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如何开展语用训练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训练为中心
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词不达意,言不成文。而且,这是普遍现象。“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淑湘先生几十年前感叹的“拙拙怪事”到现在依然如故。这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占据了语文教学大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着力方向搞错了——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忽视了语用训练。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
一、要有训练意识
针对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在第七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发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声。他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他说:“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原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沈大安先生指出,阅读教学告别“内容分析”,要实现多个“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就是走向语言积累和运用(第二个转向是走向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三个转向就是让孩子领悟学习方法。)。他指出:“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语文可以工具性、人文性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首先的任务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会渗透着一些文学的、文化的等内容,但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这种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的积累和运用。”
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故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以此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以落实“课标”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捕捉训练点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所谓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即是要练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技巧”)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且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应有所侧重。
怎样确立语言文字训练点呢?
1.常规训练。常规训练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第一,从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疑点处去确定训练点。
第二,从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角度去确定训练点。如:⑴理解文意;⑵字词辨析;⑶分析重点句子(或句群);⑷段落层次划分;⑸概括节意、层意、段意;⑹归纳主要内容;⑺归纳中心思想;⑻典型的
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⑼读写结合;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⑾听话、说话训练;⑿查字典;⒀加标点符号;⒁语速测试;⒂赏析能力;⒃想象能力;⒄课内外知识融汇;⒅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等等。
第三,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高度出发,注意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随意性。
诚然,要找准每篇课文中语文知识和思维发展的结合点作为训练点有较大的难度,有时客观效果和主观认识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就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利用析形索义法让学生形象识记汉字,让学生品佳词赏好句,积累锦言妙语,熟读背诵精彩句段篇章,设法让学生内化、运用语言,这些应该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只要我们围绕这些重点来捕捉训练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形式,我们就能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减少“水分”,真正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要求: 如,第二学段“阅读”目标: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第三学段“阅读”目标: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基础,作为常规训练项目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都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为了达到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目标,必须重视并正确进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常规训练。
2.生成训练。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粮。
三、确定训练重点
受时间所限,一篇文章我们不能每词、每句、每段都练,全面开花(这不可能、也没必要)。若然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则收效甚微、印象淡薄,只有作重点训练,才能收到较快、较好的效果。那么如何确定训练重点呢?
词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学生没有学过或虽然接触过,但理解不正确、容易用错的词语;
2、表现课文中心的关键词语;
3、用得特别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4、多义词、近义词、成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而下面的五种句子应当作为重点学习和训练的句子:
1、含义深刻的句子。这种句子往往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2、结构复杂的句子。一些单句附加成份较长,主干成份不易显现;一些复句特别是多重复句,学生也不易弄清楚。
3、生动形象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是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有的还使用了某些修辞方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表现中心的句子。课文的中心句画龙点晴地揭示了课文中心,在思想内容起关键作用。
5、地位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是指在文章结构层次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有几种类型:提纲挈领的提起句、收束全段的小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而段落、篇章方面,如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典型段落,总起分述、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写作方法,以及朗读背诵、标点运用、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仿说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的知识和能力也应是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
以上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的训练重点。当然,每篇课文具体的训练重点,应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课后习题和学生实际去确定。
四、设计(生成)训练
张志公先生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说:“思品教育、人文教育是自然就有的,需要讨论的、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这说明语言文字训练要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进行指导。也就是,训练点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发现;训练时机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捕捉;训练过程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调控;学生读、说、写的正误,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判断。
1.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如:仿说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词语归类„„
2.运用语汇、语法、修辞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如:用词造句,仿说句式,句式变换„„
3.运用篇章知识指导读写结合训练。如:仿说(写)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仿说(写)片段(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细节描写);仿说(写)典型段落(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仿习写作手法(总起分述、前后呼应、巧妙过渡、对比烘托、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托物言志等)„„
【例1】“字”的训练
(一)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片段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一下于老师? 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请同学们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一个“提笔忘字”的巧妙设计,不着痕迹地提醒了学生正确书写“翠”字。]
(二)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读句子:“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师:这里为什么用“坠入”深谷,而不用“掉下”或“滚下”呢? 师:(边写边解释)“阝”像一座悬崖峭壁,“人”不小心直直地从上而下掉了下去,掉到哪里呢?(学生:地上。)所以这个字得下面是个“土”。这个“坠”字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险”字。
[运用“析形索义法”析解“坠”字,生动而形象。]
片断二
师:这项伟大的工程终于在詹天佑设计并主持下,提前两年竣工了。“竣工”是什么意思? 生:竣工就是完工,工程结束的意思。
师:那么竣工的“竣”字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字很相近呢? 生:嵩山峻岭的“峻”,骏马的“骏”,俊俏的“俊”。师:区别“峻、竣、骏、俊”,为什么偏旁不同?
生:“峻”是描写山的,所以用“山”字作偏旁:“骏”„„“俊” „„(方法一样)师:那么“竣工”的“竣”为什么是“立”字作偏旁呢?
生:因为建筑物完工了,就矗立起来了,所以“竣工”的“峻”用“立”字旁。[析形索义,形象理解]
【例2】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课堂生成的训练)
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熔化”?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了三个读音为rónɡhuà的词语:“溶化”“融化”“ 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的条件不同,分别是在液体中化开,受热化开,在火中化开。学生又问:“溶”和“熔”有“氵”和“火”字旁,表示与水、火有关,“融”字哪部分表示与“热”有关呢?教师告诉学生:“融”是形声字,“鬲”是形旁,“虫”是声旁,表示近似读音。“鬲”是新古代煮食物的器具,有三个粗大的腿,便于受热,因此以“鬲”为形旁的“融”字具有“热”和“温暖”的意思,其他包含“融”字得词语,如融和、融汇、消融、融洽、其乐融融等都与温暖有些关系。
[这样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参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例3】运用语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
在人教版第六册课本《放风筝》一课中有四个形容词:橘红、墨绿、金黄、瓦蓝。它们都是由前面的名词性语素和后面的形容词性语素构成的合成词。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汇知识抓住了这个训练点,设计了如下训练:
先让学生把这些描写风筝和天空色彩的词语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意思;再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词语形式上的共同点;接下来分别找出与这些词语结构相同的、表示色彩的词语,先口头回答,然后写出自己知道的这类词语全班交流。结果,学生找出了许多这样的词语,如,表示“红”的词语有:火红、粉红、枣红、血红;表示“绿”的词语有:翠绿、碧绿、草绿、葱绿、豆绿、鸭蛋绿;表示“黄”的词语有:杏黄、蜡黄、米黄、土黄;表示“白”的词语有:雪白、灰白、银白、乳白、鱼肚白等。
[这是一个根据汉语特点,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训练的范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丰富了词汇,而且从中领会了汉语构词方式的灵活多样和汉语词汇的丰富多样,在训练里参透了热爱祖国文字的教育。]
【例4】运用词汇、语法、修辞知识进行综合训练
李吉林老师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有一个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指导训练的例子: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的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这个词的意思还能用什么词来说?
生:山河、河山、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那些词搭配起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山河秀丽、大好河山、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祖国的山河很壮美。师:改成感叹句成吗?
生: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呀!:
[这一系列的语言训练,体现了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指导语言训练的意义,从“山水”这个词扩展开去,从一个词到许多同类的词,再由词组成短语、成语;再把短语组成句子,并把陈述句改为感叹句,形成了完整的训练过程。]
【例5】运用篇章知识指导读写结合训练 片断一
支玉恒老师在《最珍贵的东西》的教学中成功的进行了读写训练。教材文本共9个自然段,其中2—7自然段以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逐一赞美六种“最珍贵的东西”,如:“阳光是免费的„„”,“空气,是免费的„„。”第8自然段列举了信念、希望、春风、细雨、月华、星辉等8种事物,但没有详细描述。
支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赏析课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从第8 自然段列举的事物中选取一种,仿照课文2—7自然段的的写法写一段完整的话,并且要求用上排比和反问的句式,写完后读给大家听。
学生A:月华是免费的,无论是乞丐、无论是富人、无论是老人、无论是孩子,在观赏月华时哪一个
人付过一分钱?
学生B:细雨是免费的。当大地干旱时,它为花草送来甘露,不让你付一分钱。
教师听了学生B的朗读后说:“写得好。如果再加上‘当„„时候,当„„时候’构成排比就更好了。”这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把那段话修改得更完整而生动了——
细雨是免费的。当大地干旱时,它为花草送来甘露;当气候干燥时,它为人们送来湿润;当你专心读书时,他在窗外为你伴奏,它可曾让你付一分钱?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起来朗读自己写的话:“星辉是免费的,„„”“信念,是免费的„„” 支老师这节课,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在训练。片断二
支玉恒老师在《太阳》一课的教学中问学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开头的“一句话”三个字在这儿起到了什么作用?有的学生说:“起到总结的作用”,有的学生说“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又问: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这样作用的,还有哪些词?在教师的启发,学生陆续说出了“可以这样说”“总之”“总的来说”“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蔽之”“概括来讲”“综上所述”等词语。接着,教师用学生找出的词语,逐一替换“一句话”进行引读,使学生体会到汉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彩。
【例6】综合训练:体会与运用有机结合
一教师在教《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设计了如下的训练:
1.初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语言文字)
2.细读第一段,想想:哪些词语能概括这一段的段意?哪些词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是用什么方法体会这些词语的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3.再读第一段,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并选择带点的词语造句。(语言文字)
①是你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的。这真使我们感动啊!
