儿不断地结合故事情节和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循序进、层层深入理解故事。
3﹑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应该摈弃以往的封闭式提问,如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好听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答案唯
一、不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问题,而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纬度思索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对于中班的幼儿,他们充分有能力自行组织语言简单表达。
在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我们反复思考:怎样提问才能促进幼儿观察,为他们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开放式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如“谁能说说这幅图?”、“小蝌蚪见到鸭妈妈?它会说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怎么找到的?”——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结合画面充分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说出画面大意。针对第一幅“小蝌蚪找鸭妈妈”的画面,幼儿就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有的说“你是我妈妈吗”:有的说“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故事的不断演变,幼儿知道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答案。能够让幼儿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内容思考。
这种开放式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大胆地表述,答案多种多样、精彩纷呈,促使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敢于思维、敢于想象,从不同角度理解和体验故事情感。
﹙四﹚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做好故事前的各项铺垫,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活动前做好环境布置、创设故事情境、出示道具、新奇的音乐等等,使孩子有亲身体验,耳目共睹的逼真感觉,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注意力,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我们根据故事设置一个情景,画了一个幅森林的画面作为故事背景,老师出场的时候戴上动物的头饰,在相关的背景音乐伴随下,讲出几句开场白,神秘地引出故事,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使整个故事的气氛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2、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更多样性。
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静态的故事转化为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动态画面,符合了孩子的年龄和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孩子学起来比较感兴趣而且容易接受。我们在向孩子具体讲述故事的时候,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让故事更加生动地呈现,引发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和帮助孩子理解作品内容,并引导幼儿思考讨论故事情节、人物和思想倾向。
3、鼓励幼儿积极参予,激发孩子的表演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利用环境场景的布置,鼓励孩子大胆上台参与角色表演,借助一些道具如:头饰、胸饰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等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形象来。老师也可以通过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因为在《夏天到了》这个故事中,出现较多动物们之间的对话,所以可以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是让孩子带上动物的头饰进行角色表演,扮演“小青蛙、青蛙妈妈、爸爸、蟋蟀﹑小鱼﹑花蝴蝶”等,故事对话的内容重复“夏天在„„”,通过故事的角色表演,简单的对话,亲身去体验整个故事的情节内容,加深了孩子对故事人物的认识和整个故事的理解,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表演能力更激发了孩子学习投身参予的积极性。
4、扩展想象与语言表达。
比如:寻找夏天,要求幼儿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告诉小青蛙“夏天是什么样的?”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夏天,这个活动请家长协助配合,带孩子参观一下公园,植物园等,以画画的形式结合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来。
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探究、表达大胆„„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故事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学习和思考的乐趣,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许多主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真正地理解故事。同时,还发展了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李晓格
2014年5月30日
参考文献:
[1] 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3] 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第二篇:幼儿园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幼儿园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提问是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关键,科学的提问能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艺术。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不难发现一些现象的存在: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幼儿了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有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有的问题思维空间不够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了幼儿学习的情感态度、思维发展和艺术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式。综观我们的课堂,教师的提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范围狭窄,目的性不强很多教师的提问常局限于活动内容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往往只是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内容。如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很多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直入故事内容,问幼儿“这是什么地方”“家里有谁。可能发生什么事”等,而很少跳出故事的具体内容,激发幼儿自身的经验,体验故事情节的精妙等。事实上,除了针对活动内容设计问题,提问还可以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引向教师认为有价值的地方,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还可以调整课堂氛围或推动活动的发展等。
