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教学

时间:2019-05-13 00:2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用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用教学》。

第一篇:语用教学

一个人说的话恰当得体与否,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怎样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应当首先和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语用交流之上。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想象世界”和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各显神通地进行语用尝试,是语文课堂训练的第一要务。

一、“广积粮”——为语用打基础

积累词语,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达词汇。语文课文中不乏许多好文,美文,词语追求的是量的累积。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对这个词语有新鲜感,先将其储存起来。词语作为语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语进行积累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是追求词语理解的深入还是注重词语累积的数量,虽然需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但是没有量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同时,积累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认识。

1、立足课本

书本是学生主要的“语言积累”来源,特别是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是进行语言积累的绝好材料。在一节课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呈现新词,好词,不要贪多,以一两个词作为重点进行了解词义,了解词语使用的语境,通过反复练说,达到学生对词语的内化,积累,日复一日,积累的词语量是相当丰富的。比如:《台湾的蝴蝶谷》,本篇课文就含有很多好词,令人难忘,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翩翩起舞等等,课堂中我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反复练说,我相信这些词能存进学生的脑中。

学习写字时,用字组词也是一个很好积累词语的机会,在组词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词语,让学生们互相见识,互相学习。

2、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一二年级集中识字,基本扫除文字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识字教学,集中认字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尽快掌握文字(含语言)这个工具,从而自如地进入阅读领域。拓展阅读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首先要取的家长的配合,因为学生识字量还是有限的,亲子阅读绘本可以在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到一年级下学期,根据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我设计了“我爱看书”家庭阅读表,引导学生每天从故事书中选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家长签上名字,用累计红花的方式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学校,学生每天下午来校后到第一节上课前,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故事书,目前已经试行一年多了,学生在进行组词的时候,就会说出:扫荡、高贵、万里无云、无精打采„„,都是他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耳濡目染的,虽然有的意思不太明白,但是词语已在心中了,了解其义,也是即将的事情了。

3、生活积累

教学中最大的障碍还是生活体验问题,学生每天在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接触,接收到许多的语言信息,让其久而久之就内化成学生的语言。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3》中对子的认识,跟学生举例子说,春联就是对子,学生马上就反映出我家春联是迎春——接福,以后学生自然会关注春联的内容。

二、“授以渔”——为语用架桥梁

学生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如果不能使用,那就形同虚设。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把这些内储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该怎么用?教师就需要沉下心来教书,先必须“啃教材”,潜心钻研教材,咀嚼教材,只有洞悉教材意图,熟悉教材体系,明确教材重点难点,还必须在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性使用教材,也就是“用教材教”,把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一课一得”即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利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后,能得到一两个方面知识的学习、训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以课内为主,课内以突出段的精读,课外突出篇的训练,课内以名段为主,课外以精品为宜。比如:《沉香救母》这一课中“沉香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引导学生先弄清“一„„就„„”的意思后,学着联系生活再说。在学到我会写的字“更”的时候,学生组了个词“更帅”,我就顺势问:“xx同学很帅,谁比他更帅?”有一个男生就回答:“我比他更帅”。学生发言热情顿时高涨,请了一位女同学和我站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更”说话:“xx同学很高,老师比她更高。老师头发很长,xx同学头发比老师更长。”学生在说话中,明白了“更”的使用。

三、“磨铁杵”——为语用创情境

学,是为了用,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功能。引导学生把语言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用恰当,用合适,学以致,以用促学,当然运用训练必须坚持不懈,多法并举,才能真正内化语用。

1、当堂的词语运用操练,还势必促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老师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引导学生大胆,大声,大方的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形成自由有序的语言运用情景。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老师生硬的上课,严肃的批评都导致课堂的冷却,无法形成语用环境,那就只是老师讲,学生听了。

2、通过设计出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较具生活性,形象性、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的教学,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这样就越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

3、重视日常交流语用的渗透。跟学生聊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比如:看到学生打扮特别漂亮,老师夸一夸他,下次他也懂得夸老师,夸别人了。开假时都跟学生聊聊爸爸妈妈带你去哪玩了,玩的怎么样呀?明天就要春游了,大家心情怎么样?等等。

我非常赞赏刘仁增老师据此提出的“语用型教学”的一串响亮口号:生命,因语用而绽放;理性,因语用而温润;意蕴,因语用而开掘;语技,因语用而提升。在语用实践的过程中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进行,我将学生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从而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的课。

