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感”的培养

时间:2019-05-12 22:3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浅谈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感”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浅谈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感”的培养》。

第一篇:1浅谈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感”的培养

浅谈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感”的培养

摘要:音乐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民音乐素养的提高,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义在于能够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轻松愉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本文从高中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学生的“艺术感”培养入手,来提升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水平。关键词:音乐教育 艺术感培养 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精神的满足。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音乐教育能够给人带来诸多的益处,特别是对孩子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于是音乐教育变得越来越流行。高中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全民音乐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关系着国民音乐教育的未来,决定着民族和社会的音乐面貌。因此,要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艺术感的培养应该作为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培养重点。本文从高中音乐教育的需求和发展出发,理论结合实践,探究高中音乐教育中艺术感的培养。

一、高中音乐教学及相关探讨

(一)高中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活动,属于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丰富学生音乐知识,开阔音乐艺术视野,提升音乐艺术审美修养的必修课程它同时是人精神层面的审美心理活动,透过聆听各种体裁、形式、风格乐曲的经验性活动,藉由感情与理智两个层面,认识音乐作品所反映出来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形象。有人认为没有人不会欣赏古典音乐,只要能够感受它,即懂得欣赏古典音乐,而当对音乐的各种知识逐渐增加时,则对该乐曲会渐渐产生不同的感受与共鸣。也有人认为音乐欣赏的定义即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每个人对音乐的领悟力不同,这样的领悟力必须藉由学习而培养。而每个人欣赏音乐的角度不一样,有些人重视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亦有人纯粹从技巧的表现去欣赏音乐。因此,必须培养对音乐的主见,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以更积极的态度来聆赏音乐。

(二)高中音乐教学的目的

1.培养欣赏者对音乐的兴趣及爱好,透过音乐教学累积其音乐经验,藉此提升音乐想象力及音乐的理解力。

2.给予美的感受、美的教学,培养欣赏者高尚的道德与情操。

3.透过音乐教学全面提升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及文化艺术修养,并在过程中逐步熟悉民族音乐语言,热爱民族文化及传统的音乐艺术。

二、艺术感的本质及内涵

(一)艺术感的本质

艺术感的本质是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印象。人的感官将客观世界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并对这些信息做出翻译和解释,大脑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细化,就形成了艺术感。艺术感是多种感觉的综合,它是人对艺术进行判断的基础,既具有独特性,又有社会性和时代性。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会对艺术感的形成造成影响。

(二)艺术感的内涵

艺术感的内涵有两层含义:“结果”和“能力”。当艺术感作为“结果”时,其内涵主要是指人对艺术活动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感觉和感知,通过心理活动和大脑意识的传递,最终得到艺术化的审美结果。当艺术感作为“能力”时,主要是指人对艺术活动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感觉和感知的程度,因为人作为个体存在差异,人的艺术感也各不相同,会受到个人经验、所处环境与表现欲望等因素的影响。艺术感的产生所经历的艺术活动及心理活动,都是情感迁移的过程。

三、高中音乐教育中学生“艺术感”的培养

(一)培养“艺术感”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要把经验活动作为主要目标。学校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化、人本化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快乐服务的,并且音乐和人的一生各个阶段都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对大多数人来讲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音乐知识基本上是感性的音乐经验,这些经验不同于理性经验,它们会伴随终身。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感性经验。

2.音乐过程要感性化。为了让学生获得感性的音乐体验,就需要把音乐过程变得感性化,让音乐全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变成感性的。

3.重视学生音乐实践活动。实践是最为互动音乐经验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在音乐学习中不断进行实践才能够自由实现感性经验,让自己的音乐经验变得更加丰富。

4.关注内心音乐联觉。学校音乐教育要认清教学的主要目标,要把侧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经验和获得音乐体验上来,音乐联觉作为重要的音乐经验,是产生和增强内心音乐体验的重要源泉。

(二)、高中音乐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感的途径

1、教学方式艺术化

音乐艺术是具有情感审美性的。高中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与审美。注重艺术感培养的音乐教学并不排斥知识性的学习,它是在培养艺术感的过程中恰当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感受美、认知美、创造美、享受美,进而参与美、传播美、评价美。高中音乐教育方式的艺术化是指关注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联系,让教育方式实现形象性与可感性。

