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古典诗歌教学
谈谈古典诗歌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里孕育诞生了屈原、李白等数不胜数的伟大的诗人;这里酝酿、创造了《诗经》、《离骚》等举不胜举的不朽作品。古典诗歌是一园芬芳馥郁的奇葩,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新教材古代诗歌比重增加,新课标对古代诗歌的要求提高。可是,诗歌难教,这是一线老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如何使学生在读诗中提高审美素质?语文教师都在思考与探索着。
我的想法是:诗歌教学宜采用从诵读入手,抓住意象,充分联想想象,扩展延伸课外内容进行比较等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⒈诵读,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琅琅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以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口、眼、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有它的特殊意义。
第一、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把熟读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能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名句名诗更应该背诵,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朗读。通常情况下有四个步骤。①范读。分学生、教师和录音三种。②初读。学生先通读全诗,疏通音义,品评语感,初步感知内容。③精读。即欣赏精华部分,教师不必多讲,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味。避免浅尝辄止的“应景”朗读。④叫读。要避免生硬无趣而无创造的朗读。在朗读中配乐朗读效果教好,因为有了音乐就有了情绪,从而宿短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学生容易披文入情,携情入境。诵读《琵琶行》时,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小提琴配乐;诵读《雨霖霖》时,配以排箫,效果教好。
第二、反复朗读与熟悉理解内容相结合。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古人就很强调通过吟咏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其效果将更显著。疏通了词语含义,朗读容易流利畅达;了解了作家背景,知人论世,朗读容易把握情感;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多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地理解课文。
第三、带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情感。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好的朗读能再现文章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同样,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设法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要“出乎其中”,要指导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在朗读中领悟情感。教师教学也同样如此,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教师深情地朗读反映祖国大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便会给学生以美的薰陶;深情地吟咏歌颂历史上仁人志士的豪情志向的名句,如体现屈原高洁品质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体现杜甫崇高境界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便会给学生以善的启迪。2、抓住意象,透过意象领悟内涵
所谓“意象”,是指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既可以是自然之物,也可以是是社会人事。读者唯有对意象的感知、领悟才能徜徉诗歌王国,汲取其精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李白《送友人》),其中“浮云”、“落日”就是两个重要的意象。读懂这两个意象,对理解诗歌就很有帮助。“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而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用眼前之景,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无穷之意。“日暮黄昏”,1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其中透出的是衰落凄凉之意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透出的是羁旅思家之痛;“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透出的是男女相思之苦;“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透出则是思古之幽情。相同的意象,表现了不同诗人在不同条件下的独特的感知。意象往往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品味意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联想想像,填补“空白”
“诗外有诗方为好诗;词外有词,方为好此。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以自蔽惑也”(清•陈廷焯)。中国古诗非常强调作品的“空白点”。这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根据伊塞尔的“接受美学”学说的阐述,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挖掘出来的,作品本身藏匿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的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英国诗人雪莱说:“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诗歌是高度凝炼含蓄的艺术,留有的空白更多,更典型,需要我们进行联想想像加以填补理解。一要填补诗歌内容连贯的“空白”。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需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其完整的意思为:在今晚酒醒以后,只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飘浮,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树梢头。另外,诗人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体味,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九个意象直接组合,造成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孤立地看待其中的任何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发现仅只是情感的碎片,与整首诗蕴含的凄凉的羁旅思乡情绪关系也不甚密切。
二要填补诗歌言外之意的“空白”。对诗歌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的体味,就更要通过联想想象来获得。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如”,诗人只问“知多少”,并没有展开回忆。这些给读者许多“空白”的诗句,教学中要学生就“春花秋月”展开联想:昔日的一国之君,今日的阶下之囚;昔日花月春风名花美酒佳人,何等风光,今日曲终人散,囚禁异国他乡,何等落魄。这些景象即为“象外之象”,要真正挖掘其内涵,还需要读者的历史积淀去呼应。在一些用典诗句中,这个特点体现更明显,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果知其出处,意思就明白了:作者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降,早已没有起用他的念头了,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有的诗词,含义隐晦,难以一下子把握,这就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揭示出这些空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这样运用的妙处。
