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
《企业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企业概论(略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层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行政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 ◆ 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实验说明了:(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和提高工人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人力资源观点
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道格拉斯.麦克格雷 第三章 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管理人员依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2、管理的两重性
(1自然属性;指挥劳动与生产力,与社会大生产密切相关(2社会属性;监控劳动与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
3、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4、管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
5、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关系角色(2情报角色(3决策角色
6、管理者的技能 公元前500年
16世纪 18世纪 19世纪晚期和 20世纪90年代中期 20世纪30-60年代 20世纪60-90年代 2000-2020 年 中国传统 管理思想 及国外早 期管理思
想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 人本主义理论.人际关系 ·人力资源观点.行为科学观点 系统理论 权变理论 学习型组织 模块化组织
无形组织 经典管理观点 ·科学管理 ·科层管理 ·行政管理
(1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7、管理的环境
一、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①环境概述 ②环境的特征分析: 1.环境的不确定性 2.所在行业的成长性 3.环境的竞争性 4.环境的合作性
二、组织的一般环境 a.政治环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经济环境 d.技术环境 e.自然环境
三、组织的特殊环境
a.供应商 b.顾客 c.竞争对手
四、组织与环境的协调 a.协调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b.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c.协调企业与新闻界的关系 第四章管理决策
1、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进行方案选择并准备方案实施的活动,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决策的六个特点:目标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风险性
3、决策的原则: 信息健全原则;可行性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分析原则;比较优选原则;集体决策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4、决策的依据: 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的特点 信息的生成
5、决策的类型: a、按影响的时间长短(长期、中期、短期;b、按决策的层次划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c、按决策主体划分(个人决策、集体决策;d、按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e、按环境的可控程度(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f、按决策的性质(定性决策、定量决策
g、按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初始决策、追踪决策
6、决策的过程:(1识别问题(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价值标准(4拟定备选方案(5评估和选择方案(6实施方案
(7监督和评估(8追踪反馈
7、决策的影响因素 ①环境 ②过去决策
③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④时间 ⑤企业文化
8、决策的方法
集体决策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 第五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是对企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和安排,企业管理者通过制定计划使企业实现他们所希望实现的目标。
2、计划与决策的联系
(1计划包含决策。决策是计划中的先导,是计划的前提,决策是计划的核心,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决策是对组织活动的方向和方式的选择,而计划是对组织一定时期内活动与任务的具体安排,它涉及具体内容和要求。
3、计划的性质
(1计划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计划是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4、计划的类型(图1-1 1-1
5、计划的层次体系(图1-2 宗旨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图1-2
6、计划编制的过程 ※估量机会 ※确定目标
※建立计划工作的前提 ※拟定可供选择的可行方案 ※评价备选方案 ※选择方案 ※拟定派生计划
※编制预算
7、计划的制定方法 图 1-3 滚动计划法(图1-3 网络计划法(图1-4 *投入产出法 *计量经济学法 图 1-4
8、计划的实施 1.、目标管理基本思想(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2上下级共同制定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 各自贡献的准则
(3个人目标和单位目标的达到使实现组织整体目标的保证(4员工以个人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5目标是考核和奖惩的依据 预算 抽 象
具 体 规划 规则 程序 政策 战略 目标 宗旨
2、目标:是指组织在一定的时期内想达到的理想状态或期望获得的成果。这些理想状态或成果可能是个人、小组或整个组织努力的结果。
3、目标管理(MBO,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是指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4、目标管理的性质:层次性、系统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5、目标管理过程
(1制定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成果评价(5实行奖惩(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第六章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发展和改变一个组织结构的过程
2、组织结构: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
3、组织的横向结构: 部门化:亦称部门划分、活动分组。它是将若干职位组合在一起的 依据和方式。
五种通用的部门化方式: 职能部门化-依据职能组合工作 产品部门化-依据产品线来组合工作 区域部门化-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工作的组合 工艺过程部门化-依据产品或顾客流来组合工作 服务对象部门化-依据共同的顾客来组织工作
部门化(续
大型组织通常需要将上述大部分的或全部的部门化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趋势: ①顾客部门化愈来愈得到普遍使用;更好的理解顾客并对其需要作出快速反应 ②跨职能团队越来越受到青睐;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们组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包括将新产品推入市场的各方面工作
4、组织的纵向结构: 1.管理幅度:就是一位管理人员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人数。
2.管理层次:指组织内部从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组织等级。
3.直式组织结构:指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形成金字塔形态的组织结构。4.扁平组织结构:指管理幅度较宽、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5.直式组织结构与扁平组织结构的比较(P155
5、常见的组织设计 1.简单直线式组织结构 2.职能式组织结构 3.事业部组织结构 4.矩阵式组织结构 5.混合式组织结构
6、组织运行
要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处理好: ①授权的艺术 ②直线与参谋的关系 ③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④企业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⑤组织中的委员会管理
7、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的阻力: ①变革的危机与失败的风险性 ②经济利益的“剥夺”
③心理压力因素造成的冲突与困惑 ④社会因素造成的冲突与困惑 ⑤政府主导的组织变革的弊端 排除阻力的方法: 1.开发变革的动力源 2.沟通变革的动力 3.增强组织变革的能力
8、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它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2.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
独特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发展性 3.核心要素
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伦理规范 4.组织文化的功能
(1整合功能——培育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2适应功能——建立新价值观,适应环境要求(3导向功能——软性约束,自我调适(4发展功能——更新、优化
(5持续功能——不随着人事变动或战略变化而改变 5.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1选择价值标准(2强化员工认同(3提炼定格(4巩固落实(5丰富发展
6.选择价值标准的四个要点
(1组织价值标准正确、明晰、科学,具有鲜明特点;(2体现组织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3调查本组织员工的认可程度和接纳程度,使之与组织员工的基本素质相符,过高或过低的标准都很难奏效;(4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认真听取群众意见。7.强化员工认同
宣传组织文化、树立榜样人物、培训教育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2、人员招聘的两个基础: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
3、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因: ①人力资源不能随时购买,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所以要从长计议;②外部环境变化,使得要对企业实现战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提出调整;③企业战略本身的调整,要求人力资源调整;④企业员工队伍本身的变动,如退休、离职,造成岗位空缺和人力资源缺乏,而人力资源从补充到适应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应先规划、安排;⑤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分布可能不合理,需要有计划地调整;
⑥人资源供给和需求有一定刚性,所以需要进行预先规划。
4、人员招聘的主要功能: ①为组织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实现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减少人员流动 ③扩大企业知名度
④减少人员培训与开发的开支
⑤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在不称职员工上的投入
5、员工培训 知识培训 技能培训 态度培训
6、绩效考核的方法 1.主观考核法 2.序考核法 3.对偶比较法 4.强制分布法 5.客观考核法
第八章领导理论与艺术
1.领导的概念: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实现。
2.领导的含义(三个要素(1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包括制度职权和个人影响力(3领导的目的是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3.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职权基础上,而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的模范作用基础之上,组织中并不是所有处于管理职位的人都具备领导才能。
4.领导的作用
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5.领导者的方式(1专制式
由领导者个人独自做出决策,然后命令下属予以执行,并要求下属不容置疑的遵从其命令。
(2民主式
领导者在采取行动方案或做出决策之前会主动听取下级意见,或者吸收下级人员参与决策制定。
(3放任式
领导者极少运用其权力影响下属,而给下级以高度的独立性,以致达到放任自流和行为根本不受约束的程度。
6.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P240 7.职工参与的管理模式理论
“专权-命令”方式,“温和-命令”方式,“商议-讨论”方式,“集体参与”方式 8.管理方格论
1-1贫乏型、1-9乡村俱乐部型、5-5中庸之道型、9-1独裁任务型、9-9战斗集体型
9.领导行为四分图P242 10.权变理论
领导者的领导行为不仅取决于他的个人品质和能力,也取决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如被领导者的素质、工作性质等。
E=f(L,F,S E——领导的有效性
L——领导者(如领导者价值观、个人品质、工作经历 F——被领导者(如个人品质、能力、价值观 S——环境(组织文化、工作性质、心理因素 11.菲德勒模型(重要
