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课评价的基本标准.ppt.

时间:2019-05-12 22:4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语文课评价的基本标准.ppt.》,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语文课评价的基本标准.ppt.》。

第一篇:一、语文课评价的基本标准.ppt.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主讲:李丹

教例——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案例。教例研究——

以生动的教学案例为载体,围绕设计思想、操作程序、细节处理、实践效果、存在问题等进行讨论,以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方法。教学案例的作用

教例是记录教育教学经历的平台; 教例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源泉; 教例是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教例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故乡。

小学语文教例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有效从事教学研究的一条捷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途径)相关书目

《小学语文新理念教例评析》

黄亢美主评,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5月版。

定价20元,本院学生优惠10元。《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沈大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小学语文教例研究》

方亮辉、赵培敏编著,宁波出版社,2006年2月版。《小学语文名师教例赏析》

方亮辉主编,宁波出版社,2008年6月版。思考: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指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阅读教学——凸显三个“三”。

()识字教学——适当地渗透字理。

(字理识字、字理析词)

一、看语文教学是否突出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始终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语文的工具性)教例 “三品” “三层次” “三境界”

一教师教学《趵突泉》时析解课题的片段 师(指课题发问):“趵”是生字,你们能联系“趵突泉”的水势和根据字形猜到它的字义吗? 生:“趵”是足字旁,足就是脚,我猜是跳跃的意思。师:“突”是我们三年级时过去学过的字,谁能说说它的字理? 生:“突”是指犬突然从洞穴里窜出来,是奔跑的意思。师:顾名思义,趵突泉是怎样的泉? 生1:趵突泉是跳跃的泉!生2:趵突泉是奔涌而出的泉!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文,看看他是怎样写趵突泉的“趵”与“突”的。返回

《识字6》教例片段

师:同学们,在明媚的春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去美丽的地方作一次快乐的旅行,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外面走走,好吗?(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课件定格在“少先队员举着队旗,吹着铜号要出发郊游”图片上。)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小朋友在吹喇叭。)师:这不是喇叭,是铜号。看过铜号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谁来摸摸看?(生纷纷举手去摸)师:摸出来是用什么做的吗?(生:是铁做的吗?)师:是的,铜号里面是同铁做的,可外面涂了一层铜合金,这是金属,所以“铜”的偏旁是„„(生齐声:金字旁。)

师:那么想让铜号发出嘹亮的声音,怎么办?(生:调一下。)师:这可不是弦乐,要吹才行,所以“号”是„„(生:“号”是口字头的。)师: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学会了两个生字:铜和号。学生跟读„„

(评: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出示实物感受;渗透字理,培养识字能力,体现语文工具性。)

(一)“三品”——品词、品句、品读 1.品词品句

置换比较是品味词句的基本方法。

换词比较

换位比较

添词比较

省词比较

(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a.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和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丰碑》)

b.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喊道:“把军需处长和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a.有风,它在动,无风,也像潮水一般的动。(《花潮》)b.有风,它像潮水一般地动,无风,它也动。

a.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走!”(《狼牙山壮士》)b.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同志们,快走吧!” a.(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狐狸与乌鸦》)b.(狐狸)„„馋得流口水。——换词比较 ——换位比较 ——添词比较 ——省词比较

2.品读

《课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品读,就是品味性地读,其基本特征就是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品读的作用——主要是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具体又必须表现在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上。

这就需要老师的情境创设和激情感染——以情激情。青年教师王自文教学古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片段:

师:那些遗民百姓的悲惨生活是多么令人同情!他们的生活是何等的凄凉啊!(板书:凄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你知道这“又一年”已是多少年了吗?诗人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六十五年了。六十五年——七百八十个月,六十五年——两万三千七百三十九天啊!

同学们,一年过去了(指示诗句)—— 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六十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层进式引读

“以读代讲”

——辨证处理品读与朗读指导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齐读与自由读的关系

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对情感的表达还需指导时,可用齐读,因为齐读便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寻找感觉。

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对一些富于情感的关键句、中心句等也可以采用高声齐读的方式,这样能加强语气语势。

在对于还在理解中的初读或是感悟后的感情朗读,一般可采用自由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个性特点,读出独特感受。

(2)处理好加强朗读指导与淡化朗读技巧的关系

朗读技巧的指导必须是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上进行。指导运用朗读技巧必须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将文章情感的表达与对朗读技巧的运用自然地融为一体。

《课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3)处理好读出文章感情与读出自己感情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感情朗读——“读出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正确),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思维。

朗读——再创造(不同学生对文章情感和意境的体味是不同的,在感情朗读时对“感情”的理解和表达也是不同的。不同性格的人对感情的处理和表达是不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过于强求一致。但对明显有违文意或极端的读法应敢于引导纠偏。

欣赏: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

1.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贵在悟)运用“三品”(“品词”、“品句”、“品读”)是感悟语言的主要方法。此外,很多教师还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的其它方式。如:(1)在画面中感悟(2)在动作表演中感悟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教训建议中指出: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2.积累

“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张志公)

“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江泽民)(1)加强背诵,丰富语言的积累。

明确背诵的目的;注重在意义识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给快速背诵的方法。

(2)扩展视野,加强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单列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一章,列举的资源达23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运用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加强“运用”的训练,即结合阅读进行句段及篇章结构方面的说写训练。

阅读教学中进行说写结合的运用性训练的有效方式:

语言的重组转换

缀文组合训练

加强造句造段训练(1)(2)(3)

