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本站推荐)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芍药山中心完小
张文秀
【内容摘要】: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吟诵经典,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特别是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本文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从经典诗文阅读训练的目的意义、措施方法以及取得成效三个方面来阐述对经典诗文阅读训练的认识与实践,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诗文阅读训练有一定启迪性和示范性。
【关键词】:小学、经典、诵读、实践探索
一、目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灿烂的中华文化因经典诗文而千古流传,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经典诗文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经典诗文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文化借经典诗文发扬光大。(《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我们同样听到了习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的确,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同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都很有裨益。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由于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致使大部分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底蕴,必将变得越来越肤浅,直至消失殆尽、荡然无存。“堕落才须复兴,颓废才须提倡。”所以,如何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措施方法
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经典诗文的诵读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管理引航
1.创设环境展经典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落实课时诵经典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学校电视台定期推荐一首(篇)古诗文。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
3.课堂教学渗经典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
4.创办专刊载经典
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分低、中、高段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学生也可尝试作诗,并在专刊上发表。那一首首稚嫩的小诗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全校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多读多背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组织各年级老师将传统诗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等进行整理,呈现于学校网站上。布置预习课文时将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供他们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教学中老师们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学生感叹于时间如流,光阴易逝,便让学生广泛收集珍惜时间的经典诗词,如:“时间象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惜时经典名言。
2.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西湖》《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石灰咏》《无题》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据时背。是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让学生吟着经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为学生引领了路子,为大量地背诵奠定了基础。
(4)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5)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3.开展活动,实现“趣”的激发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针对不同年段开展竞赛。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开展 “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中年级开展“经典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孩子们侃侃而谈自己在诵读经典中得到的收获和启迪,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高年级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对悠久历史的自豪,对自己身上肩负的振兴民族的责任感溢于言表。为了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营养,规范言行,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学经典,知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可结合诵读内容讲述礼仪及法纪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等。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学生的班训;“温故而知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了学生们做人追求的目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为了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中会引用经典诗文已成为学生们最引以为豪的行为。三、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收获硕果
(一)小荷初露尖尖角——学生获益多
经典诗文的背诵已然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种时尚,处处可见学生手捧唐诗宋词的身影,时时可闻他们珠玉落盘的诵读。这样的耳濡目染是可喜的: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反复吟诵,引领了师生的思想,净化了师生的灵魂。同时,学生们汲取了许多历史的、文化的精髓,作文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我校学生的作文近300余篇在重庆、乃至全国获奖和发表;讲文明礼仪的学生越来越多;民族自豪感也越来越强。
(二)墙内开花墙外香——家长反映佳
我校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学生的变化让家长们喜上眉梢。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
四、展望未来
经典诵读掀高潮,文明儒雅换新貌。学校师生学习了经典之后,便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经历,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长期诵读经典诗文,一生与经典同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同杜甫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携文天祥《过零丁洋》,陪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诵《滕王阁序》,到杜牧的《题乌江亭》小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读《论语》、《三字经》,学《弟子规》、《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畅游,到四书五经中去感悟人生。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身体力行,不断探索,让经典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第二篇: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内容摘要】: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吟诵经典,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特别是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本文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从经典诗文阅读训练的目的意义、措施方法以及取得成效三个方面来阐述对经典诗文阅读训练的认识与实践,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诗文阅读训练有一定启迪性和示范性。
【关键词】:小学、经典诗文、诵读、实践探索
一、目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灿烂的中华文化因经典诗文而千古流传,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经典诗文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经典诗文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文化借经典诗文发扬光大。(《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
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2009年在3月7日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重庆市书记***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说了这一番话“面对网上纷繁的信息,要读经典。因为这些经典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确,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同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都很有裨益。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由于现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致使大部分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底蕴,必将变得越来越肤浅,直至消失殆尽、荡然无存。“隳堕才须复兴,颓废才须提倡。”所以,如何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措施方法
