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扬长补短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扬长补短
作为一名新上岗的农村初中教师,在上第一节语文课时,便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语文学习中,你觉得哪方面是最难的?”“作文,文言文,阅读……”各式各样的问题纷纷呈现,但是觉得写作文难的占绝大多数,初步统计竟高达80%,这不得不引起我的重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常常会归责于农村生活空间狭隘、信息渠道闭塞等因素。这些因素固然存在并且制约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农村初中也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利用。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以此设计出符合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扬长补短,完全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学生社会阅历欠缺写作素材,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多数学生为住校学生,在校时间长,很少接触社会。这样的话,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获得写作的激情呢?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文学读物,再加上农村的家长最子女的学习重视程度较低,不会为学生添置课外书,学校图书馆资源有限,找不到相关的好素材,所以导致学生在写作文时难于动笔。
(二)、大部分初中生作文基础差,作文兴趣不浓。由于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有小学毕业生都进入初中学习,这就使农村初中生素质良莠不齐。很多学生小学就写不好作文,怕写作文,作文兴趣低下,到中学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作文就更成了他们的“眼中钉”。每当语文老师一布置作文,学生就“一声叹息”。部分学生均是在临交前才随便写一篇作文来敷衍了事,有些后进生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勉强凑足字数了事。
(三)、作文错别字多,辞不达意现象突出。很多学生识字、识词量不多,字、词缺乏巩固,书写“龙飞凤舞”。写好作文后又不认真修改,文中错别字太多,如一学生的作文《我的一家》,全文仅350字,错别字就有35个。又如《读书真好》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还有一件事,我读书后,也会写信了。妈妈出外打工去了,写来一封信,爸爸不认字,要我读信,又叫给妈妈写回信,我也写好了。如果没有读书,信也就不会写,怎么办呢?读书真好。”由于词汇积累不丰富,语言枯燥干瘪,多平铺直叙,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让人读来味如嚼蜡。
(四)、作文思路狭窄,缺乏创新。绝大多数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经常只会从常规思路入手,因而作文常常落入窠臼,千篇一律,缺少创新。如以“尝试”为话题 作文,很多学生就写学洗衣、学做饭、学骑车等,思路常常是:初试失败,再试成功,最后得出“失败是成功之母”或“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感想。很多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只会流水帐式的记叙生活的点点滴滴。
(五)、部分学生作文假话多。很多农村中学生没有到过城市,却描写城市居民的生活;没有到过海边,却非要描写沙滩趣事;或是挖空心思的写抢救落水儿童、孤儿历尽千辛的场面。编造现象尤为突出。
(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有轻视作文教学的倾向。他们把课文教学当成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而把作文教学视为“软任务”。一些教师认为,课文教学才是考试的关键,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出一点点的,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阅读教学上。作文教学往往缺乏整体设计,常常是随自己的兴趣随意命题,简单提示一下就让学生去写,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部分教师作文批改不及时,批语古板枯燥,缺乏激励,批改方式单一,仅仅只是教师批改,没有调动起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积极性。
(七)、家庭的影响。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所以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多少,对于语文成绩怎样,作文怎样根本不在乎,而留守儿童这类更是无人关心他们的写作。这样一来父母的态度,留守儿童的无人关心也就对写作兴趣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作文存在着学生基础差、阅读面窄、观察想像力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不足。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学生所走的路就越来越窄, 眼界越来越狭小,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为了考试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
二、如何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
(一)、重视书写与字词积累。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要“把消灭错别字认真地当作一件事情来办。”叶圣陶先生在《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一文中说:“字要写得正确,一笔一划都要辨得明白,还要写的熟练。”只有写好了字,在作文中才能准确传达信息,正确表达情意。因而教师在思想上要动员学生过好语言文字关。掌握汉字,要多认,多练,多积累,多运用,多查工具书。我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
1、写。让学生规规矩矩写字。每学期准备几本小作文本,语文教材中“积累”部分的字词,均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并自己查阅“注释”或工具书弄懂含义。
2、找。同桌从作文中互找错别字,并商量讨论改正。
3、读。农村中学早晚读课较多,学生读自己积累的字词,多背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并鼓励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尽量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素材。
