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课”教学改革中的困惑及思考(毛承香)
“生本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困惑及思考
两峪乡中心学校
毛承香
两峪乡中心学校2013年春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在中学学校的领导和本部两位校长的亲自督导下,目前正深入地、轰轰烈烈地的开展着,以此为载体的我校13年春第一轮全校性的“课内比教学”活动(也称“生本入门摸底竞赛”)现已结束。本次活动,我校以“生本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以“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教师全覆盖、学科全覆盖”的要求下,由教导处统筹安排,统一评分要求、统一安排讲课时间、内容、说课时间、评课时间、主评人、统一调配评委、分教研组开展活动。应该说,我们的这次比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但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或者说困惑,现就这些困惑浅谈一下本人对此的思考。
一、导学案的实用性不够。这是我校的一个实际问题,我校仅三个班级,各年级没有平行班,老师们对导学案的编制热情很高,也能依据我们的要求在导学案上尽量体现“生本”思想,但就因为教师们几乎都是孤军奋战地编写导学案,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我们的导学案的质量不是很高,主要表现为篇幅长、题目设计过多且缺乏层次感(因材施教)、学法指导少。
思考: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导学案的质量?一是我认为学校应具体出台导学案编制要求和评选细则,逐步考核评价导学案,评出一批优秀导学案,二是教师个人应加强学习与思考,如何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体现生本理念以及如何在此过程中体现我校的基本教学模式的核心“三导、三学、三展示”,三是需要我们的教师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坚持,不能为了应付检查或别人听课而使用,当没人检查或听课时就放弃了。
二、老师们不够大胆、不够放手。主要表现为老师们还是讲得过多、很多时候是在重复学生已经讲过、说过的或者是重复讲解自己本节课已经讲解过的,这当然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还是不够放心,怕学生没有掌握、理解。
思考:什么原因造成教师放手不够?毫无疑问,一是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总认为学生不可能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问题,二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如果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那么就不会出现重复、啰嗦的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某个知识带你,换句话说,就是总认为自己可能还没有讲清楚。所以我们应该在此方面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能力,那样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够。具体来说表现为,一是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一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太多了,而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独学)环节,二是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刚刚开始就又停止了,属于“蜻蜓点水”式的合作,三是看似热烈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其背后根本没有深层次的思维交流,没有更多的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的交流、讨论,四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主义严重,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优生在说、在交流、在讨论,而学困生和部分中下等学生则在旁听,或者说仅仅是在等着听答案、听结果。
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得到最有效的落实?一是合作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任务,二是合作的前提是小组分工必须明确,三是合作不能过多,一节课45分钟,最多有三至四个合作学习就可以了,四是合作的时间必须有保障,五是合作的前提是自主学习,绝大多数的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四、课堂评价还不够完美。一是评价不够及时,如果我们的评价不够及时,就很可能会挫伤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二是评价的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单纯的加分或者说画“正”字;三是评价的实效性值得商榷,我们现在的评价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效性还不够强,未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譬如针对问题的难易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评价都还没用得到体现;四是评价的延续性、持久性不够,我们要求科任教师一节一评、小组一日一评、班级一周一评等好像都没有检查下来,导致学生也有无所谓的思想了。
思考:如何让评价更完美、落实评价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所以,一是要重视评价的及时性原则,二是重视评价的形式,不能是单纯的口头上的评价或是简单的画“正”字,可以将口头表扬、鼓励与积分(加分可根据问题难易度、学生类型斟酌加分累计)加入小组考核结合起来,作为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小组长的依据之一。
2013年4月15日
第二篇:生本课改总结和困惑(哈城)
哈城学校生本教育课程改革
(2010-2011第二学期)
前 半 学 期 总 结
哈城学校生本教育课程改革前半学期总结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是“生本教育”的精髓。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成为激扬学生生命的“引路人”。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形势,我们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一味地进行“添鸭式”把学生变成装知识的容器,摧残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从本学期起,我校也加入了“生本”理念的实施过程,我们围绕着“生本”这个课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努力探寻我校的“生本”之路。下面就讲讲我校在“生本”教学上所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前置性作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因此,我们坚持每节新授课前都布置一些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晚上回家通过听录音、找资料、和爸妈商量、自学,第二天回校汇报。刚开始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比较懒散,做前置性作业时不认真,有的甚至不做,有些需要听录音的,要么随便听两三次,要么开着录音机而自己却在玩其他东西,有的甚至还为躲避父母而跑到房间里,关上门,开着录音机,然后又偷偷地跑出去玩,父母在门外以为孩子在房里认真听。根据学生出现的这些情况,刚开始时,我们采取的是让学生利用下课和放学时间到教师办公室听,经过大概一个多星期时间,这些学生慢慢有了改变,需要到教师办公室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现在,在课堂上进行前置性作业汇报时,学生越来越积极了,效果也越来越好了。