(1)语言的重组转换 ①词序重组转换

如《画鸡蛋》一课的开头是:“四百多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 通过变换词语顺序,还可变换出哪些介绍方法? a.达·芬奇是四百多年以前的意大利人,他是个著名的画家。b.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他是400多年以前的意大利人。②句序重组转换 如:《骆驼和羊》中最后老牛对骆驼和小羊说的一句话:“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这句话极富哲理,一教师让学生咀嚼品味,弄清含义后,指导学生开拓思路进行了句式变说。

师:假如你是个聪明的老牛,你还可以怎样说,使骆驼和羊改正缺点? 生a:只看到自己长处,看不到别人长处,是不对的。生b:只看到别人短处,看不到自己短处,是不对的。生c:只看到别人短处,看不到别人长处,是不对的。生d: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是不对的。生e:我们要团结互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对的。

生f:我们要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把事情办好。生g:我们做事情如果能把大家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就能把事情做好。③ 篇章结构的重组转换

写景状物文章:分述式与复合式的转换描写训练

此外,还可以进行如下的重组转换: 辞彩转换:描述性句子——说明性句子

繁简转换:简——繁

文体转换:诗歌——散文,说明文——记叙文 返回

(2)缀文组合训练

把熟记的文句或情节连缀起来用以表达观点或描述情景,连缀文句或情节的过程就是一种对材料的取舍组合过程,对材料的取舍组合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返回

(3)加强造句造段训练

造句训练基本要求

——具备完整性(结构的完整和语境的完整)

造段主要类型

——移用造段 ;活用造段

☆ 运用性训练的切入点 :

在典型处模仿写。

在简略处扩展写。

在可变处变换写。

(三)“三境界”

——山是山,水是水;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教学《荷花》一课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句子时,一教师这样教学:

先对一些词语正音,然后朗读该句。——第一境界;

“满池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色呢?大家拿出纸笔把它画出来”,于是同学们开始画画。——第二境界;

画毕,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评价,对一生荷叶画得多而散的画评价为“不挨不挤”,对一生荷叶画得多但每张仅是挨近而已的画评价为“挨而不挤”,对一生画的荷叶比较稠密并不时露出小半张或大半张荷叶的画评价为这才叫“挨挨挤挤”。——第三境界; 画画不是目的,这样山环水绕过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通过画画让同学们感悟语词,学科的鲜明个性与其多元因素的综合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评价下面《赠汪伦》一课的教学主要流程是否合理?

1、读诗歌《赠汪伦》

2、请同学们观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3、选择学习方式:

(1)凭想象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情景;

(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

(3)喜欢音乐的同学到电脑中点击适合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4、读另外两首赠别的诗;

5、学生总结收获,并合唱《朋友啊朋友》。

总之,注重了品词、品句、品读的“三品”,感悟、积累、运用的“三层次”和山水说的“三境界”,就能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语文的个性特点,切实地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二、看语文教学是否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

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一)是否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学习过程

教学《梅兰芳学艺》时,特级教师于永正特意请一位不举手的女生朗读。师:你不敢举手是害怕呢,还是心里没把握?(生:害怕。)

师: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有些害怕。你现在勇敢地看一看下面听课的老师,看一看周围的同学,再仔细地看看于老师。好的,我看你呀还是比较勇敢的。(生:还是有些害怕。)师:深呼吸,再深呼吸,好些了吧?(生:好一些。)

师:有于老师和同学们给你撑腰,能不能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生:能)师:好,试一试,错了没关系。(生读。尚好。)师:你看看,多好啊!掌声!(生齐鼓掌。)没有一个字是读错的!

(教师指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还可读得更好一些,随后教师范读,后让这位“害怕”的同学再读,该生读得一般,于是教师请另一位同学读,读得较好,教师再让这位“害怕”的同学仿读,效果渐好。)师:好极了,真棒!

(二)是否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适度的探究。1.充分的自主

(1)自主性读书(2)自主性理解

(3)自主性评析(4)自主性作业

注意:

⊙避免“自主”演变成“自流”,鼓励不等于放任,要敢于引导和纠偏,进行严肃性的评价。

⊙避免“学生牵着老师鼻子走”,要适时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例分析:

(一篇关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文章中的一段话)

一次,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子用“如果„„就„„”造了个句子——“如果有人打我一拳,我就要还他一拳。”孩子们听了哗然。一个女孩子随即站起来质疑:“你怎么能以牙还牙呢?”男孩子脱口而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你年龄太小,处世尚浅,很多道理你不懂。”我刚想谆谆教导他,没想到,他却抢过话头说:“我怎么不懂。自然课上,我做过天平实验,右边添上几个砝码,左边也得添上几个砝码。别人打我,我就要还手!”

孩子应该享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此刻应重点保护的不是自己的尊严,而是孩子打破对老师的迷信与盲从的那种批判性思维的声音。孩子的错误想法今后再慢慢引导,加以纠正。于是,我向那个男孩子走近,为他鼓掌,同他握手。顿时,男孩子神采飞扬!鼓励不等于放任,要敢于引导和纠偏,进行严肃性的评价 ×

教例2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让学生自读课文后组成四人小组讨论,小组提出的“小疑”性问题请其他同学解答,“大疑”性问题就请该生写在黑板上,并署名。经过讨论,师生从10余个问题中共同认可了其中的六个“大疑”问题。但要逐个讨论六个问题还是太费时了,于是,教师又以协商的口吻提出让同学们再筛选出最关键的一两个问题,最后,以师生都认可的两个主要问题为主线展开讨论探究。

这样的教法,能把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主导性都凸显和彰扬起来,避免了让学生一任地“自主”和教师完全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现象。