2.提问的条理层次不清晰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幼儿的思维,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条理,幼儿的思维也会陷入混乱。如在故事《小熊让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后问幼儿“这是谁它长得怎么样”,接着开始讲述故事的开头部分,讲完之后又问“我带来了谁,小熊在路上遇到了谁,它是怎样叫小动物让路的。类似的提问教师事先没有精心设计与编它为什么要让小动物让路,小动物们给小熊让路了吗„„”排,活动时随口发问,意义相同的问题会在不同环节出现,问题之间也缺乏层次感,条理混乱,会对幼儿思维带来干扰。事实上,这种提问不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幼儿意图的基础之上,只能使幼儿或做出粗浅的、机械的回答,起不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3.给幼儿思考时间少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往往在心里已经有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活动中总期望提问后希望幼儿能够马上回答,有“聪明”的幼儿能够一语命中。若是遇到答非所问、不切题或者一时没人回答等情况时,教师要么打断或阻碍幼儿思考,批评幼儿不认真听,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应付结束这一问题。
教师过分注重正确答案,会让幼儿揣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等待教师最终自己作答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4.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由于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使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影响。
二、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应对的策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巧妙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主要技术之一,在幼儿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活动过程之中和活动结束时的提问都十分必要,合理科学的提问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正如拉瓦特里所说,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该在提问中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1.提问要目的明确有效的提问应指向明确,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究。帮助幼儿把握重点,拓展思维,从而达成教育目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原有基础、原有能力、教育活动的主题及目标,用一种精心策划的活动程序提问,使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处提问。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而对于教学环节而言,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提问上就要体现由此及彼,承上启下。如在小班语言活动《小老鼠摘果子》的环节中,教师边演示课件边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寻找答案:1小老鼠看见了果子时怎么想的2大象是怎么样来摘果子的3小猴子是怎么样来摘果子的4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办法来摘果子呢告诉大家好吗”2.提问内容要紧扣幼儿生活经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我们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已有知识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幼儿实际水平,使得幼儿无法回答,因为这样会让幼儿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这样的提问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
如在活动“消防员叔叔了不起”中,讨论了消防车上有什么之后,我用“消防车上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帮助消防员灭火,那么消防员叔叔自己要带东西吗”这一提问将讨论的重心自然地转移到消防员身上。再如在学习《相反国》的故事时,我用“在相反国里小熊发生了哪些事情”和“如果你是小熊,你以后打算怎么办”两个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小熊和小动物们的想法。启发幼儿进行换位思考。
3.提问要考虑幼儿年龄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是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根据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提问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虽然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但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经验、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正确估计幼儿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班级中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经常让他们回答有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让他们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对中等能力的幼儿。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提问起到了巩固教学效果。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便能回答的问题,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对幼儿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幼儿,要使每个幼儿都有回答的机会,如只限于提问少数幼儿而冷落大多数,那么就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幼儿,要耐心引导和启发,不能指责,对于积极回答的幼儿要给予鼓励,使教师提问和幼儿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提问时,教师还要注意表述的技巧,把握提问的一些基本规则,如问题中心要集中,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述清楚,语音、语调要突出问题的中心和重点等。
4.提问要多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提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它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有了一定的难度。幼儿需要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推理,从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从不同的“你认为接下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如果„„,那么„„”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关“你最喜欢这本书的哪一页”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针对“这幅画讲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时,幼儿可以从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及背景等角度进行观察和讲述。由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理解故事,而且要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育需要智慧,教学需要策略。