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初探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初步实践与设想
作者: 富顺县城关中学联系电话:***
秦剑
主题词
经验总结
内容摘要
数学概念来源于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其以定义、原理这些冷冰冰的形式化知识展现的背后,隐藏着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概念教学的方式,概念背后的数学思想,最能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文是作者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标教学的实践,认真总结和反思,写出的一篇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方式的经验文章。文章以新课标数学必修1—5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为案例,介绍作者的教学实践情况,以及作者对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的思考结果。
数学概念来源于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或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其以定义、原理这些冷冰冰的形式化知识展现的背后,隐藏着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中科院院士李邦和说过: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而不是玩技巧的。概念教学的方式,概念背后的数学思想,最能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启发学生从表面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从孤立到系统全方位地理解数学概念,帮助学生领悟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面,本人以新课标数学必修1—5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的教学为例,介绍作者的教学实践情况,以及作者对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的思考结果。初浅之见,希望能引来同仁们的共同交流探讨。
一、对数学概念进行追问
前不久,笔者参加自贡市高二数学新课标研讨会,听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但是,遗憾的是那位青年教师玉中有暇,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了一个错误认识:随机事件的概率不可以为1或0。
教师自己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对相关概念进行追问,努力做到钻进教材细心解读概念,并高居教材之上反思概念,形成对概念的正确认识,获得对概念的深层理解。一个概念的正确定义,一方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质属性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原则”是数学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可以不向学生提出,但教师必须了然于胸,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合理性。比如,有关“弧度制”这个概念,不少教师根据参考书的介绍都认为,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给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带来不便,引入弧度制后,便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这个问题曾让我困惑了很久,经过反复追问,终于豁然开朗:其实,无论是角度制还是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不过采用弧度制更为方便。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领教学
新课标非常重视数学的文化背景和数学在生活和科学中的应用。在概念教学中应创设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情景来引入教学,然后,再用一连串的数学化问题情景来推动教学的一步步深入。问题情景有现实情景和虚拟情景两种,即便是虚拟情景也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自然,同时,让教学自然地展开和生成。
函数单调性是必修1的核心概念之一,我经过仔细研磨,精心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对定义的理解。[情景引入]:我们游览四川的冰川圣地海螺沟,请你想一想乘电缆的过程中,缆车与沟顶、沟底和沟中间大温泉的距离的变化情况,你能在直角坐标系里画出示意图吗?
[问题1]:对已画出的三个函数图象,请你具体谈谈它们分别反映了随时间的推移,距离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给出描述性定义以后)你能用自然语言来描述定义中“上升”、“下降”吗?
[问题3]:你能用符号来刻画上述定义吗?(对“任意”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在这个环节我还设计了由3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算法》是新课标新增内容,也是最能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教学内容之一,在“算法的概念”一节的教学中,我围绕“让学生理解算法,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这个教学目标,创设以下问题情景来推动教学的展开,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算法特征,完善对算法的理解。
[轶事开篇,导入课题]:用一副反映数学大师希尔伯特的一件轶事的漫画来作为情景引入课题。学生看完漫画产生议论后,教师总结——对于希尔伯特来说,上了二楼,解下领带,下一个程序便是上床入睡,他严格按照程序去执行了,在生活中闹出了笑话。但是,正是因为重视步骤和程序,他才在数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问题1]: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如用坐标法解几何问题(师生交流,写出步骤)。同学们,你还能举出这样的案例吗?
[问题2]:以上各例中的步骤都称为解决该问题的一个算法。你能根据实例特点来描述一下“算法”这个概念吗?
[问题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7、1999是质数吗?如何判断?你能设计一个算法进行判断吗?是否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实现你的算法?
三、围绕概念的核心,提供丰富例证,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展开教学
章建跃老师曾指出:“围绕数学概念的核心展开教学,在概念的本质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上给予点拨、讲解,让学生在理解概念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细节问题、变化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数学概念的获得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直接向学生展示定义,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称为概念同化;另一种是学生在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这种获得方式在心理学上称为概念形成。在教学中,特别是对那些重要概念和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的概念,要采用后一种方式,提供大量的例证,引导学生去探究,概括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再用另外的例证(正例和反例)或“模型”,让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辨析,更深入地理解概念。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作一些介绍。
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例举初中学过的函数,并回想初中函数概念,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
(1)(师向上抛出粉笔)你能在直角坐标系里画出体现粉笔高度h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象吗?h与t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作怎样的测量,获得数据后可以写出表达式?(2)荡秋千时,人离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你能在直角
坐标系里作出其图象吗?
