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校本学习为切入点促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学》期刊2012年4月刊推荐稿件
以校本学习为切入点促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
孙德鹏
摘 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业务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双向的、是互利的。只有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发展,才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自身素质的建设是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首先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素质。教师只有在政治上不断提高,热爱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育观,在观念上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业务和教学层次上努力学习,掌握最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和专业水平,为人师表加强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贯彻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
关键词:校本学习少数民族地区 教师专业 成长
《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实践,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滞后,实行适合本地区的校本教研势在必行。“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是一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学校文化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式,是一种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教师进修紧密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动形式。
“没有源头活水来,哪得渠水清如许”,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的高素质形成必须以其较高的思想修养,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即不但有强烈、明确而持久地教于动机,而且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又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完善的人格,为达到这些要求,我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自身建设。”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业务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学校应该具有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并以此为抓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有效机制,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保驾护航。
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实践者,也应该是教学研究者。学校要求教师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学习、教育研究相结合。以课题先行的方式,培养一个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群,促使教师注重学习、交流和积累,力争出一批成果,培养一批新人。新课题立项后,召开开题报告会,明确目标和职责。平时对立项课题进行过程检查,促使课题研究和实践的正常进行。在平时教学上,提出做教学行动的研究者,提倡在教学中做研究,写案例分析、写课堂随笔、写教历等,使教师边实践、边积累、边总结、边提高。每人每年至少上一堂教研课,有一篇论文或反思,做一个课件。学校创办了校报校刊每年出刊5期,至今已出20多期,每期刊出论文20篇左右,稿件全由学校教师所撰写。校报校刊已真正成为教师探讨教育理论和教改实践、切磋教艺、施展才华的又一个舞台。目前全校教师教学研究已形成良好氛围,凡有科研课题可申报,凡有各级论文可参评,就有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参与的机遇。
建立“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是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尽力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要注重教师的心理调适,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让教师在参与学校发展中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进行教学工作和实践探索。要注重加强和调控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教师从事学校教学研究活动。如通过开辟宣传专栏,展示优秀教师风范;通过业务竞赛,表彰奖优,树立典型;通过政策倾斜,激励先进,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驾护航。《教育学》期刊2012年4月刊推荐稿件
二.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为切入点,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导航器。
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是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也必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是大山深处或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普遍都很薄弱,同一班级内的学生个体内及个体间差异很大,普通中学的教材跟少数民族地区的教材基本相同,这很难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为此,少数民族地区要以构建“学做人、学文化、学技术”的教材体系为目标,以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为使他们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有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不仅构建起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还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各类校本课程和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事实证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双向的、是互利的。只有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发展,才有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三.校本教研内容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是民族教育振兴的主宰者。
校本教研注重解决教师在学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教师在探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研究活动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教师,他们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只有坚持以教师为本,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保证之一。我们主要通过“三个结合”来提升理论水平——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所谓“请进来”是指学校邀请教育专家来校专题讲座或教学现场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引领教师;或力争配合市、县区教育部门承办相应的教研活动。“走出去”就是指学校不定期派教师外出学习,让他们到外面去开拓眼界,并将外面的新理念、新做法、新信息带回来与大家共享,外出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写出了学习的体会和反思,供大家学习。“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则是指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不同种类的教育杂志.让教师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推荐、交流。让教师们感到学习的快乐。业务学习与教研活动相结合也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实施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业务学习是由全体教师根据带班时间的不同而组成的学习形式.由教导主任负责组织、安排,内容以理论学习、集中交流为主。而教研活动是由不同年级组教
师组成的学习形式,由年级教研组长负责,内容以本年级组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主而安排的专题学习或研讨等,针对性更强。
这有
