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论文

时间:2019-05-13 10:3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论文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

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绘景状物、表情达意时,总是精心挑选那些最富表现力的字眼,把意思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精巧。为此诗歌史上贾岛的“推敲”及诗圣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广为流传。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而言,我们尤其应该注意那些富有表现力、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的字词。品味这类字词的意义和作用,也是近几年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笔者以为,把握炼字手法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从常见的古诗词内容看,古人炼字手法往往体现在以下几类词中:

动词。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垂”字,“涌”字,有力的烘托了苍渺高阔的意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见”字见出诗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至高境界,一个“闹”字展示出诗人心头所感到的蓬勃春意,一个“弄”字再现出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韵。这些动词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能化美为媚。

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

数量词。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再有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其中的“两枝”将诗人惜花、怜花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数量词往往含虚数的意义,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能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虚词。虚词用得好,往往具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美学效能。如杜甫的《上兜率寺》中“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句,仅“有”“自”两字,将空间与时间结合,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见于言外。如果说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减其色,那么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则因增加两“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使文义大为增光。

发掘意蕴的主要角度

一、修辞角度。“云破月来花弄影”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同属拟人手法,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苦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二、声韵角度。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冻”字比“饿”响亮,更具铿锵气势,更见冲天悲情。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有神,而且音调抑扬,气韵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古典诗歌的炼字

古典诗歌的炼字

(2013-03-02 20:49:53)转载文化 ▼

标签:

分类: 学习类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范文之教案: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理解炼字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1、动词。(板书)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2、形容词。(板书)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

另一种情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迟”字,用意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写出了离愁别绪。

3、名词。(板书)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在这里就代表了思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4、数量词。(板书)

数量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再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千万百”的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再如乾隆皇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宋人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元代无名氏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5、虚词(板书)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再如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又如“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一句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高考:

1、高考考查炼字的题型: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2、具体实践(2010年湖南卷)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好事近① 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010年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减字木兰花向子湮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六、鉴赏思路 步骤一:释词义

明手法(板书)(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板书)(结 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步骤三:点作用、表感情(板书)(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例如:“映”是动词,映衬的意思,在这里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苹红蓼新绿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对比鲜亮丰富,沉潜不一,冷暖交融的美景。衬托出作者愉快自由的心境。

例如:“蓑”是蓑衣,草或稻草做的披在身上雨具,长短不齐,名词,在这里用作了量词,写出了两岸绿草的长短参差,绵延润泽。

例如:“红”和“翠”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诗句中用作了名词,指红花和绿叶。用色彩代替花和叶,就很鲜明形象地写出春天花红柳绿的生机。

例如:“斜”和“叠”用作形容词,斜写出了花的姿态摇曳多姿,叠写出了叶的形态茂盛繁密。

七、课堂练习 1 .(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 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1)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

(1)“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2(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答: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3(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新晴山月(宋)文同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答案

(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特点。

板书设计

炼字

古人炼字: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常炼词性:动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名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形容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数量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虚词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答题思路:释词义明手法

描景象摹情态

点作用表感情

第三篇:古典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山东省平原一中 刘新菊

内容提要: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百姓苦难生活的伟大诗人往往是采取对比手法,这种手法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关键词:古典诗歌 对比手法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将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百姓苦难生活的伟大诗人往往是采取对比手法,这种手法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稍作总结,现略举几例:

一、为谁辛苦为谁甜

辛苦吟

于濆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国家肥。

前四句表现了下层人民的饥寒。亲自耕种、亲手织布的男儿妇女应该吃得饱、穿得暖,而实际却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靡费。“我”希望燕赵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家于国有利,都会好起来。前后对比深刻表现了封建社会衣食两方面的不合理现象。

而《橡媪叹》(皮日休):“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他没有把统治者同古圣先贤进行比较,而是同被人唾骂的田成子进行比较。连田成子都不如,意思更深了一层。

