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何春梅 广东省兴宁市石马中学
摘要:中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现实,探案未来发展策略,以期实现中学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和发展;研究;策略
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但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论等。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了即完成教学任务。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你“凯洛夫”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哦尔 1 夫音乐教学发及达尔克洛兹教学发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乐音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论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纪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学了九年的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学音乐教育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路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学音乐教育的个方面进行单因 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独创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名发,科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学生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学生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奉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发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三、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践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习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 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学生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以模式 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初二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习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教授的教学内容上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总之,由于初级中学的音乐课刚刚起步,还缺乏深入的实践与思考,但基本模式的思路是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索、讨论、创作、评议等,以进一步发挥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现初中阶段的教育特征,具体的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归纳与总结。
第二篇: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和教学改革的探索
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和教学改革的探索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工作期间,鉴于参加校际之间的交流比较多,我有机会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识谱能力普遍较低。由于农村小学音乐师资较为缺乏,教学水平低下,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识谱能力比较差。
二、中学音乐课时数很少。每周一个班一节,每学期十六节。中学初一至初三都开足、开齐音乐课,三年也不足100课时。在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三、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学习压力大;文化学科又大都成立各自的课外兴趣小组,占用了课外活动时间。因此,音乐教学任务就只能局限在课内完成。
四、学生的创造性音乐能力不容乐观。不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学期末的考试(考查),学生除了能演唱几首教材中的必唱歌曲或流行歌曲外,基本上不具备音乐的创造性,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五、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也缺乏新意和活力。
多年以来,音乐课的教学“以唱歌为主”的单一模式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变。我也曾经多次外出听课,许多音乐教师教学形式单
一、千篇一律。“师生问好--发音练习--节奏练习--教授新课--反复练习--课堂小结”这一陈旧的模式得不到更新、变化,只是老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听,无法上出音乐课的特色,更谈不上上出音乐课的“美”。
目前,农村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仍然较为落后。音乐课能够使用的教具、器材也仅限于录音机、脚踏琴,使得音乐教学不能声情并貌地开展。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如今的孩子身心成熟较早,目前音乐教材中的曲目(特别是演唱曲目),虽然经过了多次修订,但仍不能较好地适合学生的欣赏角度,缺乏优秀的新时期作品,呈现出音乐风格、歌曲内容等,与学生心理年龄不相符的状况。成人化的流行歌曲充斥校园,使得学生对流行歌曲过于迷恋,而对教材中的歌(乐)曲兴趣不浓。
六、传统的音乐学科考试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音乐教学的需要。很多学校仅仅采用了书面出几道理论题、唱一两首必唱歌曲,而且大多以“随堂考”的方式进行考试。音乐考试显得可有可无。无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音乐能力,不能将学生的多方面素质能力表现出来,对学生产生不了评价激励、促进的作用。
七、个别音乐教师工作态度不积极,学科组内研教气氛不浓,工作敷衍。
我认为,以上所谈到的问题有些是音乐教学本身难以解决的,但如学生基础差、教法陈旧、工作松懈等问题又是我们能够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较为全面的音乐水平,这就迫使我们走一条路----那,就是改革!
