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大洪山风景区长岗镇小 胡云全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我校在2010年申报了提高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在这一年的探索中,我将自己的粗浅认识介绍给大家: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数学的课时减少,而内容方法并没有太多删减,这就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在40分钟内教学生相应更多的内容,那么每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讲练得精,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1.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2.要精讲例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1.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备课的基础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生实际,重点、难点出示及时,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不会的,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抓住难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2.备课时要注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设疑,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讲课时,恰当地设疑可以给抽象的语言增添催化剂,唤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我认为,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是启发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有疑即问;二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认真听讲.所以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疑——把问题设在关键处、疑难处、转折处及规律的探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感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好的备课设计问题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越学越爱学;相反,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最终导致对数学厌烦、放弃.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讲课平铺直叙,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不能一味讲、满堂灌,而是通过各实际中的例子,把学生吸引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去,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
五、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分钟的内容在三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
总之,在新课改的今年,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提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3-10
第二篇:谈谈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谈谈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为例
摘 要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础原理是建立在生物概念的基础上的。换言之,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活动的根本。在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混淆不清,出现了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却难以恰当使用等现象,这大幅度降低了概念学习的有效性。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网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从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实例出发,从具体问题出发,谈谈对初中生物《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重要概念的有效教学。关键词 概念图 概念教学 神经调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六章,包括《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激素调节》共四节内容。是这册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重要概念较多的一个章节。有效学习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全面理解人体生命活动整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章学习,学生要形成以下重要概念:1.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2人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以下谈谈这些 概念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1.感觉器官
灵敏的感知环境的变化是人体进行各种调节的基础。学生首先要形成“人体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 的概念。教师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刮风下雨时你用到那些感觉器官感知环境变化?吃饭时用到那些感觉器官?他们对你有什么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讨论可达成共识。例如:下雨时眼睛看到闪电,耳听到雷声、风声、雨声,皮肤感到雨水的冰凉;吃饭时鼻子闻到气味,舌尝到味道,唇和口腔感觉到温热等。由此引出人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的概念,进而由“视觉提供的信息量是最大的”导入第一课时“眼与视觉”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做小游戏亲身体验的方式引入学习。例如: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些大家熟悉的物品,有的有一定形状,有的能持续发声,有的有一定气味,然后邀请几位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最后提问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从而引出人体的感觉器官,学生印象深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2.眼和视觉
对于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虽然涉及的名词较多,但比较简单,完全可由学生有几分钟时间自学了解。但是这样却不能立体的感知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接下来教师要借助模型、动画等,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进行讲解与分析,使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为学习视觉的形成奠定基础。
对于视觉的形成,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先借助对眼球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光线是如何进入眼球内部的,学生通过彩图和模型是很容易得出结论的。接着教师可用实物演示凸透镜成像原理,使学生认识到眼球的折光系统最终使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成像与视网膜上,这时教师可提问“这时人就看到了物体吗”?引导学生从视网膜的功能和视神经的位置初步猜测视觉形成的位置。最后教师再通过动画或视频的演示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视觉形成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概念。
