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
时至今日,新课程改革已进入高潮阶段,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重升学、重应试的教学历史背景下,机械练习,题海战术,框架式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师中还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情感的教育。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听、说、读、写的情感体验过程,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的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下面谈谈一下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引导学生喜好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时空广阔,我们在生活中时时都在接触语文,也就时时都在运用语文、学习语文。基于这样的观念,应该这样认为: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有了对它的自觉探讨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之美,引导学生领略社会之美,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之美等等。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大胜利,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产生师生情感共鸣的基础。教师此时应因势利诱,在很好的启发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使他们达到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同样,教师为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学习中才能与教师的情感发生共鸣。
二、巧设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语文课堂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不容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十几分钟效果最佳。”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学艺术。教师巧妙的设计导语,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导语的方法很多,可讲故事、设悬念、用图片,提问题,以旧带新,可画龙点睛、解释题意,通过游戏等等。在巧妙地导入新课之后,就进入了课文重点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教师、学生与课文发生感情共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件的制作极其使用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入情入景、入耳入目。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
也必须参与,要给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断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三、注重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激发学生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的激情。
具体的说,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包括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等。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语感主要是指那些闪耀着美的光彩的语言。语感的深浅,说到底取决于对语感对象的熟知程度。因此,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捕捉课文中的经典词、句,比如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动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从而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学习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就应特意寻找有关父亲衣着的关键词,走路姿势的关键词,爬月台动作的关键词(如:探、爬、攀、缩等),以这些关键词为重点,师生有情有声地朗读,使学生感受、领悟到父亲对儿子难以言传的深沉、真挚的关爱,使学生、教师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激发学生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的激情。
四、教师的激情是点燃师生情感共鸣的火花
一堂语文课是否充满生机,关键在于教师的感情是否投入,如果教师进入了角色,产生了激情,那么就将成为点燃师生感情共鸣的火花。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闪现。教师的激情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导”、“读”、“讲”等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那么教师的“导”应要求精练,必须动情,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进入蓄势状态。教师的“读”,应准确、流利、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严辞,或清新明快。教师的“讲”应当声情并茂,激动之时可用手势等体态语言,将课文中的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通过教师的喜、怒、哀、乐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激起学生感情的火花,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教师、学生、课文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以自身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陶冶,以教师的激情成为点燃师生情感共鸣的火花,使学生乐于求学,乐于求知,积极探索,喜好语文。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
--夏丐尊
综观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
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就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只有将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才能使教学场景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
那么语文教学中人样师学生情感共鸣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内动力,更是语文课上师生共鸣的基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情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精心设计入情的导语,设置悬念牵引学生,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等等,千万不要不分分体、内容、采取“朗读--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固定程序进行教学。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丝毫不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唤不起学生听课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为契机,作到以趣激情,以趣促学,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没有了对它的自觉学习探讨的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情,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以“动情”点带动全篇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心发生共振共鸣。如讲《我的老师》可以:“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浓浓的抒情为动情点;《岳阳楼记》可以千古明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动情点。总之,可以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感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师生情感角楼
作文语文教师要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有很强烈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此为契机,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境界。只有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彼此情感相同,关系融洽,从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所教学科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闪现。
四、用激活情法
激情应该贯穿于“导”、“读”、“讲”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下面我以讲解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试探讨这个话题。
“导”:导入新课。导语是一篇课文的起始,精彩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好的导语必须“动情”,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准备状态。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采用这样的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家、教授,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文学家--朱自清。朱自清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名著《荷塘月色》,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朱自清。”这样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就在学生心中秃现出来,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其高洁的品质。
“读”:表现朗读。准确、流利、富于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境,所以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新有快,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情感,领悟真谛。如在讲《时间最美的坟墓》时,配以幽雅、舒缓的钢琴曲的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林间小道,来到古朴、静谧、另人景仰的坟墓旁,用包含感情语调把学生带入到作品境界中去,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之心发生共振。
讲“:声情并茂的讲授。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获“,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讲授课文时,应根据不同体裁、酝酿不同的感情调子,把握好语速,用具有表现力的喜怒哀乐的课堂语言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将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含请的语言。随着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课件的制作及使用越来越广地进入课堂。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功能和意义《改》范文
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功能和意义
单 位:郑州二十四中
姓 名:
孙 捷
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功能和意义
【摘要】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要把握学生的注意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学生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生认识到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课堂教学在知识的传授中始终充满着情感互动,一个好的教师会通过语言、教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头脑里唤起惊奇和赞叹的情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情感互动;学习情感;教学情感;影响;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涉及到教师与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中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人格、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互动,具有协调师生情感和行为、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生命的体验和提炼生活的意义。
一、师生情感互动的影响
1、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1.1积极的影响能提高教学质量
名师出高徒
在科学史上,杰出科学家往往有杰出的导师。
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师徒关系的比例高达40%以上,在美国,有师徒关系的比例在60%左右,还有许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指导老师本身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他们的学生却多人获奖,例 如,在卢瑟福的学生当中有12名获奖者,在J.J.汤姆森和玻尔的学生中各有8名获奖者,在费米的学生中有6名获奖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师徒关系还出现了更为有趣的多代延续现象。例如,1909年化学奖获得者奥斯瓦尔德的学生伦斯特获得了1920年化学奖;伦斯特的学生密立根获得了1923年物理学奖;密立根的学生安德森获得了1936年的物理学奖;安德森的学生格拉塞获得了1960年的物理学奖。
在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1位出自清华大学叶企孙教授的门下。名师,是师德、师品、师表的统一,名师的影响会在某些学生的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正如以上案例,在诺贝尔奖坛上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名师高徒,那是因为已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导师,能够对弟子施加更加优良的训练,也能把他所研究领域的最先进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弟子。另外,名师能够在合作研究中发挥弟子的优点和长处,常把弟子的功能模型,引导到本身力量通常不可能达到的水平。名师就是一面夺目的旗帜,吸引着弟子们去追赶、超越。名师的能力提供了足以匹敌的模范。名师不一定出高徒,可有了名师,就比较容易出高徒。这就充分的说明,教师对学生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1.2消极的影响会降低教学质量
被拓杀的创造力
老师问:中国地图像什么?