第二篇:落实语用教学

落实语用教学

一、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语用能力。

1、错读的资源:读书中的语用 对于学生的出错,教师要善于归因,分析其潜在的认知结构上的不足与错误,让学习主体得到体面的言语实践机遇,帮助其建构合理的图式。(帮助学生纠错的过程就像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说明在认知上出现问题,无法自行建构,教师此时不能简单粗暴的纠错,而是要善于在言语实践中帮助学生自己建构。)

2、倾听的忽视:交流中的语用 倾听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中的倾听更是理解的一种方式,是对话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语文能力。教师倾听学生发言,悉心引导每一次思维的转换,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华,把课堂的空间尽量打开,让学生尽情地舒展自己、释放自己、提升自己。模糊的诘问:表达中的语用 质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发端。在课堂师生、文本的多方语言交汇过程中,在开放和真诚的倾听和倾吐循环互动中,必然会激发意义的生成、思想的升华、智慧的迸发。人文的分离:写作中的语用一旦学生的书面“倾吐”不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而是为了适应既定读者(例如语文教师)之要求,那么这种“倾吐”就会走味,或者是“吐”而未“倾”也。此乃当前习作教学之弊。倾吐的过程应该成为表现自我的过程,写作与自我之间应该完全同步。

二、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

1、思考着读 思考着读的核心是学生在任务引领下的自学、先学,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领会、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

2、比较着学 要真正把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落实到实处,必须完成语文课堂的转型,既关注写什么,又关注怎么写,既教言语内容,又教言语形式,让教学过程得意、得言、得思。比较着学,不失为一种选择。

3、拓展着写写是语言的一种编码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表达,课堂就有了学生自主语言实践的时空,避免了在内容繁复分析上的消耗。

三、“泉”眼无声,“趣”味盎然写景类文章独立阅读的方法:先读出景是怎样的探究作者是如何写景的追问作者的情意是如何表达的读写结合阅读过程: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

四、让词语在交际中活起来

1、结合课文情境,第一次点击词语

2、结合练笔语境,第二次点击词语以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为目标,把重点词语、短语复现,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练笔,让这些词语成为积极语汇。

五、语用,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教师的提问,要涉及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有关联性和层次性,不要个个孤立,更不要没有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然后根据这些语言现象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来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语用的意义有两层:首先是正确的理解词句的本义,其次是在运用过程中体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得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

六、让“词语盘点”教学“实”起来一词一世界。词语教学是平时教学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是散落在单元中的珍珠。

1、分一分,看谁分得最正确

2、比一比,看谁积累得最多

3、找一找,看谁找得最正确

4、填一填,看谁填得最恰当

5、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形象

6、写一写,看谁写得最连贯

1、画面相辅,让“日积月累”鲜活起来

2、拍客寻美,让“日积月累”生活起来

3、照片注释,让“日积月累”活用起来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载体,同一篇课文,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截然不同。哪怕文本中同一个语言点,不同年级的教学定位也是不同的。找准不同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经验的起点研制阅读教学内容,举要删芜,才能让不同年段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应有的发展。看似寻常最奇崛,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阅读欣赏的眼力,教师须慧眼识珠,看到学生看不到的语言风景,引导学生在疏忽处驻足欣赏,平中见奇,体味语言魅力,发现阅读乐趣,提升阅读能力。管建刚《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自然段摆出观点,是“起”;第三自然段顺着观点,举出正面例子,是“承”;第四自然段举出反面例子,是“转”;最后总结,是“合”。如此梳理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式样,也开始关注揣摩篇章结构特点。