很多农村中学生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总认为自己的生活远不及城市中学生那么丰富多彩,哪有什么生活素材?其实不然,诚如刘国正先生所说:“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认为面包和盐既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保藏的缘故。一旦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们就如同骑在神鸟的背上降落在神奇的山谷,忽然发现有数不清的宝贝。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让他们骑上神鸟飞进那神奇的山谷。”怎样引导农村中学生去“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观察农村景色。要认真观察积累素材,对待问题要有感而发,坚决做到“我手写我口”。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集农村之言。“立夏不下,犁扒高挂”讲的是春旱应早作好积水灌田的准备,比如“条条蛇都咬人,四脚蛇不咬人,毒气却大”一条极富哲理的俗语。农村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
3、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例如种玉米,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何时播种,何时锄草,施肥,收获,形成记录,作为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三)教法上力求创新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宽写作思路。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认为: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再者就是在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也就越丰富。”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等情况; 身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以课文为范文,作文渗透在教学中。其实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对学生说,课文是最好的作文,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背影》是一篇朴实感人的散文精品。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提问道:本文用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为什么却能把父爱表现得那样感人,那么催人泪下呢?我们能不能写一段自己的父母?讲课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作者眼里,父爱是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殷切的期望,也是温暖的关怀……因为作者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所以能把自己的父爱亲情表达得这么好,这么动人。我们也都在父爱和母爱的笼罩之下,我们大家来回忆一下自己的父母和作者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对父母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道心存感激,不知道那是父母的爱,又怎么能写出动人的文章?经过我的引导,同学纷纷列举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我及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然后交给父母看看,让父母也了解我们自己。那一期的作文特别出色,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动,我也非常高兴,没想到讲一篇课文竟收到多种效果。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已口。当然,模仿不能硬套,应力求创新。
3、批改作文激发兴趣。(1)多鼓励,少给批评.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2)快速批阅,及时反馈.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4、作文评讲要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想评讲课真正能上好,起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作用,“肯定成绩”这是主流、是方向、是艺术、是科学。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评讲可这样操作:(1)专栏式。即用学生当次作文在教室办一个写作专栏。专栏即可以作文评讲的辅助手段,也可以作书面形式的作文评讲,如果把专栏作为作文讲的辅助手段,教师阅读作文时只需作笔记,编教案,不作批改。专栏办好后,还当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对张贴的作文都了然于心。评讲时,他们既能联系自己的作文,又能联系其他同学的作文,领会透彻,印象尤深。如果把专栏作书面形式的作文评讲,张贴的作文就必须是教师认真批改过的。学生参照老师的批改阅读作文,明白得失。教师的每一处批改,都可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又可节省课堂时间,充实课余活动内容。同时,张贴作文,能引起学生对作文内容特别是文面美普遍重视。(2)点评式。即让学生朗读作文,教师鼓励大家给予点评。朗读的作文,应按作文训练的目的的精选。比如作文训练的目的是描写,就可选择作文中各类描写成功的范例。评讲时,作者朗读全文,大家点评其方法技巧,一文读完后,再分析文中成功的描写对全文所起的作用,这样能以读写两方面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因学生积极参与,所以印象深刻。(3)采访式。就是让学生当记者,在作文评讲课上采访文章写得好或出现的问题有代表性的同学,以总结经验,探究问题,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作文是“手制的工艺品”。或优或劣,取决于“选料”“设计”“制造”等环节。诱导“制造者”回忆这些过程中有关得失的细节,并以此印证写作知识,不仅使被采访者的认识产生“飞跃”,对听众来说,也更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为了保证效果,教师要指导“记者”根据当次作文目标和作文中的具体内容设计好问题。例如,作文训练的目的是恰当选材,对于选材好的同学,可问:“你写的内容是亲身经历的还是虚构的?”“你是只想到了这些内容,还是想了好多,最后才选中这一内容?”“为什么最后决定写这些呢?”(4)自夸式。即让学生在作文评讲课上介绍自己作文中的精粹部分。所谓精粹部分,是指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或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运用成功之处及遗词造句中有可取之处的只言片语。初次运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把上述部分圈点出来,写上批语,让作者在评讲课上介绍,并说说当时怎样想的。此后,还可用“夸夸我的神来之笔”做评讲课题,及时地把写作中的点滴感悟介绍给同学。
总之,作文教学是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师者只有经历“山重水复”的困惑,方能见到“柳暗花明”之景象。
第二篇:面对新课改农村学校要扬长补短
面对新课改 农村学校要扬长补短
洪雅县教研室
毛卫洪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农村学校长期处于“老大难”状况的生物课教学,如何才能健步走在课改路上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我县生物学科的教育现状进行了一次调研,对农村学校实施生物新课程的困难和优势有了新的认识。
