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
建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优化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作为教师,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所有的缺点,以我们的热情,宽容,理解,去爱他们,要多用鼓励与赞扬,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遥远,在课堂上发现他们拥有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通过言语、神态、动作给他们以赞赏,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们,让他们能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爱。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和态度,不应使用太尖锐的话语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避免给学生造成伤害,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给学生以心理的安全感,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用他们情感上的満足感,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如果相信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那么教师自然就会对学生有信心、对教学有热情,教学时就会有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课堂中教师的麻木冷淡,会造成气氛的死气沉沉;课堂中教师的枯燥讲解,会造成学生的昏昏欲睡;课堂中教师的心灰意冷,会造成学生的信心散失,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充满激情,通过充满激情的教学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反应,进而让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
二、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夸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
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教师对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成为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调控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外,还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传授的内容和提出的要求要难易适度,即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了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经过刻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考试或者设置教学环节时,要精心设计,不要让学生考得灰溜溜或者学得索然无味,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要让学生从考试、学习的阶段性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了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的沟通。比如,在讲到爱护水资源这个主题时,因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所以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就特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在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准备的课件、短片、漫画、手抄报等,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资源共享,展示环节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将“自我”摆进了教学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自我、展现自我,给心灵以触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坚定了他们的心理价值取向。
四、合作探究,营造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尽可能
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多点探究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众多的信息供每一个学习个体参考、选择和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建构起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教师应适时介入,或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以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在个体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情感生态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个性感受与体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各人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反应。这些反应课前无法预设,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要出现的。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对话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在课前依据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所预设的目标;另一个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在教学中如果能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学生的个性体验得到尊重,学生就能处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大家明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相互质疑,观点对立或不相一致的认知冲突就会激发出新思想、新思维,促使师生进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兴致勃勃地主动探究下去,从而实现了认知结构的迁移和整合。不管成功与否,他们都能有所收获,自然就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而对于那些认知水平不足的“学困生”来说,他们也能在合作讨论、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也能有所收获。如现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有许多单元主题都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其实“探究性学习”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是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切入点,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引导学生思维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的成“人”教育上,又起到了帮助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探究学习中,我们都尽量让学生既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又能锤炼思维,同时张扬个性,感受成功。
总之,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工作总结
扎实开展模式推进工作,不断深化我校课堂教学改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借鉴、学习外校经验的基础上,我校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六标”教学模式,即导标—亮标—议标—试标—测标—结标,从而使课堂教学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现把我们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模式构建工作有序开展,扎实进行,学校成立了以周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校模式构建的整体规划。领导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反复分析学校的教学实际,明确了“六标”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操作策略、教学评价等,确立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
1、模式推进,骨干先行
为了确保“六标”模式的实用效果,我校首先由王晓蕾老师、魏风琴老师两位年轻的骨干教师率先采用“六标”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在试用了一段时间后,两位教师已基本掌握了“六标”模式的精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在两位实验教师获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在全校推行“六标”教学模式。如今,“六标”模式已深入课堂,深入了每位教师的教学,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制度保障,强力推进
一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推广,必须制度先行。为了推进“六标”教学模式,我校制定了“一严、二求、三深入、四坚持”的推进制度。