几年来,我对音乐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现就几点做法和体会赘述如下:
一、变“教”为“导”,注重自学效果,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
1、提高识谱能力。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大纲》中要求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学生要想在歌唱学习中达到《大纲》的要求,就必须具备基础的能力----识谱。大家知道,对声音的概念,并不能在短期内形成。我采用了循序渐进、“厚积”的方法:
a、在歌唱教学中,教唱乐谱的同时,让学生熟悉旋律后,再熟练背唱乐谱;课下的练习巩固中,以乐谱背唱为主,日久天长,音高的概念就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这种方法虽不算新鲜,但对音高概念的形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b、手中有件简易的乐器,学习识谱、自学歌曲就简单的多了:如把竖笛、口琴等易学易练的小乐器引进教室,通过简单的几个指法变化,就能将一首歌曲的旋律吹奏出来,既能练习识谱,又能自学歌曲,一举两得。
2、音乐知识,讲的生动,学的就轻松、愉快。
把一些理论知识编成通俗易记的“顺口溜”、“快板书”,或将它们组织起来,编上旋律,学生们爱学、爱记。再通过简练、风趣、亲切的语言讲解,学生听懂了、记熟了,自然运用能力就加强了。
二、欣赏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主要诉诸于人的听觉,与视觉共同构成人类了解客观世界的有机系统。两者会在心理上产生复杂、客观的必然联系。音乐让人的联想形成画面,同时,心理上的“艺术通感”又会使联想的画面再次组成音乐,从而去理解音乐。如果能调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就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这对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1、体现情感教育。
情感是音乐的重要构成要素。音乐欣赏中,着力强调情感要素,对学生理解音乐的创作方式、思想十分关键。如初三教学中,欣赏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的悲惨身世、不幸遭遇,委婉诉说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了解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无力抗争、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学生内心情感就会产生共鸣,就会理解引子下行旋律那叹息式的表达、高潮乐段那愤愤不平的抗争,也就会理解为什么乐曲高潮之后旋律又趋于平静、舒缓的原因。
2、贯穿知识于欣赏中。
欣赏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知识则是解读道理的钥匙。如初一欣赏单元----《中国民歌》。学习了中国民歌的分类,知道了号子、山歌、小调不同的题材特点,又如何去给欣赏过的民歌划分分类呢?欣赏过程中,不仅要贯穿相应的民歌知识,还要对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等特点为学生做详细分析,让学生不仅欣赏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歌应划分的分类,如何划分。
三、“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音乐能力。
“教无定法、教无定式”。打破“常规”看似无章法,细细体会,实则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
1、传统的教学,教材的内容顺序如何安排,教师就如何执教,看似有板有眼、按部就班,却无个性。我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如在初一新生的节奏训练中,我会抽出每节课的一点时间,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各种音符、时值、节奏,每节课都进行不同节奏的混合练习。只会读不算熟,我还对学生进行节奏的听记训练。不到一学期,学生对常见节奏型都能熟练掌握。每学一种节奏型,我都会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型的创作。或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节奏型去模仿火车的轰鸣;或模仿战场的厮杀;或模拟乐队的震撼„„然后再用精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达到理论上的理解。
2、将其他学科融会于音乐教学。
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繁多,因此,它能够涵盖许多的学科门类,如美术、文学、舞蹈等。如: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类的创作。在进行歌唱教学的同时,把歌词创作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歌词的形式加以表现;进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谱曲。这样,学生不再对音乐感到神秘、陌生,拉近了音乐与学生间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给了学生极大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四、开辟第二课堂----扩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要想实现中学音乐教育的任务,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认真搞好课外音乐活动。课余音乐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和集体观念的陶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组建多个兴趣活动小组。
从99年开始,先后组建了声乐学习班、校舞蹈队、民乐学习班、校合唱团、文学创作社团等。在这些班组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学习、活动,培养了一批业余文艺骨干,个人的爱好、特长得到培养和发挥。小组成员分布在各个班级,带动了班级的文艺活动,浓厚了校园艺术氛围。同时,对有音乐才华的学生,重点培养,单独训练,严格要求,为高一级专业校、系输送合格的优秀艺术人才。
2、举办专题讲座。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如“中西方音乐发展史”、“歌曲演唱方法”、“音乐欣赏”等,面向全体学生,使音乐走进更多学生的心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校的艺术生活。
3、“吉他进校园”。
要想在全校普及音乐,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必须认真研究当代中学生的爱好、情趣、特点。吉他这件通俗与古典完美结合的现代乐器,已走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心中。在表现通俗音乐方面,吉他尤为擅长。针对学生迷恋流行歌曲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将“堵”变“疏”,在弹奏通俗音乐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选择性地接触通俗音乐;并主动将好的通俗音乐作品引入课堂,使其感受到好的通俗作品的美。
4、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每年一届的“校园艺术节”注重了全员参与;“歌咏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艺术活动,让学生自编自演,从策划、筹备、排练、导演、撰稿、演出、主持,到评选、颁奖的活动组织全过程,都由学生参与,或全部放手给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平时所学得到了展示,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改进音乐学科传统的考试方法。
1、我尝试了“化整为零”的考试方法。如,随学随考的方式。平时上课时的听记练习、知识速答等,换算成分值进行积累,纳入到期末的考试成绩中;或课堂上由老师进行学唱歌曲的点歌,要求学生主动举手演唱,凡成绩六次得“优”者,期末可免考。这种方式激起了学生主动学唱的积极性,又减少了不及格率。在2002年全区音乐学科抽测考试中,我校又以较高的及格率、优秀率位居全区第一名。
2、采用乐器演奏、小品相声、演讲朗诵、欣赏解说、创作作品等形式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由老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分,成绩也纳入期末的考试成绩中去。这种综合素质的考核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3、理论知识考试模拟电视“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采用必答、抢答等形式,使得考试变得轻松、活泼,还能考查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
六、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模式挑战。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模式,不仅学生不愿再接受,就连教师自己都已经觉得自己的课已经毫无新意,开始厌倦。大胆地试着去改变一下,你会觉得音乐课可以上得更轻松一些。如,我在给学生上欣赏课----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前,并没有给学生讲解什么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品分析,而是先将学生拉到了沂河畔、树林间、田野中,让他们亲身去体验来自大自然的花香鸟语、空山鸟鸣。在这里,他们可以在畅游大自然的同时,展开海阔天空的畅想,与自然对话。之后,再来欣赏这首《空山鸟语》,这其中的意境,不是来得比教师讲解更迷人、更真实吗?