2.有效的合作

支玉恒在教学《难忘的启蒙》中让学生分组学习时提出了这样的合作学习要求:

在自学阶段,每人都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一个自然段,概括所学段落的主要内容,讲述一个重要的认识或体会,给其他组各提一个他们组所学内容的问题。

展示学习成果时组长是主持人,第一项感情朗读课文和第二项感情背诵课文由评委老师(由听课的几位老师组成)随机叫号读,因此,小组学习时人人都得练。第三项“概括所学段落的主要内容”和第四项“讲述一个重要的认识或体会”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再由组长指定一人汇报,汇报的人在大家研究时要把大伙的意见记在纸上,集中大家的智慧。最后一项由组长安排好三个人分别提三个不同的问题。合作学习应该是有序的、交互式的、有效的3.适度的探究

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应适度、适量,因为接受性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分类:

(1)课堂中的探究

疑难型(讨论)

赏析型(三品)(2)课外延伸的探究

(三)是否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揭示规律,掌握方法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

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

——由“学会”变为“会学”;

——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规律”意识。

——汉语拼音音节的组构规律;

——汉字的构字规律;

——文章的章法规律„„ 教例赏析:《品字形结构的汉字》 教学品(三个口)、森(三个木)二字 揭示汉字规律:

凡是由三个相同的单字叠累而成的字,我们都叫它品字形结构的字,相同的单字每重复一次,意思就加强一次。

学生按照方法自学另外两个字:众、晶 用游戏形式复习巩固:

学生都能根据老师教给的规律分别用三个“金”和三个“石”字组成未曾学过的“鑫”和“磊”字,并且懂得它们的意思是“金子很多”和“石头很多叠累一处”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建议之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看语文教学中是否渗透了人文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要义: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看教师是否能以情激情,以心换心 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再见了,亲人》片段:

师: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地留在了朝鲜这块土地上,这其中就有大家所知道的战斗英雄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杨根思、以及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等等。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他们的感情怎么样啊?(生:结下了深情厚谊)战争最后以正义和良知赢得了胜利,一九五八年的十月二十五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了。此时,他们就在站台上,相互握着手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上了火车了,他们在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还在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已经走远了,他们仍然呼喊着说—— 生:再见了,亲人!

多些真诚,多些鼓励,多些自主

(二)看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1.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50年代时,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按照字理和汉语规律教学。2.注重有机渗透人文教育和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王崧舟《小珊迪》教例

师:我们会永远、永远的记住小珊迪的。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位在德国留学但是却找不到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学完这篇课文以后,对“中国留学生到底缺了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你们清楚了吗?(生:清楚了。)那么,你有什么话想跟那位中国留学生叔叔讲讲吗?下面先把它写出来,然后再说说。

(学生动笔写,写毕,教师请一些同学读自己写的语句。)

生1:叔叔,你好!我知道你缺少的东西是诚信。也许在你的眼里逃三次票不算什么,我觉得这可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你虽然有高学历,但是,我觉得你连一个小孩都不如。

生2:叔叔,你好!我觉得你不应该做不诚实的人,你应该像小珊迪那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生3:叔叔,你好!你认识小珊迪吗?他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而是想到应该如何把钱还给买火柴的叔叔。你连小珊迪都不如,竟逃了三次票,请你改掉这种不诚实的缺点吧。

…………

《四季的脚步》教例片段: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好,用

画出来。(生边读边画)

师:在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把你最喜欢的那个小节读一读,然后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这个季节是怎样的。(生朗读,议论)生:我最喜欢春天,我想读一读第一小节。(先读后说)我心目中的春天到处是绿色,小草绿了,树枝也发芽了。

师:还有谁在点缀着绿色的春天呢?

生:小燕子也飞回来了,各种颜色的鲜花都开了„„ 师:说得好!你就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生读,语速较快,没有读出春天悄悄走来的语气)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你能悄悄地,笑着走到我身边吗?(生表演)请你再读读前两行。(生读,语调还是有点高)想一想,你刚才是怎么走到老师身边的,脚步那么轻,我都没有觉察到。再读读。(生读,有进步)好,有进步,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你愿意再读读吗?(生高兴地读,效果渐好)(全班感情朗读)请评价下面《太阳》一课的教学流程:

1、学习课文。

(1)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讨论)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灭病菌、形成风云雨雪等。

2、延伸课外。

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象,然后问学生还知道与太阳有关的其它什么知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如下的知识要点:(1)太阳系家族有九大行星;

(2)太阳也会熄灭,大约在50亿年以后;(3)日食现象;

(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

(5)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

最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出一期有关太阳知识的手抄报。

第二篇: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好课是什么样的课?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语文教学专家吕志范在《一个老教师的话》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艺术。这不是翻翻课本,写写教案所能代替或交差的。因为,它要创造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境;它要表露某种情感,情绪,情趣——情;它要传递某种意念,思想,观点,法则——意,它要培养某种应用、操作、实践能力——能;它要进行某种习惯,方法,技巧的指导——法”。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回答>>一书中也指出:教学教育最优化思想,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在上每一堂课时,都能高效地、全面地“规划学生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具体地说就是“课堂教学应保证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的原理(概念、规律、理论、事实),保证学生获得每一门学科的、专门的技能技巧,形成一般的技能技巧(拟定学习计划、使用书籍、图表、手册、快速读写及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检查等等)。在教育方面,教学过程应保证学生掌握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原则,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劳动、道德、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美育和体育等。在发展方面,教学过程应培养学生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情感领域,形成学习的动机和需要,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才能有创造能力。”吕志范和巴班斯基对于以教学教育最优化原则所描述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对一堂“好课”的生动描述。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教师教学的教育思想是否够全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调控者。好课的创作,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全面的教学思想。即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教纲所需,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确切地说,所谓教学的全面性,就是在遵循传统的教育教学原则的基础下,通过该学科特点和基本的教学规律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主动,向上的发展。也就是即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着力于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又要十分注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灵活性