一、正视农村学校教学现状之不足
首先,生物教师严重缺乏,专业不对口。由于生物教学在初中普遍不受重视,农村学校很难分到专业生物教师,即使偶尔有,也纷纷改行教其他主科。从事生物教学的大多数是“主科课时不够,生物课来凑”的兼职教师。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其次,生物实验设施、器材短缺。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广大的西部农村初中,大多数学校几乎没有生物实验室,没有教学挂图,实验器材、药品短缺。有的学校由于兼职教师不会使用或懒得使用实验器材,造成实验仪器、药品由于缺乏专人管理遗失、损耗严重。
再次,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水平低下。由于受设备的限制,多数学校教师仅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打天下,教学手段单
一、落后,仍然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上。由于教师专业水平低下,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对知识点进行剖析讲解,更谈不上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此外,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负面影响严重。虽然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中学教育仍被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所主导、所束缚,在教师、家长、学生的眼中,生物等学科仍然是所谓的“副科”、“豆芽儿学科”,不被重视,学生缺乏学习生物课的动力。
二、理性认识农村学校教学的有利条件
农村相比较城市最大的优势是置身于真实状态的大自然之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司空见惯”的生物习性、特征,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为农村中学开好生物课提供了巨大的潜在优势。
农村学校的生物教师大多有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便于他们把生物教学与当地经济作物、农事活动等有机结合,开展探究式学习、实践活动。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常常以家禽、家畜为伴,蚂蚁、蝴蝶、蜻蜓等昆虫以及鱼、虾、青蛙、麻雀等都是他们喜爱的伙伴。大部分学生有过饲养家禽家畜或种植过水稻、小麦、果树、花卉的经历;也有一些学生遭受过传染病的痛苦„„农村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
三、扬己之长,补己之短
1.稳定教师队伍,建立良好的培训和交流机制,补师资缺乏之短
首先要争取学校领导对生物教学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让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配备专职教师,鼓励生物专业人员从事生物教学工作,专业人才专门使用。对兼职教师,要保持相对固定,一定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扎实搞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让他们逐渐熟悉生物学教材,熟知生物学的知识体系,知晓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等,培训合格后,方准予其走上生物课讲台。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鼓励城区专业生物教师到农村学校去支教,建立城区专业教师与农村兼职教师结对帮扶工程,逐步提高农村广大兼职生物教师实驾驭新教材的本领和课堂教学水平。
2.积极发掘和利用农村有形无形的课程资源,避实验设施、材料匮乏之短 加强学校现有硬件设施的管理,有效发挥校内资源的作用,主要是指发挥实验仪器的作用和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通过专门的实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兼职生物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改进实验和寻找实验器材替代品。
农村教师要做有心人,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就地取材丰富生物教学器材、用具。庭院、农田、河流、树林、草场和各种养殖场是学生天然的实习场所,既可把大自然中各种鲜活的动植物搬进课堂,丰富学生的观察、实验材料,展开探究、合作学习;也可把课堂搬进大自然,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果农的指导下现场学习嫁接等;还可通过自己动手、组织学生来采集制作标本。
在广大的农村,农谚资源非常丰富,如“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雨水乱如麻,蚯蚓满地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蜜蜂花中跑”,等等。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有目的地引用农谚资源,对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渗透人文精神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农村教师和学生大多熟悉大自然,熟悉农事活动,他们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无形的资源,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3.采用开放而灵活的教学方式,避课堂效益之短
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们就地取材,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我们还可结合时令、季节的实际,灵活地改编、增删教学内容;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开展小型种植饲养活动,设计、创造恰当的教学内容,做到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规定。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以直接把学生引到大自然中去,或是对动植物的观察、研究,或是对相关内容的考察访问等,能更加容易地把亲历、实践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
4.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避学生学习动力之短
农村学生对于动植物的生活经历相对丰富,充分利用学生这方面的已有知识经验,将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帮助他们建构新的生物学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教学要尽量贴近生产,贴近学生生活,采用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启发、探究、体验、实践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说,有事做,并最终有所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生物教师要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积极进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生物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的有机整合,让生物教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改变不被重视的现状。如我县既是全国生态奶牛养殖基地,也是全国一百个效益型生态农业试点县之一。我县生物教师结合生物课的学习,先后开展了“奶牛草料的种植”、“茶叶病虫害的防治”、“柑桔的嫁接”、“山药、天麻、黄莲的人工栽培”等课外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文发表在陕西师大出版社《中学生物教学》2009第5期)