②是你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的。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您为我们失去了亲人。②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①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②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以上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 → 思想内容 → 语言文字
↓ ↓ ↓
弄清字词句 → 通过词句体会 → 领悟言语的意思 作者思想感情 表达形式
↓ ↓ ↓
感知语言 → 理解语言 → 运用语言 掌握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始终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突出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更多教例请大家参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第二章中的“教学指导”部分。里面列举了许多“课例”来阐述“如何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如何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展开教学、“如何在阅读中落实词语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等问题。所举“课例”都是来源于一线教学的老师,“课例”后还有“点评”和“建议”,阐述“课例”的得失。这些“课例”于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希望大家认真研读一下。)
五、体现训练层次 1.词语的训练。
词语的训练一般可分三步走,即析解形义、领略情味和学以致用。
析解词义一般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完成:①理解词语字面意思;②弄清词语的基本含义;③明白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可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字面上的意思: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然后理解其基本义: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最后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文中的“雪”是指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送炭”是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
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后,还要引导学生领略其情味,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精妙之处,也即品味词语。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词语的品味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删词比较”、“添词比较”等方法来品味词语。如,上面“雪中送炭”一词,在学生理解词义后,可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如“急人之困、济困解危、济困扶危”等)替代进去句子中,朗读比较一番。学生通过比较,可以体会到“雪中送炭”在这里是用得很准确的,它准确表达了志愿军叔叔对朝鲜人民“冒死送打糕”的感激(感动)之情。
第三步,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词义及领略情味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填空:
在我们饥饿难忍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口干舌燥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茶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衣不抵寒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衣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缺医少药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药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词造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至此,一个词语的学习才算完成。这样的词语学习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
下面,我们再来看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许多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
生:“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赞叹不已”就是称赞不听,赞叹不止的意思。师:请用“赞叹不已”说一句话。
生:很多游客看了桂林山水后都赞叹不已。
生:南宁市近十年城区建设变化非常大,真令人赞叹不已。
师:如果心情非常激动,激动得想停住都没办法停,那么用一个词来说,可以说成什么“不已”? 生:激动不已。
[学习“赞叹不已”历经了四个层次:①理解词义;②相像说词;③用词造句;④旁延扩词。由理解到运用,词语训练多层次的特色非常突出。]
而再如前文“例4”李吉林老师的教学片段,也同样体现了多层次的训练。
当然,不是每个词语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学习过程,这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总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理解意思,领略情味,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内化运用的训练。
2.句子的训练。
理解句子不能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一般应深入到如下几个层次。理解词义;疏通句义;弄清句式;
了解作用;品味赏析;积累运用。而品味赏析一般也是用换句比较、增删比较的方法。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可先让学生弄明“代价”的含义:原意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课文是指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接着让学生弄懂句义: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然后让学生明白这是个反问句,放在段末强烈表现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不舍之情。最后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然后比较两句子的异同。经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原文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再看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①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②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弯度改小。生:第二句读起来很不流畅。生:第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师:那是什么原因?
生:第一个句子是按工作顺序来写,而第二个句子却把顺序打乱了,所以读起来很拗口。生:第一个句子词语很对称,所以读起来流畅。
师:所以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都要注意语言文字的对称和音韵美,这样读起来才流畅,琅琅上口。例如:“小红一边唱,一边跳舞。”这个句子这样说好吗?如果不好该怎样说?
生:小红高兴得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或者是,小红高兴得一边唱、一边舞。师:改得好。改完后文字对称了,读起来也流畅了。
师:课文这句话逻辑性很强,语句对称优美,写得多好啊!你们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学生当场背诵“哪里……哪里……哪里……哪里……进行周密计算”这个句子,先自由朗读、背诵,后指名背诵,最后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能背诵这个精美的句子了。过去,我们学了一个词就能够用它来“造句”,今天,我们背得这个好句子,看看谁能用它来“造段”,也就是用它来说一段话呢?(沉默——启发)现在,从我们南宁到昆明之间,正在修一条什么铁路?(联系生活)
生:南昆铁路。
师:对。从南宁到昆明,一路上环境怎样?铁路工人又是怎样干的?请用上这句话说说。
生甲:从南宁到昆明,一路上也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可是,建筑工人们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的计算。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南昆铁路一定能修成全国一流的铁路。
生乙:„„(略)
[这一教学片断极有层次:第一步是让学生进行整句和散句的比较,从而体会文中句子严谨的逻辑性和语言排列所具有的的节奏美;第二步趁热打铁,学以致用,让学生判断“一边唱,一边跳舞”这样表述为何不够好,该如何表述才好;第三步是让学生们熟读背诵文中这一精彩的语段,进行语言积累;第四步是让学生进行运用性的“造段”训练。教师能抓住精彩语段有重点地进行语言训练,由理解、品味、识记背诵到内化运用,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所谓“训练”,正该如此。]
六、训练注意事项:
1.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使“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练什么、怎样练,通过练习达到怎样的要求。要严按目标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直到达成目标为止。
2.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要脱离文本脱离语境单纯进行语言训练,所进行的训练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我们来看一个教例:
一位教师教二年级语文上册《称赞》一文时,抓住“一个比一个好”进行的语言训练。她引导学生理解意思后,分别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南瓜的图片和一粗一细两棵树的图片,让学生仿说句子:(南瓜)一个比一个大;(树木)一棵比一棵(大或粗)。
[这是机械的语言训练——因为它脱离了文本,无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在学生明白基本意思后,可引导学生换词说说什么是“一个比一个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找到“好”的具体表象:不粗糙、光滑、整齐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好”的小板凳的样子,体会小獾做的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好”。如此就将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了。]
相反,前文《再见了,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学以致用”的训练,则是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好例子。
3.要面向全体学生。训练形式多样化,可将训练题分为基本题、综合题和发展题,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得到提高。
4.要确保足够的时间。当一个问题提出或一道练习出示后,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或独立思考、或交流讨论,然后再汇报。在回答问题时,要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以确保训练真正落实到位。
七、教学结构模式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势必要对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就必须堵住对内容情节的繁琐分析的路,把时间挤出来,放在语言文字训练上。
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阅读教学课一般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 了解内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1:1:1)
1.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教师讲读、导读,梳理文路,着重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导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读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读代讲、以读助讲、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要通过读使学生真正地体会课文的情味和情趣。这样,就要求读必须有时间保证(一节课一般不应该少于15分钟),读必须体现目的性和层次性(初读了解内容,再读品词赏句,三读体会感情),读必须因文而异,形式多样。尽可能杜绝单纯的情节内容分析,并且控制理解的深度,避免在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时间。
在这一环节中,重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使讲读方便,一般不进行词句方面的训练。2.品析语言。
(1)语言品析的内容:解字、品词、析句、赏篇。
(2)语言品析的要求:理解品味、识记积累、内化运用。(3)语言品析的方式:听、说、读、写。
(4)语言品析的方法:比较法、联想法、深抠(kōu)法。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阶段,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特质,即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通过对文中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内化,又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
3.语言练习。
(1)识记内化词语:①听写词语;②用所学的词语填空;③听写含有所学词语的简短短文;④运用所学词语缩写课文。
(2)学习课文重点句段的结构方式进行仿说或仿写。(3)语言学习总结:说说这一课自己学到了什么。(4)熟读课文、背诵精彩片段或全文。
为了保证学生语言文字训练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25分钟,语言练习可以分散在第二环节“语言品析”中(读、品、练有机结合),也可以集中在后阶段进行。
了解内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的时段比例一般为1:1:1,语言品析和语言练习可交叉进行,这两者占用2/3的时间。这就从整体上保证了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一般来说,了解内容不必花太多时间,但一些文章的文意较艰深,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分析理解内容时花的时间则会多些。
下面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设计,这一教例设计的主旨就是淡化内容分析、突出语言文字训练,其主要特色是:⑴以读代讲,运用逻辑引读法了解内容,再用侧重理解内容的词语填空的方式识记浓缩的课文内容;⑵多法解词析句,多层次进行品析和内化语言;⑶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听说读写 的强化训练。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一、了解内容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提问式引读法,以疏通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师(引读):祖国的西沙群岛是怎样的一个岛屿? 生(接读):祖国的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们的海防前哨。师(引读):它是个怎么样的地方? 生(接读):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师(引读):作者为了表现这个地方的“可爱”之处,首先描写了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这些海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生(接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师(引读):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会“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呢? 生(接读):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师(引读):作者写了海水,然后写这里的海底世界,海底都有些什么呢? 生(接读):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师(引读):这些珊瑚都是“哪种哪样”的呢? 生(接读):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师(引读):作者还写了海底世界的哪些水生动物? 生(接读):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师(引读):作者最后重点描写了鱼。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接读):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师(引读):西沙海水里各种各样的鱼真是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 生(接读):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师(引读):作者写罢海底世界水产,然后又写美丽的海滩。海滩上有什么? 生(接读):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师(引读):海滩上最有趣的要数什么? 生(接读):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师(引读):美丽的西沙群岛不但是水生物的海底世界,同时也是鸟的天下。作者怎样写的呢? 生(接读):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师(引读):展望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明天,她的前景如何? 生(接读):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引读完毕,出示课件进行词语填空,加固朗读的认知成效,加深对课文基本内容和结构层次的理解。总起:祖国的西沙群岛风景_________,物产_________。
分述:①海水_________,异常美丽;②海底有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群群的_________;③海滩上有美丽的_________和庞大的_________;④海岛上有茂密的_________和各种_________。
二、品析语言
1.作者用“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词语来概括西沙群岛的特点。课文中哪些段落表现的是“风景优美”,哪些段落表现的是“物产丰富”,哪些段落既表现“风景优美”,又表现“物产丰富”?