“灵活”是衡量语文好课的重要尺度。“教有法而无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诸多的精华可以继承,但难免有重教法,轻学法的弊端。而一堂好课不是把教材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处细节,都严严实实地计划好:怎样教,怎样问,怎样讲。上课时,就难免要赶着学生忙不迭地往设计好的一个一个圈子里钻,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学生的认知矛盾,什么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无暇顾及。课堂上一问一答,一付一收,显得非常僵化而呆板,无一点生动活泼可言。好课的“好”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一字之差,就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态度,也是教学方法灵活性的生动体现。

三、教学设计是否有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其本质特征之一便是新颖性。因为照搬旧法,千篇一律是毫无创造性可言的。好课的教学艺术之魂便是它的创造性。因此教学必须时时追求那种常教常新的境界。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三遍五遍地教同一篇课文,也会常教常新,精益求精,而决不会满足于轻车熟路或人云亦云。这是因为课文虽然相同,但时间、环境不同了,学生的情况不同了,教师的认知经验,教学技艺也应不同。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袁瑢在“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有些课文(特别是传统篇目),她是比较熟悉的也教过很多遍,积累了很好的教学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袁瑢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永远没有不变的教案。有些课文,尽管可以背出来,但在备课的时候,她永远作为第一课,总是认真研究,重新设计,不照搬旧的教案”。因为她认为,“虽然教的是同篇课文,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更替,教学也必须符合时代气息和学生的实际,才能教育出新苗。”袁瑢老师的言行,深刻地说明了教学设计的“新颖”对于一堂好课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课堂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性

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好课教学信息传输的桥梁,它能出色地担起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输教学信息的重任。

在课堂教学中,尽管因为科技的发展,使课堂信息的传播媒体愈来愈多样化,但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传媒”,还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一堂课,在某些关键性环节上,教师如果能凭借生动的教学语言,就能形成一种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情感冲击波”,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情感冲击波”效果不是可以轻易产生的,它是经过教师的提炼集中、升华之后所积蓄而成的。因而,在一堂好课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形象化、灵活性、鼓动性、幽默、真诚等特点。

教学语言清晰,是上好一堂课最起码的要求。夸美纽斯曾指出“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夸美纽斯把教学语言的明晰性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评论,很让人深思。所谓“清晰”就是语言要简洁明了。“清晰”与“精确”并不矛盾。特别是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就更应针对不同年级儿童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的特征,使教学语言明白易懂,顺口悦耳。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古诗《鹅》时,是这样导入的:老师今天给小朋友讲一个《鹅》的故事(同步打出投影),古时候,有个叫骆宾王的小朋友,他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小湖边玩,湖中满是荷花,湖水平平的,清清的,看过去碧绿碧绿的。几只大白鹅正在自由自在的游,它全身的羽毛雪白雪白的,它的脚掌红红的。大白鹅一边划水,一边伸起长长的脖子,„鹅——鹅——鹅‟,愉快地的叫呢!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骆宾王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他立刻就作了一首诗题目就叫《鹅》。……这里,教师不仅把时代背景编成儿童听懂的故事而且用儿童化的口语把古诗的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讲得甜甜的,使孩子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教学语言形象化,便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课堂内容,孩子不仅能专心地听,而且能激起强烈共鸣。这正如加里宁所说:“说的话越抽象,他的意见离具体事物越远,那他所造成的印象也就越微小。”因为接受语言的学生,知识面越小,越需要语言的形象性。

灵活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时时要面临着学生、教材、环境的变化,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语言就要根据具体发生的情况,随时随地,灵活的调整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的这种灵活性和应变力,是达成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学语言的鼓动力,也正是教学语言的力量所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得好:“用鼓动和说服的语言来造就一个人的道德,显然远比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具有鼓动力的语言,能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学活动中。

幽默不是开玩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的语言修养,能让课堂生花,教学增色。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笑话、诙谐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一位教师在上《春晓》这首古诗,面对课堂下睡意朦胧的学生,他是这样处理的:“春天暖和了,有些小朋友精神容易疲劳,可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是“春眠不觉晓,还是睡觉好”,那就是会„今天不努力,以后会懊恼‟啊!教师语调抑扬顿挫,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立即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大家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领略语言美感,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真诚可以说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灵魂。优秀的教师,优秀的课,让人折服的不仅仅是娴熟的语言技巧,更令人钦佩和尊敬的是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挚爱。

五、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性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当代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革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是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加速教学信息的普及,提高教学信息的密度。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老脸孔”。同时也可以减少教学难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多种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大大可以提高教学效益的。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利用机器进行教学,学员可以多学到三倍的材料。前苏联教育家统计利用机器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的20%。作为好课,当然不能不考虑以教学手段 的革新来帮助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活动是否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

衡量一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这堂课是否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好课要追求的高效益,一个根本问题,便是课堂教学能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注意到教学的差异性,使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可能获得的发展,所以,好课应从根本上杜绝少数学生当“演员”,多数学生做“观众”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勇于参与,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都能达到“优生”吃好,“差生”吃饱的程度。