第三篇: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我是一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在教学中,我认为最大的难点就是作文。特别是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因为农村学生阅读少,见世面少,没开阔眼界,再加上新教材的作文也在不断地更新、改编,对于发展变化缓慢的农村来说,学生更适应不了作文的新要求,所以作文教学更难了。
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的现状:知识面窄,不善表达,导致作文大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话说不清,句子不通顺,无法确切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让人顺畅地读完全篇的,是少之又少,要想找到一两篇句通意顺,情感丰富、表达生动的文章,那更是难上加难,字里行间极难看出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农村学生自身原因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现在的学生在小学本来基础就差,大多为留守为儿童,缺少父母的辅导,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电视等,和学习夺时间,视写作文为一种负担,不愿努力,作文应付交差了事,日积月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作文水平直线下降。
(二)、农村特定环境原因
作文本应来源于生活,可是,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绝大部分是寄宿制生活,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这样的生活,使他们无处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篇一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脱节,自然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三)农村教师方法原因
为了写好作文,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不少的艰辛。有的教师主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有的教师主张由说到写,降低难度;有的教师主张创设情景作文教学,让学生愉快作文;有的教师主张采用作文速成教学方法,让学生快速掌握作文写作技巧。这些都不失为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也的确使作文教学效果大为改观,但学生作文水平还是始终不见有明显的提高。是学生写作少了,还是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有问题?由于有的学生平时阅读少,语言积累少,在这种缺乏积累的情况下,无论教师怎样改进和完善作文教学方法,无论学生一天练习作文多少遍,都是无济于事的。
尽管学生起步较晚,基础差,条件受到限制,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效果不佳,但不能放弃学生的写作,必须坚持下去,因为作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师要调整思路,找到问题,对症下药,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喜欢作文,就会积极主动去写作文,他们就会把自己身边有趣的、难忘的、高兴的事写出来。很多学生都把作文当作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一说起写作文就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其实这些都是学生的正常反应。特别是农村孩子,由于见识少,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注意和思考,没有积累好丰富的习作材料,写起作文来就无话可说。如果教师提前布置好作文题目,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了解、体验要写的内容,丰富作文材料,这样就让学生在作文中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他们完成一篇习作后,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夸奖,让他们有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就提高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学生将会把下一次作文写好得更好。
(二)、用生活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因地制宜创是解决条件限制的重要方法,应该让他们学会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东西,写身边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喜欢的动物植物,如家里的小猫、小狗等都可以写;身边的事,如帮妈妈做家务,干农活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可以让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很多同学都要参加农村种菜,在作文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给菜施肥、锄草、浇水等过程中你又学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有真情实感。
(三)、用老师铸就学生的知识性
学生的写作要靠教师的引领,所以教师应加强学习,积淀相当的文学的基本功。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率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比学生更好。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前列主动收集作文教学的相关的前沿信息,加以归纳、综合、整理,使之适应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还应该多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写作的文章,教师应该先“下一下水”,这样才知道“水”的深浅,不要老站在岸上呼来喝去,怨这怨那。同时,教师应努力营造写作的氛围,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比如:作文题目的命制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是否有话可说等。作文课是否一定要在连续的两节课内完成。可否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及时进行写作实践等。其次,教师要比较系统地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如: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开头和结尾的方法,结构创新的方法,以及审题、选材、立意、剪材、拟提纲、修改等方法。
