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决定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能否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解读文本?
一、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工具性是指要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而人文性,是指注重了语文学科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面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不能兼顾语文学科的两个特点,注重工具性则会在备课中过多关注语言及文本存在的形式,注重人文性则会在备课中更关注内容,深度的备课和文本解读应该是兼容了文本的形式与内容的,只有这样才不会“课”走偏锋。
二、确定“准确、深刻、独到”的标准
怎样才能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呢?
1、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作者为什么写。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准确解读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2、站在编者的角度,考虑编者为什么编选。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按主题划分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把文本放入单元教学内容中去考虑,可以更准确的触摸到文本的教学方向。
3、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可学些什么。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会按照怎样的过程、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文本,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困难?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怎样?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教什么?只有这种换个角度看文本的解读,才可以给课堂教学目标更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做到文本解读的深刻和独到?教师对文本深刻、独到的解读首先是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人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其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多元与一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属于这篇文章独有的。
三、找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产生的兴奋点、疑惑点
评价我们当今的语文课堂,会有不少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存在少慢差费的弊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课堂上我们教了许多不必教学的内容。常规的备课,教师多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备课,备学生不够充分。我们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教学内容,而对学生在这一知识领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缺少必要的思考,教学起点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课堂效率。如自己以前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就难以确定长文短教的教学点,便向学生调查他们的兴趣所在,结果“人物经典的对话”这一答案激活了我的思维,也成就了一节成功的课。面对一篇文章需要讲什么、不需要讲什么、什么该重点教学、什么是教学难点,最准确的答案在学生那里。“一个高明的老师眼睛是盯着学生的”以学定教,起点准确了,目标才可以更准确。又如在教《死海不死》,就得先问学生“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再问“什么知识可以不教”。最后确定“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三个环节下来不属于语文的没有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作为重点教学却是学生都能自己学会的死海的名称由来、文章的说明方法、确数约数问题也轻松解决了,“科学小品文”这一属于这篇文章独有的教学重难点也讲深讲透了,学生学得也轻松,成功的原因在哪里?教师眼中有学生。
四、寻求文本字词句、文本形式、文本体裁、文本核心几个突破口。
文本的深度解读在主题的挖掘,也在于对文本“怎么写”这一问题的全面把握。我们教一篇文章不是要教他的共性,而是要教出它的独有的特点,所以,关注形式发挥文本作为“唯一性”文本所具有的工具作用大有必要。
1、关于字词句。语言文字是文本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学语文不能离开字词句。当今我们都意识到了字词句教学的重要性,甚而课堂教学中“赏析语言”已成了约定俗成的教学环节。反思我们的字词句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于:不系统、不深刻。为赏析语言而赏析语言,为讲字词句而讲字词句,不能将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相联系,造成点拨无方向,教学不深刻;不能将字词句放置于全文去思考,造成点点散落,教学不系统。正确的做法是既要讲透字词句的表层意思,也要将字词句立足于全篇根据全篇前后的联系,对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加以理解,讲出言语的特殊性,体现语境中的具体性。
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一篇文章中会有一个词或一个句是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串起全篇撬动全文教学的。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我们意识到的“缩”、“探”、“倾”等动词中蕴含的父爱的同时,可以特别关注“黑色”、“黑布”、“深青色”等词语的教学。“为什么是黑色”“为什么是黑布”两个问题就引出文章开头对于家庭背景部分的学习,引申出的是关于父子情深这一主题的深度理解。
2、文本形式。“形式是语文的根基”。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了解写作的时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对文本形式的把握,语文就失去了特质。比如《邓稼先》一文的小标题形式,就应当成为我们备课视野的焦点。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文章写作的视角,关注文本的结构。文中五幅画面安排中由下而上的写作顺序,而每一幅画面中由上而下的写作顺序形成的“垂柳式”的文章结构只属于《春》一文,抓住了这一点,便发挥了文本“特例”的教学作用。
3、关于文体。“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我们说文体,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学中一定教文体,而是说教师心中要有文体的意识,因为“文体是体现‘语文’的元素。说起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说学生作文“四不像”;设计语文课堂便是习惯了的“整体感知——语言赏析——深度研读”。如此学与教的问题的出现和我们平时教学中文本文体意识的淡漠不无干系。文体不同,主题的呈现形态便不一样;文体不同,其表达方式、结构形式、题材选择都会不同。文体论解读的主要方法有一下几种:把握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再现不同文体的主题形态。具体到某一篇课文的教学切入,小说可从环境、情节、人物、开头结尾的方式切入;散文可以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寓人等表现手法切入。比如解读《孔乙己》就不能不剖析孔乙己的性格。阅读教学中,讲清文体,有助于学生更准确透彻地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布局谋篇和感情的表达。