利于教师进一步研究适宜、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使操作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以研促教正是学校发展的动力,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学校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师间的互动、分享使得同事关系更加融洽,学校凝聚力大大增强。通过校本教研的实施,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素质发展,学校声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校本课程培训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如达不到一定要求,就不能有效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发前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必须具备课程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必须具备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必须具备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基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当时教师专业水平的现状,校本课程开发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巨大挑战,同时它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四.以理论为向导做校本教研的加速器,建立全员参与、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教师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与普通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不仅要有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更要有职业理想和追求,要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的道德素养。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的必要手段。学校始终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引领教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教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中,学校管理者应为教师自主研究提供适当的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展开研究。因此,管理者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由管理转向服务。学校行政班子经常深入到教师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掌握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疑惑,尊重每位教师的想法,努力为教师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教育学》期刊2012年4月刊推荐稿件 的氛围,并以此制订出相应的教研内容。每个年级都有一个领导分管,除进行日常事务性的管理外,每学期结合校本教研进行具有校本管理特色的“四个一”工作,即本年级发现一个问题、在校务会上提出一个相应的解决方案、组织一次相关专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最后撰写一份活动报告。针对全校有共同性问题,学校在校务会上商议形成全校教研方案,由业务校长带领教学处实施。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学业务能力的共同提高。教研组建设是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也是学校校本培训的一项中心工作。学校对教研组活动有着严格而具体的要求,组内活动形式多样,交流广泛,内容丰富,有力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多年来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教研组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教师的考评方案》。明确教研组长的工作重心,并把教研活动课题化列入考核量化表中,试图通过规范的教研活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协调统一,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全员参与,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振兴民族教育事业。
五.以专业引领为核心,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在新课程实施中,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迫切需要研究人员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研究人员专门研究课程与教学,处于新课程研究信息的交流中,在经验、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实施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多次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指导工作,还与兄弟县区的学科教研员开展师徒结对,帮助一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转化教学行为,探索校本资源的开发等,使教师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为新课程提出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奠定了基础。学校还邀请校外名师和本校教师同上一堂课,课后请专家作精彩点评和讲座,通过比较找出两者教学的风格和差距。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探索可以拓展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创新。
自我反思是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在校本研究中,学校推行三种形式的实践反思制度:一是以学校或教研组为单位,在教学处组织下,以“一节多人上,多人上一节”的形式进行实践——共同反思—
—再换人实践一再集体反思——再换人实践,以达到共同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解决一个问题为目的;另外一种是以个人预约课的形式进行“课例解剖法”反思性研究,由教师本人向教学处提出申请,学校安排“校本研究指导中心”相关成员和电教室为教师进行现场拍摄,并刻录成光盘送给教师本人,使其反复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并进行分析解剖;此外,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课后小记、教育札记,利用自己的个性语言、实践性语言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发生过的事,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和提炼。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即建立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制度,强调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它是授课教师在同伴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公开课作多次反思的过程,即案例跟踪。具体过程如下:公开课之后,即时进行说课研讨,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这堂课的经验或教训并及时、如实地记录下总结的经验或教训。针对特定的主题,在授课、反思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案例,并在相关的研讨会上进行创新性案例交流。重新对课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反思的结果。同伴互助制度强化备课组功能,重视集体备课,更强调张扬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开展协作教学,倡导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的教学难题,且不涉及褒贬奖惩和评价,从而使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使课堂教学自然展现。“观课者”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观课”,而是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进行“观课”,有较强的针对性,观课更多地指向提高,这样就使“外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向“内控”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变。只有这样以专业引领为核心,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便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自身素质的建设是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首先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素质。教师只有在政治上不断提高,热爱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育观,在观念上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业务和教学层次上努力学习,掌握最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和专业水平,为人师表加强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贯彻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实现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办学质量。
