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情感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情感的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居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情感起诱发和培养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情感是相融合的,不是分割的,两者的关系是内在的、渗透的、互补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媒体、欣赏、激励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接受、理解、吸纳新知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精巧的语言渲染,营造情感氛围
在语文课堂中,语言是最主要的传情手段和中介因素。教师具有幽默风趣和抑扬顿挫的语言魅力,能拍出展现流动韵律的节拍,能营造一种感染力和导向力俱佳的教学氛围,这也是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语言锤炼,在课堂中达到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的层次,学生才会沉浸其中,从而使学生善于听、乐于学。例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我对文章的动情之处进行推敲,探寻动情之处动人的原因,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融合起来,确定朗读基调,并配以音乐,通过直接诉诸听觉来打动学生心灵,使作品中所呈现的思想感情与学生产生共鸣。由此,教材中的“感知、理解、记忆”等教学目标在教师语言的引领下悄然完成。
二、恰当的动作表演,塑造情感形象
动作是情感的外在表露。课堂中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举手投足,甚至一个暗示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久远的影响,或能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达成。简单而恰当的动作,胜似千言万语的生硬说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特意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探”“爬”“攀”“缩”“放”“抱”的动作模仿了一遍,再现父亲为儿买橘子时的情景,体现了父爱子的深情。采用这种“以演助教”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的情感变化,加强自我情感体验。
三、融洽的心理交流,缩短情感距离
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心理交融,消除师生的情感隔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友好相处,平等交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处于自主探究的主动地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建立起民主和谐、探究互助的师生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关爱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学生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使他们心中升腾一种情感,以此促使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更易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其情感。
四、合理的媒体运用,架设情感桥梁
优质媒体适时恰当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能产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神奇的绝妙功效,快速降低学生感知的难度,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现文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等。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将文中场景制作成幻灯片按顺序播放,配以音乐和解说词,把学生带进园林之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身与行并进,情与景交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合理的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会架起一座“形”与“境”、“情”与“神”、“教”与“学”共鸣的情感彩桥。
五、科学引导欣赏,优化情感功能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都是名篇佳作,每篇均是“情动而辞发”的统一体,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欣赏、品味文章。要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进入意境,去体会,去感悟,从课文中走出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课文的情感目标。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我带领学生一起看桥、识桥、议桥、欣赏桥,进而赞美桥,深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时,我先让学生观赏彩图《卖炭翁》,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幅画有一个感性认识。那雪地上又长又深的车辙,那蜷缩在车前衣着破烂的老翁,那满满的一车炭,那拼命挣扎的老牛,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对老翁充满了深切的同情。通过观赏画面,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六、适时的激励教育,迸发情感火花
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家也认为,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感的需求,而激励是一种最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是联系双边活动的纽带,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创建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若处于兴奋状态,他对所授的知识易于接受,而当学生情感处于消极状态时,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相准时机,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与作者、与教师产生情感火花,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语文课堂中调动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注重熏陶感染,使学生入情、动情、移情,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根据自身实践予以总结与同仁共勉。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
课堂是有生命的,文章是有情感的,人更是感情丰富的“高级动物”。教学的三大主体教师、学生和文本都是有情之物,所以课堂教学离不开感情。因此,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情感,或愉快,或悲哀,或凝重……学生在课堂中会顺着教师创设的这种情境去深入地学习课文,朗读课文,体会文本所表达思想感情。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一、运用语言感染“情”
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增进感情。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教师的语言饱含感情,用声传情。含情的语言能使人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以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为例。上课铃一响,老师使用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D?D2018年2月19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呜咽,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他,就是我们非常崇敬和爱戴的邓小平……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课语,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从而对小平同志的爱戴怀思油然而生。其次教师的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再次,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创造语言描绘的图面。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形象形成的过程。教学教师中要凭借语言再创设画面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情境。
二、结合音乐渲染“情”
音乐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同样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小学生更是如此。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一些老师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
三、画面渲染 “情”
小学课本中的插图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每一篇精心挑选的文章,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和课件从直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通过运用自制的“红军长征”的课件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等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真实而生动地感受到红军过草地时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把学生的想象带入到红军过草的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从而创设出一种“情智共融”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感官来参与学习,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主动发展。
四、实物演示“情”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愿学、乐学、想学,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在教学中巧用实物、实验演示,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识字课中的“拉二胡”时用实物识记学生易于接受。实物实验演示法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帮助学生形象而直观地理解课文字词含义。鉴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和认知结构的局限性,要比较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课文所阐述的知识并非一件易事,尤其对知识重难点难以掌握。在教学中活用实物、实验演示,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实物投影仪呈现后,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充分运用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唤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就能化难为易。
五、情境表演体验“情”