3.近视及其预防
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视觉形成的特点和局限性,也有助于学生学会预防近视的方法。在没有学习物理学相关知识之前,近视的原理使比较抽象的,可先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初步了解眼球看清不同距离物体的原理、近视的原因、近视的矫正方法、预防的措施,但这只是对概念的生硬的接受,学生并没有理解其实质。教师必须要借助实验的演示(或动画)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晶状体的调节使远近不同物体清晰成像于视网膜,观察到晶状体曲度过大和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的远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物象模糊的现象,并且可以直观地看到此时物象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可通过凹透镜矫正,这样避免了理论的分析,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最终引导学生推测远视的特点、原因、矫正等,适当扩展视觉概念的外延。4.耳和听觉
有了眼和视觉学习的基础,听觉的形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不必使用特殊方法,只需借助彩图引导学生认识耳的结构,顺便获得听觉形成的概念。这部分的重点反而要放在耳和听觉的保护上,尤其是遇到巨大声响时采取措施的原理可借助板图或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并形成自觉保护耳和听觉的意识。
5.神经系统的组成
这部分内容中涉及了较多的名词概念,且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的结构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采取直观教学的手段。首先可利用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和“资料分析中”的神经系统部分受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初步认识到脑、神经、脊髓对人体的感觉、躯体运动、内脏器官的正常工作起调节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学习。学习过程可通过先设疑学生自学,再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对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联系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提及视觉、听觉、语言等具体神经中枢的功能、醉酒时小脑及其他中枢神经中枢被麻痹的症状、脑干中的“活命中枢”、大小便失禁的原因、脑神经和脊神经的数量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建立的概念内涵更加深远,外延更加丰富,也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画出神经系统组成的概念图(见图1),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立良 好的知识结构。
图1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念图
神经元的学习可采取直接获取概念法,学生自学课文获得感性概念,再借助动画、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认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与其他细胞形态结构的类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形态结构的细胞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渗透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最后简单说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复杂精密的的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协调有序进行的物质基础。最终也可以构建神经元相关的概念图,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本节学习的反射和反射弧都是重要的概念。反射的概念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初步建立,教师先请学生帮助示范膝跳反射的实验过程,明确动作要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再由学生两人一组自行实验,感受和体会反射的发生过程,最后教师补充其他反射的例子,引导学生尝试概括出反射的概念。
针对反射弧的结构,可借助教材中缩手反射的示意图,通过实例 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缩手反射示意图,分析总结出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在理解反射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反射不受大脑控制,有的却可以受大脑控制,并分析不受大脑控制的反射有什么意义。
关于反射的类型可采用可采取直接获取概念法,学生自学初步获得概念内容,然后在通过实例分析加深理解认识。分析的例子不宜过多,切要具有典型性,先就课本例子简单说明加深理解,再分析几个典型例子。例如:分析吃梅子分泌唾液、看梅子分泌唾液、谈梅子分泌唾液的反射类型,加深理解,提高判断能力,并从“望梅止渴”的实例引出人类特有的反射使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概念外延的扩展还可以通过习题来进行加强,比单纯的讲述要好得多。最终教师也可以构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相关的概念图(见图2),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图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概念图 7.激素调节
激素调节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也陌生,熟悉的是经常听到相关术语,不熟悉的是其实对其内涵和整体关系知之甚少。所以教学仍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以及前面学过的生殖器官卵巢和睾丸功能入手导入新课,从浅入深,层层递进,学习内分泌腺、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和内涵。三个感念术语的学习可以通过自学新课文、复习旧知识(外分泌腺)、类比新旧知识的方式来掌握,但最关键的是激素“含量少,作用大”的特点的体会和理解,这就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分析了,也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讨论问题,了解三种激素的来源、作用,以及分泌过多或缺乏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最后学习和分析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和预防,不必对所有激素全面介绍,学生对激素调节的作用内涵就有了很好的认识。
对于“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利用教材中足球赛的例子就能很好说明,但也有些机械。教师可结合教学活动中的实时性实例来说明,例如:学生课堂犯错误被批评时的反应、课堂上偶发的突然事件等对大家的影响等,这样的说明更加灵活、形象,生动有效,学生体会深刻。
最后,在结束完这一章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整章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构建概念图(如图3),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进行复习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网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图3人体生命活动的概念图
以上对人教版初中生物《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重要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仅是以点带面,主要是一些个人经验,也借鉴了同仁们的研究成果。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策略要仔细研究和内化,形成个人风格和特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生物教育心理学.(胡继飞 郑晓蕙 主编)
[3]徐洪林,刘恩山,生物学教学中引入概念图策略的实验研究,生物学通报,2003(3).