赵凤琴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标准的改革实践进程之中,我们全面分析本校具体实际,着眼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大力实施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牢牢抓住课堂这块主阵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大力摸索校本教研开展的新路子,紧紧以教育局的有关指导思想为具体工作的指针,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大力校本开展教研,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浓厚了学校教学研究的氛围,带动了学校的教改进程。
一、校本教研改革“八部曲”
第一步,观念更新。
进行思想观念更新工作贯穿课堂教学改革的始终,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大量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吸收前沿的教改信息,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地引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学校组织了为期三周的“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什么?是分数还是发展的”教学思想大讨论,先是在人人写好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年级组内人人发言,讨论争鸣,最后由李校长做总结发言。
学校把每周的星期二作为专门的学习日,包括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专家讲座、名师课堂等内容,在学校上下大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唱响只有老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的口号,经常组织学习的口头和书面的各种形式的交流,让老师们产生不学习就会落伍的紧迫感,以勤学和好学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耻的良好教风和学风。
第二步,课题带动。
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学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总课题,每一个学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教师的研究兴趣,或者教学中自己的困惑和疑难等来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然后自下而上,由学校对老师的问题或者小课题进行课题的整合,并且组建课题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然后进入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承担课题的老师不定期进行研究成果的校内或者组内的展示,吸引更多的老师加入研究实验的队伍,使课题实验工作成为一个磁场,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磁力,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从而带动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
第三步,专题专题研讨,讲座导航。
学年初学校的每个学科都要定出自己本学年的校本教研的大方向,并把它凝缩为一个比较明确的研究专题,领导就这个研究专题向本学科有关的人
员做以明确的诠释,进行定专题明确教研方向的专题讲座。语文的专题确定为:深入落实“大语文”思想,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让校园书香四溢;数学的专题确定为:自主探究注重过程教学;英语教学的专题确定为:任务趋动,情境创设,快乐学习;音乐确定为:在音乐学习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确定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自主探究发现总结。
每位领导每学期都要对所主管的学科教师进行一至二次的专题教学讲座,目的是为老师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科学的可资借鉴的方法,鼓舞老师们投入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提高领导的业务能力。领导的讲座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所谓讲座,更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深入课堂听课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大量来自一线的课堂教学信息,从中找到学校各个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个性化的问题,然后多方查找各种资料,进行反复的思考和论证,然后才有的放矢地拿出自己的讲座,结合本校老师们的课堂实例,深入浅出进行讲座辅导。
有了学校各个学科的教研专题,在领导专题讲座的基础上,每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和感兴趣的一个侧面确定自己的本学年研究子专题,然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围绕专题进行经验与教训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对专题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请领导和本学科老师共同听研究课,大家再结合课例进行评议,执教者进行反思总结之后,开始更深入的探索。如此周而复始。学期末每位老师写出专题总结的小论文。六年级语文韩阿艾确定的教研专题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感。她执教《鸟的天堂》一课全组另外7位老师和主抓领导共同听课。在剖析这节课的时候,同组的老师们一针见血指出韩老师课堂当中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理解榕树之大的时候,老师没有紧扣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挖掘的意识,致使学生交流空洞干瘪,没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语言文字,在此基础上自由发言感悟交流,互相修正和补充完善。还有的老师提出忽视感情朗读的训练,不利于学生语感水平的提升。创设情境的课件的使用没有注意实效,在学生领略榕树之绿和茂盛时,一晃而过,不能很好地辅助学生的理解,可以重复多放几次。韩老师吸纳了大家的意见,重新进行修改,为玉田老师作课,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组的老师又及时总结了成功的几点经验,大家共同有了提高。
第四步,考察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拿出专款用于全体老师走出去,开阔眼界,参观学习。这学期,我校全体老师到玉田实验小学进行参观考察,老师们全方位地感受了玉田实小的方方面面的工作,从中受到了极大启发,回到学校之后,在专题总结研讨会上,大家一致本着学习他人之长,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心态,深入地交流学习的收获和感受,有的教研组甚至等不及学校拿出相应的举措就已经付诸了行动。真是老师思想受到了
触动,头脑开了窍,你不让他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都不行。实现了上下协调连动,如火如荼搞课堂教学改革的良好局面。
第五步,示范引领。
大家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之后,领导开始与各个学科的骨干老师共同研究,然后由领导(本学期主要由杨建红和秦淑荣二位主任主讲数学示范课)或者是骨干老师上示范性的研究课,同学科的老师共同听课,同时要写出听课感悟,然后以教研组或者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说课和评课活动,对示范课解剖麻雀,共同取长补短,达到人人受启发,人人有思考,全员参与,全员互动,全员提高的目的。
第六步,全员实践。
有了前面三个步骤的铺垫,开始由点到面的进行全员尝试,全体老师人人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本轮的校本教研活动,领导全程参与其中,及时发现典型经验和倾向性问题,然后分三个层面进行一对一的教学研究。一个层面是领导与每位执教教师面对面地评课,个别分析指导;第二个层面是全组老师共同评课,畅所欲言;第三个层面是学校组织总结回顾,由领导做专门的总结反思。
以百花课活动为例。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已经有了全校半个学期的研究基础,再由领导提前制定出百花课的课堂评价标准,作为一个具体的导向来组织全体老师共同学习领会,目的是继续明确学校教学思想,统一老师们的认识,追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研效果。
