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作文

时间:2019-05-12 22:4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个性化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个性化作文》。

第一篇:个性化作文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

摘要:当前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不切实际,教师茫然无措。倡导“个性化作文”,使学生张扬个性,言来有物不是朝夕工夫。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多借鉴历史名家成材之路,也要注重把现实的发展作为依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个性化 作文 借鉴 依据

一、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历史借鉴

中国是文章大国,作文教学历史悠久,有实物查证的,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言志”的概括,已经言简意赅地切中了写作主体与内容的本质,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为我国作文与作文教学理论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中央教科所徐同先生也指出:“‘作文个性化’本不是什么创举。古人早有‘言为心声’,‘言以足志’,‘文如其人’之说,陆机的‘文外曲致’,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刘勰的‘情在词外’等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提出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读写原则。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人提出‘独抒情灵,不拘格套’,清代诗人袁枚提倡‘性灵说’,都强调要抒写个人对外界的独特感受,表现自己真实的感情和个性。”历朝历代的好文章更是无不打上深深的个性烙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鲁迅的泼辣与犀利,朱自清的朴质与清婉,都以独特的个性魅力倾倒千万读者。也正是由于视“个性”为教育的宗义,为写作的核心,为创造的灵魂,才有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彰映青史的教育名著对“个性”所做的不计其数的诠释与论证,这一切无不遵循着包括“写作”在内的教育源于个性的本意来寻觅它完美的社会价值。

改革开放后,广大语文教育者和研究者积极思考、著书立说、大胆实验,我国教坛上相继涌现出许多新的语文教育观,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流派,他们在推进我国中小学语文科学改革,推行新的教学方法进程中,特别在弘扬人文教育功能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在个性化作文教学有不少理论。如:以中央教科所编写的“初中《作文》实验教材为代表的按‘记叙—说明—议论’为文体线索进行写作的训练的体系”,以北京的高原等为代表的“观察—分析—表达”的模式进行写作训练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以湖南杨初春为代表的“快速作文训练体系”等等。于漪“尊重人、关心人、关注生命主题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形式”的人文教育观,有钱梦龙的“教学生会做人,建构自立人格”的教育中心观,有魏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具体指导观。总之,他们的观点的共同点都是想通过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展示自己,培养学生人格的魅力。但是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到应是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多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如今,翻阅历史,有无数的经验可以汲取,又有痛心的教训激励我们另走一条新的改革之路。我们已经艰难地翻开了新的一页,共性划一的教学模式正在隐退,独立自主的社会心理正在萌发,市场经济的形成,重新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理性思考的求真,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存在,为建构新的教育大环境注入了个性的活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个性化作文”教学提出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教育部《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划》,确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21世纪教育框架。素质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使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平衡协调发展为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课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主要质量评估标准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培养自由人格的个性化教育,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为自己和他人负责的,积极参与生活的、有独立劳动能力的公民,这一目标,需要个性化教育来实现,而个性化教育就是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了中心位置,而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作文教学的模式化和程式化,作文评价的单一和僵化,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当然就谈不上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在一切教育的时空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是相吻合的。

三、《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作文”的指引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是语文教学的航标灯。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阐述,代表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关于作文的新理念中的一个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顾振彪在《关于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中,将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28条阶段目标中最重要的一条归结为: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课标明确指出:“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刚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第四学段)。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可以看出,能独立写作,自主写作是达到个性化作文的第一步。

在新课程标规定的各学段课程目标任务中,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伟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乐于写作,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不拘形式,自由写作,相互交流,分享快乐。第三学段强调“加速写作个性化进程,提高写作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说真心话,抒发真感情,表达真切体验,并强调“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表达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表达,写出个性,有创意。我们不难发现,课标中各学段的作文教学突出了个性化这一特点,所提出的作文教学的任务,对于我们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倡导个性化作文,培养创造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思路。

第二篇:个性化作文

个性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就是个性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做如是阐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

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的阐述,涉及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个性化写作的目标要求:

(一)从个性出发写作,强调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关注自我;

(二)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写作方式,完美地表达和呈现生活;

(三)为了个性发展而写作。通过写作改善自己的生活,促进个性的成长与生活的完善。

过去的写作教学,有两种突出的取向:一种是强调写作知识的学习;一种是代言式写作。前者从写作手法,到谋篇布局,再到各类文体知识,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掌握一整套写作的规范知识系统。写作不是对自己整个生活的一种反思、选择与批判,而是对外在化的、规范化的写作知识及技术的接受与学习。后者倡导“代圣人立言”,更有甚者要为“天地立心”。这种写作教学取向经达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强化之后,演变成为一种脱离个体实际生活的虚假而僵化的“宏大叙事”模式,一度时期“代言式写作”、“意识形态写作”、“模仿式写作”甚至成为写作教学的不二法门。这两种写作取向的共同特点是远离了学生生活,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如果说第一种取向是把写作看作是一个封闭的、抽象的与学生生活隔绝的知识体系,那么,第二种取向则把学生的写作限定在那些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生活上,放弃了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世界。

英国哲学家穆勒认为,个性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现代文明发展表明,社会的活力和发展与社会保有的充满个性自由的人有很大的关系。个性自由非但不会对社会构成威胁,而且,是构成社会活力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为个性自由的发展往往表现为独创性、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首创性的发展。[1]实质上,肯定个性的价值体现了人的尊严和对人的真正尊重。基于此,现代教育理论主张个性教育。从课程的角度看,个性教育的核心不是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是注重“人的全域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个人”为目标。个性教育理论主张对人的天赋和潜能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表现自己,直到唤醒自我,发现本真。个性教育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即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以独立的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他“既不会随意地苟同于群体意见,也不会为了个体的利益而损害群体。所以,有个性的人,是有责任感的人,是独立地思考、处事的人。”个性教育是“教会学生会思,独立地想;同时要在社会群体中会行,独立地做,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人。”[2]

作为个性教育理论之实践构成,个性化写作认同个性教育倡导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主张在学生广阔而真实生活世界表现自我,塑造和发展个性。从语文新课程的有关阐述看,个性化写作所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包括:

在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世界写作。在语文新课程视域中,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写作教学是完全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把写作降低为一种纯粹知识性、技术性的训练,根本见不到人。而“代言式写作”所竭力表现的生活是成人的生活,所表现的人是所谓“公共的人”,即受意识形态话语支配,以社会良心与正义的代言人自许的“普遍主体”。在这一“公共性”的背后,唯独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的人。两种写作教学模式致命点在于,所学习的知识是一种成人的知识,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成人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相比,儿童的生活及经验是没有价值的。博比特的话就代表了这种观点。他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儿童的生活。在此情形之下,假话、空话、套话充斥于学生的写作中,就不足为奇了。写作教学完全失去了个性价值和自身发展的功能。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不但肯定了真实生活世界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强调学生自身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不可替代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就强调了学生自己真实生活世界之重要价值。因为只有学生经验的才是其自身的,它不是被客体化了的,存在于其以外的。“儿童,他们对于生活的需要,愿望、期待主要都寄托于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之中,当然,他们对于今后所要经历的成人生活也会有憧憬,也寄予希望。但是,他们最主要的需要是:正在经验中的生活是快乐的、健康的,是‘天天向上的’、是充满阳光的。”[3]因此,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充分体验和表达他们成长中的快乐和悲伤,去享受所经历的阳光和雨露,也“引导他们去获取解决现在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的种种经验”,把现在正在进行的生活构建得更加美好。