《伤田家》(聂夷中):“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其中“绮罗筵”和“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官仓里的老鼠被养 得又肥又大,而前方守卫边疆的战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老百姓却依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子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将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二、为他人作嫁衣裳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二句描写贫者生活。陶者烧窑制造砖瓦,几乎烧尽了门前的陶土,可他们却只能住在土阶茅茨式的简陋小屋里,他们屋上并无片瓦。“陶尽土”道出了陶者付出的艰辛劳动,“无片瓦”写他们的艰辛付出并没有得到回报。

三、四句描写富者的生活,那些十指不沾泥的富家贵族,并不参加任何劳动,更不用说制瓦这样的苦活了,但住的却是高楼大厦,游玩的却是翠馆红亭,屋瓦象鱼鳞一样排列的整整齐齐。“不沾泥”说明他们不参加劳动,“居大厦”说明他们不劳而获。

全诗有三组对比。从全诗来看是贫者与富者的对比;从局部看一是贫者付出的劳动与毫无回报的对比,二是富者没有付出劳动和生活优裕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道出了劳动人民劳而无获的辛酸,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和《陶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张俞的《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诗中的“蚕妇”是一个以养蚕为生,身居僻乡,不曾见过世面的劳动妇女。前两句写她入城市与归来。昨日,她到城里去了一次。很容易想象“入城”途中她该有多么激动、兴奋,但归来后却泪水涟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呢?后面两句道出了原委:原来她在城里看到了那些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们,他们竟没有一个是辛辛苦苦的养蚕人!她内心受到了强烈刺激,难怪会扑簌簌落下了眼泪。

全诗有两处对比,一是情绪的对比。这一强烈的情绪反差在一“入”一“归”中含蓄而巧妙地表现出来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二是“蚕妇”与“罗绮者”的对比。可以想象“蚕妇”浑身的牛衣苎麻,暗淡无色,自惭形秽;“富人”浑身的绫罗绸缎,珠光宝气,趾高气昂。全诗立意既深,构思也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晚唐诗人杜牧《蚕妇》诗:“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取材同一角度,也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主题,与张俞的诗堪称“姊妹篇”。

三、几家欢乐几家愁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写的是观看祈雨时的感慨,通过大旱之年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首句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 蚕业,“生烟”则是写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看“土”;树上无叶,只能看“条”。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第二句写祈雨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节目,看上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却是焦急的。诗的最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外一种场面: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但却“恐天阴”,仅仅怕丝竹受潮。诗歌前后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一方面犹恐不雨,一方面却犹恐春阴;一方面是沉重生计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面却是无聊的荒嬉与闲愁。作者用对比手法,使讽刺意味更为曲折、委婉,耐人寻味。

与《观祈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水浒》民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只不过是民歌对比的形式更为直截了当,而《观祈雨》的对比手法比较委婉、含蓄罢了。

四、吹尽黄沙始到金

浪淘沙九首(其六)

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前两句写淘金妇女艰辛的劳动,后两句指出了权贵们所占用的黄金,正是劳动者经千辛万苦从沙中浪底淘漉而来。前后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不合理的现状:劳动者创造了世间的一切财富,却难得温饱;不劳动者却可以无限地占有劳动者的果实,从而表现了诗人深切地同情劳动人民的主题。

在古典诗歌中,象这样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有很多。但是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白居易就是这样为数不多的诗人中的一位。

如《观刈麦》,前十二句描写割麦者的辛勤劳碌;中间八句描写拾麦者痛苦的生活,最后六句写诗人自己深深的自责,将自己的舒适和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同样在《村居苦寒》中他也把自己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地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感慨。作为封建士大夫,在那个时代却能主动地去和农民对比实在是难能可贵!

