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型文本的教学方法

时间:2019-05-12 22:2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用型文本的教学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用型文本的教学方法》。

第一篇:语用型文本的教学方法

语用型文本的教学方式很多。主要路径有两种:一种是聚焦法——侧重解决文本中最鲜明突出的语言问题,比如《安塞腰鼓》,整个课就只研究它的排比。第二种是发散法——全面关注一个文本的“语用”。近两年来我着重研究实践的是“五看式——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针对文本特质,或者“五看”均看,或者选择其中“几看”来看。这个方法简单易学,变式也很多,既可以是老师研读文本的方法,也可以是学生课堂上学习文本的方法,下面都举例说明。

一、聚焦法

【《安塞腰鼓》教学程序】

1、全篇朗读。明“排比”乃本篇散文最突出的语言形式。

2、自由选读排比句排比段,初步感受其特点。

3、多重对比读,了解“递进式排比”“多角度排比”“多修辞排比”“虚实相应式排比”等排比样式在这篇文章中的体现。小结。

4、明背景,重点朗读好一组排布句。

5、总结。化读原文排比句激发学生情怀。

比如,经过反复的对比后,我有这样一个诗意的总结:

好个《安塞腰鼓》中的排比

让词与词去排比 让句与句去排比 让段与段去排比 灵动的排比啊 排比中 层层在递进 排比里 多角来辐射 动静巧结合 虚实更相生 丰富的排比啊

排比中有比喻 排比中有反复 排比中有对比 排比中有引用 排比中更有妙词 斑斓的排比啊

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 冲破了 撞开了 的那么一股 汉语的劲

神奇的中文 智慧的组合

好一场精彩的安塞腰鼓啊 好一次深情的语言的创新

从中,你大概可以看出我的授课思路。次乃聚焦型课的上法。二、五看式

1、看篇

【《风雨》之“看篇”】

教学程序为:

1、自由朗读,完成练习,了解贾平凹的选材。

看篇

• 我从 看到了风,那风„„ • 我从 看到了雨,那雨„„ „„

2、归类练习,进一步了解作者的选材特点。

• 既有人,也有„„ • 既有生物,也有„„ • 既有植物,也有„„

• 既有天上飞的,也有„„,还有„„ • 既有男的,也有„„ • 既有老的,也有„„ • 既有屋外的,也有„„ • 既有大范围的,也有„„ • 既有体型大的,也有„„ • 既有动景,也有„„ • 既有远景,也有„„

3、进一步宏观看篇,思考:

• 写树林子干嘛要放在第一段? • 写老头儿孩子干嘛要放在最后一段?

4、总结:

一赞贾平凹

• 天地都在他心中 • 信手拈来有章法

【《紫藤萝瀑布》之“看篇”】

教学程序为:

1、朗读开头结尾,点评,归纳:

技巧一:精致简洁的首尾呼应

2、寻找散文中写“我”的句子,朗读,点评,归纳:

技巧二:浑然天成 的“人”“物”穿插

3、朗读重点句子,研讨宗璞是怎么处理“现在”“此刻”和“当下”,这三者是如何衔接的。归纳:

技巧三:痕迹不露的时空穿越

4、朗读重点句子,研讨宗璞是如何做到从“物”到“情”自然升华的。归纳:

技巧四:由“实”向“虚”的自然升华

5、总结《紫藤萝瀑布》的篇章特点。

【设计理念】

“看篇”是整体俯瞰。不同的文本,一定要带领学生看到这个文本在篇章组织上的最妙之处。《风雨》看篇,看到的是选材之大气,组材之精心。《紫藤萝瀑布》则看到“首尾”“人物”“时空“虚实”的组合特点。这些,都是文本最精妙之处。“看”不到,就可惜了。

2、看段

【《风雨》之“看段”】

1、研讨一:从段落内容展开来看,1段和7段的写法基本一样,2段和其他段落的写法基本一样。你能看出段落展开的奥妙吗?归纳为:

二赞贾平凹

• 纵式横式巧展开 • 段落铺排不简单

【《紫藤萝瀑布》之“看段”】

1、采用对比的方式,打乱第二自然段的句子顺序,引导学生在背诵中去发现原段落“由整体到局部”的奥妙。

2、读文段,做填词游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先写一串花,然后写一朵花。

3、归纳:技巧五: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展开

【设计理念】

段落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建构一个段落,我们需要教给学生清楚明白的知识做支架。《风雨》的段落特点是横式纵式的展开法,而《紫藤萝瀑布》的段落特点则是整体和局部的配合。老师要善于去挖掘去归纳这样的知识,让学生学得实实在在。

3、看句

【《风雨》之“看句”】

1、游戏一:如果要评选《风雨》“感动读者”最精妙句,你把桂冠给哪个句子?朗读,说说你的推荐原因。

2、交流老师的颁奖。

第二篇:浅谈指向语用的词语教学方法

浅谈指向语用的词语教学方法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是语文教学的基石。学习语言,首先要内化文章中生动活泼的词语。因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与运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把词语教学指向语用,着眼于语用,立足于实践,让词语真正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成为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的元素。

一、词文互兑,深化理解

吕叔湘先生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词语并不是没有温度的抽象符号,当其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时,它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词语教学的重要前提。词文互兑就是立足文本,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将词语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对照和思考,以文解词,借词学文,词文勾兑,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深化对词语的理解。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九色鹿》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师:谁愿意来讲述?

