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实语用教学
落实语用教学
一、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语用能力。
1、错读的资源:读书中的语用 对于学生的出错,教师要善于归因,分析其潜在的认知结构上的不足与错误,让学习主体得到体面的言语实践机遇,帮助其建构合理的图式。(帮助学生纠错的过程就像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说明在认知上出现问题,无法自行建构,教师此时不能简单粗暴的纠错,而是要善于在言语实践中帮助学生自己建构。)
2、倾听的忽视:交流中的语用 倾听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中的倾听更是理解的一种方式,是对话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语文能力。教师倾听学生发言,悉心引导每一次思维的转换,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华,把课堂的空间尽量打开,让学生尽情地舒展自己、释放自己、提升自己。模糊的诘问:表达中的语用 质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发端。在课堂师生、文本的多方语言交汇过程中,在开放和真诚的倾听和倾吐循环互动中,必然会激发意义的生成、思想的升华、智慧的迸发。人文的分离:写作中的语用一旦学生的书面“倾吐”不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而是为了适应既定读者(例如语文教师)之要求,那么这种“倾吐”就会走味,或者是“吐”而未“倾”也。此乃当前习作教学之弊。倾吐的过程应该成为表现自我的过程,写作与自我之间应该完全同步。
二、抓住“语言”这个牛鼻子
1、思考着读 思考着读的核心是学生在任务引领下的自学、先学,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领会、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
2、比较着学 要真正把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落实到实处,必须完成语文课堂的转型,既关注写什么,又关注怎么写,既教言语内容,又教言语形式,让教学过程得意、得言、得思。比较着学,不失为一种选择。
3、拓展着写写是语言的一种编码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表达,课堂就有了学生自主语言实践的时空,避免了在内容繁复分析上的消耗。
三、“泉”眼无声,“趣”味盎然写景类文章独立阅读的方法:先读出景是怎样的探究作者是如何写景的追问作者的情意是如何表达的读写结合阅读过程: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
四、让词语在交际中活起来
1、结合课文情境,第一次点击词语
2、结合练笔语境,第二次点击词语以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为目标,把重点词语、短语复现,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练笔,让这些词语成为积极语汇。
五、语用,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教师的提问,要涉及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有关联性和层次性,不要个个孤立,更不要没有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然后根据这些语言现象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来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语用的意义有两层:首先是正确的理解词句的本义,其次是在运用过程中体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得从正确理解词句的本义起步。
六、让“词语盘点”教学“实”起来一词一世界。词语教学是平时教学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是散落在单元中的珍珠。
1、分一分,看谁分得最正确
2、比一比,看谁积累得最多
3、找一找,看谁找得最正确
4、填一填,看谁填得最恰当
5、说一说,看谁说得最形象
6、写一写,看谁写得最连贯
1、画面相辅,让“日积月累”鲜活起来
2、拍客寻美,让“日积月累”生活起来
3、照片注释,让“日积月累”活用起来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载体,同一篇课文,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截然不同。哪怕文本中同一个语言点,不同年级的教学定位也是不同的。找准不同年级学生语文知识、经验的起点研制阅读教学内容,举要删芜,才能让不同年段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应有的发展。看似寻常最奇崛,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阅读欣赏的眼力,教师须慧眼识珠,看到学生看不到的语言风景,引导学生在疏忽处驻足欣赏,平中见奇,体味语言魅力,发现阅读乐趣,提升阅读能力。管建刚《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自然段摆出观点,是“起”;第三自然段顺着观点,举出正面例子,是“承”;第四自然段举出反面例子,是“转”;最后总结,是“合”。如此梳理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式样,也开始关注揣摩篇章结构特点。
第二篇:加强单元整组落实语用教学
文/张劲
【关键词】语文;思想;单元整组
一、整合教学资源——打开语用之门
笔者在片区教研听课中不难发现,执教者往往是胸怀“语用”走老路:单篇文本教学,执教者往往凭借教参或教学习惯,信手拈来:在一篇文章中,一会儿词语理解,一会儿比喻拟人,一会儿反问句,一会儿过渡句,生怕哪儿没讲到,结果学生脑子里成了浆糊,什么也没学到。单元整组教学,依据各单元的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方式的特点,根据年段目标,参照课后习题,结合学情及全本教材,拟定各单元的单元目标,找准语用教学之点,打开语用之门。【案例1】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排了精读文《1你好!新年》《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3我家的园子》《4校园交响乐》和《积累运用》,积累运用里的《温故知新》涉及的就是排比句,此外还有口语交际——《应聘班级服务员》,以及以口语交际为题材的习作百花园。在单元整组教学设计中,根据第1、3、4课在文本表达方式上大量采用排比句的特点,积累运用《温故知新》的知识点,根据年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资源,拟定以下单元目标:
1.学会生字20个。在阅读中学习用换词法、联系上下文、拆字法等理解词语,并相机积累运用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有感情朗读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3.结合单元主题认识排比句,了解它的特征和作用。
4.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二、优化学习过程——实施语用之地
