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教师情感的中介作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发挥教师中介作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山东省平度市常州路小学陶雪玲
文章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文中的事、人、景、物无不来自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实践、感受、认识。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露。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驾起学生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一、以读导情
朗读是借助语言形式清晰、响亮、绘声绘色、入情入理地表达作者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它不仅真实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通过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用文章本身的情绪感染学生,从而激发他们或悲或喜或憎或爱的感情。
1、示范朗读。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这就是说,教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语文都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通过朗读,准确地向学生传递作者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听感知文章的语言、描绘的景色、刻画的形象、展示的灵魂„„
教师的朗读要达到入乎其境的效果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细细品味文章的词词句句,率先进入文章的意境。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力求字字传情。这样,学生才能沉浸在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悲壮的音乐,教师深沉的语言、哀伤的表情一下子把学生带到十里长街亿万人民送总理的队伍之中。他们和作者、和送行的男女老幼一同深疼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再如教《梅雨潭》教师用悦耳动听的声音,轻松愉快的语气,传递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音符:“„„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溅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但是„„”学生听着,那梅花似的晶莹而多芒,细小而众多的水花好象真的在同学面前飞舞着,跳跃着,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美妙景色的热爱,这样,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很自然地融为一体/
2、指导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加深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引发学生和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荷花》第四自然段主要描写作者的想象,应该读得稍高,轻快柔和、给人以如梦如醉之感。我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带情朗读。如翩翩起舞、随风飘动重音轻读,“风过了,我停止舞蹈”低而轻,“静静的站在月儿”更轻更慢,停顿较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荷花的动态美,给人的飘渺之感,荡人心弦的欢快之请相伴而生。
二、析词品句,激发情感
文章中作者丰富情感的表露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只有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揣摩,才能使文章的思想感情化作春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震撼学生的心灵。如教《瀑布》,第一小节是写瀑布声音的,让学生通过分析品味“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一句了解瀑布气势的雄伟。
二、三小节是写瀑布的样子的,学生分析“无法比喻”“一道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等词感受瀑布之美丽。通过评议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词,理解作者真情。如“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学生想这一句是什么句,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删换,联系实际,反复揣摩,悟出此时作者的惊喜之情。同时综观全文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如此壮丽。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自然会被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所感染。
三、角色扮演,体验感情。
故事较强的课文,学生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根据教材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分析角色的情感世界,确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学生的表演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思想感情的体验过程、充实过程。如教《会摇尾巴的狼》,学生分别戴上狼和老山羊的头饰。我先让学生揣摩了狼和老山羊的表情,说话的语气,然后表演。随着“狼”“老实可怜”的真诚表白,半闭眼睛的掩盖真相,摇尾辩白原形毕露后的龇牙咧嘴的凶象,狼的虚伪、狡猾残暴如剥笋一般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山羊”的看而生疑,分析思考、认清眼前是一个凶恶的狼。学生怎能不佩服老山羊的镇静、善辩。在角色的扮演中,学生同主人公一同思考、一同感受,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真谛。
四、形象再现,深化情感。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电脑等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客观事物,使学生入境入情,深入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海上日出》,我们这个远离海边的地方,学生对于海上日出的伟大景观是陌生的。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单纯靠语言文字的理解是浮浅的。我教学中,按时间的顺序,逐个把太阳上升的情形用投影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海上日出图。学生在观察图画中,品味文章的词句,体会伟大景观的阳刚之美,从中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影响。再如教《瀑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用电视再现课文描写的景观。悠扬的音乐,优美带有动感的画面,学生怎能不被美妙的大自然所陶醉,又怎能不使心中萌发的情感得到巩固、加深。
五、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课文中许多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是亲切的。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联系实际加以亲身体验,触动作者灵魂的那份情自然会变为滋润学生心田的那份情。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在写杨梅果的色时有这样一段描述“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果肉的颜色,但是,这一句也是作者真情的表露——对 杨梅果的喜爱之情。为了让作者的心里和学生的心灵息息相通,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吃水果的亲身感受进行体验、品味,作者的那份喜爱之情在学生心中升华,增强了亲切感。
第二篇:激发学生情感 激励学生进步
