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材后“研讨与练习”的运用

时间:2019-05-12 23:3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材后“研讨与练习”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材后“研讨与练习”的运用》。

第一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材后“研讨与练习”的运用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教材后“研讨与练习”的运用

遵循课程标准倡导的“少做题多读书”的理念,教材练习题量与以往相比大大减少。练习设计注重整体感知,反对繁琐分析。大量增加开放性练习,鼓励创新,突出体验、探究和讨论等练习方式。联系课文内容,开展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实现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

1995年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藤野先生》一课有8道大题,其中第3大题有4道小题,第6大题有3道小题,第7大题有5道小题。而课标教材中简化为4道题: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了,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 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教材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弹性。开放性,指沟通教科书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弹性,指课文分精读和略读,练习分必做和选做,综合性学习一般都设计几项活动供学生选做。另外还编有配合教科书使用的自读课本。适应了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需要。

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既有课文前的彩色插图,又有配合课文的线条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二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材选编也要与时俱进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教材选编也要与时俱进

语文教材选编也要与时俱进

——也谈鲁迅作品入选教材问题

重庆市石柱县临溪中学校秦万福

又要上鲁迅的作品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年单元第一篇是《阿长与山海经》。一见到鲁迅的文章我就头疼。鲁迅的文章用词生僻,语言晦涩,篇幅冗长,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本单元第二篇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真是好文章啊!语言质朴凝练,通俗易懂,结构紧凑,短小精悍,感情真挚。特别是那四次流泪,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教育了多少孩子。我每教一次就感动一次,对父爱就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反观《阿长与山海经》,且不说用词生僻,晦涩难读,单就文章选材和篇幅,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压缩和修改。一二自然段主要介绍“阿长的来历和长相”,无非是为了突出阿长的低贱,三五句即可。第四件事是“阿长给我立了许多的规矩”,也大概是作者所不耐烦的,描写也生动详细了点,可压缩。第五件事是“关于长毛的故事”,也是“我”对她一时产生敬意的故事,不但罗嗦,而且低俗,应该大砍特砍,大量压缩。第七件事是“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是详写的部分。在交待事情起因的那个部分,作者介绍了远房叔祖,里面有太太骂他“死尸”,他称我们为“小友”等等,纯粹瞎扯淡,是多余的,完全可以删除。后面交待搜集的其它绘图的书也没有必要,完全可以省掉。用我的观点看此文从篇幅上至少可以删掉一半。此文不应入选教材。

再看七年级上册的《风筝》,此文应该算鲁迅散文中最简短的一篇了。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深感慨。让中学生来读,似乎有点浪费青春,入选小学高年级得了。

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部分关于“美女蛇”的故事似乎恐怖了点,与“乐园”关系不大,可删除。“三味书屋”部分老师读书的有关描写可以不要,孩子们在下面做小动作的情节也可以减省。其原因在于本文主题虽然是对封建教育表示不满,但更多的是对老师的赞美,他笔下的老师是博学方正,和蔼慈祥的。此文不应入选教材。

《社戏》一文,教材只是节选了原文的第二部分,是“扬”的部分,这样做本来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此大打折扣,有断章取义之嫌。入选的这部分从选材和篇幅上看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前面三段写“平桥乐土”,描绘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乡土风貌,初步展示了我与农民孩子愉快相处的情景,为下文去看戏蓄势。我认为语言冗长,可以压缩一半。“戏前波折”部分也可以压缩一半。“赵庄看戏”压缩三分之二。此文不应入选教材。

八年级下册第一篇就是《藤野先生》,这是一篇回忆作者早年留学日本的散文,文中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抒写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追述了自己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由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明了自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己要同封建势力战斗到底的决心。本文以受教 于藤野 先生始末为明线,以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思想发展为暗线,两条线索互为因果,互相勾连。作者选用了凝练朴实的语言形式,使文章朴实自然,毫无堆砌铺张之感。此文乃好文章,赞成入选教材。

《故乡》以搬家为线索,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为内容,把现实和回忆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艺术整体,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文章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主题的深刻性,传神的肖像描写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此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构思都是很可取的,好文章,可以入选教材。