情景表演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不错选择。情景表演、环境体验正是利用学生的好动的天性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将表演引入课堂,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文字,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促进师生的情感。语文课堂中一些文章可以引进体验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倾吐真言。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怀揣生鸡蛋模拟自己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的感受。体验妈妈当时保护孩子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作文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担心、害怕、懊悔、喜悦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学生们眼眶里噙满了眼泪,伴随着一片呜咽声。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总之,情智共融的课堂,“情”字贯穿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可以运用一种方法,也可以综合展现。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一定要重视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智情共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
--夏丐尊
综观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久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实际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尤其是在升学
考试的重压下,情感教育更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就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只有将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才能使教学场景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
那么语文教学中人样师学生情感共鸣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大内动力,更是语文课上师生共鸣的基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应情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从各个不同角度入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精心设计入情的导语,设置悬念牵引学生,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等等,千万不要不分分体、内容、采取“朗读--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固定程序进行教学。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丝毫不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唤不起学生听课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为契机,作到以趣激情,以趣促学,挖掘知识本身的魅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只要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对它的关注没有了对它的自觉学习探讨的意识,那么就等于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情,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二、以“动情”点带动全篇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心发生共振共鸣。如讲《我的老师》可以:“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浓浓的抒情为动情点;《岳阳楼记》可以千古明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动情点。总之,可以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感人对话、动人抒情、慷慨议论等为切入点。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师生情感角楼
作文语文教师要揣摩学生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有很强烈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此为契机,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境界。只有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彼此情感相同,关系融洽,从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加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所教学科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体验。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满腔热情,满怀豪情,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中,让学生的智慧之光主动、生动闪现。
四、用激活情法
激情应该贯穿于“导”、“读”、“讲”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下面我以讲解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试探讨这个话题。
“导”:导入新课。导语是一篇课文的起始,精彩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好的导语必须“动情”,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准备状态。如我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采用这样的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文学家、教授,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赞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文学家--朱自清。朱自清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名著《荷塘月色》,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朱自清。”这样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就在学生心中秃现出来,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其高洁的品质。
“读”:表现朗读。准确、流利、富于感情的朗读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境,所以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新有快,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情感,领悟真谛。如在讲《时间最美的坟墓》时,配以幽雅、舒缓的钢琴曲的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林间小道,来到古朴、静谧、另人景仰的坟墓旁,用包含感情语调把学生带入到作品境界中去,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之心发生共振。
讲“:声情并茂的讲授。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获“,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师讲授课文时,应根据不同体裁、酝酿不同的感情调子,把握好语速,用具有表现力的喜怒哀乐的课堂语言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将课文中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含请的语言。随着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课件的制作及使用越来越广地进入课堂。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
景阳乡茨沟小学 赵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好的导入,有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例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68页。”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旧带新导入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只是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又如某老师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的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已》,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他的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三、音乐歌曲导入法
音乐歌曲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通过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导入,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吸引力,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
例如在上《社戏》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一首《童年》,轻松活泼的歌曲将每个人带入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引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经历,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在教《愚公移山》时,先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在教学《从三到万》可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当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生:(齐声)《从三到万》。
又如《人民的勤务员》的导入,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的导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问题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六、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松鼠》一文前,使用课件的方式出示了几张松鼠的图片,先让学生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的外表,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种小动物,之后教师接着说:“松鼠是一种珍贵的动物,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的松鼠,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或科技知识、短文来了解它,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一篇知识短文《松鼠》,从课文中了解松鼠的一些生活习性。”
七、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
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又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设计了多媒体导入方式:首先播放几分钟经过剪辑的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和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实况的新闻录像片,学生们在对周总理为人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看到人们群众发自内心的痛悼举动,伴随着片中低沉哀惋的乐曲,便油然而生对总理的敬意及失去总理的痛惜之情。此时,教师声情并茂地将课文诗句片段自然而然地朗诵出来,化为似乎是自己的诗句的教学语言,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魄力,极有兴致地在教师的诱导下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八、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教师手拿两只装有不同溶液的杯子和一朵鲜艳的红花走上讲台,学生一看到老师手中的红花就兴奋起来了,他们个个都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教师说:“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我手中的红花(教师把手中的红花举给学生看),现在我把这朵红花放进第一个杯子里,你们看,怎么样?”“红花变成蓝花了。”学生们回答。教师把这朵花拿出来,放进另一个杯子里,你们看,又会怎么样?”“花儿又变成红色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花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第一杯是肥皂水,第二杯是米醋,花儿在不同的溶液中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现在请大家从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找到答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起课文来。