而前置性作业的布置,我们主要根据本节或本课的学习主题而制订,设计作业时注意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深入。除此以外,我们在设计时还注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让他们都有表现和受表扬的机会,让他们慢慢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觉得英语学习不再那么可怕,消除厌学的情绪。
二、小组建设
其实我们一直在使用小组合作交流,但在实施“生本”前一直觉得比较形式化,根本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自然在使用效果上也不明显了。我们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小组长的培训力度还不够;二是小组成员的荣誉感不强;三是小组内部缺乏凝聚力。归根结底就是心理上不够重视。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与尝试。首先,加强小组长的培训,制订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明确自己要做些什么。然后再分别与各小组的学生谈话,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同一个团队的,小组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小组的荣誉就是自己的荣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自己的组员都会很乐意地帮助你、支持你。慢慢地我们发现各个小组组员间的关系变得密切了,互相帮助、为小组争荣誉这种良好氛围也在逐渐形成。
小组建设对于我们“生本”课堂非常重要,“生本”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的教学模式。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存在着差异,对于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有的学生会觉得很容易,但同时有的学生会觉得很吃力,如何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容易地学习呢?如果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小组的力量了。小组里面肯定会有些学生的成绩较好,有的较差,成绩较好的同学为了帮小组争分、争荣誉会竭尽所能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而成绩差的同学也会为了不让小组丢分也努力学习。学生课前已经通过前置性作业预习了知识,遇到不懂时也在小组里交流解决了,那么上课时剩下的就只有把预习的知识汇报出来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这样子上课不就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了吗!学生还怎么会厌学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是我们在实施“生本”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因为我们实施“生本”的时间还很短,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但我们始终坚信道路是崎岖的,前途是光明的。
“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一、学生参与问题
学生参与问题是我们刚开始进行“生本教育”时遇到的,是很多老师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其实,据我们理解,这些问题不会是单纯生本教育施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甚至更严重,但是当开始试行生本教育时,人们通常都有美好的期待,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认为开始进行生本教育的第一堂课就会带来彻底的全新改变这是不现实的。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冷静思考和耐心的等待。
二、学生发展不平衡问题
生本教育奉行“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宗旨,坚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的教学步骤,采用了个人自主探究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和全班展示分享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真正有效地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在其潜能基础上适合其个体差异的全面发展。
1、放手给学生,激扬其生命意识,讨论探究,学生兴趣盎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课堂似乎充满了活力,整个课堂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乱。此种情况我们驾驭课堂的难度可想而知,40分钟的课堂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六十分钟根本谈不上,我们将如何解决?
2、个别的学生可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变得越来越差。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谈论,深入思考,但是那些思考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消极,有的甚至去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并且乐在其中。当要求学生展示讨论成果的时候,这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发言,久而久之,他们会越来越差,怎么办?
3、生本和家长:理念是好的,但是家长能不能接受?在农村学校的孩子,父母大都为了钱而忙碌,他们的时间不允许去帮助孩子辅导,或者是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理念,而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一般是听之任之,同时,在农村网络在家庭中几乎是空白,也不会有充足的学习资料,那么前置性作业就存在很大的变数或者说几乎没有可能。我们这里的生源参差不齐,家长素质高低差别很大,家长都能不能配合?在这期间,我们参加考试,成绩不理想怎么办?如果不参加,把分数看得很重的家长能理解并接受吗?