虽然农村作文教学道路任重道远,但只要理清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有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农村作文教学水平定会再上新台阶。
四川省蓬安县利溪初级中学 伍前明 电话:*** 邮编:637873 QQ:1171449373
邮箱:1171449373@qq.com 地址:四川省蓬安县利溪初级中学
第四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需要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需要“生活化”
风石堰镇中学 刘玉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农村初中教师对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探索,学生的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语文综合素养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往往脱离农村生活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农村初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高,对语文作文教学不够重视。要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新的教学理念,还要有较高的写作水平,以指导学生习作。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农村初中语文作文训练强调形式和技能,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指导。传统教学中,以应试为目的的习作教学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生活化作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在传授诸多的写作知识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农村初中语文作文训练缺少素材,教师训练随意化,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是,由于受到周围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造成作文水平落后的原因,最主要是作文与熟悉的农村生活脱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文融入到农村生活之中,结合农村特殊的地域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同样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因此,农村初中语文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语文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学会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一)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
农村学生常年与山水为邻,与田园为伴,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语文作文素材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农村生活注重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节日,开展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语文作文教学,将之作为学生作文素材。农村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劳动对他们来说如数家珍,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学生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结合农村农忙季节,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然后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二)组织开展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练笔机会
广大农村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这些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开展语文作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方面,学校要精心为学生搭建展示习作的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向全校师生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平台,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燃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与信心的火花。另一方面,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教师要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作为指导学生练笔的内容。比如说,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竞赛活动,班级也利用班会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是最好的练笔机会。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身边的生活,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当学生有东西可以,又乐于写,在不断的坚持中,文笔自会生花,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够大幅度提高。
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学会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美的能力,每一个日出与日落,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有美可以发现,天天在眼皮底下的小树,在季节变化中也多姿多彩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每周练笔的习惯,教师坚持每周批阅,并坚持讲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第五篇:浅谈农村学校初中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学校初中作文教学
作者:
来源:今日中国教研 2013年5期
字号:大 中 小
显示汉语拼音
