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22:0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新时期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新时期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思考》。

第一篇:对新时期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思考

对新时期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思考

摘要:在我国加入WTO、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入进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机化统计工作如何与时俱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任务。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机化统计工作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就统计工作如何准确地反映农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讨,提出了农机化统计改革的思路和设想。

对新时期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庄严使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实现上述任务,必须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如何正确地引导农机化发展,客观准确地反映农机化发展情况,评价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贯彻落实好“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指导思想,是新时期广大农机化统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和新任务。

一、当前农机化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机化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的,反映的主要是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机械化情况,虽然近几年进行了部分调整和补充,但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反映农机化发展的经济指标少,特别是对农民增收,农业增加值仍至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指标均没有,不能全面反映农机化的作用,不利于提高农机化地位。我们现在统计农机化情况,基本上局限于农业机械总动力、总量、作业量的等指标及其横向与纵向比较,只能反映出农机化自身的变化情况,不能反映农机化与农村经济及农民增收的直接联系和促进作用;只能定性强调农机化替代劳动力的作用,不能定量描述农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程度。由于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普遍关心的农民增收、农业增加值、GDP等指标中,找不到农机化所占的比例,因此,只能在口头上讲农机化如何重要,不能从数字上提供理论支撑,农机化的作用和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指标设置不尽合理、不全面。一是有些指标陈旧,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农机作业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已成必然,如果仍然统计和比较农机具数量、作业面积,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农机化的发展,有可能起到误导和负面作用。二是有些指标设置不合理,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如:农机化科研、推广、培训费合在一起统计;农机基本建设支出中,土建与机械设备购置合在一起统计;利润总额中税与利、上交提留合在一起统计;农民投资农机化自筹资金与银行贷款等指标也设置在一起等,不便分出各项的具体数量来;三是近几年推广的一些新型机械设备统计指标中没有设置。如:薯类收获机械、大蒜和生姜收获机械、设施农业中多功能耕作机械和温控、增氧、消毒杀菌设备等统计中没有设置专门指标;四是农机生产企业情况及产品出口创汇情况没有统计指标,与我省农机大省身份和农机管理部门职能不相适应;五是农机产业化经营成果没有具体反映出来。如:跨区作业、收入和利润指标没有统计;六是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加工状况及经济效益指标也设在现行统计范围等。

3、乡镇农机机构改革,削弱了农机化统计工作。2002年全省乡镇农机站减少了2%,人数减少了9.1%,既无管理站又无服务站的乡镇有128个,有许多乡镇站合并到农业综合站后仅剩一名农机人员。由于乡镇站机构撤并,人员减少,再加上乡镇撤并等诸多因素,使农机化统计工作难度加大,统计数字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4、统计方式单一,统计人员素质和责任心亟待提高。目前我省农机化统计方法只是层层布置,层层汇总上报,由于很少开展专项调查和抽样调查,不能就某些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查和抽样调查,以便对统计年报进行补充和分析。有的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打个电话问一问,再根据上年情况加加减减,没有深入基层、村庄摸清家底,使数据难免有差距。另外,由于统计人员变化较大,缺乏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很难胜任统计工作。

二、农机化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提高农业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和落实,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对农机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化统计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化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面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形势,农机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势在必行;二是面临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农机化作为农业科技载体和农业产业化支撑的作用;三是我国入世后,面临建立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机化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农机化统计工作也应围绕农机结构调整、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农机社会化服务等重点,调整改革和补充统计内容,设置新指标,充分反映新的发展、新的成果和新趋势。

2、“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指导思想,对农机化统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农机化要“立足大农业”就要反映出农机化在大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农机化对农业的贡献程度,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只有反映出农机化自身的作用才能有立足之地;“发展大农机”就要发展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加工业、农村运输业在内的所有农业生产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农业机械,要把大农机的发展情况及趋势全面反映出来,引导其健康发展,就要根据“大农机”的发展要求,设置一些新的指标。

3、国家和省对统计数字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机化统计领域的不断宽泛以及统计对象的分散,使农机化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2002年10月28日,朱容基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到国家统计局考察时指出“统计工作非常重要,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信息是认识国情、决定国策的重要依据。”“统计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准确、及时地提供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尤其要准确、真实、可靠,不能失真,不能有水分。”新时期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要客观准确地把握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更好地进行科学决策,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再者,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步伐加快,国际间农机发展情况对比增多,也需要我们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与此同时,农机化统计的范围、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统计调查对象日趋复杂,统计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降低,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是统计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做好农机化统计工作的对策