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黄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向国王告密。

师:这就叫――(生齐答)见利忘义!谢谢你,说得多具体、多清楚啊!

生:调达看到张贴的黄榜,知道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一心想发财,顾不上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进宫告密,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滥杀无辜。

师:你说得好!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谁知道他当着九色鹿的面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一见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出卖了,进宫向国王告密,妄想发财。而且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了九色鹿,想置九色鹿于死地。这就叫恩将仇报。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这就叫“会讲”!你这么一讲,恩将仇报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谁还能这样讲述?

在学生初步理解“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语的本意后,薛老师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学生及时地引入文本深处,认真朗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这三个词语的含义。学生披文入境,不仅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了词语的意义,而且在描述词语的过程中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揣摩比较,内化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要使学生读出情境,品出滋味,就要让他们在读懂的基础上通过对词语的揣摩、推敲、比较、品味,进而人情、入境、入理。如此朗读品味,学生就会潜心会文,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词语底蕴的领悟就会鞭辟入里,实现词语的内化和积累。如薛法根老师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对“傻乎乎”的体味,就让人觉得越嚼越有味道。

师: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傻乎乎。生齐读)

师:“傻乎乎”是什么意思?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气?

生:说我“傻”要生气,“傻乎乎”就不太生气。(众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生:“傻乎乎”是有点喜欢的意思。

师:课文中说那位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自读)

师:你读出来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不,他有点……

师: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众笑)

生:有点可爱的傻。

生:陶醉了,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

生:喜爱这个地方,不想走了。

生: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被香气迷住了。

师:喜爱这个地方,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词,重叠的,想一想还是原来的意思吗?体会出其他意思了吗?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请你画出来。

薛老师的词语教学,既扎实又极富艺术性,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和比较,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味了重叠词的精妙,内化了词语的意蕴,不露痕迹地教给学生品析词语的方法,使其学会推敲体味,从而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从语言文字中披沙淘金,汲取丰富的营养。

三、关注表达,活化运用

词语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理解、积累的过程,更是表达和运用的过程。理解和积累是基础,表达和运用才是最终目的。词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表现”,最终指向是“学以致用”。词语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获得独特的表现力。学过的词语如果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干枯的词语“标本”,只有关注表达,活化运用,才能让词语活起来,从而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如于永正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教学中,于老师以表达促理解,以运用促积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他没有让学生直接说出“饱经风霜”的意思,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激活已有表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进而通过表达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不仅是有效的词语理解,也是扎实的语言表达训练。在这样的运用实践中,“饱经风霜”的意思清晰起来了,“饱经风霜”的形象丰满起来了,语文教学也因此深邃和精彩起来。

词语教学要指向语用,就是摒弃“分析”、“告诉”和“记诵”的传统套路,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词语“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让学生在语用中深刻掌握,灵活运用。

责任编辑:王天杰

第三篇: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

为伊消得人憔悴——《皇帝的新装》备课札记

文/司艳平

参加国培送课下乡活动已经两年,第一年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以在生活的艰辛中感受爱贯穿课堂;第二年讲的《写景作文片段训练》,以课本为轴心,梳理写景手法的相同运用,进而学生当堂写作,当堂点评。如今,国培再次送课下乡,我在想自己的教学内容。《皇帝的新装》是我一直未曾投入上过的一篇课文,就来上上它,如何呢?

备课时,我眼前晃悠的全是王君老师的“自我的深度迷失”,她对《皇帝的新装》的解读,我印象极深,再看她的“认识你自己”的课堂实录,我心里有了谱,就将《皇帝的新装》定位为主题型文本,但我还是想上出与王君老师不同的感觉。我认为,这篇文本不仅仅是自我的迷失,更是整个社会群体的迷失,而要对整个社会迷失负最大责任的应该是皇帝。皇帝的不务正业,对自我缺少省察,这都是导致闹剧上演的诱因。可是在选择课堂落点时,我犯了难,几经思考,我将落点落在“倾听底层声音”,将百姓定位为唤醒皇帝迷失的人。

当我把这个设计发给王君老师后,她的意见点醒梦中人。主题型文本的解读,应该立足文本本身,如果单单拎出哪一点,单单考虑几句话,就想从中挖掘出你想要的东西,显然有点空中楼阁,立论站不住脚。这篇课文的基调是讽刺,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安徒生没有讴歌谁,有的只是讽刺与批判。然后,君姐又为我指出了一个方向,倘若在主题型文本上难以突破,不如另辟蹊径,寻找不同的课型。她让我读《语文教学通讯》12期的贾龙弟老师和诸雪群老师的《童话阅读要有童话感》一文,从中寻找灵感,寻找新的突破点。