学生答:像山羊.老师再问:你们再看看像什么?
学生又答:像山羊.老师恶狠狠地再问:你们再看看像山羊吗?
学生们胆怯地回答:像公鸡。
老师满意地笑了。
在这个案例当中,老师非要学生回答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经过多年的教育,学生建立了一个信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样想问题,而是老师怎样看问题,老师期待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而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也认为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只有答出了这个答案,才是正确的,这就造成了现在学生想象力的枯竭。所以,教师对学生消极的影响就会降低教学质量。
2、学生对老师的影响 2.1积极的影响能提高教学质量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突然,她触电般地浑身颤抖起来,她本想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她要去千里外举行婚礼并在那里定居.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将她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离的泪水洒下。
列车徐徐向前开动着,孩子们旋风一样地随车跑着„„在这个故事当中,学生的行为,深深地把老师感动了,并且更加坚定老师的职业选择。当老师看到学生对自己的爱和依恋的时候,会促使她在今后的教学生涯当中,更加尽力、更加用心地去教导学生。所以,学生对教师积极地影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2.2消极的影响会降低教学质量
确有此事
开始上课,讲台上,老师很有兴致地讲着„„座位上的的学生,有伏在桌子上补睦睡的,有偷偷发短信的,有窃窃私语的„„总之,听课的少,不听课的多,老师在唱“独角戏”。面对此情此景,老师的兴致渐渐下降。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行为,都会对教师的教学兴致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教师面对一群不听课的学生,以及一个混乱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情感也会被破坏。所以,学生对教师消极的影响会降低教学质量。
3、师生相互影响
3.1积极的相互影响会提高教学质量
罗森塔尔效应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在一所学校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年开始,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请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教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这些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地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 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是随机抽调的普通教师。
上述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就是因为教师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定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心向,是指在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就是因为事先教师们的脑子里存在着一种趋势,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教师,认为那些学生都是最聪明的学生,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使得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这就说明,看重自己的教师,能超常发挥教学水平;看重学生的教师,也能让学生超常发挥。所以,师生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会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一个充满知情互动、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的特定情境中进行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认知信息传递和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以及自身情感内容,使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情感达到最佳状态,并由此产生和增强师生间情感彼此影响,互相感染,从而形成一个“教师一—学生”之间的双向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过程。通过师生情感互动,可以创设一个开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实现师生思维过程的互动、信息互动、人格互动的最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积极情感表现及其互动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主体的人际关系、认知活动、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等方面。
1增强教学的感染性,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传递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而且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着师生彼此间的人际情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形成一个互为反馈的情感通路,并表现为课堂的愉快轻松的情绪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出色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功能是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取代不了的。
2实现情感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有个人的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文化因素等,其中,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有研究表明:教师课堂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更大。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情绪特别是表情的作用实现的。教师若能在学科教学中贯彻师生情感交融与互动的原则,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融洽、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从紧张、焦虑、抑郁、不安等常见的不良学习情绪中解脱出来,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同时,师生情感互动所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保持良好和平稳的心情,对现实和未来充满着乐观向上的态度,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情感体验和良好心境。况且教师在积极的师生情感交融与互动中往往会在有意无意地向学生展示人世间高尚的情操,给学生情感上的触动,爱教师之所爱,恨教师之所恨,形成与教师相应的道德情操。
3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以其教学的内容去影响和教育着学生,也同时以其自己的个性所具有的情感去感染和熏陶学生。学生也必然就教学过程中所反映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信念乃至整个人格等方面进行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其核心心理品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并作用于学生的个性面貌及其发展水平,从而塑造相应的人格特征。正因为如此,在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观、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作用下,伴随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情感活动,学生人格特质养成过程才会出现了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善于运用积极的情感互动机制,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是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
通过积极、多向的师生情感互动,使师生形成亲密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共情能力;通过积极的情感互动,使师生更能以积极的、乐观的、健康的心态度面对待生活,有助于学养成乐观进去、自信、坚强的个性品质;通过积极的情感互动,使教学活动处于民主、宽松、活跃的状态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领悟、探究、尝试创新、自由发表独立见解等创造性人格特质,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包明香:浅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l.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1).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重印.4程良安:有效建立师生情感互动机制〔Jl.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1(9).5戴海燕:师生情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J].科教文汇,2008(6).6 杜德安:学校发展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7 黄国英:论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2006, 2.8 黄婷:讲究语言艺术优化师生情感〔il.甘肃教育,2007,(11).9 贾红蕾:师生情感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i1.中国教育,2005(2).