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经典诗文的诵读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四顾山光接水色凭栏十里支荷香——管理引航
1.创设环境展经典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落实课时诵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学校电视台定期推荐一首(篇)古诗文。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
3.课堂教学渗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
4.创办专刊载经典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分低、中、高段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学生也可尝试作诗,并在专刊上发表。那一首首稚嫩的小诗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全校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多背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组织各年级老师将传统诗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等进行整理,呈现于学校网站上。布置预习课文时将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供他们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教学中老师们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学生感叹于时间如流,光阴易逝,便让学生广泛收集珍惜时间的经典诗词,如:“时间象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并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惜时经典名言。
2.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西湖》《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石灰咏》《无题》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据时背。是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
畅记忆。让学生吟着经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为学生引领了路子,为大量地背诵奠定了基础。
(4)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5)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第三篇: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的探索与实践
一、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当今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生活在如此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的今天,各国文化的冲击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文却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研究之情却谈不上。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共同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身上去寻找智慧。”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中华诗词依然具有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等作用。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为孩子们打下做人的底子,我校将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使人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基础。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在诵读过程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
一、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指导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其基本的价值理念、优秀的文化传统、高水平的艺术造诣,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长期以来熏陶感染着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少年儿童抓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可行性分析
1、在学校提出的“打造诗意校园”的大环境下,学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对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无疑是锦上添花。
2、学校在推进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不断积累课外知识,学生古诗文的积累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学生在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的积累,参加过学校举办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已经有了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老师也有了教学的经验,为进一步进行古诗文诵读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从事实践研究的教师都是小学一级职称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意识。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诗词文化教育的积累与研究,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接受中国传统美德,陶冶其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并形成古诗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范式。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班级诗词文化的氛围,逐步形成班级特色。结合学校“小书房”建设,努力塑造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书香校园。
3、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一)活动的时间安排
1、根据班级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小目标。学生利用早自修、中午时间、晚上时间可根据教师制定的目标自己吟诵;
2、每天上课前5分钟时间,采用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
3、班级里每周抽出一节语文活动课,用于对本班古诗词背诵进行辅导。
4、每周让学生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词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表演赛。
(二)主要措施:
1、老师为班级学生推荐每周吟诵的内容,可每周一主题,如:李白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春天的诗歌、宋词周、三字经诵读等。
2、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每两周更新一次壁报栏中的内容,每月上交一定数量的展示作品,可以是古诗配画、诵读内容抄写小报、改写经典、自写古诗等。在教室里开设诵读专栏,可以利用后黑板,也可自行选择位置。本学期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走进校门就能受到熏陶感染,加强环境氛围的创设。
3、建立诵读记录簿,每天由指导教师记录并签名每学期,指导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相检查;教师要每周进行一次诵读统计,表扬先进,鼓励后进。每周检测学生吟诵情况。分小组竞赛和每周教师检查相结合。要求学生能背诵教师指定的必背古诗文。要求参与面100%,达标率95%。
4、各班以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为主,对其中简单语句的释义不要求讲解得过深过细,体现大意即可;对部分难懂的句子不要求解读。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的诵读和吟诵,自然成诵,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诵读。如,将诵读内容编入拍手歌中,切忌“一刀切”。
5、师生同读同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利用好经典诵读课,轻松愉悦与孩子一同诵读经典,组织活动,给孩子们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切忌上成语文课。
6、保证诵读时间。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课间、午间活动时间以及每周一节校本课程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每日课前、午间诵读形成常规,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2)每周一节校本课程,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诗经学习游戏活动。(3)回家后,鼓励学生和家长诵读5分钟,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4)各班每月抽出一节班会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表演。
7、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整合各类读书教育活动资源,使之课程化、制度化,保证效果。各科教师都要自觉地在班主任教师的统一协调下,在规定的时间段里,有条不紊地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要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功能,让孩子在唱游活动中诵读。
8、面向家长进行相关的宣传,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更多支持,动员家长对孩子课外诵读经典、学古诗给予支持,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四、课题研究过程计划与方法
本课题准备用两年时间完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5选题论证、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宣传发动、确定篇目阶段。