平常的单篇文本教学,走进了“悟”与“误”混淆的怪圈,教师往往是先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接着让学生默读勾画,写批注;然后分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交流大多围绕文本内容打转转,“得意”而“忘形”。单元整组教学,以单元目标贯穿整个单元,主要采取“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主题实践——整体回顾”板块式教学,将单元目标中的1至2个目标有效落实到具体的板块中,搭建实施听说读写训练的平台,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
【案例2】在案例1的单元整组教学中,为达成单元目标“结合单元主题认识排比句,了解它的特征和作用。”执教者采取了如下的导学设计:
(一)引入《你好!新年》:
春雪初融,燕子归来,杨柳新枝,鲜花满园,让我们感受新年到来时的喜悦。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新年已经到来的。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答案。1.交流感受。
2.随机出示重点句子讨论: “她带来新叶,给每一片林子,” “她带来叶笛,给每一个村庄,” “她带来鲜花,给每一座城市,” “她带来鸽哨,给每一片广场„„”
A这小节共有几行?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
B采用了排比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呢?男女轮读,师生范读,齐读等方式感悟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C春天还带来了什么呢?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她带来__________,给__________,她带来__________,给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进《我家的园子》
排比的手法,不仅在诗歌中,作家萧红在《我家的园子》一文中,也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她采用排比要表达什么意思?表现什么情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家的园子》。1.学生找出来你文中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批注喜欢的原因。例句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抓住颜色、声音和形态来朗读。)例句2: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前一句是排比句,后一句赋予了大树、土墙以生命,可联系下文的“一切都活了!”来理解作者对园子里的一切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例句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采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抓住“活了”、“自由”来谈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体会,朗读感受园子的自由与美好。
(三)自学《校园交响乐》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朗读,并背诵。
2.仿写: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汲取,在各科的书籍里寻觅。
A天空中的云彩变化莫测,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让我眼睛都看花了。B小弟弟可真淘气:时而,时而,时而,时而,简直拿他没办法。
三、强化言语实践——丰实语用之得 单元整组教学,突出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单元整组教学的主题实践板块,紧扣单元目标,紧密联系在部分体验板块中的语用之得,让学生在听说写得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组教学中,在执教本单元的主题实践板块——写想象作文时,大胆采用了素写的方式,开课后引导给孩子“哪些内容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写。接下来的评改环节,始终紧扣本单元的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4篇课文的阅读实践,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引导学生添加修改,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最后学生再运用老师指导的习作方法修改自己的片段,最后班级反馈。
总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既然我们已认识到——“死教”语文书没有用,那就拿出我们为人师的胆识与勇气,点击单元整组教学,走进语用教学,教语文。
第三篇:加强单元整组 落实语用教学
加强单元整组 落实语用教学
【摘 要】语文的学习是要教会学生得体的说话,写出有水平的文章,促进人与人的沟通,让人们可以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文是一个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落实语用教学,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而加强单元整组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语用教学的效率,为学生开启语用之门,让其顺利的走进知识的殿堂,不断地进行充实、提高。
【关键词】语文;思想;单元整组
一、整合教学资源――打开语用之门
笔者在片区教研听课中不难发现,执教者往往是胸怀“语用”走老路:单篇文本教学,执教者往往凭借教参或教学习惯,信手拈来:在一篇文章中,一会儿词语理解,一会儿比喻拟人,一会儿反问句,一会儿过渡句,生怕哪儿没讲到,结果学生脑子里成了浆糊,什么也没学到。单元整组教学,依据各单元的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方式的特点,根据年段目标,参照课后习题,结合学情及全本教材,拟定各单元的单元目标,找准语用教学之点,打开语用之门。
【案例1】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排了精读文《1你好!新年》《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3我家的园子》《4校园交响乐》和《积累运用》,积累运用里的《温故知新》涉及的就是排比句,此外还有口语交际――《应聘班级服务员》,以及以口语交际为题材的习作百花园。在单元整组教学设计中,根据第1、3、4课在文本表达方式上大量采用排比句的特点,积累运用《温故知新》的知识点,根据年段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资源,拟定以下单元目标:
1.学会生字20个。在阅读中学习用换词法、联系上下文、拆字法等理解词语,并相机积累运用词语。
2.学习联系上下文、有感情朗读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3.结合单元主题认识排比句,了解它的特征和作用。
4.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二、优化学习过程――实施语用之地
平常的单篇文本教学,走进了“悟”与“误”混淆的怪圈,教师往往是先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接着让学生默读勾画,写批注;然后分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交流大多围绕文本内容打转转,“得意”而“忘形”。单元整组教学,以单元目标贯穿整个单元,主要采取“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主题实践――整体回顾”板块式教学,将单元目标中的1至2个目标有效落实到具体的板块中,搭建实施听说读写训练的平台,不仅得意,而且得言,得法。