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围绕农机化发展的新任务,新特点,统计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统计工作才有出路。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加快统计改革的步伐。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提高统计数字质量为中心,以全面准确反映农机化发展情况为目标,加强对农机化发展形势的监测、分析和预测,加快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的改革,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使统计服务再上新水平,为全省农机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积极推动统计制度改革创新,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统计对生产力记载、描述、分析具有独特的功能,它把生产力数量化,成为可观察、可把握的具体形态,为我们认识生产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农机化无疑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怎样把农机化这一先进生产力准确全面地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对农机化统计制度的改革,把工作的重点集中到认识先进生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上来,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先进生产力的需要。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利于农机化统计工作的长远发展;二是有利于准确反映农机化发展新情况、新趋势、新特点;三是有利于准确反映农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四是有利于增强农机部门宏观调控能力,引导农机化优化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沿着协调、健康的轨道发展;五是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六是有利于减轻基层负担。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时代要求,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创新是永恒的,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新的认识。改革,就是完善规范统计制度,对于被实践证明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指标,要大胆改革。同时,要结合我省农机化发展要求,增添反映“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指标。要找准切入点,通过统计计算农机经营总收入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农机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农机投入产出比、农机队伍人员素质状况、农机替代、转移、吸纳农机劳动力情况等指标,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出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机化的发展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影响。只有确立农机化在大农业中的位置,才能“立足”大农业,才能找准发展大农机的方向;只有充分准确地反映农机化发展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密切程度,才能体现出农机化的价值和贡献,才能反映出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才能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在更高层面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加强社会调查,进一步推进统计方法的改革。没有广泛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我们掌握的统计数据就无法得到核实;没有广泛的调查,我们就无法辨别通过逐级上报途径所获得的基层统计数据的真伪,调查是统计的生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各级农机统计人员要加强调查,下到基层,从一个村、一个户开始调查“解剖麻雀”,掌握第一手材料,逐步改变过去充当“收发员”和“电话催报员”的角色的状况。要对有关统计指标进行专题调研,对一些能够充分反映农机化作用、影响农机化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为农机化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

3、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质量。搞好统计优质服务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优质服务,就要转变观念:一是由单一的为上级服务转到为上级、为企业、为广大农民服务。现在的农机化统计指标体系中缺少反映全省农机生产方面的指标,作为主管全省农机化工作的政府部门,不掌握农机生产的情况,就无法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机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和生产。为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增加反映农机生产情况的指标,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出最先进的生产力;二是由被动服务转到主动的超前服务,要树立超前服务意识,将掌握的统计资料、信息按“快、精、准”的要求提供给各级农机部门;三是由单一封闭式服务转到创造性、有价值的服务。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实现优质服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断提高统计分析研究水平,而提高分析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农机化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力求撰写出“深、新、广、精”的统计分析报告,所谓“深”,就是在分析内容上有深度、有层次、有前瞻性;所谓“新”,就是分析观点新、内容形式新;所谓“广”,就是分析的面要广,不要就数字论数字,而是要通过数字分析农机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民收入乃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所谓“精”,就是要有“精品”意识,以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和科学的建议服务于领导决策,真正发挥“智囊”和“参谋”作用。

4、加强农机化统计法制建设,优化统计工作环境。加入WTO后,我们的政府行为面临着依法行政的挑战,新形势对依法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反对和制止在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因此,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各项统计工作的开展已势在必行。《统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是一切统计行为的准则,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可靠保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统计法》和中央“两办”的通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统计法律法规,今后通过举办全省农机系统统计执法检查培训班,并对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统计人员的培训,掌握统计执法程序,统计案件处理等知识,提高农机统计工作者法律意识,规范自身的统计工作。为了进一步规范我省农机化统计工作,促进统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应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山东省农机化统计管理办法》,建立一个依法干统计、依法管统计的法制保障体系。

5、进一步强化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保证农机化统计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广大统计人员整体素质,为农机化统计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一是要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统计工作荣誉感和责任感。农机化统计工作是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农机化资料和信息,既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决策和制定政策,编制计划的依据,又能对农机化发展起到监督检查作用。特别是新时期统计工作任重道远,责任重大,各级统计人员应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敬岗爱业、勇于奉献;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要不断学习,加强业务培训,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时时为自己“充电”。在丰富知识面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专业特长,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型”人才。要着眼长远和发展,采取以会代训、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组织统计人员学习经济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创造条件使统计人员走出去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对新机具、新技术多了解、多接触,增加感性认识,增强工作的适应性;要推行统计持证上岗,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

