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情感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1:3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语文情感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语文情感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第一篇:培养语文情感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培养语文情感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陈继伟36210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这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也为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展示了应有途径。但从目前教学实际看,不少教师只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这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修养情感,感染学生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因而教师要随时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增加凝聚力,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环境中担当角色。这种“有我之境”可使学生在角色意识下,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从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融入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

1.范读——再现情感。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一定的感情,教师要通过范读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情感。准确,即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生动,即要读出课文的情味、情趣和情调。如:温情脉脉时“窃窃如私语”,轻松愉快时“恰恰如莺啭”,义愤填膺时“铿锵有力”,紧张处一泻千里,忧伤处一字一顿或如泣如诉。

2.点化——融化情感。课文中语言的情和义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点化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愫、情思和情怀。如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文章歌颂祖国灿烂文化、痛斥侵略者强盗暴行之鲜明的对比的层次性情感,把握思想内涵,为情感共鸣奠定基调。

3.设境——引发情感。情与境关系十分密切,情能移境,境能移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地、设身处境让学生触景生情。

(1)展现生活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可以把教材中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生活情境沟通起来,“豁达”学生的生活体验,达到“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境界。

(2)实物演示情境。“百闻不如一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如上《黄山奇石》,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边展示照片,边介绍自己知道的景点,既丰富生活体验,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3)图画再现情境。文与画相通,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一图穷千言”。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注重指点和启发;要由图入情,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教

学中,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能实现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的融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角色体会情境。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即兴角色表演--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并进行表演,完成课文情感的全方位把握。

三、把准契机,表达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教材情感,体现了教师主导。当学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的加剧,最终将“情满而溢发”。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表情达意的良好契机,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和自身之情结合起来,“一吐为快”。

1、诵读。诵读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实现情感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语文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有声的艺术而不是静寂的字符,诵读,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显示了语文课的生命活力。诵读的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

2、传情。要善于抓住易于学生动情的“点”,营造独特的情感氛围,激起表达欲望,开发潜在的主动基因,健全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如《公鸡的脸红了》讲公鸡在邻居们向他借东西时,不肯借。当大风刮跑了他的的屋顶后他却受到了邻居们的鼎力相助。课文最后写到:“公鸡望着他的好邻居脸红了”。教师可以抓住“脸红了”这一动情点,让学生读课文、看图片、谈体会,将课文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从中受到

教育和启迪。

另外,体态传情--用体态语言流露学生的情感,也是让学生表情达意的有效方式。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等,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以产生共鸣。

3、读写同步。“言为心声”,学生的习作应是其生活、语言、情感积累的自然表述。所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抒发、升华情感。如学习完《穷人》一文后,让学生以“桑娜拉开了帐子”为题,想象并写出当时的情境和渔夫一家人命运,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揭示自己对“穷人”宁可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崇高品质赞美和对人间真情呼唤的丰富情感。

如何把语文教学中“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缺陷改变为“活读书、读活书、活读书”的情景--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激情--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激发情感的碰撞,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使师生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电话 ***

——《小学教学设计》06。3

第二篇: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一、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二、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quot;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悠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1、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2、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采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此外,教师积极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协调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把名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能够使学生找到更合理的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第三篇:如何培养语文意识

如何培养语文意识

——《慈母情深》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精彩的课堂教学,潇洒的大师风采,让我受益匪浅。

综观整个课堂的教学,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语文的味。精彩的课堂,如一幅疏密有致、意境深远的国画,让人赏心悦目。课堂教学的精彩,不仅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用语言文字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章的灵魂,它们在文中或统领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蕴涵深意。抓住这些词句设计教学,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所昭示的人文价值——慈母情之深„„教学中,王崧舟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那深厚的慈母情怀,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鼻子一酸”的情感主线,成为导引学生解读的切入点,并恰当地链接了学生的质疑:“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感悟人物情感。这一切,在我脑海中定格的是如何培养语文意识。

语文是读的,是品的,是悟的,语文能力也在读中、品中、悟中慢慢接触语言材料中形成的。作为语文老师,更应时时思考:如何想法设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浓厚兴趣,而不是抱怨他们语文眼光,文字直觉太差。毕竟读文字是读者自我判断、选择、反思、批判和创造的吸收过程。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对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思想、情操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自己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理解、想象、抒怀的结果。