在 “百花课”第一阶段,全校老师51名语文和数学老师不分年龄人人登台亮相,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的教改思考与实践展示出来。这样每个教研组都是一人讲大家帮,集体备课教研蔚然成风。孙丽静老师是本学期新调入的老师,个人素质不错,但对学校的一些教研思想还是有些生疏。于是她在备课的时候向同组的每位老师都一一求教,老师们毫无保留地帮忙。由于她执教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在突破难点时要制作课件,于是全组老师齐动手,有的出创意,有的亲自制作,凝聚集体的智慧与结晶的这节课后来获得了优胜奖。教研组为主体的说课和评课活动紧随其后。有的组老师一人讲完课之后,全组老师迫不急待地你一言我一语发表听课感言,甚至忘了下班的时间。学校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研究百花课的听课互评,在畅所欲言的争长论短之中,互相启发,在此基础上,人人写出经过理性思考和书面反思,从而实现了全员的共同提高。同时在活动中刘冬梅、韩红、董君梅、郝天芝等17名教师脱颖而出,这些课教学理念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上相得益彰,课堂教学效果好,受到全校老师的好评。
第七步,总结反思。
在全体老师人人有了展示和参与实践之后,在领导与每位老师以及各教研
组分别评课的基础上,由领导集中进行活动的总结反思,推广老师们成功的做法,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方向。这种总结反思一般是承前启后性质的,它既是对前一轮活动的一个全面的理性的总结,更是对今后开展新一轮课堂教学的改革的开题。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动态流程。
第八步,专家引领。
为了保证校本教研的质量,我们请唐山市教研室的王锦苹主任到我校现场点评指导。因为完全是针对学校自己的课堂实例进行的讲座,老师们特别解渴,受到的启发也特别大,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有力地促进了新一轮校本教研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小的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进行时,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成果喜人。
盯住课堂教学的改革,致力于校本教研的开展,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提升了办学的品位。学校先后完成了河北省“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两个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同时又承担了国家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和“经典诵读实验”二个课题的研究实验,同时正在深入进行“大语文”思想的落实研究,并且已经初见成效。
学校本学期接待省内外的参观团6个,有新疆、保定、迁安、乐亭、丰润、玉田等,还组织了丰南一小教学开放日活动,承办了唐山市课程改革现场会、丰南区校本教研观摩活动,取得了一致好评。在全区数学老师素质比赛和领导评课比赛中,张玉莲主任和刘冬梅老师双双获得一等奖。郑玉彬老师在唐山市音乐老师素质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近年来,先后有11人次在全省论文评比中获奖或者在省级以上的公开刊物上刊发论文。有5人次获得全国科技小论文二三等奖,学校也获得了全国科技教育优秀组织奖。
第三篇: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1-1-
31课改的主体是学生,课改的成败系于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师“五·五成才计划”为途径,以师德修养、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等内容为核心,努力发展教师的专业个性,构建三级管理培训体系,探索参与互动式、发展性的特色校本培训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基于教师发展目标,整体构建培训蓝图
我们在学校发展规划中,鼓励每一名教师“做一名教育家”,努力成为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科研强、有责任、有爱心、有魅力、有贡献的新型教师。这种高品位的教师发展目标,成为我们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基点。
为此,我们对校本培训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设计。我们借助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考核工作。我们以“三重”——重师德、重师能、重师范——为培训导向,致力于“三真”——真问题、真实践、真反思——的研究。每一项培训都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展开。培训内容包括项目培训、专业培训、基本功达标、技能应用培训等;培训形式有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交流展示、教师经验分享等;培训方式灵活,有集中培训、分组培训等。
二、建立有效运作机制,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1.建立规范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
我们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专人负责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明确了校本培训的三级管理制度——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管理制度、教研组长组内管理制度和教师个人自主管理制度。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提升了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行为跟进的能力。
2.在培训中注重过程性管理
计划有依据:每学年初,我们都依据海淀区教委的工作重点,分析学校发展状况,确定发展计划,并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和教师的需求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学习有策略:2008年初,学校把对工作计划的学习宣讲由传达模式转变为参与互动模式。各部门根据本学期的工作重点,设定问题情境,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研究,提出实施策略。我们还将学期工作计划公布在学校门口的宣传栏和校园网站上,向学生家长公开。落实有要求:我们很重视过程性管理,重视校本培训每一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并加强阶段性评价,确保培训计划顺利实施。
结果有反馈: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校长和各部门业务负责人对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诊断、分析与反思,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并部署下一阶段培训的重点工作。
3.保障充足的培训经费
在分配制度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参与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培训的奖励方案,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认可。学校还用每学期的“校长奖励基金”,对在培训中表现突出或个人专业成长有显著表现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学校还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自主购买图书,提升文化素养。
三、研究师生需求和发展目标,以多种方式开展校本培训
1.明确校本培训的价值追求,以学定训
进行校本培训设计之前,我们就明确了校本培训的价值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
1了让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课堂还学生”,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互动、参与式校本培训。
(1)让教师理解关注学生的意义
通过培训,教师懂得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教育者的天职。他们鼓励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确立学习进步的标准,制定“学习小计划、小目标”,学会“规划学习”。
(2)学会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开展“师生问题超市”双主体活动,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备课前分析学生情况、课上研究学生的主体活动、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要求,鼓励教师建立“教学问题记录单”。
2.夯实教师发展根基,明确教师专业责任
(1)提高学习力,为终身学习奠基
学校以“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基”为办学理念,提出教师“悦读计划”,鼓励教师爱读书、乐读书、善思考。国学课程的开发,不仅让经典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还使广大教师在阅读中积淀了文化底蕴,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
(2)提出教师发展路径,明确教师专业责任
学校提出了教师“五·五成才计划”,明确了教师的专业责任。
五个途径:教师要在五年内接受一次专家跟踪式指导,至少进行一次外出学习交流,录制一个“魅力教师”宣传光盘,举办一次教学思想论坛,出版一期教育科研专刊。
五项任务:教师每学期出一份学生试题,写一份教学反思,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上一节优质研讨课,参与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
3.整合培训资源,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整合培训资源,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成立了“专家导师团”,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聘请教学名师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还成立了本校的“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学科带头人专题讲座”活动,通过“教学互访——教研组活动”、“圆桌会议一一参与式培训”、“学科联动——跨学科交流”等形式,搭建研修培训平台。