6、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实践“三个代表”对于统计人员来讲,就是把统计数字搞准、搞实,反映出真实的生产力水平,否则,让领导用虚假的数据制定决策、指导工作就会带来失误,就会对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无端的损害,就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关系到农机化统计队伍的整体形象,关系到我们整个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要把科学的态度同农机化统计工作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是要有争创一流的锐意进取精神,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敢于负责的实事求是精神。同时,要积极转变观念,在工作中既要缜密思考,尽量避免挫折和错误,又要大胆创新,不怕失败和挫折,把农机化统计工作不断推向前进。我们要不断改进作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优良作风。各级统计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取得工作的主动权,优质高效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为农机化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山东省农机化统计工作规范化

山东省农机化统计工作规范化

评分标准

为有力推进农机化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全面、客观和公正地反映和评价各市农机化统计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山东农机化统计管理办法》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一、指导思想

本标准以《山东农机化统计管理办法》为依据,结合《山东省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考核项目》,立足农机化统计工作实际,紧扣统计科学管理和规范化建设主题,在标准公开、评分公正、考核公平的基础上,对各市农机化统计工作进行综合考评,促进农机化统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二、考核内容

1.农机化统计组织领导

主要包括单位领导重视程度、统计经费保障、统计监督权落实、统计工作受表彰情况等。

2.农机化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

主要包括统计规范化创建、统计工作软硬件的配备、统计资料的管理、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考核管理情况等。

3.农机化统计日常工作情况

主要包括统计报表制度的组织实施、统计数据的审核报送、统计数据的报送等。

4、农机化统计服务

主要包括农机化统计分析、统计调研、决策咨询

建议等统计服务情况,以及被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三、考核标准

1.指标数量:考核实行百分制,共5大类项评分明细,其中4项强制性指标。

2.评分规则:满足一项指标要求得该项分值,不

满足不得分,不能达到强制性指标要求的倒扣分。

3.农机化统计工作实行定期评分,原则上以为主,评分结果予以通报。

附件:《农机化统计工作规范化评价表》(Excel)

第三篇: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

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

当前,传统的农机装备技术与现时需求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形势下,集成与提升利用行业现有的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有效解决农机装备创新发展滞后这一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既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时期农机化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挑战

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机化发展道路证明,农业发展对农机装备的需求与依赖达到某种程度,其相互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农机装备不再是受农业发展影响的“伴随性”或“被动性”发展,而转为主动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并存且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农机化已由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农机装备在农业发展中正迅速“变位”,成为各级政府大力实施农机化的重要举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引发了普及机械化技术、应用先进适用农机的实际需要。在强劲的内需驱动和外部大力推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农机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对农机装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提升技术、填补空白、加快发展等方面。

与此同时,我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带来的双重压力,这对我国农机装备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机装备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几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农业生产制度创新逐步向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急需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由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延伸。二是土地流转趋向连片集中,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土地经营、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激活了适应规模化种植的大中型拖拉机及多功能作业机具、成套技术装备的市场活力,原有的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对农机产品的小型化、实用化和廉价化需求也正在向大型化、高效率、多功能及复式作业方向转变。三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的建设,带来了农机技术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生产向优势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水产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拓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新型机械与装备支撑发展。四是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型农机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五是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机整体水平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农机发展的必然。市场的这些变化致使传统的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已不能满足需求,新技术、新机具供给严重不足。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际上众多农机制造商不断抢滩我国市场,他们正在以其高质量的产品、雄厚的资本优势强势进入,从与国内企业合资,逐步向独资经营过渡,给民族品牌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尤其是在大中型农机方面,掌握核心高端技术,而原来我们想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很难实现。因此,在开放农机制造业市场的同时,国家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政策对民族工业及品牌给予扶持促其发展。