第三篇:教学的语用学研究

教学的语用学研究

【摘要】:语用学是一门独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崭新学科。它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掀起了一场哲学的革命,使“现今的哲学无不带有语用学的特征”,而且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本文就是尝试性地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观照、考察、研究教学问题的初步成果。首先,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有关语用学的诸多定义,进而提出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语境中如何使用语言、如何理解语言的学问。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一定义,本文探讨了语用学的分类问题、辨析了与语用学相关的几组概念,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语用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继而,进一步分析了教学语用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从历时性的维度考察了教学语用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人们也许不难看出本研究提出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具体说来,教学语用思想的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其中古代是教学语用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学语用思想研究的主要问题域的雏形已基本形成。近代是教学语用思想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已开始重视对教学话语的分析、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以及师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现代是教学语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不仅继续强调师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尤其注重教学话语的语用分析以及师生的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等问题。再次,本文从共时性的维度撷取了教学研究中的五个主要范畴来进行分析。其一,教学语境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呈现、进行的物质基础与活力源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语境是指一切对学校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的主客观条件和力量的总和,包括社会制度、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水平、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家庭条件、话语的上下文等因素。狭义的教学语境主要指学校内部的语言环境与非语言环境,具体包括硬语境和软语境两个部分(本文主要基于狭义的教学语境展开讨论)。研究教学语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教学语境、利用教学语境、创设教学语境,使教学话语和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二,教学话语的涵义可以从使用和理解两个向度来分析。从使用向度看,教学话语是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时所使用的语言。从理解角度论,教学话语既是师生理解的对象,也是沟通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语境,达成师生相互理解、自我理解的中介、桥梁和纽带。它包括有声的教学话语和无声的教学话语两大类型,具有语境性、感情性、流动性、可理解性、得体性、有效性、职业性、口语性等特征,行使传信、教育、交际等功能。设计和优化教学话语,必须遵守和利用规范原则、顺应原则、合作原则以及礼貌原则等语用规则。其三,教学话语意义是指教师或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交往中使用语言时所生成的、与当时具体语境相联系的特定意义。具有生成性、依附性、多元性等特点,可划分为会话含义、言外之义、指示意义、预设意义、语用歧义等多种类型。违反合作原则或在言语行为中均可生成教学话语意义。其四,教学话语理解主要包括教学话语意义理解和师生精神理解两个方面的内涵,具有创新性、语言性、实践性、语

境性、道德性、普遍性等特点。国内外有关教学话语理解的模型主要有编码—译码模型、新格赖斯推理模型、理解教育模型等。实现教学话语理解的策略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了叙事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实读—创读策略、实践解题策略、讨论策略、分析综合策略以及反思性教学策略等几种。其五,教学话语主体是教学话语使用主体与理解主体的统一,是潜在主体与确证主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主体间性、反思性、动态性等特点。确证教学话语主体的路径很多,本文主要论述了其中的两条,即在理解中确证教学话语主体、在交往中确证教学话语主体。【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424.4 【目录】: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8第一章绪论8-23第一节语用学概说8-17第二节语用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17-19第三节研究的现状19-21第四节研究的意义21第五节研究的理路21-23第二章教学语用学研究的理论基础23-35第一节语言游戏理论23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23-26第三节理解理论26-30第四节交往理论30-35第三章教学语用思想的历史考察35-52第一节古代的教学语用思想35-38第二节近代的教学语用思想38-46第三节现代的教学语用思想46-52第四章教学语境52-80第一节教学语境的内涵52-57第二节教学语境的结构57-61第三节教学语境的功能61-67第四节教学语境的建构67-80

第五章教学话语80-101第一节教学话语的内涵与特征80-83第二节教学话语的结构与功能83-89第三节教学话语的设计与优化89-101第六章教学话语意义101-116第一节教学话语意义的内涵101-102第二节教学话语意义的分类102-110第三节教学话语意义的生成110-116第七章教学话语理解116-133第一节教学话语理解的内涵116-121第二节教学话语理解的模型121-127第三节教学话语理解的实现127-133第八章教学话语主体133-155第一节教学话语主体的内涵133-136第二节教学话语主体的确证136-155主要参考文献155-15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四篇:汉语语用学

《汉语语用学》结业考查

序号:21班级: 中文11101班姓名:翟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不抄题)(20分):

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答:排比

2、电线杆子说他成了富翁,搞了半天是那个负翁。

答:拟人

3、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三种)。

答:比喻、夸张、借代

4、祖国啊我的母亲!

答:拟人

5、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 答:拈连

6、他的话说得水都点得燃灯。

答:夸张

7、滔滔延河水,巍巍宝塔山。

答:对偶

8、我跟太行山有个约会。

答:拟人

9、假若当时我已经能够记事儿,我必会把联军的罪行写得更具体、更“伟大”、更“文明”。

答:排比

10、黑夜,寂静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三种)

答:比喻、夸张、排比

二、发挥想象,写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每句至少写两种)(10分)

1、都三个月了。

答:1.认为时间很长

2.蕴含着失望的感情

2、妈妈,今天星期天呢。

答:1.只是提醒妈妈这个今天是星期天这个时间

2.提醒妈妈在星期天答应要做的事情

3、下雨啦!