我迫不及待找到这篇文章,认认真真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被吸引了。作者说,童话阅读需要童话的姿态,童话阅读也需要儿童的视角。更为主要的是,童话教学应该以儿童的思维去理解童话,蹲下身来和孩子对话,才是童话阅读教学的路径。读到此的时候,我心内仿佛被掘了一口井,童话教学的走向究竟在哪里?我的心仿佛流出了清泉,虽然只有几滴,却给了我巨大的灵感。

于是,我丢开原有的设计,重新定位课型,重新选择教点。王君老师说,教学其实是一种选择。选择哪种课型,选择怎样的教点,选择什么方法,选择什么方向,这也是考量一个语文教师的成熟度。抛开主题型文本,我将文本重新定位为语用型兼诵读型,在多层次的朗读中进行语言训练,以读为抓手,是我选择的教学方法。

要在读中与学生领悟童话语言的独特魅力,要在读中与学生平视,以他们的视角看待童话。要教出童话的味儿,要教出童话语言的味儿。坐着想,走着想,吃饭想,睡觉想,就在这时,我忽然有了古人所讲的“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觉,这种对待文本痴迷的程度是我从教将近二十年的第一次。就像是在诚心对待相爱的恋人,不知该以怎样的竭尽全力的心思来面对它。这样的感觉,很美,很享受。你会觉得你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只剩下你眼中的文本,眼中的课堂,其他的俗物全都不入你眼。那种自得自乐沉浸其中的感觉,美妙无比!

一番相思下来,课堂的思路明晰地印在脑海,课堂的整个定位好像是由来已久,只不过是你没找到那个敞亮的豁口。当我把新设计发给君姐的时候,她说,这个设计有意思,又让我在课堂的整体性上稍作修改。如果不是君姐,就没有我的这个设计,更没有这节堪称我的里程碑的课。

讲课结束后,听课老师说他们被这样的设计震撼到了,震撼到它的耳目一新,震撼到课堂上学生的精彩一浪高过一浪,震撼到童话的语言可以这么教。关于这节课,我要说的还有很多很多,先将备课札记写出来,作为岁月的留念,作为对君的感谢。

【传说】小揭(湛江)(416585502)2015/1/19 13:15:05 靠自己的力量去开发这方面的内容。

这是连学科专家都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伟业。要一线教师来做,真是太难了啊!

我真替平妹妹捏一把汗。

但让我惊喜的是,艳平两天后传过来的新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并且她还告诉我,她准备自己来一个“同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就《皇帝的新装》,主题型文本上一次,语用型文本再上一次。

好伟大的艳平!

这次看她的教学设计,我只提醒了她一个问题:语用型文本的上法,最忌讳的就是把课上成了习题课的模式。扎根语用,不是回归落后年代的“字字句句落实”。重心在语用,但又要把“语用”和主题理解巧妙融合,这样的语用课,才是活的语用课。艳平心领神会,说马上调整。

之后的第三天,我就接到了她整理的第一个课堂实录。我不放过她,要求她两个都整理,并要求她写出“悟课”。我知道整理课堂实录工作的繁重艰难。但我狠狠心。课上了,不记录,就白上了。不充分地反思,也白上了。好不容易折腾一回,那就要争取最大的效益。繁重和艰难,都要战胜。

艳平的决心和果敢让我叹服。她咬紧牙关,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完了所有文字稿,一共15000多字。

我想,这是她献给自己的2015最好的礼物。这样的呕心沥血,这样的开拓奋进,持之以恒下去,艳平,了不起啊!

课本身,我倒觉得不用多说了。他们已经成为了文字,成为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史记》。他们永载了史册,将永恒了。艳平,有了自己的又一块纪念碑,而且,这一次是大理石的,甚至是水晶的,质量很高。这一课,是艳平的“代表课”。

主题型文本的上法,艳平最后定位在“比”上。这个点,我以前还真没有发现。看来艳平读文本,读到了非常细的地步。她对文字,是相当敏感的。而这种敏感,对于教师,弥足珍贵。或者说,这是老天爷给的饭碗哟。

语用型文本的上法,她则用力在童话的几种特殊表达上:一是代用语气词。二是矛盾反差。三是程度夸张。四是刻意反复。应该说,这些都是童话语言表达的突出特点。研究这些,引导学生咂摸这些,其价值是非同小可的。怪不得同事们惊呼: 这样的课堂耳目一新,让他们眼前一亮。是!我们在“主题”的圈圈里兜得太久了。这样的上法,真是一种全新的开拓啊!