附: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无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第四篇:古典诗歌炼字诗眼教案

古典诗歌炼字、诗眼赏析教案

一、课前演练:

例:1《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红杏枝头春意闹

3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 4僧敲月下门

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二:炼字的常考语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数

量词等 三:炼字的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要强调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翻译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诗眼 提问方式:

1、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并赏析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

1、构成全诗的线索、2、全诗的感情基调、3、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牛刀小试

1、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请找出第三联中使用最好的两个字,并分析。明确: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找出诗歌的诗眼,并赏析。

答案提示:“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还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但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何须怨”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案示例:(1)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言之成理亦可)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答案示例:“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7、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 晴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2分)(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3分)答案示例

(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

(2)“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8、阅读下面一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答案示例:“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地精练、形象、传神。

9、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1本诗的诗眼是那一个字?请赏析

2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

“秋”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4分)(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答对一个角度并分析得1分,答对两个角度并分析得2分,答对三个角度并分析得4分)(2).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1分)(此处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也得1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第3联中体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两个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示例:(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2分)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2分)

第五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

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和政中学

宋晓霞

731200

【摘要】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陶冶情操。诗歌的鉴赏,特别是考场之内,应从“四看”入手。一看诗歌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文本。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汉语言的精华,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陶冶情操。但纵观历年高考,说起诗歌鉴赏,很多学生就感觉头疼。究其“难”度,一方面在于诗歌本身语言的凝练性和内蕴的丰富、含蓄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很多考生没有掌握鉴赏方法[1]。在这里,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心得体会。诗歌的鉴赏,特别是考场之内,应从“四看”入手。

一看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或提示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提示写作思路行文线索,暗示着诗歌的主旨,诗人的情感。对诗歌题目的评析,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把握住作品,才能进一步去感知诗人的情感、见解、理想、抱负等。关注题目,分析题意,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理哲诗等,一般就没有,据此再结合诗歌的主体进行分析,就能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如2014年广东卷的万树的《望江怨 送别》诗题非常简洁,“送”点明事件,“别”表明情感,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从送别诗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情感。再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都点明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诗歌题目带给我们的信息,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看诗歌作者。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鉴赏时应关注作者的生活经历。比如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是田园派始祖,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他的诗歌风格基本上就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豪放、一个是沉郁,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2]。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修学释道,喜爱山水丹青,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恬淡宁静,清新明快,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柳永他多才多情,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词词缠绵悱恻。读到高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杜牧诗含蓄绰约,多借古抒怀,吊古伤今。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苏轼词雄健豪放,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辛弃疾一生抗金复宋,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就能更准确的解析诗歌中蕴含的意蕴。

三看诗后注释。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如2014年北京卷《奉陪郑驸马韦曲》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注释表明了地点,提示了写作背景,如果考生没有关注到这些信息,就很难理解诗中作者的情感。

四看诗歌文本。高考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一个“看”字,将离人孤独地走了,却还频频回望,而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枯藤、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无不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对高考中出现的各类提醒的解答,都是建立在对诗歌文本的正确解读之上的。

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经过时间的冲洗,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潜心诵读、思考,才会领略。诗言志,词缘情[3]。诗人的情感志向隐于其中,语言精炼,情感含蓄,答题时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鉴赏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刘金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歌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王慧;古典诗歌的鉴赏简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晁立志;试谈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下载高中语文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 把握古典诗歌中的炼字手法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古典诗歌教学(5篇)

    谈谈古典诗歌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里孕育诞生了屈原、李白等数不胜数的伟大的诗人;这里酝酿、创造了《诗经》、《离骚》等举不胜举的不朽作品。古典诗歌是一园芬芳馥郁的......

    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精选多篇]

    [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 第二节鉴赏诗歌的语言第二课时 炼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

    《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教学反思 语文组 王静 一、经验 在将诗歌鉴赏之炼字前,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有关常识,了解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了解诗歌中的各种形象以及鉴赏诗歌的方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二、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三、 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 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

    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论文(优秀范文5篇)

    摘要:针对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了现代居住区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古典园林具备的特点,人们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在设计时,追求“生态平衡”......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重点部分)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大全]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亚里斯多德, 修辞手法, 古希腊, 生命力, 哲学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