再如,教唱《七色光》这首歌。的确,那跳跃动感的旋律、真实流畅的歌词真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歌曲中那种活泼欢快的情绪、生活在温暖阳光下的幸福感呢?教唱完这首歌曲,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或让学生去干巴巴地体会、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思想内涵,而是为歌曲编排了几个律动动作,并教给学生。然后,将学生拉到操场,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边唱着歌曲,边向正反方向交替转圈,并做学会的几个律动动作。大家转呀!跳呀!唱呀!笑呀!我也与学生们一起,融入了欢乐的海洋。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我想,根本就不需要再作什么歌曲情绪、思想内涵的总结了;而且,还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以上是我对当前农村音乐教育状况和音乐教学改革的几点不成熟的分析与探索。与先进的音乐教育相比,我所做的这点探索还显得微不足道。更何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事业也正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我将百尺竿头,不断进取,勇于探索,致力改革,为音乐教育事业迈向新的辉煌而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中学社团发展的问题现状
中学社团发展的问题现状
我校社团活动开展较早,部分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参加适合自己的社团,但随着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团活动中一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1、学生参与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目前我校已有15种社团,参与人数达到900人,还有提升的空间。
2、社团较多,管理还不够精细,体现在创新不足,内容不够丰富,一些社团疲于应付。
3、社团激励制度还有待完善,一些担任社团的教师为完成任务,流于形式。
4、学校地处农村,受经费、场地设置,先天不足。
5、社团内涵还需充实,社团课程化在操作层面很难实施。
推进社团活动发展的策略
1、更新发展观念,形成制度,精细管理,突出落实。学校要根据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方案,落实好常规的检查制度,发现问题立即制止并改正。
2、加大经费投入,注入活水,开拓创新
学校要重视经费的投入,丰富活动内容。活动的开展 “活”起来,创新内容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挑战性。
3、师生要创新形式,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如场地限制的户外社团活动,要面对现实,积极稳妥想办法来应对。
4、丰富社团课程内容,多种形式,开放教学
教师要创新课程内容,精心备课,丰富课程内容,变换教学形式,如校内比赛到与兄弟学校的社团来一个展示或比赛。
课题研究中形成的一些具体的建议
1、学校建立档案及相关文献数据库,协助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察觉问题,方便咨询及查阅相关文献,以解决问题。
2、学校考虑作息时间及学校特性,以不影响学生健康及上课精神为原则,安排适当的体育社团活动时间。
3、学校开展社团时应通盘考虑学校现有人力、物力及经费等条件,选择适合的社团,做到可持续发展。
4、培养一批优秀的社团教师教师运动习惯,由骨干教师带头以身作则,提升办学内涵。
5、努力形成一批社团精品课程,完善课程开发,保证课时,建立评价体制,形成一定的特色。
第四篇:初中生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生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安龙校区 552400 庹 燕
一、音乐教学的意义
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够感受音乐节奏、曲调等方面的变化,加深对音乐的记忆力,相关的研究实践证明,初中时期的音乐教育可以加强青少年的记忆力,多听音乐可以帮助青少年发展记忆力。在对青少年进行初中阶段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会其长一些简单、欢快的歌曲,加强对学生记忆力的训练。
二、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狭隘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初中音乐教师观念狭隘,认为音乐又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没有必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进行教学,就是自己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也不会受到表扬或奖励,只要按照正常的教学任务授课即可,至于学生是否学到知识,学的多或少,掌握音乐知识的深浅程度,一概与教师无关,这样的教学心态,教学观念,又怎会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实施有效教学,转变教师观念才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基础所在。
2.校内音乐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的表现形式为,教师台上精彩的讲解,照本宣科,学生台下被迫的机械的听讲,记笔记,课堂气氛沉闷无比,枯燥无味,整节课结束,老师教学任务完成,学生似乎从“苦海”中解脱出来,下课后反而变得活泼好动,这种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目前有很多老师依然在采用,久而久之,学生们在严肃而紧张的教学氛围就会产生对音乐的厌烦心理,进一步在课堂上表现出抵触行为,如打瞌睡,无精打采,分神等等,在这种教学情况下,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3.师生关系不和谐
师生关系不和谐是目前很多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普遍现象,主要是由于很多老师不论是在教学或日常生活中,始终把自己摆在“教师”的地位,对学生始终是严肃而紧张的态度,无形之中给学生造成一种“绝对权威”“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形象,学生们对老师本来就是敬畏的心理,如果老师平时的表现不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不是经常和学生们一起交流,探讨的,不是把学生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或“弟弟”“妹妹”“好朋友”来看待的,学生们也就只好“敬而远之”了,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也就在所难免了。
4.家长对学生音乐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些家长为子女今后的生活考虑,会让其多学一门技能,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些家长对青少年培训课程本着试试看的态度,重点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音乐的鉴赏力,所以在挑选音乐培训机构的时候,会倾向于费用较低的培训班,对音乐教师并没有特殊的要求。还有一些家长是出于攀比的心理,周围同事、朋友的孩子上音乐培训机构,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所以对音乐培训机构的选择就更加的宽泛。由于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一些费用低的音乐机构成为了家长的首选,生源甚至高于专业的培训机构。这些音乐水平不高的音乐教师,由于自身的音乐素质有限,在向青少年传授音乐知识的时候,难免出现错误,将有误的音乐技能教授给学生,并不利于其长久的发展,并且会形成一种错误的音乐印象,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三、提高初中阶段学生音乐教学对策