在活动中,我们做好“三结合”,即培训与研修相结合、培训与课题相结合、培训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结合。
(2)发挥本校骨于教师作用,建立立体的教师培养体系
学校对骨干教师队伍不仅是依靠使用,更重要的是信任、培养和提高:一是让骨干教师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加强梯队建设,构建师徒网络,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设计生长点,实现“人人为师、人人为徒”的纵向培养方式;三是建立考核机制,促进市、区、学区骨干教师成长,通过引路课、示范课、案例交流等活动,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带动全体教师成长。
4.抓住教师需求,确定校本培训的重点关注范畴
(1)提升教师德育水平,破解德育难题
学校重视德育队伍建设,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和辅导员例会;坚持德育培训专题化,做到期期有主题,有针对性,有反馈,有效果。我们先后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徐刚、王宝祥、吴凯等做专题讲座或教学报告;组织班主任参加《学会沟通》专家讲座,听取学区内优秀班主任的经验介绍,参加“如何设计班会”主题培训、班级文化布置研讨、班主任基本功考核验收、观摩主题队会等一系列主题突出和内容丰富的培训。
(2)聚焦主阵地,引导教师创建特色课堂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研修平台,培训教师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创建具有特色的课堂:一是自主的课堂,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和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二
是合作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中相互启迪,分享学习的快乐;三是探究的课堂,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四是情感的课堂,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充满情趣和魅力;五是平等的课堂,课堂上人人平等,人人参与,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六是开放的课堂,教师努力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融入生活的大课堂。
(3)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加强学科整合研究
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学校开始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我们相继组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数字化系统的使用,展台与液晶投影器的使用,校园网的使用,防电脑病毒、杀毒、多媒体系统的使用,Flash、演示文稿等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博客的建立与使用,智能出题系统的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与实践研究,互动教室的使用等内容的培训;编辑了《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教师读本)》,使教师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自2003年开展“个性化教学策略”校本培训以来,每一位教师都努力创设适合学生的分层教学策略,相继开发出阅读、健康与运动、艺术、科技等4个系列的校本课程。学校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挖掘其内在的教学潜力,教师们相继编写了《心理健康读本》、《心理咨询百例》、《小学曲棍球》、《小学生缝纫技术》、《单片机》、《艺术》、《国学读本》等校本课程读本。其中,《心理咨询百例》获得海淀区科研成果创新奖。
(5)在教育科研培训中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
学校坚持以教科研工作为龙头,积极探索课改新思路,先后承担国家级、北京市和海淀区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聘请专家担任教科研顾问,利用每年的“教科研年会”总结、交流、固化教科研成果,增强课题意识,规范科研管理。
“教科研年会”使校本教研开展得深入而富有实效,已基本形成了“确立专题——教案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评价反馈——积累案例”的链接式校本研究模式,从独立的每一板块研究链接成学校的研究主体框架。
5.“三个举措”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我们通过“三个举措”激发了教师成长的热情。
举措一:落实三次诊断。校长带领干部坚持“周诊断”,深入教研组进行“月诊断”,利用“教科研年会”进行“年诊断”。大家根据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状况、课程中反映的普遍问题、重点的教学内容等,进行有主题的讨论、答辩、研讨„„
举措二:提出五种研究方式。在培训实践中,“常态式”、“案例式”、“反思式”、“专题式”、“课题式”等五种有效的研究模式一一诞生。教师们立足“小目标”,切入现实中的“小问题”,支持教学中的“小策略”,有针对性地构筑“大研究”,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合作、关爱、分享的培训氛围。
举措三:搭建五个发展平台。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分配适合的教育教学任务、设计教师培训计划、提供课堂教学的日常指导、支持教师同伴互助、支持教师在专业团体中成长,让所有教师感到“人人都在支持我”。学校以发展性评价策略为支撑,鼓励每一位教师确立个人发展规划,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册》。学校还为教师建立《自主发展档案卡》,从学期目标、参与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等方面记录个人的专业成长。
学校将校本培训成效与管理水平相联系,教师发展性培训成效与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教师业绩相联系。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我们提出“评价看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思路。针对参与式培训鼓励教师合作分享的特点,我们提出要考核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教师在团队中的贡献值。
总之,要让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校本培训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它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了教师的学习能力。学校的骨干教师比例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一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学校课改的中坚力量。
作者:北京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 赵建捷 来源:《中小学管理》2010年第12期
第四篇:让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成长
搞实校本研修工作,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曹光泽
一、我眼中的校本研修
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阵地,以学校为主体开展的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的校本研修活动,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面临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面对新课程,所有的教学方法也在摸索中进行,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技能进行调整与更新,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重新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挑战传统,挑战书本,挑战自我。
三、提高认识是搞实校本研修工作的前提。
开展校本研修,学校领导是关键。领导班子要提高认识,带头转变观念,带头刻苦学习,不断形成新思想,提出新理念,实施新举措;不断提高领导自身学习能力。教师作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对校本研修意义的认识尤为重要。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
这是对校本研修最为生动的诠释。所以作为学校领导要影响和帮助全体教职工投入学习和研修中。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修氛围。通过建立能促进校本研修开展的激励机制,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不断地去激发和唤醒教师学习、研究和发展的欲望,张扬教师的个性,凸现教师的主体,锤炼教师的智能和技能。
我们的校本研修实施模式(大概做法)。