总之,根据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评价语文好课的标准,笔者认为,归根到底,便是课堂教学诸方面的和谐统一,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这一带根本性、导向性的问题,希望弄清楚新课堂与旧课堂到底有哪些区别,以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努力做到“实”

首先教学内容要“实”,即要有具体而实在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常说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知道这节课所传授的知识、所要培养的能力、或所要进行的情感熏陶。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内容的实在、目标的明确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的首要条件。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搞花样,实实在在地付出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二、一节好的语文课还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就是教师在正确地把握、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的知识、能力或着重培养的某种情感。所谓难点,一是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二是指教师针对平时学生的情况而确定的需要着力突破的知识障碍。没有重点的课也不是一节好课。教材把握要准。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课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对话的、开放的、感悟的课堂 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那么,怎样才能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使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语文。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充满激励,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语文。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充满激励、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原则,不伤害学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3、充满赏识,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赏识学生呢?赏识学生,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因为说学生不行,实质就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有人问一位日本教师:“你们班上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说:“不知道,我们班里没有最差的学生,更不存在笨学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课堂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运用语文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征或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三种对话状态,以切实发挥上述四方面的作用: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这种解读的最高明的形容。

2、师生对话,沟通引领,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发现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不断发展。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生生对话主要有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三种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方式上不应再是单向的传授与示例,而是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由于对话的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内容是“非预设性”的(开放的、动态的)、目标是“非精确性”的、感情是真实的、方法是“非指示性的”,因而对话教学与我们传统的驯化教学状态和传授教学状态相比较,至少具有四个显著特点或优势:即具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面向学生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力。

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教学时空的开放,以拓宽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特别是作文教学,如果事先让学生拟题、议题、定题,给学生较充足的准备时间,到作文课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二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以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如教学《落花生》一课,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落花生的品质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异同,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课上教师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在课外去采访当地的普通劳动者、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把这关于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讨论引向更广阔的时空。

2、教学课型的开放,以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起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指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如质疑式(其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小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交流。”)、辩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材料→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各具特色,开放多变。`

3、教学内容的开放,以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二是关注无字之书(教学起源于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感悟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就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更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尤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歌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我们的语文课堂只要体现出“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等特征,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爱学语文的人,会学语文的人,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有语文运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

三、教学方法要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保障。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每节课课都有其独特性,教师应根据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要运用得当。虽说“教无定法”,但那是指任何教学都不能采用固定的方法。我们认为,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紧张的和有效的生成过程,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里,随着科技的发展,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上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总之,一堂好课,教师应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一种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进步,以愉悦满意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宽容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以兴奋满意的情绪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强中自主学习。

第四篇: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评课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中一种常见并且非常重要的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评课呢?

首先,要做好评课的准备工作。要想评好课,首先要了解听课的内容,熟悉教材;要熟悉新课程理念、懂得语文课程标准;要掌握学科特点,了解一些常见的教学模式,熟知其中的优缺点。

其次,要认真听课,做好记录。

听课的四要素:

看:师生的活动。

听:教师的语言。

记:运用规范的符号和文字记录,便于分析、统计。

想: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板书;学生活动。

举例:湖北荆州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例子。选自本人书写的《深深的足迹》。

我同时用若干张表格纸和两个本子作听课记录:表格纸专门用来进行数据记录,如这节课的导入的时间、提问次数,朗读的时长,学生能够静默思考的时间、用了多少次的影像资料等等。一个本子专门用来记录教学进程,如导入的内容,每个教学步骤的教学内容,等等。另一个本子记录我听课的瞬间感受以及对课的评价和关于优化本课教学的思想火花。

我同时将两种颜色的笔用于听课记录,黑笔用于记录,红笔用于评点。

每一节课,我都将手表调到整点,以利于计算时间。

20节课中,这6种工具陪伴着我:笔记,勾画,评点,计算,归类,随想,没有一点儿懈怠,没有一点儿疏忽;比所有的听课老师都要忙碌,比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要紧张,比所有的大赛评委都要劳累。

当然,这是特级教师的听课方式,我们要努力地学习。平时我们常见的听课记录方式是什么样的呢?通常我们听课做记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录型,这种形式如同录音机一样,如实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仿效的用意多,这种记录方式一般不可取。因为听者记得多、想得就少;另一种是选择型,选择某一侧面或某些问题,而选择记录内容的依据是根据听课者的需要,如主讲人的优势所在、课堂的特色、存在的问题等。我平时听课只记录一些教学结构(教学环节、步骤),这需要提炼和概括。重点的部分会实录一些。觉得有问题或有亮点的地方,详细地记录一些。

下面,谈谈如何评课。

点评有以下几种形式:

⒈先说优点或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研讨的问题。这种形式比较多见,良好的开端是点评成功的一半。

⒉先谈需研讨商榷的问题,再把优点加以点评。这种点评开门见山、有针对性,一定要注意指出问题的数量不要太多,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⒊在每一条“优点”中,再重新加以设计,提出改进方向,以求更好。

⒋评者只谈体会,不直接谈优点和不足,而是通过富有哲理的体会,给授课者留下思考、留下启迪。或激励赞扬、或蕴含希望。这种点评层次较高,需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功底,需因人而异。

以上谈的是点评的形式,知道了点评形式还远远不够。下面谈如何分析课堂教学。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2.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教学思路设计