第二阶段:2012、9——2013、12 实施研究,诵读经典、训练强化阶段阶段,及时分析总结。以班级为单位,广泛开展诵读活动,开展竞赛活动,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习更多的经典古诗文。
第三阶段:2014、1——2014、5 结题验收阶段,整理和规范近两年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认真修改完善,并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结题,确保按时完成研究任务,如期结题。
研究方法:
1、文献法(学习借鉴、指导实践)通过查阅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值得借鉴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2、行动研究法(关注过程、注重发展)根据古诗诵读教材内容和要求及古诗诵读实效性的要求,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提高小学古诗诵读实效性的教学措施并加以实施,根据实施情况反馈对措施进行补充、修正、完善。
3、经验总结法(经验积累、理性分析)通过课题研究前测对学生古诗文积累情况摸底,了解学生在古诗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存在原因,作为制定小学古诗诵读教学实效性措施的依据,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作为修改、补充、完善的依据。
4、调查统计法(个案分析、数据整理)通过对古诗诵读教学中典型事例的跟踪研究,发现共同性的问题,为解决普遍性的问题提供给有价值的做法。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十首》、《三字经》《弟子规》 等课外书籍,如期完成教师制定的吟诵小目标,日积月累,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
2、教师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背诵古诗文的兴趣,还利用自身的内在古诗积累的底蕴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把教室进行布置,渲染古诗文的文化氛围熏陶学生;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以各小组长期竞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教师随时利用早读、自习课、班队活动等时间和各种各样的比赛形式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涨。
3、学生在近一年的古诗文诵读中,欣赏了原文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强了修养,丰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诗文、文学家、圣人的直接对话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才,他有丰厚古诗文功底,对他将会大有裨益。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也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4、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再只是一味地看电视,玩打打杀杀的游戏,而是在此之余,能修身养性,静下心来,诵读古诗文,丰富并充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六、课题研究组成员
第四篇:浅谈小学陶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小学陶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郑州师范学院
张雯清
摘要:陶艺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于一体,广泛为孩子们所接受和喜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陶艺教学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方面尤显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陶艺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好场所,是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实习期间,我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陶艺教学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尝试与探索,本论文着重探索把陶艺渗透到日常教学,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在陶艺教学中要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玩陶兴趣,重视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习过程成为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过程。关键词: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个性;合作;创新;成功;兴趣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potter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Abstract
As a comprehensive arts,pottery education rolls manipulative ability, aesthetic taste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to one and widely accepted and loved by the children.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pottery teaching shows unique status and function in improv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schools.Pottery teaching is an excellent proving gro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ceptiveness and imagination.And it's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to carry out aesthetic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 try to explor the pottery teaching in variety methords during practice.This paper focus on exploring that how to infiltrate the pottery teaching into daily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aff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arts.Pottery teaching must f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ity and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o assign the class to interest students in playing pottery.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of students and respect for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and hobbies in order to make the learning into a process of personal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 personality , cooperation , innovation , success , interest
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指出:“ 美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有条件的地方可增加电脑美术、陶艺等教学内容。”陶艺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于一体,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广泛为孩子们所接受和喜爱。让孩子们在娱乐中 启发、创造和发散性思维,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在回归泥土质朴的气息中,无形的培养出孩子的艺术美感。同时它使学生找到了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自我的天地。
我在实习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陶艺教学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尝试,得出以下几种比较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下面就谈谈我对陶艺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了解河南特色的陶文化,培养学生玩陶兴趣,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祖先就已经制造和使用了陶器,瓷器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河南就是商、周的故都。从三千多年前商、周的原始青瓷起,经秦、汉、南北朝到唐代得到飞速发展。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禹州钧台钧窑遗址、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瓷窑遗址,是中国古瓷系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汝官窑烧制始于宋初,终于元末。在北宋晚期的数十年间,因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而闻名海内外,因烧制时间较短,工艺失传,传世品极少。如今,汝官瓷的传世品仅有七十多件,收藏在世界各地著名的博物馆里。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现,获得了大量精美的汝官窑瓷器标本,尤其是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传世品所罕见的新器形,弥补了长期以来研究汝官窑瓷器不见窑址和实物标本缺乏的遗憾,也为解决汝官窑的烧造年代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并充分证明了这里是闻名于世的汝官窑遗址所在地。
禹州钧台钧窑遗址初步解决了钧窑的始烧时间和发展阶段问题。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创烧成功窑变铜红釉——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窑变效果将瓷器由青白二色带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北宋徽宗时成为御用珍品,在禹州市设置官窑,烧制宫廷用瓷,每年钦定生产三十六件,禁止民间收藏,因官窑地处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故窑名“钧窑”,瓷器名为“钧瓷”。