第三篇: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之一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其中重要的一块内容是概念的学习,它们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数学概念具有概括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它们是数学学习或数学思维的细胞,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学生理解教材的根本。如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体概念的学习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块重要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几何形体概念自身的复杂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学习此类概念有一定的困难。当前,在概念的教学中存在僵化教条地讲授概念、概念的本质揭示不透彻、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综合应用发展等问题,导致学生非要死记硬背、照搬照抄,不会灵活应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数学概念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引导尝试教学,必将有益于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一、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的尝试
在学习几何形体概念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概念、去听取教师的言语说明,去阅读文字符号,去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了解概念的表征,有选择地把感知概念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概括,形成表象。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借助各种教学指导,即或学生在头脑中对事物性质的许多印象和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在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根据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尝试教学策略。
(一)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能借助直观,将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在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这种尝试教学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二)通过实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几何形体概念需要理解它的本质,只借助看、听、说等方法是不够的,需要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操作对象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体积”概念时,首先要学生理解“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为此,我们可以设计实验请学生探索,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初步理解“空间”,然后进一步设问“到底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占有空间才使水面上升?别的物体也占有空间吗?”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发现,并要求在实验中能紧紧围绕“汇报建议:① 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② 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③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尝试探索。最后请学生交流汇报,请一名同学演示,实验一开始,学生的目光注视着杯中的水面,边观察边思考,接着教师问:如果杯中液体的水,变成固体沙,同样把石块放入沙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纷纷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得出结论物体的体积。并结合实例说明物体体积大小,使学生在观察探究过程尝试中深刻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三)加强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
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变式用以说明同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一组实例。这些实例都是概念的正例,但是它们在概念的非本质特征方面有变化。由于概念所指的对象除了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以外,还会在非本质属性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在几何形体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变式来帮助学生获得更精确、更稳定的概念。例如,学生在学习“互相垂直”的概念时,常常习惯于竖着理解,过直线外一线作垂线也习惯于向水平方向画。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位置,就会受标准方向的定势影响,发生错误,以至后来在位置或形状有了变化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找错、画错高,影响面积的正确计算,其原因就在于“互相垂直”这个概念的形成阶段未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学生没能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一本质意义上对“互相垂直”实行抽象概括。其实,在学生开始学习“互相垂直”时,教师不仅要提供互相垂直的标准式尝试教学,而且要提供互相垂直的各种变式的尝试练习。在认识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时,也要不仅在标准图形中进行尝试教学,而且也要在变式图形中进尝试练习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三角形的高”,明确“三角形的高”的本质特征。
二、构建概念的网络体系,丰富概念本质,深化概念的尝试
我们在教学概念时,不应该孤立地教概念。在准备教学生一个新概念之前,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把这个概念置于其中的框架,如果孤立地学习概念,将会限制学习的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了解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文本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展开尝试教学,让学生在以联系的观点学习新概念的尝试中,促进主动建构,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
(一)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概念的相互作用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同类概念的共同和本质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存在相近的概念。比如教“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概念时,给学生提供大量实例,让学生在测量基础上,把三角形按角分类,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分在一组的三角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最后教师给出三个概念。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学生在比较中,同时使概括更加精细化,进一步明确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揭示概念间的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指出:“某一思想只有在它构成一个人自己有的经验中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被他领会或理解。”也就是说新知识的理解是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在概念教学中,如何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依附上位概念或下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支撑点,因此寻求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是理解新概念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是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上位知识,把握学生知识背景,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探究方法,建立表象,从而请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请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尝试探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分散的图形串联起来,动态联系构建认知结构,经历一个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尝试,进一步丰富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的本质。
(三)利用图式,建立概念结构,促进概念内化
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在接受任何的刺激作用并作出相当稳定的反应时,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关于该刺激物的图式。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概念时,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概念分类、整理、归纳并用图式表示出来的尝试教学方法,建立概念结构,促进概念内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各种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又如,在复习近平面图形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分类等方法,逐步画出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结构图,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各类概念本质和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应用概念,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完善概念的尝试 概念的应用是概念学习的最高层次,通过运用已有概念解决相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一些情景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把头脑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概念依据问题情景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现、提炼、概括,并使它们相互作用,融会贯通,运用概念最本质的属性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完善、拓展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我们在进行几何形体概念的巩固应用训练中,可以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能够有利于学习中的动态生成和能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的尝试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概念以后,可以设计一组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性的尝试材料:(1)让学生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提出怎样检验这张纸的形状是长方形呢?(2)学生每人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分别检验。(3)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提供给学生的小棒根数长短不一,并有7—9根之多,有意识促使学生用多种方法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4)让学生在下面各种图形纸片中折出长方形。(5)在一个圆形纸片中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通过这样一组循序渐进的尝试材料教学,有利促进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形成鲜明、正确、清晰的表象,这样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学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够与其他图形之间互相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促进学生发展是几何形体概念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教师只有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运用各种有效地尝试教学方法、策略,以发展的观点开展尝试教学,在概念的系统中教学概念,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概念本质,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才能收到良好的尝试教学效果和享受。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进行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来。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方面要发挥协助者、促进者作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论揭示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遵循这些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将成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物理概念 有效教学 建构 问题 情境 教学方式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也就成为物理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进而掌握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我二十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思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有成效的做法。
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论揭示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遵循这些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概念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将成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把学生的概念建构作为概念教学的重点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应该把学生推到学习舞台的前台,而教师在后台当好导演,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组织、引导、促进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概念教学中,重点应落在学生的概念建构过程中。
有人说,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是支持传授教学的。本质论、反映论的潜台词是知识可以传授,可以灌输。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病,也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原因,以及不能纠正错误概念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武汉大学演讲。他抓出一只大公鸡,又掏出一把米,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硬把米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行知松开手,自己向后退了几步,大公鸡就自己吃起米来。这个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
概念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新、旧知识经验,经过自己的思考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建构的成果。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很难说有对错之分。当然,习惯上,不合理的概念叫错误概念,个人头脑中的每个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许许多多概念组成的概念网络中,即chi等人提出的本体类别,把某概念归到它本不属于的类别中,便会造成错误概念,这便是概念教学的难点。错误概念的转变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应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既然学生的概念建构要靠他自己,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概念建构时间,相信学生自己能学,相信学生自己能思考。而满堂灌的课堂,其实是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力,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因此,课堂时间结构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山东省杜郎口中学采用“10+35”的课堂时间结构,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就能说明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概念建构时间是有效的。
在学生建构概念时间保证的前提下,哪些方面会影响学生利用他的感性材料进行思考进而抽象概括出概念呢?