【案例2】在案例1的单元整组教学中,为达成单元目标“结合单元主题认识排比句,了解它的特征和作用。”执教者采取了如下的导学设计:
(一)引入《你好!新年》:
春雪初融,燕子归来,杨柳新枝,鲜花满园,让我们感受新年到来时的喜悦。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新年已经到来的。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答案。
1.交流感受。
2.随机出示重点句子讨论:
“她带来新叶,给每一片林子,”
“她带来叶笛,给每一个村庄,”
“她带来鲜花,给每一座城市,”
“她带来鸽哨,给每一片广场……”
A这小节共有几行?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排比句。
B采用了排比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呢?男女轮读,师生范读,齐读等方式感悟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C春天还带来了什么呢?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
她带来_______,给_______,她带来_______,给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走进《我家的园子》
排比的手法,不仅在诗歌中,作家萧红在《我家的园子》一文中,也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她采用排比要表达什么意思?表现什么情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家的园子》。
1.学生找出来你文中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批注喜欢的原因。
例句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抓住颜色、声音和形态来朗读。)
例句2: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前一句是排比句,后一句赋予了大树、土墙以生命,可联系下文的“一切都活了!”来理解作者对园子里的一切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例句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采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抓住“活了”、“自由”来谈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体会,朗读感受园子的自由与美好。
(三)自学《校园交响乐》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朗读,并背诵。
2.仿写: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汲取,在各科的书籍里寻觅。
A天空中的云彩变化莫测,时而_______,时而_______,时而_______,时而_______,让我眼睛都看花了。
B小弟弟可真淘气:时而_______,时而_______,时而_______,时而_______,简直拿他没办法。
三、强化言语实践――丰实语用之得
单元整组教学,突出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单元整组教学的主题实践板块,紧扣单元目标,紧密联系在部分体验板块中的语用之得,让学生在听说写得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案例】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组教学中,在执教本单元的主题实践板块――写想象作文时,大胆采用了素写的方式,开课后引导给孩子“哪些内容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写。接下来的评改环节,始终紧扣本单元的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4篇课文的阅读实践,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引导学生添加修改,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最后学生再运用老师指导的习作方法修改自己的片段,最后班级反馈。
总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既然我们已认识到――“死教”语文书没有用,那就拿出我们为人师的胆识与勇气,点击单元整组教学,走进语用教学,教语文。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四篇:语用教学
一个人说的话恰当得体与否,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怎样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应当首先和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语用交流之上。要想方设法紧紧依托文本所提供的“想象世界”和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各显神通地进行语用尝试,是语文课堂训练的第一要务。
一、“广积粮”——为语用打基础
积累词语,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达词汇。语文课文中不乏许多好文,美文,词语追求的是量的累积。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对这个词语有新鲜感,先将其储存起来。词语作为语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语进行积累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是追求词语理解的深入还是注重词语累积的数量,虽然需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但是没有量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同时,积累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认识。
1、立足课本
书本是学生主要的“语言积累”来源,特别是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是进行语言积累的绝好材料。在一节课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呈现新词,好词,不要贪多,以一两个词作为重点进行了解词义,了解词语使用的语境,通过反复练说,达到学生对词语的内化,积累,日复一日,积累的词语量是相当丰富的。比如:《台湾的蝴蝶谷》,本篇课文就含有很多好词,令人难忘,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翩翩起舞等等,课堂中我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反复练说,我相信这些词能存进学生的脑中。
学习写字时,用字组词也是一个很好积累词语的机会,在组词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词语,让学生们互相见识,互相学习。