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

(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地了解授课者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①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②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现象。③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大少现象。④计算优差生活动时间。看优中差生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优等生占用时间过多,差等生占用时间太少的现象。⑤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功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3)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其次,言简意赅,再次,条理性强,字迹正确、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语文教师还要具备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课学生很忙,但思考度很差。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风格,如特级教师)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如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王淞舟的诗意语文教学。对整节课的评析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六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六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当然,我们在平时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根据我们教研活动的重点或目的,可以有选择地确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评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两个“突出”:突出重点;突出特点。三个“为主”:要以肯定成绩为主;要以帮助提高为主;要以鼓励改革为主。五个不要:不要挖苦讽刺;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以个人的倾向品评;不要居高临下、趾高气扬;不要信口开河。

举例:余映潮老师的例子。

每节课,都要评说四个方面的内容:

1.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概述,2.每一节课评说一个突出的优点,或者一个明显的弱点,3.对每一节课重新设计一个全新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思路,4.穿插一次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两分钟的微型讲座,在20个课评说之前,出示统计的数据,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本

次大赛的现场课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在20节课评说完毕之后,提出今后阅读教学方面的8个“要大量减少”的建议。

评课中最艺术化的构思,是20个“点”的评说各有角度。这随机生成并展现出来的20个“点”,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示了目前教学的现状。我讲的这20个点,实际上可能就是20篇小论文:教学内容选点不当,教学创意失误,教学层次欣赏,提问不当专题分析,学生课堂活动欣赏,课文分析中的智慧,什么是肢解,通俗手法运用的批评,谈对课文的认识,谈对教材的研读,课文处理欣赏,谈语言品析的角度提炼,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迁移不当,“切分”是一种显现理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教学思路划分中的逻辑问题,堆砌,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要把学生深深地引到课文之中,阅读教学中的“得体”问题。

对于20节课总共提出了20种技法点拨,现回忆如下:

⑴连贯(要求);⑵穿插(教学手段);⑶节奏(要求);⑷读写结合(教法);⑸朗读(技能);⑹课文集美(教法);⑺课型(概念术语);⑻教师的示例(教法);⑼教学思路(技法);⑽角度(思维方式);⑾课中小结(教学手法);⑿课堂对话(教学方式);⒀铺垫(教法);⒁精段品读(教法);⒂趣读(技法);⒃切入(思维方式);⒄生成(理念);⒅讲析(教法);⒆主问题(教法);(20)得体(要求)。

先生总结的二十种技法,涵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属于教学要求的有连贯、得体、节奏;属于概念术语的有课型、教学思路、生成;属于教学方式的有课堂对话;属于思维方式的有角度、切入;属于教学技能的有朗读、趣读;属于教学手段的有穿插、课中小结;其余七种均属于教学方法。

评课最后提出的8个方面“要大量减少”的建议,高度抽象而又非常具体,可以说,这是此次教学大赛的思想结晶,这种提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指导作用:

1.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文字手段的运用;(影视片断使用率超过25%)

2.大量减少用华丽的语言进行外观包装的现象(如“我的课文我来读、我的才华我展示”之类);

3.大量减少缓入早出的课(如进入课文平均3分钟,最长达7分钟;用10多分钟迁移拓展;过早离开文本的教师占25%)

4.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碎问碎答;

5.大量减少阅读教学中通俗手法的运用(如鼓掌、唱歌、听音乐等);

6.大量减少教学目标中的“口号”(如此节课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7.大量减少完全脱离实际的所谓“读写结合”指导(如当导演之类);

8.大量减少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话语量(如唠唠叨叨、讲话不止,能让学生安静思考研读课文的平均时间没有超过2分钟。)。

第五篇: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一位老师在讲读完《可爱的草塘》后,启发学生:“你们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不想对她说几句话吗你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写赞美草塘的话,可以写感谢小丽的话,也可写赞美家乡并邀请小丽来做客的话。”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它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对小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大纲的要求,即“超纲”。教学大纲规定六年制三年级“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大纲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分四段描写:第一段(1一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三段(10-13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从课文的内容看,第二段具体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第三段描写鸟的动态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作为重点,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做到理解的重点与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的统一。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怎样评价一堂语文课

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优劣,就是要看学生在这堂课上获得了什么,是否掌握了方法、发展了智力、形成了能力。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一堂语文课:

一、看教学目标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

1、教学目标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它应是教学目标中一部分。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情操。这说起来似乎容易,但在实际教学中,那些从小学三年级便开始了千篇一律的分段、归纳中心、概括艺术特色的做法,从根本上讲,是不太可能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这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实的东西,死记教科书。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如果没有突出这一点,没有把智力的发展放在首位,应该说他就是偏离了教学和教育的总目标。

2、教学目标必须确定学生完毕后可度量、可检测的内容。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也容易为我们所忽视。平时我们的教案,包括教学参与资料所提供的教案,往往把教学目的规定得十分空洞。诸如“培养爱国广义的感情”、“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等等,这些本来属于一个较长时期才能完成的事情,把它确定为某堂课的目标显然是不恰当的。

那么我们的每堂课的目标应该如何规定呢?