在反省的生活世界中写作。“人是一种思考与反省的存在。”“人的本性深处有一种寻求这样一种意义的向往,一种无法抵抗的内在冲动迫使我们从内部来尝试和说明生活,使它完全成为我们自己的生活。”[4]个性教育倡导回归生活世界,事实上,回归的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甚至不仅仅是学生真实的外部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进而进入自己的内部精神生活世界。某种程度上,写作是借助语言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和选择,是杜威所说的“对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用现象学教育学理论的话语说,写作就是通过文本形式将生活经验的实质表达出来。在写作中,文本成为有意义事物的重新体验和反思。在这里,写作不仅仅包括外在的规范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个体情感、价值、内在精神和信仰的唤醒,它们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多元智能理论说得更明白:“写作是一种随时可供我们运用的探索方式,可以导致发现、察觉,以及对自己本身、我们的感受和一般的世界有新的学习。”[5]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中,写作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作为一种表达活动,它通过交流与沟通,分享体验思想的快乐、人性的美好和交流的喜悦。作为一种探索自我活动,它寻求潜伏于内心的自我及意义;二者之中,后一种写作“似乎更能使现实体验具体化,比现实世界更能触及事情的核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狄尔泰强调;“正像我们的身体需要呼吸一样,精神也需要在情感生活的回应中实现并扩展其存在。”[6]在个性化写作中,写作的学习是

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反思其生活,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有的学者指出:“作者是他自己作品的产物。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测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7]

在生成性与创造性的生活世界中写作。和既定的、一成不变的科学世界不同,生活世界是一个生成的、创造的世界。因为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能动的,创造的,因此,生活世界是生生不息的,充满变化的世界。当然,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诸多限制,生活世界的生成性和创造性并不是永无止境的,但是,非预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赋予了生活世界的范围不断拓展,样式不断增多,最终指向“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无限丰富的生活,是富有的人、完整的人或全面的人。”[8]个性化写作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世界时,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要把生活世界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地可以摹写的客观世界,而是一个变化不已的充满活力的世界,写作时不仅要抓住这一特点,而且,作为生活世界的主体,还要以独特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生活世界,尤其是置身网络世界,学生更有传统生活时代所无法经历的独特生活与体验,学生更应该将它们表达出来,从而使生活世界变得摇曳生辉、异彩纷呈。如是,写作就不是一项硬要完成的枯燥而乏味的任务,而是构建美好生活,寻求和书写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过去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抱怨学生生活面狭窄,缺乏积累,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让学生面对生活世界,没有引导学生关注、体验和反省自己的生活,更没有参与建构自己的生活,当然,更谈不上让学生找到适合表达的个性化方式,因此,学生害怕写作就可想而知了。

个性化写作离不开语文课程的学习。个性化写作不是不要课程,而是通过课程学习塑造个性、发展个性。在语文课程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写作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个性化写作不仅仅是学习写作的问题,阅读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和形成个性化写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那些历经各个时代检验而流传下来的经典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蕴含丰富,而且充满着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与特色。因此,是个性化写作学习的首先课程。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直接从中获取个性化写作教益,诸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富有个性化语言、个性化思想及表达方式,等等。学生个性化写作方式往往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获得。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后布置相关的写作的训练,以充分展示学生异彩纷呈的个性化世界。当然,个性化写作实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的“化”绝不是一蹴而就。

个性的发展以生活为前提和基础。个性化写作实质上是通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生活及感受,从而以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社会的发展增添活力。

对于今日学生而言,生活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及国际的各个角落的范畴。一方面,学校生活比过去变得更加丰富

多彩;在学校,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生活的视角,体验着成人所无法体验的人生中最重要发展阶段的生活滋味;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和其他现代媒体,学生可以和毫不相识的陌生人进行交流,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及国际间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毫无疑问,网络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也给学生个性化写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应该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和表现自己的真实生活,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针对网络时代生活的实际,学生应该在教师及课程要求下,利用现代资讯手段,广泛获取社会生活信息,开阔视野,丰富写作资源,为个性化写作积累素材。近几年,各地语文教师大力倡导日记、随笔、网络作文及博客的等形式自由写作,就是个性化写作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倡导个性化写作并不奢求每个学生在写作上都达到形成独特风格的目标,比较适切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寻求和发现适合于个性充分表达与发展的独特方式和空间。因此,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个性化写作追求的重要目标。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抑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9]在个性化写作中,应该淡化过去写作训练中的严格的体裁、格式的要求,尤其是削弱命题作文等形式上的各种条条框框,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形式训练中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表达的方式。当然,个性化写作也不能把个性化与形式完全对立起来。从个性的表达和发展看,形式是第二性的东西,但它又是思想和个性负载的不可或缺的东西;从写作学习看,对于学生而言,个性化写作形式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有一个过程,因此,在个性化写作中,基本的形式训练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学生才可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表达方式,直到形成独特的风格。不过,这种形式的要求不能过于刚性,而应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和余地,总之,就形式看,个性化写作一方面要在形式上获得一个更为自由和宽松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表达的方式。

学校课程的价值就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用人本主义课程的话语说,写作是一种兼具学术性和“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功能和价值的课程。它以人性意义的探索为其主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或者换句话说,如何通过个性化写作造就一个更富有个性的人呢?

人是社会的存在。个性是在社会中得陶冶的.“我们不可能用非人性、非人格的手段、方法,把人造成更富人性的人.”[10]探讨学生个性的发展首先必须把它放到学校师生关系中。

因为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教师的言行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个性化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来说,他不能再以权威者自居,而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势,以引导者和对话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为学生的写作学习营造一个充分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概括地

说,教师的职责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的确,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以如坐春风的感受,学生就有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健康的发展,思想的火花就会得以迸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个性教育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主持的那场师生五人关于个性和志向的讨论,经典般地展现了他对个性教育的追求。在他的课堂上,弟子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个性直率的、腼腆的和内向的都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孔子不但积极加以鼓励,而且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实际上,孔子不仅展示和塑造学生的个性,也在引导他们充分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教育是服务于人的个性的东西”。个性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学生的个性。个性是在个体充分自主和自我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那种刻意把学生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个性和气质的模式是违背个性教育的实质的,是对个性教育的曲解和误读。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塑造中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自由,让学生在个人的发展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自我选择能力,从而获得不同兴趣和价值观念,并在面对各种价值冲突和道德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持有主见,从狭隘的目的中超越出来。如果要说个性教育有共性的话,那么,“每个人都成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个体”是个性教育的“唯一统一性”。[11]个性化写作亦如此。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学习中,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设计和提供培养方案和目标,而是在充分洞悉学生个性特点基础上,从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出发,设计多样化的写作方案和方向,让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以充分发掘其个性成长的潜能和特长。当然,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过程中,不是放任不管,放弃指导的职责。相反,教师的重要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选择符合自己发展个性的写作方式,当学生偏离其个性化写作轨道时,给予及时地提醒和纠正,必要时还要鼓励学生尝试其它方式的写作,丰富和促进个性化写作。

