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中的语用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语用教学
摘要: 语用教学的重要性在如今教学中有尤为突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也不再是教会简单的识字、懂得意思,而是认字懂意思之后能展示并塑造一种可贵的生命状态,让语言文字成为精神的家园,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拥有共同的和个人的精神家园,它包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等。这种生命状态,这种精神的展示、拥有和塑造,他需要语用教学的介入。
关键词:语用教学;教师;行为方式;语言;运用
一、引言
学界已有共识,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语用能力的过程。笔者认为这就好似雕刻物品,学生是雕刻物,老师是雕刻家,而语用教学就是雕刻的工具。
何为语用教学?概括的说就是以相关的语言知识和理论为指导,把语言知识放到相关语境中来学习。
二、语用与语言的不同
语用教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所采取的方法是讲授训练的方法,以讲为主,以练为辅。其讲授的重点是语言知识,如发音要领、语调模式、词形变化、语法规则、句型转换、难句分析、词义解释、遣词造句以及课文的朗读和背诵等。而语用教学所采取的方法是促进知识迁移、巩固的功能训练法,以练为主,以讲解引导为辅。其训练的内容及方式,以教材选读课为例,可以是复述课文大意、归纳语篇中心思想、讨论或辩论思考题以及教师设计情景、给出标题句、让学生创造性地表达逻辑连贯的思想等等。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讲授者或表演者的角色,学生多是比较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或听众。在语用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指导者或导演的角色,学生则是主动的语言运用者或表演者。简单说,语言教学的主演是教师,而语用教学的主演是学生。在两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特点方面表现各不相同。在语言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强的共性特征,学生主要是学习语言知识或掌握语言规则体系,学生学习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机械模仿,如学习发音、朗读课文、记忆单词、句型操练等;在语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带着明显的个性特色,他们在语段层面上开展训练活动,而且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创造性或半创造性,其中以口头作文、编织对话、复述大意、对疑难思考题的辩论等最为典型。
传统的语言教学把语言看成一个封闭的静态系统,把语言学习看成是对“意义”“结构”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学中过多的进行语言意义和结构特征的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语言知识和结构,如同一个接受器,直到他的容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自己生成新的语句,即便如此,面对新的语境或场景往往还是不知所措,甚至哑口无言。
三、教师的自我意识
语用教学更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体现的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达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中也牵涉到语用学中“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言语行为,听话人的解释与交流,以及权力、接触、情感、交谈方式、媒介等,只有在语言文字教学中充分考虑和利用这些语用因素,才能达成那些宏大的教学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也就是说小学生的语用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语言极大影响着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针对缺乏语言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现状,必须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以准确、优美的语文的语言引领小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语文, 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这就必须从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即提高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和语用教学意识。因为语文教师担负着课堂教学任务,如果他们在教学中始终注意强调语境和文化,重视语言实践,学生自然就会关注这些,并受到良好的训练。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 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 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 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 从而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很难想象,自身语用意识不强、语用能力欠佳的教师能够培养出语用能力如何好的学生。
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既要给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科学理论 ,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探寻和剖析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应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创新 ,用实践创新去丰富理论 ,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并最终形成终身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发展他本身的实践性知识,其中包括意象、实践原则和实践规则等。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是通过教师个人在亲身实践尝试和确证之下,或通过替代性经验的观摩,经由对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在实践中持续建构与修正而生成的。教师可以从两方面获取实践性知识。
一、教师面临建构或调教育困境时,教师应当 敢于直面教育问题增强反思意识,增强自我创新能力。
二、通过观察其他老师的授课,探究其成功背后的实践原则和意象,从而经由反思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这样,教师就可以用潜在的能量,唤醒并坚定学习者积极语用的自觉意识,长葆其积极语用的生命热情,逐渐养成积极语用的习惯和能力。
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 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为人师表, 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 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处在语言习得阶段, 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 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 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 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 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 南腔北调 , 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 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 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 语调自然、适度。
四、“慢脚步”与积极教学
在面对这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语用教学也要从中改变这一不良的教育方式。在语用教学方面,应让学生有更多的言语新鲜空气可以呼吸,有更多的属于他们的语文世界可以漫步,有更多的语文的自由创造可以拥有。例如,对于文本解读,就应该学生徜徉陪同,而非老师登攀的“引领”;对于教学设计,就应该同时追寻语文的“有意思”,而非单纯基于语文的“有意义”;对于教学细节,就应该期冀等待的硕果,而非关注产出的效率。在此,教师解读文本时,既要立足于作者及自身的立场,更重要的是要移位到学生的立场来赏读文本;其次,老师要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画面的映衬、音乐的渲染,营造审美意境,“粘”住学“生的思维;再次,注意语文教学的“有效”,不能仅仅定义在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程度上,更应体现在学生的“在场”状态中。
积极教学体现的是语用教学中的一种以“积极语用”为核心概念、将汉语文教育新思维探索具体落实到特定课堂的方法。其具体表现可有;
一、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态,从大班制走向小班化,为母语课堂的每位“在场者”深度介入语用流程提供一种激活思维、尽情展示个人思想和体验的学习机制;
二、采用“留白”的教学艺术,包括作为内语用的“思维留白”和外语用的“时间留白”,确保主体的语用行为在“全语用”的过程中可以自觉释放灵性思维,最终趋向以个性、审美为特征的“表现性语用”;
三、以“激励”这一积极的评价艺术来释放学生积极语。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处处流动着丰富的情感教学的语言也应当充满感情色彩, 力求达到 讲到庄严处, 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 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 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 学生笑意盈盈的教学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将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声发于情、理融于情, 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的各种喜怒哀乐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他们的情思、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生赖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依托,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语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以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感和语用能力为目标,以语用真实为选材标准和原则。也就是说,一定要尽量把真实应用中的语言现象和交际情景展现给学生,然后进行分析、解读和训练,而不仅仅是给学生呈现理想化的、经过斧凿加工的文字,因为这样的文字不是活的、真实的语言。