A{t|0tm}(荡秋千的总时间为m),B{h|0hn}(人离地面的最高?高度为n),集合A与B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3)(出示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前10名球队积分表)上表反映的名次y与积分x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A={1,2,3,4,5,6,7,8,9,10},B为所有积分的集合,两个集合之间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定义,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谈谈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在利用上面的第3个问题,作一些变式,让学生去辨析:(1)在表中积分栏擦掉一个数字“10”后,此表反映的名次y与积分x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吗?(2)A={1,2,3,4,5,6,7,8,9,10},B={18,15,12,11,10,8,7,6,4},A与B之间的对应关系仍如上表,这种关系是函数关系吗?
学生通过以上过程对函数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体验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
几何概型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其背后蕴涵着明显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它把古典概型从有限发展到无限,蕴涵着从有限到无限的数学思想,也是能很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我首先提供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1]:将一条5米长的绳子随机地切断成2段,求所剪的2段绳子都不短于1米的概率。
[问题2]:一个靶子如图所示,飞镖手随机地掷一个飞镖扎在靶子上(不会脱靶),求以下事件的概率:(1)飞镖落在上方正中央区域;(2)飞镖落在图中三角形区域。
留时间给学生探究后,让他们展示在分析与求解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再围绕知识的核心进行点拨:现在,我们面临的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需要发展古典概型,从有限到无限。我们可以将无数个基本事件打“ 包”——以均匀铺满1个单位长度(或面积)的基本事件为“1包”,共n包,事件A包含m包,所以,p(A)mn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
在此基础上,再用概率史上典型的“约会问题”为“模型”,让学生进行辨析:男孩和女孩相约于晚上7:00~~8:00在公园见面。
(1)男孩7:00到公园,求他等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概率;(2)男孩7:10到公园,女孩后到,求他等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概率;(3)男孩先到公园,最多等20分钟,女孩不到就离开,求他们能见面的概率;(4)先到者等20分钟,求他们能见面的概率;(5)若男孩先到公园,则他最多等20分钟,若女孩先到公园,则他最多等10分钟,求他们能见面的概率。这一串问题的背景学生非常感兴趣,问题本身从一维到二维,从单区域到双区域,从单边界到双边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困惑,有失败的苦恼,也有豁然开朗的喜悦,最后获得对几何概型的更深入的认识。
四、用阅读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人为本,还课堂于学生,这种生本教育一直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我们有必要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对一些理解难度不是很大的概念,可以采取阅读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细读该节内容,指导他们不但要读概念本身,更要阅读教科书中概念的形成过程。然后,用教师精心设计的题组让学生进行自测,根据自测的结果进行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对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再用一组题组进行巩固。按以上流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可以让教师的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这种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收获。比如,我在进行集合、向量等概念的教学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标对教学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概念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把握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认识概念的本质和它隐藏的数学思想。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以期逐渐接近这一目标。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认识、判断、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概念教学如此重要,但在实际的概念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轻过程,重结果,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导致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夹生饭的现象。当发现问题再回去弥补,而这个时候的弥补,又感觉没有多少味道,从而造成误解的一直持续。轻感悟,重讲解,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一些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把概念记忆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来弥补对概念理解的不足。学生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造成学习效率不高,老师和学生都很疲劳。
为了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我们可以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①引入概念,感知概念,形成表象;(概念从哪里来?)②通过抽象和概括,感悟概念,理解概念;(概念是什么?)③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和应用概念。(概念有什么用?)下面结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基本模式的一点思考。
一、引入概念,经历概念的发生过程。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一般来说,数学概念的引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①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图形、图表等作为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如学习“认识角”时,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或实物来引入。②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③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事物的发生过程。例如,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概念都可以这样引入,无可辩驳地阐明了这一概念的客观存在性。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D建立模型?D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让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百分数的认识》的教材安排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模式。从概念教学的目的出发,教学中探究新知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
1、派谁去参赛获胜的可能最大。
(1)提出问题。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下周学校的阳光体育比赛的内容是投篮比赛。下面是我们班体育委员张俊辉统计的三个投篮比较好的同学的投篮情况,请你好好思考一下,你认为派谁去参赛,获胜的把握更大呢?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派谁去参赛,获胜的把握更大呢?”展开讨论。
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把学生的不同想法简要地记录在黑板。
预设A选李林书参赛,因为他投中的次数最多。
B选闫冰参赛,因为他没中的次数最少。
C18÷20=0.9;7÷10=0.7;21÷25=0.84,选择唐嘉维参赛。
D18÷20=8/20;7÷10=7/10;21÷25=21/25。
……
你们觉得哪种选择方案更合理?用18÷20=18/20可以表示什么?