2、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一二年级集中识字,基本扫除文字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识字教学,集中认字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尽快掌握文字(含语言)这个工具,从而自如地进入阅读领域。拓展阅读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首先要取的家长的配合,因为学生识字量还是有限的,亲子阅读绘本可以在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到一年级下学期,根据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我设计了“我爱看书”家庭阅读表,引导学生每天从故事书中选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家长签上名字,用累计红花的方式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学校,学生每天下午来校后到第一节上课前,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故事书,目前已经试行一年多了,学生在进行组词的时候,就会说出:扫荡、高贵、万里无云、无精打采„„,都是他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耳濡目染的,虽然有的意思不太明白,但是词语已在心中了,了解其义,也是即将的事情了。
3、生活积累
教学中最大的障碍还是生活体验问题,学生每天在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接触,接收到许多的语言信息,让其久而久之就内化成学生的语言。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3》中对子的认识,跟学生举例子说,春联就是对子,学生马上就反映出我家春联是迎春——接福,以后学生自然会关注春联的内容。
二、“授以渔”——为语用架桥梁
学生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如果不能使用,那就形同虚设。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把这些内储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该怎么用?教师就需要沉下心来教书,先必须“啃教材”,潜心钻研教材,咀嚼教材,只有洞悉教材意图,熟悉教材体系,明确教材重点难点,还必须在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性使用教材,也就是“用教材教”,把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一课一得”即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利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后,能得到一两个方面知识的学习、训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以课内为主,课内以突出段的精读,课外突出篇的训练,课内以名段为主,课外以精品为宜。比如:《沉香救母》这一课中“沉香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引导学生先弄清“一„„就„„”的意思后,学着联系生活再说。在学到我会写的字“更”的时候,学生组了个词“更帅”,我就顺势问:“xx同学很帅,谁比他更帅?”有一个男生就回答:“我比他更帅”。学生发言热情顿时高涨,请了一位女同学和我站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更”说话:“xx同学很高,老师比她更高。老师头发很长,xx同学头发比老师更长。”学生在说话中,明白了“更”的使用。
三、“磨铁杵”——为语用创情境
学,是为了用,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功能。引导学生把语言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用恰当,用合适,学以致,以用促学,当然运用训练必须坚持不懈,多法并举,才能真正内化语用。
1、当堂的词语运用操练,还势必促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老师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引导学生大胆,大声,大方的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形成自由有序的语言运用情景。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老师生硬的上课,严肃的批评都导致课堂的冷却,无法形成语用环境,那就只是老师讲,学生听了。
2、通过设计出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较具生活性,形象性、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的教学,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这样就越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
3、重视日常交流语用的渗透。跟学生聊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比如:看到学生打扮特别漂亮,老师夸一夸他,下次他也懂得夸老师,夸别人了。开假时都跟学生聊聊爸爸妈妈带你去哪玩了,玩的怎么样呀?明天就要春游了,大家心情怎么样?等等。
我非常赞赏刘仁增老师据此提出的“语用型教学”的一串响亮口号:生命,因语用而绽放;理性,因语用而温润;意蕴,因语用而开掘;语技,因语用而提升。在语用实践的过程中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进行,我将学生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从而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的课。
第五篇: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
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语用课堂案例赏析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麻舍所小学 马江莲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我的理解,“语用”就是语文实践。课堂上实现语用教学就是要采取“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如何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这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
9月20日我参加了曲靖市小学语文培训活动,很荣幸的听到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让对“语用”雾里看花的我,顿觉眼前一亮。下面是我对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的赏析:
一、抓住文中关键词,打开读写结合的语用切入点。师:《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屏幕出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生朗读)
【直接入题,干净、简洁。“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唱,一个听”,故事就这样淡淡道来,课堂也这样平平展开。】
师: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学生猜想回答)
师:是的,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春天,可能在秋天;鸟儿给树唱歌,可能在树孤独的时候,也可能在树高兴的时候;可能在早上也可能在月亮升起来的晚上。那么多种可能,你是凭这一段话当中的哪个词语猜想出来的?