个性教育的目的是形成自主发展的个体。自主性个体形成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12]“为了成为个体,一个人不得不在社会中生存成长。”[13]换句话说,个体是在“社会中生成成长”的,它与社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对任何个体来说,他的生活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他自己的幸福的;另外一部分是有关他的道德责任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说:“实际上,与别人之间协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完美,减少一些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目标同时会帮助我们认识自己。”[14]个性化写作不仅仅是有关个人日常生活的独白和叙事,还有社会和道德的责任。也就是说,具有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的生活和题材是个性化写作重要内容。不能因为强调写作的个人性而放弃个体所应承载的社会和道德的责任。特别是处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淡化,暴力色情等犯罪活动充斥于网络,个性化写作的这一要求意义更加突出。实际上,个性化教一方面指个性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教育手段使个性向着正面的积极的人性方面变化发展,从而达到个性的丰盈与充实。当然,个性化写作在表现具有社会生活和道德意义的题材时,与传统的代言式写作和意识形态写作不同:它是通过个体的主动选择和积极思考所得出的,具有体验性质,其视角是个性的,而不是对意识形态或概念符号的简单图解。实质上,个性化写作不是放弃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题材的写作,而是把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写作融入深刻的个人经历与个人经验之中,在混合着自我的意义追问中,反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它对意识形态不是采取服从的态度,而是以一种批判的、反省的态度去理解和认识。个性化写作的重要内涵应该是指向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更具有个性化表达方式与视角的写作。当然,在个性化写作过程中,或许学生在表现具有社会价值和道德责任的题材时,还比较稚嫩,或难于达到应有深度,但写作是一个过程,个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逐步深化,日渐成熟的。个性化写作在每一阶段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感情体验都是个性发展的结果。

[1] [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1页。

[2] 舒志定:《理解个性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8期。

[3] 鲁 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3期。

[4] [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5] [加]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6] 李文阁:《回归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7] [加]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

[8]李文阁:《回归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9] [苏]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10]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59页。

[11] [英] 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12]舒志定:《理解个性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8期。

[13] [英] 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6页。

[14] [英] 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

第三篇:作文个性化

开生活之源 砺习作之剑 扬个性之帆

“作文个性化与学生的个性化生活研究”实验报告

山东省兖州市实验小学尚传设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张扬个性,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作文是最具个性的学习和创作活动,是写作主体个人进行的一种精神产品的独特制作”。习作过程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考、组合加工的过程。作为发展中的儿童,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经验、独一无二的个性和深不可测的创造潜能。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一个精神产品的各不相同。要使习作体现学生的个性,就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个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激发习作兴趣,激活内部需要,开发创造潜能,培养良好学习品质,不断提高作文质量。

由此可见,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和学生的习作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而当前作文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恰恰是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形成了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言不由衷的“成人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害怕作文、讨厌作文之顽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一是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二是教师包办。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到评改,教师一手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按图索骥”,习作的自主权被完全剥夺。三是读写脱节。阅读不能很好地为写作服务,割断了语言积累、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密切联系。凡此种种,使原本是学生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愉悦的习作,陷入了“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尴尬境地。

近几年来,我校在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地探索。吸收借鉴山东龙口语文“双轨”教学和中央教科所“大成全语文教育”的先进成果,通过改革语文课堂教学、韵语识字,大量读写、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加大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改革作文教学,2003年我校申报了中央教科所“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作文个性化与学生的个性化生活研究”,力求通过先进理论的指导,构建习作与阅读和生活密切联系、习作与做人相互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互动,观察、想象、表达同步训练为主线的习作教学新框架,以习作教学的高质量带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

二、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引发我们对习作教学的深层思考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提升,初步形成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新体系。

(二)以学生的个性化习作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为切入点,探究作文教学的规律。在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同时,注意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课外阅读等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探讨习作个性化与学生生活个性化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观察、想象和表达,使学生的生活与习作成为一个有

机的整体。

(四)探索以师生自主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习作指导、评改新模式。使学生自能作文、自能评改,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

三、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传统的智力观过于狭隘,把智力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理能力,忽略了对人类和个体的生存及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每个儿童的智力特长是不一样的,因而不能以固定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要求不同的学生。同样,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表达能力也各不相同,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学生,要正视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差异,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的本质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发展生命。生命教育不仅是人们所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念,还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课题组徐同老师认为,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要义,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健康发展和创造性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使他们的心灵更加充盈,生命更加饱满。

(三)活动建构理论

活动建构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一般发展中的作用,把“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个性化作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活动和写作中提高认识、丰富情感、建构知识、升华思想。

四、实施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对学生来讲,作文不应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个性的自由渲泄,情感的自由表达。当学生爱上了作文,欲作不快、欲罢不能的时候,作文教学的一切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一切工作应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自信心上下功夫。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降低难度、放缓坡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提前起步,有序训练。根据课标要求和儿童身心特点,整体规划小学阶段习作训练序列。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指导学生写话,从一句话到几句话,从教写到仿写,不在长短,重在参与,在写话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二年级重点进行看图作文训练,由单幅到多幅,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表达,提高思维和有序表达能力。

三、四年级重点进行游戏作文和想象作文训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校内校外活动,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五、六年级重点进行素描作文、写实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感悟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

2、由听到写,由说到写。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从三年级开始进行听记训练,积累优美词句和精彩语段;每天一次见闻、故事交流,中午轮流演讲,每周一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运用语言的能力,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上好口语交际课,加大口语交际训练的力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多维互动;学生把自己说的话记录下来,感到非常容易,“写作难”的状况得以转变。

3、在游戏中感悟,在故事中习作。小学生天生爱玩。学生在游戏时,全身心投入,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玩后让学生谈一谈,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听故事也是学生的最爱,开展经常性的讲故事比赛,教师学生轮流登场,听后让学生试着写下来,讲给别人听,学生兴趣很高。这种训练,寓写于“乐”,效果良好。

(二)整合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习作需求

学生写好作文,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的积累,二是生活的感悟。教师的习作教学,自然也应从此入手,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活动中寻找灵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生活、阅读与习作密切结合起来,构建立体的语文教育网络,为学生习作开发丰富的资源素材。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建立班级书架,开设每周两节的大阅读课。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和读书笔记,开展古诗文背诵,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结合阅读教学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把课标规定的每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层层落实,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学科融合是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各科教学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习作训练元素。把这些资源开发利用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化习作提供材料。如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手抄报。品生、品社课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科学课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观察日记,把课堂上的实验过程、情绪变化、感受体会等,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就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我校赵卫东、陈芳老师执教的《烧不死的小金鱼》和《神秘的死海》两节课,都做了有益的尝试。

3、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相结合我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少先队阅兵式、科学探究活动、航模船模比赛、七巧板比赛、运动会、春游、参观博物馆、科技展览、高新农业示范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家长中广泛开展创建“书香家庭”、“学习型家庭”等活动,号召家长与学生共同读书,一齐成长。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与上海虹口区飞虹路小学联合举办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对上海、曲阜、泰山、微山湖等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考察,撰写研究报告,并结集成册。这些活动,丰富了生活积累,增加了生活体验,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也为习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三)优化教学途径,开拓学生作文视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采。由每个丰富多采的个性绽放出来的精神火花,必然是绚丽多姿、光彩夺目。一篇具有个性的作文,主要在于独特的感受、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语言,融入了学生特有的灵气、童真,洋溢着强烈的文化色彩和个性气息。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给学生以自由,在习作教学中实行全方位的开放。

1.开放作文内容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有自己的视角,不愁没东西写。但太多的限制使得丰富的生活进不了作文。苍白成了学生作文的流行色,更可怕的是导致语言的干瘪、思维的萎缩。所以,“个性化作文”最重要的给学生以自由,减少束缚、放飞心灵,开放习作的内容和立意,让学生写“放胆文”,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尽情写入文章,“我手写我心”,真正使习作成为学生反映真实生活,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需要。