a.“最难共事者问卷”(LPC:通过问卷调查确认领导风格 b.两种领导风格
关系取向型(LPC得分高、任务取向型(LPC得分低
c.确定情景因素的三项基本因素: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d.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领导者对下属信任、信赖和尊重的程度。关系越好,领导环境也就越好。
任务结构:工作任务明确程度和下属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越明确或越负责,领导环境越好。
职位权力:领导者所处职位具有的权威和权力的大小。权力越大,群体成员遵从指导的程度越高,领导环境越好。
图1-4(由图可知:任务取向型领导在情景因素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效果更好菲德勒模型给我们的结论:
① 群体绩效取决于领导风格与情境因素两个方面的匹配。因此,不同领导风格适应不同情况。
② 领导风格不可改变。因此,提高领导绩效只有两种途径:要么改变情境,要么替换领导者。
12.生命周期理论(也称情景领导理论 P246 该理论使用两个领导维度: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每一维度有高和低两个水平,组成四种领导风格: ◆ 命令(高任务低关系。领导者界定角色,明确告诉下属具体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
时何地去干。
◆ 说服(高任务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示性行为与支持性行为。◆ 参与(低任务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渠道。
◆ 授权(低任务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示性行为或支持性行为。下属成熟度的四个阶段: M1:这些人对于承担某种工作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
M2:这些人缺乏能力,但却愿意从事必要的工作任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技能。
M3: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M4: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作。
13.路径-目标理论 P246 14.领导的艺术
一、领导者的应变艺术 要有辩证的思想方法 要有灵活的工作方法
要有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的应付技巧
二、领导者的授权艺术 要高屋建瓴 旨在激励 分而不散
三、领导者的沟通艺术 高 低 关系行 为 高 低
任务行为 M1 M2 M3 M4 高 中等 中等 高 成熟 不成熟 低工作 高关系 低工作 低关系 低关系 高工作 高关系 高工作 授权 参与 说服 命令
满腔热情,赤诚相见
双向交流,两心结合 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四、领导者的交友艺术 领导者交友宜直 领导者交友宜雅 领导者交友宜慎 第九章沟通和协调
1、沟通:组织成员内部之间或者组织成员与外部公众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旨在完成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信息发送、接受与反馈的全过程。
2、沟通的实质:是信息的“分享”。
3、沟通的过程 ①信息的发出 ②信息的传递 ③信息的接收 ④信息的反馈
4、沟通的八要素 ①发送者
②编码:信息被转化为信号形式.③信息:源自发送者的真实意思.④通道:信息传递的媒介.⑤解码:接受者对信息的转译.⑥接受者 ⑦反馈
⑧背景(或称背景噪音
5、沟通的作用
①有助于改进组织作出的决策 ②有助于使企业员工协调有效地工作
③有利于领导者激励下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
6、人际沟通
①语言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②非语言沟通:表情、眼行为、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
7、组织沟通
一、正式沟通:按照规定的指挥链或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而进行的沟通。包括: a.下行沟通:信息从管理者向下属人员的沟通。(通知、命令、协调和评估下属 b.上行沟通:信息从下属人员向管理者的沟通。(建议、投诉、员工调查表 c.横向沟通:在同一组织层次之间发生的沟通。
d.斜向沟通:发生在跨工作部门和跨组织层次的员工之间的沟通。
正式沟通的优点: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二、非正式沟通P271 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沟通不拘形式,直接明了、传递速度快、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新闻。
三、组织沟通渠道的形态 P271
8、有效沟通 P275 ① 个人沟通的障碍 ② 组织沟通的障碍
9、有效沟通的管理(重要)、有效沟通的管理(重要)① 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渠道和方法 a.信息传递要贯彻多快好省的原则 b.传递信息要区分不同的对象 c.要适当控制信息传递的数量 d.要控制使用直接传递与非正式渠道 e.在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也需要信息反馈 ② 注意沟通方式 a.必须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注意表达方式 b.要以诚相待 c.要选择有利的时机 d.要增强下级对领导者的信任度 e.要讲究“听”的艺术 f.要讲究“说”的艺术 改革沟通制度(重要)③ 改革沟通制度(重要)a.建立常用沟通形式 b.员工会议 c.建议制度
10、冲突
1、冲突:是指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 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2、冲突的原因: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
3、冲突的处理: a.回避 b.迁就 c.强制 d.妥协
11、谈判
1、谈判:是双方或多方为实现某种目标就有关条件达成协议的过程。
2、谈判的两种基本方法
1、零和谈判(即有输有赢的谈判,一方所得即另一方所失)
2、双赢谈判 第十章 激励理论与方法
1、早期的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 每个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实质满足后,才会激活更高层次的需要.已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要想激励某人,必须了解其目前处于哪个需要层次上.二、需要层次 较低级需要(外部: 生理, 安全 较高级需要(内部: 社会, 尊重, 自我实现 理论(重要)
(二)麦格雷戈的 X 理论和 Y 理论(重要)
一、X 理论:认为工人没有雄心大志,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必须要 严格监控
二、Y 理论:认为工人可以自我指导,接受甚至主动寻求工作责任,喜欢工作
三、麦格雷戈本人坚信:员工参与决策、有趣的工作、良好的群体关系可以极大调动员 工的工作积极性.(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工作满意和工作不满意的导致因素相互独立,且差异很大 a.保健因素: 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外部因素 b.激励因素: 导致工作满意的内部因素
2、当代激励理论 ① 三种需要理论(麦克利兰 a.成就需要 b.权力需要 c.归属需要 ② 目标设置理论(针对普通大众)具体的目标会提高工作成绩; 困难的目标一旦被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导致更 高的工作绩效 ③ 强化理论(斯金纳)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若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 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正强化:连续固定的;间断不固定的(更好)负强化:不进行正强化也是负强化。连续固定的(更好);间断不固定的 ④ 公平理论(社会比较理论;亚当斯)横向比较(Qp/Ip=Qx/Ix)纵向比较(Qpp/Ipp=Qpl/Ipl)Q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Qx:自己对别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所投入量的感觉;Ix:自己对别人所投入量的感觉 Qpp:自己目前所获报酬; Qpl:自己过去所获报酬.Ipp:自己目前的投入量; Ipl:自己过去的投入量.结论: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投入量、过低估计自己所得到的报酬;对 别人投入量及所得报酬的估计则刚好相反 ⑤ 期望理论(弗罗姆——有大量研究证据支持 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 定行为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3、激励模式(波特(L.W.Porter)、劳勒(E.E.Lawler)提出)
1、该理论是对激励系统较全面和恰当的描述
2、它认为激励和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要使激励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必须 考虑到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设置、公平考核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并注意个 人满意度在努力中的反馈
第十一章 管理控制
1、控制:就是要确保组织的所有活动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相一致,从而使这些活动更为有 效。
2、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的变化 管理权力的分散 工作能力的差异
3、控制的基本内容 1.对人员的控制 2.对财务的控制 3.对信息的控制 4.对作业的控制 5.对组织绩效的控制
4、控制的基本类型 a.事前控制 b.实时控制 c.事后控制
5、控制过程
(一)确立标准 a.确立控制对象 b.选择控制重点 c.制定标准的方法
(二)衡量工作成效 a.衡量工作 b.分析衡量结果
(三)纠
正偏差 a.改进工作绩效 b.修订标准
6、有效控制的原则:适时、适度、客观、弹性
第二篇:管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1、概念解析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地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是组织中那些指挥别人活动的人,是组织中有上下级的人。
纵向分类: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
横向分类: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学是系统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事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活动。
它是研究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人与事的配合、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
2、为什么说管理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管理?
保健因素:——消除不满; 直线主管必须参与计划的制定工作,并且负责计划中安全保障地位与下属的关系个人生活同事关的大部分工作 系 薪金工作条件与主管的关系监督公司政策计划制定部门必须能提供与现场相符的计划,而不是和行政管理制度 闭门造车或凭空构想 激励因素:——产生激励。计划的过程必须环环相扣,紧密结合 成长晋升责任工作本身认可成就 战略计划的特点就是弹性,它是用来平衡较缺乏弹性
5、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选择难度较大的目标,对其积的预算佳话及作业计划的 极的反馈会增强这种效能感,进而产生新一轮出色表不从事无法产生任何决定或行动的计划工作现的循环。
2、目标管理MBO第3讲 决策 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将组织的整体目
1、知觉(选择性知觉)标转换为组织单元和每个成员目标的有效方式知觉是个体为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目标管理中有4个共同的要素: 印象的过程; 明确目标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而不是以现实本身参与决策 为基础的,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而这对行为是规定期限 至关重要的。反馈绩效影响知觉的因素: MBO计划的典型步骤知觉者—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 制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知觉对象—新奇性、声音、运动、大小、背景、临在经营单位和部门之间分配主要的目标 访谈法
个人访谈和群体访谈
基本原则: 任职者的主管/直接上级最好在场 被访者需要十分清楚访谈的目的 访谈法的优缺点
简单、迅速、应用广泛
可以发现一些在其他情况下不可能了解到的工作活动行为
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向大家解释工作分析的必要性及功能
释放不满等
信息可能会出现扭曲 访谈的准则
与主管人员的密切合作
尽快与被访谈者建立融洽的关系 按照指导性的提纲或问卷提问
访谈内容按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及发生频率排序 资料检查和核对 问卷法
(没有标答,可根据上述的两个概念结合自己观点回答)
3、管理职能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实施、资源分配方案
组织:决定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 领导:指导和激励员工、协调解决冲突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确保按计划完成4、管理效果的两个衡量指标:效果和效率效率是指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效果是指正确地做事(do the things right)。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他把米德维尔工厂产量提高不了的原因分为“无意的磨洋工”和“有意的磨洋工”。前者是“人的天性和懒散”引起的,后者却是“由于工人同别人的关系所引起的更为复杂的再次思维和推理而引起的”。如果管理者能鼓励或迫使工人达到生产指标,无意磨洋工现象就能消除;而有意磨洋工的问题却不同,管理人员多年来一直在设法消除这种现象,以便实现工厂的产量指标。
工人为什么会磨洋工?
