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研
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研
【摘要】散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是改善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文章反思了以往散文阅读教学的不足,总结和思考了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初中散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行为 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基本上每一册书都有所涉及,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散文这种文体文学性比较强,大多是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这些课文读起来很美,说起来很好,可理解起来却很难,意会的东西多,感悟的东西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很费劲;再加上学生年龄和经历的关系,对散文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那么,散文阅读教学该如何教学生才算学得有效?笔者在长期的散文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散文的文本价值,通过彰显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改善散文阅读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对照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笔者对目前自己的散文教学进行了反思,存在以下问题。
(一)不够重视文本对话。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体现,笔者往往会把语言放在首要位置,重点研读语言之美,而忽视了散文的“形”和“神”,不愿在散文教学上浪费太多的精力,导致学生“随波逐流”。
(二)没有激发学生的散文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情感淡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挚的情感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学生无法理解散文的神韵。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学生看来却是不知所以,乱成一片。因此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四)学生无法掌握学习技巧。如语言的内涵、意境的体会、情感的挖掘、写作方法的学习借鉴等等。
二、彰显学生个性改善散文阅读教学探研
针对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彰显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高了散文教学的效果。
(一)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所谓的个性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才能够悟出文本的精髓,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课的时候,可以抓住“艄公为什么是黄河的主人”这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读文探究,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来感受艄公的形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各抒己见,有的说“艄公勇敢,因为他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有的说“艄公沉着,因为他面对艰险,大胆而又小心”;有的说“艄公是个有智慧的人,因为他在困难面前知道如何掌舵”;有的说“环境造就人,因为艄公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练就了高超的技术”;有的说“用乘客的悠闲自得来反衬艄公的凝神工作”„„艄公的形象就这样立体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了。
(二)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历、思想、精神、知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不尽相同,那么情感的体验自然就会有浓有淡、有深有浅,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切实地让学生展开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把握文本的蕴蓄,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引领,学生的情绪被感化了,才会由“形”体会到“神”、由景体会到情。师生同入意境,共同赏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三)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技巧的训练。散文形散,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研读解析,深入浅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顺理成章地使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脉络,掌握了文章的构思。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点。挖掘语言内涵及其重要,它不仅会带动学生的情感,也会使学生在写作上受益匪浅。小处从字词分析,大处从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种描写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变化,领会文中的表达技巧,学习文中的精巧构思,进而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妙处。
(四)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只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经过阅读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在读书的过程申,学生只有学好了书面语,才能提高口头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朗读、默读、背诵是学好书面语言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读中摆脱其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成为“主动参与者”,将内心感受作为潜在的情愫转化为声音造型,主动呈现作品的内涵,进人崭新的审美境界。
总之,散文阅读离不开个体的文化素养,经验积累,个体的情趣爱好和情感活动。我们的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端正教学思想,掌握指导阅读的方法,把“读”落到实处,才能克服语文课上大面积的重“讲”轻“读”现象,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标。