(3)你能一眼就看出谁大谁小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独立完成分数的大小比较,展示交流。
(4)现在你能一眼看出派谁去参赛,获胜的把握更大吗?为什么呢?
我创设了“派谁去参赛获胜的把握更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在讨论“觉得哪种选择方案更合理”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用“18÷20=18/20可以表示什么?”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分数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唤醒“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策略。经过交流和思考,学生自然明白不能只看投中的个数,用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来表示各自的投篮情况更合理。接着用“你能一眼看出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再一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通分很必要,把三个分数都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大小便直截了当。就这样让学生经历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在实际生活中,用一般的分数形式来表示有时很不方便,于是就选择了分数中的一部分――分母为100的分数,从而体会百分数产生的背景和必要性。
在这之后我又创设了“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更好?”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发芽棵树占实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发芽情况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这时,我直接说明像这些90/100,70/100,84/100数,还有另一种写法。如90/100写作90%,在学生的自学基础上指导百分数的读写法的一些注意细节。至此,完成了百分数这个陌生的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二、在现实背景中,感悟概念,理解概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而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北师大教材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设计了许多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有数学价值的情境,这为我们的概念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1、在交流中,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在学生体会了百分数的必要性,明白了读写法之后,出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个情境中百分数的意义。
2、利用数形结合,促使概念清晰化。
在概念基本形成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对新旧相关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良好的认识结构,促使概念清晰化。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3、在比较中,理解百分数的内涵。
前面学生通过交流,基本上可以说出每个百分数的意义,但此时并不等于学生已经牢固掌握,切实理解了概念,还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
三、设计习题,巩固和应用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我们新时期小学数学老师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遇到学生会很熟练地背出概念内容,但不能进行灵活应用的现象。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概念教学中,在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地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 及时的巩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概念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不同的环节,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并能真正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运用,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提高数学思维。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1、写人(记事、小小说)类
2、科学说明文类
3、寓言故事类
4、童话(神话类)
5、诗歌类(含古诗、近现代诗歌)
6、文言文类
7、写景状物类
8、游记类
9、抒情散文类
10、叙事散文类
11、哲理散文类
12、低年级阅读教学
13、作文指导课
14、作文评改课
15、作文鉴赏总结课
16、口语交际课
17、写字指导课
18、作业、考试讲评课
19、汉语拼音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一
写人(记事、小小说)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简单介绍人物(事件)背景,导入新课(初步了解人物,为体会人物特点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事件(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主要脉络任务,为部分精读作好铺垫)
三、部分精读,引领体会人物特点。(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及心理品质,掌握读书方法)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人物特点。(组织交流读书收获,加深对人物特点理解,练习运用读书方法)
五、总结课文、完善人物形象特点,揭示记叙方法。(在总结完善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引发学生领悟发现写人的方法与技巧,为读写结合作好铺垫)
六、质疑问难,深化理解。(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扎实读书的好习惯,加深理解人物特点)
七、诵读积累,激发共鸣。(对优美的人物描写片断进行感情诵读直至成诵,激发学生与课文人物内心共鸣,同时为模仿写人作好铺垫)
八、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完成写字任务及重点词句练习任务,人物或事情细节描写小练笔,培养写人技能,实现读写结合)
备注:八个环节一般可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后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可安排课后练习,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节。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二
科学说明文课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联系事物,激趣导课。(“事物”指文中要说明的事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知识要点。(概要了解文章是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完成认识生字、新词任务及读通课文任务)