激发学生情感 激励学生进步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与各位同仁切磋。⑴爱心是教育的关键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始终坚持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其实建立小组的目的是“沟通”,为了使他们有个交流的机会和场合,不论是学习上还是思想。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班主任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班主任的偏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则加强了。班主任只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后进心考虑、解决问题,则他们也会时时为你着想。可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⑵诚心是教育的保证
和后进生谈心、谈话是班主任工作主要方式、方法,我也常常找后进生谈,但应注意的是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心灵总有一堵厚厚的墙,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如果你逾越它,那么你就成功了。谈心过程中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我的做法一般都是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应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以诚对待,以一个朋友身份与之交流,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就太容易了。其实后进生 3 们大多都很“肝胆”,如果能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那你离成功很近了。如果他们犯错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这是指后进生犯错之后,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态度。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保证。
⑶耐心是教育后进生的前提
如果你的心情不好或烦躁,切莫去做后进生的工作,因为你没有耐心听他的理由,听他的“述说”,更不可能给他机会。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是后进生的特点,你做工作之前应抱有“充许犯错”的想法,千万别说“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更不要动辄叫家长等等。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后进生身上也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也有他们的优点,只有你有爱心、诚心、耐心,你就会发现,你就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就能转化他们。对待这类学生应加强学习目的、动机的教育,和他们一起定下容易达到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用校规校纪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战胜自身弱点,健康地成长起来。总之,教育后进生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而我只是刚刚跨过了门槛。
第三篇: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题目: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论文类别:德育论文
单位:江西高安独城中学
作者:李刚红
电话:***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环境陶冶法。
良好的环境具有导向、激励、育人、审美等功能,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进行着一种渗透力很强的性情陶冶。为此,学校那么些在精心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由入境而入情,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1、净化美化校园。很显然,在一个整洁优雅、情趣横溢的环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显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而在一个纷乱嘈杂的氛围里大讲爱国主义,则显得苍白无力、格格不入。可见,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即是校园的美丽和宁静。
2、布置环境。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占领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张贴国旗、国徽图案、革命领袖和历史杰出人物的肖像、爱国名言等。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油画、壁画、连环画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爱国人士纪念亭和塑像等。
3、发挥环境作用。让学生留下对美好环境的“感性印象”固然重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建设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活动中,包含着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契机。
二、情境感染法。
勿庸置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 种氛围,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无论是语文课中讲到人物形象的美丑、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历史学科中谈到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和奸险小人的可耻;亦或政治学科中提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现实中人心不古的缺憾,教师都应用一种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潮起潮落,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
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如语文课运用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激发就是一例:时代散曲乃诗人赞颂祖国,高扬时代主旋律之心声;烈士心曲是革命烈士鲜血铸就的诗章;古国恋曲为民族英雄魂去来兮的感召等,这些均是教材中的“闪光点”。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3、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访问老红军老将军;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引起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四、按需施教法。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即一个东西的价值与它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用通俗的话来说即: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好。如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就是说,教育如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所留下的痕迹是最深的,在情感上所产生的磁化效应也最强烈。
因此我们必须洞察学生内心,把握其思想脉搏,深析其身心特点,重视周边环境的影响,仔细寻找契入点,以此深入,逐步扩大深化,激发其情感。
如有的同学对市场经济要不要奉献精神很迷惑,这时就要有社会上种种事例加以醒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合作。如果不讲责任心和奉献,只知坑蒙拐骗、见死不救,我们将生活在冰冷无情的世界里,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发展市场经济只是一句空话。还有前不久出现的“追星热”曾使教育一度陷入尴尬境地。此时我们不应该圆避,而应耐心说理、设法疏导,用更加明亮的“英雄明星”、“科技明星”、“教师明星”冲淡其脑中浑沌的“星云”。
触击兴奋点的教育方法,不仅能在学生情感上引起强烈共振,还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更具鲜明的时代性。
第四篇:如何激发学生积极表达情感总结
如何激发学生积极表达情感总结
李官中心小学
冷喜娟
情感是人们在各种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具有强烈的展示欲望,是推动人们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也是促使人们表达自己独有个性的一种方式。作文教学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才能让他们“用心”地去观察生活,才能对生活产生真实的感受,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呢?