2、教学过程感性化

音乐是一门感性的艺术。在高中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学要想触及音乐的本质,需从感性入手。感性化的认知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具有感性化音乐认知经验,比使其获得理论技能和知识更加重要。感性化的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其在音乐活动中积累经验,最终获得对音乐全方位的感知。因此,高中音乐教育要注重教学情景的铺垫,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使其能用感性化的经验对音乐形象进行塑造与想象,形成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欣赏音乐作品的经验。

1).通过感官培养,提升感受注意力。听觉注意力是人接受音乐所需要具备的首要能力,所以需要把对它的培养放在艺术感培养过程的第一步。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借助具有艺术性的东西或者音乐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注意力变得更集中。

2).利用联觉建立认知辨别力。它是在音乐学习过程实现音乐感觉到音乐知觉所必须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往往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要想培养这种能力可以借助联觉机制进行教育。

3).借助表象提升想象力。想象是表象的高级阶段,是表象经过不断重组、联想和想象之后所达到的过程,所以可以借助多觉联动形成多觉表象,然后再借助重组、联想形成想象力。

4).借助体验来激发情感。在获得音乐的表现之后就会进入音乐体验阶段,学生可以借助音乐体验和音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情感的共鸣会让音乐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欲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学校音乐教育中“艺术感”培养的分析,了解到培养学生“艺术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而“艺术感”恰好是人们用来正确获得情感和感受生活的基础,它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必需能力。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艺术感”的培养正好顺应了我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能够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艺术感”的人才。因此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学生艺术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参考文献:

[1]刘奕菲.论学校音乐教育中“艺术感”的培养[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 年.[2]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年.[3]郭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年.[4]毛浣西.关于高中音乐教学的研究.音乐时空.2015年.[5]彭程.七杯茶让您成为优秀的琴童家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6]彭程.莫斯科和声学派的传承关系[J].中国音乐学,2014(2).

第二篇: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齐晓光 2009级 音乐

【内容提要】 :音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探求音乐创造力的内涵和发生机制为主线,有益于开发人的创作潜能。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具有新颖独特的思维,并具有独特思维特性的人,其思维涉及面比一般人更广,范围更大,思维更加新奇独特。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摆在音乐教学工作者面前必须研究的课题。文章介绍国内外有关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及在培养音乐创造力中音乐教师应建立的理论基础。

【关 键 词】 :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 创新精神

【正文】

: 创新是人类真知的全部来源。事实上,“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英国科学家霍伊尔(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

人类自觉关注自身的创造行为,如果从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1870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算起,也只有100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沿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强调创造性才能中思维品质的重要性。(2)深入进行创造性才能培养的实验研究。(3)注重研究吉尔福特强调的与创造性才能密切相关的人格品质、教育、动机、环境等因素。

对于音乐创造力的研究,最先开始于国外的各种音乐教学法实践中,随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把培养音乐创造力列入到本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大纲中并进行了具体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倡导人人都能进行音乐创造的教学思想。(2)通过唱歌的方式来进行音乐创造。(3)强调学生即兴演奏和即兴表演能力的培养。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处于对国外教学法的学习和优秀课例的借鉴上,在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工作。

近30年来在世界上出现了“促进创造性教育”的热潮,9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标准》音乐课程中将即兴与作曲纳入计划,在强调其教育价值的同时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近些年来,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普通学校教育将音乐创作的学习纳入学校音乐课程,各国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战略的时候,都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作为首要的任务。《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内容,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创造活动等课程。日本把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他们认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能力的核心是创造能力。我国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特别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音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探求音乐创造力的内涵和发生机制为主线,有益于开发人的创作潜能。以音乐创造力的教学实验为手段;以音乐创造力评估和测量的数据为标准;以发散性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突破点,对音乐创造力的构成、发展、培养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验,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及相关因素做量的分析,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但这些研究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中,且主要集中在音乐教学过程和音乐教学课例的创新研究上,对音乐创造力的内涵、音乐创造性思维的机制、音乐创造力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音乐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估标准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验。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

