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说课稿★

时间:2019-05-12 22:1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说课稿》。

第一篇: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说课稿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说课稿

三嘉九年制

张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二)、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棵数=间隔数+

1、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抽象的植树问题。

四、说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幸福拍手歌》起点,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让学生感知间隔以及植树与数学的联系。(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五、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点拨、渗透,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利用小学具尝试动手“种树”—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实践的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六、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幸福拍手歌》、表格、小黑板、三角板(直尺)、“小树”等等。

七、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课前热身 激发兴趣

1、活动(上课前)

全体学生边唱边跳《幸福拍手歌》

2、导入新课

我设计了找手指上的数学信息。这一环节我从幸福拍手歌入手,从我们熟悉的手中寻找数学问题,用意在于先突破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解间隔,间隔数,初步感知间隔数与物体个数的关系,引入到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揭示课题:植树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植树活动里面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这样设计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初步探究、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为了绿化校园,学校准备在全长12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2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理解题目意思;

(3)学生汇报发现的信息。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植树问题中隐藏着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其实也是生活中一些类似问题的关系问题,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可以画线段图,可以摆石子,通过线段图和摆石子等活动来理解题意,找到规律,为后面的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

2、学生汇报,初步建模。

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再让学生利用电教手段的直观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把关注焦点聚集到棵数与间隔的关系上来,使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发现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植数棵数少1。并总结:

两端都种: 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

老师这时再提出让学生从其他数据中找规律,从而知道间隔数=总长÷间距,为后面的内容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我利用电教手段,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看表总结规律,既避免了用语言表达的困难,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学生豁然开朗。这时的例1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分析,独立列式,交流反馈,明白算理,巩固结论,学生研究成果被认可,学生也有了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图文并貌,回归生活。这环节我设计了生活中很多的植树问题,让学生明白了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公交车站点、世博园的凳子、国庆庆典礼炮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让同学们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解决问题:

这环节我安排了三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包括填空,选择,应用,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我让学生分男女组比赛,用课件展示出图文,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感受了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环节我设计了先回顾这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感想,再提出植树问题,为下节课的继续探究做好了进一步的铺垫。

(六)、知识拓展

本节课解决了两端种树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两端不种、只种一端的情况,学生自己利用我们本节课学习的方法来探究一下。

(七)、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 1= 棵数

(八)、教学效果预设:

我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贴合学生实际,通过充分体验,动手操作、课件数形结合的演示,小组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手段,让学生有夯实的学习基础;重视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但由于本人教学经验有限,肯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老师们提出我会虚心的接受,在这里先谢谢你们的宝贵意见,谢谢。

第二篇:《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教师:张景超 1 / 8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校开展“美化校园”的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认真的植树呢。你知道怎样植树更美观吗?(两棵树间的距离相等,一排的树要在一条直线上,就像是卫兵在站岗)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 8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①“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②“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100÷5=20(棵)

教师: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 8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有几个间隔?20÷5=4,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①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

/ 8

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②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③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 5 / 8

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 8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km,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都是1km。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

2.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3.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 8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对本次课中,探究植树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2.对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3.鼓励学生探索其他相关问题。

(五)作业:

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1题、第3题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100÷5=20 20+1=21 棵树比间隔数多1

/ 8

第三篇:《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参考教案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①“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②“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

/ 5

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了几棵树?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①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

/ 5

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②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③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 5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习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练习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 5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对本次课中,探究植树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2.对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3.鼓励学生探索其他相关问题。

/ 5

第四篇:《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小组合作操作、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问题。

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1、出示幻灯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辣椒和茄子是怎么排列的?(一个隔着一个排列)

你能继续往后排吗?(学生说,课件显示)

2、出示幻灯片:

师:你知道后面是怎么排的吗?验证一下对不对?(学生根据规律往后排)

3、出示幻灯片:

师:继续往后排。学生观察后,回答:不知道后面排的什么。

师:为什么?

发现:第一行和第二行是有规律的排列,可以根据规律继续往后排;第三行的排列没有规律,所以说不准后面排的是什么。

4、师:第一行和第二行排列的规律一样吗?它们都是怎么排列的?两行有不同的地方吗?(首尾不同)

2、探究新知

1、春天来了,同学们正在参加植树活动。看,他们在那儿。(出示例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2、同学们先来猜一猜,棵数与什么有关?(停留片刻)

没关系,一时想不起来的或者说不清楚,我们来做一做好吗?

100米太长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数试试,先来看看20米的植树情况。

(1)同桌合作,在课桌上演示在20米的小路上栽树。边做边思考:棵数与什么有关系?

(2)全班交流。20÷5=4 4+1=5(棵)

谁能给大家讲讲?

(3)25米要栽几棵?学生独立操作。

全班交流。25÷5=5 5+1=6(棵)

师:通过植树,你觉得棵数与什么有关?

(3)根据刚才的经验,不操作,你知道30米、35米分别要栽多少棵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0÷5=6 6+1=7(棵)

35÷5=7 7+1=8(棵)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棵数都比间隔数多1)

4、根据这个规律,你能求出在100米的小路上要栽多少棵吗?

100÷5=20 20+1=21(棵)

找同学讲解题思路。

5、如果在1000米的小路上栽树,要栽多少棵?