三要填补诗歌形象塑造的“空白”。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如形象浅露而不含蓄,就会成为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优秀的诗歌塑造的形象有时意味含蓄隽永,总是留有形象的“空白”,会驰骋人们的想象,吸引人们在此描绘各自不同的美妙图画,涂上千差万别的绚丽色彩。有时存在着不确定性,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形象的多义性,这也是一种空白。学生由于性格、经历、出身等不同,对这些形象的理解也就各异,这是学生联想与想象的个性差异造成的。如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它的理解从古以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观点。“想象就是创造力”,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以及作者意到而笔未到的 2 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这种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4、扩展延伸,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阅读一首,扩展延伸若干首,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异同,可以发展迁移能力,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大量的比较阅读中,由此及彼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对诗歌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关键是确定好延伸的方向和比较的对象。
第一,向同类题材的其他诗歌扩展延伸,在比较中领会诗风诗情。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同一题材也往往风格有别,情趣各异。老教材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都描写了歌女的孤独凄凉、情感哀愁的生活,两者抒发的情感相似;细细体味,其不同点更多,特别是风格迥乎不同;不同的作者更是如此。同是以梅为题材,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就迥然不同。如果对照着鉴赏,学生收获更大。第二,向诗人的其他诗歌扩展延伸,在比较中理解诗人诗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反映了他辞官归隐后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如果把《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他几首对照着教学,领会便能更深刻。如再延伸学习《咏荆轲》《读山海经》,还能发现陶渊明也曾具有积极进取的个性,可见,对诗歌进行多方面的扩展延伸,也可避免学生认识上的局限。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读诗还可以举出很多方法,教师就是通过这些方法去点燃学生的灵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易感的心弦去咀嚼、体验文本,从而获取性情的陶冶、素养的提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
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和政中学
宋晓霞
731200
【摘要】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陶冶情操。诗歌的鉴赏,特别是考场之内,应从“四看”入手。一看诗歌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文本。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汉语言的精华,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陶冶情操。但纵观历年高考,说起诗歌鉴赏,很多学生就感觉头疼。究其“难”度,一方面在于诗歌本身语言的凝练性和内蕴的丰富、含蓄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很多考生没有掌握鉴赏方法[1]。在这里,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心得体会。诗歌的鉴赏,特别是考场之内,应从“四看”入手。
一看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或提示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提示写作思路行文线索,暗示着诗歌的主旨,诗人的情感。对诗歌题目的评析,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把握住作品,才能进一步去感知诗人的情感、见解、理想、抱负等。关注题目,分析题意,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理哲诗等,一般就没有,据此再结合诗歌的主体进行分析,就能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如2014年广东卷的万树的《望江怨 送别》诗题非常简洁,“送”点明事件,“别”表明情感,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从送别诗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情感。再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都点明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诗歌题目带给我们的信息,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看诗歌作者。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鉴赏时应关注作者的生活经历。比如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是田园派始祖,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他的诗歌风格基本上就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豪放、一个是沉郁,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2]。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修学释道,喜爱山水丹青,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恬淡宁静,清新明快,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柳永他多才多情,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词词缠绵悱恻。读到高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杜牧诗含蓄绰约,多借古抒怀,吊古伤今。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苏轼词雄健豪放,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辛弃疾一生抗金复宋,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就能更准确的解析诗歌中蕴含的意蕴。
三看诗后注释。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如2014年北京卷《奉陪郑驸马韦曲》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注释表明了地点,提示了写作背景,如果考生没有关注到这些信息,就很难理解诗中作者的情感。