打印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长期以来,农村学生由于日常交往所运用的母语不是汉语,加之受地域环境的限制见识有限,教师指导不力等,造成了学生作文水平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农村初中作文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关键词】浅谈 农村 初中 作文 教学
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水准忽上忽下,要有心理准备,逐步歼灭入侵写作之敌;要意识到作文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那只会让学生疲于奔命,丧失写作的信心;写作要把握机会,体现“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作文,即顺其自然,彰显个性。
一、农村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缘由
1.审题马虎,列提纲、打草稿实为无奈之举
没有读题审题的意识,写作前只是将题目粗略地浏览一遍,如果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或话题,如人教版(所举例均为人教版,以下同)九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为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文章,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土地”二字,就激动不已,大写特写水土流失带来的破坏,因而要重视环保,万变不离其宗,忽略了话题中对“土地”赞美的主旨,文章也就偏离题意了。
写作之前列提纲、打草稿,可以帮助我们划出文章主次,突出重点,避免离题,使自己的文章具体、生动、形象。但多数学生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仍然我行我素,一直到交作文那天才动笔。这样临时抱佛脚写出来的文章,不可避免地要跑题离题了。
2.生搬硬套,缺乏真情
由于学风不够好,师兄师妹一届接一届,无论什么样的题目,无论什么样的要求,他们总能“以不变应万变”,事先从《全国优秀作文选》《考场满分作文》等杂志、书籍中寻找几篇类似的作文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缺乏从生活中找“米”的意识,更不用说选材立意的求新、求高了,同时作文空谈,写不具体,作文语言成人化,缺乏真情实感也就在所难免。写老师,总是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写父母,总是雨中撑过来一把伞;写老人,总是过世后想起老人的慈爱、对自己的的关怀与教诲,缺乏真情实感。
3.应试教育及家庭疏于管理
当前,国家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高考、中考仍然坚定不移地站在考试的前沿,教学评价仍以教学成绩为主。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形势,使得应试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读一年级要考试,小学升初中要考试,老师们为了提升语文成绩,就根据以往考试情况亲自写或选几篇作文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应考试急需,学生升入初中后,其写作基础还得从头抓起。更主要的是随着初中学习阶段科目的增加,学习难度在年年加大,当代中学生爱赶潮流,要穿名牌高档服装,同学之间比赛请客;相当一部分学生呼哥唤妹地去网吧,网上的内容鱼目混珠,好坏难辨,使得他们开口闭嘴都是网上的语言,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吧里,要想叫他们写篇像样的作文,是有些困难的。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拮据,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年轻力壮的父母都双双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家里剩下的是老的老、小的小,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几乎不过问,只管吃饱穿暖,自制力较弱、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学习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路径
1.关爱之心,写作的信心
老师就是第二父母,我们没有理由放任寄予厚望的花儿一朵朵地凋零,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种关爱之心。学没有念完不要紧,老师要充满着期待,学生今天的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更多的是范文选取的段落的组合,老师也要肯定他的思考布局合理,播一颗希望的种子,明天你会欣喜地看到他的写作来源于生活实践和自己的理性思考。面对他们懵懂一时的意识和行为,作为教师,要有一种敬业和奉献精神,深入宿舍,和他们谈心,到野外散步,与他们交朋友,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他们感到你是师长,亦是朋友,可亲可敬,从而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激起写作的真情实感,发出“都是同龄人,我们也能上”的感慨。要看到,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有胜过他人的一面,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2.顺其自然,创设宽松的作文环境
⑴打破作文与生活的“厚障壁”。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不必局限于个人的上网、看刺激读物等小圈子,当你深入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时,你会发现它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是那样的令人陶醉、流连忘返,有数不尽的事、抒不完的情,让你写作的激情欲罢不能,从而不断超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这时,你就没有理由不深入生活、热爱生活。作为学生,可从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等方面激起自己写作的欲望。
这方面,贫穷学生李扬在《人生的转折点》一文中,用昂扬、向上的笔调,写出了贫穷人从出生到成人所经历的种种苦难,认识到人类出生的艰辛,意识到人要活下去,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语文知识的能力。
教师命题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特别是写作基础薄一点的学生)的实际,在不偏离作文范围或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可让学生自拟题目,放开手脚,自己去写。一次有趣的谈话,可以使学生感受八面来风,触发他的灵感,开拓他的视野,启发他的想象,题目的创新,乃至内容的创新也会得到体现。以“青春”为话题,学生就自拟出这样的题目:《划痕?成长》《爱我,就别把我抱得太紧》。对于读书几乎失去信心的学生,也有过令人激动不已的往事,教师要给予关注、引导,如学生李××就用《享受失败》,把自己想发明物理某个定律的往事诉之于文字,说明只要奋斗过,失败了也是幸福的。
王栋生老师说得好:“你的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热爱。”鉴此,你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呢!你又有什么理由不提起笔来抒写一番呢!