事实上,从诸多的音乐家的创作过程来看,他们都是在大量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上,创作出经典之作。研究表明,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心智活动的倾向和特点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丰富经验。人的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青少年时代,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又如何起到一种健康的引导,更高层次地挖掘潜能呢?创造力思维高度发展的人一定是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表现出用词的流畅性、联系的流畅性、表达的流畅性、观念的流畅性等特点,总是能在既成常规的模式中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独特的思维,并具有独特思维特性的人,其思维涉及面比一般人更广,范围更大,思维更加新奇独特。“创造性这一特质是具有不寻常的思维方式,能够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关系,对于各种观点和事物能够想出新颖别致的用途。”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做到自身基础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随时关注时下新的音乐元素的思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应当认识到音乐中的创造力多属于个体的心理品质问题,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构建开放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学校与老师应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我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脱节,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本性,反而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必须变革现有封闭的音乐教学模式,构建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开放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营造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要积极改革班级授课形式,针对音乐教学特点,尽可能限制班额,以小班教学为主,与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活动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加强参与音乐教学的对话交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发挥。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实践与创造。让学生在弹性环境中自然发展和创造。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二、必须改革音乐课程教材的内容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课程教材设置(尤其是基础教育)上明显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功能不健全、课堂模式单一等弊端。因此,必须扭转课程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时代社会发展的局面,突出课程教材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既重知识积累、又重能力培养的复合型课程体系。音乐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文学、生活、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音乐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学生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

三、必须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今天,我们许多老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可贵的创新意识早就被扼杀掉了,学生最多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情与向往。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流失,只能培养出思维僵化、思想守旧、亦步亦趋的“应声虫”,即使“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也培养不出多少英才,这实在是教育的失败与悲哀。因此,大力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要坚持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原则实行改革。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争辩、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大胆思维、大胆实践、大胆发现、大胆创造,通过设立各类音乐比赛奖项,正确引导、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甚至是冒险性,培养良好的个性化品质,不拘一格育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放手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只有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提高、创新精神才会发扬,才能不断迸发创造的“火花”。同时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积极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增强创新活力

科学的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包括观念、品质、情感、习惯、态度、个性、创造力等的评价。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本身并没有统一的标尺来衡量,不能完全用一首歌、一张卷子的形式来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应在教学中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建立一套全新的以凸现创新素质为主的评价标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出正确的导向功能。往往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采取师生互评、学生互评,个体评估、群体评估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品尝和体验学习音乐的喜悦和成功,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刘沛译.音乐教育理论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尹红.音乐创作教学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1993.4.[5]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1995.10.

第三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中歌唱兴趣的培养专题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中歌唱兴趣的培养

歌唱,是人类音乐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人类表达、交流感情的最自然的手段之一。柯达依说过:“你的喉咙里有一样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乐音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都美。”①要使乐器成为大众的音乐有许多困难,而唱歌是使儿童进入音乐天地最自然的途径。

歌唱在学前儿童的音乐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歌唱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一方面它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活跃思想、完善品格、锻炼身心的美育内容,另一方面,它又包含了多种音乐知识和歌唱技能,在歌唱中音乐欣赏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歌唱是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如何能够让歌唱在幼儿当中发挥作用呢?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③幼儿对歌唱的兴趣是实施歌唱活动的基础,是提高歌唱质量的关键。

那么,我们如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对歌唱的兴趣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一起探讨:

一、对于音乐素材的选择

我们在选择音乐内容时,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音乐,歌唱的材料主要是歌曲。歌曲是文学和音乐的结晶,具有双重的审美价值。歌曲可以向学前儿童展示出更为生动、更为丰富、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富有感染力的歌曲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不同的歌曲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歌曲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在选择歌曲时,适当考虑那些易于表现的、旋律感、节奏感较强的作品,还要同时兼顾歌词和曲调两个方面。