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清楚地明白:言语教学永远应该是语文教学之根。我们提倡人文性并不是不要工具性,离开了工具性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每一个言语现象,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注意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有意识帮助学生开始构建或更新他们的言语世界,慢慢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眼光、文字直觉。

感受过大师魅力课堂、聆听过大师魅力教学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在于他们紧紧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之根,以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语文气息,传递着语文意识。让我们从心底里折服、感叹什么是有趣的有效的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同时,更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意识的渗透、训练与培养!

第四篇: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归真、求美、移情

语文组 林春薇

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课堂上,学生累、教师也累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实”有余而“活”不足。

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状况呢?这就要求我们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体到语文课堂而言,需要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归 真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通常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而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直接接触为主的阶段,当属沟通阶段。

对审美沟通的传统研究认为,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由此可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的讲解有时候是很理性的,但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捆扎,而把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课文中去,并同课文产生共鸣。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真”才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情绪,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使语文教学在智育不忘德育的今天,同时兼顾美育。

笔者第一次教《屈原(节选)》的时候,在课堂上放那段被称之为“高潮中的高潮”抑或“课文灵魂”中的《雷电颂》的录音。这是剧中主人公屈原的一场内心独白。这段独白,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发出了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诅咒,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四十年代在重庆公演时,曾博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然而,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听这段录音的时候却很少激动,有的甚至发出窃笑,课后问一问,居然还有同学说:屈原有些神经质!该怪学生觉悟不高还是课文离学生太远?静下来想一想,什么也不该怪,怪只怪我们教师对语文教学中的“真”研究不够,把握不够。

语文教学中的“真”既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也不是模仿和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主观性和假定性统一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就其在个体身上的实现过程而言,表现为创作主体真实→作品本体真实→鉴赏主体真实这样一个完整的动态序列,缺一环节,艺术真实就不能现实地存在。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体会作者(即创作主体)的真实动因;B、再现课文(即作品本体)的真实情景;C、抒发师生(即鉴赏主体)的真实感受。其中,B是A和C的中介和桥梁;C是A和B的目的和归宿。

再以《屈原(节选)》为例,学生之所以对《雷电颂》录音冷淡,关键在于环节A的薄弱(以往背景材料用五分钟时间介绍,以导入课文)。学生缺乏进入课文作审美沟通前的准备,就难以“归真”。

重上这篇课文,笔者用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屈原列传》,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命运,以及他赤忱奔放、刚直不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和政治家气质,了解屈原个人悲剧深广的社会原因;同时,让学生们知道,《屈原》这个剧本是写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黑暗的1942年1月,演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的,知道当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实行专制,钳制进步舆论的行径,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有了审美沟通前的充分准备,第二课时再听录音,内心激动,溢于言表。

当然,环节A的处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它毕竟属审美沟通前阶段。课文离学生现实生活很近,并且切合学生审美心理定势,就应当减少些投入。而环节B的处理却是少之不得、粗之不得的,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沟通阶段。如《宽容》可以让学生演成课本剧,《祝福》、《阿Q正传》可让学生观摩影视剧,等等等等。此外,还可参考 “情境教学”的做法,以此来求真。

此外,环节C的处理也不能忽略。要让学生多作自由讨论,多写读后感,以此来求得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课文,课文—教师之间的多边共鸣。对课文的理解,应当允许保留分歧。因为,“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归真,“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

二、求 美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随着试行新《大纲》的颁布,已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既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换句话说,它还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表现是多方面的。就课文本身而言,如杜甫的《春望》、陶渊明的《饮酒》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美;朱自清的《绿》、茅盾的《风景谈》有“美在典型”的典型美;曹禺的《雷雨》、鲁迅的《祝福》,有忧愤深广的悲剧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柳永的《雨霖铃》有千古传诵的语言美„„把这些美开掘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美。