参考资料
1、肖川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2、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语文教师用书(九年级下册)【M】.语文出版社,2013年.3、王荣生编.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二篇:英语教育专业教学研探工作总结
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探活动总结
根据学院教务处《2014年教学方法改革研探活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开展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着眼点,从教学方法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活动。现对在这一活动中所取得的得与失进行总结:
一、改革意识增强
只要有课程和学生,教学改革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活动。虽然之前也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活动,但这次的活动目的更加具体和明确。经过专业、院部和学校三个层面的教学方法改革活动深入,老师们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理解更为深刻。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与学生的生活有关,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趣,能激发或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教研氛围浓厚
如果说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那么教研室无疑应该是教学改革的指挥部。在本次教学改革活动中,教研室充分发挥了计划、组织和实施的作用。围绕观摩课、听评课和课程论文,研究室带领老师们认真学习学院的文件精神,要求老师们谈感想、定措施。为了提高老师们的听评课的水平,开展与之相关的讲座。在对李尚梅老师的一堂观摩课进行专题研讨时,老师们对教学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这次活动掀起了本专业教法改革研探活动的一次高潮,在研究室内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教研氛围。它摒弃了以往搁靴搔痒地说几句应景话的形式主义风气,务实地探讨这节课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哪些尚待改进,为何需要改进,应如何改进,大家共有的困惑及努力方向是什么,哪些地方应当进一步求同或存异,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各有特色
近几年,本专业高职生生源英语基础越来越差,课堂教学渐渐凸显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性。课堂沉闷乏味,学风渐弱,教师们很难实现以前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成为本次教法研探活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们对此进行了反思,并重新树立“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生。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如,李尚梅老师的《综合英语》阅读课中,采用了Jigsaw readingr 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自学相应的阅读内容,然后以全班交流学习成果的形式完成语篇的学习;在张菊敏老师的《实用翻译技巧》课上,学生制作PPT进行与主题相关的presentation,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王玮老师在《儿童英语教学法》课上,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去解决课件制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际教学法,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适应与满足学生多维立体的感知特点与需求,在参与式教学中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四、不足
(一)指导工作不够充分
本次教学改革活动除了观摩课之外,老师们还要上交一篇评课稿和教学改革论文。对于大多数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有效地听评课:听什么、看什么、记什么、评什么。这些内容都是比较陌生的。做为专业研究室层面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工作比较滞后。这就导致了在专业层面观摩课期间,老师们的听课、评课活动效果不十分理想,还停留在原来的评课阶段: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等表面现象上。
(二)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仅仅依靠听几次课或讲座、开几次教研会、写两篇文章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只是外部因素。只有外因与内因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发生质的改革。这个内因就是教师自身。教师主动地去研究课堂、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这种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它需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指导。而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我们大多数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主动性的。这一现象在评课稿和教学改革论文的撰写上表现比较突出。教法研探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将学生的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教法改革循规蹈矩
教学方法改革是这次研探活动的重点。沿袭还是颠覆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否现在的教学方法就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不充分。一部分老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用了好几届,比较成熟,没有必要改变。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我这门课就是这样的上的,其他院校的老师也都这么上的。学生上课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玩手机、睡觉这些现象与教师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无太大的关联。这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所以,老师们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时的力度不够、深度不够,大多都还是在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只做了些许的改变就算是改革了。多走一步或是步子迈大些就不知道这课应该怎么上了。在改革或是创新这条路上,我们的勇气不足,步子小了些。