课堂的提问是影响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应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在新一轮教改中,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提问的技巧,课堂上灵活地运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不断进步,新课程理念得到明显体现,譬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问题、动手活动机会比以前多了,也不乏精彩的课堂教学,令人赞赏。但是,仍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有意或无意)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传道、授业、解惑”,不注重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这种现象虽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所改观,但是,他的共性和普遍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年龄愈大的教师这种现象愈突出,地理位置愈偏远、学校规模愈小的学校问题愈严重。
2.过分重视人文性,在对作者的情感、课文的态度和价值观、审美教育方面讲得多,甚至分析很到位;而对语文的工具性比较轻视,淡化了基本的语言训练。表现的形式是:学生对文本朗读不足,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不够,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质疑问难少。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教师准备好的、标准的、“步调一致”的“参考答案”。因而,导致学生基础薄弱,只记住了一些已有定论的答案,分析问题的技能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接受新课程理念熏陶后,分组学习讨论、学生表演、比赛等活动形式常常能在课堂教学中见到,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这些活动大多属于花架子、走过场,一时热闹而已,不能与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学生的真正需求这些实质性东西相联系。
4.重视知识传授的结果,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对考试分数的追求上,只要学生能取得高分,不管这种教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广的。单调刻板的答案背诵、大题量作业练习这一方法得到了多数人的推崇。
5.教学形式单一,仅限于课堂教学一种形式。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综合性活动被当做“语文课”来上,这些“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也表现为不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是为对付考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实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好上述问题。
1.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维、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学生为本,放弃那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师长”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值得我们深刻领会,如能真正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科性质和地位作了明确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今天,重温这些话语,我们应该有所领悟,让学生会学习语文,能够运用语文是语文课教学的根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让语文课更像“语文”。
3.从备课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本质性改革。新课程语文教学观要求教师备课从学生自学开始,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把语文的文本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阅读、思考,找出疑点,发表见解。教学过程设计要由原来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机制。现在,让我们对备课做一个重新定位:教案只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结果,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预设,而组织教学时要因时而动,因人而异,避免按部就班,死板硬套。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教学活动能不能让所有学生都方便学、乐意学,教师将要呈现给学生的东西必须是经过精心选择、最适合学生接受的,起步是简单的和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的。这样的标准实际上更高,对教师备课要求更苛刻,不经过充分准备是难以上好本节课的。
4.优化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师是生命的“牧者”,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发动者和学习空间的创造者。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动态过程,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表演等,过去那种形式主义的教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或者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式获得实质性转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学生思维的火花飞扬四射,课堂教学顿时成为了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适应了学生的多边交往需要,为学生个体的发展、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在小组中得到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小组内优势互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这种形式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和指导,教师要尽可能做到“不见自我”,不越俎代庖。特别是起步阶段,教师必须从一点一滴手把手教导,让学生有兴趣、懂方法、忠诚交流、友谊合作,成熟后逐步提高质量和效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语文课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启发式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总原则和出发点。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随机应变是个人经验的积淀和素养高低的真实体现,是“有心人”劳动成果的最佳展示。如果说对语文课有什么统一要求的话,那就是“活”、“实”。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1)组织辨论会、朗诵会、新闻报道会、口头作文会、集锦会、非常6﹢1、快乐大本营、才艺展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快乐思考,主动思考,有效思考;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特点也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生成的新认识和看法会更多,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自编、自导课本剧。语文教材为了适应学生情感和认知的需要,常常编排一些有趣的内容,可以在进行课后练习时组织学生合作编排短剧,通过分角色表演以加深学生们的体验。对于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甘于对原文的简单再现,而是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能够设计出很多与剧情有关的道具、动作、神态、语言等,生动活泼的表演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3)设立课外阅读课。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除了组织学生认真学好课本知识外,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甚至广告、社区宣传栏等都可以成为他们阅读的对象。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或每周安排1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或开展读书展评活动,介绍自己读过的书的内容,谈读后的感想以及自己的评论,还可以回答同学的提问。这样学生读书时就比较认真,不仅读,而且能深入思考。学生的知识面、读写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升华。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师教了多少年语文都是新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将呈现一派生机机勃勃的景象,更新鲜的东西也有待我们学习和接受。