再就学生主体而言,以《绿》为例,学生在学这篇散文的时候,首先能感受的是朱自清散文“顺口、顺耳、顺眼”的语言美,特别是叠词使用,妙不可言;其次还能感受到朱自清散文讲究“线条、色彩、质感”的绘画美,从“远眺飞瀑”到“坐观水花”到“近赏潭绿”,真可谓“白话美术文”;此外还能通过文中的层层设喻、多方陪衬、奇特联想、神妙比拟产生联想和想象美。如果知识贮备丰富一些,还能得到“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尚未到达顶点的那一瞬间最有魅力。因为它最有孕育性,最能让作家展开美丽的翅膀”(莱辛)这样的理性美。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要让学生去发现,但这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换句话说,教师的启发、展现、引导、促进本身也要求美。

笔者上《与朱元思书》一文,设计的板书是:

课文标题《与朱元思书》和课文总领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再加上课文作者“吴均”巧妙组合,俨然是一个信封(上面不仅有收信人姓名、寄信人姓名,而且还有“邮

票”),这与课文的体裁与主旨相映成趣。求的就是板书美。

笔者上《守财奴》一文,在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不是如《教参》所示抓描写葛朗台贪婪成性“抢夺梳妆匣”那一段中的动作描写,而是分析同样这一段文字中的10多个使用不同的叹词,点出其中只有一个叹词是老葛朗台真实感情的流露,其它都是他花言巧语的哄骗,而这真实感情,恰是他贪婪本性的外露。同时,我还告诉学生,这一段文字,还可从对葛朗台的称谓变化来分析其人物形象。求的又是切入美。

笔者上《石钟山记》一文,抓住课文“疑(思)—察(行)—理(思)”这一条线索,设置大量问题让学生解答,这一些问题,呈梯级状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极富思辨性。如“同是疑,作者对郦说和李说态度有何不同?”(一为疑惑,二为怀疑);“作者持此不同态度的根据何在?”(一为实验,一为常理)„„学生不仅解答了“疑”的不同,而且还创造性地发现了“笑”的不同(文中有三“笑”),课堂以讨论为主,学生思维活跃。求的则是思辨美。这里还想说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

许多教师在课堂语言上存在用语上的不足,具体表现为:(1)语言的浪费。有的教师好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甚至成了口头禅,造成了语言的浪费。有一堂课,末20分钟内,教师问了53个“什么”、“怎么样”。语言的浪费,也是时间的浪费。(2)语言的游戏。有的教师喜欢说上句,让学生接下句。如“表现了什么?”(主题);“体现了什么”(精神);“心想什么?”(事成);“梦想怎么样?”(事成)。这些问题,完全可以改成由教师直接说出,何必让学生磨嘴皮子。(3)语言的折磨。有的教师会提一些让学生根本难以回答的问题,造成课堂的紧张和沉闷气氛。如上《项链》一文,教师在归结全文,揭示主题的时候,问了两个问题。一是“这项链是项链吗?”;二是“玛蒂尔德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学生无一能答,教师揭示答案:一是锁链,二是甜甜的梦。真正匪夷所思,怪哉怪哉!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认为启发式教学必需提问,问得越多,也就意味着师生双边活动开展得越好。殊不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意表达的简洁性优于复杂性,讲其必讲,不在多少;生动性优于启发性,启发性不一定体现在提问上,讲解也可以启发。

三、移 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说来,说有就有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生理、心理机能都是属于自己的,既不能“玩假的”,也不能受到别人指挥。

非洲有一种职业“哭丧婆”(专替丧事哭泣的职业女性),她们的哭泣是受雇于丧事的主人的。但即便如此,她们的“情感表象”也依然是受她们自己的心理支配的,而她们的真正情感也并未启动。所以痛哭失声了两个小时,“哭丧婆”们领到钱在餐桌上依然可以大吃大喝,谈笑风生。而办丧事的主人却已经是一两天水米不进了,因为他们对亲人的死动了真情。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应当说是让师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动真情”呢?让我们试着引进“移情说”:

移情说是西方美学家从审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审美的移情作用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感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曹兴戈:《披文入情,缘情探美》,《江苏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选》,第22页)简言之,它是把审美活动中凭借情感的牵引将自己移入观赏对象从而物我合一,接受特定情境中的刺激信息,以获得具体的审美喜悦的过程。再简单一点说,它是形象化地表现情感活动的一种极为常见的方法。如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比兴”、亚理斯多德修辞学中的“隐喻”,其实都是“移情”。