目前农机科技创新困难重重

我国现有的农机科技研发体系属于层级、多元结构,农机科技活动主体主要由中央部属及省、市地方农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企业技术中心组成,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科技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演变而来,其科技管理也已由完全政府主导的计划型走过科技体制改革前期完全市场(化)推动时期,正在向“政府引导、面向市场”和“规划牵引、资助重大项目”的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设置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高等院校共46所,其中有16所重点本科院校、29所普通本科院校、1所三本院校。其研究领域基本覆盖了我国农机化涉及的相关专业,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全国现有国家级科研院所3个、省级研究院所27个;还有一批地市级农机科研院所。其研发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除农机装备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设计开发外,还承担了标准化与质量检测、信息与信息化建设等行业服务职能。我国的大型农机制造企业正在逐步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部分企业建有国家或省级技术中心,成为增强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这些科技资源是我国农机装备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力量。但是,还应清醒看到,由于起点较低、基础薄弱,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科技体系,在创新能力建设和运行机制转换方面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面临着农机装备发展对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挑战,反映出现有科技体系存在着诸多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1.对农机研发这一行业科技创新基础工作的公益性认识不够,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农机行业服务于农业,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明显的行业基础性与社会公益性。农机科研作为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通常农业科研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外,其自身在研究、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又具有特殊性。比如,不同区域农业条件差异较大,与农艺技术相结合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受农业季节性的限制,科研周期较长;研究过程需要大量的实物手段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田间验证;作业环境条件一般较差,要求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区域适应性等,这些使得农机科研难度大、投入大。由于认识不足,各级财政长期以来对农机科技事业的支

持力度明显不足。在与农机科研相关的项目经费、研究试验手段与中试条件等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方面投入甚少,这从物质基础上严重制约了农机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整体上在技术研发创新方面所具有的实力和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亟待提高。目前的8000多家农机企业中有80%以上是中小企业,行业利润不足3%,难以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创新团队和必要的研发手段,难以进行实质性技术创新研究;而技术研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所占比例极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身能力也同样难足所需,且其内设的研发机构主要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故具有技术垄断性和排它性,在辐射和带动行业技术创新方面难以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科技研发体系的协同性和整体性较弱,“产、学、研”结合还处在浅层面,农机装备研发活动存有严重的“孤岛”现象。由于缺少有机的联合机制,各方面的科技力量自成体系,研究方向与力量分散重复,行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难以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撑,也难以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领域及其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难以创造和培养出具有领军作用的学科带头人。科技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整体运行效率低、效果差。

4.科技宏观管理方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体制不顺和职能(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缺失的现象,导致科技创新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目前全国省级以上农机科研院所约30个,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中几乎50%归属机械工业(工口)部门管理。一方面,因这些科研院所与归属农业(农口)部门管理的农业技术研发、农机推广部门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故相关工作协调、沟通渠道不畅,难以实现相互结合,(下转7版)

客观上不但造成了农机科研与农艺、农机推广应用需求的脱节,同时又造成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在农机装备科技创新方面给予的项目支持和政策扶持,大多数只限于农口系统,这部分农机科研院所因受制于科技管理体制的不顺、渠道不同,很难参与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机科研与农艺、农机推广的结合以及产、学、研、推共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要求愈来愈高,这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制约了这些农机研究院所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急需的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与应用。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明确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采取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国家支持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加强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要求,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各级财政部门应

把农机科研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作为长期的财政引导投入,为农机研发提供财力保障;科技管理应突出需求与发展重点,在科技项目方面给予多渠道立项和经费上的支持,同时加大对农机科研与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扶持力度。

1.加快形成与产、学、研各创新体地位相宜的科技创新体系结构。

加强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学科建设,根据不同院校现有基础,强化高等院校在农业机械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实验与知识创新、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与农机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长期协作。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将职责定位明确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机科研院所明确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重点支持。同时,通过改革转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在国家财政相对稳定的支持下从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前瞻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中试,为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共性技术和创新平台支撑,并充分发挥其面向行业的服务职能及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辐射、引导作用。

加快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经济(财税、金融)与科技政策导向和科技计划项目扶持,同时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企业提高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2.建立新型的技术创新组织载体和运行模式,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扶持推动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设与快速发展。当前,联盟方式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战略选择。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越来越走向联合,除了机电高新技术和产品成功联盟研发以外,欧美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配套农机具等主要农机制造商的联合创新开发和日本水稻高速插秧机等共性技术装置等竞争对手间的企业联盟开发,已经走出了联盟开发、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的成功之路。