如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艳平可以继续思考:如何组织这四方面的内容?好的教学内容有了,你完成了教学设计的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就是教学创意,教学思路。还是那个建议,如何把“语用”更自然,更体贴地与“主题”理解融合,让他们相得益彰,水乳交融。这个工作,事实上你还没有太做。你现在的“平行铺展”几个要点的上法,优点是清晰明白,缺陷是还比较生硬。一堂课如一场戏,一篇文章,一首歌,这就需要起承转合,需要铺垫蓄势。你的好原料,还需要加工呢!

当然,这是更高的要求了。面对这样的要求,我自己暂时也还不能一下子想出好法子来的。

谢谢艳平,你的研究,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增了信心。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艳平最大的收获,乃是战胜自己和获得了研究的快乐。

语文的乐趣,是真实的。语文人的研究幸福,也是满满的啊!享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快乐,是最有分量质地最好的享受啊!

【昭君专栏】享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快乐 2015-01-19王君语文湿地

享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快乐

文/王君

我亲眼全程见证了艳平妹妹研究《皇帝的新装》。因此,感动,且振奋。我被一位年轻教师的探索深深打动,并被她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才华折服。一个爱语文,爱生活的老师,只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没有上不好课的呀。元旦第一天,艳平妹妹通过老公传过来她的一个公开课教学设计,请我帮忙看一看。我一看课题是《皇帝的新装》,心头就紧张。这样的名篇,老一辈早就上出了高度,崔颢题诗在上头啊!年轻一辈,包括我,也有过绝不浅薄的研究。平妹妹来上,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我只看了一遍,就发现了问题。艳平显然是主题型文本的上法。她想出新,把主题归纳的落脚点放在了“上层统治者应该多倾听民意”上。我觉得这不太恰当。显然,除了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子外,童话中的整个人群,包括老百姓,都是安徒生讽刺的对象。在这个故事中,没有褒扬老百姓的意思。艳平这么讲,有些牵强。

我给她提了两个建议:第一,重新思考文本主题的落脚点。第二,主题型文本的上法已经被大家上滥了,能否换一个角度上,上成语用型文本,兼诵读型文本的方式。这样,才可能真正出新。

建议是提出来了。但其实,我自己心中也没有底儿。这个童话如何有全新的解读,在语言运用上如何去开掘,都绝不是简单的问题。这意味着,艳平需要把自己的第一轮设计完全打倒,彻底重来。

她的元旦,怕是全没有了。我很心疼。

我没有时间帮上具体的忙,只推荐了一篇文章,《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12期的《童话阅读要有童话感——从两个童话阅读题说开去》。这贾龙弟老师和诸雪群老师的文章。很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真好!

我想象着艳平会怎么上。作为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多意义诠释文本。仅仅就主题挖掘,就有无数条路可走。独辟蹊径,是天大的挑战。这些年来,我们在“主题”上纠缠得太多了,太久了。多得,久得我们都要忘记了童话阅读的主体是儿童,忘记了童话教学应该拥有的儿童视角,忘记了童话教学“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的几大大功能都应该奠基在“审美”上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思想教育的痕迹太重了。王旭明老师提倡“真语文”,李华平教授说“语文学科不要迷失在学科丛林的沼泽中”,余映潮老师说“仅仅致力于文本解读式的教学是偷懒的教学”„„这些叮嘱,是沉重的,也是击中现在语文教学的沉疴的。语文学科应该着力于“语用”,这个观点,任何时候,都不该过时。

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语用”的现存知识太少了。已经有的那么一点点,根本不足以应对创新的课堂教学。语文老师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针对具体的文本,靠自己的力量去开发这方面的内容。

这是连学科专家都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伟业。要一线教师来做,真是太难了啊!

我真替平妹妹捏一把汗。

但让我惊喜的是,艳平两天后传过来的新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并且她还告诉我,她准备自己来一个“同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就《皇帝的新装》,主题型文本上一次,语用型文本再上一次。

好伟大的艳平!

这次看她的教学设计,我只提醒了她一个问题:语用型文本的上法,最忌讳的就是把课上成了习题课的模式。扎根语用,不是回归落后年代的“字字句句落实”。重心在语用,但又要把“语用”和主题理解巧妙融合,这样的语用课,才是活的语用课。艳平心领神会,说马上调整。

之后的第三天,我就接到了她整理的第一个课堂实录。我不放过她,要求她两个都整理,并要求她写出“悟课”。我知道整理课堂实录工作的繁重艰难。但我狠狠心。课上了,不记录,就白上了。不充分地反思,也白上了。好不容易折腾一回,那就要争取最大的效益。繁重和艰难,都要战胜。

艳平的决心和果敢让我叹服。她咬紧牙关,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完了所有文字稿,一共15000多字。

我想,这是她献给自己的2015最好的礼物。这样的呕心沥血,这样的开拓奋进,持之以恒下去,艳平,了不起啊!