这种目标的描述应该是可以检测的。例如: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能够说出主人公这样做的合理性”、“能够写出驳斥敌论据的简单的驳论文”、“能够分析一个包括两重关系的复句”、“能够背诵某些精彩语段”等等。这样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才是可以在课后进行测量和评价的。

3、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学生潜在智能水平上,形象地说,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应具备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要经过他们的努力或者说“起跳”才能解决的。用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来说,即这个目标必须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即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过易会使人无所用心,索然寡味;过难会使人失去信心,无所追求。只有那些“高而可攀”的操作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这也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够重视的一个问题。他们在设计教案时,或照教参所提供的的训练,或照教材自身所给出的训练,或从某种参考资料上借来了某种设计,往往很少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他们的智力发展究竟处于哪个阶段,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样的研究肯定是有难度的,但却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将是一种缺乏自觉性教学。

二、看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乎学生实际

1、应当善于迁移知识,注意新旧知识、课外知识的联系。“知识的迁移”,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就是要使之将所学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这种知识的运用和转化,正是在知识的迁移中完成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迁移经过了两个阶段:前迁移阶段和后迁移阶段。前迁移阶段指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后迁移阶段,指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未来的学习中去。前一个阶段,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后一个阶段,是我们教学的终点.一堂成功的课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起点和终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机构中,寻找课文的导入点,我们又要善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导出到课外去,使之转化为一种语文能力.2、知识容量应以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吸收,消化为度,造成学生过分疲劳或松弛都是不适度的.以往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以教学能容能否完成,或以教学容量多少作为一个标准,而没有观察学生脑力劳动的状况:是否过分疲劳或是否过分松弛.执教者要有这个意识,要有这种觉悟,要注意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3、一堂课要体现基本知识的学习点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点,要使这两个基本点贯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不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讲授、轻训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一堂课看上去讲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一个聪明的执教者必须明确自己在教学中要传授哪些知识,要训练哪些能力,尤其是后者。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盲目的,就是低效的。

4、一堂课的难点应该是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很难理解的部分新知识(即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不甚清楚之处)。

教学的难点在哪里?就在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或很难解决的那些地方,就在新旧知识联结不上的地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新的知识之船在学生那里找不到停泊的港湾。一堂好课就要能为大多数学生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能为学生打开他的心灵之窗,知识之窗,使之呈开放状态、接纳状态,让新的知识能顺畅的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里去。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三、看教学方法设计是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1、在备课中,教师应考虑学生脑力劳动过程和在这种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

一个高明的教师是能够很好的理解教材的;而一个更高明的教师则又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很通俗的向学生讲清楚;而一个最高明 的教师则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是思考教材、理解教材,能够研究学生脑力劳动的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遇到的障碍,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去获得新知识,使之掌握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即所谓的“授人以渔”。

2、要注意课堂结构的合理性。

能够把一堂课导演得像戏剧一般,有序幕,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这确实是不容易的。而更为艰难的是设计一个高潮。这个高潮不是教师想当然的高潮,不是教师个人情绪的高潮,而是学生脑力劳动的高潮,是学生在课题学习中,渐入佳境,逐渐达到的高潮。

3、合理事业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设计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片面的看法,以为只要是使用了电教手段就是好的,尤其是用了多媒体上课就更好。其实这里的关键还在于,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何在。它一定是有利于学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它一定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和谐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做做样子的,不是人为地附加上去的。如果用了与没用差别不大,用此手段与用彼手段差别不大,那就失去了使用先进教学手段的意义。

四、看教学效果显示是否符合预定目标

1、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思维活跃,精力集中。

过去,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往往是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热热闹闹的课才是好课。其实一堂课的好坏,却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状况: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就是好课,而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即使热热闹闹,也不能算是好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已经激发起来即目的已经达到的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式语调对他们说话,而事业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所以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要以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成效来衡量,而不是其他标准。

2、应从学生答问、随堂练习以及课后检测中反馈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反馈,这也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高明的执教者,往往能从学生的简短的答问中,看出自己教学的效果,能从学生课堂的反映中看出自己教学的不足,并迅速的做出调整,来使之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还能主动地在课后抽出一点点时间,反馈学生的信息。这种反馈不在多,而在精,而在有代表性。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了解一点,日积月累下来,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又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从学生那里获得改进我们教学的宝贵意见。

当然,评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对一堂语文课的评价见仁见智,也属正常。但是,能否让学生有所得,能否使学生得到智力(或思维)的发展,应该是可以作为评价一堂语文课优劣的一般标准的,说它是重要的、甚至是根本的标准亦不为过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评价一堂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标准有多方面,归结起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学生的自主构建。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实际,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教师要设计有效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好语文课,最关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愿望。语文课应十分重视听说训练,而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教师可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引发学生听说的愿望。如:利用音节的四声,进行说的训练,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学拼音时就开始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词汇,又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不断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部有一定的创新潜能这一观点,通过适当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创造性的成绩。

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优秀思维方式的精品.在每一堂课上,师生进入教室,都有一种创新的激情与愿望。学生不但得到新知,更要进行新的探索;教师不但带来新的设想,更要进行新的尝试。师生思想上的碰撞与互促,使课堂不断出现创造的火花,教学的效果得到持续的升华。讲的如何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了多少,是否和预期的目标相一致。

总之,一节语文课的好坏,不在于课前准备多么辛苦,也不在于课上讲得多么卖力,而在于学生从课上学到了什么,理解是多少,是否和预期目标想一致。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今天评价一堂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首先看这堂课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情况。⑴正确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丰富的人文性、广泛的实践性、文本的整体性、丰富的情感性,鲜明的文体性等。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最基本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但它至少应该体现这方面的意识。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⑷遵循三维评价原则;

2、其次看对大纲教材的把握情况;

3、再次看对学习情况的了解;

4、最后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创造者,检验一位教师是否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以致创造者,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课堂上。课堂的评价就尤其重要,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课堂的评价就尤其重要,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一堂课究竟看什么?语文教学,我们在传承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同时,更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只要学生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学生喜欢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一、能体现较强的人文性。