生:我从“天天”这个词语发现的。
师:你的目光真敏锐,没错,就是这两个“天天”。我们一起读文章的这个开头,注意读出“天天”的感觉和味道来。(生齐读)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图片,同时呈现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教师深情引导,随机指学生朗读这个句子)
师: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师:孩子们,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了树和鸟儿、鸟儿和树之间的什么感情?(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板书:深厚)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体会他们那段形影不离十分深厚的感情。预备,起——(生齐读)
【这个环节,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创设各种情景,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品味“天天”,把简单的文字读成了画面。在清脆叮咚的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树与鸟儿那一唱一听,相伴相守的美好】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纸,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__________ ; 鸟儿呢,长得 __________。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
【一个词,大师如此睿智地寻觅到期间包罗万象的想象空间与训练元素,为学生找到了读写训练的切入点。大师真高明啊!在教师诗意的引导中,学生读出了树与鸟儿真挚的情谊,自然会想知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儿”?童话本身没有任何说明,恰好留给孩子们想象,说写的欲望,何须生硬地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大家一定会想,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为什么只喜欢跟这棵树做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笔下的这棵树。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高大、粗壮、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
师:孩子们,森林里有千万只鸟,树为什么只喜欢跟这只鸟做朋友?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笔下的这只鸟。
生:美丽、可爱、小巧玲珑、像小精灵(教师板书)
师:这个比喻真贴切。孩子们,我们看黑板。森林里有千万棵树,然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样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读。)
师:同学们,借鉴这两位同学的写法,你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学生修订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师:是的。在千万棵树中遇见这样一棵树,在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样一只鸟儿。这是一段多么深、多么深的缘分哪!当你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的开头,我想,你的感受又会不同。(生齐读)
师:可是,孩子们,你一定已经发现了,在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头,并没有写树的模样和鸟的外貌,是吗?
(教师擦去板书:高大、粗壮、茂盛、郁郁苍苍、引人注目;美丽、可爱、小巧玲珑、像小精灵)
师:如果故事的开头有了树的模样、鸟的外貌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具体。
师:是啊,仿佛树和鸟就在我们面前了。但是故事既没有写树长什么样,也没有写鸟儿长什么样,读了这样的开头,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不生动。
师:是的,这样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感觉,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命名它,就叫平淡。(教师板书:平淡)至于平淡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你还可以继续往下读这个故事。打开课文,自由地朗读《去年的树》,看看这个故事接着发生了什么,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童话的开头简单素朴,王老师却敏锐地抓住“天天”这一关键词,打开了启发想象、训练读与写的切入点,创设出了美好的课境。学生们在一次次情景诵读里感受,在想象中发现,在写作中品味,树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已如在眼前,教师再提醒孩子们关注文字风格的平淡,如此,想象的丰富与文字的简朴形成落差,也构成了课堂教学第一次张力。故事为什么写得如此平淡?故事会平淡地写下去吗?老师不动声色,接下来的阅读已悄悄充满期待。】
二、补白提示语,打开语用训练的通道。
师: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会说话的人物,谁还记得是哪五个?找出他们的对话。
生:树、鸟儿、大门、树根、小姑娘。
【“找出五个会说话的人物”,显然,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转向了对话。因为五个人物的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情节。】
(学生找出,屏幕出示四次对话,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最后说说谁读的好,谁读的不好,自然引出提示语。)
师:他是实话实说,真是,旁白没读好。当然,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发现我读的提示语,或者说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你看,是吧!“树对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说”,怎么说?你再看,“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就那么简简单单的三个问,你让我怎么读?真没办法读啊!