课本身,我倒觉得不用多说了。他们已经成为了文字,成为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史记》。他们永载了史册,将永恒了。艳平,有了自己的又一块纪念碑,而且,这一次是大理石的,甚至是水晶的,质量很高。这一课,是艳平的“代表课”。

主题型文本的上法,艳平最后定位在“比”上。这个点,我以前还真没有发现。看来艳平读文本,读到了非常细的地步。她对文字,是相当敏感的。而这种敏感,对于教师,弥足珍贵。或者说,这是老天爷给的饭碗哟。

语用型文本的上法,她则用力在童话的几种特殊表达上:一是代用语气词。二是矛盾反差。三是程度夸张。四是刻意反复。应该说,这些都是童话语言表达的突出特点。研究这些,引导学生咂摸这些,其价值是非同小可的。怪不得同事们惊呼: 这样的课堂耳目一新,让他们眼前一亮。是!我们在“主题”的圈圈里兜得太久了。这样的上法,真是一种全新的开拓啊!

如果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艳平可以继续思考:如何组织这四方面的内容?好的教学内容有了,你完成了教学设计的一半,还有一半是什么呢?就是教学创意,教学思路。还是那个建议,如何把“语用”更自然,更体贴地与“主题”理解融合,让他们相得益彰,水乳交融。这个工作,事实上你还没有太做。你现在的“平行铺展”几个要点的上法,优点是清晰明白,缺陷是还比较生硬。一堂课如一场戏,一篇文章,一首歌,这就需要起承转合,需要铺垫蓄势。你的好原料,还需要加工呢!

当然,这是更高的要求了。面对这样的要求,我自己暂时也还不能一下子想出好法子来的。

谢谢艳平,你的研究,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增了信心。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艳平最大的收获,乃是战胜自己和获得了研究的快乐。

语文的乐趣,是真实的。语文人的研究幸福,也是满满的啊!享受“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快乐,是最有分量质地最好的享受啊!

第四篇:刘仁增 语用型教学观点概述

刘仁增:“语用型”教学的观点概述

多少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几乎拓展到课程、教材、教法和考试的所有方面,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但是从总体上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深的困惑。比起任何一个学科,语文教师都付出得更多,得到的回报却是能力差,效率低,学生不爱学,社会不满意。也没有一个学科像语文教学研究得这么多,研究来研究去转化为教学效益的却不多见。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只能孤独地挂在自己的树上。大片语文园林,绿瘦红也瘦。

1983年,在全国中语会第三次年会上,九十高龄的叶圣陶先生开始着急了:“不能今年研究,明年研究,研究它二十年,太慢了!能不能快一点儿?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

记得吕叔湘先生说过,在种种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能够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吕先生说了: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一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吕先生的“退一步想”,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贵穷本然”。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不是都已经认识清楚、探究穷尽了呢?会不会在什么根本问题上有了毛病出了差错,才使得语文教学老是迟迟走不出困境?

老主张“穷究”,吕老说要“认清”,都说明认识“本然”正未有穷期。当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之后,再回归到“本然”上重新思索,再看看究竟路在何方,确是非常必要。

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什么呢?目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势。在多少人绞尽脑汁、难以解脱之时,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反向思维,不以教学者身份,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审视这一问题呢?倘若如此,事情可能就变得简单多了: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你学习语文干啥呢?绝大数人的回答应该是: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供自己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之需。因此,语文不管怎样学,到最后要来考察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时,语言应用能力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一个人说的话恰当得体与否,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怎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因此,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

一、语用与“语用型”教学

所谓语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效果的活动,内容包含语法结构、修辞知识、语言符号及其语言与它的使用者及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等。研究它的学科就是语用学,它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门专门研究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科学,一切与语言使用者有关的语言动态因素都是其研究的范围。具体地说,语用学就是“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其基本特征主要是:

1、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于语言的实用。

2、语用学注重语言本身的使用,以语言为基本的要素,讲究语言的组织与驾驭,特别在乎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当然,我们这里所研究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语用型”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学术追求,它是基于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现实状况而确定的。

二、影响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的语用能力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

语感。语感对言语活动具有理解、生成、监控、情感等多种功能。它不仅能灵敏准确的感受、领悟、把握言语对象意义,使人把握言语对象的字面意义,还能捕捉言下之意、弦外之音,甚至还能准确补足对方未加表达的空白部分的意思;它能亳不费力、自然而然地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提供一种遣词造句的模式,使一个个个体性的意念团变成线性的言语表达,从而使人一开口或者一动笔就能说出或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人人能懂的句子;它能准确而灵敏地判断、辨别出言语作品的正误、优劣和高下。对自已的言语,在说出或写出之前,如果觉察到有什么不妥,会自动加以纠正或补救。在说出或写出之后,还会进行反馈和评价;它能对言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反应,引起好恶、美丑、爱憎等情感体验。总之,语感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神奇的功能,足以使其成为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核心,它对语用效果的影响作用是潜在而巨大的,不可等闲视之。