对于课文中本身就是“移情”的描写,教师要加以点拨,以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移情”手法言志、传道、抒情。

有位老师上《庖丁解牛》时,学生提出有几句话难以理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为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位老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王国维写的三句话作类比“移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界,可和“所见无非牛者”相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可和“未尝见全牛也”相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可和“官知止而神欲行”相比。

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亲身经历来理解,深入体验这三种不同的思想境界。有的学生就说:“我们开始学英语,因为起早贪黑地读,满脑子都是英语单词和字母,看到暖气管就联想到‘M’,见人切西瓜就想到‘D’„„这里是否是‘所见无非牛者’?”另有学生说:“我开始学拉胡琴,琴声就像杀鸡杀鸭一样难听,人人都讨厌。我不管,照常拉。这时眼睛盯住琴弦,嘴里念着‘5’‘6’入睡了,有时手指还在动,真是有些苦苦追求。待到略成腔调之后,就不用眼睛看琴弦了,手指也熟练多了,心里在想着怎样拉得和谐、优美。这似乎在‘控制’。现在可以自由地拉,拉出感情来,还能自拉自唱,这似乎接近‘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了吧!”

学生的发言激起了大家的情思,引起不少联想。老师借势也说了语文教学经历的三种境界:

一、教师讲学生听效果不佳;

二、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略有成绩;

三、学生自学自得教师引导点拨,效果最佳。教师的这番话博得学生的喝采,整个课堂成为师生畅谈共同追求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种境界亲身体会的场所。

运用“移情”手法进行情感熏陶,关键是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对客观事物某一特征有深刻感受和确切认识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激发点。

上《祝福》,可以让学生围绕着“谁是凶手”的问题展开“法庭辩护”;上《屈原》,可以让扮演郑詹尹的学生揣一纸“密令”,扮演婵娟的学生怀一卷《橘颂》„„印象很深的是,笔者在上日本作家栗良平的短篇小说《一碗阳春面》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感人语句,读一读,并联系自我谈一谈体会。小说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服,在充满喜庆的大年夜“头碰头”吃一碗阳春面的故事,感人之处很多。有一位学生由母子三人的穿着(母亲是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孩子是崭新的运动服),讲到自己每到新年都要穿上新衣坐到母亲膝前,回答母亲提出的“我有白头发吗”的问题,用一句“没有”赢得母亲快乐的一笑。今年春节,母亲的白头发骤然增多,儿子一时竟不知怎么回答„„学生是哽咽着说完这一切的。讲完后师生都很感动。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应当是教情、学情、文情三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入理。

综上所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归真、求美、移

情乃其根本,也是其旺盛的生命力所在。

第五篇:激活右脑培养语文素质

激活右脑培养语文素质

——情境作文《馋猴推车》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讨热潮中,有关专家大声疾呼:“应当设法唤醒儿童沉睡的右脑。”长 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引导下,一切教学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发展左脑功能进行的。学生终日淹没在书山、题 海之中,背范文、做题目成了他们活动的主要内容,致使儿童左脑超负荷运转,右脑失去启动机会,越学越呆 板,越学越笨拙。这就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右脑掌管形象思维,左脑则掌管抽象思维。思维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对象,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日 本有位著名医学博士最新研究认为:右脑是“祖先脑”,储存着从古到今人类500 万年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右脑存在的潜力约为左脑的10万倍。激活右脑,让儿童获得外部感知表象后,内化成“脑图”、“脑声”等形 象(即“在脑子里绘画、录音”),接着外化为书面表达,是协调左右脑功能,开发大脑智力,提高课堂作文 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从这一思想理念出发,参照全国“九义”教材三年级“基础训练”中“按顺序记叙一个有趣的游戏”的要 求,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课。[题目]馋猴推车 [要求]