四看诗歌文本。高考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一个“看”字,将离人孤独地走了,却还频频回望,而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枯藤、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无不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对高考中出现的各类提醒的解答,都是建立在对诗歌文本的正确解读之上的。
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经过时间的冲洗,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潜心诵读、思考,才会领略。诗言志,词缘情[3]。诗人的情感志向隐于其中,语言精炼,情感含蓄,答题时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鉴赏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刘金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歌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王慧;古典诗歌的鉴赏简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晁立志;试谈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第三篇: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群山之峰,我国一向被称为“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流传至今,扬名中外。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所以作为高中生推开语文大门的敲门砖的诗歌,她的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黑格尔曾言:“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在课堂上,我们作为灵魂的引导者,又能否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在通读之后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即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再别康桥》为例:
第一,作者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第二,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了解了这些背景,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这首诗。
有了这两个基础,我们再来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种种“美”,就相对容易得多。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方法。
1.抓住诗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2.由意象切入意境。“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比如说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选择。
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学生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黎巴嫩的伟大诗人纪伯伦也说过:“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
第四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
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
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
第五篇: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古典诗歌教学随想
——中国语文报协会课堂教学“古典诗歌内容教学”主题研讨会有感 有几年的时间不曾外出听课了,因为德育副校长的头衔仿佛把自己与教学隔开了。虽然从不曾离开自己心爱的课堂,教学也还得心应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听听大师的点拨,看看名师的课堂,才知道自己教学的粗糙,自己教学的肤浅,自己教学的浮躁!两天下来,就古典诗歌教学有了一点思考!
文字·文学·文化
透过文字的层面,看到文学的灵动,积淀文化的精华。几位执教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为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感悟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建平学校郑朝晖老师执教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郑朝晖老师先是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聪明的孩子们纷纷找到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日暮苍山远”中的“远”字——不仅是一种空间距离,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天寒白屋贫”中的“贫”字——诗人在慢慢风雪中前行,看到山中的人家很少,突然看到“柴门”,听到狗叫,感到非常惊喜,这是一个过渡,从前面的悲凉过渡到后面的惊喜。除此而外,在教师剥茧抽丝一般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品味了“白”字渲染的旷远意境、“暮”字所隐含的苍凉意味,“黄昏”这个意像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品到
了“风雪夜归人”的“归”字:
生:“归”字用得好,有惊喜感,归属感。
师:“归”字对我们中国人有特别的意义。
„„
师:刘长卿有没有真正“归”呢?他还投宿在别人家里,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生:还有漂泊的无奈,“归”只是暂时的,明天他还要继续漂泊!
师:我们不是漂泊者,这首诗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
生:因为我们内心都有孤独感。生:我是这样看的,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生命的旅途中寻找自己的家,这首诗唤起我们内心深处1 的这种情感,引起我们的共鸣!
师:我们要为他鼓掌!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旅人,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归”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名片。
一首孩子们幼儿园时就会背诵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郑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透过那看似浅白的文字,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元素。一节课下来,相信孩子们会顿悟:清水一般的诗句,却原来也是文化大餐!相信听课教师也会顿悟:诗意的解读必须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心境·情境·意境
诗言志,诗歌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泉水,诗人的心境决定泉水的流向:心境愉悦,泉水则流向鲜花芳草;心境郁闷,泉水则流向夕阳黄昏;心境安宁,泉水则流向空谷幽兰;心境孤独,泉水则流向荒山大漠„„心境的流向决定了诗歌的情境,境从心生,情从景生,情景相合,则成悠远的意境。
作为教师,古典诗歌教学时就要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方能拎清诗歌的情感脉略,走进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领悟诗歌或微妙悠远,或闲适恬淡,或华美壮丽,或清新自然,或2 雄伟壮阔,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的丰富多彩的意境。
几位教师执教过程中都关注到诗歌中的意象,以及意象作为诗人情感载体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象群的建构所组合成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把学生引领入一个个感人的艺术境界!
