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五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浅谈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育观点认为,初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思维,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自己的实践活动领航创新的思想,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和条件,使其有问题可想,促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要切合实际,与所学概念相联系,能够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做出深入细致的解释;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和梯度,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发出另一些问题,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例如,我们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给学生出示以下问题:怎样折叠一个三角形才能使折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哪些线段重合,哪些角重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动手操作,思考探究,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和进行思维活动,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造。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发了创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新思维,提高了创新的能力。
二、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及反证法等。
三、指导学法,让学生有效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是学生成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要使数学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即看教材,看图片,看例题,要做到看前编好提纲,并指导学生看的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想”。即想思路、想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解题技巧等;
3、让学生会“讲”.即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表达;
4、带领学生会“做”.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能做到举一反三;
5、引导学生学会“串”。即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学生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创新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四、加强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变式训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利用变式训练,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可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去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意识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也不需要大量、重复地做同一样类型的题目,切实从题海中走出来,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实现了真正的减负与增效。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不仅应该有问题的解答变式训练,而更多的是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各种思维变式训练:具体做法有:
1、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条件或结论的叙述方法。
2、改变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3、改变条件和结论。就是把问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结论,把结论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变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变的途径就越多,学生的思维就越广阔;变的式样就越新颖,学生的思维越灵活;变的内容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维越深刻。所以教学中的变式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都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经验型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型的逻辑思维,思维的不断发展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就从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
概念是科学认识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以压缩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手段,是理性大量知识的一种最基本形式。正确的认识概念是一切科学思维的基础。
在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概念教学中,给出定义后及时揭示其本质属性,抓住“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个本质属性以区分无理数与有理数。又如假若只有具体的一个个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30、x23x10”等等,而没有抽象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也就没有它的一般形式表示:ax2bxc0a0,那么只好去对付一个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性研究。通过上面例子分析可以看出,数学概念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是怎样抽象的”问题,以及有了这个这个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有如何建立和发展理论问题。即首先是对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讲清楚,其次就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及其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几条基本性质的应用范围;以及利用概念进
行判断等。
总之数学概念的教学,在引入、理解、深化、应用等各阶段都伴随着重要的创造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解题中培养数学思维。
解题的灵活性是指及时转向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解脱出来。
一般人们总喜欢局限在平面范围内考虑问题,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对空间图形进行研究”,可向学生提问:你用六根等长的火柴为边,能摆出四个正三角形吗?恐怕绝大多数学生在纸上画来画去无法完成,此时可出示四面体模型,说明六根火柴可作出四个正三角形。
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方法多种多样,传统提倡的是“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题”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也应引起注意,如已知直线L与圆O相交于A、B,在圆O上求一点P使其到直线L的距离最近。可以引申为求与直线L平行且与圆O相切的直线与圆O的切点,或在圆O上求一点Q,使SABQ面积最小,等等。
三、在定理、法则、结论的推导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
教材总是将知识、方法等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中间有许多“省略”或“简约”的形式,省去了观察、猜想、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寻找那些“省略”或“简约”的内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定理、法则|、结论等的教学,应重视其发现、推导证明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发现、如何获取的。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使掌握数学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同步进行。
例如,在讲解幂的运算性质中的“零指数幂”时,给学生观察下面一组练习题:55 5252 aa a2a2 anan
先让学生按除法得出结果,然按照同底数幂的运算得出结果。通过这种对比练习让学生思考“零指数幂”性质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某些简单的问题出发,提出若干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论的导出过程,让他们在观察、讨论、类比、归纳中得到思维的发展。
四、引导多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一个事实能作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法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此相应地还有另一种情况;即有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或理论,能从多方面设想,探求这种方法或理论适用的各种问题,扩大它的应用范围,特别是把一个领域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个领域。这种方法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五、提倡观察思考严密有据,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运用数学直观,不停留在表面认识上,运用类比,不轻信类比的结果;审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条件,而且还要留意发现那些隐蔽的条件;运用定理时注意定理成立的条件;仔细区分概念间的差别,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地使用概念;给出问
题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这些都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和材料,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进行思维操作。只有学生肯动脑筋,会动脑筋,学会如何想“数学”、“用”数学,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先生说得好:“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过程。”只有重视“过程”教学,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理解思路的分析探索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摘要: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作为数学科学的独特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功能、本领。中学正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最佳阶段。本文就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培养数学思维兴趣,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对比开拓数学思维能力,从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拓展数学思维能力,从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来充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形象和抽象思维收敛和发散思维正向和逆向思维
爱因斯坦说:“创造性原则寓于数学之中。”在人类历史上,数学的探索精神帮助许多杰出人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为人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数学发展到了今天,数学文化已成为现代科技文化的核心,它的形式化语言,理性主义观念,抽象的、逻辑的思维方式,已成为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对事物的洞察、理解与判断能力。中学正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最佳阶段。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作为数学科学的独特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功能、本领。数学思维最大、最突出、最有效的功能就是抽象模拟。数学思维的抽象模拟功能同其它科学思维的抽象模拟功能相比,其独具有一种“连续性”的特点即抽象连续性(也可以叫做抽象层次性)。