一、个体研修——学思并行,提升自我1、结合自身,明确研修方向,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教师的个体研修一定要结合自身,切实可行,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选择发展路径。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为将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切实为教师的发展服务,应当给教师规划减负、加压、增效。
(1)减负——制订教师的学期发展规划,并不是给单纯的教师下指标、定任务,学期个人发展规划不应当成为教师发展的负担。教师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应当切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应当是教师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程度与高度,尤其像我们这种年龄结构特殊的九年制学校。如果硬性地要求教师在一个学期之内发展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获得什么样的荣誉、取得什么样的进步,只是管理者一厢情愿的行为,只能成为教师的负担,而不能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因而学校在要求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之时,尽可能地遵从了教师的个人意愿,将规划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自己(新上岗教师除外),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发展潜力,制订切合个体实际、详细可行的发展计划,学校只针对性的做一些指导和帮助。
(2)加压——教师发展规划的自主性,并不等于管理者放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的发展是个体努力的必然,也是学校激励的结果。我们给教师规划减负,给教师制订规划的主动权,是让规划更切合个体实际,但是这并不等于学校管理无作为,对教师的发展不承担指导作用。所以,在给教师学期发展规划减负之后,还实行了加压政策。所谓的加压,是指学校结合教师个人制订的发展规划,结合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赋予学校的发展期待,让学校每位教师“跳一跳,摘桃子”,力求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例如:为骨干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其学期或学年内承担一定范围内的公开课、示范课,如组内、校内的示范课,联片研修等校际交流活动中的公开课,县级或县级以上的“教坛新秀”等示范活动中的赛课;骨干教师面向全体教师的辅导讲座等。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如参加“青蓝”教师结对、承担汇报课等。学校管理者通过一系列活动形式,为有发展潜质的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从而让教师的个体发展借助学校的主体发展获得提升。
(3)增效——教师发展规划只有付诸实施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如若仅仅将发展规划当作一种管理的形式,让教师形成书面材料存之于档案,那么,这些计划终究只能成为计划,不可能实现其应有的效益。因而在管理过程中,教务处及相关业务领导承担起了指导、监督教师落实发展规划的职责,让教师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突显其应有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增效的目的。学校结合教师的个体发展规划,制订了学校教师整体发展规划,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教师发展活动,促进教师发展规划的落实与实施,从而让教师在学校的教师发展主题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学期之初的个体发展规划。
2、强调自我反思,学思结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成为名师”,这是叶澜教授说过的话。教学反思,是教师课堂教学之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师课后要做的第一件事,而且也是教师组织新的课堂教学的前奏。为了改善教学状况,不断的查找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是促使教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善、美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有多大。具体做法:
(1)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营造全员反思氛围。
教师们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即使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学校应该形成鼓励教师反思的氛围。我们就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
(2)教给教师反思方法,促进教师有效反思。
教师的反思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尝试以下五种反思途径,觉得有一定的实效。
一是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日志,把自己在教学中随时出现的、记忆最深刻的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是要求教师编写教育案例,把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学生展示典型思想、行为、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要求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或教育札记、教学随笔,把自己从事教学中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记录心灵成长的轨迹,道出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感;
四是教师通过教后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扬长避短,不断改进;
五是教师进行网络研修,在国培计划、联片研修、校际交流等区域共享集体智慧,促进研究深入(这一点,目前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结对研修——同伴互助,携手共进
同伴互助活动能够把每一个成员都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成为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成为参与者、受益者,能够使参与到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品尝到合作的快乐,在心理上找到归属感。同伴互助注重了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教师队伍建立合作的学习型组织。教师们不仅能在专业讨论中畅谈自己的教学观点,发现别人的真知灼见,还能在深度会谈中找出阻碍教研进步的消极因素,并依靠集体智慧来加以解决。这种教师间的合作学习,在教师间的心理相融、教育教学的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中有着非常独特的效能,其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同伴互助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案例设计中共同把握教学规律。二是教师在互相听课中共同改进教学方法。三是教师在专题研讨中共同探讨教学策略。四是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共同分享教学经验。
我们的同伴互助分为了2人的“互助结对”和3人以上的教师研修团队两种形式。2015年,实现了前者。按我们的设计,“结对”包括校与校间的结对(共同体学校)、本校内教师间的结对、教师与教学业务领导的结对、教师通过网络教研与其他教师的结对等等。在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到“结对”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如:我校积极开展的业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手拉手结对子”同伴互助活动。
有声有色的互助活动将教师的“手拉手”同伴互助推向了深入。结对双方每2周互听1节课以上,汲取双方教师的教育教学优点,并写好听课笔记;每次考试后结对子双方共同进行一次教学质量分析;结对双方每学期进行一次自我总结,撰写一篇优秀教案;结对教师在学期末撰写结对子成长体会一篇。相继推出业务领导与教师结对的汇报课及教师结对的汇报课,并在期末对上述活动进行考核。从中欣喜地看到了教师在活动中的成长和进步。
教师教研团队的研修主要包括:集体备课(议课)、互动研讨、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等,教师在互助互动中,提升了团队精神,也提升了专业素质。
三、学校研修——多种形式,百花争艳
学校层面上的研修主要包括理论引领、随堂听课、校际交流、网络教研、经验交流、读书汇报、组织比赛等途径。本学期,我们一方面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开展大练兵活动,另一方面针对性的进行了校本四训研修,效果明显。
课改之路,一路探索,我们寻觅到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有效校本研修。我想,只要将这项工作搞实了,就一定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速。在未来的课改路上,我们将继续努力,坚持走有效研修之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推动学校的和谐发展。
2015.12
