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渲染的学习体会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渲染的学习体会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对于学好其他学科极为重要,特别是当前教育,更应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借助语文教学增强学生感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认识并把握情感教育呢?在此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及教学体会浅谈一下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意义及方法。在探讨之前,我们应先明确什么是情感及情感教育。情感是人们对客观外界的刺激的肯定或心理反应,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动机。它能指导学生的行为,调节学生的活动,运用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即情感教育。有意识的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它能促进学生自我转化、自我认识、自我反思。
一寓情于理,情感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教学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活动。情感是推动师生合作的动力,它体现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积极的情感教,可以使教者心情舒畅,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用智慧解读难题,带着积极的情感学,可使学者精力集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积极的情感态度对教学双方的沟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情感教育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知识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现有体验中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增强感悟。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阅读理解及生活体验影响学生,使他们获得感受并能够结合生活内容选择素材进行创作。而我们所阅读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家呕心沥血的创造,其中蕴含着作者几十年积聚在内心的情感,如果我们单纯从字面来理解,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乏味的。所以教者也应以情感人,带学生走进书中的情感世界,共同感受着高尚,品味着人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这一点来说,情感教育是伴随着语文学科教学由始而终的。
二、真情流露,情感教育营造感人的教学氛围,读书是为了获得情感体验,教学中要追求好的教学效果同样要以情动人,情感如果能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会收到更好的成效。这需要教师在讲读等环节中调动自身情感以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领悟与消化,进而唤起他们内心对生活的体验。进入到这一层次,教学氛围也随之升华。当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完全融于一体时,师生与作者达到了认识上的沟通,情感上便产生共鸣。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时,学生起初很难把握其主旨,但通过作者求学线索及爱国情感线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位不分民族尊卑、注重科学研究、关注学生学习的异国学者对自己的无私关照,是作者执笔创作的源泉。这不需要浓墨重彩的描写,也不需要飞扬文采的装饰,一切来自最自然的叙述,仅仅这样,读来也很感人,可见作者情之深,意之切。当同学生一道把这些内容总结出来之后,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而最重要的就是在情感的共鸣中所营造的氛围使学生深刻体会出文章意蕴。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线,更是教学氛围的灵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情感因素得到有效激发。情境的创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语言。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所学内容用有感染力的语言同学生交流,用生动形象、充满情感的比喻解释面临的问题。这有助于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有助于传情递意,敲响学生的心弦。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通过表情和配合得体的手势与动作等无声语言辅助教学。教师随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教学的深入,是很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如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前半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潜心钻研学术、先做后说甚至只做不说的学者;后半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长须飘飘、凛然走在游行队伍前面,反抗黑暗、敢说敢做的战士。对国民党特务的憎恨,更可以通过“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等富有激情的朗读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感情也随之升华,从而理解这位面对黑暗、视死如归的民主战士的高大形象。
眼神。眼神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眼睛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具有特殊的功能,能够表达只可意会不易言传的微妙感情。目光能强化对正确的肯定,也能加深对错误的否定,眼语和口语的适时配合,有利于师生感情的交往,获得及时反馈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把明亮、坚定、灵活的眼神撒向每一个学生。由此创设一种情感交流的情境,形成习惯后,经常会收获一份惊喜。
四、教师进入角色
必须建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受到课文的启迪和熏陶,教师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教师想要感染学生,首先要感染自己,进入角色,以情去感染学生。这在学习古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浪漫豪放的个性、不畏权贵的豪情时,结合社会背景及个人生平历程用情感去激发学生是理解的最好方式。
要真切感受诗文意境,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直观现象,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枯燥的文字“活”起来。声音和影像可刺激视觉和听觉器官,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培养学生健康积极情感重要途径。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更有大量的情感交流,它构成并调节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同学生情感的沟通,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篇: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邢台县马河中学 河北 邢台 054000)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根据几年的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创设情境,披情入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
(1)巧设导语。导语就好像一台戏前的序曲,导语的设置为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就是以导语切入的效果。如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我设置的导语是:我们曾学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生回忆背诵)领略到了北国的冬景,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说是:落叶飘零;天气寒冷;空气干燥;江河凝滞。江南的冬景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开篇导语定下了饱含深情的基调,以唤起学生深情的回忆,打下了阅读课文的感情基础。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声音、画面、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音像片段:“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厚实的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雄浑的鼓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命和力量是如此的伟大、激昂、粗犷、不受羁绊。然后播放充满激情的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体会文章所描写的场面和感情。这样营造一个感情激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披情入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学作品是借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2.让学生读出感情,释放感情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多种风格,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读《观沧海》时,就宜用高亢、激越的语调,读出曹操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读《春》时,却要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景象,从朗读中重现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画面,体验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另外,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还要注意语气、节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老师应该恰当地给予点拔。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文章所传达出来的一情一意,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优化教学效果。