一、通过声、像、演等手段激活右脑,引发学生作文兴趣,唤起大脑有序形象。

二、能把表演的内容记叙清楚,做到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三、通过观察、思考、想像,在形象中感染,达到写文与做人合一,提高品德素养的效果。[教具] 配乐故事《馋猴推车》磁带(或儿童音乐磁带)、“馋猴推车”活动小图片和放大活动彩色图片(8幅)、毛驴和猴子头饰、儿童带斗小推车等。[教学过程]

一、听配乐故事,初入情绪。

1.导入: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播放一段故事,听后要请小朋友回答:故事记叙了一件什么 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什么?听完这个故事,老师还要请听得最认真最仔细的小朋友上台来表演这个故事呢!2.播放配乐录音故事(亦可一边轻放儿童音乐,一边由授课教师娓娓道来):

一个秋天的中午,小毛驴去山上采栗子。他采了满满一车栗子往回拉。山边一个小猴子闻到栗子的香味,舔着舌头说:“栗子,好香!”这时,小猴子看见了毛驴拉着一车栗子走过来,心里想:我去帮小毛驴推车,一直推到他家,小毛驴一定会给我吃很多栗子的。于是,小猴子就去帮小毛驴推车。小毛驴见小猴子这样热心 帮助人,连声说:“谢谢!谢谢!”他们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一直向前走着,走着。可是小猴子太 馋了,他一边帮着推车,一边偷吃栗子,光挑大的吃,吃一半,丢一半。走了好大一会儿,小毛驴拉着车,已 经走到自己家门口。小毛驴拿出一条毛巾擦擦汗,回头看看自己采来的栗子,忽然发现车上装的栗子少了一大 半。小毛驴想:这一定是贪吃的小猴子干的。于是大声喊:“猴子!猴子!你在哪里?”小猴子早就躲起来了。小毛驴觉得自己上了当,气得直翻白眼。路边的小红花向他眨眨眼,好像在说:“谁让你答应馋猴推车呀!”

3.听后反馈思考题,并在黑板上板书故事题目:馋猴推车。

二、观察表演,进入具体情境。

1.挂出用彩色笔画的有山间小路和小毛驴住房的两块布景。请两位同学戴上头饰,“毛驴”拉上装满栗子 的小车,“猴子”在后面推,按故事内容表演。做到有动作、有语言、有表情神态。

2.表演前板书要求:“仔细观察留脑图,一幕一幕记清楚,图、声、意、感交替出,先后排序最重要。” 3.表演结束,一切实物情景成为过去。小朋友脑子里一定留下了一幅幅“馋猴推车”的行为印象图景,还 留下了他们说话的声音,留下了他们当时当地的想法和感觉。请一两位同学上台按故事先后顺序,说说自己脑 子里留下的脑图、脑声、脑意、脑感。(脑图指观察到的动作和场景在大脑形成的图像;脑声指听到的声响和 话语,形成的声像;脑意指意会到人家在想什么;脑感指对人家感觉行为的理解印象。)

三、图、脑对照,物我合一。

1.给每位小朋友发8张“馋猴推车”小图片(无序号)。要求每人按照自己观察表演后形成的有序“脑图 ”,在课桌上给系列小图片排序。

2.请一位小朋友做代表上讲台将8 张(无序号)“馋猴推车”放大彩色图,在黑板上排序。师生共议,说 明图序正误,并说出理由。

3.各人校对桌子上小图片排序正误,并标上序号。然后看图片(或不看图)轻声地把故事自述(或同桌互 说)一遍,做到我口说我“脑”,“脑图”符合观察到的实际情景。

四、启发再想像,下笔写作文。

1.指着有序彩图提问:图与图之间,按照内容发展和顺序,是不是可以补上一些图?(如第2与第3幅图之 间,可否补上“毛驴”和“猴子”对话的情景图?又如第8幅图之后,可否补上猴妈妈猴爸爸责备小猴子贪吃、不诚实的情景图?)