【由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引出提示语的问题,巧妙!“旁白读得不好”,意外的答案使课堂曲折生姿。这也是本堂课里唯一一次幽默的调侃,猜一猜,笑一笑,节奏得以调节,一张一弛,课堂之道。同时,这也为后面补白提示语,打开学生的语用训练通道,做了铺垫。】
师:孩子们你说怎么样的提示语读起来有味道,有感觉啊? 生:给提示语加上形容词和动词会让它更有感觉,更有感情。
师:是啊!你真有经验,怎么加提示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其实咱们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大家看,前面的那个童话《巨人的花园》。(屏幕出示相关句子)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给予引导,在朗读中发现提示语的妙用。由此引出本文故事开头缺乏提示语。引入《巨人的花园》,是复习旧知,也是品读比较,更是接下来小练笔的范例,一石三鸟。如此的引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朗读能力在不在不觉中得到提升】
师:好的,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先来看一看树跟鸟儿的那一次对话。(大屏幕出示:
1、树______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2、鸟儿 ______ 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3、“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______ 问树根。
4、她 ______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5、鸟儿______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学生练习加提示语。)
师:好,不要着急,让我们再重新走进这个故事,在故事当中,我们来好好揣摩、体会他们内心的情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为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鸟儿必须离开这里,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过冬,眼看着这么一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手了,这个时候,树的心情是什么?鸟儿的心情又是什么?(生在反馈中加提示语朗读句子。)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合作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声情并茂。)【在教师诗意的引导下,通过想象、写作与朗读,孩子们把这个简洁含蓄的故事读厚了、读丰满了,树与鸟儿离别的情景如在眼前。】
师:是的,这样一对好朋友,他们分手时依依不舍,就在他们分手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了这样一次约定。
(屏幕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学生朗读)师: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他的心里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学生再次朗读那两句话)
师: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她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她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她的心里一样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学生再一次朗读那两句话)
【一遍又一遍地在朗读中重温这关于春天的约定,一遍又一遍地体会树与鸟儿的深情,也就一遍又一遍地为后文苦苦地追问与寻找做好了铺垫。】
师:是的,就这样,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鸟儿迫不及待地从远方飞了回来,她飞呀飞呀,越过千山万水,终于到达了这片森林,来到了她的好朋友大树的地方。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他惊呆了。孩子们,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呢?
(大屏幕出示:“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 ____问树根。)
生:“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焦急地问树根。
师:然而,得到的结果让人揪心,伐木人把树砍倒了,拉到了山谷里去了。鸟儿告诉自己,必须去找,必须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我还要为他唱去年的歌。就这样鸟儿飞向了山谷,飞到了工厂,她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前。这时,她的耳旁,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一定会更加危险。孩子们,这个时候,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
生:她心急如焚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师:是的,她心急如焚,她能不心急如焚吗?然而答案再一次令人不愿相信,因为她的好朋友树被切成了细条条做成了火柴。那一刻,鸟儿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春天,她又一次跌入了那个可怕的冬天。然而,她的耳边又一次响起了那一场关于春天的约定——
(屏幕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师:这个约定一遍一遍地在她心中回响着——(学生含泪再次朗读)【追问与寻找的苦旅中,那个关于春天的约定在孩子们含泪的朗读里反复重现。鸟儿如何知道啊,那分手时轻轻许下的诺言,竟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兑现!】 师:就这样,带着这个约定,鸟儿继续了她的寻找。她飞呀飞呀,她飞向了村子,飞向了暮色。她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此时此刻鸟儿的心情又会是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鸟儿______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生: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教师板书:伤心欲绝)
师:对,她的悲伤到了极点,甚至觉得自己的气息也要终止了。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鸟儿这一问是这个故事当中的最后一问。来,我们一起替鸟儿做最后一问。鸟儿伤心欲绝地问女孩——
生:(齐读)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师:孩子们,我们回头看黑板。真没想到原来在鸟儿、在树的内心有那么丰富的感情啊!当一对好朋友分手的时候,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难过。师:一个是那样的—— 生:(齐答)恋恋不舍。师: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寻找她的好朋友——树的时候,她发现树已经不见了。这时,她的内心是如此的——
生:(齐答)急切。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被伐木人砍倒,拉到工厂里去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如此的——
生:(齐答)心急如焚。
师:当她知道自己的好朋友树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做成了火柴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那么样的——
生:(齐答)伤心欲绝。师:孩子们,从鸟儿的心情当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她跟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这份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儿来形容的话,那就是——
生(齐答)深厚。
师:请允许我再写一遍深厚,你也可以在书上再写一遍。(板书:深厚)让我们体会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鸟儿的这些对话。我读旁白,你们读人物的对话。
(师生根据板书,加上提示语,再次声情并茂地合作朗读文中的四次对话,)【仍然是想象、写作、朗读,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填补了文中的空白,也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如此,孩子们对童话的阅读与思考便是诗情的、诗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的。】
师:通过这样的写,通过这样的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
师:然而,我们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写鸟儿和树的任何表情和心情。(在“写表情”前,板书“不”,形成“不写表情”)你读这样的文字,感觉是什么?