一、做好积累、体验生活、激发情感
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情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直接观察与体验,以及对生活的直接认识。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又有要说的话,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注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体验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接触。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及时的记下来,写好日记,开展小练笔。如遇到下雨或下雪、日出或日落、体育比赛或课间活动等,都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和体验,写好观察日记。平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随时观察,学会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或有趣的事物,并及时地记录下来,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为了培养和调动学生观察和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合理利用晨读时间安排学生去读书,谈感受,相互交流自己的感想,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意识便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习作过程中也就能多角度、多层面去立意、构思,富有个性化的思维也就产生了。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和点拨,但决不可强求一律。同样的题材,立意的角度不同,思路可以不同,结构特点可以不同,选材的重点可以不同,细节也可以不同。这样才能张显学生的个性,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文章。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广泛的,需要老师去帮助他们进行拓展(除了对我们身边熟悉的、认识的人去说,可不可以对那些身边不认识的人去说呢?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农民工、街头的商贩等)。学生从中感悟到:只要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习作的内容会很丰富,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就流露笔尖。
最后,教师要进一步明确要求:真实的表现自我。具体的说,就是要说实话、表真情、抒真意、有真心,同时要把话写清楚。学生明确了要求,习文时也就有了依据和目标,避免了跑题、空洞等问题的出现。缺乏这四“真”,就谈不上交流、沟通与共识;语言表达不清,也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表达不出自己的个性来。
二、在成功体验中激发积极的情感
学生作文时的积极情感除了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外,还来源于对作文成功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习。”学生如果能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就会对作文产生积极创作的兴趣。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他们就会根据作文的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创作出有个性化的文章。
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我也能写好作文”的信心。每一次作文课,笔者都给学生以鼓励,使作文题目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体验积累,使他们有内容可写。例如,初春的一天,下起了绵绵细雨,有的学生不时向窗外张望。于是我借机问道:“你们喜欢这绵绵春雨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因为经过漫长的冬天以后,看到这绵绵春雨,心里感到很新奇。”“因为有了雨,万物在萌发、在复苏。”……“是的,春天的绵绵细雨的确很美,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这柔柔的春雨。那么这春雨中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希望大家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并把平时的积累运用到作文中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听了这些话,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格外高涨。
在作文批改中要重视学生的 “希望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写完作文时大都感觉良好,希望自己能得高分,希望能得到好评语。有道是:“希望是人们奋起的起点和方向。”因此,教师应在作文批语中给予学生希望,尽力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达到激发学生的情感的目的。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情感得到自然表达,个性化的思维就得到张显,文章自然也就会呈现出应有的个性。
作文讲评时也要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讲评课上,教师可将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某些作文中的精彩片断,读给同学听,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的信心。好的文章可以推荐到校广播站、校板报园地等进行宣传。当学生听到自己或同学的文章被绘声绘色地朗读出来,或者被选登在板报上,心头就会充满喜悦和自豪,写作的积极性自然也提高了。
总之,作文要写真话,教作文就是要指导学生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在之趣。而这些,恰恰体现了孩子们的个性!
如何激发学生积极表达情感计划
李官中心小学
冷喜娟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师,并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一定的社会经历,“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多种途径的作文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兴趣、材料来源、认识深度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写出“文质兼美”文章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有针对性地多方获取信息资料,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提高教师理解小学生作文心理的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教师方面:
正确把握中学生作文的特点,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己经是很大的成功。”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
教师再不是置身于作文之外者,也不仅仅是写几篇范文的指导者,而应和学生一道体验生活,一道写作文,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学生商量应该怎么写更好。通过有针对性的点拨,使学生明确自己修改的方向,清晰自己究竟怎么说别人才能听得更明白。这样做,学生心情是开朗的,也是愉快的。
(二)、学生方面:
1、心理上
(1)、培养写作的动机:
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 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认识到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作文行为才会是自觉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写作的心理动力才能被激发起来,才能产生高度的作文热情,自觉地去发展自己作文的智力因素,自觉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辩证地思考,主动练笔。
(2)、开放写作的心理
儿童具有谬斯天性,他们会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体会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
儿童具有兴趣选择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就是对儿童写作兴趣的保留和延续。
(3)、榜样引领,名家故事启迪
每个人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因此名人效应是有很大的鼓动性的。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于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种崇拜的心理,会以他们为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榜样。因此给学生介绍一些作家或诗人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
2、写作形式上:
(1)开放阅读作文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所得的感受也难免不尽相同。阅读的立体情感反应因读者而不同”,是并不鲜见的现象。清代词人谭献也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种阅读活动中情感反应的千差万别,为学生的阅读作文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阅读作文的实现有了可能。可以说阅读作文为学生开辟了一块众说纷纭之地,更好地让他们倾吐自由之声。开放阅读作文,就是立足于学生个性的理解,采用续写、评论、补白等方式,给学生一个内容的凭借,为学生提供一个台阶。
(2)记录型作文
讨论记实、观察记录、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等等,都同属于记录型作文。作文内容是外显的,是有形的,学生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成文。不用苦思冥想,也不用局限于课堂,以它灵活、记实的特点受到学生的喜欢。另外把自己取得的材料公诸大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冲动,写起来也不费力气。这种作文,分散了学生用在习作上的注意力,又把材料掌握的难度进行了分解,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仅有情有趣,也轻松愉快。
(3)想象习作