1.歌词的选择

①内容与文字要有趣并易于理解

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限,理解事物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也不强,所以,选择歌词的内容和文字表述要让幼儿容易理解,否则就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第二,歌词的内容、形象应该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例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交通工具以及儿童身体的各个部位等等。第三,歌词的文字要较为生动、有趣。例如使用押韵、重复、象声词、感叹词以及夸张、诙谐的创作手法等等。第四,歌词应该具有潜在的情感价值。例如《懒人和勤快人》中的赞美的情感和鄙视的情感;《泥娃娃》中的爱的情感等等。

②歌词内容应适于用动作表现

幼儿的活动,无论是说话还是歌唱,常常都是以动作伴随的,如果歌词本身比较适宜用动作表现,则更加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边唱边做动作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幼儿记忆歌词、发展节奏和动作的协调性,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表达情感。

③歌词结构应该简单、多含重复的幼儿天生喜欢自由编唱,结构简单而且多含重复的歌词,特别易于满足幼儿的这种要求。而且,幼儿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歌唱和做动作的快乐。

2.曲调的选择

幼儿的音域比较狭窄,因此,不宜选择音域较宽的作品。曲调的节奏要比较简单,可以选择一些轻快活泼的歌曲,节奏感较强的。旋律比较平稳,结构也比较短小工整以及词曲关系要比较单纯。

所以,针对幼儿好动但动作并不平稳、喜爱模仿但经验并不丰富等特点,在选择歌词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地感染幼儿,调动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初步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够让歌唱活动继续写下去。如在株洲市市幼儿园实习时,陈老师在音乐歌唱活动中,幼儿欣赏《小燕子》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幼儿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燕子要飞的还漂亮的,要轻轻的”;当老师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甚至平时不怎么言语的小朋友也在教室中间蹦跳起来„„

二、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法

幼儿虽然活泼好动,但是自控能力却不强。如果在歌唱教学过程中过于死板,就会毁灭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对

歌唱的兴趣。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歌唱活动充满情趣,尤其要在设计趣味化和教法趣味化的活动方法上下功夫。

1、设计趣味化

歌唱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每一个歌唱活动,都要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去理解歌曲内容。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音乐,而且理解和发现歌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2、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授歌曲过程中,应当努力使两种特征结合起来,使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例如,在株洲市市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游老师在教授幼儿学习《在农场》这首歌曲时,用背景、图卡、图片等,把幼儿带人那种情景当中,学习的效果非常明显,幼儿的兴趣很浓,很快就学会了歌曲。还有,在株洲市市幼儿园听公开课《小蝌蚪》时,上课的幼儿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可以通过幻灯片介绍小青蛙的成长过程,而后欣赏儿歌《小蝌蚪》,初步感受歌曲的内容和寓意;然后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启发幼儿按照故事内容作表演,再欣赏儿歌《小蝌蚪》,进一步懂得歌曲寓意;以及画“可爱的小青蛙”,作画过程中伴随儿歌《小蝌蚪》的欣赏;最后学习《小蝌蚪》歌曲,模仿歌词中蝌蚪游,青蛙跳的动作,表演儿歌《小蝌蚪》中的故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其实,在歌唱活动中,还可以利用合唱、独唱、对唱、表演唱、边唱边演奏、边唱边舞蹈等方法,诱导他们积极地复习所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以情育情、运用角色的变化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④因此歌唱活动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歌曲情感因素的体验。在歌唱的过程中中,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唱就唱,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幼儿歌唱活动中,教师要经常运用自身角色变化的方法对幼儿的歌唱活动进行指导。

1、教师参与幼儿歌唱活动

在教授歌曲时,在歌唱活动中,教师以幼儿的角色或歌唱表演中的某一特定角色的身份参加活动,以这种角色的特殊影响作用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

①当教师以幼儿的身份出现时,要让幼儿感觉到老师与他们的身份是相同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的观点和意见只是供他们参考。

②以歌唱表演中的某一特定角色的身份参加活动,教师应努力让幼儿感到教师的表演和音乐以及与该特定的角色相符合的,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是幼儿们所愿意接受的。