用他的哪些旧的感性材料,有没有,合适与否,充分与否,可靠与否。他还需要什么样的新的感性材料,能否找到,会不会找,会不会与原有的感性材料冲突,感受时会不会出偏差。他将进行怎样的思考,会不会思考,思考得合理不合理,逻辑是否正确,能否进行抽象概括。他可能遇到怎样的认知冲突,遇到认知冲突会怎么办。他能否相信自己思考出的观点。他会不会在遇到困难时求助。他的学习态度如何。他的情绪状况如何。他与同学、教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外界的影响,这些方面都将影响他的概念建构。
因此,建构概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人能很快地建构起正确合理的概念,有些人却很难,个体间差异很大。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教师应做些什么呢?能做些什么呢?
二、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方面要发挥协助者、促进者作用
概念建构离不开情境,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在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以这样的方式提供帮助和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创设的情境应含有建构的材料,所设置疑问应隐含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它能起激励、启发、点拨、反馈的功能。问题要以情境为基础,设计的问题或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能让学生感悟到情景中的问题,从而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还要能点出思维的起点,拨动学生的思维。
这方面,以下的做法是比较有效的。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
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使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
2、运用演示实验来展示有关物理现象和过程。
演示实验直观、形象、生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创设的环境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3、精心设计学生实验。
实验可以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有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当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事实进行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概念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起点。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方法,只要在以上提到的影响学生建构概念的各个方面做好帮助、促进、组织工作,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我的教学经验来讲,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效果较好。
(一)把概念学习内容问题化,并制作成学案,以问题导向学习。
比如:电功率的教学。整理提炼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并制作成学案。
1、根据你的经验和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你认为不同的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2、请你和同学讨论:怎么表示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 3、1W表示什么意思?100W呢? 4、100W的灯泡工作10min消耗多少电能?工作10h消耗多少度电?
5、电功W与电功率P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100W的灯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每秒消耗100J的电能吗?