4、关于独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并且从作者写作和编者选择的角度考虑,每一篇文章都带有唯一性,我们的教学中,就应当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呈现这一篇中所隐含语文核心价值。从而“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比如我们在教《安塞腰鼓》时就教文章句式与思想感情表达的关系;在教《死海不死》时就教科学小品文的特点。这样教学设计都体现在语文课应该“教什么”这一问题上了。
第二篇:初中语文试卷解读
一、试题分析
试题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求稳:重视语言积累与运用,作文命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积累与运用”考查内容紧扣教材,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有字音、字形、正确使用词语、辨别语句、提炼主要内容、名著阅读、古诗文默写、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八年级重视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加大了背诵默写的分值,内容取自课内篇目及教材推荐的课外背诵篇目。考查摒弃了过去支离破碎地纯粹考查知识术语的题目,而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动》。这些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心灵的成长。学生写作基本没有审题障碍,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来选材,抒写真情实感,充分展示个性。这就给学生人人都能有话说,人人都有文章作,平时读书多、善于体察生活和反思的学生更是如鱼得水。
(二)求变: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外兼修”。
料均一段出自课内,一段出自课外。但课
外部分考查是课内文言知识的迁移,没有超出课内学过的范围。这能避免教师死抠教材、学生死记硬背课内文言知识,便于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实际运用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指导思想下,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在积累、识记、理解的感性层面和思考、分析、综合的理性层面设题。除了对理解词语含义、翻译句子、概括选文大意这类基础知识、能力的常规考查外,还加强了对整篇文章(或语段)的理解性、鉴赏性阅读的考查。这些题涉及品味、鉴赏、拓展等诸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课内课外阅读兼顾给大家一个启示:文言文阅读应先把课内知识解决好,学会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考查内容即使延伸到课外,也可以利用课内知识来解决。
(三)求新:现代文阅读材料一律从课外选取,试题注重对学生运用能力的考查。
体,七年级选了写景散文和记叙文,八年级选了说明文和记叙文。选文一律是完整文章,注重考查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现代文阅读题目设置基本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整体感悟”的阅读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引导语文阅读教学向良性发展。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品味具体语境中词句意义和作用,根据提供语言材料筛选信息和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等内容,主要考查了学生分析、概括、理解、感悟、筛选、鉴赏、思辩、评价等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运用能力不强。
与运用”部分中,常用字的读音和常用词语的书写全部从教材“读一
读,写一写”中或课文中选取,名著阅读和古诗文默写也选自教材课文或教材后面推荐的篇目。但两个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并不牢固,字音、字形、古诗文默写识记不准。古诗文默写,课内好于课外,精读好于略读,名句好于一般句子。一些学生背诵效果不好,默写不准确。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强,一些基本知识还不会在语境中实际运用,没有转化为能力。
(二)文言文词语积累不牢固,对篇章内容理解肤浅。
人答成了“走(了)、离开”,而正确答案应是“跑”。由于没有掌握好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不能抓住句中关键的词语来翻译,导致翻译句子马马虎虎或主观臆断,因表述不准确而失分。一些学生对书下没有明确注释的词语理解不到位。考查的课外文言词语全是本学期课内学过的,但学生答得不准。如八年级“比行百余里”的“比”学生理解为攀比、比赛、相比、如果、比较等,而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等到”。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理解、赏析能力不强,只会死记硬背,遇到
活题不会变通。总体上看,文言文阅读课内好于课外,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现代文阅读缺乏语言理解感悟和表述能力。
读存在问题最大。总的看
来,说明文、记叙文文章类阅读得分高于散文、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类阅读,整体感知内容题、筛选信息题、能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题、联系生活的开放题得分率高,而需自己独立分析、理解、感悟、概括、语言运用等题失分较高。许多学生理解词句含义答不到点子上,只能脱离语境孤立地解释词语、句子的表层含义,而不能答出词句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及作用。还有一些学生答题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想当然回答。说明学生平时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语文,亲近文本的时间不足,不能入情入境地品读文本,缺乏对局部语言表情达意妙处的体味、探究,缺乏语感,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有些学生文体知识掌握不牢,概念不清,出现混淆。
(四)作文缺乏个性。
富有创意、文质兼美的佳作更是寥寥无几。许
多学生作文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去甚远,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写记叙文,许多学生选材平淡陈旧,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个性,感染力不强。缺乏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语言苍白,缺乏文采。说明平时学生语言积累少,词汇量小,文化底蕴不足。
(五)一些学生语文基本功较差。
答非所问。二是错别字现象严重。在三个年级的试卷中,古诗文背诵默写、阅读简答、作文中都出现了不胜枚举的错别字,古诗文背诵默写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写错别字,作文中错别字现象更为普遍。而且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更谈不上美观了。
三、改进建议
现的命题导向,对今后的教学有鲜明的指导
意义,而学生在答题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也说明了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语文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按其要求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今后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求真:扎扎实实进行“双基”教学。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成为“被遗忘的一族”。我们很少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正音;我们很少切出大块时间进行着默读、复述、背诵等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基本能力”的训练。我们过分强调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对表达规范性的指导;过分强调自由书写,对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在阅读过程中过分强调自主感悟,对重点词句的咀嚼也有所欠缺。脱离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用能力,只能是语文综合素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字塔再美丽雄伟,抽掉了基石,也只能成为虚幻的泡影。