语境。语境是语言的存在环境,同时,又是学习者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环境。它就象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在这个语境中形成自已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将一个语言交际主体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影响和教育。语文课或语文活动就是让学习者进入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高度吸收的语境当中,收到最好的“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文学素养,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

文体。口语没有明显精细的体裁之分,但书面语的表达则有长期“写”出来的文体表现形式规范。可是,停留在对静态的、孤立的语言现象进行句法——语义学的形式化分析只能是在抽象的层面上感知语言,感知文字、词汇和语法,并没有太大的“语用”价值,对言语实践的帮助较为有限。只有着眼于个人的语言应用行为、具体的言语创制与表现,甚至更为关注的是话语(说和写):语段与篇章,研究人的言语行为、言语活动,将言语放在特定的应用语境中进行认识,指向话语与篇章,指向“说”和“写”的行为实践才是有应用价值的。具有这种良好“文体意识”的人,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和构成因素如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特殊要求的领悟与把握能力就高,其言语的表现力就强。

三、“语用型”教学的基本观点

1、“语用型”教学的价值指向于言语活动。

语文即言语,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已成共识。“语用型”教学就是以指向于言语活动而非语言活动为价值向取的,这样的一种定性,是厘清了“语言”与“言语”之区别,回归语文教学本原的必然选择。

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而从本质属性和构成来看,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它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言语则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它由语言运用者、语言运用环境与语言运用作品构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语言是“有限手段”,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言语当中;言语是“无限使用”,它凭借语言构造出无数意义世界。首先是语言本身的组合就有无限创造性;其次语言与语言运用者、与语言运用环境的组合同样具有无限创造性。从意义系统来看,语言与言语都有个言——意的关系问题。但语言的意义是固定的,概括地附着在语言身上的;言语的意义是不固定的,它存在于语言与语言运用者、语言与语言运用环境以及语言与语言所构成的关系结构中。例如:“今天是星期天”这个句子,语言的意义是“说话人说这句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中的第一天”,这个意义是任何情况下都有的、固定的,适用于任何人。但在语言运用中,这个句子的意义随着语言使用者,或语言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出现“说话人说这句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中的第一天”之外的意义。如果一对夫妇,丈夫潜心事业,天天伏案工作,不知休息,妻子说:“哎,今天是星期天。”这是对丈夫的关心,是劝丈夫:今天该休息休息啦,放松一下啦。如果是一个小女孩对爸爸说这句话,可能意义又不一样,是提醒爸爸:“你前天答应星期天带我去公园玩,今天该去了。”是提醒爸爸实现诺言。这是因语言使用者不同带来的意义差异。如果语言运用环境不同,同样的人使用这句话,意义也可能不一样。例如即使同是一对夫妇,丈夫潜心事业,很少顾家,妻子不能理解和支持,这天星期天,丈夫又提起包要到实验室去,妻子说:“哎,今天星期天。”这是说:你应该留下来帮我做家务。即使同是小女孩对爸爸说的,但如果她与爸爸关没有约好去公园玩,爸爸一大早就叫女儿起床,那么女儿的这句话是说:“还让我睡一会儿,我又不上学,淡会迟到的。”同样,在这一句话前后搭配不同的语句也可能引起它的意义的变化。例如:“今天是星期天,领导管不着你。”那么,“今天是星期天”是说这是一个没有工作责任的日子。如果“今天是星期天”出现在“今天是星期天,所以我特意把家里收拾一下,还买了好几样菜”这样一句话里,那“今天是星期天”是说这一天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或者是说这一天没有其他事,很空闲。

因此,着眼于言语活动的“语用型”教学,实际是对传统的语言分析、语言赏读甚至语言研究的路子改变与重建,它以语言运用为学习语言的起点与终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中运用语言,从而形成言语能力。

2、“语用型”教学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语言教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语言的基础,主要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从写字、用词、造句、组段到成篇,并学习简单的实用语法。这个层次特别要学会语言的通顺,从用词准确,句子完整,句意明确,句子与句子在结构、语意和语气上连贯,段落层次清楚,最后归结到思路清晰。第二是语言的应用,主要是学习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从记叙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抒情性语言到议论性语言,并学习一些简易的实用语法和实用逻辑。这个层次继续要求学会语言的通顺,并在通顺的基础上逐步求得简洁。第三是语言的提高,主要学习文学语言,从散文语言、小说语言、戏剧语言到诗歌语言,并学习实用修辞。这个层次进一步要求学会语言的流畅生动。就小学阶段而言,应侧重在语言的基础和语言的应用两个方面下功夫。

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语用能力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层次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是指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遵守已有的、共同的语言和言语规则。而创造性运用是在规范运用的基础上更高的一个层次,是对规范运用的超越,是对既有语言和言语规则的突破。如,1999年4月2日《深圳法制报》报道: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一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中写道:“„„老鼠见了我,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好一个“不省鼠事”!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运用。真正语文能力高的人,无不是同时具备了规范运用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的人。