再看《孔乙己》,此文乃鲁迅小说艺术的精品之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备受封建教育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终日被人取笑作乐、侮辱欺凌的悲惨命运,沉痛地提出了一个改变人民群众身上昏迷麻木的精神痼疾的严重社会问题。“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小说善于运用人物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精炼简洁是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小说不足三千字,却写尽了主人公的一生,并揭示了广阔而深刻的主题思想,充分体现了短篇小说的美学特征。它剪裁得好,是真正的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虽然它写的是横断面,但又有时间的长度。线索单纯,毫无枝蔓。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组织情节,重情节而不重故事。笔墨集中于一个人物,其他人物有的是陪衬,有的是虚写,都不展开。场面也很集中,就在咸亨酒店柜台前,这里虽然只是孔乙己生活的一个侧面,却像把一面镜子放到了反照人物的最佳角度。细节也选得很精,每个细节对刻画人物,深化主题都具有高度的表现力,都能以一当十,甚于细针密缕的叙述,洋洋洒洒铺排的效果。行文措辞,遣词造句也十分简洁朴素,通俗易懂,毫无生僻晦涩之感,真正达到了“捶字坚而难移”的境界。如果教材选编只选鲁迅一篇作品的话,此文乃当仁不让。

我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对高中语文教材不熟悉,没有发言权,故不加点评。

鲁迅何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巨人,反帝反封建的闯将。他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对国民的弱点和劣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他的作品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我是何人,我乃普通教师也,区区小人物一个。我没有资格对鲁迅的作品说三道四。我是太岁头上动土,不知天高地厚。只不过对于一位从教二十七年的老教师来说,我还是有深刻体会的,也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在言论自由的今天,我也斗胆甛噪几句。再说,我们应该尊敬名人,但不能迷信名人。如果没有怀疑意识,人类就难以进步;没有批判精神,社会就无法创新。对于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我当学生的时候没有读懂鲁迅的作品,一是我当时的水平根本无法理解鲁迅的作品,二是为了升学,时间不允许我只读鲁迅的作品。我当教师几十年来,对鲁迅的作品也非趋之若鹜。是不是我这个教师素质太差,不够格,非也。我非专家学者,更非“鲁迅迷”。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职责告诉我应该博学多识。教材所选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多的是,我应该花大量的精力去全面钻研教材,我不可能成为“鲁迅迷”。学生也不应该成为“鲁迅迷”。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从《诗经》《楚辞》再到诸子百家,秦汉文学,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特别是近代文学,除了鲁迅,还有郭沫若、老舍、茅盾、巴金、冰心、叶圣陶、朱自清„„当代文坛的名家名作也很多。除了本民族的,学生还要了解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莫泊桑、普希金、都德、高尔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学生需要广泛阅读,需要全面学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读不懂鲁迅的作品不能说学生的能力太差。鲁迅文章的难读与鲁迅的伟大是无关的,鲁迅文学作品的卓越功绩不等于中学师生都承认其可读性,一个人、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不能等同于其在教学上的地位。从教学角度而言,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十几岁的中学生,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我们不能不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不能不尊重教育规律。鲁迅 先生生活在二十世纪初,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各种黑暗势力作斗争,他的作品充满了战斗性。今天是二十一世纪了,信息经济时代,科技高度发达,社会高度进步,今天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时代不同,今非昔比。因此,学生无法体会鲁迅作品中的价值,不喜欢鲁迅就正常了。

是不是鲁迅的作品过时了,非也。鲁迅的作品不但不过时,而且具有永恒性,他的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流芳千古,永载史册。目前鲁迅的作品选入中小学教材的文章很多,堪称被教科书引用最多的作家。我不反对鲁迅作品入选教材,但也支持教材选编尽量减少鲁迅的作品,“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今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深深地懂得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国情,推进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温总理高屋建瓴般的讲话令人振聋发聩,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课程教材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研究。古今中外名家名作灿若星河,应该多选一些让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作品进教材。教材选编应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论文与语文教学论文的区别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论文与语文教学论文的区别