在新课程视野下,应该赋予语文“双基”崭新的时代内涵。首先,教师要对“双基”教学加以高度重视。它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但我们讲落实“双基”,并非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落实双基的过程,就是落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过程。另外,“语文双基”的落实,不是孤立的一两个教学环节,而是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伴随着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训练,严格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检查,加强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迁移训练,提高运用能力。
(二)求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阅读教学的规律,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统一起来。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足学生品读文本的时间,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
3、要进行科学有序的写作训练。
4、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沟通课堂内外。
(三)求美: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的速度。”同时,在阶段目标中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汉字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
和精神,热爱汉字、写好汉字是学生的应尽职责,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具体体现。但近年来,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令人心忧:书写正确率低下,字形不规范甚或不成其为字,字迹潦草,文面乌烟瘴气。翻开学生的作业本、作文本、测试卷,眼前事一幅幅“惨不忍睹”的景象。
为引导大家重视书写,可以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强调“凡书写规范、工整,评卷时可另加分”或另加卷面分等举措,提示教师和学生要认识到书写的重要性,平时教学中对学生书写严格要求,精心指导,并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三篇:文本解读新思考
文本解读新思考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决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能否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解读文本?
一、把握一个原则,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说工具性就是指要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而谈人文性,就注重了语文学科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面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不能兼顾语文学科的两个特点,注重工具性则会在备课中过多关注语言及文本存在的形式,注重人文性则会在备课中更关注内容,深度的备课和文本解读应该是兼容了文本的形式与内容的,只有这样才不会‚课‛走偏锋。
二、确定一个标准:准确、深刻、独到。
如何做到准确解读文本?首先,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作者为什么写。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准确解读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其次,站在编者的角度,考虑编者为什么编选。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按主题划分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编者意图的。因此,把文本放入单元教学内容中去考虑,可以更准确地触摸到文本的教学方向。再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可学些什么。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会按照怎样的过程、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文本,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困难?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怎样?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教什么?只有这种换个角度看文本的解读,才可以给课堂教学目标更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做到文本解读的深刻和独到?教师对文本深刻、独到的解读首先是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人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其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多元与一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属于这篇文章独有的。
三、找准一个起点: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产生的兴奋点、疑惑点、功利心。评价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会有不少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存在少慢差费的弊病。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课堂上我们教了许多不必教学的内容。常规的备课,教师多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备课,备学生不够充分。我们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教学内容,而对学生在这一知识领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缺少必要的思考,教学起点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课堂效率。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马骉老师教《荷花淀》难以确定长文短教的教学点,便向学生调查他们的兴趣所在,结果‚传神的人物对话‛这一答案激活了老师的思维,也成就了一节成功的课。面对一篇文章需要讲什么、不需要讲什么、什么该重点教学、什么是教学难点,最准确的答案在学生那里。‚一个高明的老师眼睛是盯着学生的‛以学定教,起点准确了,目标才可以更准确。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先要问‚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再要问‚什么知识可以不教‛。最后确定‚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三个环节下来不属于语文的没有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作为重点教学却是学生都能自己学会的死海的名称由来、文章的说明方法、确数约数问题也轻松解决了,‚科学小品文‛这一属于这篇文章独有的教学重难点也讲深讲透了,多么高明的教学设计!成功的原因在哪里?教师眼中有学生,‚贴”着学生行走的课才可以成为好课,‚贴‛着学生解读文本,才可以更添课堂的实效。
四、寻求几个突破口:字词句、形式、文体、核心。文本的深度解读在主题的挖掘,也在于对文本‚怎么写‛这一问题的全面把握。我们教一篇文章不是要教他的共性,而是要教出它的独有的特点,所以,关注形式发挥文本作为‚唯一性‛文本所具有的工具作用大有必要。