3、“语用型”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让学生“亲历”和“历练”。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实践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人类语言能力的获得、发展,始终伴随着语言训练——实践活动;离开这种活动,语言能力就根本无法形成。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不是要教孩子许多关于语言的知识,让他们去研究和谈论语言,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不可能是讲会的、听会的,它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这就不能离开多读多写。清朝的颜元说得好:“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垂意于‘习’之一字,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工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吾道幸甚!”因此,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听说中学会听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等。语文教师的讲解、传授,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训练和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自我语言实践活动。

“语用型”教学的实践应当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方使用的精妙和特点;二个是旨在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这一过程,必须强调“两历”:一是亲历,二是历练。

所谓“亲历”,就是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一个人言语能力的提高,肯定是自己的事,其他任何什么人都是无法越俎代庖的,必须强化自身的亲历亲为和切实体验。“没有人能真正传授一种语言,只能提供条件让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自然地发展起来。”(洪堡特)而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亲历”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角度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这样,学生一旦从文本或生活中获得了言语经验,就能够直接作用于言语实践,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所谓“历练”,就是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反复地练。

因为,语用是一种驽驭语言的技能,凡属技能都需反复历练,多写才能笔顺,勤练方可文畅。所以,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曾说过:“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学校里的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虽然讲的是阅读与作文,但对言语实践活动不也一样具有指导意义吗?

4、“语用型”教学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是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形式的统一体。语言学习过程应该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内容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规律。可见,理解课文内容是语言学习的前提,忽视或放弃课文内容(特别是难点、疑点、重点、突破点)的分析是不可取的。但是,上述过程的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是语言。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以语言应用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这种“以语言带动内容”的总体策略是“语用型”教学所讲求的,也是区别于以内容学习为主的教学的显著特点。

正因如此,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成了语言应用的基础和前提,换言之,语言应用必须建立在熟知、掌握语言和言语的各种规则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正确、规范、有创意的表达才不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为,语言见之于声音,有共同的语音规则;语言见之于文字,有共同的书写规范;语言表达意义,有共同的组合法则等等。读错音、写错字、违反了遣词造句的一般规则等都不可能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语言运用不可能绕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必须将其纳入自身体系之中。所以,“语用型”教学的首务工作就是要借助文本,感受语言特点,领悟语言规律,进而在熟练掌握语言规则的前提条件下掌握根据语境使用语言的规则,即言语规则。关于这一点,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用非常概括的语言提出了四个指标,即“语言与言语内容、语言与言语主体、言语主体与言语客体之间的高度和谐关系以及这三者高度和谐的美学效果,即所谓‘风格’”。以上这些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以及言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规则是正确运用语言的前提。而言语规则的获得,没有理解、感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理解”、“感悟”和“运用”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运用”不能离开“理解”“感悟”这个基础,“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和感悟。

5、“语用型”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语用型”远远不是以往的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而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言”“意”互转、“言”“意”融合的过程。这是由文本特点与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大家知道,一篇文章无非是要描述一个客观的人物、事件、景物或自己的某些想法,发表自己的感情。他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等等是具有客观性,这个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人物、事件、景物等等,不会自动跑到你的言语作品中成为你作品中的言语内容,他之所以成为你言语的内容,是由于你去说,你去写的结果。而作者去说,去写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作者一下笔,一张嘴说,就不管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你就介入其中了。不介入是不可能的,那拿什么去介入呢?优秀的文本就是以人文精神,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渗透其中。人文精神主要不仅表现在内容中,而且主要表现在形式中,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关注的重点由言语的内容转移到言语的形式上,由说什么转移到怎么说上面。俄国曾经有过学派叫形式主义文论学派,有一个很有名的代表人物,叫做托马舍夫斯基,他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体价值”,另外一个是什克洛夫斯基,他说:“形式为自己创造内容”。我认为,一个言语形式,它有两种功能,两种内容,一种是形式所表达的内容,一种是形式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比如几年前,当时英美联军去打伊拉克的时候,巴士拉被英美占领,《参考消息》上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标题,一是《巴士拉失守》,一是《巴士拉解放》。巴士拉被英美联军占领这个客观事实,他下笔写的时候,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主观的态度渗透进去了。通过什么渗透进去的?通过言语形式。再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其中有这样一段:“(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初读此语段,觉得熙凤是个喜欢怜爱、关心体贴黛玉的人,可细细一琢磨“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这几句话,一个讨好贾母、投机取巧、虚情假意的伪君子形象就跃上纸面。试想,熙凤若是真关心黛玉,就应该等黛玉回答一个问题后,再接着问下一个问题。可作者却把三个问题连在一起,就是告诉读者熙凤本就不需要黛玉做回答的,她的一番话本就是说给贾母听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一个言语形式有两层内容,一层是显性的,它所表达的内容,还有一层内容,就是形式为自己所创造的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本体价值,称之为隐性的内容。隐性的内容正是文本或作者人文精神渗透之所在,结晶之所在。这就告诉我们,“语用型”教学虽然是以训练学生言语能力重点,但并不是摒弃人文,将工具与人文割离开去,而是在说、写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表达过程中,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的言语教学不但不会削弱语文课程的人文因素,而且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反,人文教育如果脱离了对语言的学习和品味,必然有架空之虞,结果是语言和人文两败俱伤。