一严:严格推行“六标”教学模式,忌有名无实,忌不切实际。二求:求实效,求创新。
三深入:深入课堂,了解模式实施情况;
深入教师,了解模式推进中教师的意见与建议; 深入学生,了解模式推进的成效。
四坚持:坚持用“六标”模式备课,书写教案;
坚持每课时有教学模式反思; 坚持每周摘抄一张教学模式学习卡片; 坚持每月一次“六标”模式探索。
三、定期研讨,不断反思
随着教学模式构建工作的全面开展,许多问题也迎面而来,在具体操作中,老师门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这六个环节是不是缺一不可,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及时组织各教研组开展专项问题研讨会,大家畅所欲言,在争论中共同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有的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导标三法”,不少教师还提议:“测标”环节不防与“三清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测标”确定出堂清对象等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重视课标,加强解读 课堂模式不能离开课标、课程、课堂而独立存在,它必须立足于课标、课堂、课程,用新课程理念来引领,以新课标来指导。为了把课堂模式构建工作进一步做好,我们立足抓住解读课标,解读教材这个基本环节。每一学期开学初,学校教导处统一安排各教研组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讨论、解读新课标,组织教师观看新课标VCD光盘,加强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同时 在每周六的教研日里,各备课组组长都要先组织本组教师讨论、研究、解读本周所讲的教材,然后再进行集体备课。
以上是我们一些简单的做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米村二初中
第三篇: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建构的
一、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背景和缘由我县中小学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努力开拓,勇于创新。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教学行为根本转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课程改革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我县地域分布较广,乡镇学校数量较大,城乡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从我们教学视导的结果来看,不少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还存在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 的现象。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改进教学方式,建构适合我县实际的教学操作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更有效,甚至高效,这是我们在课程改革进程中需要思考的新问题。县教委领导高瞻远瞩,立足于教育的发展本质,确立了以内涵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要实现垫江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优化课堂教学行为,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的讲话精神,我们特提出小学数学三阶六环教学流程的设计思路,以努力解决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的问题,引领我县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上向新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论思想。主张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条件和归缩,强调课堂中的数学学习就是儿童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主体性的数学活动。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教给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以及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创造才能。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价值取向
1、情感交流目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包括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通过情感交流,促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与潜能。
2、自主发展目标:这里特指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自我监护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目标。包括明确任务、质疑问难、主动探求、合作交流、总结应用、反思提炼等方面,这一发展性目标是自主的,更是可持续的。3、数学素养目标:小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从最基本的数学教育价值来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儿童最基本的数学素养,把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以及将数学运用于现实情境的能力作为发展数学素养的基本目标。4、求异创新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才能为目的,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不断释放潜能,不断掌握和发现学习方法,不断超越自己,甚至超越教材,力求全面培养学生的标新立异和富于创新的精神。
第四篇:建构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建构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青岛柏兰光彩小学
孟梅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小学英语课堂模式的建构的基础——兴趣、文化环境,创建了自主教学,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激发兴趣、渗透文化,自主学习,网络教学
英语教学——现代小学教育教学中一个闪亮而鲜活的名字。身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小学英语教师,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受时代、受学生亲睐,成为我国当前英语教学的一个亮点。与此同时,如何构建一堂新颖生动的小学英语课堂,又成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通过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析,层层引入,逐步深入,不断创设最邻近发展区,把学生的思维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要想上好一堂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的英语课,身为一名英语教师的我,先从小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儿童的求知兴趣。因为学生本身是课堂的主载者,知识的驾驭者,培养英语的学习兴趣是首当其冲的,其次,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语境感到熟知、明了;再次,通过创建轻松愉快的自主教学模式;最后,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借助网络教学实现小学英语课堂新教学模式的建筑。
第一,注重兴趣培养,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培养小学生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小学生只有对教师的英语教学有兴趣,才能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研究表明,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中各种因素的比例是:好的学习习惯占33%,学习兴趣占25%,智力因素占15%,家庭因素占5%,其他因素占25%;学习失败的各种因素比例为:缺少努力占25%,缺乏兴趣占35%,个人问题占8%,其他占32%。小学生只有对教师的英语教学有兴趣,才能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人对什么有兴趣时,对它就乐于观察,记得就牢,对它就可探索,爱思考。所以,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一定意义上说,比教给他知识更重要。正如杜威所言:“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信号”,又往往是成功的开始。第二,注重语言文化渗透,增进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意识。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体现一种相应的文化,并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变化、发展、丰富。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与学习一种文化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小学生英语对文化背景认识,那么又如何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兴趣,那么教学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英语教学包含着西方英语系国家的文化烙印,涉及问候、购物、祝愿、饮食、致谢等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由于民族差异,在他背后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在实施英语课程时,必先对以下两点有所认识。