(一)关于字词句。语言文字是文本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学语文不能离开字词句。所以谭轶斌老师说‚字词句是语文的‘细胞’‛;马骉老师则称教语文‚语言是非下功夫不可的‛。当下我们都意识到了字词句教学的重要性,甚而课堂教学中‚赏析语言‛已成了约定俗成的教学环节。反思我们的字词句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于:不系统、不深刻。为赏析语言而赏析语言,为讲字词句而讲字词句,不能将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相联系,造成点拨无方向,教学不深刻;不能将字词句放置于全文去思考,造成点点散落,教学不系统。正确的做法是既要讲透字词句的表层意思,也要将字词句立足于全篇根据全篇前后的联系,对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加以理解,讲出言语的特殊性,体现语境中的具体性。
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基础上,含英咀华,往往可以发现一篇文章中会有一个词或一个句是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串起全篇撬动全文教学的。教《背影》,教我们都意识到的‚缩‛、‚探‛、‚倾‛等动词中蕴含的父爱的同时,可以特别关‚黑色‛、‚黑布‛、‚深青色‛等词语的教学。‚为什么是黑色‛‚为什么是布‛两个问题引出的文章开头对于家庭背景部分的学习,引申出的是关于父子情深这一主题的深度理解。教鲁迅的《药》,可以扣住众人谈话的场面,抓住一个‛疯了‛由点到面,老中青三代人思想的昧落后便不言而喻了,众生‚愚昧的深度和广度‛就因一个词的提携而跃然纸上了。
(二)文本形式。‚形式是语文的根基‛。理解文中人物形象、了解写作的时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对文本形式的把握,语文就失去了特质。比如《邓稼先》一文的小标题形式,就应当成为我们备课视野的焦点。教《春》一文,我们也应该关注文章写作的视角,关注文本的结构。文中五幅画面安排中由下而上的写作顺序,而每一幅画面中由上而下的写作顺序形成的‚垂柳式‛的文章结构形式只属于《春》一文,抓住了这一点,便发挥了文本‚特例‛的教学作用。
(三)关于文体。‚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我们说文体,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学中一定教文体,而是说教师心中要有文体的意识,因为‚文体是体现‘语文’的元素。说起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说学生作文‚四不像‛;设计语文课堂便是习惯了的‚整体感知——语言赏析——深度研读‛。如此学与教的问题的出现和我们平时教学中文本文体意识的淡漠不无干系。文体不同,主题的呈现形态便不一样;文体不同,其表达方式、结构形式、题材选择都会不同。文体论解读的主要方法有一下几种:把握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再现不同文体的主题形态。具体到某一篇课文的教学切入,小说可从环境、情节、人物、开头结尾的方式切入;散文可以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寓人等表现手法切入。比如解读《孔乙己》就不能不剖析孔乙己的性格。解读《白杨礼赞》就要抓住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阅读教学中,讲清文体,有助于学生更准确透彻地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布局谋篇和感情的表达。
(四)关于核心。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并且从作者写作和编者选择的角度考虑,每一篇文章都带有唯一性,我们的教学中,就应当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凸现这一篇中所隐含语文核心价值。在这一点上,郑桂华老师认为这核心价值重在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即通过这一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适当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社会生活认识价值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从而‚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比如郑老师教《安塞腰鼓》就叫文章句式与思想感情表达的关系;教《拿来主义》就抓‚形象说理、个性表达‛;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就教科学小品文的特点。这些独到的教学设计都在语文课应该‚教什么‛这一问题上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者对课文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理念的落实、方法的借鉴、创意的实施、目标的达成……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教者对课文的合理解读才能得以展开。只有对课文进行了合理的解读,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超越形式,摆脱模仿,进一步走向教学的本质。
第四篇: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摘 要:语文是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阅读应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之大。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应充分挖掘起积极作用并全面地利用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解读
教育部颁布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笔者通过认真学习新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总结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取消了基本课文。
新大纲规定“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要体现教学目的,适用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对各种类型作品的比例还作了规定,应当说这方面的要求与旧大纲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唯有一条有区别即新大纲中取消了基本课文。笔者认为新大纲取消基本课文,给教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余地。更加利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目前,我国语文教材发展严重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高节奏,教材中几十年不变的老课文比比皆是,而国内外语文教育发展史证明教材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美国就有法律规定5年内教材不作重大修改的则不准再使用。
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克林顿讲,人类知识的总量每5年将翻—番,这种势头还在进一步发展之中,我们作为第一线教师必须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脉搏,综合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的需求,语文学科体系及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时选取—些时代气息浓、人文含量高、反映高科技的课文,以补不足,使广大学生贴近生活,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体现语文面向生活“眼睛向下”的特点。
二、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大纲要求突出学生实践,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这是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大特色,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为此新大纲作出了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定:
1、多读。大纲规定“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纲又规定了默读的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初中每分钟500字左右”,还规定“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在“教学设备”部分又规定了“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工具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等各类图书”,“订有相当数量的报刊”。在“附录”中大纲还首次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10部并指出“任课教师可补充推荐”。
2、多背。新大纲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且在“附录”中大纲还列出了70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每学期要背的平均将近12篇,另外白话诗文背诵篇目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积累是中学语文之核,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这是叶圣陶一贯的思想,更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和经验的精华。如今再次提出重视语言积累,决非简单意义上的返朴归真,而是有其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依赖于充足的生活积累,人的知识量与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所以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就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
3、多写。新大纲规定“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而旧大纲中规定是“作文每学期不少于6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没有字数的规定,另外新大纲还提出了“养成观 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4、重听说。新大纲将“听话”“说话”合并为“口语交际”并使之与“阅读”“写作”相提并论。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了“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尔今“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正成为各国教育追求的最高填界,“学会生存”就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培养口语交流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在未来社会中语言交流、费口头指令的传达都将广泛存在。所以新大纲较之旧大纲更进一步要求“注意对象和场合”。“耐心专注地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同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心情”;“复述转述,力求完整准确”;“讨论发言,围绕话题简洁明了”;“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这些都将对学生的终生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显然新大纲对听说能力即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
三、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江总书记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语言文字,不会有遥远的歌谣与神话,更不会走出歌谣而走进《诗经》与《楚辞》的时代,更难想象会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辉煌与繁荣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功绩。一句话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本身,更淡不上语文的繁荣与发展。在这方面新大纲紧合时代的脉搏,多次提到“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1、阅读教学中多质疑为创新开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或是填鸭式满堂灌滔滔不绝,或是牵牛式满堂问肤浅机械、望而生厌,常常表现为要么老师唱独脚戏,要么是学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这些都严重阻遏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新大纲中规定:“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作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缺少讨论,质疑的氛围,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所以新大纲的这一要求无疑使传统语文教学焕发出青春的光彩.2、充分运用联想或想象,激发创新意识
新大纲在写作方面有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常常以过于统一的要求,过于绝对的标准答案,过于严谨的规格将学生的思路框死,难以产生奇思怪想,作文教学更是死水一潭,人物描写千人一面,人物事情陈旧俗套,语言表达干瘪零乱,学生望而却步,也就抹杀了创新的欲望,如果能按大纲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就好比给学生插上奋飞的翅膀,这样就可以激活创新思维。
3、加强学法指导为创新开道。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能力,其中创新能力为重中之重,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迁移创新的能力,“授之以渔”。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就提出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并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使他们在收集吸纳新的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为创新开道。
四、强调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
教育现代化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为此,新大纲新设“教学设备”,并提出了下列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初中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以达到“提高质量和效率”的目标。新大纲对教学设备配置作了具体规定,根据它们的功能特点大致上可分四类:
1、使用光学媒体激趣。
新大纲中所列该媒体有:“幻灯机、投影仪及其相应软件等”。它们能使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图像,能将某种实物标本放大显示,也能对某些客观人物形象进行缩微观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使用音响媒体增效。
这类媒体新大纲中列有:“收录机、语音实验室及相应的软件等,”它能录取语音和其他声音,便于根据需要重放或放大声音,扩大教学面,语音实验室给予每个学生大量模仿和练习的机会,对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明显优越性。
3、使用声像媒体完善人格。新大纲中该媒体列有“电视机、录像机及相关软件等”。这类媒体可以声像同步,便于更逼真、更系统地呈现各种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崇高的思想品德及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完善健全的人格。
4、使用电子计算机共享资源。
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储存、查找语文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一些名校的语文学科信息资源;进而实施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