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聋校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形式: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听障学生的视觉感官系统,刺激听障学生的视觉感官,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特殊教育特别是聋校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实践证明,相比于传统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的能力。
1、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1)多媒体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大屏幕前,学生可以直接看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从而更好理解。如在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本课以欣赏和朗读为主,通过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和图片的同时,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把“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把“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把“千奇百怪的贝壳”,把“成百上千的海鸟”以及“庞大的海龟”“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等,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又如在教古诗《草》时,“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的难点,“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可以设置四幅场景。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样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 第1页
逼真的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时,通过这幅画面,也知道了“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节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幅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无情地烧掉小草的叶,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旧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幅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摇曳。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看多媒体展示与朗读结合,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初步知道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用来形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至此突破了重点难点。当然,课堂效果也就远远超过了平常的教学。再如在《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我依据课文设计情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投影,形象直观,由文到图,学生就能理解“门”“开”“回”的意义,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多媒体还原课文情境,提高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
我们的文本中,有不少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非常困难。我们为让学生理解,常采用让学生反复朗读,再加上教师的讲解,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但若用上一幅展现情景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或是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配以课文的重点内容或字词,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 第2页
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2、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
(1)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动画,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习作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眼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效果很好,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训练。教学时,指导学生随着图像的播放,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学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如教学以动物命题的作文,可选取对形态,动作,睡眠等的描写画面,按照说明顺序,重新组合,并给学生显示,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非常得心应手。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题材,促使他们现表象,逐步使学生克服了“望题生畏”的心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把收集的零散素材通过生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一篇习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的精彩与否也是形成好习作的关键。我们可以 第3页
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写出通顺优美的语言。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对着画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学生在说时往往是语言不连贯,这时我们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纠正补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形成较为连贯的语言。
我们也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故事片,公益广告或一些优秀的例文,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欣赏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优美、形象的语言。这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学会迁移范文的结构、词语和写作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从模仿习作到自主习作。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安排了这样的一个习作:我们已经度过了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现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为上好这节作文课,我先播放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把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来,再出示一幅众多小动物在森林间的草地上活动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是在哪里?上面有哪些小动物?(对,是在一块草地上。有小花猫、长鼻子狗、流着口水的小狐狸、小鸭、小鸡、小鸟,呵呵,还有一只大老虎。)再想象一下,可能还有什么动物在这里?让学生同学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每一个人选一个喜欢的角色,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头饰。(教师指导学生在班板纸上面用彩笔小动物描画小动物图像,然后剪、粘贴、扎制,制作成一个漂亮的头饰)。
头饰做好以后,让学生把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学生想象: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想一想,你们这几个可爱的小动物到这里干什么来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你们做了些什么?然后让同学们演一演,演过之后再写下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推广,必将有效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吕梁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浅谈全面实施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
2、《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1期《从读入手——聋校语文教学切入点》
第4页
第二篇:多媒体技术在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聋校低年级语文
教学中的应用
隆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李宏芳