1)加速工作会使大批工人失去工作;
2)当时袭用的不完善的管理制度迫使工人磨洋工,以便保护自身的利益;3)因为沿袭了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单凭经验的工作方法。
泰勒认为,这应责怪管理部门对工作设计不科学,而不应由工人负责。
衡量管理质量的标准是是否解决了雇主和工人之间的矛盾。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劳资双方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益,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
科学管理要实现由低效率管理向高效率管理的转变,实现由重视盈余的分配向重视增加更多更多盈余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劳资双方的共同利益。新的科学管理有以下四个要素:
1)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旧的单凭经验的劳动操作;
2)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以代替容许工人凭自己爱好选择工作的做法;3)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去办;
4)管理人员和工人在工作和职责上要有分工,各自承担最适合的工作,以代替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推卸给工人的做法。评价:
在美国工业从企业家、管理者拥有的企业向大规模、综合性公司的转型过程中,泰勒起了推动作用并增加了管理思想的可信度;
开辟了有效利用资源途径的工程师们转向研究技术问题,并为泰勒和其他人推进科学管理中最得人心的系统管理方法铺平了道路;
提倡了一种精神,吸引了社会公众、企业领导及学术界对促进劳资双方和谐关系进行研究的注意力;科学管理的倡导者们误解了人性的问题,他忽略了工人的社会需求,把人看成了“经济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人性假设的“X”理论。这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先天性缺陷。
2、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1)权力与责任统一
• 2)统一指挥 • 3)统一领导
4)公平
5)工作分工 6)纪律
7)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8)报酬
9)中央集权 10)等级链 11)秩序
12)人员的稳定 13)主动与首创精神 14)团队精神
3、霍桑实验
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地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959)近情境—时间、工作环境、社会环境
2、基本的归因错误: 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还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3、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选择性知觉以自身的兴趣、背景、经验及态度选择解释他人或事项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意味着一个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高,就会导致他对该人所有的其它绩效要素也评价较高;反之则差。对比效应 投射投射效应是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情感、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刻板印象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ppt只有标题底下解释出自百度)满意解决模型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1960)的管理人(administrative-man)假设 : *只能看出有限的可行性方案。*只能知晓每项方案中的部分可能后果。*对于实际情况来说,只有一个有限、简单、大概的模型可循。决策者对于可行性方案及其后果的认识,受到个体认知加工能力和不可避免的认知偏差的限制,也受到时间和资金等资源的限制。直觉模型 在以下八种情况下人们最可能使用直觉决策: 1.不确定性水平很高时; 2.几乎没有先例存在时; 3.难以科学地预测影响变量时; 4.拥有的信息及资料相当有限时; 5.拥有资料难以明确指出前进方向时; 6.分析性资料用途不大时; 7.当需要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而每个方案的评价都不错时; 8.时间有限,情况危急时。
5、承诺的升级 承诺的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指的是人们一直固守着某项决策,尽管有明显证据表明该决策是错的,也坚持错误的决策不放。很多证据表明,当个体感到自己要对失败负责时,就会对这一失败活动增加投入。
6、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群体互动 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所谓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ppt只有标题解释出自百度)
7、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就某一问题向一组互相独立的专家征求意见,然后对他们的意见进行综合和平均。德尔菲的群体决策应用
1、团队成员发出第一份初始调查表,收集参与者对于某一话题的观点;
2、向团队成员发出第二份调查表(列有其他人意见),要求其根据几个具体标准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估;
3、向团队成员发出第三份调查表(列有第二份调查表提供的评价结果、平均评价、所有共识),要求其修改自己原先的观点或评价;
4、总结出第四份调查表(包括所有评价、共识和遗留问题),由组织者对其综合处理。(ppt只有标题解释出自百度)第5讲 计划
1、米切尔(Ernest Mitchell)的计划定律 有效计划的条件 计划工作必须获得最高主管的无条件及完全的支持 各单位的管理者和他们的上级一起设定本部门的具体目标 部门的所有成员参与设定自己的具体目标 管理者与下级共同商定如何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 实施行动计划 定期检查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反馈 基于绩效的奖励将促进目标的成功实现 第6讲 组织结构
1、影响组织创新的因素 组织内部因素(1)组织结构因素(2)组织文化因素(3)人才资源因素 组织外部影响因素(1)产品与服务市场变化(2)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因素
2、影响管理跨度的因素(1)个人因素 主管个人偏好:比如他有较强烈的“权力需要”,可能希望管理跨度较大;反之,如果其“社会需要”较为强烈,则可能希望下属人数不要太多,这样才能和其下属有较多的了解和接触。主管的能力:能力较强的主管管理跨度较大。下属的能力:如果下属能力较强,则主管这管理跨度也可增加。(2)工作因素主管本身工作性质:如果一位主管常须花相当时间于规划、与其他单位沟通、以及非管理性工作上,那么监督与协调的时间将会减少,管理幅度将相对减少。下属工作性质:是否必须经常和主管商量,如果是,则主管之管理跨度自将减少。下属工作的相似程度及标准化程度:越高则主管的管理跨度可相对扩大。下属彼此工作之关联性的大小:如果关联性较大,则主管需要用来监督和协调的时间较多,因此管理跨度将缩小。(3)环境因素 技术因素:在大批量生产方式之下,管理跨度可以增加很多;反之,如属手工生产方式,则管理跨度将缩小。地理因素:下属所在地点是否分散,如果是,则管理跨度自然减少;反之亦然。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复杂,则管理跨度较窄;反之亦然。第7讲 HRM 及 工作分析为什么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和基础? 工作分析的定义 工作分析结果提供与工作本身要求有关的信息 确定工作的任务和性质 确定哪种类型的人适合被雇佣来从事这一工作 2.工作分析的对象——职位组织最基本的活动单元; 相对独立的责--权统一体; 同类岗位的总称; 部门、业务组和组织划分的基础; 人进入组织的中介; 工作与组织相互支持3.工作分析的步骤 步骤一:确定工作分析信息的用途 步骤二:搜集与工作有关的背景信息 步骤三: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进行分析 步骤四:搜集工作分析的信息 步骤五:同承担工作的人共同审查所搜集到的工作信息 步骤六:编写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 4.工作分析所获信息的应用 招募与甄选 确定报酬的依据 工作绩效评价 培训 确保所有工作职责落实到人头 5.搜集工作信息的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 观察法 现场工作日记/日志法量化的工作分析技术:职位分析问卷、功能性工作分
析法 问卷的结构和问题的类型和内容 题目设计:开放式,封闭式 优点:快速、高效、节约成本 缺点:问卷设计难度 观察法
适用于由身体活动构成的工作 不适用范围:律师、设计工程师 观察法与访谈法结合使用 现场工作日记/日志法
工作承担者按时间顺序以日志的形式记录每天所进行的活动
可能出现夸大和低调导致信息失真 以上的方法宜经常综合使用 职位分析问卷
职位分析问卷(position analysis questionnaire, PAQ)是一种结构严密的工作分析问卷。
职位分析问卷包括194个因素,工作分析人员需要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
把工作按照五个基本领域进行排序并提供量化的分数排序。
这五个领域是:是否负有决策/沟通/社会方面的责任;是否执行熟练的技能性活动;是否伴随有相应的身体活动;是否操纵汽车/设备;是否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
特点:划分工作等级,便于量化对不同工作进行排序。
第8讲 领导
1、领导的行为理论
(1)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
结构维度(Initiating structure)指的是领导者更愿意界定和建构自己与下属的角色,以达成组织目标。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指的是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与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结构和关怀方面均高的领导者(“高-高”领导者)常常比其它三种类型的领导者(低结构,低关怀,或二者均低)更能使下属取得高工作绩效和高满意度。高-高风格并不总能产生积极效果。有足够的特例表明这一理论还需加入情境因素。
(2)密执安大学的研究
员工导向(employee oriented)
员工导向的领导者重视人际关系,他们总会考虑到下属的需要,并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生产导向(production oriented)
生产导向的领导者更强调工作的技术或任务事项,主要关心的是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把群体成员视为达到目标的手段。
员工导向的领导者与高群体生产率和高工作满意度成正相关,而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则与低群体生产率和低工作满意度联系在一起。(3)管理方格论
布莱克和莫顿(Black & Mouton)二人发展了领导风格的二维度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论(managerial grid)。
分别用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关心人和关心生产,它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划分出9个等级,从而生成了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不同层次的领导,应具有不同的风格,对应不同的层次。
2、领导的权变理论(1)费德勒模型
费德勒的权变模型指出,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以下二个因素的合理匹配:
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者的风格 情境对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 费德勒模型的应用
第一步:确定领导风格
领导成功的关健因素之一是个体的基础领导风格用LPC问卷来测量。问卷由16组对照形容词构成(如快乐-不快乐)。答者回想一下自己共事过的所有同事,并找出一个最难共事者
以相对积极的词汇描述最难共事者(LPC得分高),称为关系取向型。得分低的被称为任务取向型。
费德勒认为一个人的领导风格是固定不变的,这意味着如果情境要求任务取向的领导者,而在此领导岗位上的却是关系取向型领导者时,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则要么改变情境,要么替换领导者。第二步:确定情境
用LPC问卷对个体的基础领导风格进行评估之后,需要再对情境进行评估,并将领导者与情境进行匹配。
费德勒列出了三项维度:
领导者-成员关系:领导者对下属信任、信赖和尊重的程度。
任务结构:工作任务的程序化程度(即结构化或非结
构化)
职位权力:领导者拥有的权力变量(如聘用,解雇,训导,晋升,加薪)的影响程度。
第三步:领导者与情境的匹配
个体的LPC分数并评估了三项权变因素之后,费德勒
模型指出,二者相互匹配时,会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三种需要: 成就需要 :达到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需要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欲望 归属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高成就需要者表现出对个人责任、反馈与中等程度的风险的偏好; 高权力动机者喜欢“承担责任”,喜欢竞争性和地位取向的工作环境; 归属需要与权力需要及管理的成功密切相关,最优秀情境类型则通过对三项情境变量(领导者-成员关