教学内容主要取自教材,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编写者的语用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材编写者若有了强烈的语用意识,就会自觉地把语用能力培养纳入教材内容。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所要做的应该是对真实语言素材进行较为详尽的解读,包括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社交语境点讲和语误分析等。这样,学生接触到的才是真实使用中活的语言,也才能培养真正的语感和语用能力。例如读写类教材,它可以选择一些经典作品和时新美文,为学生提供尽可能标准、规范的语料,这既要注意体裁的多样性,又要注意时代性和更新,再好的语言教材使用一定年限后都应做不同程度的修订,因为总有些内容已失去时代气息而不具有吸引力。必须指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剪裁与整合,并且增补一些教材之外的鲜活语料裁与整合,和练习,以给学生分析、欣赏和训练。实践证明,学生对教材之外的增补的、经过教师精心提炼的相关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六、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 在知识教学中,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这是教学语言的生命、灵魂。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生命力也就在于使用。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意义即用法”。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正如英文里的use而不是usage。在教学职业生涯中,要交给同学的是use,而不是usage。这也就要求教师们用感情去雕刻,去授之以渔。
参考:
【1】 维特根斯坦 【2】 苏霍姆林斯基
第二篇: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拟人: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7.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8、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9、联想的作用: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10、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作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引起共鸣.1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2、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13、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14、总起句的作用:总领全文或全段,有时起到点明本段或本文中心的作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15、总结句的作用:总结全文或全段,有时起到点明本段或本文中心的作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16、中心句:可能是总起句,也可能是总结句,或者别的句子,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作用:点明中心。如果是总起句,就是总领全文或全段,如果是总结句就是总结全文或全段,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使文章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
作比较——鲜明突出;
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还有: 作诠释——补充说明,更易理解;
画图表——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分类别——条理清晰;
第三篇: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浅论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
兴化市合塔学校 225700 戴雯雯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正是大部分学生感到头疼的,也是语文教师棘手的问题。在作文训练中,为了把景物写得更美好,把事情写得更有意义,把人物特点写得给人印象深刻,可以综合生活中的直接、间接积累,根据作文需要,加以重新组合,然后构思表达。
[关键词]: 作文 材料 实践
著名教授钱理群说:“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现在的语文却变得很可怕,不怕作文的学生太少了。”可见,对于作文,学生们就算不是深恶痛绝也是相当讨厌的。这其中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低段忽视作文的渗透教学,造成写作起步晚,没有做好低中段写作教学的衔接工作,一到中段就手忙脚乱,以致于到高段还是写不好作文。但是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我们仍然要紧抓作文教学。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想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作文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
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同时要注意,学生写作的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因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精心地创设情景,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提高写作实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阅读才能为写作服务,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1、语言表达从词句训练入手。万丈高楼是由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一篇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一句话”就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必须遵循渐进的原则,从阅读教学开始渗透,从词句训练入手,通过踏实、到位的训练为学生今后的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文作业练习涉及到许多“照样子,写句子”的题型,其实这也是写作起步的训练。如何让学生生成更多有质量、有意义、有创新的精彩语句,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要求用三个“有时”进行说话训练。精彩的语言在教师的启发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再拓展到生活,不论是语言还是思维都有了质的飞跃。假若学生能将教材中的语言,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能运用自如,那么就真正掌握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2、紧扣教材,从仿写课文入手。教材中编者精心挑选的美文佳篇总能引起学生情感哄鸣,而且语言表达的特点,文章框架结构,是学生最直接、最合适的仿写范文。如果教师能对教材中的精彩的篇目或段落重视写作指导,对于提高作文实效是颇为有益的。
学了童话故事,学生掌握了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师不妨提供材料,让学生也编一编童话故事。人教版 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缺少“抓”和“写”的意识,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点拨、揭示加指导。如我校去年元旦前夕要召开文艺晚会,布置同学们自带小红花,可老师没教过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长教会了他的女儿做红花,当这位小学生带着红花上学时,同学们求她帮助,她帮同学们做红花。事后,有的同学表示送她小“礼物”。虽然她喜欢小“礼物”,但是没要。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指导她把这件事写成作文《我帮同学做红花》。由于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她写成的作文,内容充实,还挺有思想的。
2、给孩子创造积累写作材料的条件。平时,学生只能天天重复着“家中——路上——学校——路上——家中”的过程,生活的范围有限,所以学校和家长应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领孩子去公园、野外等见世面,领略和感受积极的、丰富多采的社会和自然生活。但要有益于教育孩子,其中一项便是为写作文积累材料。例如,在今年暑假中,某家长带他的女儿去野外捉蝈蝈,临行前布置了写作要求,让她注意观察和记忆。回来后,她写了作文《捉蝈蝈》,较生动地写下了捉蝈蝈的过程和动作,很有情趣。