1)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外语学习必须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语音、词
汇、语法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应该渗透有关国家的文化。例如,在上《In a Pot Shop》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谈谈宠物,接着告诉学生,我们讨厌的住、鼠等都可能是外国人的宠物,学到了更多的动物的单词,而且感受到了西方人热爱动物的情感,同时增强了他们接近自然、保护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渗透文化意识。当我在上《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这一课时,告诉学生西方人一般不直接拒绝,而是婉转地说:“Yes,I’love to,but now.”但西方人并不是在任何事物上都表现出婉转的。如在学习“Here’s you present.Open it and see.”这些句子时,教师让学生收到礼物后立即打开,体验收到礼物的惊喜,并表达谢意,而中国人则不习惯当着送礼的人面打开礼物。
2)通过主题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节日是儿童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经常举行新年晚会、生日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在新年联欢会上,唱“Happy New Year”,制作贺卡相互祝福。在圣诞之夜活动中,让学生听听歌曲“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祥和,然后许个心愿互送礼物,感受友情和亲情。
第三,建立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学习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介绍者和组织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课堂真正地成为了学生的课堂。例如在学习小学牛津英语4B《Four seasons》,我先确定学习目标: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重要词法、句法,完成阅读练习。1.读懂,能判断对错。2.根据文章提问并回答。3.复述短文。这样的练习设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自己动手、自主学习,其乐无穷。一节课结束,学生们就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课堂成为了学生自由驰骋的天地。
第四、逐步形成小学英语网络教学,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当今世界,电脑和英语是现代人必备的两项工具。一般而言,学生对电脑普遍具有浓厚的兴趣,对英语,则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如何将这二者协调统一起来,让电脑更好地为英语学习服务呢?网络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媒介。在英语阅读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和英特网的优势,浏览英文网站,直接阅读原版材料。教师确定阅读主题,提供相应的网站或文章,学生上网自主浏览,然后整理出阅读笔记,以供课堂交流或网上发布。一旦学生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英语还有何难?此时已不是纯粹为学英语而学英语,而是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所浏览的文章感兴趣,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他们肯定会想办法解决。长期以往,英语词汇量自然会激增,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而且,通过上网,学生还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宽思路。学习英语的同时,电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自己上网,当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卡通画或文章时,就会主动请教老师,怎样保存?当他们欣赏到美妙的音乐时,就会问老师如何下载?当他们学会用“google”或“ baidu”搜索后,他们就会在网上漫游。老师教会了学生网上阅读,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里也可以继续学习。这样,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从教师指导变成了自主学习,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如何才能上好一堂小学英语网络课呢?我结合自己上的节日一课,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上网,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因此我在上网络课前提出几个问题,诸如在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涉及到一些中外节日,如Christmas,Halloween等,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查一查他们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要求学生能用一两句英语讲解一讲。要求提出之后,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要去查资料。这时我提出因我没有时间上网,同学们是否可以为我查找资料,一旦资料被我采用,我将有所奖励,这一小小的刺激,发动了学生去充分享受网络的便利。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适时性、无限性等特点,这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无穷无尽的资料使得师生可以选择更多、更好的教学素材来丰富自己的课程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些资料的攫取便使同学们初步地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去自学,在头脑中形成了最初的印象,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扩充了知识面。
二、课中上网,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此情景的有效工具。大量地有关中外节日资源查询完毕之后,学生们交给我一本本含有丰富内容的作业。新课没上,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本课的背景资料,已经上了有关习俗的预备课,那么第二课就是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素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学习,获取知识。在这个网络课件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了“课文的重难点”,“节日的风俗”,“节日歌曲”,“节日故事”四部分内容。当然“课文重难点”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前学生的预习而设计的。这些语言点是要求学生通过浏览,理解、记忆,提问、讨论并能运用。“节日风俗”是课文的知识的拓展,同时也是充分利用了学生上网查询的资料,力求大多数同学能够看得懂、理解。“节日歌曲”有很多,我仅选取了一首大家十分熟悉的“铃儿响叮当”为代表,进行圣诞节的教学,原因是小学生学起来简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一些英文短文不仅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在课上能“吃饱”,课堂教学对他们有一定的新鲜感,刺激感。因此,在课堂上,我也设计了让同学们阅读一些英语故事,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听觉、视觉受到了很大的英语刺激。
三、课后讨论,训练交际能力
前两步完成之后,实际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意义建构”和“情景”已经完成,如何检查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呢?无外乎就是检测。传统教学中的笔试着重测试了学生的语法知识,忽视了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的口头讨论及网上讨论都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们先自己浏览课件消化理解后,根据所学内容向大家介绍传统节日,内容涉及到节日的来历,传统节日的度过,难忘的××节,我心目中的××节。这其中也许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了创新思维,如谈到圣诞老人和圣诞礼物之时,学生们并不是把我们目前经常看到的穿红衣,花白胡子,带圣诞帽的矮胖老人作为惯有模式,而重新创造出他们眼中的圣诞老人,如老师、父母等。当圣诞节来临之时,他们心中的父母和老师已扮成“圣诞老人”带给他们渴望的礼物。
当然,我们这堂课是学习节日的内容,我们的发展目标确定的是: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识的迁移,我们在今后也可以让小学生们介绍一下天气、兴趣爱好等。,那么“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目标就基本达到了。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事物,它可以满足学生的同步和异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师生之间集中讨论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便于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网络教学融合使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日趋完善。就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而言,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确实非常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就此,我想网络课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上的应用会更为广泛。