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的评估来确定。
个体的领导风格是稳定不变的,因此提高领导者的有
效性实际上只有两条途径:
第一,可以替换领导者以适应情境。
第二,可以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
(2)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
情境理论是一个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赫塞和布兰查
德认为下属的成熟度水平是一权变变量。
下属们接纳或拒绝领导者?无论领导者做什么,其效
果都取决于下属的活动。
成熟度,赫塞和布兰查德将其定义为:个体完成某一
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的程度。
• 领导风格
情境领导模式使用的两个领导维度与费德勒的划分相
同: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但是他们认为每一维度有
低有高,从而组合成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指示,推
销,参与和授权:
指示(高任务-低关系):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
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强调指导性行
为。
推销(高任务-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行为
与支持性行为。
参与(低任务-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
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
授权(低任务-低关系):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支
持。
下属的成熟度
M1: 这些人对于执行某任务既无能力又不情愿。他们
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
M2:这些人缺乏能力,但却愿意从事必要的工作任
务。他们有积极性,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技能。
M3:这些人有能力却不愿意干领导者希望他们做的工
作。
M4:这些人既有能力又愿意干让他们做的工作领导风
格必须与下属成熟度适配,才能有效
(3)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LMX)乔治·格里奥
由于时间压力,领导者与下属中的少部分人先建立起
关系。这些个体被视为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得
到领导更多的关照,也更有可能享有特权;
而其他成员则为圈外人士,他们占用领导的时间较
少,获得满意的奖励机会也较少,他们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正式的权力系统之上。
该理论指出:
当领导者与下属相互作用的初期,领导者就暗自将某
些人划入圈内或圈外,并且这种关系是相对稳固不变的;
领导者到底如何将某些人划入圈内尚不清楚,但有证
据表明领导者倾向于将具有以下这些特点的人员划入
圈内:
个人特点与领导者相似
有能力
具有外向的个性特点
LMX理论预测:圈内地位的下属得到的绩效评估等级
更高,离职率更低,对主管更加满意。
对LMX理论进行的考察总体上支持了以上结论:领导
者对待下属的方式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绝不是随
机的。
圈内和圈外的不同地位和下属的绩效和满意度有关。
(4)路径-目标理论
它是罗伯特·豪斯(Robert House)开发的一种领导权
变模型,这一模型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研究和激
励的期望理论中吸收了重要元素。
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即有效的领导者通过明确指明实
现工作目标的途径来帮助下属,并为下属清理路程中的各种路障和危险从而使下属的这一旅行更为顺利
按照路径-目标理论(path-goal theory),领导者行为
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将这种行为视为获得满
足的即时源泉还是做为未来获得满足的手段。
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在于:
使下属的需要满足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
提供了有效工作绩效所必须的辅导、支持和奖励
为了考查这些方面,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
指导型领导让下属知道期望他们的是什么,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予具体指导
支持型领导十分友善,并表现出对下属需求的关怀
参与型领导则与下属共同磋商,并在决策之前充分考
虑下属的建议;
成就取向型的领导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期望下属
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豪斯认为领导者是弹性灵活的,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
不同的情境表现出任何一种领导风格。
第9讲 激励
当代激励理论
(一)大卫·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二)目标设定理论
(三)强化理论
四)公平理论
(五)期望理论
(一)大卫·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的管理者是权力需要很高但归属需要很低的人。第11讲 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就是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具体地说,组织文化包括组织内独特的信念、假设、期望、追求、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处事方式以及物质环境等。
2、文化的功能 它起着分界线的作用 它表达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一种认同感 它是协调个人和组织关系的“粘合剂” 它有助于增强社会系统的稳定性 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组织文化有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
3、组织文化的维系 甄选过程 高层管理者 社会化与组织化 人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完成了“社会化”过程。个体将组织价值观内在化并由社会人成长为组织人的过程称为个体的组织化。
第三篇:体育管理学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行为的实施者通过采取伦理的说服的科学的能,创造和谐的,易于发挥集体力量的环境,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2体育管理:是指体育管理行为的实施者通过采取管理和体育的方法,以实现体育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职能,创造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资源的合力作用,实现既定体育目标的过程。
3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4管理原理:是指对管理工作的实施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概括而形成的规律。
5体育计划:对未来体育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机制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目标的组织保证。
7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运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运动训练管理:指管理者在遵循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基练工作目标,而对运动训练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综合活动过程。
9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
阶段性
36.体育目标性质:方向、层次、多样、网络性
37.体育目标管理的过程:建立目标体系、明确责任、组织实施、考评反馈
38.管理的三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
三、简答:
1体育管理学的基本性质(1)体育管理学具有双重属性,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2)体育管理学时一门综合性学科。(3)体育管理学时一门软科学。
2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2)社会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国家对体育的支持程度与管理权限将不可避免的减弱3)体育自身的发展4)人民群众意识的改变。内部因素:(1)由于举国体制过渡的强化了政府的权利,抑制社会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阻塞寻找社会支持的渠道,另外政府的体育管理机构陷入微观管理事物不能自拔,反而削弱了宏观管理职能。(2)由于过分依附于政府,体育丧失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机制。(3)举国体制的计划经济与人治色彩,使体育无法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4)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从上层建筑领域划入第三产业。3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
(1)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制(2)国家经济发展程度(3)实证的管理方法来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创新职能,创造和谐的,易于发挥集体力量的环境,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2体育管理:是指体育管理行为的实施者通过采取管理和体育的方法,以实现体育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职能,创造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资源的合力作用,实现既定体育目标的过程。
3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4管理原理:是指对管理工作的实施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概括而形成的规律。
5体育计划:对未来体育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机制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目标的组织保证。
7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运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8运动训练管理:指管理者在遵循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基练工作目标,而对运动训练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综合活动过程。
9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
10体育产业: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37.体育目标管理的过程:建立目标体系、明确责任、组织实施、考评反馈
38.管理的三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
三、简答:
1体育管理学的基本性质(1)体育管理学具有双重属性,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2)体育管理学时一门综合性学科。(3)体育管理学时一门软科学。
2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2)社会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国家对体育的支持程度与管理权限将不可避免的减弱3)体育自身的发展4)人民群众意识的改变。内部因素:(1)由于举国体制过渡的强化了政府的权利,抑制社会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阻塞寻找社会支持的渠道,另外政府的体育管理机构陷入微观管理事物不能自拔,反而削弱了宏观管理职能。(2)由于过分依附于政府,体育丧失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机制。(3)举国体制的计划经济与人治色彩,使体育无法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4)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从上层建筑领域划入第三产业。3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
(1)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制(2)国家经济发展程度(3)民族文化与传统(4)体育自身的性质与发展程度 4影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
10体育产业: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11