2、教师退出歌唱活动

教师从参与的活动中退出,恢复教师的身份或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从旁对幼儿的歌唱活动进行指导。让幼儿自己当主角,对于歌曲进行表演,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愉快的感觉,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去演绎,这个对于整个歌唱活动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能够使幼儿对歌唱越发感兴趣。

总之,歌唱是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和手段,兴趣是幼儿在音乐教育中学习歌唱的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不会说谎的,而且高兴学来的东西永远都不会忘记。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歌唱活动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歌唱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唱歌、在歌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第四篇: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二)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李大钊、鲁迅、周恩来,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当前音乐的教育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

二、当前音乐教育的弊端

(一)观念陈旧。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们有很多教师习惯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在音乐课上,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讲解乐理知识,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二)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的途径,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三)创新课缺乏音乐性。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

(四)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中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学生缺乏创新的自信,缺乏竞争意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流于形式,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当,影响师生情感交流,限制了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音乐创新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经验、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来进行。

三、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

2、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

3、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二要设置情境,引发创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与音乐情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式有:

1、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

2、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如在实验音乐——《阳春三月》的实践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集镇的春节》的场景,一时间叫卖声、口哨声、喝彩声、掌声等交织在一起,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还不时地擦出创造的火花。3丰富的电教手段。以实物体会情景,以图象再现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要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有求新求异的观念,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可设定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同学们进行论证和反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们就投他一票,支持他。这样,在有知不觉中,学生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得以展,对音乐的理解了进一步加深了。

四要主体参与,激励创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积参与探究与创造,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切实从学生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在实践中培养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方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如: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创作平台,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茉莉花》的歌词创编旋律。创作规则:歌词不变,风格不限,通俗、民族、儿歌均可,创作时间5分钟,每组可选代表演唱,也可合作演唱。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要打破盲从,促进创新。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看谁发现的错误多。” 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他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去开创音乐教育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姓名:李丹梅

工作单位:偃师市大口乡浮阳中学

第五篇:浅谈社区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

浅谈社区音乐教育中合唱教学

张晓玲

摘要:合唱教学活动是我国社区音乐教育中主要的一种社区音乐活动形式,合唱的特点决定了它成为了主要的一种活动形式,合唱活动的内容和作用决定了它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在社区音乐教育中进行合唱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社区音乐教育

社区合唱

社区合唱的意义

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社区教育包含有大量的内容,其中音乐教育是我国社区教育开展得较成熟地区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音乐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有:音乐理论、音乐技能、合唱、舞蹈、民俗艺术行为等。据统计,我国社区音乐活动形式主要有:歌唱占29﹪,跳舞占33﹪,歌唱和舞蹈的综合活动占32﹪,其他占6﹪。根据以上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的社区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唱歌和跳舞以及两种形式的综合上,三者相加基本占到了全部活动形式的95%。而合唱作为普及性强、参与面广的音乐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歌者及听众的情感共鸣。在社区音乐教育中大力开展合唱活动有它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社区合唱活动特点 1.参与者的广泛性

参与者的广泛性首先表现在年龄层次上,我国目前参加社区活动 的人员年龄跨度大,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也有四五十岁的、还有少数的青年人。男性和女性的参与比例基本持平。其次参与者的广泛性首先表现在他们来自社区的不同职业的人群来参加合唱活动的基本没什么门槛,只要他们喜欢、愿意,都可以参加。从他们的职业身份来考察,有机关干部、公司企业中层干部、高校教授、中小学教员、工程技术人员(高工、工程师)、商界人士、工人、打工者;相当部分是离退休干部工人,从文化程度上考察,有拥有硕士、学士学位的各界人士,有各种学历的从业者和打工阶层,还有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社区老大爷老大妈。这样的人群,他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而他们在音乐的技能、知识方面的掌握也是很欠缺的。这样的特点也使得我国的社区合唱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困难。但即便是这样,凡是参与者的热情仍然十分高涨,他们已经深切的体会到合唱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以及参与合唱的愉悦。