第四篇: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范文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目前农村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孙有生
一、办学目的、素质教育意识模糊,办学模式单一
尽管三令五申强调小学生不搞统考比赛,但实际情况是愈演愈烈,县与县间比中考、高考,乡与乡、校与校间就比小学考试,而且竞争相当大,落后者经济、名誉双双受损,评选各项优秀时受到排斥,胜利者恰恰相反,什么方面都受到抬举照顾。所以有的教师临到学生考试时比学生还紧张,就千方百计地弄虚作假:瞒报学籍、冒名顶替,甚至让学生装病装傻的都有,有门路的能提前打听到试卷内容……考试后造成许多教师心理失衡,消极怠工,还造成了教师间的分裂。而且,考试的内容历来都是以语文数学学科为主,教师对于其它方面做出的尝试和努力,几乎从没有机会获得认同。农村一些村小教师,每天授课量达五六节以上,不仅工作量大得吓人,同时生活压力也非常大,搞素质教育便始终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
二、开不齐课程,诸如健康、法制、音、体、美等课程便三上三不上,随意选择什么时间上,上多少和怎么上,使得这些对学生综合素质起关键作用的课程教学水平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课程表上虽排齐了课程,只是应付上头检查而已
三、农村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等问题导致农村大量学生纷纷向市里借读。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直接影响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在农村农民送子女上学,一般有比较强的目的性,即通过升入大学摆脱农业户口,找一个比较好的工作。而在目前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有关社会关系,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影响到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与其到时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上学早点去打工挣钱,这是一般农民的普遍心理。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极其巨大的情况下,农村教育的滑坡将直接导致农村整体人力资源状况下,已到了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地步,而且由于外出工作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些劳动力教育水平低下还有可能引起其他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五、业务培训业务考试流于形式 农村教师“充电”没有保障,知识老化僵化严重。市级组织的业务培训或继续教育往往还让受者在某些方面有所收益,而到县一级时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参加学习得到结业证书,不参加学习只要交上钱想一点点小策略也能毕业;上网参加培训学习大多时候可以空机学习——打开电脑让电脑计时,人可以随便离开做事。这样到最后也可以结业。
解决之策略
要彻底扭转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国家首先要真正意识到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性,真正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有关待遇,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其次,取消一切排名次的统考,取消业务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安排教师有轮次的实际操作课堂教学技能培训。第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就业形势,扭转农民对未来子女毕业后就业的预期。第四、完善城市教师“支教政策”,鼓励城市教师长期农村支教,并制定农村补助政策和路补、车补政策。
第五篇:浅谈目前农村幼儿园一日活动存在问题和改进策略
浅谈目前农村幼儿园一日活动存在问题和改进策略 内容摘要:当前农村幼儿园,由于受地方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情况的约束,普遍存在着幼儿班额多,师资力量薄弱,在园强调集体统一的教育要求,实施一刀切的一日生活常规,很难根据幼儿个体的需要来提供有益的教育,幼儿个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等问题。我们具体从科学合理地制定作息时间、开展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和让环境成为最好的课堂三方面入手来进行改进。关键词:一日活动幼儿发展
正文: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在一日活动的整体构思和安排上如果仍停留在老一套,势必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也直接影响到了幼儿园的发展。06学年,我们店口片提出了“各园一日活动研讨、交流”的活动,我园本着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目标,开展了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幼儿园一日活动观摩、交流、研讨等,促使教师能反思和改进各个教育环节,科学合理地实施多种教育手段,使幼儿园教育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更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不同特点幼儿的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充分地、富有个性的发展。
当前农村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主要有:
(一)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的安排中存在着许多弊端。
1、小中大班作息时间安排“一刀切”,全园统一用一张作息时间表,没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征进行调整,所以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弊端。
2、课堂教学时间过长,使幼儿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幼儿自主活动时间比较欠缺等。
(二)从幼儿教育内容看,重视语言计算的教学,轻视音乐 体育、美术等课程的教育和思想品德、卫生习惯的培养。
(三)从教学手段上看,重视上课,忽视了游戏、劳动、观察等方面的综合性教学。
(四)从教师和幼儿在学习中的双边关系看,重视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幼儿的“学”。具体表现为:“填鸭式” “注入式”教学现象严重。幼儿处于被动地位,压抑了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
(五)从掌握和发展能力方面看,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从以上五方面看,建立合理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等是当前我们幼儿园有待解决的问题点,也是我们优化一日活动的工作点。
我们具体的做法有: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作息时间