第四篇:74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旁
74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摘要:从教材的角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提倡情感共鸣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知人论世,沟通学生与作者是共鸣的前提;通过断言、反复、传染是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有效途径;找准情感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朗读吟唱是激发情感共鸣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共鸣
一、何谓情感共鸣
所谓情感,是一种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所谓共鸣,即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情绪。就语文教学来说,情感共鸣是指教师在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自己的情感为纽带,沟通起学生与文本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使文本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二、为什么要提倡情感共鸣
1、从教材角度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提倡情感共鸣符合“文学即人学”这一论断。从2000年前的《诗经》《楚辞》;三国两晋的建安风骨、竹林七贤;唐诗宋词;明清小品文;话本小说,我们的先民或歌或唱,或婉转低吟“辗转反侧”之辞,或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或慨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或泪湿青衫,或横刀向天笑,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人类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是文学所描写的对象,整个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镜子。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情感共鸣。
文学的终极关怀就在于呼唤完善的人性与完美的人格,构建一个大写的“人”。巴金所说,“文学就是教人如何变得更好”,最简单也最深刻。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史,在物质生活的需求、心理、感情、审美意识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共同的因素并保留至今。这也使情感共鸣成为可能。
2、情感共鸣沟通了社会和个体,符合教育规律
我们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其目的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明了生活的意义,提高生活的境界。所以有“文以载道”,“读书明礼”的说法。学校作为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因此,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的过程,而这个个体经验它既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情感经验。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个体情感经验积累增长,这符合教育的规律。
3、在教学中提倡情感共鸣,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要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奋的,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主动选择接受教师给予的外界刺激,把教师给予的内容作为主体的反应对象。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魅力,能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情感价值,有效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之下,断言、重复和传染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庞勒曾说“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的教授中,我引用傅国涌的一句话反复断言:“英烈的音容笑貌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中,但他们慷慨赴义,浩气凛然,毫无畏惧地面对比他们强十倍百倍千倍的专制暴政,这一勇于赴死的精神风貌,一百年后依然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价值所在,他们将长存在人类的记忆里,成为人类不畏暴政追求理想的精神丰碑。”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学作品中那些体现人性“真善美”的情感作出恰当的断言,并不断地重复它,能使其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并最终被当作真理接受下来。而当被学生接受了的观念情感开始在他们中间传染开来,共鸣便由此产生。群体的去个体化特点在这里获得了积极意义,它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共鸣当中接受了几千年来我们民族所传承的优秀情感,完成了个人情感经验的构建。
3、找准情感切入点,唤起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共鸣。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学的情感切入点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文字。但这个情感切入点必须能触动读者的情思,唤醒学生类似的经历,经验和思想情绪。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可以试着从文中最后一句切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社会时代虽然不同,但人性是共通的,此种物是人非的悲痛是大家所共有的。亲情从古至今最能深入人心,自然而然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并由《项脊轩志》一文生发开去,贯串起古往今来无数作者关于这个母题的吟唱,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情感史。
4、通过角色代入,产生情感共鸣
苏童在《虚构的热情》中有过这样的文字:“一个人瞬间的独语成为别人生活的经典,一个人原本孤立无援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字覆盖了成千上万个心灵。”尽管有时候我们讲解文学作品时需要知人论世,但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角色代入,穿过故事的表层,在一瞬间抵达与作品作者彼此相通的部分,沟通起读者与作者的灵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关于母亲的一段文字:“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诉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在教授这断话时,我只要求学生将自己代入去朗读去体悟,很多学生就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了史铁生那深入骨髓的疼痛,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在具体的的教学过程中,要想通过角色代入,产生情感共鸣,必须引导学生发掘、体会、认同作品中的情感和与他们生活经验最贴近的部分,使学生产生类似联想。如教学《离骚》,尽管文字难懂,但其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学生却不难理解。教师可以之为切入点,引出古往今来与屈原有同样遭遇的人物,引导学生在主观上,臆想自己将来或许遭遇了与这些人类似
第五篇:浅谈课改中师生情感关系的优化
浅谈课改中师生情感关系的优化
富旺小学
王振荣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里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系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要真诚的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后此薄彼。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要相信他们的潜力,真情的帮助他们。思想工作要“每一锤子都要敲在学生的心上”,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充满情趣。教师要注意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要树立学生“我会”、“我能行”的勇气,使学生品位到成功的喜悦。
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想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师要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要自觉的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高教学艺术。总之,师生情感关系的优化,需要教师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