2007年6月经科技部批准,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在加大力度引导扶持国家联盟的健康发展的同时,应探索创新区域性、专业性联盟建设。通过联盟的建设,聚集农机行业优势科技资源,促进建立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并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的多元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提升农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形成面向行业开放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行业共性研发平台。联盟作为政府政策、科研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持续承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提高行业现有条件下的整体科研实力,破解行业发展的突出技术问题,并支撑我国农机装备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2)在充分发挥国家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的同时,根据区域特色、行业专业分类,依托具有较强研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地方科研院所,联合有关高等院校,规划组建区域性或专业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独特的创新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企业搭建一个解决科技成果工程化问题的平台,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开放式服务,使中心成为特定区域或特色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撑,推动提高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在中心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活动和手段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和机制,集成社会资源,推动联合与协作,唱响同一首歌。

按照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有利于农机与农艺、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农机科研院所在诸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资源利用等科技管理方面存在的体制不顺的问题,建立起跨部门职能(利益)协商、调整机制。科技管理中应调整旧有思维模式和习惯做法,整合行业资源,把归属机械工业(工口)部门管理的农机科研院所统一纳入农业机械化大体系中,同相关资源一起进行系统集成,破除渠道之分,推动各方力量加强联合与协作,优势互补,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发挥好现有各类科技创新体的作用,并推动建立农机科研与农艺技术研究、农机推广相结合的机制,加速提高农机装备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承载能力。

第四篇:新时期统计工作的特点

一、新时期统计信息工作的特点

由于很多人对统计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统计工作的特点认识不足,因此造成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统计管理工作的力度难以加强,进行统计改革阻力增大,统计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在近几年政府机构的改革中很多单位不论是在确定统计机构名称上还是工作职责上都将 统计工作改为统计信息工作。“统计工作”与“统计信息工作”从字面上看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本质上有很大不同,“信息”两个字是有实际内涵的,是对统计工作提出的一种新要求。由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检查上级下达的计划完成情况,所以统计工作的特点是比较封闭、僵化的,其主要采用相对固定的模式或程序对特定 对象 进行事后统计,其服务方式和对象相对单一和固定,数据信息使用范围也有限,简单地理解 就是不管信息效用如何,统计部门按规定内容和程序把统计数据统计出来后向上级报送统计报表,再至多出一本统计资料汇编就完成任务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统计信息工作必 须 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其特点必然是开放灵活的,要求围绕信息需求灵活地组织统计工作,他 不仅要对调查对象进行事后统计,还要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预 测,其搜集信息的方法灵活多样时效性强,其服务范围也更广,也就是以信息 为主要内容实现统计服务,以信息的效用体现统计工作的水平。因此市场经济体系下交通部门的统计工作不只是填报统计报表,其任务应定位为:围绕 政府管理部门、交通企事业以及社会公众对交通统计信息的需求,以丰富信息内容和提高信息质量为重点,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为中心,为交通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目前,由于政府的职能逐步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因此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和北京市路政局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和制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起草制定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交通运输市场实施监督、管理和调控,组织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养护,制定交通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负责对公路、城市道路、水运及城铁等交通安全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及时对社会提供和发布各类交通信息等。政府对交通行业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靠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管理转变,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政府部门上述职能的履行,都离不开统计信息的有力支撑,因此也就要求各部门领导和统计机构必须适应这种转变,根据目前统计信息工作不能满足政府职能需要的情况把服务政府职能作为重点来开展统计工作。

二、信息化发展对统计工作的影响

信息化工作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重要性被摆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特别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统计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应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在信息的搜集、传输和处理等方面 逐步实现自动化以后,传统意义上的一些统计工作方式被取代了,使人们认为统计工作内涵缩小了。这一点是不正确的。

统计工作是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支撑。信息化发展对信息的搜集、处理等统计工作内容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可否认,能够取代某些统计工作内容也 是事实,但是信息化发展对统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应该结合新时期统计工作的要求和统计工作的特点来考虑。如果统计工作内容还只是加减乘除数据、填报统计报表,那么信息技

术完全可以取代统计工作。但是现代统计工作内容中加减乘除数据、填报统计报表只是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必须以人为主的工作,例如统计工作的管理、统计调查组织方式和调查内容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统计标准的制定、统计资料分析与预测、信息服务范围和方式选择等统计基础工作。没有统计的组织信息功能,信息既不会规范,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对汇总的信息也就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在统计分析与预测方面,计算机只能按照指令根据存储的资料进行程式化的分析与预测,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难以量化的活信息就无能为力了,这就需要掌握这方面知识的人参与。因此信息技术可以在统计信息资料的搜 集、处理和传输等方面发挥优势,可以促进统计工作发展,但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包办所有的统计工作内容。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在信息的搜集、传输和处理方面给统计工作带来许多便利,降低了人的劳动强度,也就使统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分析水平上来,从而使整个统 计信息工作水平逐步提高。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必然要求统计工作有系统性,要理顺关系,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因此作为信息使用者要提信息需求,作为 统计工作者要根据需求借助信息化发展组织统计信息工作,把统计工作的重点从信息的搜集、加工转移到信息管理上来。交通部门强化统计信息的社会服务功能,不仅为本行业服务,也 要为社会 公众服务,从而扩大交通的社会影响,这要求统计人员要把统计工作融入到信息化工作当 中,同时借信息化工作来提升统计工作。