答:1.很高兴期盼雨的来临

2.很惊讶雨的到来

三、写出下列句子的预设义。(10分)

1、老李早就不在我们学校了。

答:老李以前在我们学校,但是已经辞职很久了

2、我再也不上你的当了。

答:以前上过当,现在不上当了

3、你住100平米的房子还小?

答:现在住100平米的房子,屋主认为房子小,说话人认为房子大

4、这件事暂且放一放。

答:有一件事并且想要解决,但是说话人不想现在解决,让要求人放一放

5、非手术一次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答: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不用手术就能一次性治疗

6、我哥哥因偷盗被判了5年徒刑。

答:我有哥哥,我哥哥还盗窃,并且被判了5年

7、这雨什么时候能停下来!

答:现在还一直在下雨,说话人希望雨能够挺下来,但不知道多久可以停

8、小李再也不是科长了。

答:小李以前是科长,但是现在不是了

9、他不但能演电影,还能唱歌呢!

答:他演电影、唱歌都行

10、部队停止前进!

答:部队开始一直在前进,现在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四、你对“炙手可热”(名气大)、“七月流火”(天气热)、“差强人意”(差劲)、“一网打尽”(全部到位)、“呼之欲出”(新事物即将出现)等成语的新潮用法持何看法?(20分)

答:这些成语新潮用法都属于汉语语用学上的成语意义的整体偏移。成语意义的整体偏移的情况包括以下几点:1.收缩成语整体意义的范围,或把成语的整体意义割裂作为部分理解。2.改变原来成语的语气。3.改变原成语的语义关系。4.语义泛化。5.既改变成语的意义又改变其他感情色彩。6.赋予成语的另一个深层含义。7.把成语意义作反向理解。8.仅仅使用成语的字面意义。这些都是成语意义的内容偏移,除了内容偏移还有形式偏移。“炙手可热”原指形容权势很大,现在由于成语意义的整体偏移就有名气大、影响大的含义。“差强人意”原指形容还过得去,是褒义词。现在则是很差劲,就成贬义词。“七月流火”原指天气渐渐转凉,现在则是指天气很热。“呼之欲出”原指形象塑造的成功,现在则是指新事物即将产生,这就是赋予了它的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

对于这些成语的新潮用法的探究,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1.由于人的思想解放,思维也变得逐渐活跃,所以,慢慢就出现了这个用法。2.与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有关。3.同时也跟人们“标新立异”,典雅、形象化的语用追求有关。这些因素都可能产生人们对成语的新潮化理解。我们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应该对这种成语偏移的现象做到宽容地对待,不要吹毛求疵;同时还应该多查阅字典和汉语语用工具书;遇见这种用法我们更应该多分析,以理服人,切勿强词夺理。不要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成语偏移这一现象,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做到与时俱进

五、试论对话语交际原则有意识地违反。(20分)

答:交际原则包括以下几种:1.合作原则2.礼貌原则3.接话原则三种原则。合作原则包括:关联准则;信息适量准则;信息真实准则;信息明白准则。违反合作原则的表现有:交谈者在不让受话人觉察的情况下悄悄违反合作原则况下悄悄违反合作原则;B交谈者公开宣称不愿合作,不遵守准则;C交谈者顾此失彼地违反合作原则;D交谈者故意明显地违反合作原则。交谈者在不让受话人觉察的情况下悄悄违反合作原则;违反合作原则会产生如下几种结果:1.会话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中断。2.误解甚至受骗。3.言外之意。

礼貌原则包括:损益准则;褒贬准则;一致准则。礼貌原则的运用关键在于得体要切合语境,选择恰如其分的话语形式。第一,要根据谈话的对象来选择最恰当的话语。第二,要根据谈话的场合来选择最恰当的话语。第三,要根据谈话的内容来选择最恰当的话语。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应该遵守话语交际原则,减少我们与他人交流的障碍。