二、能凸现鲜明的教学个性。

三、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精神。① 新课程教材无论是选材还是课程体系的编排,无不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性,我们的一些教师不能紧紧抓住选文体现的人文精神进行教学,更不能利用我们身边的人文教师,是否具有鲜明的教学个性,能否把课上得让学生喜欢,与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密切的联系,曾为语文教师提出的“五个一”工程,即“一笔好字,一口好普通话,一肚子好诗文,一手好文章,一个好习惯”,今天看来尤为重要,这些是我们语文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条件。课堂上是否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质疑有很大联系,问题设计得是否精巧,难、易是否适度,提出问题的时机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具有层递性,是否环环相扣等,均需要执教者在课前认真思考,只有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才会避免“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在合作与竞争精神方面,执教者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一定要有合作的必要性,有些教师为了上公开课,本来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但为了体现合作性学习,也就不恰当的安排分组讨论,反而浪废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收到的只能是画蛇添足之功。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学生面部表情是一张“晴雨表”,如果学生喜形于色,不能自已地投入学习,眼睛里闪烁着成功的喜悦、生命的满足、收获的充盈,这就算得上好课。②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其次,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第三,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了解和引导。第四,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实行了因材施教。③ 在学生是否投入与参与方面,我们要甄别有效投入与无效投入,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学生的参与与思维活动,应贯串课堂活动始终,我们一些教师,由于课堂设计不严密,往往一堂课只有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好课,如“CBA”篮球赛,某个球员只有其中

一、两节发挥得好,其余时间发挥得不好。要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同时会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发现自我,感受到自已的价值和成功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讨论教学活动中,要避免精英发言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④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被学生思维的火花所感染,被环环相扣的质疑所引导,精神专注、积极投入,甚至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曾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其讨论对与否,学生讨论十分激烈,听课的老师不自觉的也参与到讨论之中,争得面红耳赤),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应看它是否体现了“实”与“活”的统一。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实”与“活”的统一。“实”指扎实、朴实、真实,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活”不单是气氛活跃,语文教学的“活”,首先应体现在活用教材,适当引进,利用相当的课程资源,拓展渠道,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资料,铺垫教学,补充内容。其次,要活化教学形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⑤一堂好课仿佛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不同,对同一堂课的评价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好课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一堂好课的评价不能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专家、听课者,因为对教育有不同的看法,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这反映了我们认识同一问题处在不同的层面上,我们需要逐步在教育价值观上取得共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从语文教育价值观的高度,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构建能够保护教师积极性的灵活而宽松的评价体系,推进新一轮语文课改实践。①:曹爱民《只要你说:语文,我爱你》②:李赠华《一切写在脸上》③:孔企平《好课看什么》④:贾志敏《让课堂充满活力》⑤:张安龙《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

余宪《好的课堂教学应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何评价中学语文课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如何评价中学语文课的优劣,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是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一、目前中学语文课评价的现状。

1、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行为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的行为评价。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对象是教师,其核心是评价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成绩优劣)等等,忽视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

2、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评价为主,很少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习惯、情感等)出发,很少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最核心的指标是教师的知识技能传授的准确性,知识技能传授的容量大小、密度等,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要求、兴趣、情感等因素。

3、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不能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起好导向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等教学常规,而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为课堂教学改革作好导向,鼓励创新。

二、制订中学语文课评价的依据。

1、新的评价标准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原则、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索,生动地学会学习。

2、紧紧把握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制定体现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的评价标准。要引导教师创造性地选择、处理和使用教材,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要求。

3、通过认真的科学的评课活动促进教师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基本素质,提高评课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评价中学语文课应坚持的原则。

1、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原则。在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问题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全面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引导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生学习的愿望。

2、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坚持正确的导向,使评价具有科学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要体现素质教育思想,要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评价要适当注意灵活性,评价指标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又要考虑语文教学的现状的当地教师的实际水平,避免操之过急。同时,评价指标要突出重点,便于操作,评价要注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且许多问题难以量化,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一般以抓住评价的主要指标进行定性评价为主。但如果在评价过程中适当结合定量分析,则便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说服力。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4、教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领导、专家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重视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比较忽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更没有考虑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各项功能中,最能体现评价目的的是教学信息反馈功能,即通过教学评价,提供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不断调整教和学的活动: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过程更合理,教学效果更好。而只有执教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自我评价,才能使他们更深切地体验到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才能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并做出主动的努力,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使执教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评价活动的主体,经常对自已的教学实践进行审视,自我反馈,自我调控。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聪

下载一、语文课评价的基本标准.ppt.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语文课评价的基本标准.ppt..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要正确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加深对语文课程的理解。1、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

    评价一节语文课

    评价一节语文课 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随想

    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看能手竞赛课随想 敖汉旗教育研究室葛晓华近期听评中小学教学能手竞赛课89节,其中小学课73节,高中课16节。发现语文课堂上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

    语文课听课评价总结

    《荷塘月色》既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近现代散文的经典。每次讲解时,都是抱着一种诚惶诚恐的态度,惟恐辜负了这篇散文的美。听了郭尚民老师的示范课,感觉这堂课,老师讲解......

    如何评价一节小学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节小学语文课 一节课上得怎样,是好是差,好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我想,应该是有的。一节语文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

    语文课评价的点线面

    语文课评价的点线面 溪尾中心小学 林传科 母语教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忽视的科目,学生语文素养的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语文教学质量甚至影响着一......

    评价标准

    国培研修平台评价标准 一、 县(区)指导教师职责与数据统计(未注明即默认为是整个项目期间) 1.硬性数据:统计——所负责研修组的每一位参训教师的作业、文章和发帖阅读量达100%,作业......

    评价标准

    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国教育先锋网2008-02-25张宝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是高等学校学生质量。在影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