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是当时中国最早发现的唐三彩窑址。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虽早已发现,但先前始终没有发掘,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发现唐代“青花”,可以证实巩义黄冶窑便是唐代青花瓷产地。另外对“青花”是在唐朝还是宋朝出现的,学术界一直有争论,窑址发掘了唐代青花瓷片,从而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
把这些关于河南陶艺的知识通过陶艺课讲给学生,他们的兴趣不但提高了,同时对自己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我们河南陶艺的历史悠久,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把陶艺渗透到日常教学,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力 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艺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当一群天真烂漫的学生面对着一件件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精妙无比的陶艺作品时,他们必然受到巨大的感染而陶醉在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中。
陶艺课上,学生们与泥巴打交道,捏动物,拉坯花瓶,盘筑器皿,做各种各样的东西,兴致盎然。陶艺课上,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眼睛看,脑子转,心里想,手上做,观察能力逐渐敏锐,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能力得到发挥,鉴赏能力得到提高。陶艺课上,学生的团结合作和人格、道德的修养也得以提高。如此效用,是其他一些课程难以比拟的。因此,陶艺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真正实现了“我学习,我快乐”。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2.1.1在陶艺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因材施教。这里说的“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自身的特点、优势来培养他,为发展不同的个性而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那么个性是什么?《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由于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保护这种差异其实就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我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开展个性化教学。
第一阶段:学生刚接触陶泥,对它充满好奇,因此主要是调动学生进入陶艺世界的探索中,所以他们的造型活动是熟悉泥性,体验陶艺活动的乐趣为主。教学活动的设置主要为体验各种工具、材料、陶泥的效果,体验各种玩泥游戏;体验各种粗细、长短、大小不同的泥球、泥条、泥块、泥板,进行平面或立体的、点线面结合的表现游戏;初步了解和尝试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方法进行个性化造型游戏。具体教学内容有:《压印游戏》、《泥球游戏》、《长长的蛇》、《泥板平平》。
第二阶段:学生在游戏的基础上培养了学习兴趣,此时,要求学生把初期感觉训练获得的知识通过梳理细化为制作手段和方法。教学活动的设置也提升为感受陶艺为主,主要有学习陶艺成型技法和装饰方法,尝试运用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方法进行简单器皿、动物、人物形象的造型活动。具体教学内容有:《各种各样的笔筒》、《瓶瓶罐罐》、《动物挂件》、《我熟悉的人》、《瓜果飘香》、《陶碗》。第三阶段:在学生掌握了各种造型的语言和技巧以后,教学中介入了大量的图片与实物欣赏,以拓展更多的造型可能。所以教学活动的设置为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合理利用在陶艺作品中;围绕一个主题或选取一个故事情节合作一组立体或者半立体的陶艺作品。具体教学内容有:《茶壶、茶杯》、《造型各异的时钟》、《有趣的面具》、《我的小房子》、《卡通小动物》、《各式瓶罐》。
2.1.2鼓励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在艺术创造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个性需求和已有条件自由选择较适合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调整和完善学习方法。
2.1.3根据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开放。因材施教最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儿童个性差异的认识上。所以这个教学过程的开放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问题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因为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性格、修养等方面都不同,而不同的人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教师应能认识儿童的这种个性差异,发展个性,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去硬性地加以改造或强迫其服从,不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不用一致性的思维、一致性的表现方法去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发展其个性。
2.2小组合作,发挥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它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陶艺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但能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创新的“闪光点”。对于小组合作,我的做法是:
1、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时,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就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2、在小组间选出一位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
3、学生小组间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例如擅长搓泥条的就负责搓泥条,擅长盘筑的就负责盘筑,擅长捏塑的就负责捏塑„„。
4、在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共同研究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制作具有个性的作品。2.3培养创新,展示个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而且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中,如果只强调某种技法的示范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摹仿,这样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的发挥,并会限制学生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有违儿童本身的创造天性,抹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
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空间和环境。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只授予简单的技法示范,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另一方面我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引发创作思维。
2、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与学生经常有联系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辅导《创意时钟》时,除了可以在时钟的造型变化上引导学生思考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各类事物,把时钟的指针和刻度做成一个个不同主题(水果、蔬菜、动物、糖果等)。
3、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发展。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例如有个别学生虽然成型技法掌握得不到位,但是我发现他捏制出来的作品却很有创意,很特别。因此我表扬了他的创意,并鼓励他把捏制作品通过组合的方式添加到其他技法的作品上去,这样的作品就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后来他慢慢就能在作品中互通各种技法,大胆尝试新的造型方法和装饰方法了。
4、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多看古代、现代优秀陶艺作品,提高美的鉴赏能力、辨别能力,激发创作的灵感。
5、我还采用单独创作、个别组合与多人集体创作等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调动他们更高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4体验成功,保持兴趣 谁不渴望获得成功,谁不希望自己被欣赏、被肯定、被赞美?成功是孩子进步的阶梯,同时成功也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心理氛围,使学生把兴趣变成乐趣。
教师既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还要为他们每个人制定一个预期可以达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赞扬的方法,不吝啬表扬的语言,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从取得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在有兴趣的时候会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并且由于兴趣具有指向性、情感性和动作性,能够引起高度的注意,激起饱满的热情,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种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在激发起兴趣以后还要注意巩固兴趣,使兴趣变为乐趣,达到更高一级的境界。
随着陶艺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普及,陶艺教育的价值日趋显著,教学证明,陶艺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之一。以上的教学探索还不尽全面,还须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教学感悟:给学生一团陶泥,他就可以捏出自己的整个世界!