只有对新时期统计工作有正确的认识,统计工作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才能发现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采取措施加强统计工作。目前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单位综合统计部门管理工作不到位使统计工作水平难以提高,因此要把统计管理作为重点,通过管 理逐步向建立科学规范的统计工作体系的目标努力。统计人员首先要认真总结统计工作的经 验和问题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要通过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改革统计调查方法,大力提高信息处理技术和统计分析水平,使交通主管部门、运输企业、科研部门以及社会公众能以更加方便、快捷和有效的方式获得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实用而且易于理解便于使用的有关交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信息。所以,针对新时期统计工作的特 点我们应该考虑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并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没有一个高素质的统计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统计工作。

统计是一门专门学科,新时期统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做为统计人员要具备 专业知识和管理才能。在目前的统计工作环境下,统计工作人员不仅要加 强统计业务知识培训,更要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进行统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各级 领导和统计工作者理解和认识到:

(1)实事求是是统计职业道德的灵魂和核心。

统计是认识和反映客观实际的重要工具,真实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搞准统计数据是统计人员的天职。作为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实事求是作为履行职业责任和义务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坚持不 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讲究科学是实践统计职业道德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统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字加加减减。搞准统计数据,必须依靠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和体系,依靠 先进的传输、汇总手段提高统计调查结果的可信

度。

(3)优质服务是统计职业道德追求的最终目标。

统计工作只有很好地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 会服务才能体现其价值和重要性,因此要提高统计服务意识,拓宽统计服务领域,提高统计服 务质量,更好地发挥“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

(4)严守秘密是统计职业道德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

保守秘密既是《 统计法》明文规定的,也是对统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进一步提高保密意识,按 规定为被调查者保密,才能增强被调查者的安全感,赢得他们的信任与配合,保证统计调查的顺利实施和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

(5)敬业奉献是统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统计是各级领导科学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统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必须要勤勤恳 恳、任劳任怨、甘于寂寞和乐于奉献。

通过业务知识培训工作,使统计工作者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并拓宽知识面和工作思路,并坚守职业情操。对于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需的设备、经费 等都要予以保证。

2制定科学的交通统计信息工作发展规划。

北京市路政局三定方案批准后,统计工作首先应制订《统计信息工作发展规划》,目的是通过规划指导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统计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促进对各职能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与协调。通过突出工作主线、把握工作重点、理顺工作关系,使统计信息工作在计划指导下连续、有序地开展,从而稳步推进统计信息工作的快速发展。

3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各单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单位统计工作的实际,制定统计工作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把统计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4建立一个综合统计信息资源库。

建立包括各职能机构组织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库,使统计机构不仅成为统计管理中心,还 要成为信息中心,以解决信息的存储、查询和发布等问题。

5强化交通统计分析报告制度。

通过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广泛开展综合与专项统计分析工作,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同时带动信息的搜集处理以及统计服务水平的提高。

6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升统计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这要求统计报表的数据处理系统要与各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衔接配套,要充分发 挥计算机的功能,以便科学有效地解决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等实际问题。

7建立一个科学的统计工作组织方式。

随着各级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统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统计工作量又大幅度增加,为完成统计信息工作任务,这就要求一方面统计工作者提高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在组织工作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各职能机构、科研单位或社团组织的作用。

三、结语

最后,我们希望各单位、部门及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要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交通统计信息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交流,在满足上级单位统计要求的基础上,围绕本单位、本部 门的经济运行情况自行开展工作。只要统计工作坚持以统计优质服务为主线,提升理念,管 理创新,技术进步,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相信经过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 们的统计工作定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五篇:对做好县级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做好县级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统计系统和地方政府对县级统计工作都非常重视,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工作的责任和任务也更加艰巨。为了切实发挥好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好新形势下县级统计工作已成为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如何做好县级统计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做好县级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县级统计工作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实行科学决策和加强政府服务的重要基础,更是宏观调控和监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服务领导机关科学决策和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任务也越来越艰巨。特别是近年来,县级统计工作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努力推动县级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县级统计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县级统计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围绕大局,努力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加强调研分析、强化统计服务、规范统计执法等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法,进一步明确了县级统计工作中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统计工作者的职责和要求,规范了统计行为和方法,加强了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使县级统计工作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推动了县级统计工作深入高效开展。