教学论文与一般学术论文的不同,是它具有突出的实践性,是针对教学实践来写的论文。教学论文虽然来自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但教学论文又不 同于一般的教学总结。语文教学论文与教学总结属于两个不同的文体范围。前者属科学研究论文范畴,后者属工作报告范畴。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总结 是对某个教学阶段、某个教学范围中教学工作情况的总结,它的内容主要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说明。教学论文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文体,它除了具有实践的说明 之外,还应该有理论的分析和一些学术性的探讨.当然,教学论文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与教学总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好的教 学总结经过加工和提炼就可以成为一篇教学论文。但从文体上说,二者毕竟有区别。教学总结中当然也可以有一些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探讨,但这不是必需的;教学 论文则必须具有理论的探讨,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为理论,必须以规律的总结和提炼为目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学实践作法的表述上。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认为写语文教学论文首先要把握住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既注重实践性,又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既要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总结实践经验(包括 自己的,或别人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又要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理论(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语言学理论等等)加以分析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出带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律又要能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具有可操作性。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写好语文教学论文,要么只阐述某种观点,不提出有现实 针对性的实践依据,泛泛而论,不解决实际问题;要么只说自己怎么做怎么教,不分析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教,其中有什么值得认真研究的地方,这就和一般的教学工 作总结没有什么不同。

第四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断想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断想

自己教了十几年的中学语文,以后又看别人教中学语文,近几年,又聆听了许多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教诲,脑子里不是越来越明白,反而越来越糊涂了。

没有信息的介入,大脑里会是一片空白,而信息太多太乱,往往又失去判断,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像走路碰到很多路口一样,我选择的方式是回到起点,问题立马就变得简单明白多了。

无需讳言,语文首先应该是工具的。不论怎么说,一个孩子一开始接触到语文,他是无法涉及到审美意趣或是思想含义的。他们认识一个一个的汉字,认得多了就可以连起来写一句话,这一句话就可以表达他的想法,他的愿望,比如说,他递给妈妈一张写着“我要喝水”的字条,他这里所用到的语文完全只是一种工具,并不可能有什么美学意义,当然,如果在一种特定的语境,这四个字也是可以有美学意义的,比如:

盛夏的午后

龟裂的稻田张开嘴巴

“我要喝水”

一个农人听见了这微弱的呻吟„„

这里的“我要喝水”显然已经赋予了美学意义,但他同小孩子纸条上的那四个字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此,我们说,不论什么人,他接触语文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工具的问题,随着对这个工具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的了解和认识,随着对这个工具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运用,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它承载了那么些深邃的思想,博大的精神,承载了那么多具有美学意义的意象„„可以这么说,越是接近学习语文的初始阶段,其工具性越强,越是接近其高级阶段,其人文性越强,但同时,即使是在初始阶段,人文性已经开始孕育胚胎,即使到了高级阶段,工具性仍然没有完全消失。

毫无疑问,很多人在理论上的认识也是如此,实际操作却又是另外一回事。

前几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强化了工具作用,字词句篇语修逻,再好的文章也只是语文知识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章的皮是没有作用的,要说有作用,只是可以用来长语文知识的“毛”,用来长试题的“毛” ,语文试题照搬自然学科的一套,ABCD,打√打×,再好的美文也被肢解成许多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语文教学一点生机都没有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时间一长,连老师也不“语文”了.过去,语文老师被人们以为是“文化人”一类,长期的“非语文”的应试,他们被异化了,少有人订文学刊物,少有人读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情、多元的情趣、深邃的思想成为语文老师的过去,再也不象以往,老百姓逢年过节会买了纸来请语文老师撰写个对联,群众集资修了一座桥,请语文老师帮忙写一篇文章,以勒石刻碑,永作纪念„„因为很多老师都不会,他们只会教学生做题目,他们的文化

用心爱心专心 1

视野不断萎缩,文化情结不断消减,最后有很多不再是一个“文化人”,而只是一个“知识人”。

近几年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注意发掘语文的美学意蕴,注意优秀作品的品读,号召学生课外阅读优秀的作品,写作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成绩是突出的,但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完全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提笔就是错字,一写文章就是病句,特别是文言基础知识教学大大削弱,中学毕业的学生还不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据有人说这是课标组的专家们的意见,说专家们认为学那么多文言知识没有用,如果完全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也许真的没有用,问题是,我们必须继承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巨大的精神财富,连文章都读不懂,怎么了解古人的胸怀,古人的操守,古人的精神气象?我们总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到西方去捡拾儒学思想,到日本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吧。本人实属无名小辈,很少见到课标组的专家,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意见。

二者究竟怎么结合,说到底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是对老师的学问功底、美学修养、胸襟操守的一个考验,“度”把握得好,结合点把握得好,游刃有余,效果显著,当然是其中的高者,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坦荡的人,一定是一个敬业的人。3