2.开放作文过程

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这种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写作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实施先作后导,放手让学生尝试作文。教师按照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以具体、有效的辅导和帮助,或者引导学生互相帮助,这样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3.开放作文时空

学生拥有很大的写作潜能,需要一个自由写作空间。每周一次的训练无法达到课标对习作的要求。我们提倡随机作文,化整为零,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开放习作空间。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学习日记;结合阅读写摘记、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结合影视观看写内容提要、情节记录和感想体会;假期组织学生自己编书等。让学生时时感到作文就在身边,渗透随时运用习作表达的意识,强化作文的实用意识。

4.开放作文评改

完善评价机制是实现作文个性化作文的重要保证。我们废除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多元评价。改以往的教师单一评价为合作评价,即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自批互批,家长评、面批、重批相结合,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

(四)搭建展示舞台,树立学生作文信心

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给予成功激励,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感受习作的乐趣,增强习作信心。学校举办经常性的演讲比赛、手抄报评选;开展假期“自编书”、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组建学校“芳草地”文学社,鼓励学生向“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参加各级举办的优秀作文评选,向儿童报刊杂志社投稿;班级编订优秀作文选,鼓励学生编印自己的优秀习作集;每班教室内建立“习作园地”,学生自由粘贴;在学校网站上展示学生优秀习作、精彩演讲稿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对个性化作文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个性化习作教学的途径不断拓宽。学生由“怕作文”到“爱作文”,习作兴趣、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不断提升,为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教师对作文个性化的认识不断提升,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专业技

能不断提高。

实验中,老师们通过参加课题组举办的年会、研讨会、观摩会,聆听专家报告,学习相关材料,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与各兄弟实验校相互交流,深刻认识到“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增强了改革作文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自主发展、求真求实,既是个性化习作的要求,更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真实是个性化作文的生命,创新是个性化作文的灵魂。围绕这两点,激发学生的习作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把写作的权力交给学生,鼓励自由表达,真正体现了“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这一核心理念,按照这种理念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断实践,反思、总结,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有50余人次参加各级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获奖,20余篇研究论文在省级及以上教育报刊发表。4位教师的研究论文在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迅”上发表,7位教师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个性化作文发展研究课堂教学大赛,均取得良好成绩。2位教师荣获中央教科所“中小学生个性化作文发展研究”优秀科研指导奖。6位教师被总课题组评为个性化作文发展研究先进个人。

(二)探索构建以学生自主作文为核心的习作教学指导模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习作- 批改-讲评。”这其中有四个环节都是教师在做,学生只负责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依据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先进理念,老师们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构建了“搜集材料—尝试作文—分类指导—协作修改—完善提高”习作教学指导新模式。把搜集材料、写作和修改的任务全部放给学生,教师根据习作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选择典型例文,通过实物投影给学生展示,教给学生修改方法,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小组内互改或班内集体评改。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实践中悟学法、找规律、寻途径,不仅习作的质量提高了,作文、改文的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

(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不断提高,习作成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需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习作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作文教学流程的变化,是学生对习作感受的变化。调查发现,我校中高年级学生对作文喜欢或基本喜欢的人数由原来的46%上升到实验后的82%。很多学生养成了写日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有的班级学生自愿组成文学社,共同学习,互相借鉴,定期开展读书、习作交流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在假期中编出图文并茂的“自编书”;很多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编辑打印了自已的习作专辑;有的班级每学期每生出一篇优秀作文,编辑成册,给学生留作纪念。三年来,我校共有1300余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或在参赛中获奖,学生个人编辑整理的文集150余本。学校编印了《启明星》小学生创新文集和《放飞心灵》学生个性化习作文集等。

(四)个性化作文实验带动了学校语文教学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涌现出更多的名优教师,“树名师,育名生,创名校”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个性化作文课题研究这一平台,我们与教育专家零距离接触,与各兄弟学校相互交流,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在一次次课堂教学、研讨交流、论文竞赛中,老师们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把学校声誉传播四方。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国家级、省级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质课获得者、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者61人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科技教育实验等一批具有影响的实验项目先后结题。学校被评为全国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小记者培训基地、全国先进作文教学单位、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学校、山东省科研型重点实验学校、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优秀研究基地等。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优胜团体奖、首届“梅花杯”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集体银奖、全国“创新杯”作文大赛优秀奖、山东省第二届当代小学生作文书画大赛优胜奖等荣誉称号。

六、问题与思考

探索是艰辛的,收获是令人喜悦的。三年来,参与实验的每一位教师都伴随着这一课题研究学习者、思考着、体验着、成长着。教育思想的更新带来的是教育行为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质量的提高。“个性化”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扎扎实实的实践。“求真、真实、求活、求新”不单是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更是教师实验研究中的追求。看着学生一天天地喜欢上作文,读着学生洋溢着个性、灵性的文章,教师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探索没有止境,作文个性化实验同样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一)对于“个性化”的理解,特别是习作与做人的关系、个性化发展与生命成长、学生习作的内在心理机制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在理论上提升、在实践中总结、在反思中提高。以促进“十一五”课题研究在更高的境界、更深的层面上进行。

(二)习作不单单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感悟,对人生目标、价值、意义的认识与追求。正所谓“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把习作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丰富阅历,升华感情,提高对生活、对人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将是我们习作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习作训练需要遵循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语文习作教学的内部规律,如何有序进行,如何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习作训练序列和习作模式,使学生不但现在喜欢作文,还要形成习惯,在没有教师指导、督促的情况下,仍然把阅读和创作作为人生乐趣,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我们更加辛勤不懈地努力,真正找到一条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习作教学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第四篇:个性化作文

“个性化作文,梯级式发展”序列作文模式研讨自立项以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按照课题组的阶段目标稳步推进,广大课改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研讨交流,课题组也积极为师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学生的个性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就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化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强化课题的研讨交流与践行。

学年初,课题组将课程标准的学习列入计划中,把课标的学习纳入教师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使教师进一步树立新理念,感悟新课程,将新的教学观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积极稳步推进新课程,本学期以来,各学段的教师积极开展语文教学示范课,以课题组的研讨重点,选派青年骨干上好研讨课,王丽老师大胆尝试从学前班口语训练,马莉老师和何仁英老师围绕看图作文进行积极探讨,王霞老师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指导尝试,陈少乾老师开展班级辩论会,多方位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听课、评课,不断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拓展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使广大教师在研讨与交流中,及时总结经验,把好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促使了课程标准、教材运用、课题研究有效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相得益彰,取得成效最大化,也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

二、明确细化课题阶段目标,形成个性化作文教学风格。

随着课题研讨的不断深入,各学段教师逐渐自觉地把课题与本人特长、班级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联系起来,使课题成为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研讨的内涵。如第一学段的王丽、陈淑琴、黄云老师从语言训练开始,注重词语积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第二学段的邹雅迪,马莉、何仁英老师,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大胆想象,以读促写,写实想象联动,第三学段,重点实施作文写法的创新和突破,注重示范引导,创设作文展示平台,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三、拓展课程资源、延伸作文教学链条。