(二)强基础,提素质。近年来,县级统计部门始终把基层基础作为提升统计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全力加强。着眼于基层队伍建设,县级统计部门先后成立了农调队、城调队、普查中心等下属单位,并在各乡镇办设立了统计工作站,所有乡镇办和企业都配备了统计工作人员,建立了统计信息员队伍,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配合的统计网络体系。着眼于改善办公条件,建成了统计信息内网,为乡镇(办)统计工作站配备了计算机等设备,“手写、笔记”的现状得到一些改变。着眼于提高队伍素质,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专题辅导、经验交流等活动,特别是实行统计员动态管理制度,对新进入统计岗位的人员,按照先培训、后考试,考试合格方能上岗的原则,严把“准入关”;大多数县级统计部门对在岗但连续两年未通过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明确要求基层单位予以调整,畅通“退出关”,统计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三)谋大局,促发展。围绕服务决策,认真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数据的统计任务。围绕服务发展,加大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的调查和统计力度,开展经济形势分析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风向标”。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向上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成绩,为县级目标责任考核、项目资金争取等方面,做好了基础性工作。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认真做好影响县市和谐稳定相关数据的采集调查工作,深入分析研究,找准薄弱环节,提出思路,促进工作。

(四)严执法,优环境。目前在县级统计工作中,县级统计部门把严格执法检查,作为做好统计工作的有力武器。定期深入各乡镇办、部门、企业、群众等调查对象,检查统计行为是否合法、统计方法是否科学、调查走访是否深入、数据报送是否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弥补完善。密切与政法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统计调查对象拒不提供资料或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资料的,提供不真实数据或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各类违法行为,县级统计部门进行了依法严厉处罚。有效提高了《统计法》的权威,得到了广大调查对象的认同,净化了统计工作环境。

三、县级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县级统计工作有了较大进展,按照地方政府和上级统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逐步完善了统计工作流程,健全了相关制度,县级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县级统计机构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不重视,责任心不强。县级统计部门中部分乡镇办、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中不重视、不关心、不过问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办公环境改善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大,导致自身统计工作严重落后。一些统计员水平低,素养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实。调查摸底不深入,浮在表面;分析研究不认真,敷衍应付;填写报表怕麻烦,粗枝大叶;上报数据不及时,推三阻四。个别统计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坐在办公室搞调查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基层基础薄弱,工作环境不优。一是办公条件落后。统计设备总体老化,虽然县级统计部门各乡镇办都建立了统计工作站,配备了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但办公条件落后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基本处于手写笔记的原始状态。二是信息化程度低。各乡镇办统计工作站尚未建立统计信息平台,县、乡数据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业务素质偏低,统计水平不高。统计工作专业性很强,涉及统计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对县级统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县级统计部门现有人员中,“科班”毕业的少,“半路出家”的多,业务素质整体不高。一些部门和企业都没有配备专职统计员,往往以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不能专心做好统计工作。队伍不稳定,人员更换频繁,特别是乡镇办和企业统计员有时一年几换,工作接续性不强,导致责任不实、数据不准、报送不快,严重影响了县级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

(四)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县级统计工作中,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特别是个别企业为了偷税漏税,上报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漏报、瞒报、拒报以及源头数据资料不全,统计台账混乱。一些调查对象主动配合意识较差,甚至干扰和破坏统计执法检查,严重扰乱了统计工作秩序。

四、做好县级统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宣传为先,提高思想认识。在县级统计工作中,坚持“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措施得当”的思路,进行深入宣传。对象上,以过去统计员为主的单一方式,向以广大干部群众、统计调查对象特别是各级统计干部为主的综合方式转变。内容上,以统计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为重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统计干部的业务素质。形式上,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法,进行广泛宣传。措施上,加强统计执法,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建立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统计违法案件通报制。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重点,大力整治瞒报、漏报和虚报行为。通过宣传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曝光查处反面典型等手段,弘扬正气,科学引导,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做好统计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在县级统计工作中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统计工作环境。