三、部分精读,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抓住重点部分引领学生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为掌握说明方法做好铺垫)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科学知识。(组织交流读书收获,加深理解相关科学知识)
五、总结课文,揭示科学知识,提炼说明方法。(说明了哪些知识,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六、质疑问难,深化理解科学知识。(激发探究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七、自由诵读,强化积累。(积累科学知识,强化理解说明方法)
八、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完成写字及重点词句练习,模仿练习掌握说明方法)
备注:八个环节一般可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后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可安排课后练习,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节。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三
寓言故事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依题激趣,导入新课(一般把题目的事物作为主要的激趣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梗概。(概括故事主要内容,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及读通课文的任务)
三、精读课文,理解故事“本意”(弄懂文中人物角色智在何处或错在哪里)
四、总结反思,体会故事“寓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的引深意,感受做人做事的道理)
五、口述故事,创造表达。(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六、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完成字词句练习,“拓展应用”部分可进行故事扩写或续写)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四
童话类(神话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含文学童话、科学童话等)
一、简介作者及背景,激趣导课(“事物”指童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及读通课文任务)
三、部分精读,体会“主人公”特点,或感悟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体会思想感情,领悟故事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在交流中深化理解故事情感,或进一步体会蕴含的科学知识)
五、总结课文,揭示“意义”或“知识”,提炼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及做人道理,或总结故事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并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即“意义”或“知识”怎么写出来的)
六、质疑问难,深化理解(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加深理解)
七、巩固练习(完成写字及词句练习)
八、诵读积累(感情特别浓烈的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感情诵读或背诵部分章节,科学童话可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口述)备注:八个环节可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后三个环节,第八个环节也可根据情况安排在课后完成。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五
诗歌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含古诗、近(现)代律诗)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背景(为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作好铺垫)
二、默读诗文——认识、理解生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三、尝试朗读——读出诗句韵律感。(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为正确理解及感情朗读做好铺垫)
四、尝试理解——说说读懂了什么。(培养个性化理解的能力与习惯)
五、引领体会——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像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使学生享受古诗的意境美。在想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发展想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并促进正确理解。口述诗句意思要注意诗句的完整性,不能把一个诗句分割成两个小分句来说,这样不利于诗句意思的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在不影响诗文意境的前提下,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不应让学生死背诗句解释)
六、总结课文,领悟写法。(古诗中常用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仗等艺术手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认识这些写法,并感受这些写法的好处,为日常写作运用打下基础)
七、自由赏读,背诵积累。(要鼓励学生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读,也可加上动作表情进行表演性诵读,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古诗的乐趣,并达到熟读成诵。)
八、巩固练习,拓展应用(可通过默写强化记忆,并检查重点诗句及词语的理解。“拓展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想像的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也可推荐类似的古诗让学生背诵,以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
备注:小学阶段“古诗课”每课一般安排两首古诗,第一课时一般完成两首古诗的理解学习,第二课时用来背诵、巩固练习及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六
文言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简介作者、背景,导入新课。(为理解文章意思做铺垫)
二、尝试朗读,标出疑难词句。(学生读不通的句子或读不准的字词往往就是学习的疑难点,以此为突破口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指导朗读,恰当断句。(恰当断句是正确理解文言文的重要基础)
四、研读课文,理解意思。(理解诗句意思要注意几个联系:一要结合疑难词语;二要结合重点语句;三要联系上下文;四要联系朗读指导。合理的停顿与恰当的语气可以“催化”学生的自悟)
五、自主“翻译”,强化理解。(要求学生用现代白话文来表达文言文的意思。在不影响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不要让学生死背译文。)
六、总结课文,学习领悟文言词基本用法。(注意常用文言词用法,同一文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等)
七、自由诵读,感受文言文风格。(可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