邮编532799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有利于推动聋校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优化语文教学已成为特校教学日益关注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将以传统教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占据课堂,它声形并茂、图文交互、能打破时空界限,调动图、文、声、像等多种功能。所以,让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给聋校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感受,它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凸现重点,突破难点。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它将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普及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 聋校字词和句子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多媒体技术正在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同样,在当前聋校语文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改善聋生学习方式,强化聋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发面有很大的助益。它使教学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地展示在聋生面前,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使教学过程富于形象、直观性。充分调动听障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听障儿童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着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下面就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聋校低年级语文字词、句子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在字词教学中的应用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是一个主要内容。由于聋童认知发展水平仍处于前运算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为主。同时由于听力障碍,他们在一般认知发展水平上,不同程度地低于正常儿童,尤其是概括与抽象的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字词教学的质量,尽可能地促进聋童各项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定向思维能力较低,他们的注意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奇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学生往往易于接受和记忆具体形象的东西,对生动形象和活泼丰富的想象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色彩艳丽、生动有趣的图片或动画形象,把枯燥难懂的的汉字形象化,生动化,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汉字“田”时,屏幕上首先出现阡陌纵横的稻田,随着鼠标的移动,稻田慢慢变成“田”字,学生看到这奇妙的变化,情绪就会被立即调动起来。这样,学生能从画面中理解字义,用字义来帮助记住字形,印象就会更加深刻。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更加具体,学生的识字兴趣就会被激发,注意力就会无形中被集中起来,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在字词教学的形式上,依据聋生的身心特点,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长处,努力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寓教于乐,让聋生在看中学、听中学、玩中学、做中学。例如,在教聋生认识杯子这一个词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从形状与功能两方面加强聋生对杯子这一个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计算机界面上展示各种形态的杯子,让聋生知道没有盖子的玻璃杯是杯子,有盖子的并带有手柄的瓷杯也是杯子;然后,可动态显示向杯子冲水及喝水的过程,让聋生意识到盛水并用来喝水是杯子的主要功能。最后,作为该词汇教学的延伸,可利用多媒体向聋生演示不同杯子的主要功用,如:用一般的玻璃杯喝白开水、用带盖的瓷杯泡茶、用咖啡杯喝咖啡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不同的空间进行静态或动态组合,以此补偿聋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其逐步形成完整与正确的概念。
3、直观感知,深入理解课文。
耳聋学生由于语言刺激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往往直接受外界影响(直观形象)影响而产生,在学习课文时,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根本没有见过,也很难想象出来。这时,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媒体所提供的丰富感性材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接从屏幕上感知、识别,建立正确的概念,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如教学《百货商店》一课时,通过观看百货商店,文化用品商店等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到百货商店里有毛巾、肥皂、手帕还有„„;文化用品商店里有铅笔、文具盒、书包等等这些我们常见的还有很多我们不常见的东西。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便捷优势,任意提取学生感兴趣的、急于想了解的某一部分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加强了知识的深刻记忆。这样学生不再对各个部门是干什么的感到陌生,反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去观察、去探索,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4、利用多媒体,规范学生的写字步骤
教学生字,不仅要科学识记,还应通过指导,让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聋生的视觉功能占主导,面对枯燥乏味的笔画,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采用电脑多媒体动态演示写字的笔画笔顺,聋生用眼看用手跟写,能很顺利地学会字怎么写。有些生字的笔顺较难记,可利用多媒体出示字的笔顺,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教“国”时,学生往往会先写“口”,再写“玉”,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学后.由于击一次键.计算机上出现一个笔划,这个字的笔顺笔划在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出来。经过这样有序的训练,学生的字一般都写得较整齐规范。
对于字词的教学,教师在依据聋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字词教学,有助于聋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同步提升。
二、多媒体在句子教学中的应用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句子教学又是一个主要内容,它既是字词学习的拓展与延伸,又是篇章学习的铺垫,对形成聋生的语文能力有重要意义。
1、看多媒体演示学句。
用多媒体辅助句子教学,可以将事物瞬间的动态变化或远离聋生生活经验的情景引入课堂,使聋童在情境中学习句子、理解句子、掌握句子。如在教学“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给聋生观察动态的画面,再出示句子,初读句子,接着借助动态的画面,和句子对照,完整地理解句子,在理解句意、正确地读句的基础上,提出句式:“什么从哪里落下来?”,最后借助多媒体演示的情景,说、写句子: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了。桃子从树上落下来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聋生被精彩的动态画面所吸引,不仅能清楚地理解“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的意思,而且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借助媒体提供的情景,利用已形成的句式,学习说、写句子。这样的训练既丰富了句子,有训练了变异思维。
2、句子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就是如何让聋生掌握词语的正确搭配以及符合汉语语法的正确词序。那么,如何在这一个重点与难点的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提高句子教学的质量呢?