1000÷5=200 200+1=201(棵)

6、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题中100米太长了,我们先用了20米、25米、30米、35米这些简单的数试了试,发现了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这一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规律,不但求出了较长的100米的小路要栽21棵树,而且还求出更长的1000米的小路要栽201棵树。这种方法数学上称之为“化繁为简”。它是数学上很重要、很常用的研究方法。同学们以后遇到较大的数、较多的数、较复杂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试试。

7、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两端都栽,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吗?我们能不能也看作是一种有规律的排列呢?那么,是哪两种物体按什么规律在排列呢?有没有方法直接就知道哪种的数量多一些?

回忆植树过程,把间隔数和棵数一一对应起来,发现两端都栽,棵数比间隔数多1。

8、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3、巩固联系提高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能不能解决,怎样解答。

1、工人们正在架设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是20米。在总长3000米的笔直路上,一共要架设多少根电线杆(两端都架设)?

2、(1)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段。

(2)如果锯成8段,要锯()次。

3、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发现了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知道了“化繁为简”的研究方法。植树问题也可以看成是间隔和棵数的一一间隔排列问题。)

第五篇: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濮阳市昆吾小学 王光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智慧广场12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棵数,知道什么是间隔数、。

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两端都栽”情况下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课件

学具:直尺、植树问题研究报告表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目标

1、认识“间隔”和“间隔数”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齐读一下,想一想谜底是什么? 生:手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猜出了谜底。其实手不仅能写会算,而且还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先从手开始研究它的数学奥秘。看一下老师的手,现在老师伸出了几根手指? 生:……

师:仔细观察手指与手指之间是什么? 生:……

师:这个缝隙在我们数学中有个名字叫“间隔”.(板书:间隔)师:认真看大屏幕,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有几个间隔? 生:……

师:现在又伸出了几根手指?有几个间隔? 生:……

师:又伸出了几根手指?又有几个间隔? 生:……

师:2个间隔,3个间隔,4个间隔就是间隔的个数,间隔的个数就是间隔数。(板书: 间隔数)

2、在生活中找间隔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间隔有关的现象,谁能举出一些例子。生1:„„ 生2:„„ „„

师:同学们的见识真广。关于生活中的间隔现象,老师也采取了一些,我们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可见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以“植树问题”为例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

实现目标

1、获取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植树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净化空气,下面是我们昆吾小学植树节那天开展的植树活动。(幻灯片)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读一读,在题中你读到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

师:谁还有不懂得地方

生:一旁栽,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XXX解释一下,并用你手中的学具(直尺)到前面演示。生:„„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每个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谁来帮老师解释一下? 生:„„

师强调: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在数学上也有一个名字叫“间隔长度”(板书:间隔长度)

师:同学们猜一猜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生1:„„ 生2:„„

2、课件演示 验证猜想

师:同学们,4棵树苗,5棵树苗是我们的猜想,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生:„„

师:下面咱们在小路上亲自栽一栽。(幻灯片演示,边演示,边解释边提问题)

师:这是在20米长的小路上栽树,如果在100米、200米、500米、1000米的小路上亲自栽,这样做很复杂。平时,我们分析问题常常借助什么理解题意? 生:„„

师:今天我们也借助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题意。(幻灯片演示)画一条20厘米长的线段表示20米长的小路,一条小竖线表示一棵小树,5厘米表示5米的间隔长度。从线段的一端开始画,每隔5厘米画一条小竖线,以此画下去,线段的另一端画一条小竖线。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线段图,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生:„„

3、小组合作 得出结论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研究不同路上数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要求:

1、第一小组研究在10米的路长上栽树; 第二小组研究在15米的路长上栽树; 第三小组研究在25米的路长上栽树;

第四小组研究在30米的路长上栽树。(间隔长度都是5米)

2、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将有关数据填写在你手中的《植树问题研究报告表》中。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 小组代表汇报,填写《植树问题研究报告表》

师:观察表格,①你认为间隔数怎么求?你认为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生:„„

板书: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度

棵树=间隔数+1 师:为什么还要加1呢?这个1表示什么? 生:„„

师: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发现了“两端都栽”求棵数的解题规律,你们能够独立解决植树问题了吗?(板书: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三、应用规律

检测目标 活学活用: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生做题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老师:说得很好,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填一填

1.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的16棵树之间有()个间隔。2.从第1棵树到最后1棵树之间有30个间隔,一共有()棵树。3.河边的护栏有8根铁链,需要()跟柱子。4.王老师家在6楼,她从1楼到6楼要爬()层楼。5.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次。6.23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个车站。

2、课件出示习题(安装路灯)

工人叔叔准备在一条长200米的大桥一侧安装路灯,每隔40米安装一盏,问共需安装几盏?(1)师:这里有植树问题吗?什么相当于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2)学生独立思考,写出解题步骤(3)多媒体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栽的情况,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度

棵树=间隔数+1

下载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2,5题。 教学设想: (一)教材简析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汪 顺 银 【教学内容】(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118页。教学重点: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灵......

    《植树问---两端都栽》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反思 杨红梅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且......

    1.《植树问题(两端栽树)》教案设计

    1.《植树问题(两端栽树)》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让学生有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五年级数学上册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

    “植树问题”说课稿

    《植树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个单元主要是为了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

    植树问题说课稿

    植树问题说课稿 植树问题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