总之,生本教育把握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以人为本即主要以生为本的核心。符合学生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遵循了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的根本途径。当然,生本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疑惑。这并不是说明生本教育理念和实践存在什么问题,而恰恰暴露出现行教育教学中的诸多痞疾和顽症,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好的我们就能照搬,中间的困惑需要我们去探索,我想好的东西我们要去吸收,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再去改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事业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而生本教育模式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变换思想,根据实际变换固有的教学模式,才能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才能不让我们的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生本教育也必将在未来进一步更加广泛深入的实践中彰显旺盛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第三篇:困惑中的思考
困惑中的思考
———学习优质课的心得体会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学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来说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从这次学习回来,我很有感触,我学得自己要学习得的东西太多了,感觉我又重新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找不到方向了。
在这几节课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这节课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有这节课来“小试牛刀”,争奇斗艳。在华应龙老师这节课中我有以下思考: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一条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地去渲染?“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各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和除以2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
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中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中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
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教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是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来说与时俱进,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提高自已和完善自已。
李玲玲 2010、5、10
第四篇: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我校在2014年5月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胸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脚踏实地投身于新课程教育改革之中。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我们,在这次课改大潮中收获颇多。下面,就我们在课改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建议等谈一谈。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问题
现阶段,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对“课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课改”的人为数不多,特别是我们农村,实施者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实施者甚少呢?通过调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初步转变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塑造了学生的创新灵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生命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建立起来。
3.诸多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专家们的事,他们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想改也改不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4.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特别是资历较深的教师,他们一直深信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认为“传道授业”、“尊师重教”就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主要是听与记,殊不知这里面却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的客观事实,要改变他们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5.一部分年轻教师则认为,所谓的课改就是课上用多媒体、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6.有的教师尽管被唤醒与自主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也善于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受不了众多传统型教师的不良舆论,课改也就不了了之。
(二)传统教学理念,束缚课改发展
传统的教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认为教师说的、课本里的就是真理,只要是教师讲的都记,教师说的都做,离开教师就无所适从,懵懵懂懂,虚度光阴,学生对知识毫无兴趣可言。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观,难道教师转换了教育教学观念并行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调动起来,就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吗?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经过调查发现,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有少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并在知识的探索中体会到成功与快乐。可有些则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坐立不安,不知要说什么,也不知要干什么;有些则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有些甚至主题不清,说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更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教育评价机制,跟不上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改后,诸多教师都认识到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实践和发展的需要,认识到现行的中小学考试制度与新课程实施间的矛盾,但教育督导部门和社会各界仍然在用传统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评价,分数仍然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仍然是评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尺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们那敢怠慢分数?社会、学校的评价标准如此,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也会相应定位在考试分数上,哪还有心思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多么悲哀的事!