体育产业化:指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成为具有自我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12 体育赛事: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市场运作潜力,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能够达到多种目标与目的。(12)运动竞赛:是指参与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场地范围
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集体之间的体力、技艺和心理品质的竞技较量。13
体育赛事管理:是指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者采用一定管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物质保障作用,实现体育赛事组织目标的特殊活动。14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15
资源的最大价值,实现城市社区体育目标的过程。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是指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发挥16
营目标为依托,由一定组织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体育产业管理:是指以规范体育市场为目的,以实现经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17
社会体育:除了学校和武装力量(军、警部队)中开展时间中开展的体育。18
社会体育管理:是指对各种与开展社会体育有关的要素织和控制,以求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潜力,实现社会体育总体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19体育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减少人们对体育运动现
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农村体育:指县及县以下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21 主体,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以学生为身体练习为手段,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所形成的物质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2
要求,明确地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计划体育课程目标: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编制的准则。23
织根据自身的需求而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达到的体育目标:是指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个人或体育组预期成果。24
体育产业管理:是指以规范体育市场为目的,以实现经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二、填空题:1 2 支撑现代大赛的三大支柱:教育、科技、管理。
体育管理最早产生于:美国,最先学校管理。体育管理3
比较研究的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34 体育管理学科特点:历史、社会、综合、适用性5 管理原理的特征:客观性、概括性、相对稳定性。原理、效益原理、动态原理。体育管理原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古巴、朝鲜型)英法德韩。山东篮球管理中心属政府型的。②社会管理型(分权型)美 ③结合型(混合7
体育管理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宣传教育法、经体育文化氛围。(填空)/育课程的建设和管理、9 学校体育文化营造与丰富。(简答题)间、自主选择上课老师。三自主教学模式: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10自行创收。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事业拨款、学校筹措、社会集资、利益的大小。
取决于他的能力、职位和12 的业余性、充分的娱乐性。社会体育的特点:
广泛的群众性、明确的健身性、完全13 织的复杂性、管理时间的不定性、管理空间的广阔性、管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对象、管理组理环境的差异性14信息的性质:客观性、传递性、可加工性、效用性四个基本要素。完整信息的传递必须具备:信源、信宿、信道、和信息 16
普遍性、动态性体育信息的特征:广泛性、综合性、周期性、保密性、竞赛名称、竞赛时间和地点、竞赛项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及有关经费的规定。18竞赛组织机构图,运动竞赛规程和补充规定,大会各部、秩序册包括:比赛名称、时间、地点,主办与承办单位,处、室人员名单,各项目竞赛委员会、仲裁委员会成员和裁判员名单,各代表团名单,运动竞赛总日程表和各项目竞赛日程,分组名单,竞赛场地示意图,最高纪录表等19 奏乐(国歌、会歌)升旗;领导人致开幕词;运动员代表开幕式的程序:宣布开幕式的开始;裁判员、运动员入场;讲话(或宣誓)宣布开幕式结束。;裁判员、运动员退场;开幕式表演开始;20.动员入场(也可不入场)闭幕式的程序:宣布运动竞赛闭幕式开始;裁判员、运奖;致闭幕词;宣布大会闭幕;闭幕式表演开始;宣布闭;宣布比赛成绩和获奖者名单;发幕式全部结束。21.22.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
23.X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结构------三维结构
Y(职能轴: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竞技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管理。(内容轴: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管理、Z 体育信息管理、24(层次轴:25 体育管理学科特点:微观体育管理、历史性、中观体育管理、社会性、宏观体育管理。体育管理内容:综合性、适应性。总的来讲“四性工作”地区性、社会性、社区群众晚练活动的组织管理。26
国内九大综合类体育赛事:全运会、城运会、(工人、动会,都是27.428.三大一从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年一届。
29.体育人口三要素: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 30.体育赛事的价值:竞技、文化、商业、教育价值的综合、庞杂性体育赛事的特征:竞赛、文化、项目、市场产品、目的31.32.运动训练管理特点:全面、系统、动态协调性
33.课外体育活动特点:自主、参与、娱乐、选择、社会性娱乐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导向、凝聚、约束、激励、辐射、结构:表层采取的方法不同、评价机制不同35.突出、创新原则。学校体育管理办法:①行政管理法学校体育管理原则:民主化、科学化、责权对等、重点
育管理法 ③规章制度管理法。学校体育管理特点:综合、②教民族文化与传统(4影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4)体育自身的性质与发展程度 向
类型2)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规模决定了体育管理体制的广度和深度3)体育自身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与规模4)民族文化与传统制约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5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家”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教练员(体育教师的观念该或教学环境是为“培育”而不是“冶炼”2)体育教师应将教学过程体育课程的“参与者”与“执行者”(3)体育教师应是制定“操作者”,而不是单纯的“实施者”与的区别,而不应把“学校体育”等同于“竞技体育”(4)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6⑴锻炼时间的随意性与季节性农村体育的特点?
动项目的传统性.⑵经济条件的滞后性.⑶活基础条件薄弱.⑷锻炼地点的天然性.⑸体育活动开展的7(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法,做好课前一切准备认真上好每一1)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2)努力钻堂体育课,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活动组织工作,并予以指导和检查。3)余运动训练活动,积极培养后备运动人才,不断提高学生(4积极参加课外体育)组织开展学校课的运动技术水平赛活动,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5)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体育活动竞器材的保养、维修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认识水平7)积极做好学校体育宣传工作,(6)协助做好体育场馆体育科学研究工作8
(8)积极开展答: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学生干部等((1)行政管理:首先相互介绍,然后进行答辩,竞选 定相应的考评方法,进行奖罚措施(2)制定相应的规章,建立约束制度(3)制强学风建设通过谈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5)了解学生基本情况,4家庭状况,)通过主题班会,加的工作、任务,都要认真的落实6)建立档案,9体育产业开发的意义?
对每个阶段的就业机会(2)缓解下岗压力,提供众多消费(105)合理利用社会的闲散资金3)促进第三产业发展(4)拉动内需,扩大的控制(体育赛事管理的过程?
3)体育赛事114)体育赛事的组织与实施(5)体育赛事的收尾 1科研管理)运动训练项目管理运动训练管理的内容?124)运动训练经费管理2)运动训练人员管理
53)运动训练体育产业管理的内容?)运动训练场地设施管理。(2)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管理业管理(3)体育彩票业管理(4)体育广告业管理(5)体育旅游管理(138)体育场馆管理6)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7)体育经纪人民族文化与传统(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
3)14⑴政府管理职能的缺位与错位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同于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程度 全均衡,体系不成熟.⑶缺乏有效手段推动体育消费.⑵产业政策管理体系不健
.⑷体育产业市场发育不15 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育产业服务体系⑶引导全民体育消费,实现产业超常规发⑴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制化管理⑵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体展⑷开发培育健全的体育市场体系16 机会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⑷拉动内需扩大消费⑴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⑵缓解下岗压力提供众多的就业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看法?
17队伍建设。体育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检索、研究、报道、服务、体育信息管理内容?
步骤:组织准备阶段、检测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体育管理评价的步骤与原则?
原则:⑴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的原则⑵科学性与可行
性统一的原则⑶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⑶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19
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应该以五个领域作为切入点? 效性⑶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明显性⑷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⑴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自觉性⑵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实针对性⑸达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迁移性20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重要措施?
位改革⑶推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⑷推进体育竞技管理体制改革⑸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作用⑹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⑺调整社会力量办体育,大力发展群众体育⑻积极稳妥的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21.⑴按管理组织角度:系统、非系统化体育信息。⑵按系统体育信息的分类?