成立写作兴趣小组,通过讲座、同题作文、作文手抄报、作文朗诵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作文水平。(2)、利用“红领巾”广播室,开设“佳作欣赏”、“校园通讯”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做文展示交流的平台。(3)、积极组织参加各级的征文活动,如“我爱茶乡“、”少儿书信大赛“、”小论文评选”、“感恩、因为有你”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培养社会参与与意识、从而展现作文的综合效益。(4)、协同少队部举办了演讲比赛及作文朗诵大赛,彰显了作文的感召力和表现力。(5)、积极推荐优秀学生作品在教育网站,省市报刊上发表交流,显示我校个性化作文的综合实力。(6)、积极整理汇编学生《个性化作文选》、动员学生自编作文小册子,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多种途径,有效拓展作文教学的链条。

四、丹心妙手花香艳,万紫千红总是春。

《个性化作文、梯级式发展》在我校尝试两年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们大胆尝试,不断总结,两年来,近五十篇教学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五篇,省级奖励二十余篇,学生在教育网站刊发作品二十余篇,刘万万的《七月,月儿圆》在2008年《少年月刊》第五期发表,陈肖的《梦奥运》荣获《少年月刊》征文二等奖,柯文杰的《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在《安康日报》上发表。石顺根老师的《怀念那场雪》、《生命的意义》均在《安康日报》上发表,陈宗明老师的一组三首诗在省级报纸上发表,学生喜爱习作,教师热爱创作,相互激励,形成浓愈的师生写作的热潮。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是老师和学生们的辛勤和智慧,开辟了这片沃土,我们坚信,在这片沃土上,一定会满园花香。

第五篇:个性化作文---感受

个性化作文---感受

诠释

一、什么是个性化的感受

所谓感受,通常是指接触外界而得到的认识、体会、领悟。把这种认识、体会、领悟,用恰当的语言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谈感受。从角色形式上看,感他人之所未感,言他人之所未言,你的感受就区别于他人,拥有了你的个性,你所谈的便是个性化的感受。

二、如何进行个性化感受

1。个性化感受来自个性化观察,眼中有“我”,心中才有“我”。

(1)真处看,纯真之眼见卓然。

成人在尘世沉浮久了,对人对事寻问作答,均难以摆脱逐渐形成的诸多思维定势,感受容易多共性,少个性。孩子遭际与因袭的东西少,往往跳出各种定势的局囿,生发出令人震撼与汗颜的感受。究其因,落在一个“真”字,童言无忌,纯的可爱,真的可贵。同学们务必珍惜自己的纯真之眼,那才是你这个生命季节中最最可贵的东西,你的“专利”。那种学成人,仿老人,用冷峻淡静的目光看世界,以世俗圆滑的心态想问题,说大话,套“深语”,与其说是“成熟”,不如说是“失真”。那也是一种可怕的“生命失衡”。个性化的感受首先是生命年轮的个性化拥有,跳过了就不是你自己了。湖北江陵郢都中学初二学生李煜辉写过一篇题为《逮老鼠》的作文(刊于2001年2期《语文学习》),他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跳出“老鼠是坏东西”的简单思维定势,看到了小动物之间的亲情,想到了“毙命”之外的思考。无论是老鼠母子间的亲情,还是小作者由此激发的珍爱生命的纯情,都是美丽动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所以,他的个性化感受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影响深远。

(2)细处看,滴水之光见太阳。

“细处”可以是细微之物。贾平凹从一块丑陋的小石头上,看出了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揭示了我们在人才观上的世俗偏见,于是他的《丑石》一文便有了个性化的感受,有了非凡的影响。“细处”可以是细小之事。鲁迅从一次雇车的小事之中,见出了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伟大,于是有了严于解剖自己的独特感受,《一件小事》成了人们反躬自省的一面共同的镜子。“细处”可以是细小之举,很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蕴含着丰厚的内涵,引发独到的感受。方纪在回忆当年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国共两党合作谈判时,紧紧抓住了毛泽东上飞机时挥手致意的举动,感悟出了这一历史瞬间深邃的内涵: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抗日的决心与诚意,宣告的是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历史进程,传达的是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于是,《挥手之间》一文有了非凡的影响。“细处”还可以是细微之言,细微之神(情),甚至是细小之数。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普通工人,看见未划过的火柴扔在地上一根根的,便开始拾捡,越积越多。一位新华社记者知晓后立即赶去采访,由此及彼推算出去,一人一天省一根,一个县,一个省,一个中国,每人每天省一根,得出的是一个惊人的数据,于是《一根火柴的精神》一文问世,渐渐演化成举国上下倡导的一种精神风范。

(3)无处看,蜂逐马蹄得花香。

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命考生作画。获头彩的作品恰恰是一朵花都没有的,画上只画一匹飘逸而来的骏马,其高扬的右蹄旁有几只追逐的蝴蝶。正是这无花中尽得花之神韵,因为蝴蝶宁死也不愿离去,可见马蹄上有多么诱人的花香,可想马踏了多少花才有蹄上浓郁的花香。断臂的维纳斯迷人处也正在其双臂“无”中,因为“无”才有了无数双存在于想象之中的精美绝伦的“有”。欣赏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乐等,尤其需要从“无”处看,“无声胜有声”。现实生活同样如此,看上去好似无风景、无感觉的地方,往往是绝版的风景,会引发独绝的感受。亲人相处平平淡淡总是真,真得你觉不出新鲜,“不新鲜”之中正是你定心定意,尽享温馨的特有感觉,那是家才有的感觉,那是亲情的独特沐浴。

2。个性化感受来自个性化思考,脑中有“我”,心中才有“我”。

要脑中有“我”,关键是学会换位思考。

(1)角色换位思考。

凡涉及两人以上的素材,如寓言故事、现实事件等,不同的人在情境中扮演的是不同角色,对情境的发展及其寓意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赋予了不同的意向。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滥竽充数》的故事中角色有三个,南郭、君王、乐工(同伙)。过去大家一直是从南郭先生这个角度去思考,得出的是一种认识,即讽刺不懂装懂混日子的人下场可悲。如从君王角度思考,人们不禁要问:南郭在齐宣王时混得挺逍遥,到齐 王时为何混不下去了?由此可得,这则寓言揭示了大锅饭体制实际上是“混混”的保护伞,南郭的闹剧根子在体制问题,哪个地方有南郭出现,在治南郭的同时,须追究齐宣王之责任,否则是治标不治本。再换一换,从其他乐工角度思考,南郭在齐宣王时混了那么长时间,无论是吹出不和谐的音调,还是装腔作势不出声,都逃不过身旁同伙的耳目。为何一直隐而不揭?无非是以为,俸禄有皇帝给,皇帝不管,关我屁事。由此可知,这则寓言揭露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只要个人切身利益不受损,得过且过,其他人爱怎么就怎么,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正是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劣根性,使得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正气不盛,邪气猖獗。还可以再换,从整体看,南郭蒙混得逞,上下有因,绝非偶然。由此又可以悟出,制假使假由种种因素促成,屡禁不止,则因有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伞在。真正打假,须标本兼治,从每个人做起。

(2)动机效果换位思考。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们从事某个方面的动机与效果也呈现出多种联系,或顺向一致,或反向对立;或动机可嘉,效果可弃;或效果可取,动机可弃。二者换位思考,会有不同收获。

“东施效颦”,就其效果而言,胡乱模仿,丑上加丑,这是寓言的本来义。就其动机而言,不难发现其中有可思考的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尤其是这样。丑东施之所以令人作呕地去效法美女西施病痛时的皱眉、捂胸,无非是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让自己也美起来。这种出于发展、改变的动机是积极主动大胆的,非但不应嘲弄,反应值得赞许。东施的失误在于“效”的目标与方式方法不对。事实上,差距大了要想一下子赶上,难免失败和挫折,“效”出笑话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经之途,失误——总结失误——减少失误,这就是进步、发展的轨迹。连良好的愿望与发展的动机都不能有的人,才是真正该嘲弄的。古往今来,多少处在不如别人境况的人,不思进取,反而自视清高,不能尝试学习别人,生怕丢面子,落下东施效颦的话柄,其结果,既丧失了个人发展的大好时机,又贻误了民族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近代所以落后挨打,主因不正在于不愿、不敢、不会向“西施”(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吗?