(四)学法指导关注有待加强 教学相长。老师们在关注教学方法、关注学情的同时,对学法的指导有所欠缺。在观摩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老师布置好课前预习任务,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就会有很大的改变,教学效果也会相应的提高。如何让不爱学习的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和复习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问题。
今后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最新的、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课程教学之中,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借“教学方法改革研探活动”这股“东风”努力推进教学改革深度,不断地提高本专业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英语教育专业研究室
二○一四年六月
第三篇:个性化的散文世界
个性化的散文世界
第一节:《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稍后,许多刊物都开辟了“随感录”专栏。此外,还有 不少进步报刊的“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也发表过很多杂文,各自拥有一批撰稿人,形成颇有声势的杂文创作浪潮。
最引人注意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 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 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李大钊将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两相结合,形成他的特色。
陈独秀也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他在“五四”初期写的杂文,几乎每发表一篇都有影响。
钱玄同他是当时提倡白话,批评儒家思想的一员猛将,其《随感录四十四》、《随感录四十五》,是痛快淋漓的文字,颇适合当时激进的阅读心态。
鲁迅是《新青年》作家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之一。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流派开辟的,鲁迅正是这种文体的奠基人。
鲁迅又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早在1919年8月和9月间,他就开始尝试这种以散文体式表现诗意题材的艺术形式。20年代写的《野草》,《朝花夕拾》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节: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也是《新青年》、《语丝》一派的主要作者。作为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 块新的土地”;以后,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他自己的散文,也有“浮躁凌厉”与“冲淡乎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他关注现实,反抗黑暗,与思想革命取同一步调;但在人生观与艺术观方面,他又尽可能远离激进,保持平和。
三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仍有不少出产,但闲谈式的作品少了,他试验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即是笔记体散文之一种,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舶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常兼两种文体之美,而总体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人古雅遒劲的一途了。
周作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之一,是于抗争的小品文之外,又分出闲适、清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来。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这一流派的主要散文作家。
·俞平伯(1900—1990年)的散文多收在《杂拌儿》、《燕知草》等集中,其中,如《陶然亭的雪》、《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在20年代曾受到一部分读者的喜爱。这些作品多构成一种朦胧、空灵的意境,透露出玄妙的哲理与感伤的思绪,是远离现实的。
废名,即冯文炳(1910—1967年),他的作品专写农村乡镇宁静生活里的人事,对小人物寄同情,初时尚注重社会意义。《竹林的故事》等作品名为小说,实则也是散文,很注重意境的传达,清新素朴,抒情气息浓郁,也喜闲谈琐事,以冲淡为衣,表现出朴讷哀伤的风格。后来将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技巧引入,追求朦胧的散文意境。但语言修饰得愈发生涩古怪,陷入歧途。鲁迅批评他“有意低徊,顾影自怜”,此所谓“废名气”。
第三节: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冰心散文:基本特色:缜密,缠绵,清丽。在“五四”美文创作中,持缜密、漂亮风格的,比冲淡一派人数为众。这几乎可以囊括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这两大文学社团的主要作家。冰心散文的影响不在周作人之下,不过他们的创作路数与所拥有的读者并不相同。冰心那“小诗”味的散文更容易引起未涉世事的青年读者的共鸣与模仿。她的《笑》,发表于1920年革新后 的《小说月报》上,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刊载后,学校竞相选人课本,语法学家把它做通篇句式读解,可见影响广大。很多人认为,冰心的散文实比她早年的问题小说和小诗成就更高。冰心散文创作的重心是“爱的哲学”,即 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 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其间。《往事(一).七》,细腻地描写了两缸荷花在雨中的变化及作者的心情,当看到红莲在大雨中受大荷叶的庇护时,自然升华到母爱的主题。《山中杂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用和儿童亲切谈心的语调,将山与海,从视野、颜色、动态、给人遐想等方面,详加对比,抓住事物特征,描绘得有声有色,处处传诉出作者对大海的无限深情。冰心的作品多抒写自己刹时间涌现的感触与自然风景,传达的是一段挚情,或一缕幽思,空灵而缠绵,纤细而澄澈。