继承和创新。东方和西方。

近两年,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生成性课堂”“建构主义”等等。把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批得几乎体无完肤,对老师的角色也有很多新的定位,这些理论无疑都很先进,很正确。

问题是,糖放得太多就不是甜而是苦了,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是谬误了,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往往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变了样。

我们经常到学校听课,老师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开场白(老师事先写好并背熟的),然后就把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有的学生在思考,有的没有思考,有的在发言,多数没有发言„„思考还是浅层次的,讨论还是低质量的,这个环节就匆忙结束,各小组选代表发言,有的说得对,有的不太对,有的完全不对,老师并没有评判,而是一味地鼓励,还要同学们给予掌声,最后老师稍稍小结一下,再一次把同学们大地表扬一番,下课铃声响了。这样的课堂,不知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美的熏陶,更有甚者,班上选出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由他们组织讨论,问题由他们提,表扬由他们给,老师就是在讨论的同学中去转一转,一堂课上下来,老师说的话不超过五句,我问老师们为什么这么做,老师回答说怕被扣上“话语霸权”“不改革”的帽子,我还问那同学答错了,他还在表扬的老师是为什么,他的回答让我惊讶,“对同学只能鼓励,否则就可能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一个未来的文学天才说不定就被你断送了„„”这仿佛是哪本课改书上的句子,这位教师竟然背得如此熟练,我只是纳闷,我们搞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应对未来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接班人,那么,一点批评就不能接受,错误也不敢面对,还能应对激烈的竞争?专等听竞争对手的甜言蜜语吧!

时下的语文课还有一大热门__动不动就是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几乎不在教室里上,全是在多媒体室,声光电一起动作,一节课系于鼠标,所有的一切都是预设的,作为语文课

用心爱心专心 2的辅助艺术的板书已不复存在,上完一节课,学生脑子里除了绚丽的画面,不知道还有多少空间残存了有关语文的信息。

人类社会总在前进,总有新的东西出现,新东西都总是离不开旧东西的基础,要创新首先要继承,把过去的一切都否定了,创新又从何谈起?西方确实有许多先进的东西,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人本理念,但是,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中国的心理习惯,甚至包括生理结构都跟西方人有差异,有许多的海龟派猴急猴急地想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恨不得立马把中国变成美国,还有一些专家先引用一些西方某人的观点,然后加上去某国考察的例子,就把中国的教育说得一无是处,有些例子恐怕是极具特殊性的个例,缺乏普遍意义,是否因有外国人听课而故意作秀也未可知,至于那些观点,有许多确是站在高山之巅,而有一些在《论语》《学记》中都能找到注脚,如果把这些典籍先译成英文,再转译成汉语,把孔子的名字改为威廉.孔丘什么的,说不定会在中国大行其道。

无论什么样的改革,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类的政治条款以外,我觉得至少还应有如下的一些方面,满腔热情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有高尚的情操和修养,有厚实的专业功底,有丰富的人文情怀,有很好的美学和文学修养,如果还说具体一点,叶圣陶先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典范,虽然我们不可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但却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他的书教得好,而其写作更不必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实,在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师中,也有不少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的佼佼者,像上海的李肇正老师,书教得很好,业余时间写出了 300多万字的小说,实在是惊人的。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作家我查了他曾工作过的上海中国中学的网络,竟没有找到半个字关于李老师的记载,又在他去逝前工作过的位育中学网上查找,终于找到了一条纪念他逝世两周年的新闻,对于这两所中学来说,李肇正无疑应该算个名人,而在他们的网络上,却找不到更为详细的有关他的生平材料,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是否会写文章,一直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甚至还会遭到白眼,事实上,一个自己会写文章的教师和自己不会写文章的教师教学生的语文,其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为无数事实证明了的规律。写作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为什么我们对有的人从网上下载的一篇所谓“论文”发表后会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而对一个老师发表了一篇小说却置之不理甚至还会批评呢?我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所有的事情功利性越来越强,一切都从实用出发,教育概莫能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只想说,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沉入到书本中去,沉入到文化的宁静去,沉入到教育的本源意义中去,用精神之雨露来培育我们博大的胸怀,以文化之精华来涵养我们浩淼的气象,有了这些,方法都是好说的。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五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于是,从1995年开始,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立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系列、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个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1996年秋在省内部分学校正式开展试验。

用心爱心专心 1

下载(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材后“研讨与练习”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材后“研讨与练习”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