7、电功率P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8、测量电功率,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在以上电功率学案中,最重要的是三个问题:⑴表示哪方面的差异?(什么意思?)⑵怎么表示?⑶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有什么关系?学生知道了、理解了:电功率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消耗电能的多少来表示(P=W/t),电功率的大小与电功和用电时间无关,跟电流和电压有关(P=UI),而电功与电功率和用电时间有关(W=Pt),那么电功率这个概念就理解了。
其它许多物理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比如;密度,要知道它表示物质的疏密程度,可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它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与物质种类和物态有关。再比如:压强,要知道它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强弱,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表示,它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只要弄清楚了三个问题:⑴表示哪方面的差异?(什么意思?)⑵怎么表示?⑶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有什么关系?那么概念就理解了。
其实,物理概念表示的是物理现象、过程中事物在某方面的差异或性能,每个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许许多多概念组成的概念网络中,所以,还要弄清楚这个概念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要学生根据他的感性材料,经过他的抽象概括来建构。如果他没有感性材料,既使教师告诉他几十遍:这个物理概念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未必知道它的意义,未必相信事物在这方面有差异,没有根据的观点很难让人相信。因此,知道是一回事,相信是另一回事,有根据的相信才是理解。在抽象概括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参与,由教师包办代替的话,既使教师的思维非常合理,学生未必认为合理,未必相信教师所讲的看法,也许学生的错误经验感受、错误的前概念正在对抗新概念的建立,也许学生的信念体系正在对抗新概念的形成,也许学生正在认知冲突中无法、无力解决冲突 教师提炼问题给学生就能给学生的思维指引方向,能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之朝有利于概念建构的方向发展,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建构概念、自己去弄清楚与其它概念的联系,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知。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也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可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在概念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层层设问,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从而建构合理的、深刻的、结构化的物理概念。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对科学教育的正本清源。探究什么?当然是问题。什么问题?主要是事物间的差异和关系问题。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我有这样的经验:有的学生会说、知道密度怎样表示,但就是不理解密度表示物质的疏密程度,不理解为什么密度要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有的学生会说、会背欧姆定律,但搞不清电流、电压、电阻谁和谁有关系,谁和谁没有关系,甚至有的同学认为电阻和电压、电流有关系了。这说明教学没有明确探究事物间差异和关系的核心问题。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出事物间的差异和关系,让学生有经验事实或实验观察事实来支持建构的观点。科学的概念要有事实依据的支持,没有事实依据支持学生的头脑中就建构不起概念的。同样关系的建构也要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学生相信的事实依据来支持。只有用学生相信的事实依据和相信的思维逻辑建构起来的概念,才是学生相信的和理解的。
(二)让学生们按问题分几个环节进行自主的或合作的学习活动,适时、适当穿插学生展现学习成果的环节,教师作调控、指导、点拨、追问、评点。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的,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因此,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能更好地建构概念,理解概念。
人都有表现的欲望,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里、在班上表现出来,不仅满足了他的表现欲望,而且能够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内驱力。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直到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习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技能操练式的教学更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
(三)巩固和提高练习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应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象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逐步提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要上好一堂课,教学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实现。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搭建一个平台,变灌输为探究,变专制为民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以问题为中心就能让学生做起学问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必然会促使学生最有效地学习。
第五篇:提高几何教学时效性
提高几何教学时效性
几何知识是属于小学“空间与图形”部分,它是小学数学知识四大内容之一。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它能培养儿童的空间观念,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因此,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几何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几何在五年级的课本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最基础的、又是最抽象的。学生对其学习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对初中有关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中单凭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下面谈一谈几何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做好课前准备,为感知图形特征作准备
几何课单凭教师手中的几件教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提前准备了自制的小药箱、积木等物体,在教学时,我出示了手中的小药箱,提问学生有几个面,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了解清楚了从一个方向最少能看到几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并且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观察组合体时,用积木直观地展示出来,比用任何文字说明都易于理解。
二、通过画图,建立概念
在几何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画图,建立概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周长意义时,多让学生体会周长就是围成图形所有边长的和,在教学面积时,自然而然就是围成的图形的大小。分析题意时,首先要求学生将文字条件翻译成图,标上已知条件,再对照图分析题意,建立空间观念。看长、宽、高在哪里,哪是侧面,哪是正面,哪是上面。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条件都有哪些,哪些面要求,就不会张冠李戴,胡子眉毛一把抓。磨刀不误砍柴工,图和已知条件对应起来思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五年级学生虽属高年级学生,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差,教学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如在观察物体的三视图教学过程中,先利用积木摆出看到的图形,帮助学生思考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再慢慢教学生摆脱教具的依赖心理,在头脑中构建出空间模型。
四、实验探索,理解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几何概念要理解它的本质,只借助看、听和说等方法是不够的,需要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相结合,让他们自己在比一比、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等活动中,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真正感悟和理解概念。如在教学密铺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附页剪下的各种图形拼一拼,更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比教师被动地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组合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分割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上黑板画一画,看谁能找出更多的方法,结果学生表现非常踊跃,找出了五六种不同的方法。这种的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利用多媒体,形象理解概念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直观性的优势,在几何教学中,合理、适当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在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时,利用电脑演示平移的线段,或是需要割、补的图形,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平移或是割、补后是什么图形,就能较快地找到解题方法。
总之,几何知识的教学方法,需要每一位教师,努力研究探索。在几何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教学的有效性,努力营造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探究的课堂,一个建构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快乐的课堂,最终达到一个成功的课堂。这只是本人的一点初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