为了使青少年初中阶段得到更好的音乐教育,我国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使初中生音乐教育可以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具体办法如下。
1.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班级的灵魂,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领者,而引领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传授,更是认真,负责任精神的传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对音乐的认知方面,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音乐同其他学科,如语数外一样同等重要的观念,无论是不是升学考试科目,都应该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去教授,最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进而好好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都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多种音乐器具的使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避免传统以往的教师一个人讲解,学生被迫听讲的局面,其次还可以在讲解课本知识之前,播放一些与之相关的流行歌曲或古典音乐,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再次除去课内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外活动的音乐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为实现音乐的有效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3.多元评价,增强自信
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地情绪学习。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但是,评价不是生硬的,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找准课堂评价的时机,评价才能在音乐课堂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正面评价的时机。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点,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4.改善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
师生关系不和谐,致使老师和学生一见面就会表现的“剑拔弩张”,老师看见学生是面无表情,一脸严肃,而学生一看见老师就头疼,哪里还有心思听老师讲解?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为一句空谈,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讲,从而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顺利的实现了。
5.提高家长对青少年音乐教学的重视,共同促进对学生的培养
家长让学生学习音乐的目的各有不同,但既然让学生学习音乐就要找一个有资历和有经验的老师。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就像一张白纸,如果遇到好的老师就可以因材施教,假以时日必能有所收获,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有帮助,因此要跟从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学习,避免出现厌学的心理。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启蒙音乐教育对其今后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要本着为孩子将来负责的态度,正确的引导其进行音乐学习。
第五篇:中学音乐教学浅谈
中学音乐教学浅谈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音乐教学理念。它的艺术教育功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是其他学科可以替代的;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拓展新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大胆发现、主动探究,尝试创新。
一、给学生营造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敢于发现
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前上欣赏课,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学生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放弃了思考与联想。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有一个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副为我独尊的模样,要让学生觉得和教师是平等的。在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依靠自己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所体会到的愉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善于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学生时代是富于想象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课堂中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表演欲比较强,根据这一点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增加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三、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需要,具有追求探究的倾向,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利用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来个模仿秀,在模仿中提升自我。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增强自信心。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自己,以此满足学生的成就性需要。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过程也是他们探究创新的过程,把被动的实践创作变为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探究创新。
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不是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记得有一次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热闹场面的一幅画;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又富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