例如从三只苹果、三台拖拉机、三支笔等客观具体存在中,获得了自然数3的概念,3是数学思维首次抽象所得的理想存在;苹果、拖拉机、笔等是具体存在,因而不是数学研究的对象,而从它们当中抽象得到的3,则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对于首次抽象得到的所有自然数的集合而言,“数集”这个理想存在的抽象程度,就比“自然数集”高一个层次。因为后者不是首次抽象的产物,而是从已经是理想存在(包括自然数集在内)的各种数的集合中“二次”抽象得到的。在数集及其同层次抽象所得到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还可通过高层次的抽象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数学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数学所独有的抽象的连续性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的一些思考:
1.从现实生活中激发数学思维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和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事实证明,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去探讨和研究它。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并使学生感兴趣的具有逻辑思维性的间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当讲过空集的概念之后,让学生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是空集的例子。比如说:“所有会下蛋的公鸡构成的集合就是空集。”虽然这有点俏皮话的味道,但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对空集概念有形象而深刻的理解,并使学生开始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2、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对比开拓数学思维能力的土壤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从具体感知的形象目标出发,通过思考去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而抽象思维是从定义概念出发,在思考过程中主要依靠理性演绎,尽量舍弃形象感性直观的东西去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二者既对立又互补,并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转化。在人们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方式总是交替出现,而在认识的不同阶段其主次地位 1 又非常分明。在认识的初始阶段,前者往往给人启发,通过直觉感到豁然开朗;而在认识进行中却离不开推理演绎。数学正是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性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问题过程中更有效地进行二者的结合运用。例1:过点M(1,1)作直线L交双曲线x2-于A、B两点,是否存在直线L使线段AB的中点恰为M?
常规解题方法用设两点法和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L,然后代入曲线得出一元二次方程,再用判别式法考虑“△”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其过程比较繁。如果从点位置去分析此题,就简便多了。通过作图发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系列的推论。
①当点在双曲线内时,存在只交同一部分的直线。此时该中点(x0,y0)满足x20->1.②当点位于渐近线与双曲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找不到这样的直线,此时0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自然辨证法》)它源于现实,却又舍弃具体的物质属性,建立起自己的“数与形”的独立王国。它把“抽象与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3、从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拓展数学思维能力 收敛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及传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此相反,是无一定方向、范围,超出常规、脱离传统方法,由已知探求未知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偏重于训练收敛思维而淡化训练发散思维。这恰恰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相悖。容易造成学生循规蹈矩的思维习惯。一旦遇到纷繁复杂无矩可循的问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教学中必须强化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我认为主要应该提倡研究型学习。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展开思路去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师要在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比较中,引导学生体会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广开思路,活化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创造性的精神活力和思维方法,营造出使学生努力进行发散思维的教学环境。这并非轻视收敛性思维,因为收敛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二者应该同步发展,不能顾此失彼。特别在思维的后期,为了选取最合理的思路,最有效的假设,这时收敛思维是不可缺少的。 4、由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来充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人们常规的思维习惯是“由因导果”,即正向思维。而从反面思考问题的过程,即“由果导因”为逆向思维的过程。实践证明,尤其是在科技工作中对问题的研究逆向思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数学学习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双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种训练主 2 要应该在概念,公式,定理的讲授上多下功夫。 此外,反证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逆推理方法,它也是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良好方法。综上所述,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值得突出强调的是要有意识地,自觉地把这种思想融会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知识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而科学的思维又是认知、纳知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同等重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我认为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现代思维、科学思维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存、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和合二而一的高级抽象形态,即抽象形象思维。所以说,数学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标准模式。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首先要让学生走进充满创造性活跃思维的境界,点燃青年学生心中的火把,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发挥出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培养出新世纪,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新标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国军.对数学及其功能的再认识[J].准北煤师院学报 [2」郑毓信.数学教育的微观文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3]薛茂芳.数学观点与数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4]张奠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目前,我市正在实施课程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教学课堂,这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都将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在教学的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数学课堂就是教学加活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恰如其分地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 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 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即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五、组织探究创新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就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在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中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 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四)、在教学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前五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解法一:预计今年的水泥产量为:32400÷5×12=77760,今年可比去年增产:(77760-32400)÷32400=140%。 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得到发挥;把活动的空间留给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是数学课组织活动的有效策略。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活泼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有效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思维能力 刘垦中心学校 艾辉高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新课标下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谈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激发 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比较大小,用“<”号连接下列各数1615、1211、9691、3229,大部分同学都根据以往经验,利用通分,化为同分母进行比较,因而使计算量大,但也有一些聪明的学生已看出分子96分别是16、12、32的整数倍,只要使分子相同就可作比较。对这种同学应该赞扬与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使学生善于思维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 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三、培养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例: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一个题目:K是什么数时,方程KX2-(2K+1)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同学只注意由△=[-(2K+1)]2-4K〃K=4K2+4K+1-4K2=4K+1>0,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为本题答案那就错了,因为当K=0时,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所以在K>-14还得把K=0这个值排除。正确的答案应是-14<K<0或K>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在复习时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证)法,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还可改变条件进行“一题多变”和“多题一解”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 四、如何培养思维能力。 1、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前提下的速度问题。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 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 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原因何在。 2.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使学生善于思维。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3.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二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三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以上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五篇: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