八、巩固练习,拓展应用。(重点文言句要达到人人能准确解释,可鼓励学生用现代白话文改写)备注:五年制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一般篇幅较短,理解诵读的任务可用一个课时完成,巩固练习与拓展应用的任务可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七
写景、状物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联系景物,激趣导课
二、初读感知,理清“景点”,抓住景物主要特点(随之完成识字、读通任务,板书提示主要特点,同时理清课文脉络)
三、部分精读,深入体会景物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特点)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景物特点(为学生提供读书、交流的时间)
五、总结课文,揭示写景方法(为学习、运用写法打基础)
六、感情诵读,享受美文(要鼓励学生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读,使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美,并达到熟读成诵。)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巩固识字,指导写字,在此基础上可安排仿写景物小练笔,指导学生练习运用课文中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说明:上述环节一般安排2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后2个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八
游记(参观访问记)类课文基本教学模式
一、借助题目,激趣导课
二、整体感知,理清游览(参观访问)路线。(随之板书景点路线,完成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任务)
三、部分精读,感受景物(人物)特点。(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美)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景物(人物)特点。(运用前面的方法体会景物特点,在自由读书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加深理解)
五、总结课文,揭示景物(人物)特点,提炼写法。(为学习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法打基础)
六、感情诵读,强化积累。(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诵读以至成诵)
七、巩固练习(巩固识字,指导写字,及必要的词句练习)
八、拓展应用(可模仿文中写景方法写一个景物片断)
说明:上述环节可安排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可完成前5个环节,后3个环节用1个课时完成,“拓展延伸”环节也可安排课后作业完成。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九
抒情散文(散文一)基本教学模式
一、简介作者、背景,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思想情感,理清作者情感脉络。(弄清作者是借助哪些人物事件或哪些景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三、部分精读,深入体会思想情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四、自由诵读,自主体会思想感情。(在自由诵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加深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化读书的习惯,并学会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总结课文,反思情感原因,揭示抒情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感情,领悟情感产生的原因,从而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赏读课文,选择背诵(在有感情地诵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丰富语文积累,同时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七、巩固练习(巩固识字,指导写字,进行必要的词句练习)
八、拓展延伸(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运用学到的抒情方法,写一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话)
说明:上述环节一般安排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后2个环节用一课时完成。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
叙事散文(散文二)基本教学模式
一、理解题目,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人物事件,理清课文脉络(概括了解课文中写了件什么事,弄清事件前后之间的联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过课文的任务)
三、部分精读,体会人物精神或事件道理。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在自主交流、质疑问难中加深理解人物精神或事件道理)
五、总结课文,感悟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六、赏读课文,背诵积累。(重点选择饱含激励、教育意义的片断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累)
七、巩固练习(巩固识字,指导写字,并安排适当的词句练习)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一
哲理散文(散文三)基本教学模式
一、借题激疑,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概括事件(整体了解课文中主要讲了件什么事,为理解哲理做好铺垫,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的任务)
三、研读重点语句,深入体会哲理(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事情本身的道理)
四、自由读书,质疑交流。(在自主读书、讨论交流中加深理解哲理)
五、总结深化,延伸哲理(可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透过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
六、重点诵读,强化积累(选择喜欢的部分或能够集中反映哲理的部分重点朗读,强化语言积累,同时加深理解)
七、巩固练习(巩固识字,指导写字,进行必要的词句练习)
说明:一般用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五个环节,第2课时完成后2个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二
低年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这里的“低年级”主要指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阶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阅读应以教师的指导为主)
一、激趣导课
(可针对课文内容借助小故事、谜语、画面、多媒体情景等导入新课,激发儿童的读书兴趣)
二、自读课文,标注生字。
(一年级轻声读为主,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逐步过渡到默读,注意这里所说的“生字”主要是指学生暂时不会读的字,而不是生字表中的生字,切不可让学生到书中去找生字表中的字。这些读不准的字标出来后,要求学生对照拼音或请教老师、同学,把字音读准确,以此培养低年级儿童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检查读书,纠正字音。