2.社区合唱活动开展的自发性

就我市市区的社区合唱活动的开展情况看,很多合唱活动都是自发的。如在公园的广场上,长廊上,每天上午的时间几乎都能看到他们活动的身影、唱出的歌声。有的是在社区的活动中心,简易的教室里。他们中的成员好多都来自老年大学的声乐班的学生,他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传授。同时在这里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歌友。特别是群众广场的合唱活动,完全是群众自发的自我愉悦、自我教育的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一种歌唱爱好者自愿参与的大众文化活动。虽然他们的歌声并不那么优美、专业。但他们的

快乐感染着所有的人。凡是去公园见到 人都会驻足观看,成为了够公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3.社区合唱活动经费的民间性

正因为这种活动是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各级政府开头没有给任何经济上的支持。合唱团成立之初,印刷歌谱、购买乐器、购置音响设备,所有的经济开支都是由热心的歌友自发自愿地赞助或捐献的。所有的演出活动,所需的服装、道具和费用,都是参与者他们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动手解决,或是靠少数歌友捐资赞助的。合唱团外出集体活动,其费用也是他们个人承担的。

二、社区合唱活动的内容

作为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合唱活动时,讲授的音乐基本知识、声乐常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要设计好特殊的教案,还要针对个体设计个体的教案,进行个人的辅导也是很好的办法。

1.要把乐理知识的讲授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渗透。

如果说把枯燥的乐理知识按顺序单独讲解的话,在社区教育活动中进行是不太现实的,原因是这些学员他们没有耐心再来接受这种学院式的教授方法,同时他们也没有必要很系统的掌握这些乐理知识。只需要在合唱中需要什么,拿来什么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增加,他们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

2.发声练习要形成常规,逐步提高学员歌唱技能。

学员学习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吐字、咬字及音高、节奏训练等。这些都要设计不同发声练习曲进行练习,使他们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并自然的运用到歌曲的演唱当中,做到不同的曲目要有设计针对性的发声练习曲,通过排练好每一首歌曲,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发展学员的综合音乐素质。3.精心选择排练作品,提高合唱水平。

社区合唱团成立后,要多参与各种演出活动、比赛,以此为动力来提高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平时的排练也会有正对性、有目的的进行。排练的曲目可以有简到难,难度慢慢提升,要注意激发学员的积极性,要让他们经常感到有成就感、成功感。这样他们会更加有信心参加活动。演唱的曲目还有注意要迎合他们的口味,要唱大家喜欢的歌,对于新作品,要善于引发他们的兴趣,要引导他们喜欢上这首歌。我指导的合唱团(这个合唱团是50-83岁老年人组成的),就有这么一件事,我把周杰伦的《菊花台》的合唱谱发给他们后就听到有很大的反应,意思是我们不喜欢周杰伦的歌,还有说他唱歌词都听不清,我们不喜欢他的歌。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我首先说了我喜欢这首歌的理由,然后介绍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特点,最后让他们听了武警合唱团唱的这首歌曲。他们听完后都改变了先前的态度,都说这首歌好听。并迫不及待的要学唱这首歌了。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因人而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在社区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的问题,这样的内容和方法对社区居民的这一特殊的学员是有益的,是能够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技能。

三、当前开展活动社区合唱活动存在的问题。1.社区合唱活动组织管理松散

虽然说这样的合唱团,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然而它只是一个没有任何纪律约束的群众性松散组织。他们基本没有纪律的约束完全是自愿的一种行为,组织者没有权利要求参与者每天必到,任何参与者也没有义务每天必来。参与者愿来就来、愿去则去,没有任何约束,也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只要一个人喜欢唱歌,你随时可来;只要你想换一种气氛,你随时可去。尽管这样每个合唱团都有70%的固定团员,然而,这种组织的松散性是显而易见的。

2.社区合唱活动的师资的缺乏。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学院所设置的课程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社区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导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对于社区音乐教育不论是理论还是技能都是空白的,甚至很多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区音乐教育的概念。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是也只有极少数留在社区音乐教育机构从事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相对于国外大量的学校开设专门针对社区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学位设置,以帮助社区学院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大有作为的。