3.生发情感,再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与作文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升华真情实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朴素的语言,从微小的细节,描绘出父亲的感人形象,表达了父子深情。结合本篇课文,让学生回忆亲人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写出亲情作文。有个学生从自己的爷爷为乞丐端饭、穿鞋等细节描写中,表达了对爷爷的敬佩之情,并以《天堂里的笑声》为这篇作文命名,写出爷爷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关注弱势群体,创建和谐社会,谈出了切身感受,体现出情感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对于相近的课文,应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同样是对友情的赞美,都描绘了美妙的田园风光。但在语言风格上,孟浩然的诗自然朴实,陆游的诗于平易处见工整,富有哲理色彩。教师也可以试着写一些古诗新诗,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
4.互动共鸣,传递深情 师生课堂互动,是教改实验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互动,才能产生共鸣;只有互动,才能更好地传递深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层层蓄势,气象恢弘。以富有音乐美的凝练语言,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轮读课文、课堂讨论、师生分别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增强互动,共同体验和传递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道德情操。初一语文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表现了对祖国领土沉沦的悲情,可以结合咏唱纪念“9.18”等抗日救亡歌曲,加深学生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情感的表达,不但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更可以用写作的方法倾诉在作文中。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开启学生情感的喷发点,极力吸引学生去体会心灵的自由、思想的快乐和创造的渴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第三篇:在中职德育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在中职德育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
要性
在中职德育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 杨柳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教学,是指促进教学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过程。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师生课内外沟通的必然纽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切实提高德育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必要的。情感教学不仅贴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有效激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一、德育课堂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因为中职生大都来自未能考上普高的成绩相对落后,组织纪律相对松懈,对自己要求相对不高,道德规范相对薄弱的初中毕业生,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要上出效果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德育的育人功能又更加突出了其在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如何激活中职学校德育课,切实提高德育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呢?在德育课中,实施情感教学是关键。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是个性的情感机能和情感品质在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所
产生的积极变化的过程。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这样剖析爱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情感是教育的基础。而课堂教学中的“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学生与学生的、教材中蕴涵的等诸多情感因素的统称。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教学要求要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关怀及精神追求。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环境、评价等要素全面入手,系统地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在实践上为情感教学的实施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只有把情感教学运用到德育课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把德育课上活,才能完善学生的品德,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最终完
成德育课的教育目标。
二、德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课堂沉闷现象;教师上课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在教学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缺乏关注,这种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而情感因素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和效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质等方面有不可替代、不可缺失的巨大作用。实施情感教育,在教师强大的人格力量影响下,将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行,从而使学习行为得到情感影响的强大动力。
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是被应试教育无情“淘汰”的所谓“后进生”。学生本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多处于学生群体中的
下游,绝大多数文化课基础学习成绩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业上的差距,让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又决定了他们逆反的性格,两者的矛盾直接影响到他们正常情感的培养。加上这些学生成长的家庭多数经济条件较差,父母文化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往往不高,不懂得、也不善于与子女进行恰当的沟通。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他们叛逆心理较一般学生强。他们期待被关注、被尊重、被关爱、被表扬、被赞赏,找回曾经有的或期待有的心理感觉。把握中职生的这些情感特点,并在德育课教学中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教育,这将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的德育理教学中缺少必要的情感,就很容易形成空洞说教,从而使学生感到德育课堂枯燥乏味,并最终产生厌学情绪。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