我们根据小中大班幼儿成长中生理、兴趣、能力发展的情况,对幼儿在园作息时间安排作了块面式的调整,让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从固定转变为灵活。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在作息时间安排上力求更加科学、合理。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差,进餐、睡觉、起床的时间要比大班稍长。大班由于要为进入小学学习打基础,要充分保证学习活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在一日活动时间的执行中,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按照一日活动作息时间表的安排,确保幼儿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而对于幼儿的午睡时间,则可以根据孩子的生理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为此,我们还为各年龄段的孩子编排了苏醒操,从14:
15幼儿园各班开始播放优美、抒情的苏醒音乐,小、中、大班教师分别在14:30、14:20、14:15开始打开班级录音机,让先醒来的孩子开始做简单的苏醒操,然后穿衣起床,还没醒来的孩子可让他多睡一会儿。在午餐时间的安排上,我们也进行了弹性处理,进餐慢的孩子可以早些入座就餐,而进餐快的孩子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为班级同伴服务的机会。当孩子们就餐完毕,并根据进餐速度的快、慢随时进行餐后活动。不断地提高计划执行的灵活性、创造性,力求使一日活动的安排与实施体现出“统而不死、活而有序”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小中大班教学活动时间根据主题需要稍作减少或延长,打破了原来的15分钟、20分钟、30分钟教学时间的安排,使教学活动更具灵活性、创造性。在作息时间上我们还有效地减少了教师的组织环节,减少了统一、划一的行动方式。如一起小便、一起洗手、一起活动等,也减少了一日活动中孩子被动地按老师指令行动的现象。教师也能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活动,使幼儿在各项活动中更充分地、自由自在地玩与学。
二、开展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升研究,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一日活动的实践中,通过相互评论等,老师们发现了许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活动方式,体验到了新方法运用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教师们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热情。每一个教师都活动的开展中感到了新的收获和提高。
(二)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幼儿的能力。
在幼儿一日活动安排上,我们注意学科内容的互相渗透,多种教学手段跟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让幼儿多种感官参于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小班教学活动《画一串红、菊花》一课中,教师事先组织幼儿去看一串红和菊花,课堂上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认识一串红和菊花。学会认识红、黄、绿等颜色,并认识直线和曲线,这种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教学方式,对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三)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游戏成为幼儿快乐学习的平台。游戏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是一种玩耍,而也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游戏是幼儿基于内在动机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快乐过程。幼儿通过各类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动作技能、语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游戏是幼儿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使幼儿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认为游戏要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来安排,不能作为过渡环节或课后休息来安排。老师要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如在小班幼儿午睡起床穿衣环节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把衣服的图案穿反,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在穿衣环节中教孩子们玩“钻山洞”的游戏。即:把衣服上的小动物图案帖在桌子上,头从下面的大洞口里钻出来,再把胳膊从两边的小洞里钻出来。并加以小儿歌的形式:“小小鸡,变呀变,钻出蛋壳看一看。攥紧袖口伸翅膀,一捋绒毛头转转。”在幼儿边穿衣服时边说儿歌,增加了游戏性,同时也不会再穿反衣服。如每天的喝水环节要进行好几次。但效果并不太理想。有的幼儿还是饮水量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变也用儿歌的形式进行尝试。效果非常的明显。孩子们都积极的喝水,反而从原来的厌倦喝水变成了喜欢喝水了。我们在饮水筒上贴上了有笑脸的汽车,还画上了小脚印,并加以好听好记的儿歌:“小汽车,准备好,加
满油油最重要。咕嘟咕嘟要喝完,比比谁最有力量!”孩子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汽车,都希望自己的汽车跑的最快,所以都来“加油”。
三、、让环境成为最好的课堂。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具有无言的沉默力量,环境是不设时间表的“课程”,环境既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手段,同时又是教育自身。在经过优化、美化的环境中,能够使幼儿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我们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主要从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两方面着手进行优化。
1、优化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富有情趣和积极的意义。我园园舍比较落后,教学楼比较陈旧、拥挤,经济也比较紧张,为了优化幼儿园环境教师和幼儿自己动手来美化自己的环境,在幼儿园门口开辟种植角,种上了各种菜苗,利用门口墙壁的空间在班级门口的墙上钉上木板,在木板上分类放水果、农作物、小型的花草等。在活动室内,以前我们对环境的要求是卫生、安全、方便,幼儿园活动室的墙饰都是教师在开学前就布置好的,每当新学期来临,教师们总要苦思冥想出各种主题和内容来布置墙面,希望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但常常是老师们的一番苦心只换来孩子们短暂的关注,更多的价值体现在装饰美化教室,展示教师的美术水平上。所以各班的室内环境也改变了过去纯粹摆设性的装饰,转变为幼儿探索的小天地。教师和幼儿共同利用废旧材料,做做玩玩。既让幼儿在自由的想象和创造过程中体验制作和探索的快乐,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参与环境改造、美化环境的自豪和骄傲,也使幼儿园变新貌换新颜。
2、精神环境:精神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感受得到,精神环境搞好了幼儿园有了内在的凝集力这是优化一日活动的重大支柱要想搞好精神环境必须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①师生之间的宽容协作的关系:②师生之间的真诚,平等的关系;③幼儿之间的友爱,互相的伙伴关系。
总之,通过幼儿园一日活动观摩、交流、研讨等,有效地激发了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实现了理念向行为的转化。通过集体反思,引发了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重新审视,从而渐渐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培养了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努力使幼儿更喜欢在园的生活,并且在这快乐的学习生活中为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将是我们永远努力的方向!
作者姓名:柴朱飞
所在单位:江藻镇中心幼儿园
联系电话:7675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