3、给学生讲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受生活的地点、环境等条件所限,有许多素材是学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却是可写的。这类材料需老师及家长的讲述,指导课外阅读等进行积累。有一位学生家长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来时,给他的孩子带回来许多“礼物”,如:各种贝壳、小(海)石头、小纪念品等。女儿最喜欢那串珍珠项链,她认为很贵。其实仅几元钱,使她很惊奇。这位家长抓住时机,向她讲了珍珠的人工养殖以及我国海上育珠事业的过去和现在,鼓励她以此为材写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礼物》,既训练了写作,又进行了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4、要让学生学会剪辑原有的写作材料。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学生入门写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缚他们的自我发挥和想象,而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将已有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辑、必要的取舍。有一位学生游过秀水公园后,在写《我爱秀水公园的美丽风光》草稿中提到“在草丛中捡到一只死去的蜻蜓”,这是真实的,但对文中的“美丽风光”起了削弱作用。老师对此进行了指导,经过修改,学生的作文是:“我走上拱桥向东望去,湖面上是一片荷花和荷叶,交映相辉。叶面上的水珠儿在阳光照射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忽然一只红蜻蜓飞来,落在一支卷着的荷叶上,我想起了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小小的剪辑,使作文增加了艺术性。总之,老师及家长应相互配合,共同创造条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生活,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入门写作时,感到“材”有源头滚滚来。
四、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美的习作范文,积累好词佳句,让学生有话可写
万事开头难。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到习作写片断,许多人都感到难以下笔。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习作范文,试着仿写,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为日后作准备。实际上,一篇篇课文就是学生写作的好例文。在学习《槐乡的孩子》一课时,其中有几个自然段就为学生提供了习作范例,一些优美的词语,学生也可信手拈
来,举一反三。学习之后,学生可仿写《美丽的家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借鉴,经过多次的仿写,学生再也不为写作犯难了,再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经验,习作水平定会更进一步。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使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21世纪我们怎么教作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小学作文教学漫话》 王有声 宁波教育出版社 【3】《小学心理学》 冯维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林崇德 申雪亮 北京教育出版社 【5】《作文循序教学法》包全杰 辽宁人民出版社 【6】《“儿童作文”教学论》 宁波出版社
第四篇:小学语文中融合多媒体教学
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
一、巧用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在小学的课本里,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例如《三峡之秋》,通篇文章,作者采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三峡的不同时间段的秋天景色,时而明丽,时而热烈,时而幽静神秘。那么,怎么样使学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景同时又可以学到描写景物的方法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讲课之前,我就出示一组配有优美旋律的三峡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由眼睛开始去感受景物的美丽,另用听觉刺激,利用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学生就被这样的优美画面所吸引,情感也不由自主地被其感染。这时候,老师轻声讲述:多美的三峡啊!好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你们想去吗?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美描写出来的呢?这样一引入,学生首先有了感官上的刺激,进入了情境,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这样的文字,同时又明确了这堂课的学习目的。我想,这是~般引入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诗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缺乏,对诗歌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果,古诗教学中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Ⅱ: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古诗教学中,如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飞想象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教《惊弓之鸟》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更赢„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赢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赢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赢己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赢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赢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赢”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赢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赢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更赢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对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人拥有的潜在独创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挖掘学生潜在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乐趣。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用得得当,二者将相得益彰,互为一体,不仅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教学情景,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这样,也就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意境优美的诗词,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教育部门对此引起了重视。
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此次教材改版,将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幅高达8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会相应提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那么,如何教学古诗词,让学生良好的接受、理解古诗词就成了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究的了。我根据对小学生特点浅显的认识,认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应先从朗读下手,引导学生去了解古诗词的背景与诗意,再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联系生活,深入诗境,最后回到朗读指导,引领学生结合理解,升华认识,感悟诗意。
一、培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古诗词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所以常常不知如何学好古诗词。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能为学生之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便不愿也不会对古诗词产生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良好的导入很重要。在学习古诗词前,教师可以将有关作者的一些生平趣事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作品,这样的做法比生硬的导入更富成效。
二、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还可以促进背诵。
三、创设情境,放开想象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单纯的读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要通过想象走进作者的世界,与其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同时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比如,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具体理解这句诗,儿童或者更大一点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离开家乡的?为什么回来?回来做什么?如今回来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当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样和诗人打招呼的?说明了什么?乡音和鬓毛都说明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真正融入了古诗的意境当中,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更好地感悟诗词意境。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小学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的小学语文成绩得到提升。
四、感悟回味
古人云: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逐步体会作者当时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真正地体会到学习古诗词是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