2.接着随机提问:小朋友,看了表演后,你们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小猴子这种错误会改正吗? 3.拿掉图片,请小朋友按照自己有序形成的“脑图”、“脑声”、“脑意”、“脑感”把这个故事内容写 下来,还可以加进各人想像的内容。

最后提示动笔口诀:“头不抬,眼不斜,想不断,写不完。”

附:课堂作文实例

[采用以上设计,笔者曾在一个二年级小班上过一堂情境作文实验课。下面是一个七岁半的小朋友写的作 文实录。当时,让随堂听课的家长们检阅篇篇学生习作,都惊异不已。

执教的我看到这篇习作,亦顿发“三个没想到”的感慨:一是没想到一个二年级(上学期)的小朋友能当 堂写出五六百字的记叙文;二是没想到小朋友能用上“改过自新”(虽然用法上欠妥)、“悄悄溜走”、“于 是”、“夸奖”等词语;三是没想到小朋友想像力如此丰富,续写了这么多合理的内容,反映了儿童向往“有 错就改,纯真做人”的美好愿望。] 馋猴推车

南昌市育新小学二(7)班 龚佩 秋天到了。毛驴从山上摘了一大筐栗子放在车上。他说:“这么多栗子,怎么拉回去呢?”猴子wén(闻)到香wèi(味),跑出来一看,原来毛驴在拉一车栗子。猴子就说:“毛驴哥哥,我来帮你推车吧!”毛驴 说:“真谢谢你,小猴子。”于是,小猴子就帮毛驴推车。他边推边偷吃栗子。推到bàn(半)路的时候,小 猴子都把栗子吃了一bàn(半)了。快到毛驴家门口的时候,小猴子就qiāo qiāo(悄悄)地liū(溜)走 了。毛驴到了家门口,一看车上的栗子少了那么多,就大声喊叫:“小猴子!小猴子!你在哪儿呀?”小猴子 不见了。毛驴想:这件事一定是他gàn(干)的。于是,毛驴就把栗子放在家里,出去zhǎo(找)小猴子的爸 爸、妈妈。毛驴把这件事告诉了小猴子的爸爸、妈妈。猴子爸爸、妈妈听了,很不高兴。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他们对小猴子说:“你以后要是这样,就不让你进家门。”小猴子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感到很难过,再也 不gǎn(敢)那样做了。从cǐ(此),小猴子变得gèng jiā(更加)聪明了。后来,大家都很喜欢小猴子。小猴子的爸爸、妈妈也jīng(经)常夸奖小猴子。小猴子很高兴!可是,毛驴还不知道小猴子已经gǎi(改)过自新了,总是觉得自己当时很shǎ(傻),再也不gēn(跟)小猴子玩了。后来,毛驴听到大家说小猴 子已经gǎi(改)过自新了,马上拿了三斤栗子到小猴子家去,对小猴子说:“你喜欢吃栗子吗?”小猴子说 :“是的,我很喜欢吃栗子。”毛驴说:“那就把这三斤栗子shōu(收)下吧!”小猴子说:“谢谢你,毛 驴哥哥。”毛驴说:“不用谢。因为听到大家说你已经gǎi(改)过自新了,我才来的。你以后再也不要做那 样的事了,知道吗?”

下载培养语文情感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语文情感意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创新意识激活阅读教学

    时间:2014-4-3地点: 二一教室 参加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主持人:张科军 合作研讨:培养创新意识 激活阅读教学 张科军: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语文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更新教学观念, 培......

    激活职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尝试

    激活职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尝试 绍兴市职教中心陶世英 大多初中学生的学习都是“维持性学习”,由于社会是以考高分、升重点学校为标准来衡量一个学校和学生的,所以为了达到这种“......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都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可真正有多少人关注着如何为学生解惑呢?或许,我们会告诉了他们很多问题的标准答案,也让他......

    激活资源,培养学生守法意识

    激活资源,培养学生守法意识 摘 要: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守法品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在学校里,老师......

    激活情感因素培养写作兴趣

    有人说:当学习经过多次机械重复,学习技能到达了最高境界,就成了一种本能,如“九九乘法口诀表”当熟读成诵并达到最高境界时,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大脑随时随地都能反应出来。作文是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全5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引言: 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传统课程与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呈现的课程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而在对比中发现:传统课程的......

    语文教师的微课堂教学意识

    课程意识、教材意识、教法意识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意识,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时间意识和效率意识愈来愈强,语文教学也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现在全球流行的颠倒......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共鸣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夏丐尊综观语文教育,在经历一次次改革、争论、探索、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