外部环境的关系:体育内、外部信息。⑶按应用部门:学校、群众、训练与竞赛、体育产业、科技信息。⑷按记录符号:体育音像、文字、数据信息。▲
((论述)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性质的阐述是统一的都表明了1)课程观念的转变: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举措?新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 学校体育课程要为学生的健康负责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念上实现重大转变。要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的体育教材建立以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材2)体育教材体系的转变:
在观改变以传统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系,是学校体育教材体系改革的重点所在。(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关键是学校体育工作者。3)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落实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健思想落实的关键还要依靠广大体育工作者尤其是要实现体学校体育指导育教师观念的转变。育者”乃至“教育家”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教练员1体育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是“教将教学过程或教学环境是为“培育”而不是“冶炼”2体育教师应应是制定体育课程的“参与者”与“执行者”3施者”与“操作者”体育”的区别,而不应把“学校体育”等同于“竞技体育”4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学校体育”与“竞技,而不是单纯的“实体育教师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不同:目的不同,适应性不同。采取的。学校方法不同。评价机制不同。▲说课的主要内容:1.说教材
: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2.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3.说学法程序4.说教学:说哪些基本要求: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说课”有:说清本课的课时结构和目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5、教学过程状态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6、对本节教学计划的预评估处:.▲说课与授课.相同点:二者都是一节课的教材。不同1,目的不同。的目的则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2,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内容不同。授课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样做。导、同行或专家、评委。3,对象不同。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领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讲、议、练等形4,方法不同。授课是教师与学生式完成,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
一、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行为的实施者通过采取伦理的说服的科学的:
11体育产业化:指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成为具有自我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12 体育赛事: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市场运作潜力,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能够达到多种目标与目的。(12)运动竞赛:是指参与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场地范围
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集体之间的体力、技艺和心理品质的竞技较量。13
体育赛事管理:是指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者采用一定管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物质保障作用,实现体育赛事组织目标的特殊活动。14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15
资源的最大价值,实现城市社区体育目标的过程。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是指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发挥16
营目标为依托,由一定组织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体育产业管理:是指以规范体育市场为目的,以实现经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17
社会体育:除了学校和武装力量(军、警部队)中开展时间中开展的体育。18
社会体育管理:是指对各种与开展社会体育有关的要素织和控制,以求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潜力,实现社会体育总体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19体育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减少人们对体育运动现
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农村体育:指县及县以下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21 主体,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以学生为身体练习为手段,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所形成的物质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2
要求,明确地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计划体育课程目标: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编制的准则。23织根据自身的需求而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达到的体育目标:是指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个人或体育组
预期成果。24
体育产业管理:是指以规范体育市场为目的,以实现经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二、填空题:1 2 支撑现代大赛的三大支柱:教育、科技、管理。
体育管理最早产生于:美国,最先学校管理。体育管理3
比较研究的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34 体育管理学科特点:历史、社会、综合、适用性5 管理原理的特征:客观性、概括性、相对稳定性。原理、效益原理、动态原理。体育管理原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古巴、朝鲜型)英法德韩。山东篮球管理中心属政府型的。②社会管理型(分权型)美 ③结合型(混合7
体育管理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宣传教育法、经体育文化氛围。(填空)/育课程的建设和管理、9 学校体育文化营造与丰富。(简答题)间、自主选择上课老师。三自主教学模式: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10自行创收。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事业拨款、学校筹措、社会集资、利益的大小。
取决于他的能力、职位和12 的业余性、充分的娱乐性。社会体育的特点:
广泛的群众性、明确的健身性、完全13 织的复杂性、管理时间的不定性、管理空间的广阔性、管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对象、管理组理环境的差异性14信息的性质:客观性、传递性、可加工性、效用性四个基本要素。完整信息的传递必须具备:信源、信宿、信道、和信息 16
普遍性、动态性体育信息的特征:广泛性、综合性、周期性、保密性、竞赛名称、竞赛时间和地点、竞赛项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及有关经费的规定。18 竞赛组织机构图,运动竞赛规程和补充规定,大会各部、秩序册包括:比赛名称、时间、地点,主办与承办单位,处、室人员名单,各项目竞赛委员会、仲裁委员会成员和裁判员名单,各代表团名单,运动竞赛总日程表和各项目竞赛日程,分组名单,竞赛场地示意图,最高纪录表等19奏乐(国歌、会歌)升旗;领导人致开幕词;运动员代表开幕式的程序:宣布开幕式的开始;裁判员、运动员入场; 讲话(或宣誓)宣布开幕式结束。;裁判员、运动员退场;开幕式表演开始;20.动员入场(也可不入场)闭幕式的程序:宣布运动竞赛闭幕式开始;裁判员、运奖;致闭幕词;宣布大会闭幕;闭幕式表演开始;宣布闭;宣布比赛成绩和获奖者名单;发幕式全部结束。21.22.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
23.X体育管理学的学科结构------三维结构
Y(职能轴: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竞技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管理。(内容轴: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体育信息管理、Z24(层次轴:微观体育管理、中观体育管理、宏观体育管理。25 体育管理学科特点:体育管理内容:历史性、社会性、综合性、适应性。总的来讲“四性工作”地区性、社会性、社区群众晚练活动的组织管理。26
国内九大综合类体育赛事:全运会、城运会、(工人、动会,都是27.28.三大一从4 年一届。
29.体育人口三要素: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30.体育赛事的价值:竞技、文化、商业、教育价值的综合、庞杂性体育赛事的特征:竞赛、文化、项目、市场产品、目的31.32.运动训练管理特点:全面、系统、动态协调性
33.课外体育活动特点:自主、参与、娱乐、选择、社会性娱乐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结构:表层导向、凝聚、约束、激励、辐射、采取的方法不同、评价机制不同35.突出、创新原则。学校体育管理办法:①行政管理法学校体育管理原则:民主化、科学化、责权对等、重点
育管理法阶段性②教36.体育目标性质:方向、层次、多样、网络性
③规章制度管理法。学校体育管理特点:综合、向类型2)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规模决定了体育管理体制的广度和深度3)体育自身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与规模45落实“以人为本,)民族文化与传统制约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家”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教练员(体育教师的观念该或教学环境是为“培育”而不是“冶炼”2)体育教师应将教学过程体育课程的“参与者”与“执行者”(3)体育教师应是制定“操作者”,而不是单纯的“实施者”与的区别,而不应把“学校体育”等同于“竞技体育”(4)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6 ⑴锻炼时间的随意性与季节性农村体育的特点?
动项目的传统性.⑵经济条件的滞后性.基础条件薄弱.⑷锻炼地点的天然性.⑸体育活动开展的⑶活7.(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法,做好课前一切准备认真上好每一1)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2)努力钻堂体育课,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活动组织工作,并予以指导和检查。余运动训练活动,积极培养后备运动人才,不断提高学生(3)4积极参加课外体育)组织开展学校课的运动技术水平赛活动,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5)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体育活动竞器材的保养、维修工作((6)协助做好体育场馆努力提高广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认识水平7)积极做好学校体育宣传工作,体育科学研究工作(8)8答: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
积极开展 学生干部等((1)行政管理:首先相互介绍,然后进行答辩,竞选定相应的考评方法,进行奖罚措施(2)制定相应的规章,建立约束制度(强学风建设4)通过主题班会,加3)制通过谈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5)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的工作、任务,都要认真的落实6)对每个阶段建立档案,9体育产业开发的意义? 的就业机会(消费(3)促进第三产业发展(2)缓解下岗压力,提供众多105)合理利用社会的闲散资金 4)拉动内需,扩大的控制(体育赛事管理的过程?
111运动训练管理的内容?4)体育赛事的组织与实施(5)体育赛事的收尾3)体育赛事 科研管理)运动训练项目管理124)运动训练经费管理2)运动训练人员管理
53)运动训练体育产业管理的内容?)运动训练场地设施管理。(2)体育健身娱乐业的管理业管理(3)体育彩票业管理(4)体育广告业管理(5)体育旅游管理(138)体育场馆管理6)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7)体育经纪人民族文化与传统(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
3)14⑴政府管理职能的缺位与错位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同于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程度 全均衡,体系不成熟.⑶缺乏有效手段推动体育消费.⑵产业政策管理体系不健
.⑷体育产业市场发育不15.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
育产业服务体系⑶引导全民体育消费,实现产业超常规发⑴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制化管理⑵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体展⑷开发培育健全的体育市场体系16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看法?
机会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⑷拉动内需扩大消费⑴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⑵缓解下岗压力提供众多的就业17 体育信息管理内容?
队伍建设。体育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检索、研究、报道、服务、18步骤:组织准备阶段、检测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体育管理评价的步骤与原则?
原则:⑴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的原则⑵科学性与可行
性统一的原则⑶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⑶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19 效性⑶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明显性⑷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⑴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自觉性⑵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实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应该以五个领域作为切入点?
针对性⑸达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迁移性20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重要措施?
位改革⑶推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⑷推进体育竞技管理体制改革⑸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作用⑹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⑺调整社会力量办体育,大力发展群众体育⑻积极稳妥的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21.⑴按管理组织角度:系统、非系统化体育信息。⑵按系统体育信息的分类?
外部环境的关系:体育内、外部信息。⑶按应用部门:学校、群众、训练与竞赛、体育产业、科技信息。⑷按记录符号:体育音像、文字、数据信息。▲((论述)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举措?