第五篇:如何构建小学阅读教学语用型课堂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学习更应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和实践。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不断发挥创造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和综合修养。本文将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寻点、感悟和迁用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在于构建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寻点;感悟;迁用

“语用”即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将我国的优美文字和经典文化发扬光大。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研究文字、语言和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这样才能在灵活掌握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是主体和重点,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找寻经典佳作供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对所学知识加以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更是对内在品质的提升和历练。通过吸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

一、寻点—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把握学习的突破口和知识点

文章的文体指文章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和戏剧等等。构建语用型课堂,就要在充分了解不同文体的前提下,寻找语言训练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学习要点,具有语用意识,立足教学大纲重点,找准知识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开拓学生思维。例如阅读记叙文需要理清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高潮,把握重点段落和核心思想;阅读散文,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情感,为写作积累素材;阅读说明文,通过学习重点字词,把握所描述事物的特点;阅读童话故事,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所运用的拟人、夸张手法等。在掌握文学体裁的特点和文章脉络后,体会重点字词的运用。因为,往往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也使文章境界升华,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二、感悟—阅读中感知语言魅力,提升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能力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特定的含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从语境中体会语言意思的能力,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将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要深入理解“绿”的意思,为什么这一个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个字怎样将江南春天的美刻画出来?作者在斟酌字句时,也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是作者本人都不满意,都没能将眼前的美景和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经过反复试验琢磨,最后当“绿”字脱口而出时,作者兴奋不已,“绿”不仅是春天的颜色,也是动词有变绿的意思,春风一吹,就把江南染成了绿色,多么叫人兴奋,春天多么美好,也把作者迫切归家的快乐心情渲染出来,可谓之妙!汉字具有其本身义,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引申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义不一样,这此知识点的积累和差别,需要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基础知识,并不断培养语感。教师在构建语用课堂教学时,要在课下做足备课准备,设置好课堂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并在课堂上给子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谈论时间,让学生自己体悟语言意义,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深化和内化知识。至于文章的修辞手法,也是需要学生慢慢领悟的。对于小学生可以将优美的词句摘抄积累下来,反复诵读,以此作为写作的材料积累,因为这是写作文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阅读一理解一体悟一模仿一造句”的过程,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三、迁用—理解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迁用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利用。文字和语言的学习目的在于利用和创新,只有学生自己能灵活运用了,才说明将文章吃透了,学到了。语用也是要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先帮助学生扎实基础知识,再遣词造句,一步步达到出口成章的目的。辨析字词的意义是第一步,小学生语文对于课文中字词的音形义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除了掌握字词的写法还要明自字和词的意思,以及相近字词的区别,并能加以区分和应用。例如“花瓣”的“瓣”和“分辨”的“辨”字形相似,意义和读音大不相同;“弄虚作假”和“放假”都有“假”字,读音却不同,像这样的词语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通过词语辨析,帮助学生完成词汇积累过程,并在运用和深刻体会中,吃透词语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用课程实践,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其次,造句练习也是揣摩字词意义的良好方法,通过阅读文章找出相近词句,然后模拟练习,逐步达到自我创新的水平。再次训练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通过对字词语义的理解,对句子语境的揣摩,逐步达到分析课文的能力并能模仿写作。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要把握童话特点和文章主题,找到作者通过描写怎样的情境和场景再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命运的同情。

下载语用型文本的教学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用型文本的教学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语用学

    《汉语语用学》结业考查 序号:21班级: 中文11101班姓名:翟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不抄题)(20分): 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再说语用(范文模版)

    再说说“语用” 王村小学 常新涛 语言文字运用,不仅是课标修订版中关于语文教学定义的核心元素之一,更是近几年来小语教师耳熟能详的词汇。说它“时髦”,一点都不为过。但,也正......

    语用教学

    一个人说的话恰当得体与否,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怎样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应当首先和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语用交流之上。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

    语用型《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4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认识总分的构......

    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策略研究低年级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策略研究低年级阶段小结 (2013-01-16 16:59:46) 标签: 杂谈 本课题凭借语文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尽力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我们阅读课文教学中寻找规律......

    小学信息技术课型与教学方法学后感

    小学信息技术课型与教学方法学后感 学过小学信息技术课型与教学方法后,要体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

    孔乙己语用学分析

    《孔乙己》语用分析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罗云) 摘要: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或语言使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开拓的一个领域。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尤其注重在不......

    语用学开题报告

    1、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 2、选题目的和意义;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