生:要是有了这些提示语,我就感觉很生动,没有就感觉很无味。师:无味,是的。这样的感觉就是平淡。我们再写一遍“平淡”。(教师板书:平淡)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王老师以前面学过的课文片段《巨人的花园》为例,着力引导学生在加提示语的过程中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打通了语用训练的通道。这种设计、引导,为机械的、无病呻吟的感情朗读指导找到了具体、有效、自然的方法;也于润物无声之中进行了写作上的指导。这四次对话,串起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也是体会文中人物情感的最佳依托。执教者巧妙地运用想象、补白提示语与反复的入境朗读让学生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
“让我们重新回到故事里”,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描述创设了四次对话的背景,也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情境”,孩子们的想象、写作、朗读,以及那只执着追问着的鸟儿,一切都在境中。
当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老师一一擦掉黑板上的文字,再一次让孩子们感受文本语言的平淡素朴,强烈的落差形成课堂的第二次巨大的张力。
为什么故事要这样平淡地讲述?王老师似乎又是把它提了出来就置之不顾。孩子们对作者的冷静与无情似乎有些不满了,执教者却依然从容不迫地看着故事走向结局,引着思考走向深入。】
三、捕捉语用训练点,写法引路,习得语用方法。
师:故事有一个平淡的开头,故事又接着平淡的讲述。故事的结尾是否还会平淡呢?我们来看一看。
(屏幕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生朗读)
师: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的结尾,你可能会留心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之后,她有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很简单的动作,前后几乎完全一样的动作,你留心到这个细节了吗?这个细节就是——
生:她唱歌前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歌也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师:一个字,那就是—— 生:看。
师:没错,就是看。师:谁都知道,鸟儿为了这一刻历尽了千辛万苦,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等待,现在却只能“看”。静静地看,默默地看,就这样看着,看着,她的眼前仿佛又一次出现了过去的画面——
(舒缓而忧伤的背景音乐响起,屏幕上课件再次依次播放鸟儿给树唱歌的温馨画面,教师根据画面深情提示,学生再次反复朗读句子“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他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优美的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她分明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生:(读,含泪地)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生:(读)听着鸟儿唱。
师:他分明还记得自己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读,声音哽咽)听着鸟儿唱。【又是重现。这次重现的是鸟儿与树曾经相伴相守的画面——那曾经像夏日小情歌一样清新、像晚安小夜曲一样温馨的画面。往事重来,悠悠难忘,我曾经就这样唱给你听。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背景,同样的音乐,甚至老师引读的话语也几乎一字未变,唯一不同的是孩子们含泪的眼。】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再也回不来了。留在鸟儿面前只有这样的画面——(大屏幕回到灯火的画面)
师:她看啊看,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灯火。
师:是的,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她的好朋友树。
师:是的,她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可以是伤心的话,也可以是责备的话——(学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教师指导巡视。)
【“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简单,自然的一句过渡语,再一次为学生捕捉到了读写结合的语用训练点。同时,写前,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提示,为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避免了学生漫无边际的写作,也更好地为学生打开了与文本对话的窗口,为学生的感情提炼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孩子们,停下手中的笔,有没有写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那个瞬间,你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为了这个春天的约定,为了给自己的好朋友唱起去年的歌,鸟儿历尽了千难万险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留在她眼前的只有这盏用朋友的身躯化成的灯火,这一刻鸟儿有多少话要对他说——
(学生在朗读中反馈小练笔)【第三次动笔写作。孩子们的话语稚嫩却真切,我们相信在提笔的那一刻他们已完完全全化成了故事中的那只鸟。】
师:孩子们,你们写得多么感人又多么真切!我们在鸟儿的内心独白当中,感受到了她的——深情怀恋、责备与不舍。)(学生接答)