(写西沙群岛的海水表现了“风景优美”,写海底水生物和海滩贝壳、海龟主要表现了“物产丰富”。写海岛的茂密的树林和各种海鸟,既表现了景色优美,又表现了物产丰富——有各种海鸟,遍地是鸟蛋,鸟粪是肥料。)
2.课文是笔力均分地写“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还是侧重写其中的一项?(侧重写“物产丰富”)“富饶”是什么意思?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主要包含“风景优美”还是“物产丰富”?还是两者都有?(主要指“物产丰富”)你认为课题与课文内容关系怎样?还可以怎样命题?(课文重点写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故用“富饶”冠题。由于有相当篇幅描写“风景优美”,全文亦用“美丽富饶”收结,所以学生以《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为题也是可以的。)
3.请你找找“五光十色”一词在哪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你能从这个段落中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吗?(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从课文中可见丰富的色彩就叫做“五光十色”。“五光十色”是不是指五种光、十种色呢?(不是,指颜色多种多样、很丰富。)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五光十色”的情景?请你用“五光十色”说一句话。(晚上,大街两旁的霓虹灯亮了起来,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有蓝的,真是五光十色,好看极了!)
4.课文先写海水的色彩五光十色,然后再用“因为”介绍“异常”原因,即“先果后因”。请按先因后果的顺序调整,然后朗读这段课文,体会它有什么不同。(先果后因突出强调了海水的色彩异常美丽。再从观赏的角度讲,往往也是先看到这样不同寻常的景色,感到奇异,然后再询因追根的。)
5.海底世界分别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和一群群的鱼。作者重点写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重点写鱼。占了该段的大半篇幅,描写细致、具体。)为什么重点写鱼?(因为鱼是最多的、最主要的水生动物。)
6.作者怎样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珊瑚、海参、大龙虾和鱼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最好,请简述理由。(结合语境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下面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像绽开的花朵(1)各种各样的珊瑚
像美丽的花朵
(2)词语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很难表现其生动性和形象性。请体会括号内词语与加点词语的关系。想想:如果把括号内的词语去掉,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会怎样?
海参(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3)作者对鱼的描写生动形象,多处使用了比喻。如: 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有的周身插着好些扇子
有的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请体会以上的比喻的形象性。
(4)对海滩上贝壳的描写,哪两个词最具有概括性?(颜色不
一、千奇百怪)写海龟最能体现“趣”字的哪两个词语?(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你能把这“趣”的情景画出来吗?
(5)“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个总起句,中心词是哪个?(鸟的天下)这个中心词还可以换一个说法吗?(鸟的世界)
(6)下面的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句序能否变换?体会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句子间含递进性因果关系,因为有了“茂密的树林”,才能栖息着各种海鸟;又因为栖息了各种海鸟,所以才会是“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其表达的顺序极富逻辑性,要引导学生好好领会。)
三、语言练习
1.用所学的课文词语填空,或由老师读简缩的短文,学生边听边写词语,注意写准确。
祖国的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所以
海水有深有浅,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的岩石上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海滩上的贝壳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渔业工人把它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2.运用下面的词语,根据文意写成短文(类似上文,不能抄书。)(总述)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海水)山崖 峡谷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珊瑚)绽放的花朵 分枝的鹿角(海参)懒洋洋 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 威武
(鱼)穿来穿去 有的„„有的„„(贝壳)颜色不一 千奇百怪(海龟)四脚朝天 没法逃跑(海鸟)茂密 栖息 堆积(总收)美丽富饶
3.课文中“海底世界”一段有全面的描写(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又重点描写(鱼)。学习这种有主有次的写法,介绍几种动物(动物园里的或自家养的)
4.学了这篇课文后,请你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式运用得特别好,给你留下印象特别深刻,并简要说说理由。
5.用“我的家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开头,模仿课文“总—分—总”的写法,说或写几段话。
参考文献:
1.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2.沈大安《阅读教学走向何方》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4.《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2012年)5.《小学语文》2010年总第40期 6.《语言文字训练导引》(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进行语用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训练为中心
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词不达意,言不成文。而且,这是普遍现象。“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淑湘先生几十年前感叹的“拙拙怪事”到现在依然如故。这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占据了语文教学大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着力方向搞错了——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忽视了语用训练。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
一、要有训练意识
针对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在第七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发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声。他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他说:“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原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沈大安先生指出,阅读教学告别“内容分析”,要实现多个“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就是走向语言积累和运用(第二个转向是走向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三个转向就是让孩子领悟学习方法。)。他指出:“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语文可以工具性、人文性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首先的任务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会渗透着一些文学的、文化的等内容,但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这种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的积累和运用。” 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故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以此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以落实“课标”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捕捉训练点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所谓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即是要练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技巧”)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且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应有所侧重。
怎样确立语言文字训练点呢?
1.常规训练。常规训练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第一,从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疑点处去确定训练点。
第二,从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角度去确定训练点。如:⑴理解文意;⑵字词辨析;⑶分析重点句子(或句群);⑷段落层次划分;⑸概括节意、层意、段意;⑹归纳主要内容;⑺归纳中心思想;⑻典型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⑼读写结合;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⑾听话、说话训练;⑿查字典;⒀加标点符号;⒁语速测试;⒂赏析能力;⒃想象能力;⒄课内外知识融汇;⒅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等等。
第三,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高度出发,注意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随意性。诚然,要找准每篇课文中语文知识和思维发展的结合点作为训练点有较大的难度,有时客观效果和主观认识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就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利用析形索义法让学生形象识记汉字,让学生品佳词赏好句,积累锦言妙语,熟读背诵精彩句段篇章,设法让学生内化、运用语言,这些应该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只要我们围绕这些重点来捕捉训练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形式,我们就能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减少“水分”,真正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要求: 如,第二学段“阅读”目标: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第三学段“阅读”目标: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基础,作为常规训练项目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都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为了达到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目标,必须重视并正确进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常规训练。2.生成训练。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粮。
三、确定训练重点
受时间所限,一篇文章我们不能每词、每句、每段都练,全面开花(这不可能、也没必要)。若然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则收效甚微、印象淡薄,只有作重点训练,才能收到较快、较好的效果。那么如何确定训练重点呢? 词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学生没有学过或虽然接触过,但理解不正确、容易用错的词语;
2、表现课文中心的关键词语;
3、用得特别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4、多义词、近义词、成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而下面的五种句子应当作为重点学习和训练的句子:
1、含义深刻的句子。这种句子往往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2、结构复杂的句子。一些单句附加成份较长,主干成份不易显现;一些复句特别是多重复句,学生也不易弄清楚。
3、生动形象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是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有的还使用了某些修辞方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表现中心的句子。课文的中心句画龙点晴地揭示了课文中心,在思想内容起关键作用。
5、地位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是指在文章结构层次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有几种类型:提纲挈领的提起句、收束全段的小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而段落、篇章方面,如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典型段落,总起分述、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写作方法,以及朗读背诵、标点运用、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仿说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的知识和能力也应是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
以上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的训练重点。当然,每篇课文具体的训练重点,应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课后习题和学生实际去确定。
四、设计(生成)训练
张志公先生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说:“思品教育、人文教育是自然就有的,需要讨论的、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这说明语言文字训练要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进行指导。也就是,训练点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发现;训练时机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捕捉;训练过程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调控;学生读、说、写的正误,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判断。
1.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如:仿说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词语归类„„ 2.运用语汇、语法、修辞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如:用词造句,仿说句式,句式变换„„ 3.运用篇章知识指导读写结合训练。如:仿说(写)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仿说(写)片段(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细节描写);仿说(写)典型段落(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仿习写作手法(总起分述、前后呼应、巧妙过渡、对比烘托、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托物言志等)„„
【例1】“字”的训练
(一)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片段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一下于老师? 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请同学们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一个“提笔忘字”的巧妙设计,不着痕迹地提醒了学生正确书写“翠”字。]
(二)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读句子:“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师:这里为什么用“坠入”深谷,而不用“掉下”或“滚下”呢?