谢 辞: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给了我许多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导师王莉萍副教授及师专美术系的各位老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学习、工作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实习单位樊彩萍、张娴、吴鹏等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指点。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提供资料对于我一个没有一线教学经验的实习生来说,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情,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学会指导学生玩陶、爱陶、制作出富有个性的陶艺作品,并完成毕业论文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谢谢各位的帮助,今后也会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学习。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杨景芝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尹少淳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第五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共)
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经典诵读
实践
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中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中学经典诗文的诵读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愉快诵读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学生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的体会是,教诗歌要“三多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厉;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具体来说,一是有适当的阅读量,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并逐步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评价尺度。可以分为背诵篇目,熟读篇目,浏览篇目。数量上略作规定,读法上不强求一致,吟咏朗诵,默读,甚至抄读都可以。读诗应该是快乐的事,而且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不要搞成任务和负担。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提倡读诗,并营造氛围。我的体会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引用诗词警句,学生觉得神奇而生羡慕之心,就会去模拟,在作文里、说话中也会引用诗句,增加文采。“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这样境界,你要学生不爱诗不读诗也不可能了。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诵读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所谓诗无达沽,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分析,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假如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壳蹬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成白话,更是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对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让学生自己诵读,把节奏韵律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
三、方式多样,在课堂内渗透经典诵读
1、放声朗读,感经典诗文绰约风姿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经验,培养语感。”在“评价建议”中提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加强语文课诵读教学,我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1、早读。俗话说,“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最好时间,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阵地,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读经有效性。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领读。教师领读即由教师结合学生的普遍错误进行正确示范朗读,确定作品的基调,调节停顿,控制语速,从而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学生;学生领读即由教师事先有意培养的一些有特色的领诵者,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向同学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从而与同学一同分享,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的“诵读再创作”。
3、竟读。在竟读中要求学生不读错字,不添减字,注意语音、语调,这种方式既便于学生抒发情感,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展示个人才能的愿望。竞读的形式可以是单人、多人或男女生分组等,由教师或几名同学当裁判,创设一种轻松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各尽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忘我吟诵,入经典诗文绵延境界
“诵”不仅仅是背诵,而是美读吟诵。如寿镜吾老先生般摇头晃脑,忘我吟唱,或婉转,或铿锵,或低旋,或高昂,回归千百年学语文诵读之道。让学生自诵自悟,美读吟唱,这是传统学古诗文根本之法。1.背诵古诗
于永正老师也说“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背下来是古诗文教学的落脚点。“幼学如漆”儿时背诵下来文章,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不仅终生不忘,而且终生受益。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能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熟读成诵”,在学生抑扬顿挫的琅琅声中,优美的诗文已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背诵
便是在积累。厚积薄发,由量变到质变的时刻正悄然而至,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2.配乐朗诵
教师先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再把一些美文或段落配上音乐,要求学生随音乐全神贯注或声情并茂地加以诵读,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诵读能力。教师找到相关的古典音乐或其他可烘托出情境的轻音乐,让这音乐营造处一种情境,利用音乐激发学生诵读的愿望,让学生再一次放声朗诵,这次美读吟诵是学生体验、感悟后对文本的再现。心到者,与文本产生强烈共鸣。到动情处,或许神采飞扬,或许已热泪盈眶。朗诵《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以一首古曲《阳关三叠》,跨越了时空,把学生离别愁情的体验推向高潮。3.吟唱古诗
诗歌,歌者,曲也。大多数古诗歌本来是有乐曲,以供吟唱的,如《阳关三叠》;有的古诗后人给它谱了曲,如著名词曲作家谷建芬老师就给《春晓》、《锄禾》等古诗谱了曲。我让学生学唱《春晓》、《锄禾》、《明月几时有》等诗,想不到学生非常喜欢唱,甚至超过了其他所学歌曲。
四、大胆展示,扬经典诗文不朽神韵
当我们的孩子开始诵读经典时,不要忘记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来展示自己。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把诵读活动渗透进去。如:制作古诗诵读卡;古诗文手抄报制作比赛;师生诗文书法比赛;诗文诵读表演比赛活动等。
“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经典诗文”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成为他们一生高见远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