现在在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来自离退休的音乐工作者,有的是现任的学校音乐老师,他们的工作其实是十分出色的,但由于一个是年龄的问题、一个是兼职的问题,都不能专业的从事此项工作,时间和精力都是远远够不上的。因此专业教师的紧缺是目前开

展社区合唱活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我国社区合唱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要解决师资的问题,政府要出台一些政策支持,比如解决一些社区音乐教师的编制问题,这样也有利于帮助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问题。

2.社区合唱活动的平台的缺乏。

合唱团的活动不能仅仅是排练,要有让他们展示的舞台、交流的平台,不能总呆在家里自己欣赏。要组织合唱团走出去。活动的缺乏是阻碍他们走出去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很多活动大多与政治活动挂钩,如果遇上大的政治活动,那么那一年的合唱活动会有很多,如果没有则合唱比赛活动会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了,这样很不利于合唱团的成长。

社区合唱团成立后要定期进行训练、排练,要不断的出新的作品,而出新作品也必须要有激励的机制。每年要参加各种规模的比赛,要有让他们去展示的舞台。每年可以以每个区、县为单位进行比赛、交流的活动,作为组织部门的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时间表,形成常规活动机制。这样合唱团的活动才会搞得有声有色,才会有目标。这样他们的水平才会不断的进步提高。

三、社区合唱活动的意义

1.社区组织合唱活动,作为新兴的大众文化活动,对形成社会稳定、安定有序的政治氛围有好处。

来参加社区活动社区居民,其中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这种有益的活动把他们从搓麻将、打扑克甚至赌博活动中分流出来,集中到

公园广场上、到教室井然有序地围在一块,高唱革命经典歌曲,其团队意识、组织性纪律性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其荣辱观念和文明道德观念也会逐步得到提升。参加搓麻将、打扑克和赌博活动的人少了,争执、吵架的机会就少了;无可事事、上街闲逛的人少了,无事围观、交通拥堵的现象就减少了。这对于形成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政治氛围有百利而无一害。

2、社区组织合唱活动,对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大有好处。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他们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他们除了看书、搓麻将、打扑克之外,业余时间只好守在电视机前。这样的生活是单调而枯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贫乏的。合唱有益于改变精神萎靡的状态,重塑生活激情,通过运气扩大肺活量提高健康素质,激发热爱生活的情绪;同时可以与许多歌友进行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可以释放生活的苦恼,扩大视野,拓展心胸。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就会倍感生活的美好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3、社区组织合唱活动,对提高社区居民整体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大有好处。

合唱团的歌友们在合唱活动中学会并能熟练演唱很多经典老歌和革命歌曲。同时还学习演唱各个国家的优秀合唱曲目,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识别简谱的能力提高了,对经典歌曲的理解加深了;更重要的是,大家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们懂得了怎

样的声音是美的,怎样的音乐表现是正确的。事实证明,参加合唱的社区居民个体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在悄悄地发生着量变,而对于城市社区群众来说,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也将会明显地提高。

组织合唱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社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建设中,人际关系的和谐又是一个重要内容。合唱团的成员他们由不熟悉到成为朋友,歌友之间取得了互信,建立了友谊,增添了人文关怀的乐趣。更重要的是,社区群众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得以提高,开展社区和谐文化建设、进而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人际关系融洽和谐,那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就可以大大加快。因此社区合唱活动在整个社区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很重要,是我们从事社区音乐教育工作者们的一项重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 林琳 《 大舞台》2010年第09期。

2.《论社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陈佳 《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09期。

3.《探索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黄晨 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12月

作者简介:张晓玲:女;1970年3月生;职称:副教授;单位:常州广播电视大学。

下载1浅谈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感”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1浅谈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感”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教育艺术实践论文

    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姓名:许紫虹 年级:1603 专业:音乐教育 马克思注意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由此诞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告诉我们理......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即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数感培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数感培养 综合实践 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的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

    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教育论文[共5篇]

    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教育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共5则)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 要: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它陶冶情操,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

    小学美术教学中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二小学刘鑫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以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美术实践能力,提高艺术设......

    艺术、通感(范文模版)

    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 摘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首先教师要注重平时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因数学来源于生活,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感十分重要。例如: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10米、50米、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