师:(边写边解释)“阝”像一座悬崖峭壁,“人”不小心直直地从上而下掉了下去,掉到哪里呢?(学生:地上。)所以这个字得下面是个“土”。这个“坠”字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险”字。
[运用“析形索义法”析解“坠”字,生动而形象。]
片断二
师:这项伟大的工程终于在詹天佑设计并主持下,提前两年竣工了。“竣工”是什么意思? 生:竣工就是完工,工程结束的意思。
师:那么竣工的“竣”字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字很相近呢? 生:嵩山峻岭的“峻”,骏马的“骏”,俊俏的“俊”。师:区别“峻、竣、骏、俊”,为什么偏旁不同? 生:“峻”是描写山的,所以用“山”字作偏旁:“骏”„„“俊” „„(方法一样)师:那么“竣工”的“竣”为什么是“立”字作偏旁呢?
生:因为建筑物完工了,就矗立起来了,所以“竣工”的“峻”用“立”字旁。[析形索义,形象理解]
【例2】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课堂生成的训练)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熔化”?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了三个读音为rónɡhuà的词语:“溶化”“融化”“ 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的条件不同,分别是在液体中化开,受热化开,在火中化开。学生又问:“溶”和“熔”有“氵”和“火”字旁,表示与水、火有关,“融”字哪部分表示与“热”有关呢?教师告诉学生:“融”是形声字,“鬲”是形旁,“虫”是声旁,表示近似读音。“鬲”是新古代煮食物的器具,有三个粗大的腿,便于受热,因此以“鬲”为形旁的“融”字具有“热”和“温暖”的意思,其他包含“融”字得词语,如融和、融汇、消融、融洽、其乐融融等都与温暖有些关系。
[这样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参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例3】运用语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
在人教版第六册课本《放风筝》一课中有四个形容词:橘红、墨绿、金黄、瓦蓝。它们都是由前面的名词性语素和后面的形容词性语素构成的合成词。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汇知识抓住了这个训练点,设计了如下训练:
先让学生把这些描写风筝和天空色彩的词语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意思;再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词语形式上的共同点;接下来分别找出与这些词语结构相同的、表示色彩的词语,先口头回答,然后写出自己知道的这类词语全班交流。结果,学生找出了许多这样的词语,如,表示“红”的词语有:火红、粉红、枣红、血红;表示“绿”的词语有:翠绿、碧绿、草绿、葱绿、豆绿、鸭蛋绿;表示“黄”的词语有:杏黄、蜡黄、米黄、土黄;表示“白”的词语有:雪白、灰白、银白、乳白、鱼肚白等。
[这是一个根据汉语特点,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训练的范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丰富了词汇,而且从中领会了汉语构词方式的灵活多样和汉语词汇的丰富多样,在训练里参透了热爱祖国文字的教育。]
【例4】运用词汇、语法、修辞知识进行综合训练
李吉林老师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有一个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指导训练的例子: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的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这个词的意思还能用什么词来说? 生:山河、河山、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那些词搭配起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山河秀丽、大好河山、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丽? 生:祖国的山河很壮美。师:改成感叹句成吗?
生: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呀!:
[这一系列的语言训练,体现了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指导语言训练的意义,从“山水”这个词扩展开去,从一个词到许多同类的词,再由词组成短语、成语;再把短语组成句子,并把陈述句改为感叹句,形成了完整的训练过程。]
【例5】运用篇章知识指导读写结合训练 片断一
支玉恒老师在《最珍贵的东西》的教学中成功的进行了读写训练。教材文本共9个自然段,其中2—7自然段以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逐一赞美六种“最珍贵的东西”,如:“阳光是免费的„„”,“空气,是免费的„„。”第8自然段列举了信念、希望、春风、细雨、月华、星辉等8种事物,但没有详细描述。
支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赏析课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从第8 自然段列举的事物中选取一种,仿照课文2—7自然段的的写法写一段完整的话,并且要求用上排比和反问的句式,写完后读给大家听。
学生A:月华是免费的,无论是乞丐、无论是富人、无论是老人、无论是孩子,在观赏月华时哪一个人付过一分钱?
学生B:细雨是免费的。当大地干旱时,它为花草送来甘露,不让你付一分钱。教师听了学生B的朗读后说:“写得好。如果再加上‘当„„时候,当„„时候’构成排比就更好了。”这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把那段话修改得更完整而生动了——
细雨是免费的。当大地干旱时,它为花草送来甘露;当气候干燥时,它为人们送来湿润;当你专心读书时,他在窗外为你伴奏,它可曾让你付一分钱?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起来朗读自己写的话:“星辉是免费的,„„”“信念,是免费的„„” 支老师这节课,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在训练。片断二
支玉恒老师在《太阳》一课的教学中问学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开头的“一句话”三个字在这儿起到了什么作用?有的学生说:“起到总结的作用”,有的学生说“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又问: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这样作用的,还有哪些词?在教师的启发,学生陆续说出了“可以这样说”“总之”“总的来说”“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蔽之”“概括来讲”“综上所述”等词语。接着,教师用学生找出的词语,逐一替换“一句话”进行引读,使学生体会到汉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彩。
【例6】综合训练:体会与运用有机结合
一教师在教《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设计了如下的训练:
1.初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这
些词语。(语言文字)
2.细读第一段,想想:哪些词语能概括这一段的段意?哪些词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是用什么方法体会这些词语的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3.再读第一段,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并选择带点的词语造句。(语言文字)
①是你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的。这真使我们感动啊!
②是你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的。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您为我们失去了亲人。
②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①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②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以上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
→
思想内容
→ 语言文字
↓
↓
↓
弄清字词句 → 通过词句体会 → 领悟言语的意思
作者思想感情
表达形式
↓
↓
↓
感知语言
→
理解语言
→ 运用语言
掌握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始终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突出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更多教例请大家参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第二章中的“教学指导”部分。里面列举了许多“课例”来阐述“如何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如何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展开教学、“如何在阅读中落实词语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等问题。所举“课例”都是来源于一线教学的老师,“课例”后还有“点评”和“建议”,阐述“课例”的得失。这些“课例”于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希望大家认真研读一下。)
五、体现训练层次 1.词语的训练。
词语的训练一般可分三步走,即析解形义、领略情味和学以致用。
析解词义一般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完成:①理解词语字面意思;②弄清词语的基本含义;③明白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可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字面上的意思: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然后理解其基本义: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最后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文中的“雪”是指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送炭”是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
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后,还要引导学生领略其情味,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精妙之处,也即品味词语。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词语的品味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删词比较”、“添词比较”等方法来品味词语。如,上面“雪中送炭”一词,在学生理解词义后,可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如“急人之困、济困解危、济困扶危”等)替代进去句子中,朗读比较一番。学生通过比较,可以体会到“雪中送炭”在这里是用得很准确的,它准确表达了志愿军叔叔对朝鲜人民“冒死送打糕”的感激(感动)之情。第三步,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词义及领略情味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填空:
在我们饥饿难忍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口干舌燥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茶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衣不抵寒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衣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我们缺医少药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药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词造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至此,一个词语的学习才算完成。这样的词语学习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
下面,我们再来看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许多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赞叹不已”是什么意思? 生:“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赞叹不已”就是称赞不听,赞叹不止的意思。师:请用“赞叹不已”说一句话。
生:很多游客看了桂林山水后都赞叹不已。
生:南宁市近十年城区建设变化非常大,真令人赞叹不已。
师:如果心情非常激动,激动得想停住都没办法停,那么用一个词来说,可以说成什么“不已”?
生:激动不已。
[学习“赞叹不已”历经了四个层次:①理解词义;②相像说词;③用词造句;④旁延扩词。由理解到运用,词语训练多层次的特色非常突出。]
而再如前文“例4”李吉林老师的教学片段,也同样体现了多层次的训练。
当然,不是每个词语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学习过程,这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总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理解意思,领略情味,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内化运用的训练。
2.句子的训练。
理解句子不能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一般应深入到如下几个层次。理解词义;疏通句义;弄清句式;了解作用;品味赏析;积累运用。而品味赏析一般也是用换句比较、增删比较的方法。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可先让学生弄明“代价”的含义:原意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课文是指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接着让学生弄懂句义: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然后让学生明白这是个反问句,放在段末强烈表现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不舍之情。最后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然后比较两句子的异同。经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原文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再看广西南宁民族师范附小黄鸿老师执教《詹天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比较下面一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①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
②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弯度改小。生:第二句读起来很不流畅。生:第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师:那是什么原因?