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性质的阐述是统一的都表明了1)课程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学校体育课程要为学生的健康负责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念上实现重大转变。要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在观的体育教材建立以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材2)体育教材体系的转变:改变以传统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体系,是学校体育教材体系改革的重点所在。(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关键是学校体育工作者。3)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落实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健思想落实的关键还要依靠广大体育工作者尤其是要实现体学校体育指导育教师观念的转变。育者”乃至“教育家”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教练员1体育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是“教将教学过程或教学环境是为“培育”而不是“冶炼”2体育教师应应是制定体育课程的“参与者”与“执行者”3体育教师施者”与“操作者”,而不是单纯的“实体育”的区别,而不应把“学校体育”等同于“竞技体育”4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不同:目的不同,适应性不同。采取的。学校方法不同。评价机制不同。▲说课的主要内容
:1.说教材: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2.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3.说学法:说程序4.说教学哪些基本要求: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说课”有说清本课的课时结构和目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4、说清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与手段。5、教学过程状态的调节与信息的有效传递。6、对本节教学计划的预评估处:.▲说课与授课.相同点:二者都是一节课的教材。不同1,目的不同。的目的则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2,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内容不同。授课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样做。导、同行或专家、评委。3,对象不同。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领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讲、议、练等形4,方法不同。授课是教师与学生式完成,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
第四篇:企业管理学复习重点6版
农大二哥双专业研发中心
企业管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 管理与企业管理
名词解释: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2.企业管理:简言之,就是将管理学原理应用于企业,对企业进行管理。具体地说,企业对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时间资源、信息资源和关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3.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
4.法人财产权:人财产权是法人对投资人所有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及其部分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法人财产权可以理解为一种综合性权利,即指由国家法律制度规定的,以排他性的所有权为核心的一个权利束。
5.股份有限公司:把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组织。
6.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卷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思考题:
1.企业的特征及其类型; 特点:(1)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盈利是企业的本质;
(2)依法设立,独立享有民事权、承担民事义务—法律法规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设立、合并、分离与解散;
(3)独立性的经济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4)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类型:(1)按经济活动划分:生产型企业、流通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
(2)按所属企业位置划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3)按生产要素结构划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4)按资本来源划分: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
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2.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
(1)股东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2)股东人数有严格的数量规定(2~50);
(3)股份不等额,不发行股票,股东的出资额协商确定;
(4)股份不得转让。特殊的,需全体股东同意;(5)所有权与经营权同一;(6)账目不需公开。
3.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及其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的法人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定(指现代企业科学的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内容的管理制度)。特征:(1)企业是独立的法人,拥有法人财产权;(2)资产所有权明晰,出资者权责明确,负有限责任;
(3)政企明确分开;(4)科学管理。
4.上市公司的条件:
(1)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
(2)股本总额不少于5000万人民币;
(3)开业时间3年以上,近3年连续盈利且无重大违法行为;
(4)持有股票面值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超过1000人;
(5)向社会发行的股份占总数的25%以上。
第二章企业战略管理
名词解释:
1.企业战略: 企业以未来为基点,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
2.战略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的动态管理过程。
3.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扎根于组织内部的、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并不断使自己立于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使一种巨大的战略性资源。
4.企业文化: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人们共同拥有的经营理念、信仰、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5.五力模型:现有竞争者间的竞争、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客户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
版权所有1侵权必究
能力。决策方式、团体活动;
6、SOWT分析矩阵:Strengths(S)、Weakness(W)、3)物质文化:企业产品、企业容貌 Opportunities(O)Threats(T),将内部因素中的优势技术设备、企业标识; 与弱点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结合起来,综企业文化的功能-影响企业战略的实施 合考虑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以更加科学地制定企(1)导向功能:共同的追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业战略。引导员工行为与企业目标相一致; 思考题:(2)凝聚功能:共同的自觉追求把员工的思想、1.企业战略的构成与层次; 情感和行为与整个企业融为一体; 1)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3)整合功能:规范、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形经营范围: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 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同心协力、一致行动 资源配置:企业资源和技能配置的水平和模式;(4)激励功能:企业文化能够营造一种“依靠人、竞争优势:由资源配置模式和经营范围决定的、与尊重人、为了人”的氛围,鼓舞士气、催人向上其竞争对手不同的市场竞争地位;(5)调节功能:调节人际关系。协同作用:从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决策中得到的共3.简述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同努力的综合结果。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2)企业战略的层次 4.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与培育: 总体(高层)战略:揭示企业的愿景、使命和目标;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确定重大方针与计划、经营业务和组织类型、企业(1)价值性-能够为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价值; 贡献等;(2)稀有性-极少数企业能够拥有的能力; 经营(中层)战略:经营行业选择和竞争地位的确(3)难于模仿性-其它企业不能较易地建立起来; 定;(4)不可替代性-其它能力无法替代,不可或缺。职能(基层)战略:对各项关键职能活动的具体安核心竞争力培育: 排。(1)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愿景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构成及其功能;(2)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愿景的作用:(1)通过愿景,能有效培育与鼓(3)文化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舞组织成员、激发个人潜能、提高生产力,达到顾5.企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的内容; 客满意度目标; 外部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2)愿景说明企业将来的发展目标,目标具有激内部分析包括管理活动、市场营销、财务活动和产励作用; 品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与弱点。(3)研究表明: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都有6.企业总体战略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和特点、基本明确的愿景,引导企业沿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 竞争战略包括的内容;(4)愿景通过高远的目标来激励企业的追求,使(1)增长型战略(进攻型战略)各级管理者沿着具有前瞻性的理想不断前进; 适用范围:拥有发展和壮大自己机会与能力的企(5)愿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业。值观,使人们工作更加积极有效; 特点:投入大量资源,扩大产销规模,提高竞争地(6)被全体员工所接受的愿景能够向外传播,使位,提高现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或用新产品开拓新供应商、广告商和客户所接受; 市场。(7)通过制订超过竞争对手的愿景,可增强竞争(2)稳定型战略(防守型战略)优势。适用范围:效益已相当不错、暂时又没有进一步发企业文化: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企业在长期生展的机会、其他企业进入壁垒较高的企业。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人们共同拥特点:投入少量或中等程度的资源,保持现有的产有的经营理念、信仰、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稳定和巩固现有的竞争地层次结构:1)精神文化:价值观、经营哲学、位。
管理理念、企业目标;(3)紧缩型战略(撤退型战略)
2)制度文化:规章制度、管理模式 适用范围: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都十分不利,只有
采取撤退才能避免更大损失的情况。
7.根据实例,用SWOT分析、五力模型、波斯顿矩阵、GE矩阵评价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见课件,实例)
作用: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 能有效地制定最优营销策略; 能有效地与竞争对手抗衡;
能有效地拓展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有利于企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3.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有哪些不同的目标市场策略。
(1)无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
把整个市场做为一个目标,满足消费者的共同需求。
(2)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 把整个市场细分,有若干目标市场,分别采取不同的生产和营销计划。
(3)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 把整个市场细分,只是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后的专门市场作为营销目标,以取得优势地位。4.产品的整体概念与层次是什么;
任何能以满足人类某种需求或欲望的东西都是产品,这一概念称为产品整体概念。层次:(1)核心产品:向消费者提供的基本效益或利益;
(2)形式产品: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和外部特征;
(3)延伸产品:售后服务给顾客带来的各种附加利益。
5.什么是产品组合,产品组合有哪些策略; 产品组合: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产品线和产品品种的组合方式。
A.产品线扩展策略; B.产品线填充策略; C.产品线现代化策略; D.产品线削减策略。
6.产品品牌的构成是什么; 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商标。7.什么是促销组合,如何运用促销组合做好企业的营销工作。
促销组合:把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众关系等形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形成有效的促销策略。如何做:(1)广告:借助一定的媒体传播产品信息,增加顾客的信任和购买欲.广告的功能:传递商品信息、引导和创造消费、培植忠实顾客。
(2)人员推销:企业派出推销人员或委派专门推销机构,直接与顾客和消费者接触、洽谈、介绍商品。人员推销的特点:
第三章市场营销管理
名词解释:
1.市场营销:个人或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进行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活动。
2.社会营销观念:企业生产经营不仅要考虑消费者需要, 而且要考虑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3.市场细分: 企业按照消费者的一定特性把原有市场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以用来确定目标市场的过程。