六、试论“遭”的反传统用法(20分)答:“遭”字式在上古时期开始萌芽,进入中古时期继续成长,到近古时期以后趋于成熟。现代汉语中,“遭”字常常用作一个表示“遭受”义的动词,“遭”字式所表感情色彩十分单一,又具有更为浓厚的书面色彩,使用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可能就会有人对“遭”字式的被动式性质提出怀疑。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式,主要不是看哪个可以作为被动标记的词是不是可以用作动词。“遭”有时候可以用作动词,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其语法化程度不高,认为其不可以用作语法标记,认为其所在句式不可能成为被动式。另外,从语法结构上看,中古时期的“遭”字式虽然一般还比较简单,但是也已经出现了少量带结果补语等附加成分的用例,如:“社稷遭王莽废绝”;“后株城遭石季龙攻陷”等。从语法功能来看,中古时期的“遭”字式一般独立成句,但是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充任宾语和定语的用例,如:“遭虎搏噬之时”等。从感情色彩来看,基本是用于消极场合。近古时期,“遭”字有很大的发展,从施式成分看,近古以前一般为名词,近古以后,名词性短语方面的用例大量增加。其中有偏正短语,也有同位语和并列短语。如“遭章二郎妻子妒忌”;“遭尔小物欺”。从语法功能上看,近古时期被动式也有重要发展,充任句子宾语和定语的用例有所增加。从语义构成看,主语只是谓语动词的对象。

“遭”字式从上古时期开始萌芽,一直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下面就举一些例子来更详细地说明:1.遇见,碰到之意:遭遇、遭难;2.周、圈之意:周遭;3.作为名词。际遇,人生中的好运或坏运:遭随;4.作为量词,回、次:虚绕千万遭;

以上就是“遭“字的反传统用法,我们应该多留意这些,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对汉语言进行合理的运用。

第五篇:再说语用(范文模版)

再说说“语用” 王村小学 常新涛

语言文字运用,不仅是课标修订版中关于语文教学定义的核心元素之一,更是近几年来小语教师耳熟能详的词汇。说它“时髦”,一点都不为过。但,也正是这样时髦的词汇,才更加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想当然,也许我们在教学中就有可能剑走偏锋,或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这样的结果,无疑将给我们本已问题层出的小语教学雪上加霜。

一直以来,众多的一线小语课堂,乃至名师的课堂,都将“语用”想象成了数学课堂呈现出的“讲练结合”——似乎,在语文课上没能见到学生写上几句,就不符合课标要求了,就不是语文课堂了!很显然,我们又在“想当然”,又开始从“讲的课堂”向“练得课堂”转移,又开始从“过度关注人文性”转向“过度关注工具性”。

事实上,“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学中的实施,不仅有“字——词——句——段——篇”的发展规律和外显形式,同时也尤其重要的内在元素——那就是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精神主体、思想灵魂对语用的逐步情感认同与发展。

语用,在教学中的呈现须有三个层次:

1、外显层次。

这一层次的语用,基本与我们常见的“口语或书面表达”相对应。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解了一些语言或言语形式后,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这一层次的语用,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及言语表达的方法、形式,进行一种叫作“工具运用式”的练说、练写。

比如,赵昭老师在执教《乡愁》一课时,就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收到了很好的语用效果: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生:长大后,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我在这头,娇妻在那头。

师:意思对了!很不错!但是,称自己的妻子为“娇妻”,难免有些炫耀的嫌疑,能不能换个词?

生: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师:编得好哇!自己都会写诗了,多了不起!谁还能再背一遍? 这,也许是我们喜欢的、想要的语用形式。但是,我们却发现:单单有这样的语用练习,似乎缺少了什么——首先,在我们的课本中,适合进行这种语用练习的文本比较少,这就限制了学生在语用中更好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发展;其次,这样的语用练习,更多地是关注言语的形式,是一个个符号的排列、组合顺序,而对语言情感的把握却很少关注,缺失了对语言温度的感受;还有,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即使在阅读教学中时刻关注这样的语用练习,却很少发现学生能将这样的学习运用到习作和口语表达之中。同时,学生在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很难将语用中所学到的进行拓展、升华,变成自己的语文发展能力。

那么,我们的语用缺少了什么?结合众多的名师课例研究发现,情感因素和语言素材的积累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储备层次。在很多名师的公开课上,我们没有见到“外显”语用练习,却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孔子游春》一课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瞧,在孔子的课堂里有什么?