“班门弄斧”也是嘲弄敢为者的寓言。就态度而言,骄纵于尊贤,傲慢于专家,当然是大错特错。但就动机而言,真正的“弄斧”者大多怀有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定论,推陈出新的胆识,难能可贵,弥足珍惜。伽利略敢于“班门”(亚里斯多德认为两铁球落地重者为先)“弄斧”(提出两铁球同时落地之说),从而为后来牛顿的三大定律问世奠定了基础。哥白尼、布鲁诺敢于“班门”(教皇神学“地心说”)“弄斧”,才有了“日心说”的认识与发展。化学中对基本粒子的认识由分子最小到原子,直至夸克等更为细小之说,都是“班门弄斧”的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在不断地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权威的挑战中,逐渐形成的。苏轼的《石钟山记》本身就是班门弄斧之作(挑战郦道元、李渤的石钟得名之说),尽管他的结论依然未走出“声说”的误区(后人考明石钟山是因形得名),但他敢于“弄斧”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后人并未因此轻视苏轼其人其作。在以创新为主流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弄斧”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只是必须丢弃不科学的浮躁与盲动而已。

(3)必然或然换位思考。

任何事物既有必然性,又有或然性,从两面去思考,结论是不同的。以“有志者事竟成”为例,“有志”与“事成”有必然的联系,这是早已有之的定论。换位去看,“有志”与“事成”只是或然联系。因为:志向能否实现(事成),取决于“志”是否符合自身的主观条件(内因),是否符合社会实际环境与需求(外因)。叫聂卫平去举重,叫郑海霞去做体操,再“有志”,也可能无法“事成”。即使主客观条件具备,“事成”还要看“志向”坚定与否,付出辛劳与否,方法正确与否。由此分析,可得出新观点:有志者未必事成。类似问题,诸如:老马识途,知足常乐,开卷有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都具有两面性,可以换位思考。

(4)因果联系换位思考。

大千世界中,此事物与彼事物往往互为因果。这种相辅相成性决定了思考问题不能只看顺向的因果关系,还要学会反观因果联系。以“失败与成功”为例。顺向看,失败(因)是成功(果)之母,是惯常认定。反向看,成功(因)何尝不是失败(果)之母呢?因为:成功者面临的外因是鲜花、掌声、拥戴等,这些恰恰是最容易让人昏昏然、飘飘然的陷阱;成功者在历经艰辛如释重负之后,自身需要放松,容易懈怠,自觉不自觉地丧失进取的锐气,各种有害的东西便会乘虚而入,最终自己击败自己。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是伴着朱由检的上吊而溃散,太平天国是随着建都南京而渐败,恩爱如胶的夫妻往往随着事业或经济上的暴发而分手。大至国家宏业,小至个人家庭,失败常常来自于成功。由此可以得出向成功宣战的新见解。类似的荣与辱、祸与福、苦与乐、悲与喜、美与丑等,得失互为因,换位可出新。

三、作品中如何表达个性化的感受

1。真诚坦露。

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来自作者人格与心灵的坦诚。真诚坦露,即使整篇皆为虚拟,也会显示个性魅力。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章如果修饰太精,雕琢太腻,反而扫人之兴。当然,真诚坦露,也并不排斥浓墨重彩。个性化表达的理想境界应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是本色,见功力,如学绘画先从素描入手一样,中学生个性化表达应在“真”上打基础。

2。个性挥发。

文体各有所胜,章法各有所长,语言各有其趣,风格各有其味,随各人禀赋扬长而取,因表达需要择善而用。

(1)文体的个性挥发。

指点江山,可取议论文体,在透辟上下功夫。坦露心迹,可取记叙,在细微上下功夫。燃情抒怀,可选散文,在形散神合上下功夫。透视人生,不妨学做小说,在形象塑造上下功夫。同一种感受也可以来点另类尝试,比如“幕剧”的形式,网络主页设计的形式,实体报告的形式,日记的形式,标题化的形式,科幻假想的形式……

(2)技法的个性挥发。

文化文学素养厚的、精当的广征博引,可以使你的感受富有文化品位。辩证思考基础好的,于对立统一之中入情入理,可以使你的感受闪烁理性的色彩。善张弛者,在错综之中更能显出你感受的魅力。善扬抑者,在意外之中你的感受给人印象更深刻。至于映衬、象征、比拟等等,哪一种更适合你的感受表达,你用得最熟练,哪一种就是你的最佳选择。

(3)语言的个性挥发。

文言功底厚者,不妨多一点铺陈对仗,以雅致见长。现实口语好者,可以适当调侃幽默,俗韵也是一种风格。洒脱者,不拘一格求其活;严谨者,规范淳朴见其长;兼容者,淡妆浓抹总相宜,自是高境界。

典范

我的外公外婆

陈 吉

我在外公外婆家住了将近十年。外公外婆是一对非常刻板的老人,很少见他们俩说话,我是指两人之间的悄悄话,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每天只是简单不变的台词:‚吃饭了。‛‚该把衣服收回来了。‛……包办的婚姻,哪儿有幸福?不过,他们也有浪漫的时候,每天早上四点多,全城还在梦乡之中,他俩已悄悄爬起,去‚压马路‛。虽从不手拉着手,而且总是一前一后。但在寂静的晨雾中,光是那种默契,已让人觉得有点味道——外公走在前面,可他从来不用回头,就知道该走多快,他能用心感受外婆的脚步,于是她快他也快,她慢他也慢,从没出过错。

有一次,外公去单位领退休金,回来得晚了,而外婆因做饭需要盐,又找不上人帮忙,便独自去买。这本是我的工作,可惜那天染了小恙,外婆心疼,没让我去。大约五点多,外公回来从邻居那儿借盐做好了饭,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外婆回来,这下外公急了,说什么也不肯先吃。我没法了,只好陪着等。外公在家里等得着急,竟跑出门,站在路口张望,终于,我俩从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见到外婆的身影,外公迎了上去。我到现在也没看出,外婆是怎样将手中盐袋交给外公,仿佛已排练了千百次,外公那样自然地从外婆手中接过包。我第一次见外公与外婆并肩走路。当晚,第一次听到外公对外婆发火,还对她进行管制:

‚以后没人陪,不许一个人去办事。‛当时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被一丝不易察觉的什么东西感动着。