生:第一个句子是按工作顺序来写,而第二个句子却把顺序打乱了,所以读起来很拗口。生:第一个句子词语很对称,所以读起来流畅。
师:所以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都要注意语言文字的对称和音韵美,这样读起来才流畅,琅琅上口。例如:“小红一边唱,一边跳舞。”这个句子这样说好吗?如果不好该怎样说? 生:小红高兴得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或者是,小红高兴得一边唱、一边舞。师:改得好。改完后文字对称了,读起来也流畅了。
师:课文这句话逻辑性很强,语句对称优美,写得多好啊!你们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学生当场背诵“哪里„„哪里„„哪里„„哪里„„进行周密计算”这个句子,先自由朗读、背诵,后指名背诵,最后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能背诵这个精美的句子了。过去,我们学了一个词就能够用它来“造句”,今天,我们背得这个好句子,看看谁能用它来“造段”,也就是用它来说一段话呢?(沉默——启发)现在,从我们南宁到昆明之间,正在修一条什么铁路?(联系生活)生:南昆铁路。
师:对。从南宁到昆明,一路上环境怎样?铁路工人又是怎样干的?请用上这句话说说。生甲:从南宁到昆明,一路上也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可是,建筑工人们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的计算。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南昆铁路一定能修成全国一流的铁路。生乙:„„(略)
[这一教学片断极有层次:第一步是让学生进行整句和散句的比较,从而体会文中句子严谨的逻辑性和语言排列所具有的的节奏美;第二步趁热打铁,学以致用,让学生判断“一边唱,一边跳舞”这样表述为何不够好,该如何表述才好;第三步是让学生们熟读背诵文中这一精彩的语段,进行语言积累;第四步是让学生进行运用性的“造段”训练。教师能抓住精彩语段有重点地进行语言训练,由理解、品味、识记背诵到内化运用,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所谓“训练”,正该如此。]
六、训练注意事项:
1.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使“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练什么、怎样练,通过练习达到怎样的要求。要严按目标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直到达成目标为止。2.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要脱离文本脱离语境单纯进行语言训练,所进行的训练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我们来看一个教例:
一位教师教二年级语文上册《称赞》一文时,抓住“一个比一个好”进行的语言训练。她引导学生理解意思后,分别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南瓜的图片和一粗一细两棵树的图片,让学生仿说句子:(南瓜)一个比一个大;(树木)一棵比一棵(大或粗)。
[这是机械的语言训练——因为它脱离了文本,无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在学生明白基本意思后,可引导学生换词说说什么是“一个比一个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找到“好”的具体表象:不粗糙、光滑、整齐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好”的小板凳的样子,体会小獾做的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好”。如此就将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了。] 相反,前文《再见了,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学以致用”的训练,则是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好例子。
3.要面向全体学生。训练形式多样化,可将训练题分为基本题、综合题和发展题,让不同起
点的学生均能得到提高。
4.要确保足够的时间。当一个问题提出或一道练习出示后,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或独立思考、或交流讨论,然后再汇报。在回答问题时,要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以确保训练真正落实到位。
七、教学结构模式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势必要对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就必须堵住对内容情节的繁琐分析的路,把时间挤出来,放在语言文字训练上。
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阅读教学课一般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 了解内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1:1:1)
1.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教师讲读、导读,梳理文路,着重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导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读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读代讲、以读助讲、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要通过读使学生真正地体会课文的情味和情趣。这样,就要求读必须有时间保证(一节课一般不应该少于15分钟),读必须体现目的性和层次性(初读了解内容,再读品词赏句,三读体会感情),读必须因文而异,形式多样。尽可能杜绝单纯的情节内容分析,并且控制理解的深度,避免在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时间。
在这一环节中,重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使讲读方便,一般不进行词句方面的训练。2.品析语言。
(1)语言品析的内容:解字、品词、析句、赏篇。
(2)语言品析的要求:理解品味、识记积累、内化运用。(3)语言品析的方式:听、说、读、写。
(4)语言品析的方法:比较法、联想法、深抠(kōu)法。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阶段,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特质,即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通过对文中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内化,又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3.语言练习。
(1)识记内化词语:①听写词语;②用所学的词语填空;③听写含有所学词语的简短短文;④运用所学词语缩写课文。
(2)学习课文重点句段的结构方式进行仿说或仿写。(3)语言学习总结:说说这一课自己学到了什么。(4)熟读课文、背诵精彩片段或全文。
为了保证学生语言文字训练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25分钟,语言练习可以分散在第二环节“语言品析”中(读、品、练有机结合),也可以集中在后阶段进行。
了解内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的时段比例一般为1:1:1,语言品析和语言练习可交叉进行,这两者占用2/3的时间。这就从整体上保证了吧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一般来说,了解内容不必花太多时间,但一些文章的文意较艰深,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分析理解内容时花的时间则会多些。
下面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设计,这一教例设计的主旨就是淡化内容分析、突出语言文字训练,其主要特色是:⑴以读代讲,运用逻辑引读法了解内容,再用侧重理解内容的词语填空的方式识记浓缩的课文内容;⑵多法解词析句,多层次进行品析和内化语言;⑶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一、了解内容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提问式引读法,以疏通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师(引读):祖国的西沙群岛是怎样的一个岛屿? 生(接读):祖国的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们的海防前哨。师(引读):它是个怎么样的地方? 生(接读):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师(引读):作者为了表现这个地方的“可爱”之处,首先描写了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这些海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生(接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师(引读):为什么这里的海水会“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呢? 生(接读):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师(引读):作者写了海水,然后写这里的海底世界,海底都有些什么呢? 生(接读):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师(引读):这些珊瑚都是“哪种哪样”的呢? 生(接读):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师(引读):作者还写了海底世界的哪些水生动物? 生(接读):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师(引读):作者最后重点描写了鱼。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接读):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师(引读):西沙海水里各种各样的鱼真是太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呢? 生(接读):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师(引读):作者写罢海底世界水产,然后又写美丽的海滩。海滩上有什么? 生(接读):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师(引读):海滩上最有趣的要数什么? 生(接读):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师(引读):美丽的西沙群岛不但是水生物的海底世界,同时也是鸟的天下。作者怎样写的呢?
生(接读):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师(引读):展望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明天,她的前景如何? 生(接读):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引读完毕,出示课件进行词语填空,加固朗读的认知成效,加深对课文基本内容和结构层次的理解。
总起:祖国的西沙群岛风景_________,物产_________。分述:①海水_________,异常美丽;②海底有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群群的_________;③海滩上有美丽的_________和庞大的_________;④海岛上有茂密的_________和各种_________。
二、品析语言
1.作者用“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词语来概括西沙群岛的特点。课文中哪些段落表现的是“风景优美”,哪些段落表现的是“物产丰富”,哪些段落既表现“风景优美”,又表现“物产丰富”?
(写西沙群岛的海水表现了“风景优美”,写海底水生物和海滩贝壳、海龟主要表现了“物产丰富”。写海岛的茂密的树林和各种海鸟,既表现了景色优美,又表现了物产丰富——有各种海鸟,遍地是鸟蛋,鸟粪是肥料。)2.课文是笔力均分地写“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还是侧重写其中的一项?(侧重写“物产丰富”)“富饶”是什么意思?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主要包含“风景优美”还是“物产丰富”?还是两者都有?(主要指“物产丰富”)你认为课题与课文内容关系怎样?还可以怎样命题?(课文重点写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故用“富饶”冠题。由于有相当篇幅描写“风景优美”,全文亦用“美丽富饶”收结,所以学生以《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为题也是可以的。)
3.请你找找“五光十色”一词在哪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你能从这个段落中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吗?(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从课文中可见丰富的色彩就叫做“五光十色”。“五光十色”是不是指五种光、十种色呢?(不是,指颜色多种多样、很丰富。)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五光十色”的情景?请你用“五光十色”说一句话。(晚上,大街两旁的霓虹灯亮了起来,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有蓝的,真是五光十色,好看极了!)