恩格斯言:“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变成不合理。”身为未来的小学英语工作者,打破传统的“中心式”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上课成为情感交融的乐园。
第五篇:小学科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建构
小学科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建构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能只顾教学形式的热闹,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是学生用心思考的地方,所有的实验和讨论都应该在安静的状态下完成。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还学生一个静心思考的氛围。
关键词:科学 课堂 热闹 有效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小学科学教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过讲究形式,不顾教学实际的情况。一度时期,在许多科学课堂上,课堂呈现出热闹的课堂景象,过分的脱离教学实际追求热闹的现象十分普遍。过分热闹的课堂,教师的引导看似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都动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听课的人也会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活”,无疑这就是科学课的示范课,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气氛活跃又热闹的课堂,但是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形式,更要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只顾课堂的形式。
一、小学科学课堂“热闹”浮华表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闹”的场面,但更需要学生理性的思考和踏踏实实的探究。科学课堂教学要去掉虚假的热闹,应该建构有效的教学课堂。
1.实验型科学课的“热闹”假象
在实验型的科学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个一种非常普遍的科学实验课堂,教师认为学生一起讨论讨论,然后交流汇报一下,难道就是合作学习,就是自主探究了吗。从表面上看,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室里人声鼎沸,热闹的课堂景象产生。教师很害怕安静的课堂,努力引导学生把课堂变成热闹的竞赛场地。但是,认真的观察这种热闹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同学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就是拿着棍子到处胡乱的敲打,嘻嘻哈哈的表情,很多小组成员中还有意见不统一的,学生们就互相争执,学生没有意义的争吵,反应出学生没有良好的个人素养,不会倾听,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样的讨论无疑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中,并没有学到探究事物的方法。
二十分钟过去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这时还有许多的学生继续做着实验,并没有马上停下来。汇报的小组,也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汇报,课堂显得很无序。
2.知识型科学课的简单“热闹”
知识型科学课以学习知识为主,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可以用事实或证据反复予以验证,适合集体传授,而人文知识则关涉个人情感、道德及审美等领域,往往潜隐于教学内容之下。“知识型”的科学课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认识浅薄,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科学课堂的简单“热闹”。
由于很多教师往往将科学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发展。在知识型的科学课堂上,学生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参与,踊跃的回答问题。“热热闹闹”的课堂,有些教师常常这样引导 :师:今天这节课,比一比,谁的发言最积极?评一评,谁的表现最好?
听到教师的赞扬,学生应该是感到非常自豪的表情,但是两个学生面无表情的坐了下去。教师浅显的定义科学研究的过程,会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错误的认识。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研究有什么高深的,也没有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是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学生不会产生热爱科学的感情。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明白了科学研究的简单过程,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和深层次的情感认识。
二、小学科学有效课堂的建构
在科学课中,课前实验材料的准备,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都是对教师控制有序科学课堂的关键。课前通过那些途径做材料的准备?如果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怎样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小组?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1.课前实验材料准备充足
以实验型活动为主的科学课,课堂上要进行大量的活动。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成是至关重要。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调动一切力量,准备好实验材料。精心准备合适的实验材料,组织学生有目的进行实验,课堂上的实验活动一定会有序。
2.教师认真研读教材
教师不熟悉教材,把握不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设计随意,课堂教学往往会混乱。教材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课前教师能认真研读教材,仔细琢磨,认真推敲,才能驾驭课堂,才能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更有序的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还应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与动机,确保科学探究学习的有序进行,把探究过程中的不安静因素控制好。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回顾案例1,实验时学生无目的研究,造成时间的浪费,当教师安排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场面很混乱,实验后的汇报交流,虽然教师已进行组织,但很多学生仍然还在实验上,忙于实验器材的摆弄,要么只想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说出来,而不关注其它同学的汇报,这就失去了汇报交流的意义。
在科学实验课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实验都是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的。所以,实验小组的管理,也就成了课堂有序的关键了。课前教师可以将分好的小组进行编号,在课堂汇报交流时,学生可以按照编号有序的进行汇报,避免了学生交流时的混乱。培养学生实验前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要求、实验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的操作方法等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进行观察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课堂自然会安静下来。
4.教师积极的评价
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表扬、肯定,对不足之处给予批评,能使课堂教学得到调整和改进,能使探究活动达到最终的目的和效果。在实验课上,学生往往对实验器材兴趣很浓,没开始实验探究就已经在摆弄器材,此时,就可以借助表扬其他学生的办法来激励其及时改正。及时、有效的评价在调整课堂节奏,有序的展开探究活动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我们把每次评选出来的优秀小组加以表扬和鼓励,把他们作为全班的榜样,引导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这样就能造就和谐安静的课堂氛围了。合理的课堂秩序是实验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课堂上不能盲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课堂的总目标。课堂热不热闹,不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让学生做一个安静的思考者。
当然,作为科学教师,我常常思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的道理,理解其本质。而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对现象的认真观察,并用实验来反复验证得来的。这些无不需要学生静心的观察和思考。让“热闹”的科学课堂安静下来,还学生一个静心思考的氛围。当然,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科学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对学生耐心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j]《教育研究》2010.4
2、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