大年夜,吃过了年夜饭,孩子们围着电视机,大人们忙着收拾碗筷。我走过去,对外公说:‚外公,说说你与外婆当年的事吧。这也算是传家宝呀!我听说过,外婆当年是全村的大美人!‛一句话,将孩子们全部移离电视机,围坐在外公周围。外公看看我们,又看看外婆,不紧不慢地拉开话匣:‚你们的外婆呀,当年可是全村的大美人呀!我和她呀……‛这时,外婆正收拾桌子,听到这里,狠狠地瞪外公一眼,又用手掐了外公一把。外公虽痛,却哈哈大笑,直笑得我们一家人大眼瞪小眼,外婆也脸红起来。其实我问的那句话,每年都会有人问,但每年都会被外婆打断。所以每年的‚她呀‛后面,只有无尽的省略号。但我想这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只属于外公外婆两个人,我无从得知,也不必知道,虽然我每年都会问。因为这时,是外公外婆最温馨的一幕。

前年,外婆因胃癌去世了,巨大的悲痛几乎击倒了外公。外公有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只是整日守着外婆的遗像发呆,嘴里也不知呢喃些什么。吃饭,睡觉,一点也不规律,人瘦得只剩下八十几斤。我们小辈都很害怕,怕外公再有个三长两短。还是二舅妈有见识:‚时间一长,老人什么都会淡忘的,这阵子我们多照顾点,过两个月就行了。‛半年后,外公真的没事了,他又开始晨练,只是很奇怪,原来两个人时,走得不快不慢,现在一个人了,应该好走些,可反而走不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又停下等半天。大年夜,没人再提那个话题,大家似乎忘了,可没想到外公自己先说了:‚你们外婆呀……‛这回被舅妈们打断了:‚爸,来,试试这件新衣服。‛被打断了,外公没笑,表情好像很伤心。又是一年过去了,我们怕外公太寂寞,又没人照顾,决定再给他找一个老伴。起先没让他知道,只是告诉他去见个人。那天是冬至,上午八点。

我们先出门,可好一会儿也不见外公出来,我去叫他。外公房间门关着,我透过玻璃窗,发现外公正摩挲着外婆的遗像:‚今天气温下降很多,我加了衣服,不冷,你那边冷吗?别忘了加衣。‛一滴泪珠滴在相片上。我顿时颤栗,无言。外公没去见那个人,我自作主张,拉外公去玩了一天,虽被父母骂得要死,但我不怕,我知道父母同我一样爱着外公。果然,他们听说此事,一样无言。从此,没人再提要外公再婚的事,大家都知道外公与天堂的那个人有约,我们不信神,但我们希望有来世。

外婆去世四年了,外公一直想念她,我为回忆中的事情感动。外公外婆之间话是不多,就算外婆仍在世,或下辈子外公仍牵外婆的手,我想他们之间的话还是不会太多。有人问我为什么,其实——

大爱本无言!

点评

“走路”的默契,“接包”的熟练,道出了两位老人心心相印,相依为靠的挚爱深情。外公的“失常”与对着遗像的“关照”,进一步凸显出二老的大爱之情。有了这些极富生命力的细节,无需修饰,无需议论、抒情,挚情无限尽在不言之中,在读者的品味之中。在传达外公外婆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感于水的一组文章

之一:

水的赞歌

杨 石

水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从水里诞生的。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水是无机物。其实,水的活动本身是一个跳跃着的生命,是一首充满着战斗和胜利的凯歌。

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见过从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淌着的流水吧?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它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就表现了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人们为了拦住一洼泉水,曾特意挖了个小潭,潭周围着石块,潭边长上青草,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对于刚刚冒出地面的泉水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安逸的小天地。它尽可以在这里流连徜徉,直到春花凋谢、秋草枯黄,让这些东西沉落到潭底,变成渣滓,连同自己一起在干涸的冬季成为一滩沙泥。但是,不。涓滴之水,志在海洋。小水潭挽留不了它,小石块阻拦不住它,小花草吸引不了它。它打了一个转身,滑下斜坡,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流到海洋去的意志是坚定的。它日夜奔忙,无休无止,永不停下前进的步伐。但是,当它还是细流的时候,并不被人注意;为了去东南大海,有时不得不绕过西北高山,因为它还缺乏巨大的威力。直到走过了无数的九曲十三弯,汇合了许多径流以后,它壮大了,成了小河。就在这个时候,它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来到悬崖之前。怪石狰狞,巍岩峭立,多少人会在这里胆战心惊呵!水在这里却表现出坚强的意志。为了到海洋去,它反而加快了脚步,毫不犹豫地冲下去。它冲击着岩石,溅起无数雾珠,映出半天虹彩,发出震耳轰鸣。一瞬间,又在山下重新聚合起来,迈开脚步,继续向前。我看过不少瀑布,不论是世界有名的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庐山瀑布或是鼎湖瀑布和从化的百丈飞瀑,都具有同样的性格,都表现得同样的刚烈。从来,人们总爱把水作为温柔的象征,说什么‚似水柔情‛。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在决定性的时刻,水却如此坚定、勇猛,表现出义无反顾的、为追求伟大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北方的江河有冰冻,南方的江河多险滩。封江以后的流水艰难地活动在冰层之下,沉着而有毅力。在险滩、峡谷中的流水则那么慷慨激昂,威武雄壮。它对准拦路的礁石和危岸,聚起巨大的浪头,全力扑去,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倏然之间,蔚成一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图画。礁石和危崖年年被减弱,终于崩塌到江心里去了,而水却冲出了最后一个峡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奔流到大海里去。出了三门峡的黄河,出了三峡的长江,乃至我们南方出了肇庆峡的西江和出了清远峡的北江,都莫不如此。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一看,后面云山万里,重重叠叠,路途那么艰险;看一看前面海阔天空,红霞如醉,无限前程。江水豪迈地笑了。

当然,入海并非目的地,毋宁说,这才是生活的真正开始。你看,展开在江水面前的是一片多么浩瀚的世界啊!海洋是多么活跃喧闹啊!有时它呼啸奔腾,排山倒海,百尺高潮蓦地而起;有时它碧浪粼粼,银波细细,温存地轻抚着沙滩;有时它互相追逐,与海鸥共作欢乐的嬉笑;有时它深入谜一样的海底,滋育着玉树琼瑶。它要挟着温带和热带的暖流,乘长风而鼓万里浪,去消融南北极地的冰雪;它要带着人民的愿望和战斗的激情,从东半球流向西半球。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也有性格,也有爱憎。它永远载负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航船,向着霞光万道的东方,破浪前进。对于海盗们的贼船,则掀起滔天巨浪,把它永远埋葬在千寻海底!

之二:

楼兰兴衰录

佚 名

涓涓溪流,滔滔江海,如酥细雨,似鉴平湖。或许对于吹惯了大洋季风的我们来说,水似乎与天地日月俱来,再平凡不过了。然而,如果到过一趟大西北,见识过传说中的楼兰古城,你就不禁会高呼:

有水可以成就一个文明,缺水将会毁灭一个文明。

火辣的骄阳,蔽天的黄沙,龟裂的大地,空气中没有一丝湿润的成分,视野内没有一点生命的痕迹——谁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波涛万里、松柏夹岸、桑麻遍野?那荒废的古堡,风干的栏栅,坍塌的城墙,还有依旧光洁的器皿,穿过绸帛缎锦的白骨——谁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人烟稠密、商旅兴旺、百姓殷富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一个丝道上的古国,一个璀璨过的文明,仿佛一下子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融进了茫茫沙海中。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是水!是缺水摧毁了他们的生存基础,摧毁了他们的文明。