只有把情感注入到课程中去,带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无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运用一定的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而核心就是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是否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否能真正调动他们认知的动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特长。课堂教育过程的情感化,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诚的、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不断的主观认可、教师认可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把握学生的情感要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使德育课教学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力,才能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自身匮乏情感,那么就不能让学生觉得亲近,不能在教学中建立一种稳定而和谐的“情感场”,学生往往会怀疑其教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师生的情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很难“ 共鸣”。学生对于教师的谆谆教导,可能会口服心不服。反之,教师若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或“征服”学生,那么,教师的赞扬则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教师上课时应设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排除其他因素干扰,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状态中。驾驭自己的情感应该是德育教师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我们应该定好目标、孜孜以求。实施情感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
基本原则就是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陶冶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催生学生的情感。具体来说,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共享进步、共同克服困难与挫折,还要和学生一起共同体会、欣赏教学中的美,感受德育课中渗透的人文精神。教师要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陶冶学生,就要以实际行动熏陶学生,就要发挥自己的“榜样”功能,以“情”生“情”,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才能对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有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没有情感的教学是空洞的教学,很难将德育课堂上得精彩,学生不带情感学习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德育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导教,以情促教,以情优教。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
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学是否有强大生命力,是否能与素质教育接轨的关键所在。
第四篇: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宁安农场中学 吴欣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首次采用的一个概念,它是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有价值的东西。该目标更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反映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隐形性,即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水乳交融,自然渗透,隐而不露的水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很下功夫,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明确知识传授点和德育渗透点,并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可渗透的内容具体化。
1、用广博的知识熏陶学生
在学生看来,教师首先应该是学识渊博、专业精深的人。而学生常常又会因为崇尚教师的博学多才,进而把对教师的敬慕之情迁移到对所学的课程上来。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就是由于受到所崇敬的老师的启发和影响才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温室效应”时,我列举了中国科技大学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那就是用二氧化碳合成钻石。在讲到“环境污染”
时,我结合海湾战争给学生指出:战争也是生态环境的一大污染源。这些例子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树立了老师的威信。因此,教师应该用他那渊博的知识来熏陶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在实验和实践中磨炼学生
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单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要靠学生经过实验中的亲手操作,实践中的亲身经历,通过自发的感悟和体验才逐渐形成的。初中生物学教材上介绍了很多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合理安排一些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通过实验和实践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训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表达与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学习眼的结构与功能时,指导学生分组调查村落或社区近视眼的发生率,收集有关近视眼的产生、预防及矫治的资料,然后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更能将用眼卫生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再如,让一学生按正常速度绕教室走一圈,然后用黑布蒙住其双眼,再让他按同样的路线走一圈,比较两次所用的时间;让某一同学穿一件衣服并扣上扣子,然后绑住一只手再让其穿衣并扣扣子,比较两次所用的时间;等等。这样一些小活动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残疾人的不便,以培养学生的关爱之心和社会公德。这种方式比口头灌输式教育要有效的多。
3、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学生
孔子曰:“其身下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汉代杨雄说过:“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的都是人类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明、进步、正义的化身。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种榜样的力量正是教师伟大人格的表现,它将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正确的导向。
我相信只要广大一线教师具有吃透课程标准,紧扣教学内容,利用好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发挥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质疑等方面的主动性,初中生物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一定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第五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雷梨英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亮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大课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际,分析了当前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就如何克服目前高中英语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进行了几点思考,以便抛砖引玉,期盼广大同仁多多指导。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学科教学
一、引言
教育部2001年5月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随着研究性学习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全国范围的展开,现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宠儿,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认可知识中的个人系数,认识者个人在“亲历”探究“过程”中的体验、情感、个人化理解等等共同构成认识者的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不仅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更强调学习者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并生成自己的个人化理解,这种包含了个人见解的知识才是所要获得的知识。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英语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它在编写上采用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语篇阅读,开展语言能力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这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个人见解提供了可能。
二、当前课堂教学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存在的问题:(1)缺少理论上的学习准备。研究性学习在实际的课程开设过程中,由于是新事物,多多少少带有些“突如其来”的感觉,许多学校和教师都显得无所适从。虽然大家都很有热情,也隐约感觉到了其中包含的更新教育理念的要求,但因为缺少理论上的学习准备,又难以 1