4.课文先写海水的色彩五光十色,然后再用“因为”介绍“异常”原因,即“先果后因”。请按先因后果的顺序调整,然后朗读这段课文,体会它有什么不同。(先果后因突出强调了海水的色彩异常美丽。再从观赏的角度讲,往往也是先看到这样不同寻常的景色,感到奇异,然后再询因追根的。)
5.海底世界分别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和一群群的鱼。作者重点写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重点写鱼。占了该段的大半篇幅,描写细致、具体。)为什么重点写鱼?(因为鱼是最多的、最主要的水生动物。)
6.作者怎样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珊瑚、海参、大龙虾和鱼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最好,请简述理由。(结合语境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下面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像绽开的花朵(1)各种各样的珊瑚
像美丽的花朵
(2)词语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很难表现其生动性和形象性。请体会括号内词语与加点词语的关系。想想:如果把括号内的词语去掉,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会怎样? 海参(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3)作者对鱼的描写生动形象,多处使用了比喻。如: 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有的周身插着好些扇子
有的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请体会以上的比喻的形象性。
(4)对海滩上贝壳的描写,哪两个词最具有概括性?(颜色不
一、千奇百怪)写海龟最能体现“趣”字的哪两个词语?(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你能把这“趣”的情景画出来吗?(5)“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个总起句,中心词是哪个?(鸟的天下)这个中心词还可以换一个说法吗?(鸟的世界)
(6)下面的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句序能否变换?体会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句子间含递进性因果关系,因为有了“茂密的树林”,才能栖息着各种海鸟;又因为栖息了各种海鸟,所以才会是“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其表达的顺序极富逻辑性,要引导学生好好领会。)
三、语言练习
1.用所学的课文词语填空,或由老师读简缩的短文,学生边听边写词语,注意写准确。祖国的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所以海水有深有浅,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海底的岩石上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海滩上的贝壳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渔业工人把它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2.运用下面的词语,根据文意写成短文(类似上文,不能抄书。)(总述)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海水)山崖
峡谷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珊瑚)绽放的花朵
分枝的鹿角(海参)懒洋洋
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
威武
(鱼)穿来穿去
有的„„有的„„(贝壳)颜色不一
千奇百怪(海龟)四脚朝天
没法逃跑(海鸟)茂密
栖息
堆积(总收)美丽富饶
3.课文中“海底世界”一段有全面的描写(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又重点描写(鱼)。学习这种有主有次的写法,介绍几种动物(动物园里的或自家养的)
4.学了这篇课文后,请你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式运用得特别好,给你留下印象特别深刻,并简要说说理由。
5.用“我的家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开头,模仿课文“总—分—总”的写法,说或写几段话。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训练为中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用训练为中心
作者:刘千里
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语病多多,词不达意,言不成文。而且,这是普遍现象。“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淑湘先生几十年前感叹的“拙拙怪事”到现在依然如故。这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占据了语文教学大半壁江山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着力方向搞错了——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忽视了语用训练。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
一、要有训练意识
针对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在第七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发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声。他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他说:“阅读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
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原浙江省小语会理事长沈大安先生指出,阅读教学告别“内容分析”,要实现多个“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就是走向语言积累和运用,第二个转向是走向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三个转向就是让孩子领悟学习方法。他指出:“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语文可以工具性、人文性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首先的任务就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会渗透着一些文学的、文化的等内容,但是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这种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的积累和运用。”
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故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以此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以落实“课标”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捕捉训练点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所谓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结合课文的内在训练因素,按照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所确定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单位或部位。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卓有成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即是要练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技巧”)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训练的素材。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且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应有所侧重。
怎样确立语言文字训练点呢?
1.常规训练。常规训练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第一,从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学生的疑点处去确定训练点。
第二,从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角度去确定训练点。如:⑴理解文意;⑵字词辨析;⑶分析重点句子(或句群);⑷段落层次划分;⑸概括节意、层意、段意;⑹归纳主要内容;⑺归纳中心思想;⑻典型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⑼读写结合;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⑾听话、说话训练;⑿查字典;⒀加标点符号;⒁语速测试;⒂赏析能力;⒃想象能力;⒄课内外知识融汇;⒅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等等。
第三,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高度出发,注意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随意性。
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为基础,作为常规训练项目的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都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得当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为了达到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目标,必须重视并正确进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等常规训练。
2.生成训练。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粮。
三、确定训练重点 受时间所限,一篇文章我们不能每词、每句、每段都练,全面开花(这不可能、也没必要)。若然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则收效甚微、印象淡薄,只有作重点训练,才能收到较快、较好的效果。那么如何确定训练重点呢?
词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学生没有学过或虽然接触过,但理解不正确、容易用错的词语;
2、表现课文中心的关键词语;
3、用得特别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4、多义词、近义词、成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而下面的五种句子应当作为重点学习和训练的句子:
1、含义深刻的句子。这种句子往往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2、结构复杂的句子。一些单句附加成份较长,主干成份不易显现;一些复句特别是多重复句,学生也不易弄清楚。
3、生动形象的句子。这些句子常常是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有的还使用了某些修辞方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表现中心的句子。课文的中心句画龙点晴地揭示了课文中心,在思想内容起关键作用。
5、地位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是指在文章结构层次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有几种类型:提纲挈领的提起句、收束全段的小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而段落、篇章方面,如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典型段落,总起分述、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写作方法,以及朗读背诵、标点运用、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仿说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的知识和能力也应是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
以上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的训练重点。当然,每篇课文具体的训练重点,应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课后习题和学生实际去确定。
四、设计(生成)训练
张志公先生1994年在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座谈会上说:“思品教育、人文教育是自然就有的,需要讨论的、真见语文功底的是语言文字训练。”这说明语言文字训练要教师凭借自己的“语文功底”进行指导。也就是,训练点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发现;训练时机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捕捉;训练过程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调控;学生读、说、写的正误,要凭借语言文字知识来判断。
1.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如:仿说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词语归类„„
2.运用语汇、语法、修辞知识进行综合训练。如:用词造句,仿说句式,句式变换„„
3.运用篇章知识指导读写结合训练。如:仿说(写)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仿说(写)片段(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细节描写);仿说(写)典型段落(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仿习写作手法(总起分述、前后呼应、巧妙过渡、对比烘托、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托物言志等)„„
五、体现训练层次
1.词语的训练。词语的训练一般可分三步走,即析解形义、领略情味和学以致用。
析解词义一般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完成:①理解词语字面意思;②弄清词语的基本含义;③明白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可先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字面上的意思: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然后理解其基本义: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最后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文中的“雪”是指战场上环境险恶、敌机封锁、供应困难,“送炭”是指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
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后,还要引导学生领略其情味,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精妙之处,也即品味词语。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词语的品味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换词比较”、“删词比较”、“添词比较”等方法来品味词语。如,上面“雪中送炭”一词,在学生理解词义后,可让学生找一个近义词(如“急人之困、济困解危、济困扶危”等)替代进去句子中,朗读比较一番。学生通过比较,可以体会到“雪中送炭”在这里是用得很准确的,它准确表达了志愿军叔叔对朝鲜人民“冒死送打糕”的感激(感动)之情。
第三步,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雪中送炭”的词义及领略情味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填空:
在我们饥饿难忍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打糕,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我们口干舌燥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茶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我们衣不抵寒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衣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我们缺医少药时,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送来药物,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或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词造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至此,一个词语的学习才算完成。这样的词语学习体现了语言训练的层次性。
2.句子的训练。
理解句子不能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一般应深入到如下几个层次。理解词义;疏通句义;弄清句式;了解作用;品味赏析;积累运用。而品味赏析一般也是用换句比较、增删比较的方法。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可先让学生弄明“代价”的含义:原意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物质或精力。课文是指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接着让学生弄懂句义: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双腿至残,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大嫂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然后让学生明白这是个反问句,放在段末强烈表现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不舍之情。最后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然后比较两句子的异同。经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原文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训练注意事项:
1.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使“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练什么、怎样练,通过练习达到怎样的要求。要严按目标要求进行严格的训练,直到达成目标为止。
2.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要脱离文本脱离语境单纯进行语言训练,所进行的训练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我们来看一个教例:
一位教师教二年级语文上册《称赞》一文时,抓住“一个比一个好”进行的语言训练。她引导学生理解意思后,分别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南瓜的图片和一粗一细两棵树的图片,让学生仿说句子:(南瓜)一个比一个大;(树木)一棵比一棵(大或粗)。[这是机械的语言训练——因为它脱离了文本,无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在学生明白基本意思后,可引导学生换词说说什么是“一个比一个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找到“好”的具体表象:不粗糙、光滑、整齐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好”的小板凳的样子,体会小獾做的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好”。如此就将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了。]
相反,前文《再见了,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学以致用”的训练,则是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好例子。
3.要面向全体学生。训练形式多样化,可将训练题分为基本题、综合题和发展题,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得到提高。
4.要确保足够的时间。当一个问题提出或一道练习出示后,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或独立思考、或交流讨论,然后再汇报。在回答问题时,要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以确保训练真正落实到位。
七、教学结构模式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势必要对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就必须堵住对内容情节的繁琐分析的路,把时间挤出来,放在语言文字训练上。
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阅读教学课一般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
了解内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1:1:1)
1.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教师讲读、导读,梳理文路,着重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导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读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读代讲、以读助讲、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要通过读使学生真正地体会课文的情味和情趣。这样,就要求读必须有时间保证(一节课一般不应该少于15分钟),读必须体现目的性和层次性(初读了解内容,再读品词赏句,三读体会感情),读必须因文而异,形式多样。尽可能杜绝单纯的情节内容分析,并且控制理解的深度,避免在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时间。
在这一环节中,重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使讲读方便,一般不进行词句方面的训练。
2.品析语言。
(1)语言品析的内容:解字、品词、析句、赏篇。
(2)语言品析的要求:理解品味、识记积累、内化运用。
(3)语言品析的方式:听、说、读、写。
(4)语言品析的方法:比较法、联想法、深抠(kōu)法。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阶段,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特质,即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通过对文中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内化,又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
3.语言练习。
(1)识记内化词语:①听写词语;②用所学的词语填空;③听写含有所学词语的简短短文;④运用所学词语缩写课文。
(2)学习课文重点句段的结构方式进行仿说或仿写。(3)语言学习总结:说说这一课自己学到了什么。
(4)熟读课文、背诵精彩片段或全文。
为了保证学生语言文字训练能扎实有效地进行,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25分钟,语言练习可以分散在第二环节“语言品析”中(读、品、练有机结合),也可以集中在后阶段进行。
了解内容、品析语言、语言练习的时段比例一般为1:1:1,语言品析和语言练习可交叉进行,这两者占用2/3的时间。这就从整体上保证了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第四篇:小学语文语用梳理
小升初语文
1、声母、韵母、声调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起头的音节叫声母,声母后面的音节叫韵母。
声调是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普通话语音里有四种声调,叫做四声,它们的名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调号是标记声调的符号。用ˉˊˇˋ表示。下面的口诀可以帮助掌握标调规则: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i上标调把点去,轻声不标就空着。练一练
(1)读读写写,认真复习下面的拼音字母及整体认读音节。声母:b p m f d t n I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y w 单韵母:a o e i u û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ûe er 鼻韵母:an en in un ûn 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3、变调
在普通话里,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而与单字声调不同,这种变化叫变调。其中
一、不的变调为特殊。
以表说明:阴平阳平去声轻声一yī单念或用在词尾以及用在序数中yí在去声前yì在非去声前在相同的动词中间不bú在去声前bù在非去声前
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还有一种变调现象是出现在ABB叠词中,后面BB二字均念阴平声。如:亮晶晶(liàng jīng jīng)
练一练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看一看()
一下子()
一只()
一会儿()
不会()
不能()
说不说()
不能()软绵绵()沉甸甸()
毛茸茸()
湿漉漉()
4、拼写规则(1)韵母除了和声母相拼不能省略跟别的声母相拼,都要省去两点,如nǚ(女)、lǜ(绿)、jū(居)、xū(虚)、yǔ(雨)。
(2)a o e开头折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容易拼错的时候,就需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
kù‟ài(酷爱)--kuài(快)xī‟ün(西安)--xīün(先)练一练(1)给下面的词语注上拼音,注意隔音符号。
5、轻声和儿化
(1)轻声: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有的音切在一定的场合里失去原调,变成一种既轻又短的调子,这叫轻声。轻声并不是独立的声调,而是从四种声调变化而来的。轻声音节不标调,要念得又轻又短。
为:(妈妈)müma(我们)wǒmen(你的)nǐde(2)儿化:在普通话里,韵母不能与声母相拼,它除了自成音节之外,儿还可以从目前一个字音里的韵母结合起来,并使这个韵母转变为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叫儿化。带儿化的音节,一般用两个汉字表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这些儿化音切,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
例如:门儿--ménr 馅儿--xiànr
6、啊的语音变化
语气词“啊”在不同的地方语音会有变化。作为叹词的啊,因为说话时不受语音的影响,所以仍念a音,为啊,你来啦!但是作为语气词的啊,用在句末时,受前一个音节末尾的音素的影响,会发生音变现象。列表如下:
前面一个音节末尾 啊的音变 u wa n na ng nga a o i û ya
二、汉字
小学阶段要求学会二千五百个常用字,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要掌握汉字的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学会三种查字方法,并能熟练地查字典;能区别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及课本中出现的多音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
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叫做笔顺。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一般是:
先横后竖十一十 先后捺人丿人 从上到下主亠 从左到右川丿 先外后里再封口田 先中间后两边山 从外到里向
此外,还要注意下列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
1、关于写点的顺序,应注意: 点在左上先写,如:斗、为、头 点在右上后写,如:戈、发、我 点在里面后写,如:瓦、丹、叉 汉字音、形、义的辨别
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能写错别字。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一是思相上要高度重视,不随便增加或减少笔画,要认真辨别汉字的音、形、义,勤查字典,多学多问。
三、词语
词语复习要做到能正确地读,写已学过的词语,理解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按要求给词语进生归类。
(一)、积累词语: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每篇课文后面要求说说写写的词语,都应该正确地读写及积累。
(二)、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
(1)弄清这个词语中,两个关键性的字的意思,然后考虑整个词语的意思。例凝神谛听这个词,其中谛是仔细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集中注意力仔细地听。(2)有些词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注意它们的比喻或引伸义。例:目瞪口呆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惊讶的样子,而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
(3)要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前一个煞是杀的意思,后一个煞是极的意思。
一、辨析词义辨析词义的方法:
(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二、用词造句要做到:
(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
(2)把意思表达完整。
三、词语的归类或排列,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四、修饰句子
在学过的课文中,我们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种修饰句子的方法:(1)比喻。
俗话叫打比方。一种是明显地打比方。
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例如,太阳象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另一种是暗暗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例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如:大虫怒吼一声,就象晴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3)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
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4)排比。
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意义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
如: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5)对偶。
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小学语文语用梳理
一、汉语拼音
1、给下列词语的拼音标上调号。
bing qing yu jie si kong jian guan lei ting wan jun mang ran ruo shi 冰
清
玉 洁 司 空
见
惯
雷
霆
万
钧
茫
然 若
失
2、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倔强()
山冈()强劲()
仍然()模样()
说服(血液()
游说(挨打()
门框(匕首()
穴位(逮捕()
殷红(创伤()
挣脱(惩罚()
殷切(讣告()
氛围(思忖()
笨拙(符合()
标识(3、把读轻的字圈出来
骆驼
椅子
咱们
那么 石头
衣服
木头
锤子
二、汉字
1、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
文:
徘: 脊:
凹: 舟:
凸: 火:
鸟: 秀:
厉:-
2、把下列字按结构分类:
裹 渺 恢 魄 册 阙 霖 趁 鸢 痴 虐 落 矗 句嚣 晶
独体字: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上中下结构:
全包围结构: 半包围结构:
品字结构:
3、加偏旁写字组词
例:鬼(魂)梦魂(魄)气魄(愧)愧树
尞()_______()_______()_______ 秀()_______()_______()_______ 荒()_______()_______()_______ 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甫()_______()_______()_______))))))))))国 圆缎
三、词语
1、写近义词并挑出4个进行辨析。
开拓()气魄()和蔼()
沉浸()暴躁()
害羞()忙碌()
惬意()
闪烁()嗜好()
2、写出反义词并挑选两对分别造句。
干燥()高尚()广袤()害羞(健壮()敬爱()浪漫()利索(四、句子 1.改写句子
(1)把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象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陋(灵巧())))2.下面的句子,看看是用什么方法修饰的。
飞机排成人字形,像银燕一样飞过天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纯真,那么谦虚。
()茉莉花开,香飘万里。
()
3.修改下列病句,并指出问题所在
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沿着这条公路,不要一小时,就可到达县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班级的同学是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有一回 小朋友在树林里找到一只很小的松鼠把它带回家 松鼠还没睁开眼睛 不会吃也不会走 小朋友们把它跟猫放在一块儿 猫在小松鼠身上这儿闻闻 那儿舔舔 它就把它当作小猫来抚养 和松鼠睡在一块儿 松鼠觉得冷了 大猫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它
《论语》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古文练习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 儿痴如此 痴:()
③恬若不见 恬:()
④父怒挞之 挞:()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理解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络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jū)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老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注音或写汉字
气chuǎn()如牛
jū()了一躬
西装革履()
衣袖()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高贵——
慷慨——
3、造句
气度非凡——
美中不足——
4、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可怜的乞丐给予施舍?
5、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乞丐搬砖头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6、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他人?请简要概括。
7、如何理解“高贵的施舍”这个标题?
风的故事
冬天的风衰老而疲惫,他的心正在变得越来越冷漠,他的脾气则一天比一天暴躁。冬天的风呼呼噜噜地喘着粗气,一路上将妨碍他的东西摔摔打打,弄得处处乒乓作响。人们都不理睬这个吹胡子瞪眼的怪老头。
风的心里很凄凉,也很愤怒,他气呼呼地追赶着那些来不及躲进家里的人,狠狠地扬起灰尘,迷住他们的眼睛……
每当风伤心悲泣的时候,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往事。
那时的风是多么年轻啊,远远地听见人们的呼唤,便忙不迭地从东方奔来了。他四处传递着春天的信息,用自己温暖厚实的手把人们从寒冷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生机的人们虔诚地感激他。春风得意,不辞劳苦,又将大地吹得焕然一新。
夏季来临,烈日炎炎。人们烦闷焦虑,见面就打听:“咦?风到哪里去了呢?”