(主要是采用指名朗读的方法,检查了解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体现低年级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基本规律,这一环节的朗读一般应指定中下游的学生,以便于发现错误读音及时纠正。要检查读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达到“读通”的要求,对读不准的字音或读不通的句子。)
四、集中识字,强化读音(可先读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直接认读生字,逐步减缓识字坡度。要根据字形特点,适当鼓励学生运用已有识字或生活经验创造性识字)
五、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低年级阶段的阅读要淡化理解,强化读书,突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使学生享受语文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对重点的词、句可结合朗读指导进行适当理解,目的在于更好地读出感情。)
六、总结课文,激发情趣。
(低年级阶段的总结应淡化写法,强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共鸣。可通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学了课文你想说句什么?”“假如有一天你来到了这个地方会怎么做?”等,促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情境,进而享受读书情趣,同时发展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七、自由朗读,熟读成诵。(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少提不必要的问题,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享受课文,对语言很美的课文或片断要力求熟读成诵,最终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
八、巩固练习
这一阶段主要有三大任务:
1、检查朗读(或背诵)
(这里主要是通过分角色朗读、接读、赛读、相互检查背诵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进一步享受读书的乐趣,并进一步强化语言积累。)
2、巩固识字,指导写字。(生字的书写不必逐个指导,每课有重点地指导2—4个字的书写,重在培养学生的写字技能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3、词句练习(如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造句或仿写句子等,句子训练最好坚持从说到写,通过交流达到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说明:低年级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一般用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6个环节,第2课时完成诵读和巩固练习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三
作文指导课基本模式
(作文指导课的基本任务是促使学生正确理解题目及训练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选择满意的写作材料,并通过口头交流充实材料,为本次习作奠定在成功的基础)
一、理解题目,弄清体裁
(这里的题目有可能是直接命题,也可能是范围命题,还有可能是提供材料式命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弄清本次作文是写什么的,即写人的、还是记事的。)
二、出示要求,明确目标(这里说的“要求”是指本次习作的重点训练目标,要通过突出训练重点,达到“一练一得”)
三、学习范文,启迪方法
(小学阶段的作文应重视范文引路,通过学习优秀例文为学生的习作铺设适当的台阶,以减缓习作的难度。范文可以是整篇的,也可以是某个优秀片断。范文可以是典型的课文,也可以是一篇课外读物;可以是教师的下水文,也可以是事先安排优秀学生写的好文章。学习范文主要是在听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文章是怎样突出重点要求的,从而为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打下基础。)
四、选择材料,交流充实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印象深刻的材料,通过相互交流,使材料更加合理,更加充实。交流材料可先指定在班级交流,再分小组交流。这种从说到写的办法,有利于促进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这一步是课堂重点,要扎实进行,交流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促进,切实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
五、起草写作(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后任务,课堂上要灵活掌握。但要交待清楚完成初稿的时间,以便为下一堂的修改课做好准备。)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四
作文评改课基本教学模式
(作文评改课的主要任务是相互交流、评改,使作文的语言更加准确,内容更加充实,重点训练要求更加突出,为习作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奠定基础。要着重围绕重点训练要求进行评改,但也适当关注词句等方面的常规要求。)
一、重温习作要求,明确评改目标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点训练目标,以体现一改一得,提高评改实效)
二、集中评改,学习方法
(教师可在浏览批阅初稿的基础上选择一篇比较典型的习作作为集中评改的例文。用来集中修改的例文应避免“千疮百孔”,这突出评改重点,教师对初选的例文可进行适当地“加工”。有条件的话最好将例文打印下发,学生人手一份或同桌两人一份。若条件不具备的话,也应把需要重点评改的部分抄写到小黑板上,这样便于学生仔细阅读,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实现有效自主评改的重要基础,要分步进行)
1、阅读例文
2、围绕重点训练目标评改(引导学生对照训练重点先找准问题,然后进行评改。评改时应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注意使用修改符号,培养学生良好修改习惯)
3、围绕其他方面进行评改。(快速评改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
三、反思评改过程,总结评改经验(为自主评改奠定基础)
四、个人自主评改。(提醒学生注意使用修改符号)
五、交流修改情况(引导学生把修改了什么地方、为什么要修改、怎么修改的,这样修改有什么好处交流清楚)
六、自由交换相互评改。
(提醒学生在评改别人作品的时候注意与随时与作者交换意见,不要盲目修改别人的作品)
说明:评改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发挥点拨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评改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五
作文鉴赏总结课基本教学模式
(作文鉴赏总结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交流评赏优秀作品或片断,总结习作经验,享受成功愉悦,激发学生新的习作欲望。)
一、简单回顾上次习作的重点要求(帮助学生建议明确的鉴赏标准)
二、简要通报本次习作的基本情况(重点是对习作成功及进步明显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写作成功的愉悦)
三、优秀作品鉴赏(重点环节)
1、集中鉴赏(可让小作者上台宣读自己的作品,可以鉴赏整篇文章,也可以鉴赏某个精彩的片断。鉴赏的基本方法就是让学生听了之后说文章哪里写得好,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写好?通过鉴赏让小作者更加充分地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促使多数学生从中感悟一定的写作技巧。但这里的鉴赏应注意多听少评,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并享受到作文成功的愉悦)
2、自我鉴赏(学生毛遂自荐上台宣读自己感到得意的地方,激励学生的写作自信)