(1)、利用多种感官刺激手段,促进聋生对句子的正确理解及运用。聋生的语言发展受到听觉经验缺乏的严重限制,仅靠视觉代偿获得语言,必然造成聋生认知的不全面。聋生语言发展严重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语音刺激和听觉反馈。因此,在学龄语言发展关键期,为聋生进行听力补偿或重建,增加语音刺激,多种学习感官协调配合,使其视听结合模仿发音说话,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媒体界面呈现句子的同时,配以同步的图像、标准语音、表示语音节奏与强弱的示意图、同步的口型显示窗以及同步的手语窗等。(2)、可利用多媒体创建语句理解习题库,通过反复与大量的练习,使聋生掌握正确的语句。如: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位老师从办公室走出来的情景。然后,出现文字选择题,让聋童判断以下哪句话正确,如:①老师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了。②老师走出来从办公室。③走出来从办公室的老师。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能帮助聋生建立句子的概念,懂得一句话中词语的顺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聋生丧失听觉语言基础,认识事物依靠的是与事物直接感知,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因此,比较容易从形象上去理解事物的意思,或者从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件事的概况。在教学中,为了帮助聋生理解句子的意思,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聋生通过观察图画、动态的画面等手段,将事物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在头脑中能正确浮现出句子所表达的形象,完整地、确切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总之,在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聋生的主体地位,又要考虑到对聋生的缺陷补偿。合理运用多媒体,能为聋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帮助聋生理解抽象知识,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学更生动、活泼,富有激情,让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聋校语文教学法》出版;
[2]、《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教育》 季佩玉 黄昭鸣 主编 时间:。
2005年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榆树市聋哑学校
宋秀芝
摘要:
信息技术的普及也有利于推动聋校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优化语文教学已成为特校教学日益关注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将以传统教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占据课堂,它声形并茂、图文交互、能打破时空界限,调动图、文、声、像等多种功能。所以,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给聋校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感受,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它将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普及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 聋校语文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手段在改善聋童学习方式,强化聋童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发面有很大的助益。它使教学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地展示在聋生面前,能使倍感值得失误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使教学过程富于形象、直观性。充分调动听障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听障儿童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我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着聋校语文教学工作,下面就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形态演变,帮助聋生牢固掌握字词。
耳聋学生识字,掌握字形是关键和难点,因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模糊,不准确,对客观事物的大概轮廓的知觉占优势,分析能力还处于低水平,认识和写字时,掌握字形、辨别字形的差别上有着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分析汉字字形,加深学生第一印象的深刻记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一年级学习识字教学“山”等字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应的图画和汉字对照,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从事物的“形”入手,演变到汉字的“形”。如“山”字,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座有三个山峰的山,即中间的山峰比较高,两侧的山峰相对较低。在画面的下面打出“山”字,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图画和字形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似点,再把图一步步逐渐演变成“山”字。学生亲眼看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兴奋不已,这样,一个既符合实际又有趣的演变过程已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很容易把字形和字义联系在一起,深刻记忆。因为它奇特的演变过程得到了学生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所以特别容易接受,并永久记忆。再如教学“上中下”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小动画:讲三个小朋友在游乐园玩滑梯的故事,通过小朋友爬上、滑下的动作的不断反复,让学生体会虽然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可上中下的位置不变。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了,学生能够深刻记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可以借用计算机,创设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能够立即反馈,这种全新方式的引入,能有效地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使聋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聋生在这样的交互学习的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了条件。我根据低年级聋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围绕学习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意境,让聋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词学句和口语训练,使他们想学、乐学;想说、愿说。如在教学《北京 天安门》这一课看图学词学句时,我先播放北京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录像,让聋生说说自己刚刚看过的事情,具有现场效应了,接着指导聋生模仿本校升旗过程进行表演,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升旗仪式的过程,在动作情境的促动下,聋生能较通顺地把整个过程说出来,从而理解“升国旗、敬礼”等词语;再播放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登上领奖台时升旗奏国歌的画面,让聋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为国争光的自豪感,激起聋生爱国情感,从而理解句子“我们爱天安门”、“我们爱国旗”、“我们爱北京”。
三、直观感知,深入理解课文。
耳聋学生由于语言刺激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往往直接受外界影响(直观形象)影响而产生,在学习课文时,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根本没有见过,也很难想象出来。这时,最便捷、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媒体所提供的丰富感性材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接从屏幕上感知、识别,建立正确的概念,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如教学《百货商店》一课时,通过观看百货商店,文化用品商店等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到百货商店里有毛巾、肥皂、手帕还有„„;文化用品商店里有铅笔、文具盒、书包等等这些我们常见的还有很多我们不常见的东西。另外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便捷优势,任意提取学生感兴趣的、急于想了解的的某一部分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加强了知识的深刻记忆。这样学生不在对各个部门是干什么的感到陌生,反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积极主动的去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挂图,深入理解图画意思,对仿写句式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四、陶冶聋生情趣,激发审美情感
聋校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聋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聋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康的审美观点,引导聋生感受美、欣赏美。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设置情景再现,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语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聋生为之动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如教学《颐和园》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相应的视频录像,把颐和园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一次展现在聋生面前,再配上课文字幕,使图像与课文相互对照,形、色浑然一体,创造出“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的优美意境。此刻的聋生仿佛置身于颐和园的美景之中,他们好像真的看到了长廊上的画,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昆明湖上的长堤、小岛和十七孔桥。此时,聋生的感情已和作者发生了共鸣,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