(二)加强对县级部门统计工作的领导。县级统计部门要通过加大《统计法》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统计部门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帮助各部门克服对统计工作的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切实加强基层统计的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

(一)建制度,求规范。近几年,县级统计工作开展有序,县级统计部门都能以贯彻落实《统计法》为主线,以建设完善制度为保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县级统计部门积极制定了《统计工作责任追究办法》、《部门统计管理办法》、《统计报表管理制度》、《统计数据发布制度》等制度和办基层的统计工作,进一步树立新时期统计工作的新理念,创造良好的统计工作氛围。各部门要设立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统计机构,按要求配备统计人员,并保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专职性。要选用有较强事业心、责任心的人员担任专、兼职统计员,以保证按时完成各项统计调查任务,同时要加强对部门统计的协调和管理,建立部门统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协商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部门执行国家统计标准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对部门统计的评比标准。

(三)坚持投入为主,夯实基层统计基础。一是理顺体制。建议在县级建立“一垂三统”工作机制,将乡镇办统计人员、业务、经费从乡镇剥离出来,由县级统计局垂直管理,县级相关部门负责解决好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基本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全面准确反映县级统计工作发展情况,体制完善、方法科学、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的统计体系。二是建好队伍。进一步加强县级统计部门农调队、城调队、普查中心等统计队伍建设。加快基层信息员、部门和企业专职统计员等队伍建设,选聘专业素质高的优秀干部进入统计系统,充实工作力量。严把从业资格关口,实行持证上岗和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广泛开展培训交流、在职教育、对口帮带等活动,不断提高县级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优化环境。制定政策措施,落实经费保障,解决办公场所,为基层统计工作站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加快基层信息化建设步伐。四是加大投入。提高县级基层记账员的补助标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确保县级统计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四)坚持服务至上,提高工作水平。一是求“准”,坚持质量至上。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县级统计工作的质量更是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要在加强日常统计工作上下功夫,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如实填写,客观上报,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一步规范统计数据标准、采集方式、汇总加工、数据生成和发布制度,避免报表多乱和数出多门现象。二是求“快”,坚持效率至上。根据不同任务要求,制定工作思路对策,做好阶段划分,分清主次,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积极主动开展统计调查,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及时发布统计信息。三是求“高”,坚持服务至上。着眼于服务决策,搞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城乡居民收入调查以及其他专项调查和监测等工作,发挥“风向标”作用,努力使统计数据成为县级政府科学决策的第一依据。县级统计部门要针对各部门数据反映出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工作,努力形成一批数据翔实、建议可行的统计分析报告,把服务作为县级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领导决策和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依据,使县级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五)坚持依法治理,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县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执法检查贯穿于整个统计工作始终。经常性地深入乡镇办、部门、企业等调查对象之中,开展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促整改。对统计调查、报表上报、数据管理发布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进,严格管理。重点检查有无工作不认真、操作不规范、弄虚作假等行为,确保县级统计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二是把依法查处作为推进县级统计工作的有效手段。继续加强与有关政法部门的沟通协作,对统计对象不依法履行职责,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迟报拒报、篡改统计资料或干扰破坏统计执法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三是把统计工作问责制纳入到县级干部管理考核之中。建议县级政府将重大统计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严格执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对违反统计法规的相关责任人,给予必要的教育,训诫和党纪、政纪处分,对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的,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下载对新时期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新时期农机化统计工作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形势下农机化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新形势下农机化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加入WTO,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围绕农机化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统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责任越......

    对新时期秘书工作的思考

    对新时期秘书工作的思考新时期对秘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意义上的参谋、助理性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秘书工作被赋予更多的......

    对新时期反腐倡廉的几点思考

    对新时期反腐倡廉的几点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随着社会事务管理的复杂化,政府权力的不......

    对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结合教育系统实际,我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人认为做好信访工作,要从......

    浅谈新时期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新时期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作者:景 毅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6期 摘要:新时期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就是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转......

    对基层法院司法统计工作的思考

    司法统计是人民法院对在一定时期内受、结案及案件审理、执行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它以司法统计报表为表现形式,通过统计报表数据反映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综合情况。司法统计是人......

    对基层法院司法统计工作的思考

    对基层法院司法统计工作的思考人民法院的司法统计是法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一项重要的调查研究工作。司法统计对于人民法院掌握情况,改进审判工作,公正司法,更好地适......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计划生育统计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南京培训有感4月13日至4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南通市人口计生委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基础理论培训班,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