总之,导入方法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才艺的舞台。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和何种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都要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要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自然恰当,力求新颖、别致。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胡勇电话:***
重庆市永川区金龙镇金龙小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语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真情带动学生的真情,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得到情感的熏陶,完成情感的升华,进而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情
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而学生预先蓄积的与作品情感气氛相协调的情绪,会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就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制造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从而很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去。
(一)充分利用好导语的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导语正富有酝酿情绪,带人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会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因此教师设计导语要新鲜活泼、形式多样、富有文采、充满感情。而教师在给学生说这些导语时更要情感饱满,切合课文的感情基调。
比如四年级课文中的《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美好的,在每个人记忆的花园里,总会有一些常开不败的花朵,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同学们,你有过在雨中嬉戏的经历吗?(学生回答)可是你有过在桂花雨中陶醉的经历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一切都沉浸在花香里。你抱住那桂花树,使劲地摇,尽情地摇,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落在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满身都是。你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都陶醉了,你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然后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顺势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和作家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这段导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激起学生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向往,也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
多媒体不仅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而且图象活动变化,能展开情节,吸引学生入情入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情感的激发正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往往对桂林山水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如能用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桂林山水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却是不可多得。在教学中如果能将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师身体力行带动情
教师自身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并因此会带动学生的情绪体验,转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这无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情感,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也才能真
正溶入作者的思想境界。
(一)语文老师要有真情
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马斯洛理论讲,人人都有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的需求。当学生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爱的满足后,自然会以真情回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信任每个学生,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感情的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与鼓励,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心满意足。而这种美好的情感会在教师长期的真情带动下潜滋暗长,进而转变成学生对语文老师的爱,对语文课堂的爱。
(二)语文老师要像演员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放得开,能够在不同的课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把书本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及体态语,带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仿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仿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教师放得开,学生自然能放得开,也只有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全身心神游在课堂故事的演绎中。
三、指导学生读出情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饱含浓浓情感的课堂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释放出来,那么此时教师就应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把朗读当成一种表演,当成一种享受,当成一次自我实现的机会。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讨论之后学生马上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学生这种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更好的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进而更好的理解课文,发展自己的情感空间。
四、探究文章主旨,悟出情
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而文章的主旨让我们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譬如我在教授《火烧云》这篇课文时,就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课文描绘了黄昏时分火烧云的出现直至消失的整个过程,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这也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而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感悟。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我就让学生们把它改成课本剧去演,教学《精彩的马戏》时,就让学生真实的看一看马戏团表演,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课文理解更透彻,对作者情感领悟更深刻。
五、结合生活实际谈出情
语文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情感熏陶自然也能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这正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关键步骤,因此语文老师不能单纯的就课文讲课文,应给学生留有生发的时间。比如我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任务:假如明天是父亲节,你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呢?因为之前教师做了很多的铺垫,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纷纷举手直抒心声,谈了对父爱深沉的理解,对在外父亲的思念,对出门打工父亲的担心、心疼,以及对自己以前不懂事的歉意等等。甚至有些同学是含着眼泪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爱恋之情。此时作者的情感已融入学生的心中,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六、课堂结语激发情
好的课堂结语不仅仅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更是对学生进一步的启发,它能诱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涤荡学生的情感。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结语: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父母之爱,是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要用一生去翻阅,去感受„„孩子们,让我们由衷的说
一声“爸爸,我爱你”吧!这样的结语再次激起了学生对父亲的热爱之情。《圆明园的毁灭》的结语: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这些残垣断壁,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老师想,我们心中有的不仅仅是对圆明园的爱,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考。这些结语有效地让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熏陶,让他们胸中的激情继续涌动。
七、课外练笔写出情
语文的学习不应仅仅是课堂40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收获的情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随笔,日记,读后感,小作文等形式课外延伸语文的学习。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在学完后,我让学生自制一张贺卡,写出他们对父亲的祝福,让他们的情感在生活中继续流淌、延伸。
总之语文教师要对情感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将它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真情带动学生的真情,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得到情感的熏陶,完成情感的升华进而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王剑兰、张凤琴、陈尚生主编,《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 宁,《编制个性化的探究方案,培养积极学习情感》,《江苏教育》,2007年第9期
[4]吴云霞,《班主任的情感教育刍议》,《新课改导刊》,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