五、化抽象为具体,减少阅读障碍。
聋生由于受听障的影响,难以用耳朵接受外界语言的刺激,加上一些阅读材料的难度高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因不能理解而不愿去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复杂,抽象程度较高,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将抽象信息转为形象信息;将文字信息转为图像信息;将无声信息转为有声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教材的阅读难度,使聋生能很好地读通读懂课文,激起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随之提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过渡到课外阅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如教学《今天我喂鸡》句子“最后出来的是‘金皇帝’。它抖了抖锦衣似的羽毛,拍了怕翅膀,就昂着头,喔喔喔地叫起来。那威武的样子,确实像个皇帝。”其中“金皇帝”、“锦衣”这两个词语虽然都是写公鸡威武的样子,可以通过看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但“金皇帝”、“锦衣”都是远离聋生生活年代的画面,学生读起来还是不容易理解。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古代穿着金黄色龙袍的皇帝和跟随锦衣队的图像画面,再与文中插图和句子作比较,并让聋生上台表演,问题就一下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聋生的主体地位,又要考虑到对聋生的缺陷补偿。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为聋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帮助聋生理解抽象知识,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聋生的审美能力。几年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我们班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有很高热情,同学们由以前的厌学到现在的自主学习,使得同学们的语文写作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聋校语文教学法》 季佩玉 李宏泰 主编 时间:1986年出版; [2]、《聋校语文教学200问》 季佩玉 李宏泰主编
[3]、《聋校教育学》 王效贤 王明泽 主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8年出版
第四篇: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聋校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聋校语文教学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难题,提高了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了聋校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聋校语文教学当中,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了的极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优化 激发 聋校语文教学
美国著名的盖洛德聋人大学的校长金约旦(聋人)有一句名言:“除听音外,聋人可以做世界上任何事情”。将多媒体教学引进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对优化教学过程,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情感;扬其“长”避其“短”提高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聋生的感官代偿功能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聋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聋生由于听力缺陷而表现出对非听力感官(主要是视觉)的依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聋生的认知及感官代偿规律,运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在聋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是极其有效的,也是符合聋生心理特点的。
(一)多媒体的运用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终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聋生由于受其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对一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对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生活、现象、情感的理解能力都比较低。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感官上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需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易于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极易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静态的或动态的演示,刺激听障学生的感知觉,把眼、耳(有残存听力的聋生)、口、脑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将课文制作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故事课件,一开场学生就被小壁虎完全吸引住,很快进入课文动画中,跟随文中的小壁虎或悲伤、或着急、或意外惊喜,在生动活泼的动画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十足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加之老师妙趣横生的讲解,轻松快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教师熟知儿童喜爱动物的天性,将课文中的小动物通过多媒体“带”进了课堂。如在教学《小虾》一课时当多媒体课件中那活灵活现的小虾挥动着钳子张牙舞爪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的兴趣顿生,原本最难讲解的一些重点词如:钳子一张一张、胡须一翘一翘的、眼珠一突一突的,在小虾活灵活现的“表演”中迎刃而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也更加深入而透彻。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陶冶了聋生乐学情趣,激发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人们通过直观感知和形象思维对事物认识、体验、鉴赏后,带有感情色彩地揭示其美学特征和本质的一种心理活动。聋校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聋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培养他们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
聋校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聋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聋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康的审美观点,引导聋生感受美、欣赏美。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设置情景再现,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语文课堂的文学之美,从而使聋生为之动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如在教学《公园一角》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相应的视频录像,把公园中的凉亭、假山、长廊等美景一次展现在聋生面前,再配上恰到好处的讲解,使图像与课文相互对照,文、形、、景浑然一体,创造出“文美以陶情,形美以感目耳,景美以感心”的优美意境。此刻的聋生仿佛置身于公园的美景之中,他们好像真的看到了一把翠绿巨伞似的凉亭,碧绿的湖水,湖中的游船,琉璃瓦的长廊和开满鲜花的花圃。此时,聋生的感情已和作者发生了共鸣,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审美情趣的激发,不仅需要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授课气氛。因此,借助精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各种审美情境显得十分重要。直观的审美情境,不仅能增加聋生对课文作品形象的感性认识,也能引起他们对该形象审美情趣的激发。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审美情境,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作品形象所具有的审美要素,把聋生带进一个美的天堂,使他们在浓郁的审美情境中自由徜徉,尽情地感受教材所描述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达到“入其境乐其事”的愉悦境地,在这种美的情境中得到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如《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我们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美丽、神秘的海底世界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海底世界的美丽与神奇,刺激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再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的海龟、遍地的鸟蛋......聋生通过视觉获取大量的课文内容画面,加深了他们对西沙群岛的认识,再配上老师生动的讲解,使聋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同身受,在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的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增强了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学生知识,增强理解能力。