师:是的,面对着灯火,面对着去年的树,鸟儿的内心有那么多的话,让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的那一份感情,那就是——(自由应答)深厚。
师:此深厚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却不见一个字,不见一句话。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这样一个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动作,那就是——
生:(自由应答)看。
【千言万语只化为一个简单的“看”,孩子们在反复的对比与体验里感悟着“情至深,语至淡”。】
师:多么普通的一个字眼,多么平常的一个细节,甚至让我们感觉有点枯燥,有点乏味,但故事就是这样写的。看着,看着,鸟儿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假如大树在天有灵,他听见他最要好最思念的朋友唱起了去年的歌,他的心情又是什么呢?(生:自责,内疚)
师:其实它无需担心,当鸟儿为他唱歌的那一个瞬间,我相信一切担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这样一首歌,在大树的心目当中,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在鸟儿的心目当中也不会随着岁月的老去而老去。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教师指课题)
生:(齐读)去年的树
【鸟儿的再次歌唱,是践约,是怀念,更是对死亡、对无常的超越与对抗。是的,世事难料啊,当大树与鸟儿相约春天的时候,他们如何能预知如此的命运、如此的结局?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无常就是宇宙的真相。鸟儿面对生命的无常,寻找,追问,歌唱,并在这永恒的歌唱里得以释然,所以在故事的最后,“鸟儿对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就飞走了”。
当然,如此厚重的主题实在无法向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清楚地讲述,于是,王老师的教学也是含蓄的,他只是让孩子们体会、理解与想象,然后在师生的交流对话里引导他们去感知树与鸟儿深厚的情感,感知这歌唱的意义——
“这是一首超越了时间的歌,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孩子们,带给我们这首永恒的歌的故事,就叫做——去年的树。”
由此,课堂中“阅读理解”的线绾结,系上。】
师:孩子们,我们看《去年的树》。它没有写外貌的句子(擦去板书“不写外貌”),它没有写表情的词语(擦去板书“不写表情”),它也没有写心理的言语(擦去板书“不写心理”),请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表情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心理活动吗?(生:不是)作者明明会写,为什么不写?
(教师板书:在三个“平淡”与三个“深厚”之间画出空白框)生:可能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平淡的课文。师:你还固执地认为它就打算平淡到底。生:可能作者想让我们自己琢磨。
生: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的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有趣,更加伤感,更加漂亮。
生: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
师:真好。孩子们,你们看到这个留下的框了吗?(手指板书)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是的,它不写表情,它不写外貌,它不写心理,它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在框内板书:想象)正是留下那么多的想像空间,这个故事才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份巨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
生:(齐读)去年的树。
【教学的最后指向了这个童话的言语特征,也是这个童话最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显然,执教者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他将课堂的最后一锤敲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前面的疑惑由此解开,至此,课堂中“学习表达运用”这一语用训练的线也绾结,系上。
欣赏完大师的这堂课,教者的审美,音乐的选择,诗意的引导,淡淡的忧伤始终萦绕在我心中。
回望,课堂中三次练笔后,不难发现,一个词,一个句,一个片段,大师都能寻出语用训练点。如果语文课堂时时都有这样的结合点,并把这个点当成语文课的常态,语文课必然生气盎然,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这种训练中也必将有长足的发展。“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语文学习的本体。”这句话是王崧舟老师在《回归本体,指向语用》的专题讲座中一再强调的。王老师围绕着“回归本体,指向语用”阐述了:文本细读的视角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文本细读的重点是发现文本秘妙;文本细读的目的是确立语文价值。强调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堂”。在生活中,任何一个地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综合性体现了人们交往的能力。语文素养的体现就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发现文本秘妙”,捕捉语用训练的结合点,让语用落实、生根课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回归本体,指向语用》(王崧舟老师2014.9.21在曲靖的专题讲座)
(字数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