其中典型的是南京29中的徐溪老师,她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景物与乡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典型的问题,这就找到了诗歌教学的最佳角度:从意象出发,沿着意脉不断注入情感,最后把学生领入诗歌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意境。
同是以“乡愁”为主题,两首诗
所选取的意象截然不同,一组昏暗苍凉,一组开阔明朗,但两组意象群都诗意的表达出“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第一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这样总结:巧点羁旅处境、乐景衬托哀情、选景寄托乡愁、绘景渲染意境。对于第二组意象如何表达“乡愁”执教者虽然没有做出概括性的总结,但在她的引领下学生基本明确了:青山绿水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美景,自己的目的地还在渺远的前方;虽然风平浪静水面开阔,但更衬一叶白帆的渺小孤寂;残夜朦胧中升起的太阳,旧年岁尾时来临新春,时间的流逝,冬春的更替,只会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如果大雁有情,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吧,告诉我的家人,虽然我思乡心切,但一切还好!
这样的引导赏析,就是学生非常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景物,原来都附着着作者的感情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讲,虽然执教者没有说到“意象”“意境”这样的词语,但她却以一种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诗人的心境,领悟了诗歌的情境,让孩子们走入一个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佳境——意境。
柔情·激情·真情
五位执教者中三位男教师,两位女教师,根据词的内容,五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大体分为三种:秦燕、徐溪两位女教师婉柔,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激昂,郑老师则是淡定儒雅。但婉柔也好,激昂也好,淡定儒雅也罢,五位教师无一不是用真情激发着学生的真情,用灵动激发着学生的灵动。
两位女教师课堂上的温声细语,不紧不慢的引领着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无论是钱塘江畔的早莺春燕、乱花浅草,还是北固山下的潮水风帆、江春海日,亦或是漫漫古道上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在两位美丽的女教师引领下,孩子们都充满悟性的解读了景物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亦或是生机萌发的早春带来的欣悦,亦或是天涯游子的思乡愁怨。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顿悟:万水千山都是情!
孙旺、周文福两位男教师不约而同执教的都是辛弃疾的词,一个是《摸鱼儿》,一个是《破阵子》,在两位老师激情的演绎下,辛词内容的厚重,辛词风格的阳刚,辛词情感的复杂与豪放都得到很好地诠释。两位老师在关注词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词人的情感变化。
周老师引领学生把握《摸鱼儿》的情感脉络:惜春不长、怨春不语、留春不住,任时光老去人亦会老去的哀怨,任春景由盛而衰王朝莫不如是的感慨不言自明;春在走,时在变,不变的是报国的情感,但小人当道,报国无门,一腔忧愤终化为勃然而张的诅咒“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但愤怒的诅咒终当不了现实的残酷,闲愁最苦,惟
有君知啊!至此,周老师的倾情演绎,学生们无不被辛弃疾的炽热爱国情怀感动!
孙旺老师比起年轻的周老师执教辛词更多了一份文化积淀的厚重,更多了一份知人论世的明朗,鉴于此,孙老师的情感引领更沁人心扉。孙老师的课堂更知性,更人文,整节课孙老师以方法引领学生译读,以方法引领学生品读,以方法引领学生评读。一节课下来,孙老师没有代替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学生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引领下,诗意的翻译词句,抑扬顿挫、激情澎湃的朗读全词;妙语连珠的品味意象意境„„更可贵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激情激发着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在他的感染下,词人辛弃疾无3 限深厚的爱国热情、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豪情、报国无门老之将至的悲情,一切的一切,在师生共同的激情演绎下是那样的真诚、真切、真实。孙老师的板书也别充满个性,一柄长“剑”占据半个黑板,霸气、豪气,也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剑本该直指长空,直指敌寇,但词人手中的剑啊,只是成了夜半梦回时刺向心中的长痛。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豪放词人辛弃疾啊,却原来是一位悲剧英雄!
马鞍山一程,见了、听了、想了,今后再做了,这就够了。
今天上了一节特别让我享受的课—《春》《济南的冬天》小结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远远出乎我的预料,他们太聪明,太有灵气,太有潜力。
导语:今天我们对《春》《济南的冬天》进行小结,这两篇文章是经典美文,语文教材几经改编但这两篇文章依然作为课内阅读教材保留,下面每组展开讨论,至少找出一条理由说说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让人们喜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