a、接龙作文,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接龙。而是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想像的开头,让他们从这个起点上开始习作。
b、多词串短文,给学生提供几个词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编写故事。
c、看图写作文,给学生提供单图或多图,要求看图理解,自圆其说。
这些形式的作文,在内容上可以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可能有的人物或一个特定的悬念,至于事物本身靠学生的想像来填补。如此想象的空间最大,局限最少,最大限度地引起了学生们的表达兴趣,想像欲望,他们很乐意接着写下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4)话题作文
a、提供有争议的话题
这类话题,可以是对课文的不用理解,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两难的情况,如此没有现成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让他们有话可说,写出个性。
b、提供有趣味的题目
好的题目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虽然学生作文不同程度地要受到题目的束缚,但一个有趣的题目,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表达愿望。
3、手段上:
(1)、采取多媒体辅助写作。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事物,特别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媒体,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旋律等参与作文教学,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对于中年级,我们可以采用声像引路—例文分析—指导观察—试写评改的步骤进行教学,对于高年级,我们可以采用例文引路──总结写法──观察构思──试写评改的步骤进行教学。
(2)、社会生活实践
结合学校和学生处于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农村的山青水秀,感受天然的植物园、动物园,认识事物,寻找写作素材。引导观察事物之时,为使学生摆脱被动状态,变“老师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以形成观察的能力。许多同学对作文感到头疼,但是一提起这些玩意儿,却十分起劲,教师要加以指导,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评价上
(1)、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评改的方式应是开放的,多样的。
a、邀人听读,征求修改意见。习作完成后,老师可适当安排时间由学生邀请自己信任的同学来听读、征求修改意见,还可拿回家中大声朗读给家长听,让家长出谋划策,提出看法。
b、相互换读,协商修改。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结合,相互换读文章,相互借鉴、相互吸取、相互营养,发现问题相互研究,相互评改,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共享以语言文字砌就而成的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
c、个别交谈,当面修改。教师当面辅导学生修改作文,听取他的修改意见,作适当点拨。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作文的重视。然后在学生第一次作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进行第二次作文。
(2)、评语评分
评语以激励表扬为主,注意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评分时可采用一位名师的做法,学生修改一次加一次分,好作文可得100分甚至超过100分,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3)、展示激情
a、对写得好的作文,我让学生自己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在班上“发表”;
b、把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或好片段在“学习园地”里“发表”;
c、鼓励学生在校报上发表习作,最好的作文推荐给报社,让学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在成功中体会到写作的喜悦和自豪。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实验研究法
3、文献资料法
4、个案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管理措施
1、有请学校领导担任本课题研究的顾问,研究过程中及时向学校汇报情况,及时得到指导,并经常与平行班比较,与平行老师切磋。
2、课题组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努力完成研究任务,积累各种资料,及时分析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研究发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
3、确立课题研究责任制度和活动制度,保证每月不少于两次的研究活动。研究中中,对教师采用激励机制,实行公平竞争,把写作教育评价活动引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地调动语文教师崇尚师德、严谨治教、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积极性。
4、搭建《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研究》博客平台,及时有效的对实施过程进行反馈和监督。
5、为保证课题研究能正常有续的开展下去,特向学校申请经费,以做教学资料打印费和语文教学活动经费。
六、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用一年完成,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建立课题组,分析调研、论证,确定课题计划。
主要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
(2)第二阶段 ①制定出课题实施工作方案。
④各年级段语文教师组织开展活动作文活动,撰写教学个案等。
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究分析法和对比法。
(3)第三阶段:
①各年级段在第一轮开展活动作文实验的基础上,调整修改活动作文训练内容。
②修改或重写活动作文方案,课题组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活动作文活动。
③出一本活动作文方案集。
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对比归纳法。
(4)第四阶段:全面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法和分析总结法。
第五篇:激发学生情感 让习作活起来
激发学生情感
让习作活起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之一。学生认为难写,教师认为难教,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写出的作文干巴巴的缺乏情感。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的到以凸现、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缩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情感的激发在作文教学中有多重要呢?“一个字跳入行间,那是心理活动的呼唤,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用它表现什么,也全系着情感的砝码。一篇文章写成了,表现什么,是赞扬是鞭笞,是说理是言情,都是异常分明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文章就是情感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教学心里》)
首先,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许多孩子觉得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奇,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真情投入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再加上生活经历有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平淡无味,言之无物了。如果挖掘他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生活内容,并整理以后再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信息,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扩大视野,积累素材,并能跨越时空,随时随地再现多种风俗画面和风景画面,从人生百态到自然万象,无所不包。这些被忽略的司空见惯的东西都是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比如运动场上运动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师生之间一句亲切的问候让人倍感温暖;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帮扶活动体现了美好的友谊……生活中的感人画面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观察的眼睛,从小事中也能懂得大道理。我们要利用媒体的便利,寻求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学生挖掘写作的素材,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其次,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另外,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农村的学生平时的接触面不是很广,对于不同的题材往往觉得无话可说。那么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还要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如母亲节到了,让学生给母亲送一份表达心意的礼物,细心观察母亲的表情,语言等,然后把它记下来。班上经常举办的毽球赛、辩论赛,让学生记录下来后再比比看谁写得最细致、最逼真,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让他们有了亲身体验,再写起作文来,当然乐意表达了。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注意相机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找到习作的活水,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那么学生的习作才能焕发盎然生机,充满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