第五篇: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新课程给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不再只是教师任教的场所,更应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舞台。面对如此形势,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要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提出:以理念为导向,以学习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发掘各种资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下是我们平时的想法、做法和反思。
基本理念
理念是导向。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众所周知,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基于此,我们坚持以三个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探索与实践
要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一、寻求活动新形式,促进交流共发展。
师素质的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每周论坛——开辟交流平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策划准备,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尝试开展“每周论坛”活动,制定了《“每周论坛”活动细则》,确定了活动目标、内容、计划、形式与要求等。同时召开了校委、教研组长联合会议,认真选定了学期论坛的大主题如: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学校大主题确定主讲话题。如:《让班级活起来》、《论持久战——班级学生自主习惯的培养》、《自主、自律》„„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作为交流探讨的时间。活动采用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话题涉及教育热点、实践发现、学习反思、困惑对策等进行交流。在“每周论坛”活动中,还设置了主持人、主讲人,这个设置意味着一种责任的下放。责任感驱使主持人主讲人认真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加强学习、勤于动笔。教师在这个过程的锤炼中,获得较佳的状态并展示了自我,从而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成就。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每周论坛”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作为一校之长,我们强调了几个要求。
人人参与。这也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对这项活动不回避,或主持、或主讲、或记录、或漫谈、或争议思考„„人人参与,那就意味着这项活动做有所值。
认真准备。“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求主讲人要提前一周把讲稿送交主持人审阅并共同交流、完善,以确保发言稿的质量。
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如何在交流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教育。这一点是“每周论坛”的归宿之一。
“每周论坛”活动的开展,开辟了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了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每周论坛”不但是教师学习的交流平台,更是教师参与的锤炼天地。
2、研训结合——提高教研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训以 “学习”为基础,与“走进大师”教育阅读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研交流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反思”相结合,促进内化学习。
教研方面,各教研组固定每周有半天的教研时间,全校确定一个学期总的教研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大主题和本班实际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教师定期以公开课的形式就该课题研究情况向教研组做汇报,并为大家做本课题的专题讲座。教研组结合公开课的实施情况也向教师提出建议,以便更深入地做进一步的研究。学校从说课、集体备课、开课到评课,规范了教研活动流程,并围绕主题规范整理形成各环节文字材料。如围绕教研主题,结合课例,开课教师需要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组织者则要整理教研记录、教研小结等各种材料。在活动中,教师感受到教研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工作,从而行之有效,言而有物。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为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我校以“材料集成”为手段,促进教师系统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整理汇编了《关注》、《耕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手记、心得体会与学校教研材料汇编。
3、撰写手记—— 促进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为此,我要求教师每周至少撰写1篇教学手记,并作为学校常规每月自查的一项内容。同时,为鼓励与推动,我们汇编了教师教育手记集《耕耘》——教师手记选、《关注》(白埕小学教师手记选)、《蚂蚁的触角》。
4、网络信息—— 拓宽交流渠道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是架设宽带网,让电脑发挥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二、尝试课题探究,促进工作转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课题引入—— 提升探究水平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有三个教师参与了“作文生活化”(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评价”(县级课题)、“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县级课题)的探究活动。
2、课题创生—— 提高探究质量
“自主-导行”是我们在学习工作摸索中感受创生的。目前,我们还在围绕这一主题,指导教师尝试从“我带同学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自主-导行”少先队管理新方式等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我校潘全兴老师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凸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反复思考,尝试了“我带同学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确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教师导入——宣布带学顺序——学生带学、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引领——教师对学法、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学生在课前须先报名,然后确定带学内容,再商决学习方法、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课前只做到协调带学内容,帮助确定学习方法和方式;课堂上指导、点拨、引领深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领突破重难点。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个性化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该教学模式多次在县、中心校做典型课例推介,并受到一致的好评。
3、行动研究—— 促进工作转型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然而农村小学教师又存在理论不足和受时空制约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尝试了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于实践,服务教育。我校先后尝试了“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能力的培养”、“学困生的转化”等课题研究。并把每周论坛做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行动研究的开展,不仅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且使教师逐步由原先的“教书匠”心态向“研究者”的意识转型,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课题琳琅满目,又显粗糙,似乎有悖现实,说是课题研究未免操之过急。但是我认为百花齐放体现的是一种关注,一种兴趣,一种尝试,又何尝不可。而这又将在交流中带动相应的工作开展,积极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不断促进教师形成自我成长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走向课题研究,科研转型是必然趋势,也是我校的教师的共同需求和选择。
三、建立规章制度,促进自我反思。