生:孔子的课堂里有阳光、泗水、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春风、琴声、森林---------(有—还有---)

师:这样的课堂,实在是太奇特了!在孔子的课堂里有(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变红词语)生:读:阳光普照、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春风习习师:这样的课堂没有----没有-----生:只有-------只有---

师: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 生:是她宽广的胸怀 师:茂盛的森林 生:是她飘逸的长发 师:温暖的太阳 生:是她明亮的眸子 师:和煦的轻风 生:是他甜蜜的絮语

师:多么美丽的课堂啊!(师生合作读)阳光 生:普照着大地--------

在这样的文本梳理和师生对读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进行描写的语用材料(教师却没有让学生运用),学生也发现了文本的言语形式(教师也没有让学生仿写)。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思考和有感情朗读中,去理解,去感受,去积累这些“语用碎片”。

这样的课堂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我们却又无法否认这是一节语文味十足的课。那么,王老师在干嘛?他在引领孩子们“储备”——这是语用的柔性层次,和“语用构思”相对应。也就是结合文本的语用特性,让学生理解一些基础的语用知识,积累语用材料,以达到“储备”和“丰富”之效。

3、隐性层次。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语言类学科,我们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情感”这一话题(我这里所说的“情感”,并不是简单的“人文性”,更不是文本的“中心思想”,更多的则是语言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学生情感的细腻,离不开学生对语言文字“温度”的感受和把握,并由此完成对学生精神生命、思想灵魂的塑造。

这就是我想说的语用第三个层次——隐性层次。它和“语用立意”相对应,也就是看起来教学以阅读和感受为主,阅读感受也完全不在“写作本位”上,它只对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及思想灵魂起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内容和言语形式之外,深刻体会到语用不是简单的工具,更是为了“表情达意”,真正做到“用一个个带有情感温度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将给语用以生命力,以更大的潜力。

同样在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一课中,王老师将孔子请下“神坛”,还原其生命本质——老师。课堂教学围绕“课堂——课文——课题”来分别对应故事中的“自然环境、观水悟理、琴歌言志”,并以:

(想象画面品读“有志向”)师:看第三句

生:读: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师:关于水的这一特点,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水的勇敢。师:哪两个字最能体现? 生:“穿”“凿”

师:除了勇敢,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水的勇气、志向------师:由这两个字会想到一个词? 生:水滴石穿

师:这就是有志向有勇气的水。引读

师:水从雪山走来,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师:水向大海奔去,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师:水从远古走来,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师:水向未来奔去,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师:穿山、凿壁的水啊,就是有志向的水。把这个词圈出来。(切己体察品读“善教化”)此种方式的教学,来引领这些带有情感和温度的语言文字不断叩击学生的心灵,以逐步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认同”。

这样,外显层次、储备层次和隐性层次的语用相结合,也才构成了语用的完整言语生命,语用也才有可能在学生的学习中不断发散、升华,让学生带着理性地思考深度和感性地审美诗意,去完成语言学习的使命,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下载语用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用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外汉语语用教学及研究》教学大(五篇材料)

    《对外汉语语用教学及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语用教学及研究 英文名称:On Pragmatic Teaching in Teach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课程代码:013088 课程类别:专......

    加强单元整组落实语用教学

    文/张劲 【关键词】语文;思想;单元整组 一、整合教学资源——打开语用之门 笔者在片区教研听课中不难发现,执教者往往是胸怀“语用”走老路:单篇文本教学,执教者往往凭借教参或......

    加强单元整组 落实语用教学

    加强单元整组 落实语用教学 【摘 要】语文的学习是要教会学生得体的说话,写出有水平的文章,促进人与人的沟通,让人们可以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文是一个工具性、人文......

    “语用”教学的基本观点5篇

    “语用”教学的基本观点 我们所说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

    小学语文如何开展语用训练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训练为中心 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

    小学语文中的语用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语用教学 摘要: 语用教学的重要性在如今教学中有尤为突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也不再是教会简单的识字、懂得意思,而是认字懂意思之后能展示并塑造一种可贵的生命......

    孔乙己语用学分析

    《孔乙己》语用分析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罗云) 摘要: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或语言使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开拓的一个领域。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尤其注重在不......

    语用学开题报告

    1、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 2、选题目的和意义;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