朱自清(1898—1948年)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他的重要性如很多评论家所公认,只要学校选讲范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笔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他擅长写一种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明净淡雅如《荷塘月色》,委婉真挚如《儿女》,从中都能感到他的诚挚和正直。他既不满意陶醉于抒写琐屑小事的“言志派”,也不满意后来的所谓幽默派,写作态度严肃不苟,始终执著地表现人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是他写景抒情的名篇,都体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人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他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几乎全用口语,清秀、朴素而又精到,在20年代就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字的典范。不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不如后来的散文(如《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更成熟自然。《背影》只是质朴地叙说父亲送别儿子的一段场景,可他捕捉到一二不可言说的.典型细节,注入了一股对劳碌奔波的老父的至亲深情,表现出小资产者在旧世界一生颠簸挣扎的可悲命运。这样,就很容易打动无数身受飘零之苦的人,不难解释为什么此篇能那样长久地激起读者的心潮了。
丰子恺(1898—1975年),从20年代中期开始写小品,此时期 的散文结集有《缘缘堂随笔》。他的特殊之处是以某种源自佛理的 眼光观察生活,于俗相中发现事理,能将琐细的事物叙说得娓娓动 听,落笔平易朴实,有赤子之心,如他的画一般,透露着心地光明、一无沾染的品格风貌。作者在看见人世间的昏暗后,企图逃入儿童 的世界,加上佛理的渗入,文章萧疏淡远,带着哲理深味,染有清淡 的悲悯之色。
梁遇春(1904—1932年)的《春醪集》和《泪与笑》收入他20年代中期以后的随笔。20年代人称梁遇春为中国的“伊里亚”,是因 为梁的作品确受英国Essay,尤其是查理·兰姆的随笔的影响。梁遇春耽于思索,他的随笔也有许多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和洞明的见解。他喜用絮语笔调,随意而坦诚的谈吐中不乏睿智的思辨。《春醪集》谈论知识,探索人生,或旁征博引,引类取比,或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语言机智而有文采,潇洒自如,玲珑剔透;时有思想的火花,却缺乏如炬的目光。在小小题目里开掘微言大义,引用外国的经典、警句,信手拈来,处处切题。梁遇春有股孤傲气,他那懒散的绅士风度,不愿受任何拘束的个性及享尽人生的主张,„„
文学研究会其他重要的散文作家还有许地山。他不仅小说写得别致,散文集《空山灵雨》也另有情调:近似散文诗,渗入宗教气氛,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名篇《落花生》质朴短小,有寓意,主张人生“要学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这又是他生活态度扎实的一面。写实风格最强的是叶圣陶、郑振铎和茅盾,他们的散文有充实的“人生派”内容,社会性较浓。
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抒发对故乡的情思,由物及人,平淡从容,便是他惯常的文风了。
郑振铎的《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都是“五卅”后不久写出的,沉痛的感情以质朴的语言出之。他的《山中杂记》,真率、俊逸,只是视野不够阔大。
茅盾写有《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也是“五卅”时产生影响的作品。他旅日时期写的一组散文,收入《宿莽》集,其中的《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等,反映了他处于革命转换时期的思索和探寻,有时代的苦闷,也有新的期望,是用诗的情绪交织成回荡起伏的怅惘滋味,显露了茅盾文学气质的又一侧面。
瞿秋白(1899一)935年)。他这时有《饿乡纪程》(即《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问世。
第四节: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创造社在“五四”时代是狂飙突进的浪漫派,这一派作家的散文,与其小说和诗歌有共同的基色。特别是郁达夫,他的率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无所隐饰地暴露赤裸裸的自己,称得上是个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声称比起小说来,“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他和郭沫若散文的主要方式,确实都在直接倾诉自身的遭遇,发出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又带有时代病的感伤。:他早期散文以恣肆的文字喷发激愤,只是被自己小说的文名所掩,人们注意散文家郁达夫,是在他大量制作小品游记的30年代了。《归航》记述作者离日返国时的复杂心情,既厌恶给自己带来屈辱、压抑的异国生活,又有某种不忍诀别的心情,胡乱游走的狂放变态,以及想象用手枪击杀得到中国少女青睐的西洋人的那种情绪之流,无所顾忌地在文中进涌。《还乡记》与《还乡后记》写作者回乡旅途及抵家后所见所感,表达一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对贫富不均社会的强烈不平,也有消极遁世的思想渗透着。《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鼓动青年反叛现实社会,语言直露,构想新奇,宣泄感情的冲击力足以惊世骇俗。稍后写作的《一个人在途上》,把作者对亡儿的至情,表达得感人肺腑。·郁达夫写散文大都在畅述自己的生活遭遇,直接抒发感伤情怀,常常像跟亲友诉苦或聊天那样,不拘形式的倾诉使你感动。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生活。这样真率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郁达夫散文很恣肆放达,靠才情动人,但其驾驭文字的功力很深,那酣畅的神韵得益于古典文学修养。他自哀自怜过甚,是消极的一面,也是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的共同心境。文中夹杂的一些色情描写,是他发泄悲抑、郁闷的特殊方式,自然也含有对女性的变态心理。他的散文有时支离散漫,缺少节制,不讲究章法,质量上不平衡。但郁达夫的影响长期存在,说明一种十足个性化的文学,也是能有充沛的时代性的。
郭沫若本质上是一个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无一不具诗情。他的散文与小说实在很难严格地区分。《月蚀》、《卖书》,都是通过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发出悲愤呼叫的。《路畔的蔷薇》等六章小品,牧歌式地抒发青春的欢悦与离乡去国的孤寂。他虽然也如郁达夫,习惯于主观情愫的倾泻,但有更多的社会和政治色彩。30年代发表诸多叙述参加革命历程的自传体作品,也可归人散文创作之列。
第五节:“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不过作为一个散文流派,与《新青年》有较明显的渊源关系。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在坚持思想革命这一点上,“语丝”派是比较执著的。他们的主要成就仍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这只是就“语丝”派的大致情形而言,实际上其成员的创作风格也各有不同。他们除了议论性的杂感之外,也有不少抒情小品的佳作。