3、分组鉴赏(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换阅读别人的作文,相互交流最欣赏的地方。这一环节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发现别人作品的闪光点,不要搞成鸡蛋里头挑骨头,不要脱离鉴赏课的根本目的。但明显的不足也可以告诉相互纠正)
四、总结经验(引导学生认真反思习作过程,结合鉴赏的优秀作品,总结成功的原因,使那些无意创造转化为理性经验,进而形成写作的技能。要重视学生对教训的反思,促使失败教训转化为成功经验)
五、布置下次习作题目(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去争取最大程度的成功)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六
低年级看图说话及口语交际课基本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要求,各年级都有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口语交际课的中心任务就是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发展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为学生参与社会交际及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山东省教研室针对不同学制统一编写了各年级口语交际教材,依据口语交际教材的内容结构建立该课开型的基本流程)
一、讨论课题,体会形式(口语交际的活动形式大都蕴含在题目当中,题目中的“动态字眼”往往就是口语交际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仔细体会题目的意思,为有效参与到交际活动之中做好准备)
二、观察情境,激发交际欲望(口语交际教材的第一部分“情境再现”都是以画面的形式呈现的,教学中要借助生动的画面内容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使他们进入快乐的交际状态)
三阅读“智慧锦囊”,体会交际目标(口语交际教材的第二部分“智慧锦囊”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本次交际活动的一个范例,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本次活动的基本要求。)
四、阅读“友情提示”,明确交际要求(“友情提示”部分说明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
五、分组交流,“畅所欲言”(这是口语交际课的主体部分,应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完成。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通过小组交流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交际锻炼的机会。可以先安排部分优秀学生发言引路,然后分组交际。要特别重视运用评价手段,随时调动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性,并促使学生的交际水平不断提升。)
六、阅读“相关链接”,开拓学生视野。(口语交际教材中的“相关链接”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与交际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旨在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七
写字指导课基本模式
(写字指导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与强化练习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促使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同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一、观察字型结构(指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或、包围、半包围等,明确字型结构后可避免造成结构错误或因结构特点不突出而导致字型不美)
二、弄清笔画笔顺(笔画不正确容易造成错字,而笔顺不恰当就会影响字型结构的美观)
三、教师范写指导(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书写要领,并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四、自主练习体会(在观察教师书写的基础上自己练习体会书写的基本要领,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巡视检查,了解书写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为强化纠正做准备。)
五、总结强化提升(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找准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强化练习,促进学生达到书写要求)
六、优秀作品赏评(通过赏评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八
作业(试卷)讲评课基本模式
(作业、试卷讲评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评,对作业、考试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应的练习使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得到弥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另外,通过对优秀答题的赏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精神)
一、回顾内容要求
二、通报基本情况(主要是对优秀的学生及进步大的学生提出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优秀答题评赏(主要是对哪些富有创造性的答题进行赏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精神)
四、分析主要问题(把存在的主要问题出示出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问题或错误的原因,应如何纠正。要特别关注出错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再认识,但不可以公开点出错或成绩差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
五、练习强化提升(针对作业或考试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目,通过练习使问题得到纠正,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提高)
六、查看作业,自主纠正。(教师此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后进学生的个别辅导,促进他们的转化)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之十九:
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巩固发音及书写。)
一、出示拼音字母(含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结合图片形象感受字母形状。
二、联系事物初步感受字母发音。
三、指导发音要领,练习发音。(指导发音部位与口形等)
四、练习字母四声发音(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音节)。
五、声、韵(母)结合练习发音。(向拼读过渡)
六、指导书写。(正确的笔画与笔顺及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七、读儿歌或拼音词语,强化新授字母的发音练习,提高发音技能。
八、总结对比,强化认识字母形状与发音特点。(如bd、pq、nh等的形状区分等)
注意问题:
1、根据教学内容将几大环节合理安排到2—3个课时中。
2、上述环节在教学实际中可适当调整,不必完全套用。
第四篇: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一、什么是欣赏课?
