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秋季拜师学艺研讨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红树林》第二课时教学论文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读中促情
张晓芳
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所以教师必须打破“讲读模式”,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引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朗读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海南琼山的海上奇观——红树林。被收录在“奇观”单元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文中景象或幽静、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无不给学生带来震撼和享受。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在遵循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下,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阅读方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图文结合,加强课文语言与学生心灵的联系。
“图文并茂”的读物特色,使“图画阅读”与“文字阅读”互竞雄长。文字阅读着重目的,较为理性;图画阅读在于过程,更重感性,它以色彩和构图刺激眼脑,调动小读者自由联想、任意想像,使孩子的心灵在感受和体验中愉快成长,从而开辟了理解意义的新途径和新境界。本班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出过平川,见闻比较狭窄。没感性认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不透彻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意会,所以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先出示红树林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壮观的红树林中,唤起学生的读文欲望,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清晰地将红树林这一物种自然地介绍给同学们。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读课文中的描写,交流自己是怎样读的;再引导启发学生想象,并让学生谈谈感受,这样,学生体味到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课文描写的场面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可见,教师在教学时恰当好处地运用图片,图文对照,能让学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字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三、阅读方法要自主化,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语言学习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去体味,从而达到自悟,融会贯通;教师只能在精要处点拨一下,不可越俎代庖。鲁迅先生说,孩子学说话时什么也没有,“只是通过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讲的就是语言学习要靠自悟。阅读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活动的重要任务,可让学生从多种形式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在活动中学会自读自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空间与时间,让孩子去读、去想、去悟,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自我阅读的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圈画出重点词句,在书中空白处记下自己在自读中的感受及认识,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红树林画面、美丽风光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学生体验了阅读与思维并进的过程,这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提供了训练的机会。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
当然,倡导学生独特感悟的同时,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忽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激活他们的独创精神,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及内蕴的意味绵长,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质量
第二篇:2012年秋季拜师学艺研讨课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论文《画》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育才小学 杨世梅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古诗内容教师一般不要主动讲,生字词稍加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作简要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和识字写字上,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修订大纲的反复学习,我认为低年级古诗教学重点除了放在读读背背和识字写字上,还应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该如何把握低年级古诗教学: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兴趣。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如教《画鸡》一课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大公鸡》这首歌,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如在学习《画》一诗时,课中当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渐趋分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该如何动作配诗,并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让学生上台表演朗读。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又如《梅花》一诗的教学快结束时,教师便让每个学生动手画一枝梅花并涂上颜色,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二、以读为本,入情入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演一演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识写结合,加强学生的书写指导
语文课标指出:认识生字和指导生字的环节,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古诗教学中一定要匀出一定份量的时间指导学生认真书写,对诗中带有新笔画或新偏旁的字重点指导,教给学生有关汉字笔画笔顺的基础知识和书写汉字的方法。如学习《画》一诗中,可在学生对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所要求写的字,放手让学生试写,教师再板演示范。还可利用汉字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辨认,记忆记形,如“无”这个字让学生“天”相比较来学习。而在指导书写时,一定要充分发挥田字格的作用,让每个学生注意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和运笔方法,并让学生动手写上2-5个。每次书写前教师应强调坐姿及执笔姿势;书写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书写后,教师将有代表性的作业投影出来,当堂相互评价、纠正错误。学生从中悟出写字的一些基本规律,有质量地完成写字任务。这样把写字过程穿插在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学生脑力劳动得到调节,学生情绪高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总之,低年级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原理,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第三篇:2012年秋季拜师学艺研讨课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例《画》
“拜师学艺”研讨课
以读为主
入情入境
——《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杨世梅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借助拼音学习古诗《画》,培养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内容,懂得这首古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借助多种方法读熟、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谁来出个谜语给大家猜?(学生兴趣盎然地玩猜谜语的游戏)你真聪明,老师也请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范读。它是一首谜语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学完
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出示山水画)引导学生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下面我们看看古诗是怎样写的,(出示带拼音的古诗)(播放范读录音)引领学生入境。
3.自由读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4.打开课本,同桌互读。
5.古诗会读了,淘气的生字宝宝跳出了家,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当小老师领读,分男女生读。
6.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出示生字)开火车比赛读。
三、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行。
(1)山是什么颜色?(板书:山)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板书:水)仔细听,听见声音了没?(4)如果到小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谁来模仿一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
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6)这两行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7)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读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2.指导观察、理解诗的后两行。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板书: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4)出示小鸟。(板书:鸟)
这里有只小鸟,你来赶它,小鸟怎么啦? 害怕了,你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是一个北京的“京”。为什么不惊?(是画!)
④请在这两行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四、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引读,配乐齐读。
2.让学生猜出谜底。(板书:画)2.看着板书,背诵全文。
五、升华主题,再现情境
1.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这正是因为诗人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板书:热爱大自然)2.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六、指导写字,合作评议
1.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2.师范写。
3.学生练习并展评。
七、布置作业,歌声结束
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板书设计
画 山
水
花
鸟 热爱大自然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红树林》教学设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着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第五篇:-红树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
红 树 林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学重点:
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及具有的精神。教学难点:
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红树林》一课,同学们还记得这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红树林的吗?
2、课件出示红树林的图片 说一说,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细读2-5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试着列出提纲。
2、合作探究:
3、课堂交流:
完成自学提纲1,请个别学生用文中词句回答问题,明确答案。课件出示
(二)学生发言-----师引导点拨:红树林是秀美的谁能用课文的一个词来形容。除此还能用一个字能形容吗? 点名学生回答:世外桃源 奇
师点拨红树林的奇在哪些地方得到了体现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走进远看红树林的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归纳本段可以从两方面来写?
2、合作探究:
(1)学生回答从两方面
一、涨潮时。
二、潮退后。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欣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红树林的美。
“一会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啊,我的眼前变成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海风吹来,绿浪翻滚,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红树林的美)
(2)点名读,小组读。小结:远望红树林这样的美,大家想不想走进红树林去看看呢?
3、读第三自然段归纳:这一段写出了红树林什么样的特点?(1)、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猜词语出示语段“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织成一张绿色的网。”
(2)、学生读进行评价。板书: 幽静
神奇
(3)、小结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思考:红树林有哪些可贵的精神?(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4)、小组交流你知道的红树林的品质。
(5)、课件展示:红树林的精神: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地奉献,为人类造福。
(6)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谈谈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教师充分引导鼓励。)
2、总结: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畅所欲言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林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用上“既不要„„也不要„„”的句式来夸夸它。课件出示和红树林一样拥有奉献的植物沙漠中的红柳、沙漠美誉的玫瑰、胡杨林„„ 师小结:人类生存的家园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红树林一样的植物不但无私的为人类做贡献不求索取,而且为大地带来了斑斓色彩,有了它们我们的家园不在是空洞的黑白色。
五、拓展训练:
1、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
2、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的景象;
3、不看看红树林,---------------------。
六、堂清检测:
1、这篇课文从()、()、()、()来介绍红树林的。
2、请你用两个成语来概括红树林的精神。
板书设计:
红树林
散文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