为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制定了《常规工作要求》、《常规自查工作要求》、《师德内涵》等制度,配备相应的评价工具,如:《课堂教学同事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家长)》、《常规自查表》。为帮助教师做好工作调整还设置了《教师发展建议》(自我及同伴建议)、《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使教师对今后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作为教师行动的指南。“自查反思”式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强调了教师参与、主动反思;强调交流与沟通,以利共同发展;强调真实、客观。反映教师个人与学校的自我反思与工作调整,从而引导教师自律,促进教师成长,实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
2、档案袋建立—— 记录成长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立是一种基于“学习与反思、记录成长历程”的教师发展目标引导的档案袋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交流与反思、科研能力等方面。内容涵盖教师师德、教育教学常规、教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等相关内容。具体包括两大部分:基本部分和过程性材料部分。
基本部分包含《档案袋建立实施说明》、《教师专业发展参照标准》、《教师基本情况表》、《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档案袋内容目录记载》、《教师教育大事记》、《工作回顾与展望》。基本部分也是档案袋的主要部分,从整体上介绍档案袋建立的依据、理念、结构,体现教师的发展计划、成长历程及确定发展目标。
过程性资料部分是对基本部分的补充和深化,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我的学习、交流与反思、教育与教学、教育科研、我的成果六大部分。收集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个性化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以帮助教师更条理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历程。
同时,我还成立以校长及教务骨干为主的档案袋开发小组,负责档案袋的假设、验证、交流、实施。成立以校长及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为主的档案袋管理小组,负责档案袋建设的指导、组织交流、实施建议工作。为确保档案袋能真正促进教师反思、归因、总结、调整,我们还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原则》及《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要求》。确定了真实性、操作性、过程性、人文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为更好地发挥档案袋的功能,我们开展了“规划生涯”研讨会,先由教师自我介绍自我发展计划,然后教师再针对其发展计划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不定期组织阶段性成果汇报会,汇报一阶段以来自我发展情况,及对今后工作是否做适当地调整。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为更好地展示教师所取得的成果,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我设置了“丰收硕果”展览室,把教师所获得的较有价值的成果(获奖证书、论文发表等)进行展示,让教师一走进“丰收硕果”展览室就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档案袋的建立让教师在自查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在反思中不断地调节自我;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促进反思与交流,在交流中走向成长。总之,教师在不断的反思、归因、总结、调整中,在自觉的学习、交流中,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上学期我校还选派5位教师参加东山县教育局举办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设现场会,并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教师专业成长先进个人”。
四、塑造校园名师,促进个性张扬。
“名师”之名,不在名声高低;“名师”之名,不限范围大小。而在于自身素质、个人对群体的影响程度。名师塑造实际就是个性张扬,宣扬推介。
1、赏识寻优——张扬教师个性。
2、骨干培养—— 目前,我校已有市级骨干教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3名,中心校级骨干教师2名。
3、活动推介—— 塑造校园名师。名师之“名”必须扬“名”,我们努力争取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让教师在各级公开课、校际交流课、带教示范课、中心校本培训等活动中展示、推介。同时创设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主持、评课发言、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加以锤炼,凸显能力。几年来,我校已有一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获得好成绩,有四名教师获得县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有多名教师成为县级、市级骨干教师,有7名教师在中心校校本培训中做专题讲座,多名教师也成为中心校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之名,让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形成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成效与反思
自我校探索“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来,学校形成了学习、探讨、实践、再学习、再交流、实践的循环式学习化氛围,教师学习、探究的内需得到加强,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开放、有效”的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1、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当前,由于教育“大锅饭”体制的因素,致使很多教师存在“得过且过”思想,对自身要求不高,学习积极性弱化。“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通过外部驱动,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作为农村学校,受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发展的条件极其有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认为理念是导向,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促进了学习化校园的建设。学习化校园建设是学校走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本体系注重“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教研模式的建立,把“行动研究”作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桥梁,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尽管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应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关注。
1、师德建设
在学校当前的状态下,制度更大程度是目标导向,引导着学校、教师的发展。因此,在极力倡导教师自律反思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师德建设,人格影响,氛围影响。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尚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以做支持和保障,促进教师、学校发展。
2、促进内需
以校为本,创造机会,氛围影响,制度支持,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驱力。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才是其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更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还是我们今后探索的问题。
3、经费支持
一年来,在东山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在陈城镇白埕村两委及有志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白埕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完成了篮球场的修建,围墙周遍的扩建、水泥地板的铺设,37个花坛的修建;六千多平方米操场的填翻和整平,完成了教学楼的全面整修,购置了多媒体教室的课桌椅,配置数码相机,给教师配置屏风式办公桌和计算机等等,实现办公电脑化,学校办学硬件设施逐渐实现现代化、信息化,虽然,我校的办学条件在一年来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是,我不想停留在现状,还期待着学校有更大的发展,还希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打造我市一流品牌农村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服务于我们的孩子,服务于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校园更美了,设备更齐全了,学校要成为优秀教师的摇篮,培养出新一代一批批优秀学生,“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着眼国家的未来,创办特色的学校,以校为本,构建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呵护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