⑵在教学细节上多下功夫。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是按不同时代、生活来进行单元编写的,我们可以在遵循课程标准规定的每学期作文不少于七次的前提下,将作文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借助教材范文进行模仿写作,使学生多了一根支撑的“拐杖”,在模仿中逐步加深对范文的思考与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顺畅地用自己的嘴说出来,使学生看得见,够得着,同时也体会到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通过模仿起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写作才会走上创新之路。一旦时机成熟,内容适中,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训练。实施写后改不容忽视,它包括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作文交上来后,先由同桌互改,互相学习,找出写得好的方面与不足之处,后由教师收齐,根据互改情况进行点评,并及时做好记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又弥补了教师批改的不足;二是教师不能仅仅打一个分数了事,要进行评讲,写得好的作文要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个别篇目能进行朗读,让大家分享一下;三是尽可能发现后进生作文的可取之处,必要时进行善意的“打击”,并根据修改意见进行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作文,直至基本符合要求,重写作文不宜过多,要让每个人都有摘得到葡萄的感觉,不能总说葡萄都是酸的。
3.彰显个性,注意真实与创新
学生作文出现千人一面、雷同化的现象,主要在于对生活的认识面狭窄,没有创意,缺乏真情实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简言之,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即要有真情实感。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作文不是生活的刻板,但它源于生活,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写真实要允许学生虚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只有经过他们的思考、感悟等,才能不断积累,化为呼之欲出的激情才会“写真实”,作为教师不要在真实的原始性上较真,对号入座,从而使学生丧失了联想和想象,那种耕田时“人在前来牛在后”的秀才文章不应再重现。要将写“有意义”的观念转化为写“有趣的事情”,从而避免将作文过于政治化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不能用简单的意义去认识的。
⑵结合课文阅读教学,尽可能把文章写生动。要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包括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有着出人意料的开端或结局,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写作技巧,比如学会卖关子、“用伏笔”或调整叙述顺序。要善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笔下的人物、事物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也可抓住课文中人物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来进行学习和描写。如《故乡》中对闰土、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孙犁《芦花荡》中表现老交通员自尊自信、爱憎分明,要求自己近于苛刻,偶有过失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等方面的语言描写;《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艰难的动作描写。明确没有语言,缺少动作,毫无表情,都不是有血有肉的人物,那就是一个木偶人,描写就不够真实了。
一篇作文,若是自己对生活的积累,有独到见解,即使写得很“土”也有其闪光之处,要给予表扬。来源于生活的作文比较朴实真挚,另有一番风韵,要树立以“土”为荣的写作思想。笔者以为作文要创新,除了注意标题、豹头、凤尾等之外,吸取民族本土精华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多的“洋文”中,原汁原味的东西更能吸引人,如歌舞剧《云南印象》便是成功的范例,它是云南各个少数民族原生态精华的再现,演出数百场仍然经久不衰。那么我们在写作中何不将我们本民族的精华吸收进来,又何必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呢?写作要有所创新,有严谨的谋篇布局,从而令人信服。创新体现在思想内容上,在恰当的表情达意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千万不要一味只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最要紧的东西。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写作目标,注意关爱学生。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发展个性,进行身心愉悦的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只有放开手脚,多写多练,才会有通顺流畅的文字;只有用心打动读者,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才能彰显个性。
【参考文献】
1.苏芳:《快乐作文》,青年科学出版社,2010.1.2.李颖:《开放式作文教学之我见》,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2.3.沈明华:《浅谈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疲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5.4.张荣娟:《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林区教学,2010.2.(作者单位:533100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