(四)强化课改管理,加强培训工作
希望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培训好再上岗”的原则,把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纳入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课改的指导思想、课改的意识、改革目标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等。培训方式应倡导培训者与被培训教师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以便解决实际产生的问题。培训的对象应先是校长后是教师。因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这一航船的舵手,校长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教师的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果校长能站在课改的前沿,有强烈的课改意识,用自己的意识去唤醒教师的意识,新课改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建立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体系、教研机制、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如果每个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了,并把课改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相信课改就会不断掀开新的篇章。
二、困惑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做了很多,但是,由于新课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活动,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少困惑。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仍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得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握的度不够好。
2.从传统的教材、教法、学法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一时还不适应,甚至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缺乏新意,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操作不好,部分造成两极分化。如何照顾薄弱生,使学生全员发展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有时“模式化”严重,有时又“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差,一部分学生活动,另一部分学生成了听众、观众,参与不进来,积极性差。部分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把握不好“度”。
4.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教师来说,是一个现实的困难。
5.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准确、不够深刻,肤浅的理解只能产生简单的行为,只能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表象化。
6.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但目前学校仍是封闭性教学,课程牵涉面广,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这类课题的落实很不到位。
7.对课标的准确把握有困难。课标中对提及的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的要求比较笼统、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课标要求。根据新课程的排课计划安排课时以后,教师普遍感觉时间紧压力大,课时不够用。
8.实验教学设施不配套,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实验在用口说实验,学生动脑想实验,缺乏动手能力;新课程中实验内容大大增加,探究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硬件设备设施(实验室)的严重不足,很难组织教学班开设实验课程以及组织探究性学习等活动。
9.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10.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11.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知识还有待于巩固和提升,部分教师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学习成果。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学科水平低,基础薄弱,影响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力差,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
三、意见和建议
(一)尊重鼓励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从陈旧的、被动的、接受式、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发现、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有关。如果教师把学生看做是要靠他人的直接灌输才能学习的个体,就会采取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自主的学习者,那么教师就会融入到学生之中,从权威主义、专制主义的怪圈中走出来,以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中间,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划人生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乐于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得到了觉醒。
(二)积极开发资源,改善条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为课程改革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同时学校领导要加深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以课改为己任,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配置一些教学设施,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资源优质,全面运用切实可行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将政府、社会、学校等有利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发挥其最大值效,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三)关注学生,立足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的教学过程。而时下执行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已经失去了教学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甚至异化为教学改革的障碍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重建一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我们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只是评价的对象,这种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单一,评价结论片面、主观,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应实施多主体评价,即加强学生、教师的自评和互评,应该是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使评价信息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应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重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以质性评价主导量性评价。考试结果只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从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活动和长期发展来看,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有总结性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也要有观察、面谈、作品展览等评价。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观察和发现,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研究、实验。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勇于创新,课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越走越辉煌。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乐于创新,科学改革,尽享教学成功的快乐。
2014年6月24日
第五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存在不少困惑,学习之后,有不少感触。
(一)学生的困惑和误区:
1、学生们一拿到语文阅读题,第一感觉就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阅读。
2、学生们害怕阅读,是因为觉得在长篇的文章当中,选出只对几道题有用的信息,尤如大海捞针,产生恐惧心理。
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导致有话不知怎么说。
4、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很难享受到阅读的成功,容易放弃阅读。
(二)教师的困惑和误区:
1、不能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使阅读教学无的放失。
2、急功近利心理,导致教师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误区之中。
3、忽略了课本教学对阅读教学的重要影响,导致在课堂上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
4、阅读教学毫无计划,打无准备之战。
鉴于以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之后,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改变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也是学习语言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学生会很有兴趣地拿起一本书、一张报、一份杂志,他们的这些行为,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当然,这些书籍应该是内容健康的)因为只有增加阅读量,才可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无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主动的而非他人强制性的方式。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注重阅读教学的计划性和层次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注重阅读教学的计划性和层次性,把阅读教学具体化,只有给阅读教学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制定不同的阅读教学计划。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样的,同一年级,不同阶段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所有这些,教师都必须要有一个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使阅读教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狠抓课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其实,我们教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而应该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叫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
(四)认真做好阅读训练题的批改和讲解
在我们的阅读训练题的批改和讲解中,要改变学生那种只是被动的抄袭老师给的答案做法,要让学生思考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这种错误是否可以避免?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批发改和讲解的方法,或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在批改学生的阅读试题时,可以把基础较好的个别同学叫到身边,和学生一起来批改他们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对在哪儿,让他们知道其然,更要知道其所以然。这种手把手的批改和讲解方法虽然笨拙,但效果明显。当然,不可能对每个同学这样实行,但最少可以“让少部分同学先富起来”,我们在学习上也可以做到“先富帮后富”。况且,我们一个月要是能这样批改十人的练习,一年下来,班上的同学也就差不多可以这样讲解完。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积极思考、努力寻找最佳方法的语文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