上溯自《史记〃西域列传》,楼兰傍罗布泊而筑,地方千里,士民百万,北抗匈奴,南敌诸羌,居肥沃之野,处东西之交,天下财富,皆汇于此,世间珍宝,尽集其中。当时,罗布水涨,惊涛拍城,如鼓乐奏。楼兰王命筑‚镇海塔‛,傲视沧海,何其壮哉!而后高昌、交河兴起,用孔雀、叶羌二河水,以使罗布泊退缩、碱化。到北宋年间,楼兰绝水,黄沙漫城,楼兰王带领人民出走。最终,一个文明就这样因为缺水而灭亡了。

水是平凡的,但平凡并不代表它不伟大。小自一颗谷、一根草。离不开雨露的滋润;大至火箭、核电站,不能没有水而运行。文明因水而诞生,古代中国人、印度人、埃及人都临河而居;文明也会因缺水而灭亡,近到楼兰、交河、龟兹、疏勒,远至巴比伦、孟菲斯、孔雀皇朝……当人们离乡背井,向故土投下最后一瞥时,都会慨叹:水太重要了。

水不单是文明的基础,更是人类的基础,生命的基础。在太空中,遥望蓝蓝的地球,与众星相比,多么可爱。水对人类如此重要,水对中国人就更无可比拟。试想有足够的水,新疆可以成为沃野,河西走廊遍地青葱,黄土高原换上新装,平津工业迅步增长……然而,中国的水危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更可怕的是,至今仍有不少人大手大脚地浪费水资源。朋友,当你看见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正流出中国的泪水时,可否想到:

楼兰的今天,会不会是中华的明天,我们应该从楼兰的兴衰录中得到什么启示?

之三:

活出自我 2003年一考生

脑海里深深刻着这样一幅漫画:一条鱼踩着高跷,滑稽地和一只长腿鸥鹭站在一起。下面注了一句话:生活中最辛苦的事莫过于把自己装得不像自己。于是我觉得水便是最好的榜样,它温柔、静谧而不狂躁,不管把它放到什么样的容器里,它总是舒舒服服地摊开,清清澈澈地荡漾,从不强求自己。人,也是需要一点随遇而安的精神的,我想。我们不就像茫茫宇宙间的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行进在时间的长河里?一生也就是几十年,其中有坎坷,有漩涡,有狂风暴雨呼啸,也有落英芳草夹岸,但不论如何,水总会向下流,不回头。何必在这拥挤不堪的河流中徒劳地回望,叹惋自己走过的历程,悲哀终点的日愈迫近。顺其自然吧,做自己想做的事,唱自己想唱的歌。

当相声老前辈夏雨田先生病情恶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仍然像个老小孩一样天真快乐地生活着。每天他的身上都会插满各式各样的管子,然而他却对前来探望他的学生姜昆说:‚看,现在时代进步了,我也实现‘网络化’了!‛在病塌上他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生命的铁轨不再延伸/我知道我的生命列车正呼啸着驶向终点/不悲伤,也不后悔/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的笑声留在人间/人们带来欢乐……

夏雨田老先生的去世,有美丽却没有太多悲哀。他像水一样,自然单纯,乐天知命,所以幸福快乐。

还有许多人也在社会中捧出最真挚的心,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干自己最希望干的事情。毕淑敏在某大学讲座时坦言:‚人生本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赢得全场喝彩。而当她补充道:‚但每个人要为它确立一个自己的意义‛时,每个人心里都受到了莫大的撼动。篮坛巨人乔丹不顾众人争议,第三次重返赛场,只因为他太爱篮球。他们是轻松的,因为卸掉了种种顾虑,学水的样子活出自然,活出自我。

人们常说:‚心静如水‛。的确,水用它自然的气息,洗去浮华;古人常说:‚仁者乐水。‛的确,水用它内在的性灵,裹掖着大仁义。让我们做一条清晰快活的溪流,让阳光汇集反射成耀眼的光芒,充盈我们的生命!

点评

眼前同一水,感受各自异。文1着重从精神层面,感受到的是水的“坚定、勇敢”,“义无反顾”,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是东西半球交流的使者,有着鲜明的爱憎性格。当然,“共产主义”等名词,也打上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有的时代烙印。与文1的赞歌相反,文2着重从物质层面,感受的是水的悲歌,文明因缺水而灭亡,而一个缺水大国偏偏在浪费水,敲起的警钟催人觉醒。文3着重从做人层面,感受到水性如人性,学水的样子活出自然,活出自我,那才是人生的幸福快乐。对水持不同感受的文章许许多多,因人因时代而异。只要个性化观察(发现),个性化思考(联系),真诚坦露(表达),自能写出个性化的感受。

体验

请以“回报”为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请以“活”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导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人到过这样的高度。

世界之巅与他只有短短的两米,其中一个人只要向前跨几步就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第一,而这几步,对于谁来说都是易如反掌。此时这位从新西兰来的攀登者对向导说:“这是你的家乡,你先上吧?”这位老实的夏尔巴人并没有听清楚带着氧气罩的朋友的话,只是从他的表情和恭让的手势中明白了他的意思。向导向前走了几步,登上了世界之巅,他在那里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它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印记,攀登者随后跟上,他们在世界之巅紧紧拥抱,他们高呼着:“我们成功了。”

攀登者名叫希拉里,向导叫单增,他们冲顶的时间是1953年5月29日。身居都市的希拉里知道这几步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着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第一个登上顶峰。但在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4年伊始,《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全面实施,一度被树立为“少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被摘下,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学校各种活动照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和伟人名人的照片。

赖宁照片被摘掉的消息传出来之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赖宁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见义勇为这种精神需要从小培养,更何况现在思想解放了,社会上的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笑贫不笑娼”等不良思想也出现了,很容易形成误导作用,让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们“走火入魔”。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在北京的出台和全面实施,是一种社会观念上的进步,它体现了对个人的生命和价值观的尊重,恢复了青少年教育中的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

孩子是被保护对象,在面临各种自然灾难时,孩子首先应该是成年人施救的对象,而不应该让他们承担他们无力承担的责任,不应鼓励他们去冒险。

赖宁的照片该不该摘下?请以此为话题写出你的看法参加讨论。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

下载个性化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个性化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个性化教学初探

    作文个性化教学初探 撰稿人:李端 内容概要: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创造活动,有无创造个性直接决定着作文的质量。但......

    个性化作文教案

    个性化作文教学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个性化作文的内涵,学会迁移运用,写出个性飞扬、神采各异的文章。 2、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话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侧重于求异......

    个性化作文特点

    作文个性化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更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把学生的作文和教师的作文教学从传统的模式化、强制化和一统化转化为自主化,个体化和多元化的过程,是......

    呼唤个性化作文

    呼唤个性化作文单位:进贤县李渡中学姓名:汤志霞学科:语文手机:*** 呼唤个性化作文 内容摘要: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压抑,他们的天性得不到充分的表现,......

    个性化作文案例

    再造想象,增强底蕴,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 ——“个性化”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康营学校赵 慧 (一)背景 三年级学生刚刚从口头作文过渡到书面作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强于书面表达能......

    作文个性化评价

    作文个性化评价 宋代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明代公安派主张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写作要“珍视个人独特感受......

    推进个性化作文

    捕捉学生习作的源头,推进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进程 陆桥实验小学 赵红娟 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灵动的世界。可我们发觉:不少孩子少年老成,在孩子们......

    个性化作文研究报告(模版)

    开生活之源 砺习作之剑 扬个性之帆 兖州市实验小学“作文个性化与学生的个性化生活研究” 实 验 报 告 尚传设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