需着重介绍的还有林语堂(1895—1976年),他是仅次于鲁迅、周作人的《语丝》撰稿人,又是最热心提倡幽默小品的散文家之一。在“语丝”时期,他介绍过许多西方幽默理论,主张以幽默的艺术去揭示生活矛盾,针砭社会文明病。他的散文集《剪拂集》就多以嘲讽之笔,进行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讥刺的盔甲中每每包裹着幽默。但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他走上了幽默的道路„„
20年代中期又有“现代评论”派出现,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相对立,这自然也影响到散文创作的思想取向。“现代评论”派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有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徐志摩是新月派的“诗圣”,天生一个情感型的人,易冲动,爱自由,加上深受西洋文学的影响,很自然便成就了他那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他的散文多属冥想型的小品,即使记述事物,也常抓住刹那的灵感,让感情之流自由地奔放。《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都是他有名的篇章。徐志摩有才情,有灵感,具有快如闪电般的感兴,这确实增加了他散文的流动性。他表情达意,常常一语嫌不足,又添一语,淡描恐不尽,再用浓抹,自然造成繁复华丽的印象。读他的文字,加春华大地,万卉竞放,又如清泉汨汩,一泻千里。如此自由华丽,也不失为一种美的风致。
陈西滢(1896—1970年)思想意识上属于徐志摩一派,是《现代评论》上的“闲话家”,制作颇多,后集成《西滢闲话》。他确实是站在“五卅”运动之外、学生与民众运动之上,以貌似公允的姿态评说时事,表现了一种贵族化的立场。
第四篇: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模式探研
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模式探研
一、复式教学产生和能延续的原因近年来,各地的学校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更加突出。在校学生多则上百人,少则不足几十人。面临这种状况,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促使教育均衡发展,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他们要求撤并了一大批学校,开始开办寄宿制学校。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办这类学校的条件还不成熟。迫于教师多则无事可干,教师少则无法运转的压力,现在在不少地区的农村教学点,开始又恢复了复式班教学,即由原来的单班组织教学形式,转为两班或三班合并为一班,由一个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
二、新课标新理念下的复式教学模式 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去探究新型的教学模式。我现在就小学数学复式教学模式探研观点与大家交流一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应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作为新时期的复式教师,迫切需要摒弃传统复式教学保守的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复式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用新课标新理念为自己陈旧的教学观、教学方法来一场透彻的改革。研究一套具有自己独特艺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思维、分析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复式教学方法及模式。
三、新型复式教学应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框架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导入新课──教师全面进行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铺垫,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中生疑的兴趣,并进行大胆猜想。
(二)自主探索──满足学生的要求可,给他们创设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解疑,让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
(三)验证探究──让学生将探究所学知识予以巩固,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强化体验得出的新知。
(四)评价体验──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五)布置作业──布置精心设计的作业题与思考题,激发学生解疑的兴趣。
第五篇: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初中散文教学教什么
散文一直被人们称为“美文”,语文版初中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读起来很美,可理解起来却很难,意会的东西多,感悟的东西多,难以把握;再加上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就不明显了。
那么,怎么让散文教学最有效呢?我结合自己十五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散文有效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精美的课堂导语能够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每堂课的引导性语言上作文章。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石榴》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仔细听喽。黄瓷瓶,口儿小,瓶里装满了玛瑙; 只能吃,不能戴,又酸又甜味道好。学生猜出“石榴”这个答案之后,就可以顺势引入要学习的《石榴》。这样,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语文教师要用有效的导语来打开学生学习的心门,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奏出和谐的乐曲。