由于聋生的听觉障碍,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他们基本上是用眼睛来观察世界,所以他们就更依赖于视觉,使视觉得以迅速发展而锻炼得特别敏锐。多媒体教学手段恰恰具备视觉传播优势,它可以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示范物,呈现精美的画面(包括文字),让静止的意象动起来,让枯燥的声音丰满起来,自然也就会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跳动起来,更认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更主动地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和思考,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教学《凡卡》 一文,课文篇幅较长,加之是外国作品,学生对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及课文涉及到的圣诞节圣诞树、守夜、做礼拜等都感到很陌生,而在凡卡写信的内容中插叙了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如果单凭老师口头讲解,在学生头脑中很难形成具体深刻的印象,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制作成5个片段的课件:
1、圣诞节前夜;
2、回忆爷爷 ;
3、凡卡挨打受折磨的情景;
4、回忆和爷爷一块儿砍圣诞树的情景;
5、凡卡做了个美丽的梦。运用多媒体学生们一下子就能从课件看出哪是写信的内容,哪是回忆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与乡村的艰苦生活、残酷的现实与凡卡满怀希望的甜蜜美梦形成对比,这样通过多媒体将课文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拓宽了知识面,且从凡卡的不幸中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加深对自己幸福生活的珍惜。
综上所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弥补了传统聋校语文教学方式的不足,为聋校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更好的激发了聋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聋生接受信息的角度和渠道,拓宽了聋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大程度上优化了聋校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原则》
李思衡、李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8期 《特殊教育概论》 朴永馨
华夏出版社
《现代特殊教育》
高媛媛
2013年第2期
第五篇:多媒体应用促进聋校语文教学
多媒体应用促进聋校语文教学
摘要 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抽象地讲解、说教变成动态的图像,为聋校学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聋生理解知识和形成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教学方法 整体优化 聋生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抽象地讲解、说教变成动态的图像,为聋校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聋生理解知识和形成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多媒体给聋校学生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领域,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双赢目标的实现。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事物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多媒体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的优势,满足了聋生视觉感官的需要,发挥了聋生的视觉优势,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学习内因,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精彩的马戏》一课时,先用多媒体向聋生展示课文内容。当课件播放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精彩的画面时,聋生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了,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能积极主动
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整节课的气氛都很活跃。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聋生由于听觉存在障碍,缺乏有声语言的交流条件,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一些抽象的句子和词语难以深刻理解。多媒体动态图像的演示图文并茂,声形兼备,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有助于聋生对难点的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葡萄沟》一文时,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和形成原因,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聋生来说,单靠教师的讲解难以理解课文内容,会觉得枯燥。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动态演示,聋生观看葡萄干制作过程的动画,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充分理解了“利用流动的空气,把水分蒸发掉”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和形成原因也清楚了,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聋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聋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挖掘、体现、创设情感,发挥情感育人的作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现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情境,带动聋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从而激发聋生内心的情愫,拨动聋生情感的心弦,促进聋生的情感动态生成。
《春蚕》一文讲了母亲养蚕的艰辛,表现了母亲为了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感激和敬仰之情。聋生单从语
言文字表述上很难体会到母亲养蚕的艰辛,于是教学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播放《漂亮妈妈》的影片。影片中单身妈妈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个新的助听器:蹬着三轮车,载着孩子,大街小巷去卖报;冒着风雨,带着孩子去做钟点工„„看到母亲如此艰辛的付出,再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承受的生活压力,孩子们的眼睛湿润了,他们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四、运用多媒体拓宽聋生视野
生理缺陷导致聋生知识面狭窄,而多媒体进入课堂,为聋生提供了一个获取更多知识的平台,向聋生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多媒体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进行了课文的拓展,使聋生了解到课本知识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后,通过多媒体动画的展示,学生了解到了更多动物尾巴的功能:鹿的尾巴又小又短,遇到危险时是重要的报警器;老虎的尾巴又粗又长,它又是一个有力的武器;松鼠的尾巴蓬蓬松松,跳下时起到降落伞的作用,睡觉时又成了御寒保暖的被子„„
五.运用多媒体丰富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聋校实行寄宿制管理,很多聋生每天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接触面狭窄,生活积累少。写作文时往往缺乏素材,无从下笔。要克服这一难点,聋生不仅要掌握
写作技巧,而且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恰能弥补聋生这一“生活空白”。
每次遇到写景的文章时,聋生几乎是千篇一律地选择校园和公园作为写作对象,所写的内容相差无几。针对这一点,我开发影像资料——雄伟的万里长城,秀丽的颐和园,迷人的桂林山水,浩瀚的大海,辽阔的草原„„孩子们在祖国的秀丽山河中遨游,感受着美景,情不自禁地用手语做出“太美了”的动作。这时,我要求他们写一写自己最喜欢地方的美景,由于孩子们已经亲眼所见,所以能立刻投入到写作中去,把心中的赞叹化为了一句句精彩的语言。教学中要根据聋生思维特点和教材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优势,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