4.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在生产、销售产品时所运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包括产品组合策略、产品差异化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品牌策略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运用策略。
5.价格策略:指企业通过对顾客需求的估量和成本分析,选择一种能吸引顾客、实现市场营销组合的策略。
6.渠道策略: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空间差异、许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着时间差异,因此,怎样在适当的时间、按适当的价格与数量、以适当的方式,将产品送达适当地点的目标顾客,就成了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这就是分销决策。
7.促销策略:指企业如何通过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各种促销方式,向消费者或用户传递产品信息,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思考题:
1.市场营销管理过程;(1)分析市场机会(2)选择目标市场(3)制定营销计划
(4)规划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
(5)实施和控制营销活动
2.什么是市场细分,作用是什么; 市场细分:企业按照消费者的一定特性把原有市场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以用来确定目标市场的过程。
灵活机动,针对性强; 培养情感,顾客忠诚; 提供服务,提高信誉; 双向沟通,搜集信息。
(3)公共关系:企业与新闻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政府机关、社会名流的关系。
(4)营业推广:一种能够迅速产生刺激购买作用的具有诱导性的战术性促销手段。具有吸引顾客、短期效果和间断性特点。
面向顾客:展销会、送纪念品、有奖销售、临时降价等;
面向中间商:订货会、批量优惠、合作广告
等;
面向推销员:推销竞赛、按比例提成等。
经济性:投入产出比; 和谐性:与环境和谐; 学习性:自学习机制。
2.生产系统有哪些要素构成,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1)生产系统的结构化要素-硬件部分 生产技术:工艺特征,技术水平; 生产装备:设施的规模、布局、工作地装备和布置; 生产能力:大小、特性、弹性;
生产系统的集成:内部集合与外部协作。
2)非结构化要素-支持和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 人员组织:素质特点、政策、机构设置等; 生产计划:类型、编制方法、关键技术; 库存管理:库存类型、数量、控制方式;
质量管理:标准制定、控制、质量保障体系。3.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生产环节相互衔接、合作与协调,实现人财物的有效配置。
2)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生产过程,快速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4.生产过程具体包括哪些过程;(1)生产技术准备过程;(2)基本生产过程;(3)辅助生产过程;(4)生产服务过程。
5.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1)产品品种指标,2)产品产量指标,3)产品质量指标,4)产值指标。
6.生产能力的含义和种类,影响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如何进行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生产能力:是生产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是制定生产计划的前提和基础。种类包括三种基本能力:设计能力 ;查定能力 ;计划能力。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固定资产的数量;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生产计划控制:是对生产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以发现现实与计划的偏差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确保计划圆满完成并满足生产过程组织要求的过程。
1)投入进度控制:原材料、设备、资金、劳动力等投入的时间、品种、数量和质量等,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2)出产进度控制:产成品产出的时间、数量、质量和配套率等,确保交货的准确、及时性;
第四章企业生产管理
名词解释: 1.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是对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2.生产系统:是一个为实现预定目标而组成的有关生产元素的集合体。由输入、转化、输出、反馈控制四部分组成。
3.工艺专业化:按工艺特点设置生产单位。同一生产单位内,聚集着同种设备和同类工人,对不同种类的工件进行相同工艺的加工。
4.对象专业化:以产品(或零件)为对象设置生产单位。同一生产单位内,配置了为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各种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完成该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5.大规模客户化定制:在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基础上,通过产品结构和制造过程的重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柔性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以接近于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客户或小批量多品种市场定制任意数量产品的一种生产模式。
6.精益生产: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同一条流水线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适时供应、多技能和具有团队精神的劳动力、对生产过程不断改进的动力与能力。
7.敏捷制造:将先进的柔性生产技术、动态的组织结构和高素质人员集成为一个协调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来实现,被誉为21世纪的制造企业战略。思考题:
1.试述企业生产系统的个性化特征;
3)工序进度控制:对零部件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进度的控制,确保生产的连续性;
4)在制品占有量的控制:对正在加工的零部件的数量进行控制,既要生产连续又要降低在制品成本。
3.技术引进应考虑的因素; 1)先进性比国内现有技术更加先进,自己难以开发但急需的技术。2)生命力从生命周期理论看,引进的技术应处于成长或成熟阶段。
3)适用性适用于现有的资源状况,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便于掌握、吸收和二次创新。4)配套条件与已有的设备和技术配套使用-本土化。
4.技术创新策略包括哪些。
(1.)自主创新亦称率先创新,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独享创新成果带来的利益。
(2.)模仿创新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引进率先者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创新。
(3.)合作创新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与其它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进行的创新,共享创新成果。5.新产品类型
(1)按地域类型分
国际新产品:全球范围内第一次生产或销售的产品;
国内新产品:国外已有,国内第一次生产或销售的产品;
地区新产品:国内已有,本地区尚未试制过的产品。(2)按创新程度分
全新产品:用新原理、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等制成的新产品;如蒸汽机(瓦特)、电灯泡(爱迪生)、计算机(冯·诺伊曼)、飞机(莱特兄弟)
换代新产品:原理不变,部分地应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或新结构,产品的性能或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明显提高;如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过程。
第五章技术管理
名词解释:
1.技术:通过改造环境以实现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具有条件性、抽象性和目的性等三个基本特征。2.技术引进:为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和经济,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引进本国没有或尚未完全掌握的先进技术。
3.专利:一项发明创造的首创者到专利机关申请并批准后在法律上取得的专利权。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4.专有技术:亦称技术诀窍(Know-How),指从事生产所必需的、未向社会公开的秘密技术知识、经验和技巧等。
5.技术创新:经济学意义,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通过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
6.产品创新:创造某种新产品。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7.无形磨损: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设备贬值或报废。实体不变,又称为经济磨损。8.有形磨损: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摩擦、振动或自然力的作用造成损坏导致设备技术状态变差。实体变化,又称为物质磨损。
9.补偿贸易:又称产品返销,指交易的一方在对方提供信用的基础上,进口设备技术,然后以该设备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分期抵付进口设备技术的价款及利息.。思考题:
1.试述设备磨损规律及故障发生规律(见课件)2.设备的寿命按其性质划分有几种,企业确定设
备的最佳更新期限和最佳折旧年限的依据是什么。
分类:自然寿命、技术寿命、经济寿命
依据:对设备的经济评价,经济性指标包括生产效率、能耗、操作性、维护性、价格、寿命等。
方法:1)投资回收期法:用设备的盈利收入来补偿设备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投资回收期越短越好。
2)年平均寿命周期费用法:年费法、现值法。
第六章 企业质量管理
名词解释:
1.质量:指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包括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
2.质量管理:指导、控制企业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管理活动。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为实现方针和目标所作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3.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全体员工和有关部门参与,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
法,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产品的管理活动。4.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5.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活动所支出的费用和由于质量故障所造成损失的总和。思考题:
1.TQC的特征:三全一多 全员质量管理:人人关心质量、全体参加质量管理活动;
全过程质量管理:市场、设计、生产、加工、销售、服务
全企业质量管理:各管理层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
多方法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统计等理论与方法。2.质量成本的费用构成:由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成本组成。
(1)运行质量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2)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包括由独立机构对产品验证试验和评定的费用和质量体系认证费。3.进攻性成本因素:
(1)过程成本模式:降低全过程中各种低效能和不必要开支;
(2)指标对比法:与最强竞争对手和世界一流水平对比质量指标;
(3)世界级制作技术:采用最先进的一系列现代生产技术;
(4)市场份额分析:质量产出效益应考虑由于质量提高而增加的市场份额,以及由此提高的公司利润;
(5)商誉分析:研究产品质量对于企业品牌和商誉的重要影响。4.6σ质量标准活动
核心是通过一套以数理统计为科学依据的数字分析,找到问题、分析原因、然后改善,以实现或接近产品质量的零缺陷。
2.财务管理:根据国家法规,利用价值形式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3.财务分析:利用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综合反映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
4.资本金: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
5.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税后利润的比率,它反映股票的投资价值。
6.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较合适
7.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40-60%较合适 思考题:
1.财务活动的内容
资金筹集资本金、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金运用资金的投放、耗费和回收;
资金分配弥补生产耗费、缴纳税金、净利润的分配。
2.融资的渠道与方式 筹资渠道:(1)国家财政资金-国家投资;(2)银行信贷资金-银行贷款;
(3)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信托投资、保险、租赁、证券等公司提供的信贷;
(4)其他企业资金-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和相互投资;
(5)居民个人资金-各种证券;
(6)企业留成收益-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7)境外投资资金-外国、香港、澳门、台湾的投资。筹资方式:(1)吸收直接投资(2)发行股票
(3)短期或长期借款
(4)商业信用-购销活动中的应付和未付款项;(5)发行债券(6)融资租赁 其中:前两种称为主权资本筹资,后四种称为债务资本筹资或负债筹资。3.财务分析的基础和内容
财务分析的基础: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或盈利能力以及综合财务分析等。
第七章 企业财务管理
名词解释:
1.财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包含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两方面。
第五篇:管理学重点
管理学重点:
考核重点:管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基本原理
1、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基本过程、沟通和激励的定义及一般过程或模式图、决策的定义及基本过程。
2、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三种技能、管理者的角色。
3、21世纪管理的新发展: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团队的概念。
4、滚动计划法、目标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5、常见的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6、四种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科学管理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定量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
7、内部提拔和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8、三种典型的领导理论类型的核心内涵(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
权变理论)
9、计划、组织、有效控制的基本原理。
10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
11、计算题:盈亏平衡分析,决策树,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