风来了!他推来了云,云里吸了水,沉得要命。风顾不得劳累,仗着自己有的是力气,他把云攥在手里,使足了劲拧啊拧啊。雨哗哗地落下来,干巴巴的土地得到了湿润,汗流浃背的人一身清爽。他们欣喜若狂地拥出房门,争先恐后地邀风儿到家作客。风忙得不可开交,夏天的风真是宝,到哪儿都受欢迎。
秋天,风到了中年,他既不是柔情万千的春风,也不是热情洋溢的夏风。秋天的风沉静和煦,他缓缓地在阳光和蓝天下悠然漫步,受到大家的爱戴和敬佩,人们啧啧赞美秋天是金风送爽,他走进了自己生命最光辉的顶点!
冬天渐渐到来,风一天一天老了,他抵御不住严寒,在冰冷的空气中瑟瑟颤抖,气喘吁吁。人们不再感激他、欢迎他,因为人们不再需要他。
孤独的风、衰老的风四处流浪,他不时气恼地推搡着屋门,摇晃着窗棂。人们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风在房檐下呜咽,在旷野上怒吼,在天空中嘶喊,在楼宇间悲嚎。
终于有一天,冬天的风停止了暴怒,也不再哭泣,他拥来了雪,雪静悄悄地落着,不动声色地掩盖大地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1、本文讲述风的故事,显得特别亲切感人,主要原因是它通篇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3、春夏秋冬的风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四字词语回答。(4分)
(1)春风:
(2)夏风:
(3)秋风:
(4)冬风:
5、人们对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各是什么态度?(4分)
(1)对待春风:
(2)对待夏风:
(3)对待秋风:
(4)对待冬风:
6、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
另起一行
当搬运工搬完最后一把椅子,我环视了一下空空的屋子,关上了门,也结束了我熟悉的生活。
坐在北去的列车上,车上旅客很多,大都是些小商贩,浑身脏乎乎的,说话声音像吵架。我厌恶地把脸转向车窗外。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比没钱更不幸的话,那就是曾经有钱。
坐了一夜的车,没想到我居然顺顺当当地熬过来了。下了车,正要往外走,不知从哪儿冒出个人:你是王老师的孩子吧?我说我要去王家村的王文利家。他忙说:“我就是,我就是。”
大表哥推出一辆自行车,把我的包挂在车把上,一抬脚骑上车,等我坐好他就骑得飞快了。骑了将近一个小时,车子拐进一片散落的房子,他停下来说:到了。虽说才早晨5点多钟,可大嫂已经做好了饭。我进屋洗洗手,上了炕,学着他们的样子也盘腿坐在桌前,窗外不停地传来鸡叫声,我的乡村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吃了饭,我换了条牛仔裤,跟着大哥去田里干活。走在乡村小路上,一身轻装,没有电话、传呼机,也没带钱,这些现代人的生命线在这里派不上用场。乡村的空气甜丝丝的,道边的小草挂着露珠。我抬头望望远处的山峦碧绿的田野,深深地吸口气:这是一个真正的早晨!在城市已经享受不到早晨了,城市只有夜晚。带着满身的疲(bèi)和心痛的感觉来到这个偏远的乡村,好像到了世界的边原。仿佛就在昨天,我还陶醉在自己的梦里,为自己就要登上成功的顶锋而兴奋不已。却不知一脚迈进了山谷。
我坐在田埂上,大表哥把鞋扔在一边,卷起裤子下到田里插秧苗。他左手提一大把苗,右手一次拿几棵往田里一甩,那苗就稳稳地立在田里,没多一会儿就插到田那头。一行苗插完了,他又从头开始插第二行。田里的苗像用尺子量过似的,整整齐齐,高矮、距离均等。我为大表哥感到一丝悲(āi):生活的艰辛使他过早地苍老了。正在胡思乱想,大表哥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插完了一片田,在我旁边坐下,拿起旱烟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口,闷闷地说:“你的事老师在信上说了,你的那个什么公司倒了。想开点,人这辈子不如意的事多着呢,哪能都顺心?”
我看看大表哥,想说什么,可又想他一个乡下人能明白什么?就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下去。
“大道理我不懂,我只知道咱老百姓过日子,靠的是这整片田,不能指望哪一株、哪一行苗哇!可插的时候却要一株株、一行行仔细来插。这苗插的时候都一样,可越长越不一样。不是所有的苗都能活,所以隔几天就要修补,多余的拔掉,没活的补上。赶上虫灾什么的可能一行都不能活,就得丢掉它们,另起一行重插。你呀,就当遇到虫害了,你这么年轻,守着田还怕没饭吃?另起一行重新干!”
大表哥本来不善言谈,他一口气说出这么多话,就不再言语了。我开始心不在焉地听,可听着听着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另起一行”——一句简单的话就像一串钥(shi),帮我打开了挡住我的那扇门。
我骑着大表哥的自行车,一路风行跑到县城给妈妈打电话,我在电话里冲着妈妈大喊:妈妈,谢谢你让我来这里,等我学会了插秧就回去!
1、注音或写汉字
厌恶()
疲bèi()
悲āi()
钥shi()
2、造句
心不在焉——
胡思乱想——
3、找出第五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4、找出一个反问句,把它改为陈述句
5、用“————画出描写乡村风光的片段,谈谈逃遁到乡村的“我”,是否洗去了身心的创伤与疲惫。
6、“我为大表哥感到一丝悲哀:生活的 艰辛使他过早地苍老了。”你认为“我”这样想对吗?请说明理由。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在第⑧段中,大表哥所说的话的含义吗?
8、小作文:阅读了上面的这篇文章,有什么关于你和妈妈的回忆,或者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内心的想法。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不得法、效率低等问题,一直都困扰着语文教师,并且影响到学生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本文针对于此,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性进行探讨,以期对语文教学做出启示。
一、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展开教学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与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其中小学语文文字的学习是最基础的部分,展开语言文字训练,就是为了服务这样的目标,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反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也要以课程标准的规定为基础。
在课程标准规定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字词7000个左右,其中需要学生熟悉的只有3500个常用字,也就是说,在字词学习中,对于不同的字词,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等,有些是要求学生熟记、有些则仅仅需要认识,这些都是不同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盲目地追求字词学习的数量而要求学生大量掌握、记忆等,增加学生的压力,而学生在字词运用方面反而会有所欠缺,事半功倍。只有教师能够紧扣课程标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实现字词教学的突破。课程标准是学生字词学习的基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并主动加深理解。
二、通过学生的“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作为一门语言,学生最初与之接触是通过读开始的,最后落实到交流中也必然离不开发音与读,因此,“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环节。“读”包括默读、朗读、诵读等多种形式。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张口大声的朗读。语音本身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并适应这种节奏,奠定发音的基础,同时能够熟悉字词,对字词有初步的认知。当然,这种朗读不仅限于单个的字词,还包括一些与之相应的顺口溜、儿歌、文章等的读,在读的过程中去熟悉每个字词,连字成词,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词语、成语等,在词中掌握字。
除了大声的朗读,学生还可以更进一步地进行诵读,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其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除此之外还有默读的部分。默读是不发声的,通过默读,也是学生记忆的过程,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体味其中的奥妙,对字词有新的发现。
三、通过文章的?Z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文章所能提供给语言文字训练的,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建构学习的语境,二是进行语用的训练。针对于语言学习的环境而言,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一个模糊的过程,就比如说我们听过了一首歌,一个旋律,再次听到后会感到熟悉,尽管不知道歌词是什么。因此,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字词。另一方面就是字词的运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对于一些字词尽管认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只有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掌握语言的运用。
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其意义还在于帮助学生拓宽字词积累途径。学生只有从多个方面进行字词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字词认知率,最终实现进步。语言文字的学习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有不断积累补充,才能得到突破。
四、通过文化的渗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对字词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进步。而要让学生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单纯的机械性重复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采用更为丰富的形式,增强字词本身的魅力,才能使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产生兴趣、增加印象。其中,文化渗透的方式是字词教学或者说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环节。文化渗透的方式有许多,就字形方面而言,可以运用书法的美感,带领学生对字词本身的结构等进行赏析,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认知。就记忆方面,每个文字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历史内涵等,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其中的故事,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汉字的故事,而小学阶段学生正是听故事的时期。对于一些成语、俗语等,教师可以背后的故事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记忆字词。
事实上,这也是学生进行自主词语积累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及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成语故事等的搜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就是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从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全面掌握字词,夯实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字词训练的重视,这是实现教学突破发展的基础,而具体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发现,进而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