二、重视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一篇精美的散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学习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我们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事物的体察与描写总是那么精细入微。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那么细致,那么清楚,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三、教给方法: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去让学生读,肯定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爱读,而且还要让他们会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一)、初读感知,把握散文的“神”。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学生初读文章后,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蕴含于“形”中的“神”。因为这个“神”是理解、感悟、鉴赏散文的前提,是散文的灵魂之所在,因此,阅读散文的第一步便是找准“神”。如:教学《背影》这一课,读完文章后,让其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再让学生畅所欲言:你从文字和图画中,读懂了什么?这里的“什么”便是文章的“神”,掌握了这个“神”,无论是理解重点词语、段落,还是赏析语言,感悟人生等就都有“神”可依。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线索即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叫文章的思路。它使分散的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抓住了散文的线索,文章的脉络就清清楚楚了。线索可以是景,如朱自清的《春》以春天的景色为线索;可以是物,如郭沫若的《石榴》以石榴为线索;也可以是人,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亲是全文的线索;也可以是一个生活中的细节,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攀台买橘时的背影为线索。由于有线索贯穿,所以散文散得开也收得拢。如果教和学散文时只会孤立地抓字、词、句、段,而没有从文章思路线索上加以考虑,则犹如是拣了一颗颗零散的珍珠,而没有形成一串串璀璨夺目的项链,以至收效甚微。
(三)、品味语言,赏析美点。
散文用优美的语言营造一种意境,为读者描绘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给人们强烈的诗情画意之感。从整体上讲,“品味语言”是教每一篇散文都要做的事。在散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这就要教给学生赏析美点的方法。首先,要明白从哪些角度去赏析,如,遣词造句、句式特点、语言特点、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等几方面去赏析。再带领学生整理各自的内容:如评价语言特色。常用语有:准确严密、凝炼含蓄、清新淡雅、委婉含蓄、富有感染力等。再如:修辞表现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象征、联想、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名志、卒章显示等。还有,使用这些修辞、表现手法的好处,如,比喻形象生动;排比,增强气势等。另外,还得考虑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因此,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规范化赏析,不能泛泛地说说美不美。教学时不妨要求学生归纳出赏析语言的格式:如: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采用________句式,___________地写出___________的特征,表达了__________的情感。”
(四)、鼓励质疑,拓展主旨。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了解学生的疑问、困惑、发现、评判,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呈开放型结构。教学生学会质疑,就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工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效有比较明显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当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后,来个总结性的发言,讲出对本篇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想。最后,再结合课堂质疑的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出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比如,在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感人的散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这样的句式让学生来质疑,“这是一个......的故事”、“我认为......,因为......”“我喜欢......因为......”。这样学生一定会去积极思考的。
(五)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了解文章的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要在读通读顺的同时读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以后写这类文章要怎样才能写好?我告诉孩子们,你看到一篇散文,自己先想一想: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也就是学习审题。如果让你来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鼓励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提笔在手,做好批注笔记的好习惯。这样琢磨咀嚼,当会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将老师对课文中“春雨图”的评析、品味写成文字印发下去,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去对照文字资料逐句品味这“妙不可言的春雨图”,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语来品析文本,感受“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气氛”。有了教师的示范、教师的引导之后,再要求学生学习老师的做法去评析、品味那春草、春花、春风图,并且形成文字加以交流。同学们写出来“勃勃生机的春草图”,“万花竞艳的春花图”以及“轻柔的春风图”,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困惑,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散文阅读教学,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散文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散文的教法更无固定的模式可循。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以新的课程理念更新散文教学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散文真正走“近”,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