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学里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欣赏教学,可以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对音乐的欣赏教学不是单单停留在听一听乐曲的基础上,而应将音乐表现与音乐欣赏相互结合进行教学。通过聆听、演唱、律动、演奏、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二、欣赏课的模式结构
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欣赏阶段——音乐实践和拓展阶段——课后巩固阶段
三、教学 模式的操作(1)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1、分析教材编写者让学生欣赏该歌曲(乐曲)的主要意图;
2、分析学生的学情和音乐基础;
3、准备本堂课最需要的教具;
4、拟定详细的教案。(2)课堂欣赏阶段
1、导入环节:以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内容导入新课,根据情况可采用律动导入、谈话导入、讲故事导入、猜谜导入、游戏导入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欣赏歌曲(乐曲)作好铺垫。
2、欣赏环节:可采用整体欣赏音乐或分段欣赏音乐的方式进行。整体性初步感受环节,也叫初听。目的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初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演奏方式、所表现的场景等。分析性参与体验环节,也叫精听或者分段聆听。目的是把音乐作品中包含的著音乐要素、情绪、风格、曲式、表现手段等,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细致的分析,使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与技能,逐步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在聆听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可以说这个环节是音乐鉴赏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的一个环节。每次欣赏后让学生谈对歌曲(乐曲)的感受,(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谈出情感、力度、速度等方面的感受),欣赏一次,提问一次,总结一次。经过反复的欣赏,提炼出歌曲(乐曲)的段落、风格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其间也可渗透作者的介绍、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对歌曲(乐曲)有深刻的认识。
(3)音乐实践和拓展阶段
在学生对本堂课的欣赏内容和知识点掌握比较透彻的时候,进入到音乐实践和拓展的环节。第一步教师用创设好的方式引领学生通过声势、律动、打击乐伴奏等形式表现歌曲(乐曲);第二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根据自己对歌曲(乐曲)的理解,进行创作表演,这里可以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方式,也可以是个人创编的方式;可以是分段创编的方式,也可以是整曲编创的方式。第三步是师生互评,总结出最恰当最精妙的表现形式,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表演,让大家共享创作的成果和愉悦。
(4)课后巩固阶段
布置作业,指给学生与本歌曲(乐曲)相类似的一些曲目,让感兴趣的学生下来以后去欣赏和关注,并在下次课与大家分享。
第五篇:教学设计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发展性,生态性,生成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是
一、发展性
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等现象发生。
二、生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教师的主导作用,媒体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主体激活状态
三、生成性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四,差异性
个体是发展着的独立的主体,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教学起点和终点,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者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差异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真正地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是推动教学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和管理,要设计,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既给,腿长,的学生放行,使他们能在班级方阵,中超前领跑,又给,腿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五,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教学时空应从,有限封闭,向无限开放,转变,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营造出民主,和谐,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要向课堂内外开放,要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直接经验,个体知识,社会现实的沟通,三是开放的知识系统,要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与教育教学的渗透融合,要注重吸纳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四是开放的教学形式,应从单一传授,灌输式的教学向自主,探究与合作全面融合的模式发展,五是开放的训练内容,要多安排具有多种条件,问题,算法及结果的作业以及项目设计 六,反思性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上课前的构思,而且是课上课后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要使教学设计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汇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