避免操作上的困惑,一时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些地方甚至给本来很严肃的改革实践涂抹上了玩笑的影子。(2)研究性学习没有完全体现英语学科的特点。由于受“不破不立”的传统思维定势,有些地方用研究性学习否定学科教学,在英语教学上表现为研究性学习没有完全体现英语学科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过于社会化和综合化,使得英语学科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3)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接受学习方式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支配地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成为课堂教学中接受学习的典型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4)教师的知识和对学生课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有待提高。中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许多教师从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缺乏科研的意识和能力,个别教师偶尔写一点文章,都停留在课堂教学研究和解题研究上。英语期刊虽多,学生发表的论文却很少,这不是英语教师懒惰,而是教师缺乏指导学生研究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指导,而忽略了课后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5)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后小结不充分。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后小结不充分,在上课时依赖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问题原因: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个。首先,研究性学习这一上位概念(相对英语研究性学习来说)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的、普遍被接受的理解。其次,英语学科本身对于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所带来的结果。关于英语教学的讨论可以说是近几年教育界的最大热门,社会各界给予了它最大的质疑和批评。而英语教学之所以受到普遍的怀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一门学科,至今在学界还没有形成对“英语”的统一认识,就是说,“英语是什么?”、以及由此引发的“英语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 等一系列问题。现在基本上是各有各的说法,学者都有自己对“英语”的理解,这样的思考决定了他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以及由教学内容决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这也就使得英语成为争议最多的一门学科。可以想见,既然“英语是什么?”有众多的理解,那与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而形成的“英语研究性学习”必然会是见仁见智的场面。
三、英语研究性课堂学习的几点想法
1、理论先行,多总结、多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根据这普遍被接受的概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包含个人见解的知识,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多实践,多总结,鼓励学生主动地投入探究过程,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认可学生对知识作出的个人化的理解和创见。
2、强调学生自主,加强教师指导。
研究性课堂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课堂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不要下命令指挥,不要代为解释,不要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像的空间。同时,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课堂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3、培养问题意识与问题知识。
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认定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人口。围绕这一能力的培养,学校和教师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如介绍英语学科知识,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开设有关选题的辅导讲座等等。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完成这些工作并不等于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全部结束。介绍和选题有关的各种知识,只是为学生选题提供了进入选题阶段的基础和背景,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一些有关发现问题的抽象知识、原则,而是给学生一种引导,让学生由此开始进人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实践,这种“活用”就是一种我们所说的让他终身受用的智慧。
4、扩大收集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是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经常要做的工作。收集信息,指的是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
处理信息,则是指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能根据所占有的信息提炼出常人所没有想到的观点。收集信息是处理信息的基础,而处理信息的过程”又会推动高速收集信息的方向,续收集信息。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课题选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研究性学习,指导他们课后如何利用社会调查、网络资源等去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跨学科学习的过程,学生运用的不仅是英语知识,还可能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收集资料不仅靠教科书,而且要靠图书馆,更多的则要靠网络资源和社会调查研究。这样,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性学习,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学科特点,让研究性学习“活”起来。
英语研究性课堂学习除了具有开放性(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的内容、方式各异)、探究性(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和实践性(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特点外, 还表现出独特的课堂特色:
延展性:研究性课堂学习的选题是基于课堂学习的话题或技能进行的拓展,如知识面的扩大、话题的深入或论点的辩异等。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拓展性学习中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并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平台。
协作性:英语的习得需要一定的语境,即交际实践。英语研究性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另外协作研究可让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也能避免少数学生一言堂而部分学生胆怯畏难的心理。
参与性:基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不一定也不必要都在课堂完成。师生在课堂上的工作主要是题目的选定、研究方法的探讨、分工的明确、成果的评价和经验的交流;而研究的过程,改进的步骤可放在课后。
研究的成果不宜评判优劣,而应鼓励学生参与不同话题和途径的研究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研究性学习方式,英语课堂教学就不再是与学生无关、与生活无关的语法和词汇了,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知识的创生过程,在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中热情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对知识的个人化理解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生活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也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一起参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这里的教材只是一种媒介、一种手段,教师和学生必须直接面向复杂本身,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向学生的经验回归,使英语研究性学习彻底的“活”起来。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和方法多种多样,英语学科又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虽然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总之,只要在正确的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恰当地处理好研究性学习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必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推动学生英语水平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刘宝剑《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刘道义 龚亚夫 《中国学校外语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